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语录
A. 莫姓名人的名言,急用
莫文秀 全国妇联副主席
莫应丰 作家
莫皓然 大霸集团主席兼总裁 莫一心 经济学专家
莫晓萍 广州浩威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
莫崇碧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
莫言,作家
1莫英(1450-1518),字国器,号白石,明恩平人。少时被流贼劫去,官兵得之,献入宫内,升大使侍宪宗,再升内官监右少监、大监,赐蟒衣,居官忠尽,为宪宗孝宗三朝倚重。葬京都西山白石港。(《广东通志列传》、清《恩平县志》)
2莫敏,明开建(今封开)人。嗜学而操行谨饬。应贡选祁门典史,公恕谦慎,当道因其学行优长,荐擢浙江道监察御史(《肇庆府志》、《开建县志》)
3莫御,字扩如,明高明人。天启七年(1627)举人。历官山东清平知县,浙江道御史。时值战乱,饥民载道,捐俸赈济。又修鹤山大道,赠学宫船只,供士子乡试、会试乘坐(《高明县志》)
4莫筌(女),五代入宋连州人。周渭妻。明长沙马氏与南汉相持,渭为南汉所俘,筌母子流落昭州。不久,渭脱身归宋,时筌仅二十余岁,二子尚幼。父母欲嫁筌,不从。勤劳节俭,自谋生计。二子抚育成人,各完婚事。后渭官广南转运使,托人访筌,筌知渭久已改娶,不复随行。渭具奏其事,诏特爵为县君,二子亦赐官。(《南汉书》卷14、乾隆《连州志》
卷8、阮元《广东通志》卷323)
5莫士忠,字行恕,明开建(今封开)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中举,任端州府教授,师道克举。迁上饶县丞,再以忠孝清谦荐本县知县, 有政声。后值靖难之际,进香至京城,以大义极谏成祖。忤旨罢归。(《广东通志》、《肇庆府志》)
6莫与齐(1560-1627)字元慎,号苍屏,明末连州人。攻苦力学,讲习不倦,连之俊秀,多出其门。年五十岁序贡国学,益加淬励。天启二年(1622)登进士第,已六十三岁。初授南京太平府推官,折狱详明,人称“莫青天”。天启七年卒。著有《曙光齐诗集》,已佚。今存文一篇,诗六首,残句一联。(乾隆《连州志》卷7)
7莫之仿,清初阳山人。顺治八年(1651),南明安定侯马宝攻城,之仿捐谷助军粮,城赖以全。次年,南明军再次攻城,之放率兵助守。历时二旬,援兵不至,城陷巷战,之仿被执,触石自杀。(阮元《广东通志》卷303)
8莫子捷,号远崖,清乾隆间高明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举人。历任湖北麻城、蕲水、黄州通判,沔阳州同、应山知县。励操守,有政声,清廉寒素。参与编修道光县志。(《高明县志.列传》)
9莫天佑,字均作,南宋封开人.嘉定四年(1211)进士。任连州司法参军,改道州宁远县令。学识渊博,工文词。子侄俱领乡荐。(《广东通志》、《肇庆府志、《封川县志》、《岭南古代一奇葩》
10莫天赐(1706-1780)清海康人,越南河仙城总兵莫玖之子。本名琮,字士麟,号树德轩。康熙四十五年(1706)生于柬埔寨陇奇,后转居越南河仙。其父莫玖死后,袭父职,又提升为“钦差都督琮德侯”,进一步开拓河仙。曾兴建“孔子庙”、“招英阁”,办“义学”。有诗集《河仙十咏》传世。(王增权《越南河仙的开拓者和捍卫者》、《海康文史》1989年第2期)
11莫以寅,字休倩,是明末清初新会人。年十六,补诸生。平生慷慨,倜傥不羁。甲申(1644)闻变,痛哭为书诀父,闭阁自缢。其叔排闼救之,得不死,遂弃儒冠,著道士服,与同里汤晋遨游吴越山水间,啸歌自遣,年三十二卒。著有《明史纲》、《哂云阁草》。(《曝书亭集》、《羊城古钞》、《新会县志》)
