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语录 » 民国文语录

民国文语录

发布时间: 2021-01-29 07:45:28

① 《民国记事本末体》经典语句

我身上必定有两个自我。一个好动,什么都要尝试,什么都想经历。另一个喜静,对一切回加以答审视消化
几乎所有人都把自己向往而不可得的境界称作“幸福”。
人分两种,一种人有往事,另一种人没有往事。有往事的人爱生命,对时光流逝无比痛惜,因而怀着一种特别的爱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珍藏在心灵的谷仓里。没有往事的人对时光流逝毫不在乎,这种麻木使他轻慢万物,凡经历的一切都如过眼烟云,随风飘散,什么也留不下。

② 民国情话语录有什么

1、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专我命。——徐志摩

2、我属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

3、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4、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张爱玲


5、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郁达夫

6、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戴望舒

7、原是今生今世已惘然,山河岁月空惆怅,而我,终将是要等着你的。——胡兰成

8、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度细思量,情愿相思苦。——胡适

③ “千江水有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出处

出自宋代的《嘉泰普灯录卷十八》

全诗

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译文

前一句,月如佛性,千江则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高低,有人便有佛性。佛性在人心,无所不在;就如月照江水,无所不映。任何一位众生,只要他有心学佛,他便会有佛性,任何一条江河,只要有了水,他就会有明月。

后一句,天空有云,云上是天。只要万里天空都无云,那么,万里天上便都是青天。天可看做是佛心,云则是物欲、是烦恼。烦恼、物欲尽去,则佛心本性自然显现。

(3)民国文语录扩展阅读

元初珍稀佛经亮相秋拍 曾流落日本高僧手中

一本刊刻于元代初年的珍稀佛经《联灯会要》从日本回流国内,并即将在西泠印社秋季拍卖会上亮相。

专家介绍,禅宗用灯火比喻法师的言行智慧,灯火相传,说的就是佛祖法脉的延续相承。“灯录”即是记述此类内容、介于僧史与语录之间的一种书籍体裁。

著名灯录有《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它们合称“五灯”,向来被视作禅宗典籍中的重器。后世流传颇广的《五灯会元》,就是对这五种书加以缩编而成的。读者通过阅读灯录,可以获得禅宗历史知识,开启心智。

“五灯”对禅宗史如此重要,可惜自元末六百年来中国独缺其中的第四灯——《联灯会要》,它也是“五灯”中唯一未入藏的单刻灯录,极为珍稀。

在西泠印社2013秋拍古籍善本专场中,这部中国长期失传的珍稀禅宗典籍即将亮相,该书是继民国大藏书家傅增湘入藏《嘉泰普灯录》残本(六卷)以来,从日本回流的最重要禅宗典籍之一。这一海内孤本的发现,使我国禅林“五灯”终成合璧,堪称书林盛事。

这部《联灯会要》全本三十卷无一缺页,是现存海内外民间古刊灯录的唯一足本。本书雕造于元代早期,几乎可将其视同为宋版,集名匠之工,展现了浙刻风貌。

早期传入日本,由高僧收藏,四百余年不出山门,后流向民间为世俗人士收藏,归于战前日本四大财阀之首、也是民国时期掌控中国政商的主要财团之一“三井财阀”的三井高坚收藏,流传有序。

此次西泠印社秋拍,还征集到了著名漫画家丰子恺于1941年至1947年为刊物《宇宙风》创作的十三帧插画底稿。据介绍,1935年林语堂继《论语》、《人间世》后又创办了第三份文艺刊物《宇宙风》,坚持以随性闲适的文艺姿态面对国难乱局,并将当时的一些西方理念介绍给中国读者。

著名漫画家丰子恺自《宇宙风》创刊之初便受邀为其创作插图,一直画到152期终刊,也正是在这一段时期,丰子恺形成并逐步确立了此后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本次西泠征得的这批丰子恺作品即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据悉,此次西泠印社秋季拍卖会将于12月11日至13日在杭州浙江世贸展厅预展,14日至17日正式拍卖。(实习记者牛伟坤)

④ 民国环境描写语句

写客吧

⑤ 《济公》的作者是谁

没有《济公》这本小说,只有《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作者是天花藏主人。《济公传》作者是郭小亭。《济公全传》作者是王梦吉。

济公,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浙江台州人,出生于天台山永宁村,是南宋禅宗高僧,法名道济。

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得此子。

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深缘。他虽是临海都尉李文和的远孙,却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劣习。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的熏染。

