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语录 » 游褒禅山记中的哲理

游褒禅山记中的哲理

发布时间: 2021-02-03 01:58:46

㈠ 游褒禅山记阐述了哪些道理长一点

本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山后所写.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全文按照记叙和议论的层次,可分五段.
第1段:从篇首至“盖音谬也”.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文章开头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先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之后,接着追述之所以命名为褒禅山,是因为唐朝有一个名叫慧褒的和尚,一开始住在华山之下,死后又葬在华山之下,所以叫做褒禅.作者由远及近,当追溯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之后,就把笔墨转向眼前所见的慧空禅院上来.说明现在看到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年慧褒禅师居住的房舍和坟墓之所在.因为这毕竟是一篇游记,所以当写到慧空禅院之后,便以它为基点,重点突出地来记叙褒禅山的名胜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三句,说明华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来.接着又写距华山洞百余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况.“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于纠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之所以要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又旨在为下文发表感想和议论设下张本.
第2段:从“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至“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记叙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这段承接第1段华山洞的方位和命名,进一步分别就华山洞的前洞和后洞加以叙写.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虽有美景而不险绝,“而记游者甚众”,不足以游,所以一笔带过.而后洞与前洞相比,则迥然不同,它不像前洞那样平坦广阔,游人举足可到,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处,需要花费气力才能到达,而且“入之甚寒”,所以即使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穷尽它的尽头.然而惟其险绝,才有奇观.因而便引起了作者与同游者的极大兴趣.于是他们拿着火把走了进去,走得越深,行进越艰难,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加美妙.可是行进的艰难与景物的美妙形成了矛盾,所以同游者之中有倦怠而想出来的人说:“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光了.”这么一说,大家就随着他一起走了出来.一旦走出洞后,作者却深有感慨,慨叹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在洞的左右壁上,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如果再往深处走,到达的人就更少了.这说明没有大志而畏于艰险的人,是不能够深入险境而窥视到异观的.因而又回顾自己在洞里还没有出来的时候,“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是可以继续前进的,只是听了倦怠者的话,随着走出洞来,而不能极尽游览之乐.目的不达,满腹憾恨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见作者不畏艰险的积极进取精神.
第3段:从“于是余有叹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写未能深入华山后洞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这段开头“于是余有叹焉”一句,奠定了全段的基调,为展开议论作了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转折.行文先从古人的行事说起,而后又回到游览风物上来,加以发挥议论.就古人来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这是因为他们对事物观察思索得深切,而没有探索不到的地方.作者称引古人,是为了借古鉴今.不言而喻,今人行事,要想有所收益,也必须具有古人那种探索的精神.但事实上,并不是人人都具有这种精神的.就以游览风物来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种现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现.而天下的奇异雄伟、异乎寻常的景物,又常常在险远之处,人们却又很少能够到达,那也就不可能看到奇景异观了.那么怎样才能看到奇景异观呢?作者进而又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说.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里强调了一个“志”字.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二是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力”字.这个“力”,是指气力.如果气力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样,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三是有了大志和气力,而又不轻易地倦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物”字.这里所说的“物”,是指火把之类的借助之物.当游览者走进昏暗之处的时候,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总之,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这是就正面来说.反过来说,气力可以达到而又未能达到,这对别人来说是非常可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很可悔恨的.如果竭尽了自己的志气,也仍然达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这样,谁还能讥笑他呢?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作者游览华山后洞之后的心得和体会.这个心得和体会,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过了游览,而可以用之于从事一切事情.
第4段: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写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联想.作者从仆碑上尚可辨识的“花山”之“花”字,今人误读为“华实”之“华”,从而联想到古籍,“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使作者触目伤怀,慨叹不已.因而又进一步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对待传闻要“深思”而“慎取”这个提法,也很精辟.它对学者整理和研究古籍,鉴别其真伪,恢复其本来面目,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第5段:从“四人者”至篇末.记同游者姓名和写作时间.
从以上五段简略地叙述和分析里不难看出,本文虽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于写作者在游览中的心得和体会,并着重写了两点:一是写华山山名的本末;一是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写华山山名的本末时,从今人对“花山”读音之误,联想到对古籍的以讹传讹,从而指出对古籍要持“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这既是对当时学者的劝勉,同时也是作者自己治学态度的写照.王安石在治学方面,就颇多创见,不为前人之见所束缚.比如他与门人一起修撰《诗》《书》《周礼》三书的经义和《老子注》等书的注疏,以代替汉儒以来的章句之学,就是突出一例.再如他写的咏史和怀古诗,也多半一反常人之见.在《商鞅》诗里写道:“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在《贾生》诗里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贾谊).”这些都反映出他的新见解.这些见解,又都是为他打击旧党,推行变法革新服务的.因而也可以说他变法革新的理论和实践,就正是他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得出“深思而慎取”的结果.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时,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游者也随之越来越少的情况,进而论述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要想看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就必须有一个不畏艰险,一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实力和可资凭借的外界条件.他这种力图精进,永攀高峰的精神,同他后来在变法革新中所表现的不怕围攻、百折不回的精神也是完全一致的.这种积极进取精神,同他的变法革新,虽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然而却也能给人以有益启示和鼓舞.
本文的写作技巧也是比较高明的.既然本文的重点不在记游,而在写游览中的心得体会,所以在材料的取舍上,行文的组织安排上,是颇费一番切磋琢磨之功的.作者在记游中,处处为写心得体会搭桥铺路,使记游与心得体会十分和谐自然地结合起来.文章开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看来只是叙说褒禅山的原委,平平淡淡,并不新奇.但细加玩味,却不寻常.它不仅为下文考究褒禅命名的由来起着开拓的作用,而且也把有关全局的“华山”二字突现出来.作者突现出“华山”,对全文的记游和议论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可以设想,倘若读者不了解褒禅山就是“华山”,那么文章题为《游褒禅山记》,而下面所记的,也就是与“华山”不可分割的华山前洞、华山后洞,便失去了根基,而令人不可思议.随之游览华山后洞,从而发表议论也将成为不可能.所以首句把“华山”突现出来,是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它对全文来说,起着先引和铺垫的作用.然而作者又不特意去就“华山”而论“华山”,却以考究褒禅山命名由来的方式来突现它,这就更显得自然入妙了.从考究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来看,文从字顺,无懈可击;从记游角度来看,又顺理成章,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基于本文是以记游为辅,以议论为主的特点,所以作者在记游中写什么,不写什么,以及怎样写,也是经过周密考虑,严加取舍的.文中所写华山、慧空禅院、仆碑和华山前洞,由于都不是所写重点,所以都一笔带过.而它们的出现,又都是为写华山后洞,特别是写游华山后洞作铺垫过渡的.详其所详,略其所略,对所写重点游华山后洞,则刻意作了较为细致地记叙.作者先写华山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虽好游者不能穷;次写入之愈深,进之愈难,见之愈奇;次写怠而欲出者声张出洞,同游者遂与之俱出;次写入之愈深,记游者愈少;次写既出之后,有人责备怠而欲出者;次写作者悔恨随怠者而出,不能极尽游览之余,层层深入地写出了游览华山后洞的全过程.这之中有环境气氛的渲染,有游人的活动,有意志不坚强者的退缩,有责怨之辞,有悔恨之语.记游详尽曲折,思想斗争波澜起伏,这就为下文抒写心得体会,发表议论,作了自然而然地铺垫过渡,使记游与议论紧密地融合起来.再如作者写仆道之碑,叙写“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谬,也是有意安排.它对下面针对后人对古籍以讹传讹的现象发表议论,同样起着铺垫的作用,使之前呼后应,结为一体.总观全文,记游为议论提供了条件,而议论则是记游的必然发展.为突出所写重点,作者严于取舍,精于剪裁,善于铺垫过渡的写作技巧,是值得借鉴的.

