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君子格言做时代君子
『壹』 论语《立身处世》《发愤进取》《君子三戒》《.行己有耻》《言而有信》《行而有礼》《敏而好学》《君子博学
孔子立身处世格言
民无信不立。
言必信,行必果。
不学礼,无以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过,则匆惮改。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原文】子曰:“吾十有(同“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站得住的意思),四十而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而知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规律 ),六十而耳顺(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七十而从(遵从的意思)心所欲,不逾(越过)矩(规矩)”
【注释】有:同“又”立:站得住。惑:迷惑。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原文】颜渊、季路侍(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子曰:“盍(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夸耀)善,无施劳(施,表白。劳,功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 )之,朋友信( )之,少者怀之。”
【注释】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盍:何不。合音词。敝:使……破。伐:夸耀。施:表白
劳:功劳。安:使……安逸。信:使……信任。怀:使……怀念。
【译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评析】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思考:对于子路、颜渊及孔子的志向你怎么看待,你认为他们的区别在于哪里,体现了他们各自怎样的理想?明确:子路:他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公有”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他胸襟广阔、仗义疏财的品格。
颜渊:他的志向其实是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既表现了一种高尚的奉献精神,也表现了他为人比较谦虚谨慎的处世方式和生活态度。孔子:孔子立志所推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孔子讲的是以仁复天下,是圣者之事,这自然就更难得了。
【原文】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可以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注释】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
【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评析】 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广大)毅(强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弘:弘,广大。毅:强毅。
【译文】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评析】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点出了读书人崇高的历史使命和必须付出的艰辛,也成了历代有志之士的人生鞭策。这段话气势磅礴,一字千钧,令人荡气回肠。历史上许多忠贞有为之士,为国家、民族立千秋功业,永垂史册,正是这种思想影响和鼓舞的结果。
【原文】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注释】闻:名声,名望。焉:怎么。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评析】 这就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原文】子曰:“三军(1)可夺帅也,匹夫(2)不可夺志也。”
【注释】 (1)三军: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言其多。 (2)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译文】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评析】 “理想”这个词,在孔子时代称为“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这就是中国人“人格”观念的形成及确定。
【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后也。”
【注释】雕:通凋,凋零。
【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评析】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人的骨气:一个人一旦立定了志向,任何力量也动摇不得,改变不了。一个真正的仁人志士,他的生命可以被剥夺,他的肉体可以被消灭,但他的信仰不能被改变,他的意志不能被征服。孔子的这种思想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人立志图强、勇敢有为,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
【原文】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通达,显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有名望),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对人谦恭有礼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何如:怎么样。达:通达,显达。闻:有名望。是:这。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译文】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评析】本章中孔子提出了一对相互对立的名词,即“闻”与“达”。“闻”是虚假的名声,并不是显达;而“达”则要求士大夫必须从内心深处具备仁、义、礼的德性,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这里同样讲的是名实相符,表里如一的问题。
【原文】子曰:“士而怀居(1),不足以为士矣。”
【注释】 (1)怀居:怀,思念,留恋。居,家居。指留恋家居的安逸生活。
【译文】 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评析】这是孔子论读书人应该有的胸怀和志向。孔子认为留恋家室,贪图舒适、享乐,是没有出息的。志存高远,发奋求知,艰苦创业,经邦济世才是读书人应有的境界。
课文小结:这几章都是讲立身处世的道理。人的一生应该有崇高的目标,要做一个高尚通达,令人信任、可以托付重任,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用的君子。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规划好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做好每一个阶段应该做的事情。此外,还要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和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毅力。
『贰』 君子敏格事而讷格言是什么意思
答:错了吧,是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君子应当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叁』 急求君子格言,感谢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以夸夸其谈为耻。而行动中总是力求做得更好!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我,但我并不为此而感到愠怒,感到郁闷,感到烦恼,这,不也是胸怀坦荡的君子吗?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树立做人的根本,也就出现了大道的最高境界。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人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大意是说,君子做什么事情,首先考虑自己怎么做,失败了,也是检讨自己的过失。小人做什么事情,总是指望别人,失败了,也认为是别人的问题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严;
学习,就可以不粗鄙浅陋;
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正."
