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语录 » 先秦诸子格言赏析

先秦诸子格言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2-12 22:05:03

① 诸子百家的哲理名言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
2、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4、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
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
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
7、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庄子
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1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2、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1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1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1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18、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
1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2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2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2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2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25、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
26、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
27、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武
28、严家无悍勇,慈母有败子。——韩非子
29、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
30、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鬼谷子

② 先秦诸子选读名言名句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
2.欲洁其身,而乱大论. 《论语·微子》 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论语·子罕》 4.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5.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论语·述而》 《论语·阳货》
6.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 7.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0.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为政》 《论语·卫灵公》 《论语·卫灵公》 《论语·卫灵公》 《论语·子路》
1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14.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8.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19.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颜渊》 《论语·子罕》 《论语·子罕》 《论语·颜渊》 《论语·颜渊》 《论语·雍也》
2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秦伯》 2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2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 2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26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
27.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秦伯》
2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2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
亩之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上》
30.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孟子·梁惠王上》

③ 先秦诸子语录

当然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的组成。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
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
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
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
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
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
要的。
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
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
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
“爱人”(《论话·颜渊》)。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
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
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在这种情况下。“仁”可以译为perfectvirtue(全德)。

④ 诸子百家名言名句大全

1.老子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2.庄子说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不忘记自己生命的本源,不寻求自己的归宿。接受了自然赋予的生命而欣然自得,忘却了生死的变化而复归于自然。这就是叫做不以欲望之心损害自然之道,不以人为的力量去辅助天命之常,这就是真人了。

3.孔子说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4.孟子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重要)。

5.墨子说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而之容;镜于人,则知凶与吉。

君子不用水来当镜子,而是拿人来当镜子。用水当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容貌,而用人当镜子则可以知道吉凶。

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君子重自己一句话的诚信,甚于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

6.荀子说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先考虑道义而后考虑利益的就会得到光荣,先考虑利益而后考虑道义的就会受到耻辱。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7.孙子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8.列子说

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

东西的形状歪斜了,它的影子也就弯曲了;身体挺直,影子也随着挺直。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凡是顺应时机的就昌盛,违逆时势的便灭亡。

9.韩非子说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文人们总是靠笔杆子扰乱法制,侠客们总是用暴力触犯律例。

10.屈原说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⑤ 先秦诸子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名言

这里有孔子的名言

1. 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译文: 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

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第七章•述而篇》

译文: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第七章•述而篇》

译文: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注意改正;如果没有,就要加以防备。

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不能装作知道,这才是聪明的。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

5. 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译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6.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译文: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7.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译文: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8. 君子不器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译文: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9.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译文: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10. 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译文: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1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第七章•述而篇》

译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12.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第七章•述而篇》

译文: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

13.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第七章•述而篇》

译文: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1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译文: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则就变得有害了。

15.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译文:吃饭睡觉的的时候最好不要说话

16.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译文: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那些富与贵就如同天上的浮云

17.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译文:士的志趣在于道,而耻于衣食恶劣的话,是尚未与他把这个道理讲透彻啊。

18.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第十三章

译文: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你怎么做人

19.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0.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左传》

译文华夏以外的人不得图谋中原,夷人不得触犯盟会,武力不能逼迫友好

21.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曾子说的,不是孔子

译文:如果对于去世者的丧礼能慎重地处理举行,日久之后亦能定期举行祭礼不断追思的话,社会之风俗道德也一定可以渐渐笃厚起来的。

22.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23.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2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论语•卫灵公》

译文: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25.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26.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论语•述而》

译文: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27.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论语•泰伯》

译文: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去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

28.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孔子《论语•子罕》

译文: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29.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论语•子罕》

译文: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30.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论语.子罕》

译文: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1.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论语.子罕》

译文:到了寒冷的冬季,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3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论语.颜渊》

33.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孔子感叹时光易逝,如滔滔江水。

34.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礼记•杂记下》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孔子的名言:http://www.mingyandaquan.com/mingrenmingyan/2013/0816/1.html

⑥ 先秦诸子百家名句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左传·隐公三年》
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太多了,写这些吧

⑦ 我国先秦诸子散文中,属于格言体的是

诸子散文从最初的语录体散文,到对话论辩格言体散文,再到专题性论文,逐渐发展为成熟的论说文,奠定了中国古代论说文的体制

⑧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全文,全部!