12莫世忠 ,字健辉,清高明人。雍正十三年(1735)中举,乾隆二年(1737)丁(ji)进士,奉旨赐名“如忠”,翰林。任甘肃成县知县,以振兴礼教为急务。大金川用兵,世忠供应各路兵马粮草,井然有条。升洮州抚番同知,有杨土司吞并马僧纲所辖居民三千户,世忠秉公纠正。调顺天南路同知,再升郎中。年老辞官归里。为文雄浑,自成一家。著有《见性诗集》、《端溪书院课艺》。(《高明县志.列传》)
13莫弘济 字汝航,清东莞人。康熙十四年(1675)举人。官安徽蒙城县令,尽心政务,变民陋习。调四川井研知县,妥善处理内江县民与楚人争田案。以大理寺右评事告归。(宣统《东莞县志》卷66、《东莞诗录》卷31)
14莫汝醇, 字瑾圃,清高要人,元伯子。嘉庆副贡。历任龙门、和平、揭阳等县等县教职。善吟咏,山川所历,均有所作。(宣统《高要县志》卷218、张维屏《红棉山馆诗钞.序》)
15莫如龙, 清阳山人。咸丰年间(1851-1861)庠生。以医为业,长于痘科。撰《痘科新书》,未竟而逝。生平遇贫者有病,即赠以药。(民国《阳江县志》)
16莫如善, 字子明,明恩平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四川兵备、云南参政、福建按察使,有政声,以廉称。著有《代艺贤已稿》、《三教会稿》《政纪》、《莫子明文集》。弟莫如爵,字子秀,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与堂兄莫如士合称“三莫”,皆进士出身,邑有三凤齐鸣坊。(《恩平县志》)
17莫启智, 字毓奇,号镜川,清东莞 人,廪生。潜心钻研理学。每夜记日间言行,称《日省录》。光绪二年(1876),请官府禁挖蚝壳,保护农田。创全族交粮法,以免催科之苦。著有《诫子庸言》。(宣统《东莞县志》卷73)
18莫宏龄, 字等叔,清初连州人。学问广博,才思敏捷 ,工诗文。与兄松龄俱蜚声学舍。康熙十五年(1467)岁贡廷试。三十年授文昌县训导,在任六年,士风大变。今存诗一首,文二篇。(乾隆《连州志》卷7)
19莫松龄 字砺伯,清初连州人。莫与齐孙。早年以明经入太学。顺治十七年(1660)授英德县训导,振兴学校,人材蔚起。康熙五年迁曲江县教谕,秩满,升怀远县知县。莅位三载,明敏勤慎。时遇漕河堤崩,奉命修筑,著有劳绩。(乾隆《连州志》卷7)
20莫尚简, 明封川(今封开)人。仪表俊伟,声音洪亮。任职于福建惠安县,爱民重士。离任时,惠安士民以诗送者千百计。时知县王用玺不慎失印,诬尚简婿盗而受株连用刑,后竟毙于狱中。喜嘉靖中,督府伸雪其冤。(《肇庆府志》、《封川县志》)
21莫显诚, 清番禺人。祖父清华擅医术,教以制药用药之法。名大著,远出祖父之上。莫氏丹药遂因之擅名于时。(同治《番禺县志》卷49)
22莫益兰, 别号安民,元阳春人。元末农民义军首领。自幼习武,击技精良。时民不聊生,益兰遂与众酋领密谋举义。至正十二年(1352)袭击官署,尽杀污史,占据邑城,以莫知州自拥,保境安民。为政十六载,至明洪武元年归顺明朝。治政期间,尝筑水堤,民称“益兰陂”。决渎治耕,政绩卓著,民颂之“莫安民”。(《新编阳春县志.人物篇》)
23莫梦吕, 字日载,东莞蕉利村人,明经莫龙锡(字觉宇,工诗,崇桢5年贡士,西宁学)之子,大清顺治14年进士。早有文誉,邑之从学者最众.。 晚乃通显,举顺治甲午乡书,辛丑成进士,未出仕,至今称词坛宿素者梦吕为称首。与陈应乾、钟兆进等称邑之名士,常为文酒之会,酒后常为词曲付小吏歌。
24莫梓园 (1851-1924),名世墉,字作勤,以号行,南雄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赴广州求学,颇受康有为 、梁启超维新思想影响。与邑人集资购地,倡办实业学堂。学生除学习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常识外,还学习机械原理、劳动技术(如织布、编织藤器等)。并自制电池,在学堂安装电铃、电灯,后因资金不足而停办。宣统元年(1909),创办启蒙学堂。民国二年,推行新学制,改办高等小学,自任校长。民国四年,被省立南雄中学聘为教员。晚年,与人组织雪社,广购书籍,讲学授徒,为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出力颇多。(1991年《南雄县志》)
