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语录 » 补充谚语俗语格言

补充谚语俗语格言

发布时间: 2021-02-09 22:53:20

名言、俗语、谚语

凡是浓缩的都是精华。
小不忍则乱大谋。
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
比别人多一点版努力、多权一点自律、多一点决心、多一点反省、多一点学习、多一点实践、多一点疯狂,多一点点就能创造奇迹!
From small beginning come great things.(伟大始于渺小。)
舌无骨却能折断骨。

Ⅱ 是填谚语,俗语和格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宁学蚂蚁腿 勿学麻雀嘴

Ⅲ 补充这些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的上或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偏听则信,兼听则明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万丈高台,起于累土
合抱之木,起于毫末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马列主义装电筒——光照别人不照自己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四两棉花八把弓——细谈(弹)
两个哑巴睡一头——无话可说
大拇指头扒耳朵——难进

黄鼠狼给鸡拜年——安好心
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绿绸缎上绣花——锦上添花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飞机上吹喇叭——一场空欢喜
猪鼻子插葱——装相(象)

Ⅳ 求格言谚语俗语

行兵须要天时抄、地利、人和。为今之计,地利、人和倒用不着了,是要讲天时了。’(清·刘璋《斩鬼传》第八回)天时、地利、人和,不特用兵为然,凡事皆有之,即农田一事关系尤重。水旱,天时也;肥瘠,地利也;修治垦辟,人和也。三者之中,亦以人和为重,地利次之,天时又次之。假如雨旸时若,此固人之所望也,然天可不必,一有不时,硗确卑下之地,先受其害。惟良田不然,此天时不如地利也。田虽上产,然或沟洫不修,种植不时,则虽良田无所用之。故云买田买佃。此地利不如人和也。三者之中,论其重,莫重于人和,而地利次之,天时又次之。论其要,莫要于天时,而地利次之,人和又次之。故雨旸时若,则下地之所获,与上地之获等。土性肥美,则下农之所获,与上农之获等,劳逸顿殊故也。然使既得天时,既得地利,而又能济之以人和,则所获更与他人不同。所以必贵于人和也。

Ⅳ 补充谚语,俗语,格言,柴多火焰高,一个篱笆三个桩,人心齐,患难之交见,路途知马力

柴多火焰高,人多办法好.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人心齐,泰山移
患难之交见真情.
路途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Ⅵ 补充谚语,俗语,格言,柴多火焰高,一个篱笆三个桩,人心齐,患难之交见,路途知马力

柴多火焰高,人多办法好。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人心齐,泰山移。
患难之交见真情。
路途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Ⅶ 分类的谚语、俗语、格言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二,谚语和格言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

①不认这壶酒钱

②不知道哪头炕热

③蝉曳残声过别枝

④横挑鼻子竖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赶晚集

⑦求爷爷,告奶奶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⑨摇头不算点头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四,歇后语、俏皮话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Ⅷ 格言俗语谚语歇后语积累

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3.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 谦受益,满招损。
7.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8.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9.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10.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1.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12.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13. 言必行,行必果。
14. 吃一堑,长一智。
15.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6.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17.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18.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9.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
20. 大意失荆州,骄兵必败。
21.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22. 海阔从鱼跃,天高任鸟飞。
23. 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24. 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
25.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26.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27.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28.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29.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30.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31.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32.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33. 竹篮打水-一场空
34. 兔子尾巴-长不了
35.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36. 门缝里看人-看扁了
37.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38.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9. 明珠弹雀-其得不复
40.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