一、儒家 儒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由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由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如下: 伦理观∶“仁”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分,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阶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着“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分,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 孔子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王守仁、王阳明。 代表人物介绍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岁。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其一生主要贡献在于,奠定了教育的基础,他在政治上采取保守主义,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但在教育上倡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开明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对于思想领域的开创性见解间接的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这一文化鼎盛现象的形成。 五年后,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及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也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虽然受到了尊敬跟礼遇,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不合当时潮流,又没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的工作,写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由于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差不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今山西安泽)人,生于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于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的。他的思想记载于《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后家居兰陵至死。 在兰陵时荀子开始教书与写书,有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这时候的学生,他也在这段时间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虽是儒家之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全盘接收。反之,荀子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加以发挥,提出了“性本恶”等影响后世深远的学说。 二、道家 “道”是“老庄”学说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道”亦是循环不息。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精神在于精神上的超脱,不界限于形驱,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以下是道家的观念∶ 宇宙观∶“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是宇宙最高本体及一切事物的根源。 政治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民生困苦,人们必须放弃逞才、逞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的境界,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最终希望回复“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人生观∶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代表人物: 老子
老子 据一般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生卒年不详,一说生于公元前604年,谥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但是比较多人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市),生卒于约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据《史记》所记载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庄子早年曾在蒙作过漆园吏,后一直隐居。他生活贫困,但淡泊名利,楚王闻其贤德,曾派使者赠以千金并请他作宰相,被他拒绝。遂终身不复仕,隐居于抱犊山中。 庄子学识渊博,交游很广,着有《庄子》一书,大旨本于《老子》,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独到见解,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郑国(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晋张湛注释并作序。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三、墨家 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以下是墨家的观念。 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于人不相爱。 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观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经济观∶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 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由于墨家从创始人墨子到主要的代表人物,都是社会中底层的学者,所以墨家更能体会到战乱时期社会中劳动人民的凄惨生活,所以相对于儒家的过分讲求“礼”,墨家更注重刻苦、节俭的生活习惯,而且不吝于做低层的劳动工作,被儒生辱为“淫巧之技”,生活上的偏差,立场上的对立,和思想上比“仁爱”更难遵从的“兼爱”,使得墨家并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日后发展不大。 代表人物: 墨家人物