25莫鸿猷, 字宣三,清阳江人。道光十五年(1835)恩科第二名举人。旅京十余年,充景山官学教习。后归邑主讲濂溪书院。鸿猷尤致力于邑中政制事宜,本邑改厅及筹建考棚事,均与有力焉。家居好谈水利,尝筑水坝于凤凰村,以资灌溉。(《阳江志》卷30)
26莫超宗 ,字逸云,清茂名储良坡人。乐善好施,周急济困,县中公益,每捐重资。咸丰九年(1859)由同知职捐知府,先后授贵州之石阡、思南、遵义等州府,多以清剿复地有功。后加按察使、布政使衔,旋署贵州西道。在黔近二十年,修城郭,整团练,兴文教,禁私铸,复铅厂,民享其利。光绪四年(1878)卒,年六十七。(光绪《茂名县志》)
27莫普济, 字圣阶,清东莞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翌年饥荒,出粟赈济。官山西襄陵知县,革除骡马税。卒于韶州府教授任。(宣统《东莞县志》卷68)
28莫如士 字子元,明恩平人。以龙骧军籍领顺天乡荐。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大理寺丞。刚直敢言,理冤恤滞,人以为有于谦遗风。(《广东通志列传》、《广东考古辑要》、清《恩平县志》)
B. 百家姓 覃 经典语录
[qín xìng]
覃姓 编辑
覃姓,姓氏,读音多音字:qín,tán音,作姓氏使用时一般读作qín。姓源出有四。覃姓相对集中分布于长江中游以及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自治区境内。覃姓的始祖是有竹氏的伯益,生活在虞舜时期协助大禹治水。当时,温地竹林茂密,生活在此的族群,有一支以竹为图腾称有竹氏,首领是伯益,住在今北平皋处。此地周围今日仍然竹林丛生,晋代有“竹林七贤”在此地活动。
当今覃姓人群分布于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特别行政区。少数移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
中文名 覃姓 外文名 Qin Chum 拼 音 Qín 得姓方式 部落符号 得姓始祖 伯益 主要郡望 弘农、会稽、江夏 主要堂号 光裕堂、务滋堂 著名人物 覃元先、覃应机、覃振等 百家姓排位 96 人口排名 98
目录
1 历史发展
▪ 主要源流
▪ 得姓始祖
▪ 迁徙传播
▪ 字体变更
2 人口分布
▪ 宗祠对联
▪ 家谱文献
▪ 字辈排序
▪ 名人频率
▪ 知名人物
历史发展编辑
主要源流
覃(Qín)姓氏有四种出源:
1、据《姓氏考略》载,"夏有地名覃怀,居者以地为氏为覃氏。"。
"覃怀"是地名,夏代时的称谓,今河南温县周围为覃怀,底绩是覃怀之地的最底部。《禹贡》云:"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左传》云:"覃怀,近河地名。""衡"是称其重量,漳是河流之意,"衡漳"就是黄河称起的地方。《左传覃怀注疏》云:"河内郡有怀县,在河之北,善覃怀二字为一地,故云近河地名。"河南温县周围,夏称覃地,秦汉称河内郡,唐宋称怀州,元以后称怀庆府。覃怀底绩是这块方的底部,即今温县北平皋村,也是汉代以前的古地邢丘。"覃怀"字意来自甲骨文中的解释。考古学家罗振玉说:"覃像酒盈樽,(古代的酒壶)。郭沫若和陈梦说,"覃"字上面的"西"字,是酒壶的盖,西下的"曰"是酒壶的大肚,"十"字底部为尖状,插入地中便于存放。这些历史大家考析的覃字,正是古代覃怀地区的形貌。覃怀地区,西与北是太岳山脉,南与东是万里黄河。在今邢台、安阳一带为"西"处,在今焦作、沁阳一带为"曰"处,在今温县北平皋为"十"的下底处。北平皋四面环水,中为突起高地,黄河过此后,开始东北去,故称底尖部。此地有一部落叫覃怀氏,其后以部落名为姓,称为覃怀氏,后简改为覃姓,称为覃氏。