父母双亡以后,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嗣其法衣接着又参访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

(5)民国文语录扩展阅读:

济公活佛济公活佛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但是《济公全传》小说原本文字粗糙,故事重复,叙述拖沓,史地差错俯拾皆是,还有许多宣传因果报应的封建糟粕。

可以说是清末说部中水平最低的一部小说。现经通俗小说家吴越进行彻底的改写,润饰文字,删除冗章,修正错误,去除糟粕。

突出除暴安良这一积极主题,成为一部文字规范、内容健康、故事有趣、老幼皆宜的新版通俗小说。经通俗小说家吴越进行彻底的改写的《济公全传》以诙谐幽默的语言。

塑造了一个普救世人的济公形象,在书坛久演不衰。张泰然之后有陈胜芳、张沛然、伊胜麟、玉胜川等说演《济公全传》。陈胜芳技艺最精,人送绰号“一声雷”。

伊胜麟“书道儿”老成,一时无人匹敌。清末民初擅说此书的有双厚坪及其师弟海文泉和世殿成、李致清等。双厚坪擅长当场抓哏,诙谐百出,令满堂听者大笑不止。

世殴成以蔫“包袱儿”著称;李致清以摹拟济公形象见长,人称“济公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双厚坪的弟子杨云清说《济公全传》,口风老道,包袱儿独特。

尤以“官人办案”、“济公斗蟋蟀”两段书最为拿手,又因有为官经历,说到忤作验尸等情节,细致入微、近情近理,使听众宛如眼见。

他长于说书中的武段子,不喜从“十度”开书,多从“威震丹阳刀劈三寇”说起。民国十八年(1929),说《济公全传》的艺人开始分派,其情节于“八魔炼济颠”后。

有说“小西天薰香会”的,有不说的。说者,则从“柳端误入开水锅”起岔,进入短打一类故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刘继业及其弟子段兴云说《济公传》颇享盛名。

刘继业曾得秘本,能说前后套《济公全传》,他长于渲染济公法力,语言幽默风趣,形象滑稽,使“包袱儿”余味无穷,人称“喷饭哏”。

段兴云有其师之风,善于摹拟人物形象,边说边学,抬手动脚令人发笑,他曾在电台播讲《济公全传》,很受欢迎。同期,有马华鑫在天桥说《济公全传》,也小有名气。

⑥ 民国文人经典语录,你最喜欢哪句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摩羯男。
自称乡下人。
他于少年时参军,文化水平并不高。后来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只能旁听。
这个来自湘西的年轻人一路走的并不容易,只有小学文化,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个中艰辛只有自己懂。但好在他对自己有股狠劲儿,执着又谦逊,后来得胡适、徐志摩等人提携,终于在三十岁时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在这里遇上了一生的劫数张兆和。
张家四姐妹又称张氏四兰,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苏州乐益女子中学校长张冀牗的四个女儿。张氏原籍安徽合肥,家居苏州,祖上系清末合肥籍的淮军首领张树声。家中藏书不尽,昆曲不断,这样家庭中长大,张兆和一身满是大家闺秀之风,才18岁在学校就是有名的校花。
沈从文没有别的可以给,只得一颗真心。他用在学术上的执着与偏执也用在了爱情之上。
“亲爱的三三,我顽固的爱你。”

“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
“病渴的人,每日里身上疼痛,心中悲哀,你当真愿意不愿给渴了 的人一点甘露喝? ”

情书之间满是哀求。人人都知他疯狂的迷恋张兆和,最后张家三小姐扛不住了:“不管他的热情是真挚的,还是用文字装点的,我总像有我自己做错了一件什么事,因而陷他人于不幸中的难过。”
于是最后,沈从文又提起笔了:“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这一次他得到了回复:“让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他们的一生波折坎坷,恋爱时被藏住的缺点在婚姻里暴露无遗。沈从文爱张兆和总是多些,因此字里行间满是稚子的深情与无措。他拼劲力气打赢了这场仗,却并不知道如何去呵护这块珍宝。婚后张兆和有许多不满,二人总是在一起时矛盾多多,分离时情谊绵绵书信不断。
最后的最后,沈从文自己写:“你爱我,与其说爱我为人,还不如说是爱我写信。”

⑦ 西南交通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能让咱们交大学子一提起来就油然升起敬意和自豪的,当然是我校百年历史中那些知名校友了。我就来向你介绍一位不仅是在国内知名,在国际社会上都颇负盛名,同时也是我个人的偶像——林同炎先生。