墨子 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于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鲁国人,今山东省滕州市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人称“布衣之士”和“贱人”。 他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弃周道而用夏政。 宣扬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其为人“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生徒,寻常亲从弟子数百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行迹所至,东到齐,西游郑、卫,南至于楚、越。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还擅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分别见与《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于》等书,其思想则主要保存在墨家后学《墨子》一书中。 四、法家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集法家大乘,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指的是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代表人物: 法家人物
韩非 韩非,姓韩名非,战国末年的韩国(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出身于贵族,为韩国的公子,生年与血亲已不可考,卒于公元前233年。韩非口吃,不善于言说,而好著书。韩非与李斯为同学,同师事于荀子。 韩非见当时韩国势弱,曾数谏韩王,但韩王不听。韩非痛恨治国不修明法治,不实行富国强兵,而重用那些没有实际经验好发空论的人。于是他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书成后传至秦国,秦王读后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韩非的著作得到了秦始皇的称赞。 秦国攻韩,韩王本来不用韩非,待秦进攻甚急,韩王于是委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见到了韩非很为喜悦,但亦未信用。李斯认为,韩非为韩国的公子,终为韩而不为秦,因此向秦王建议,既然不用韩非,不如诛之,以免后患。秦王以为然,下令治非。李斯则暗中差人送韩非毒药,使自杀。韩非怀才而不遇,终为自己的同学所杀。 商鞅 商鞅(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38年),姓公孙,名鞅,卫国(今河南安阳市)人,秦孝公时封于商邑,故名商鞅,号为商君。商鞅为卫国庶出公子,故亦称为卫鞅。商鞅先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而未得重用,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商鞅未被惠王纳用,待公叔痤去世后,闻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于是商鞅西入秦。 商鞅入秦后,秦孝公前后四次接见他。孝公不欲仁政德治的儒家之道,而信霸道,与商鞅的法家思想相合,并在秦国推行最为彻底的变法运动。 商鞅在秦国前后实行了两次变法,比较彻底地废除了旧制度,实行了新制度,使得秦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战国时期第一等强国。其后,商鞅本人却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诬陷,被处以车裂极刑。 五、兵家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孙武的《孙子兵法》。中国自古以来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视的。 兵书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兵书产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书本。 代表人物: 孙武 孙武齐国(今山东临淄)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 他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 孙武著作有《孙子兵法》一书,为中国最杰出的兵书,并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视。 孙膑 齐国阿鄄(今山东阳谷、甄城县)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他曾 与庞涓同学兵法,当庞涓作魏惠王将军时,忌其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即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马陵。 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把“道”看作战争客观规律,提出了以寡 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根据不同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着有《孙膑兵法》一书。 六、纵横家 “纵”指“合纵”,“横”指“连横”。 所谓“合纵”,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 所谓“连横”,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 “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所谓“纵横家”,指鼓吹“合纵”或“连横”外交策略的人物。 称苏秦和张仪为最著名的纵横家,没有苏、张,就不存在合纵与连横,自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纵横学和纵横家。后来的主父偃也是纵横家的代表,纵横家的着苏秦的《苏子》,张仪的《张子》等大部分在汉朝前亡佚。现在仅存的鬼谷子是纵横家唯一的议论著作。另有《战国策》是记录纵横家言行的书籍代表人物: 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籍贯不详,据考为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常入云梦山(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苏秦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学纵横之术游说各国,初至秦说惠王,不用。乃东至赵、燕、韩、魏、齐、楚,游说六国合纵御秦。他相六国,归居于赵,被赵封为武安君。其后秦使人诳齐、魏伐赵,六国不能合作,合纵瓦解。 他入燕转入齐,为齐客卿。与齐大夫争宠,被人杀死。一说他自燕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燕得以破齐,后反间活动暴露,被齐车裂而死。 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与《史记?苏秦列传》有所不同。 张仪 张仪是魏国(今河南开封市)人,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于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公元前328年,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于秦。当年,张仪为秦相。 惠文君于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年称王,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在啮桑相会,随即免相。次年,张仪相于魏,更元八年,又相于秦。 十二年,张仪相于楚,后又归秦。惠文王卒后,武王即位,与张仪有隙,他离秦去魏,据《竹书纪年》记载,就在这一年五月卒于魏。《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十篇,汇集了张仪的作品或和他有关的材料,今已。