2、出自南方少数民族姓氏,为复姓皇覃氏所简改。据《姓氏考略》载,夏有皇覃氏部落,其后亦简改为覃氏。
覃元先(南海人,即今广东省南海人,相传是皇覃氏之后人)义勇隶属。
3、覃(tán)出自姒姓,源自春秋时谭氏为避难所简改为覃氏(tán,音谭)。
谭姓源自春秋时代是以国为氏。根据《万姓统谱》、《谭氏家谱序》等文献记载,谭姓家族的祖先本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周朝初年大封先圣之后时,把他们封于谭国,爵位为子爵,后为齐国的附庸国,到春秋时代齐桓公称霸诸侯,就于周庄王五十四年,即公元前683年,将谭国吞并了,当时谭国的主人谭子奔到莒国去避难,失去祖国的谭国公族后裔就“以国为氏” 而姓了谭(见《谭氏家谱序》)。覃姓为谭姓避祸去言字为覃姓(见《万姓统谱》)。
4、土家族覃姓以鄂西南山区腹地长阳、招徕河最为集中
据《覃姓族谱》称:招徕河是覃姓圣地。覃是早期巴人四姓之一,有学者考证,“覃氏源于曋姓”,这证明早期巴人四姓,曾居住在招徕河流域。
得姓始祖
伯益。覃姓的始祖是有竹氏的伯益,生活在虞舜时期协助大禹治水。当时,温地竹林茂密,生活在此的族群,有一支以竹为图腾称有竹氏,首领是伯益,住在今北平皋处。此地周围今日仍然竹林丛生,晋代有“竹林七贤”在此地活动。当大禹治水来到这里后,伯益开始协助他治理济河、沁河和黄河。其后,伯益携族人向东,随大禹往东至兖州地治水,今河南浚县有覃氏族人数千人,是伯益族人留居下来的,他们以祖地“覃”为姓氏。伯益族人一直随大禹治水迁徙,最后到了江南的会稽(今浙江绍兴),其族人散居到各地。但是,他们不忘自己的祖地,均以覃怀地名为氏,在各地产生了覃的姓氏。故覃氏后人奉伯益为覃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传播
覃氏经历了几千年来的频繁迁徙,总的流向和趋势可概括为:北南东西,即自北向南,先东后西。根据史籍和各地覃氏族谱记载及口碑,除了上述在黄河流域的几次迁徙之外,还有八次较大的迁徙。从覃怀地到会稽郡覃怀地,是大禹治水的指挥部,也是治黄最早取得成效的地方。夏禹治水,从冀州出发巡视,冀州治理工作从壶口开始,然后再治理梁山和岐山。覃怀的治理由于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取得成效。伯益带领覃怀人随禹到浚县安营扎寨,治理黄河,后又跟随禹到各地治水。接着大禹带领大家继续治理黄河下游的水患,施工最多的地方是兖州(今山东省境内),再到徐州(今江苏省境内),到安徽涂山,经过疏导,引黄河流入渤海。大禹最后到达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并在会稽去世。大禹和他的助手包括覃怀人在内的民众辗转从北到南,到达会稽。为了纪念祖先伯益,覃怀人把会稽作为覃氏的堂号。
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中也有一些覃氏居民。海外覃氏主要是从广西、广东地区出境的。这些华侨漂洋过海留居海外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而大量出走并留居海外的则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广西华侨人口仅次于广东、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广西又是覃氏聚居最多的省区,据所掌握的资料,海外覃氏,以祖籍为广西者居多。以容县为例,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县人口59万,其中覃氏3万,占5%强。1979年出版的台湾《广西文献》第3期说,马来西亚有广西籍华侨华人50万,其中容县籍20万,在容县籍华侨中,覃氏约5000人。[1-2]
