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语录 » 谈谈对丧格言的看法

谈谈对丧格言的看法

发布时间: 2021-02-16 19:15:30

A. 结合孟子观点或名言谈谈你对孟子的评价

孟子被后人称为“亚圣”。做为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我不能不说他的作品回是儒学的答又一次大的飞跃。
他的命运和他的先师一样是坎坷的。在宣扬儒学,提倡仁政的道路上,其步履是同样艰难的。尤其是在游说诸侯的历程中,不转折碰了多少壁,甚至于险些客死他乡。然而命运总是眷顾这些有准备有先见之明的人。尽管他的游说并不能让诸侯改变先前的暴政而施行他心目中理想化的仁政,但在当时广大的普通民众心中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甚至对后来的皇帝、大臣以及学者起到前车之鉴的效果。
他的作品风格在但是来说应该算是无人能比的。尤其是措辞委婉,类比推理的作文思想,为一大批的诗人,词人做采用。他的作品是诙谐幽默中不失脱俗,委婉例证中不失空洞······
总之,我认为他是无可挑剔的。但人无完人,他也不例外。他过风的宣扬“性善”,“自我完成”的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带有明显的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倾向和普遍的唯心主义思想。
尽管如此,他仍做为儒学泰斗与孔子齐名,由此可他造诣之深了。

B. 以“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为题,谈谈你的看法。

“失败乃成功之母”,多么熟悉,几乎人人皆知,可又有几个人做到?
大街上,因遇到挫折失败而垂头丧气,心灰意冷的人如同夜空中的星星般繁多。他们都知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可又有谁真正意识到?人活在世,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而结果也不会总是有惊无险。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犹如一株幼苗,一缕微风,一滴雨水就可以轻易的把他终结;而经历过重重挫折,种种失败的人则是一颗越来越壮大的树木,根系紧紧的深入土壤里,在狂风暴雨中傲然屹立。
世界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在小时候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一天,老师让每个同学做一张小板凳。当老师看到爱因斯坦交上来的那个小板凳的时候,便问他:“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这个更差的小板凳吗?”爱因斯坦老老实实地回答:“有。”说着把他做的前两个板凳拿出来。看到这里,人们不禁啼笑皆非,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深思:正是因为前两次的失败,才拥有的这次的成功。这也说明:失败是成功的垫脚石,它可以为成功积累经验,激励我们勇往向前!所以说,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接受失败的勇气。
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断改革,人生中总少不了失败,我们也离不开失败。它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无比珍贵的镜子,通过它,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因此而不断完善自我,从而打开成功之门,攀登上人生的巅峰。
其实,当我从书页中看到“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几个字时,曾经我也像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它们真是太俗套,太平凡了;觉得它与别的字没有什么区别。可随之而来发生的一件事,令我改变了对它那不公平的看法。
因为刚升入初中部,惊慌,无措与浓浓的思母之情不停的拍打,撞击着我的心灵,情绪也因此变得摇摆不定,于是第一次考试便发挥失常。看着卷子上那刺眼的糟糕成绩,我心底异常烦躁与失望,甚至想把眼前这张恼人的东西揉搓成一团扔进垃圾桶,来个眼不见心不烦。正当我独自郁闷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在不经意的时候看到的它——“失败乃成功之母”,它让我阴暗的心中出现了一缕阳光,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开始努力,开始每节课认真记笔记,渴望把成绩给拉上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次考试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发现了自己以前的不足之处。这时,我才明白,这看似平凡的一句话,原来有着那么大的作用,蕴含着那么深的哲理
“失败乃成功之母”,它如同我的影子,与我相伴,鼓励着我,在充满荆刺的人生道路上让我永不泄气。我相信,总有一天,它会伴随着我闯出属于我自己的一片辉煌!

C. 丧格言与格言的区别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丘明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一粥一饭当恩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周恩来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过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萨迪不要浪费,因为浪费是一种罪恶。――马克思爱简朴限制了占有欲。――孟德斯鸠近水不可枉用水,近山不可枉烧柴。――汉族谚语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陆游欲将夺之,固必予之。——老子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数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天下者,得之艰难,则失之不易;得之既易,则失之亦然。——苏过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营大者,不计小名;图远者,费拘近利。——《北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孟子》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都失去了。——伊索我宁可高尚地蒙受损失,也不愿卑鄙地去获取。——西鲁斯在火中失去的东西,可以在灰烬中得到。——丹麦谚语毋庸置疑,失有时比得更有益。——普劳图斯不打碎鸡蛋就做不成蛋糕。——俄国谚语买了便宜货,等于白丢钱。——英国谚语