过,则勿惮改.指出了对过失的正确态度,是闪烁着真理光辉的格言.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争的话,也必定是射箭比赛吧!即使这比赛也先是互相作揖致敬然后登堂,比赛完后走下堂互相敬酒。这样的争,也还是君子之争啊!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看中义
小人看中利
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啊!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的心胸平坦宽广,光风霁月; 小人的心胸狭窄不平,常怀忧愁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坦荡而不骄狂,小人骄狂而不坦荡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行君子之道的人群里,可能有言行不一,达不到要求而不仁者。
行小人之道的人群里是不可能有仁者的
其兴也,君子常多而小人常鲜。
其亡也,小人常多而君子常鲜。
君子多而去之者,小人也;小人多而去之者,君子也。
君子好生,小人好杀;好生则世治,好杀则世乱。
君子好义,小人好利。治世则好义,乱世则好利。
君子常坦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常泰然,小人常忧劳。
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
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君子常念及刑法,故谨于自守。小人常念及恩惠,故勇于求乞。
君子常怀念于德性,小人常怀念于乡土。
君子常重义,小人常重利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礼记·中庸》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宪问》
君子乐与人同,小人乐与人异。君子同其远,小人同其近。《易·同人·彖》
小人当退黜之时,往往疾视其上。君子则穷通皆乐,未尝一日忘其君。《读易详说》解《易·否·初六》
臣闻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恶恶,近君子而远小人。善善明,则君子进矣; 恶恶著,则小人退矣。《贞观政要》卷五
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肆』 有关君子的名言警句
1,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益一世。——清·金缨
君子的为人版志权向不失其纯,仅在为人、为天下万民,可谓欲小,而为民为天下谋事,不存偏私利己之行,气量自大。
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
作为君子应当以不受外界影响来修养自身,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对名利如果不采取淡薄的态度就无从使志向清白,不排除外界干扰就不能有所前进达到远大的目标。
3,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宋·苏轼
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
4,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
君子的举止态度如果不庄重,那就会没有威信。
5,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孟子〉
君子仁义,只有会让他终生无法忘记的忧心之事,但却没有短暂的忧心之事。
『伍』 君子小人的十大名言论语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出自:《论语·里仁》。
译文:君子能够领悟的是内道义,容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
君子与小人价值取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所谓“利”,是指金钱、财富等物质利益;所谓“义”,是指道义、正义等超越物质利益之上的道德价值。
君子行事都是以义作为根本,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是与义作比较后才为之的。而小人只讲究私利,以利来衡量,会为利益舍弃道义,做事只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陆』 《易经》关于君子的18条格言,你做到了吗
1、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坤·文言》
2、君子以果行育德。《蒙·内象》
3、君子以俭德辟容难,不可荣以禄。《否·象》
4、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谦·象》
5、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大畜·象》
6、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大过·象》
7、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家人·象》
8、君子以反身修德。《蹇·象》
9、君子以惩忿窒欲。《损·象》
10、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益·象》
11、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升·象》
12、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困·彖》
13、君子以恐惧修省。《震·象》
14、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象》
15、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既济·象》
16、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鲜矣!《系辞上》
17、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系辞上》
『柒』 要论语中有关君子的名言,至少要7则,带翻译和感受!!!谢谢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以夸夸其谈为耻。而行动中总是力求做得更好!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我,但我并不为此而感到愠怒,感到郁闷,感到烦恼,这,不也是胸怀坦荡的君子吗?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树立做人的根本,也就出现了大道的最高境界。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人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大意是说,君子做什么事情,首先考虑自己怎么做,失败了,也是检讨自己的过失。小人做什么事情,总是指望别人,失败了,也认为是别人的问题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严;
学习,就可以不粗鄙浅陋;
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正."
过,则勿惮改.指出了对过失的正确态度,是闪烁着真理光辉的格言.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争的话,也必定是射箭比赛吧!即使这比赛也先是互相作揖致敬然后登堂,比赛完后走下堂互相敬酒。这样的争,也还是君子之争啊!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看中义
小人看中利
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啊!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的心胸平坦宽广,光风霁月;小人的心胸狭窄不平,常怀忧愁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坦荡而不骄狂,小人骄狂而不坦荡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行君子之道的人群里,可能有言行不一,达不到要求而不仁者。
行小人之道的人群里是不可能有仁者的
饿....