字体变更
变更如下:
这是从大篆、小篆、隶书、演化成正楷时的情形。[3]
人口分布编辑
主要人口聚集地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湘西地区,根据各省、市、县地方志有关资料及各地覃氏家谱记载,覃姓定居地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西、广东、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福建、海南、江西、浙江、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藏、台湾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包括汉、壮、土家、布依、毛南、仫佬、仡佬、苗、瑶、侗、傣、水、京等13个民族。定居海外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缅甸、英、美、法、德、荷兰、瑞士、新西兰、加拿大、巴西、哥斯达黎加等21个国家。
广西壮族自治区
全自治区87个县、市都有覃氏分布。根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广西通志稿·氏族卷》记载,宋代,桂林市(今桂林市区)有覃氏50户以上,今属桂林市的临桂县有覃氏30户以上,修仁县(今荔浦县境)有2805人,阳朔县有174个姓,其中覃氏人口排第9位。随着历史发展,时代变迁,形成了覃氏相对聚居桂西、桂中、桂东的局面。据1998年统计,覃氏人口较多的县有东兰、环江、河池、南丹、罗城、宜州、巴马、武鸣、上林、融水、三江、柳江、柳城、象州、武宣、来宾、桂平、贵港、平南、藤县、靖西、田林、昭平、邕宁、横县、容县、合浦、灵山、宾阳、南宁市等。其中贵港10万人,田林县4.1万人,昭平县4万人,武鸣县1.8万人,邕宁县2万人,容县3万人,横县4万人,宾阳县5万人,上林县6万人,南宁市郊区1.46万人,在全郊区294个姓中占第19位。博白县有3万人,兴业县有2.5万人。
湖南省
覃氏人口较多的市、县有:怀化市 4.15万人,张家界市9.14万人,石门县 9.85万人,邵阳市8.2万人, 常德市 2.86万人,永顺县2.42万人,沅陵县1.95万人,桃源县1.92万人,龙山县9.25万人,泸溪县7.85万人,汉寿县7万人,凤凰县0.5万人,澧县0.45万人,临澧县0.31万人,麻阳县838人,永川县 0.5万人。其他散居的县、市有:辰溪县、江永县、会同县、湘阴县、芷江县、桃江县、长沙市、韶山市、零陵县、慈利县、南县、黔阳县、新晃县等。
湖北省
覃氏人口较多的有公安县,1.25万多人。其余人口分布较少的县、市有:石门县、松滋市、长阳县、五峰县、巴东县、麻城市、鹤峰县、宣恩县、赤壁市、建始县、利川市、广水市、襄阳市、崇阳县、天门市、远安县、当阳市、恩施州、利丰县、武汉市、夷陵区、来凤县、咸丰县、枝江市。
四川省
覃氏分布的市、县:永川县、奉节县、云阳县、巫溪县、大足县、盂县、巫山县、重庆市区、安岳县、郫县、合川县、彭水县、巴县、达县、渠县、巴州区、平昌县、梓潼县、射洪县、靖县。其中安岳县约2万人,大足县的万古、国梁、回龙、龙水(大围)、石马、三驱、珠溪、邮亭、中敖、元通、龙水(尤西)等10个乡镇都有覃氏聚居的村落。
山西省
覃氏分布的地、市、县:吕梁地区、太原市、大同市、临汾地区、阳泉市、长治市、忻州地区、运城地区、晋中地区、雁北地区、晋城市、朔州市、盂县、平定县、洪洞县。其中人数较多的有吕梁地区893人(其中交城县874人),太原市504人,平定县100人。