⑨ 结合先秦散文,谈谈你对格言的认识

先秦散文是中国古代来散文的开端,它源分为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艺术成就上诸子散文对日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基本上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而中国最早的格言也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格言属于先秦诸子散文的一种,而经典著作《论语》大部分以格言的形式展现。

⑩ 古代格言警句可以先秦诸子如 老子 庄子 论语里面的,帮忙挑选30则,要整整30个!

1.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 卫风 洪奥)

指做玉石的方法,要用锯子切,锉子磋,再慢慢雕琢,最后磨光。

喻做学问还要像玉一样地切磋琢磨。

2.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小雅 鹤鸣)

它山上的石块,可以用来磨玉石。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3. 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诗经 大雅 云汉)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4.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大序)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5.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 (左传)车轮外的直木与车相互依靠,唇没有了,牙齿就感到寒冷。“辅”指车轮外的直木。(比喻两者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6.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皮没有了,毛长在哪里?“傅”通“附”附着,靠近。(比喻事物失去了基础,就不能存在。)

7.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

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常用来表示记取过往的经验教训,以作为后来行事的借鉴。

9.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走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失误要后及时补救。

10.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

指在一个陷阱的环境里,不要过于与对手争强好胜,以免忘了更大的、共同的敌人。

11.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仁慈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仁”的一面;智慧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智”的一面。(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1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天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息。(指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13.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谦逊虚心会得到好处。(告诉人们要谦虚不要自满。)

14.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

筑九仞高的土山,由于只差一筐土因而不能完成。比喻一件事只差最后一步未能完成,含有惋惜的意思。

15.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为政)一个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做人。(做人要守信用。)

1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知。(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

1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罔,迷惘。殆,危殆。

一个人如果只学习不思考消化,则惘然一无所知;一个人如果思考而不知学习,则就更危殆不安了。

18.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时,便立志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符合于规矩的境界了。(论语)

19.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子路)说话要讲信用,做事要有决断。

2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子路)在上位者本身言行正当,即使不发号令,百姓也会跟着行动。他本身言行不正,即使发号施令,百姓不会服从。

21. 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 子路)名义不正当,那么道理也讲不通。

22.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卫灵公)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必有眼前的忧虑。

23.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卫灵公)君子不单凭言语推荐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君子不因某人话说得好而重用他,也不会因为不用某人而废弃他有益的话。

24.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卫灵公)对小事不忍耐,没耐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卫灵公)做工的人要把工做好,必须先磨好工具。(本句原意是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先侍奉贤者,结交仁者。现在的意思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利:使……锋利。

26.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述而)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

27.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 述而)不到他想弄懂却怎么也弄不懂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可怎么也说不清楚的时候不去引导他。愤:想弄懂而还没有弄懂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充满求知欲时的精神饱满振奋状 诽:指想用语言表达什么意思而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言词的状态。

28.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2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30.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见到别人好的道德品质,就应该虚心向他学习、看齐,见到别人不好的品德表现,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31.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3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3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论语·子罕》)

到了天气寒冷时,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落的。雕:同“凋”,凋落。

3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泰伯》)

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3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学习,而后时常温习,是很高兴的事情。时:时常。习:复习。说:同“悦”,高兴。

3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友从远方来没,不是很快乐的事吗?注:自, 从

38.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颜渊》译:自己不愿要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注:欲, 想要 施, 给予

3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颜渊》有智慧的人喜欢水,有仁义的人喜欢山。知, 同”智” 乐,喜欢

40.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如果这个都可以忍,那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是,这个 孰:哪个

4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政治不均势,不担心财富贫乏而担心社会动荡。寡,指人口少 均,并非指平均财富,亦非指平均领地与人口,而指各守本分,维持社会均势。

4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对老者让他安逸,对朋友予以信任,对年轻人予以关怀。

4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预,预先立,成就 废,败

4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玉石若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玉器;人若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琢,雕琢

4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学之后才会知道困惑的地方。注:困,困惑,理解不透

46.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治理国家宽严相济,这是文王和武王的治国之道。

张,弛:弓上弦叫张,卸下弦叫驰,比喻严和宽。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4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广博的学习知识,仔细地询问知识,谨慎的思考知识,明确地分辨知识,全心全意地用知识。审,详尽

48.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只要做人光明磊落,那么到哪里都有公平。

49.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接受了别人的礼品而不思回报,是失礼的行为。礼,原是礼节礼貌。现在人们通常指礼物。

5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这句话告诫人们指责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

51.天降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人要生存,要有作为,要有出息,就要敢于直面内忧外患,就要历经一番艰辛困苦的磨难,就要历经一番肉体至精神的人生锤炼。)

5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之中,不思进取,就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5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尊敬自己的父母和老人,同时也尊敬别人的父母和老人;爱护自己的幼小儿女,同时也爱护别人的幼小儿女。

54.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没有圆规和直尺,就做不出真正“圆”或“方”的形状来。 “规”是圆规,“矩”是直尺。(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5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5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王放在最后。