这位同学你加油啊.....
累啊......笑
那个,感受我实在写不出来了.....
『捌』 古人关于君子的名言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以夸夸其谈为耻。而行动中总是力求做得更好!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我,但我并不为此而感到愠怒,感到郁闷,感到烦恼,这,不也是胸怀坦荡的君子吗?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树立做人的根本,也就出现了大道的最高境界。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人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大意是说,君子做什么事情,首先考虑自己怎么做,失败了,也是检讨自己的过失。小人做什么事情,总是指望别人,失败了,也认为是别人的问题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严;
学习,就可以不粗鄙浅陋;
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正."
过,则勿惮改.指出了对过失的正确态度,是闪烁着真理光辉的格言.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争的话,也必定是射箭比赛吧!即使这比赛也先是互相作揖致敬然后登堂,比赛完后走下堂互相敬酒。这样的争,也还是君子之争啊!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看中义
小人看中利
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啊!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的心胸平坦宽广,光风霁月; 小人的心胸狭窄不平,常怀忧愁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坦荡而不骄狂,小人骄狂而不坦荡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行君子之道的人群里,可能有言行不一,达不到要求而不仁者。
行小人之道的人群里是不可能有仁者的
其兴也,君子常多而小人常鲜。
其亡也,小人常多而君子常鲜。
君子多而去之者,小人也;小人多而去之者,君子也。
君子好生,小人好杀;好生则世治,好杀则世乱。
君子好义,小人好利。治世则好义,乱世则好利。
君子常坦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常泰然,小人常忧劳。
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
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君子常念及刑法,故谨于自守。小人常念及恩惠,故勇于求乞。
君子常怀念于德性,小人常怀念于乡土。
君子常重义,小人常重利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礼记·中庸》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宪问》
君子乐与人同,小人乐与人异。君子同其远,小人同其近。《易·同人·彖》
小人当退黜之时,往往疾视其上。君子则穷通皆乐,未尝一日忘其君。《读易详说》解《易·否·初六》
臣闻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恶恶,近君子而远小人。善善明,则君子进矣; 恶恶著,则小人退矣。《贞观政要》卷五
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太多了,说不完
『玖』 急求警示古文格言,如夫君子之行。。。注出处
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专静无以致远。属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其中有名的是这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拾』 关于君子的格言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以夸夸其谈为耻。而行动中总是力求做得更好!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我,但我并不为此而感到愠怒,感到郁闷,感到烦恼,这,不也是胸怀坦荡的君子吗?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树立做人的根本,也就出现了大道的最高境界。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人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大意是说,君子做什么事情,首先考虑自己怎么做,失败了,也是检讨自己的过失。小人做什么事情,总是指望别人,失败了,也认为是别人的问题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严; 学习,就可以不粗鄙浅陋; 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正." 过,则勿惮改.指出了对过失的正确态度,是闪烁着真理光辉的格言.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争的话,也必定是射箭比赛吧!即使这比赛也先是互相作揖致敬然后登堂,比赛完后走下堂互相敬酒。这样的争,也还是君子之争啊!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看中义 小人看中利 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啊!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的心胸平坦宽广,光风霁月; 小人的心胸狭窄不平,常怀忧愁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坦荡而不骄狂,小人骄狂而不坦荡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行君子之道的人群里,可能有言行不一,达不到要求而不仁者。 行小人之道的人群里是不可能有仁者的 其兴也,君子常多而小人常鲜。其亡也,小人常多而君子常鲜。君子多而去之者,小人也;小人多而去之者,君子也。君子好生,小人好杀;好生则世治,好杀则世乱。君子好义,小人好利。治世则好义,乱世则好利。君子常坦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常泰然,小人常忧劳。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君子常念及刑法,故谨于自守。小人常念及恩惠,故勇于求乞。君子常怀念于德性,小人常怀念于乡土。君子常重义,小人常重利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礼记·中庸》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宪问》 君子乐与人同,小人乐与人异。君子同其远,小人同其近。《易·同人·彖》 小人当退黜之时,往往疾视其上。君子则穷通皆乐,未尝一日忘其君。《读易详说》解《易·否·初六》 臣闻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恶恶,近君子而远小人。善善明,则君子进矣; 恶恶著,则小人退矣。《贞观政要》卷五 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太多了,说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