河南省
覃氏分布的地、市、县有:浚县、鹤壁市、驻马店市、焦作市、栾川县、虞城县、宜阳县、汲县等。其中浚县屯子乡席营村850人,元上村95人,白寺村27人。
广东省
覃氏主要分布在肇庆市、茂名市、清远市、云浮市、高要市、四会市、鹤山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德庆县、罗定市、高州市、信宜县。据1997年出版的《茂名市志》记载,茂名市覃氏,1946年为7156人,1953年8126人, 1964年9323人, 1976年 10939人,1988年12630人。
海南省
覃氏主要分布在儋县、乐会县和东方县。
云南省
覃氏主要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山县、富宁县、广南县、马关县以及大理市、鹤庆县。
贵州省
覃氏主要分布在玉屏县、石阡县、沿河县、兴义市、册亨县、荔波县、德江县、桐梓县等。
宗祠对联
覃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授九岁太子;传各龄儒生。——佚名撰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太子太傅覃吉,宪宗时,在朝中侍太子。太子年九岁,口授四书章句及古今政典。下联典指宋代国子祭酒覃昌,融州人。致仕后闭户讲学,有文集。
覃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口授九岁太子;家传各龄儒生。——佚名撰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太子太傅覃吉事典。下联典指宋代国子祭酒覃昌事典。(见上《覃姓宗祠五言通用联》联释)
覃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宋代彪彪两进士;南朝炳炳一将军。——佚名撰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开宝进士、沿边都总管覃光佃及其子景德进士、御史丞覃庆元,父子名重当时。下联典指南朝梁武帝时名将覃元先,南海人。屡立战功,加封为将军。后卒于军。
覃姓宗祠通用联
由西至东,风光俱丽;从早及晚,气象咸和。——佚名撰覃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燕颔格镶嵌覃姓之“覃”字的析字联。
从政清廉,感德而化;为官公正,庄重不阿。——佚名撰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河南知府覃应元,字德芳,嘉靖进士。性简重,入仕二十余年,所至以清操闻,在河南任上,阖境不严而化。官至陕西兵备。下联典指宋代御史中丞覃庆元,景德进士,融州人。庄重不阿,遇事敢言,举朝服其公正。
幼本岐嶷,无愧监察真御史;艺工骑射,果书彝常猛将军。 ——佚名撰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融州人覃光佃,幼年岐嶷(聪慧),博学能文,开宝年间进士,官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势,京城人称他为真御史。后官武骑尉,知雁州军事,对贪功、懒惰的将士,依法严惩,升任沿边都总管兼劝农使。下联典指南朝梁覃元先。
家谱文献
阳光村覃氏家谱:《覃氏》 - 【始祖】:覃兴榜
中国覃氏家谱:《旺相堂》 - 【始祖】:覃
象州县覃氏家谱:《广西象州覃家谱》 - 【始祖】:覃公
中国覃氏家谱:《要子覃家谱》 - 【始祖】:覃燕清
岑溪市覃氏家谱:《岑溪双松-要子覃家谱》 - 【始祖】:不详
岑溪市覃氏家谱:《岑溪双松~要子》 - 【始祖】:不详
岑溪市覃氏家谱:《岑溪覃家谱》 - 【始祖】:不详