这其实是一种儒家对君主专政的“训政”,要求君主体恤民情,关心民瘼,为老百姓谋福利。

5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5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不停地刻,金块和石头都可以被雕刻。(比喻做事只要持之以恒,再多的困难也能克服。)

5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从蓝草中取得,颜色却比蓝更深。(比喻后生晚辈通过学习和积累,学习超过前辈。)

60.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劣马不停地走十天(也能走很远的距离),他的成功在于不断行走。(比喻先天条件差的,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也能取得很大的成就。)

61.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水既能托载着船前进,也能使船倾覆。

这句话深刻地指出,凡事都具有两重性,好的事情如不加以适当引导就会造成坏的结果,坏的事情如经合理疏导则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6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道德经》奈何:为什么;惧之:威吓老百姓

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还要用死来威吓他们。(这句话是老子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天下所提出的。)

63.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道德经》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

(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64.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

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6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八十一章》真实可信的言词是不美的,美的言词是不真实可信的,即美者不真,真者不美。(这里老子把美与真看成是对立的、不相容的。这是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那种善用漂亮的言词掩盖虚假本质的欺诈、丑恶现象的揭露和抨击。有着重要的批判意义和价值。)

6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双手搂得过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生长起来的。九层高的楼台,是从一堆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旅程是从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物的成就都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到远发展起来的。这一定的步骤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急成。)

6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生:生命。涯:边际,极限,知:知识。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即感叹有限人生对无限知识的无奈

6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醴,此处意为甜酒。君子志同道合,不求私利,他们的交情看起来像水一样淡。小人交朋友以利为先,往往亲密狎昵,他们的交情就象醇酒一样甘爽。

69.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仓廪:储存粮食的仓库。

只有国家储存粮食的仓库充足,人民才会懂得繁文礼节,只有丰衣足食,百姓才会懂得光荣和耻辱。

(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精神文明是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

70.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了解自己,了解敌人,百战都不会失败。即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比喻做事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71.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为:实际去做。行:走。至:到达目的地。

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

72.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商君书·更法》 行动迟疑不决办不成事,做事犹豫不能成功。

7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天地那么广大,路途那么遥远,我将四处寻找与我志向相同的贤人。是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7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短:不足,长:有余。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75.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

7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平凡的人在许多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

7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78.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无以正曲直。(淮南子)

没有仪器不能进行测量,使用仪器必须遵守相应的操作规则。(比喻权衡事物的法度现在多已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出现,指没有规矩的约束,就不可能成为有用之才)

79.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

80.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比喻做事须谨慎,不能出一点点差错)

81.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黄琼传》 盛:大;副:相称,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8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83.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马援传》空:穷困。

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年龄越是年长,身体应当越强壮.

84.精诚所加,金石为亏/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

真诚之心所到的地方,就算是坚如金石的东西,也要被打开。

8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老大:年老。徒:徒然少壮年华时不努力学习,待到年老时就只能悲伤了。(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86.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答宾戏)不可以骗取功名,不应该虚假名声

8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风俗通)

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

8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即使是很小的坏事也不做;但即使是再小的好事也要做

89.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90.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志)

只有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只有安定清静,才能使自己有开阔的眼界。

9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志·诸葛亮《后出师表》) 鞠躬: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 已:完,结束 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

9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 曹操《龟虽寿》)

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烈士:志向远大的英雄。已:停止,衰减。

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英雄到了晚年,壮志雄心并不衰减。

9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 曹操《短歌行》)形容求才心切来抒发求贤若渴的心情

9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东晋 傅玄)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比喻人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其习性)

95.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晋书 王献之传)

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96.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晋书 李密传)

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

97.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西晋 李密传 陈情表)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形:指身体;吊:慰问。

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9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东晋 陶渊明 移居)

遇到不寻常的文章要共同评赏,对疑义还要作一番辨析(比喻读书认真,仔细,刻苦)

9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 陶渊明 饮酒)南山:泛指山峰

东墙下采着清菊时那份心情悠然,猛然抬头喜见南山圣景绝妙

100.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东晋 陶渊明 饮酒)

问自己为什么能这样,只有心志高远,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