㈡ 游褒禅山记阐述了哪两个道理

几个道理供你参考

1)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专获得成功的道理属

2)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追求的道理,

3)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的道理。

㈢ 求政治哲学题,急!!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

选A,先排除B与C,因为题干上并无和矛盾有关的哲理,然后是D,因为并未提到事物的变化。最专后A,是因为“无属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而“志”“力”则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没有它们,即使有物也不会使“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只是普通的景色不能引起心动。

㈣ 从游褒禅山记中悟出哪些道理

王安石游历了华山洞并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在他看来,成功在于有目标,坚持和有外物相助。目标是成功的基础,目标正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来源。王安石所说的“志”正是我这里所说的“目标”,首先,“志”的选取时尤为重要的,过高的“志”会让我们感到遥不可及,易是我们屡尝挫败,消磨我们的斗志。有了一个坚定的“志”后,我们便可以清晰地看见自己需努力的方向,然后为其而拼搏。
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但真正可以踏上成功彼岸的人却为数不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探寻“志”的过程正如入华山洞的过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当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时,会发现路会变得越暗越窄,兴许有时还会碰上电闪雷鸣的坏天气。大多数人会被这样的情景吓坏,或是埋怨暴雨后的小路过于泥泞,因此不愿再前进,于是,他们就这样背离成功而去。而那些“不怠”得人终会在黑暗中发现那个代表着希望的小光点,然后在柳暗花明中找到落脚的终点站。
而另一方面,不可不提的则是外物的帮助。聪明的人懂得“假舆马而致千里”,不谙水性的人也可以“假舟楫而绝江河”,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懂得巧妙地借助外物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说,“善假于物”者,更易取得成功。
有一群土著居住在沙漠里的一片绿洲中,他们从没走出国沙漠,因为每次他们都会迷途,最终又回到出发的地方,一位探险家用了三天时间走到了绿洲,他交给土著人一匹骆驼,让它一直想着北边最亮的那颗星星走,千万不要偏离方向。果然三天后,土著走出了沙漠。
以上的故事中,土著们一开始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因此会在沙漠中迷途,在原地打转。而后来,正是北极星给土著指引了方向,同时,也助他走出了沙漠,此时,北极星既是个明确的目标,有时帮助土著的“外物”。再试想,若土著在行走的过程中感到携带,中途放弃,他有怎么可能穿越茫茫黄沙呢?
成功=目标+坚持+外物的帮助,你是否也已经明白?
http://..com/question/123806436.html

㈤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告诉我们的第一个道理是什么

我觉得的应该是做事情要有志向,有了志向就要克服困难,坚持不断的努力。
王安石是北宋的政治家,曾主持变法改革,这篇文章应该和这个背景是分不开的。他在变法时遇到了保守派的反对,所以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克服困难,也期望变法的成功。

㈥ 结合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述的道理,说说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学习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通过记游来进行说理。人生要立志高远、全力以赴、不版畏艰 险、勇于权攀登、建功立业,“务在有补于世”。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志”是前提,“力”是基础,“物”不可或缺。要成功,须做到“志”“力”“物”三者的统一。尽管是王安石出游的心得,但它却道出了一个深刻而带有普遍性的哲理:凡事要想取得成功,一定要处理好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㈦ 游褒禅山记给我们什么启示

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㈧ 游褒禅山记两个道理选择其中之一为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几个来道理供你参考
1)治学、处事都自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追求的道理,
3)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的道理.

㈨ 游褒禅山记阐述了什么哲理

游褒禅山记阐述了什么哲理?
1、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版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阐述权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追求的道理,
3、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的道理.

㈩ 游褒禅山记一文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有哪些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内于天地山川草木虫容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