中国覃氏家谱:《湘西覃家谱》 - 【始祖】:不详
武鸣县覃氏家谱:《广西武鸣覃家谱》 - 【始祖】:不详
宜州市覃氏家谱:《广西宜州德胜覃家谱》 - 【始祖】:不详
平乐县覃氏家谱:《广西平乐覃家谱》 - 【始祖】:不详
中国覃氏家谱:《广西三江县周坪乡泗联村覃家谱》 - 【始祖】:不详
宜州市覃氏家谱:《广西宜州德胜围道覃家谱》 - 【始祖】:不详
柳江县覃氏家谱:《柳江县覃氏分支 - 正亮堂》 - 【始祖】:杨延平
贵港市覃氏家谱:《广西贵港五里云表村》 - 【始祖】:不详
忻城县覃氏家谱:《忻城覃家谱》 - 【始祖】:不详
中国覃氏家谱:《覃家谱》 - 【始祖】:不详
常德市覃氏家谱:《常德覃家谱》 - 【始祖】:不详
象州县覃氏家谱:《广西来宾象州妙皇屯村》 - 【始祖】:不详
怀集县覃氏家谱:《怀集覃氏》 - 【始祖】:不详
中国覃氏家谱:《南宜覃家谱》 - 【始祖】:不详
福建省覃氏家谱:《福建覃家谱》 - 【始祖】:不详
中国覃氏家谱:《天下覃氏部落》 - 【始祖】:不详
马山县覃氏家谱:《南宁马山覃家谱》 - 【始祖】:不详
十堰市覃氏家谱:《十堰覃家谱》 - 【始祖】:不详
德江县覃氏家谱:《德江高山覃氏》 - 【始祖】:不详
中国覃氏家谱:《大洋覃家谱》 - 【始祖】:不详
武宣县覃氏家谱:《武宣覃家谱》 - 【始祖】:不详
象州县覃氏家谱:《象州罗秀屯村覃家谱》 - 【始祖】:不详
安岳县覃氏家谱:《安岳覃家谱》 - 【始祖】:不详
柳州市覃氏家谱:《柳州覃家谱》 - 【始祖】:不详
来宾市覃氏家谱:《来宾方庆方村覃家谱》 - 【始祖】:不详
河池市覃氏家谱:《河池那兴覃家谱》 - 【始祖】:不详
那坡县覃氏家谱:《广西南宁市那坡家谱》 - 【始祖】:不详
中国覃氏家谱:《南晓覃家谱》 - 【始祖】:不详
武宣县覃氏家谱:《贵港来宾武宣》 - 【始祖】:覃志
中国覃氏家谱:《拉弱覃家谱》 - 【始祖】:不详
宜州市覃氏家谱:《宜州市怀远覃家谱》 - 【始祖】:不详
宜州市覃氏家谱:《宜州市怀远镇覃家谱》 - 【始祖】:覃绍芝
贵港市覃氏家谱:《贵港武乐吉斗覃家谱》 - 【始祖】:不详
东区覃氏家谱:《广东罗定船步覃家谱》 - 【始祖】:不详
贵港市覃氏家谱:《贵港武乐吉斗联合覃家谱》 - 【始祖】:不详
东区覃氏家谱:《广东信宜市镇隆镇六双覃讹村》 - 【始祖】:不详
东区覃氏家谱:《海南省海口市东山镇玉下村覃家谱》 - 【始祖】:不详
中国覃氏家谱:《中国覃家谱》 - 【始祖】:不详
中国覃氏家谱:《平冲覃氏》 - 【始祖】:不详
宜州市覃氏家谱:《宜州覃氏》 - 【始祖】:不详
中国覃氏家谱:《广西容县覃家谱》 - 【始祖】:不详
罗甸县覃氏家谱:《贵州罗甸覃家谱》 - 【始祖】:不详
博白县覃氏家谱:《广西博白覃家谱》 - 【始祖】:不详
四川省覃氏家谱:《四川荣昌》 - 【始祖】:不详
新兴县覃氏家谱:《新兴覃家谱》 - 【始祖】:不详
柳江县覃氏家谱:《柳江覃家谱》 - 【始祖】:不详
湖南省覃氏家谱:《湖南覃家谱》 - 【始祖】:不详
沐川县覃氏家谱:《沐川县 覃氏族普》 - 【始祖】:不详
德江县覃氏家谱:《贵州,德江县高山乡覃氏族普》 - 【始祖】:不详
开阳县覃氏家谱:《贵州开阳马场关口覃家谱》 - 【始祖】:覃桂河
四川省覃氏家谱:《四川渠县覃家谱》 - 【始祖】:不详[2]
C. 李贽:明朝第一思想犯中的精彩语句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中古自由学版派鼻祖,泰州学派的一权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独坐】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
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晚霞.