D. 谈谈你对《断章》思想蕴含的理解

赏析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意,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给我们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我们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会是一幅多么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朦、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面对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让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漠无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强烈钟爱呢?你爱自然,自然也会同样地爱你--这就是诗的理趣所在吧!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宣泄。
这个被“装饰”了的梦对于它的主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灵奥秘的深切剖白,它再明白不过地显示了那被各种外部因素所压抑的单恋之情是多么地强烈灼人。而那桥上人之所以能由眼中人变为梦中人,不正因为他是意中人的缘故吗?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这个玫瑰色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情表现得多么热烈、显豁,而由这个梦再来反思白日里的那一“看”,不是更觉得那质朴无华的一“看”缠裹了多少风情,又是多么激人遐思无尽吗?
如果仅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构图来表现单恋之情的奇妙迷人,那就显得太平庸一般,流于俗套了。诗的精妙新奇之处就在于,这个梦的主人不仅仅是梦的主角,而且还从这场爱情角逐的主动者位置上退居下来,而那个桥上人也已不再是毫无知觉的爱的承爱者,他是以主人的姿态在梦里扮演了一个爱的施予者的角色,他在尽其所能地“装饰”着这梦,而且,他也是在按着楼上人的心愿来“装饰”着这个梦的。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详尽地描绘出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妙梦境,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被“装饰”了的梦一定是无比甜蜜、无比美满、无比浪漫、无比美丽的。总之,楼上人那一片落花之意,终于得到了桥上人那流水之情的热烈的、远远超过希望值的丰盛回报。在这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句千百年来伴随人生长河,永远给人以惋惜、懊丧的格言也失去了它真理的意义。
但梦毕竟是梦,它代替不了现实;装饰也只是装饰,它总会露出虚幻的面目。当第二天红日高照,酣梦醒来,那楼上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时,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了呢?但相信,那已经尽情地领略了“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甜蜜梦境的楼上人,定会从常人所有的那淡淡愁绪之中解脱出来,定会以更美好的憧憬,更深沉的爱心,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的。
当我们品评着这首小诗的不同凡响的题旨,流连于这首小诗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之中时,我们为什么还要作茧自缚,像诠释一道深奥的哲学命题那样去对它作枯燥乏味的理性分析呢?
[编辑本段]【赏析二】
卞之琳的《断章》是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上传诵最广的佳作之一,该诗写于1935年10月, 《断章》全诗只有四句,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体验、感悟到不同的审美意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你与“风景”的关系是互为对立的两端,但人物、景物在相对、互换中, 都悄悄发生了转变,因为“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又成了“风景”。你原先看到的“风景”,在注目于你的人中,又不是“风景”了。“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此际, 没承想在楼上赏景的“你”,又下意识地来到窗前,欣赏明月的万里清辉,不经意间却又成了一道令别人梦绕魂牵的“风景,“—在别人的梦境中,“你”是他的一轮皓月,前两句的意蕴从连环往复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升华,形成了一种无限繁富的多元开放系统。
“你”、“楼上人”,无数个“你”。无数个“楼上人”。共同组成这个世界。“你”过着自己的生活,“在桥上看风景”;“楼上人”也过着自己的生活,“在楼上看你”。在某一个偶然,或者必然,你们相逢,之后。或者离开,或者相交相知,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怀着自己的梦想,共同创造这个美好的世界。或者彼此相辅相成,相依相存,装饰着彼此的“窗子”与“梦”。
世界上许多人和事, 貌似彼此独立、无关, 犹如”断章” ,实际上却构成了一个互有关联、统一不分割 的系统,“断章”本身也是相对的,任何一个系统,既是”断章”,又是更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审美而言,或许惟有“断章”的风景,才具有欣赏性,如同断臂维纳斯。
正如作者所说,此诗是“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以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由此可见,诗人意在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的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自然、社会、人生是一轴轴滚动的风景,人生风景, 层出不穷。

E. 50句丧格言,看完什么心灵鸡汤都补不回来

01

你全抄力做到的最好,
可能还不如别人的随便搞搞。
02
失败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你还相信这句话。
03
你以为有钱人很快乐吗,
他们的快乐你根本想象不到。
04
你们之所以喝鸡汤,
是因为肉被别人吃了。
05
条条大路通罗马,
而有些人就生在罗马。
06
别灰心,
人生就是这样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的。
07
有人出现在你的生命里,
是为了告诉你,你真好骗。
08
比一个人吃火锅更寂寞的是,
一个人没有钱吃火锅。
09
有时候你不努力一下,
不知道什么叫绝望。
10
男女之间一定有纯真的友谊,
因为每一个认识我的女生,
都说最多只能跟我做朋友。
11
你无法叫醒一个不回你消息的人,
但是红包能。

F. 对孔子的最佳看法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G.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英国思想家培根的一句名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英国哲来学家培根坚信,以掌握自自然界发展规律为内容的人的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他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相结合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培根的这一观点被后人表达为著名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培根所说的人的知识是指自然知识,他指出科学技术的一切发明是“任何政权、任何教派、任何杰出人物对人类事业的影响都不能比拟的”,因为“发明的利益可以扩及于全人类,而政治的利益只限于特殊的地带.后者经不了几代,前者则永垂无穷。”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