【系中八绝·老病初苏】
名山大壑登临遍,独此垣中未入门。
病间始知身在系,几回白日几黄昏。
【石潭即事其四】
若为追欢悦世人,空劳皮骨损精神。
年来寂寞从人谩,只有疏狂一老身
D. 易氏族谱的名人名言
36
会昌年间参加进士考试,开始发榜时居第二,有人议论不公平,于
是又进行复试,易重以状元及第。由于已离家六年,他即写了《寄
宜阳兄弟》一诗寄回家,有“内庭再考称文异,圣主宣名奖艺奇。
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得两重枝”句。官至大理评事。后因做官
到上高,便在那里定居安家。
通经处士;
释褐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宋代分宜人易充,字正翁,幼年时就以聪明出类拔萃,
十六七岁就博通《易》、《书》、《诗》,号称“三经处士”。在
乡间教书,远近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著有《中州文集》。下联说
南宋宁乡人易祓,
字彦章,
号山斋,
淳熙年间状元,
官至礼部尚书。
著有《周礼周易总义》、《山斋集》等。释褐,脱去百姓的布衣换
上官服。
一时师表;
三经处士。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易翼之知长寿县,
与上官不合而归隐,
为一时师表。
下联典指宋易充,少年博通《易》、《诗》、《书》,人称“三经
处士”。
六言通用联
纯孝先生望重;
37
工诗状元名香。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以荫为奉礼郎,知临淮县,宋太
宗时升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时称“纯孝先生”,守孝父墓侧而
产紫芝。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淳熙年间进士第一,后官至南
宋礼部尚书,著述甚丰。
七言通用联
周易讲义留芳远;
性理精微播誉长。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康熙间诸生易贞言,字内美,湘乡人。有《周易
讲义》等。下联典指清代学者易宗君,字公申,乾隆间举鸿博,名
动京师。有《性理精微》等。
三经处士传名远;
二栗礼郎享誉高。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易充,字正翁,分宜人。年十六、七,博通
易、书、诗,号“三经处士”。有《中洲文集》。下联典指宋代上
高人易延庆事典。
德行称产芝孝子;
诗词为释褐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38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
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事
典。
八言以上通用联
德行称产芝之孝子;
诗词为释褐之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
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事
典。
一点丹心,当年鄂潴成忠鬼;
千秋浩气,今日宜阳作正神。
——御赐浏阳太湖山忠愍侯易雄祠联
释褐本先声,遐溯名元理学;
产芝垂世德,勿忘孝子忠臣。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南宋易祓事典。下联典指北宋易
延庆事典。
十、历史
宋《百家姓》易氏位居
339
姓(
40
)。
1982
年全国人口普查统
计,在诸多姓氏中,李姓为最多,占汉族的
7.9%
,人数超过
1
亿。
占汉族的
1%
以上的
19
大姓依次是李、王、张、刘、杨、陈、赵、黄、
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而易氏为
93
位,
人口不多。
39
第六次人口普查姓氏排名
92
,总人口
228
万
占
0.19%
易立姓开宗历史悠久,故必经历过盛衰。人口和人才是体现盛
衰的重要标志。
唐代以前,易氏谱已无存,史籍也少记载,正史只有《晋书》
(
36
、
42
)中,提到易恺和易揣两将,易雄列传(
43
)。不过由易
水迁郡望太原和济阳,再迁江东。其后此数地易氏却无所闻,已体
现几度盛衰。
汉代后定居长沙郡,部分再迁江西和鄂东,迄今已逾千载。繁
衍不断。晚唐时仅宜春郡,就有状元易重和四位进士,可知其盛。
宋代湘、赣两地仍有些名人。
元代因异族统治和战乱影响,又呈衰势。尤其是元末徐寿辉、
陈友谅反元兴汉,易姓受到严重摧残。据《明史徐寿辉传》(
44
)
记载,徐寿辉为罗田人,从事贩布,元末盗起,以妖术与麻城邹普
胜聚众为乱,至正
11
年(公元
1351
年)以蕲(浠)水为都称帝,国
号天完,建元治平,连陷湖北,江西诸郡县,并远及杭州,翌年为
元军打败,迁都汉阳,为丞相倪文俊所控制。
公元
1357
年沔阳(今湖北仙桃)渔家子陈友谅投徐军。逮文俊
麾下,后乘衅杀文俊,并挟持徐,
1358
年陷安庆,破龙兴、瑞州,
乱及江南(鄂、赣、皖、苏等省)。后设计拘徐寿辉。进驻南京采
石矶,击死徐。
1360
年即皇帝位,改元大义。解放前,我在武昌黄
鹤楼蛇山西麓见到过“大汉皇帝陈友谅墓”碑。徐陈为乱,首当其
冲的鄂东和赣中北(宜春一带)和长江下游,正是易姓久居之地,
40
E. 晋代的名人
竹林七贤,中国第一帅哥潘安,太后贾南风,武帝司马炎,白痴皇帝司马衷,大将桓温,书法家王羲之,田园诗人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