(林先生设计的美洲银行大厦)


怎么样?读完之后是不是对林先生升起一种崇拜之情,也对林先生的母校,咱们西南交通大学产生了极大的向往呢?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哦。

⑧ 民国文中描写女子旗袍服饰的句子词语

网络了些,你看看:

从文学作品看民国女子服饰
当上海变得最快的时候,怀旧却也成了一种时尚。摄影师马元浩是个有心人,他在四处采风的过程中,收集了不少清末民初的女子服饰。这本《飘逝的罗裙》(马元浩摄戴云云著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年7月版),就是他的藏品集,也是摄影作品集。戴云云的文字,则对中国女子服饰的发展过程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描述。不过,照片上那些身穿旧式服饰的模特,总让人隐隐觉得一种格格不入的尴尬。马元浩自己也有这样的感慨:“当代女子生活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她们活泼开朗,无法表现一二百年以前女子的哀怨、沧桑和含蓄。毕竟时代不同了,环境氛围也不同了。”

民国女子究竟是如何穿着打扮的呢?当然,泛黄变脆的老照片和存在箱子下层带有霉味的衣物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此外,还有一个途径,即文学作品中的服饰描写也可告诉我们许多真实的信息。

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写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青年在封建专制家庭里的生活、痛苦和斗争。书中他对各个女性的服饰描写着墨不多,却极具代表性:蕙“穿一件滚边玉色湖绉短袄,系粉红裙子”。这是五四以后大家闺秀的装束。婉儿“穿了一件玉色湖绉滚宽边的袖子短、袖口大的时新短袄,系了一条粉红湖绉的百褶裙”。冯乐山给婉儿做喇叭袖的时髦短袄,原是为了给自己争面子的。这身衣着表明了婉儿的侍妾身份。

五四以后的汉族城镇女子还是习惯于上穿袄下穿裙,窄袖长袄逐渐向喇叭袖短袄过渡。这时只有旗人才穿旗袍。在《家》、《春》、《秋》中是找不到穿旗袍的女人的。

张爱玲对服装的讲究是出了名的,她对自己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服饰自然会作精心的设计。《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原是麻油店千金,嫁入大户后,为了不被人看轻,在衣着上是紧追潮流的。

她“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镶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辛亥革命后,一度掀起过女权运动。受“男女平等”的思想影响,上衣下裤成了女子的时兴装束。只是在正式场合,良家女子还得系裙。

二十多年后,曹七巧的女儿长安长成了大姑娘,可仍待字闺中。当有人为她介绍对象时,她“换上了苹果绿乔琪纱旗袍,高领圈,荷叶边袖子,腰以下是半西式的百褶裙”。

上面穿旗袍,下面穿百褶裙,这是满汉女装款式交融的结果。而高领圈和镶荷叶边的袖子都是当时的时尚。

张恨水《啼笑姻缘》中的陶太太是一个摩登的民国女子。她“穿了一件银灰色绸子的长衫,只好齐平膝盖,顺长衫的四周边沿都镶了桃色的宽辫,辫子中间,有挑着蓝色的细花,和亮晶晶的水钻,她光了一截脖子,挂着一副珠圈,在素净中自然显出富丽来”。

上面这些文学人物的衣着描写使我们对民国女子服饰有了大致的了解。

女子的服饰打扮,从大的方面看,反映了当时政治状况、经济风貌、道德观念及生活习俗,从小的方面看,则反映了“她”的身份、地位、气质和品位。这一点,哪个时代都一样。

这个帖子里还有http://www.showchina.org/zgwhxl/zgctfs/200703/t109532.htm不少:

⑨ 民国经典语录

民国时期的文艺语录,每句话都值得收藏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

让我花掉一整幅青春,用来寻你。——徐志摩

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的一生来报答你。——林徽因

答案很长,我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回答,你准备要听了吗?——林徽因

说好永远的,不知怎么就散了。最后自己想来想去,竟然也搞不清楚当初是什么原因把彼此分开的。然后,你忽然醒悟,感情原来是这么脆弱的。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张爱玲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张爱玲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张爱玲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胡适

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度细思量,情愿相思苦。——胡适

不愿勾起相思,不敢出门看月,偏偏月进窗来,害我相思一夜。——胡适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

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沈从文

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沈从文

⑩ 民国的气质摘抄六百字

读过莎士比亚著作的读者,应该知道朱生豪这个名字,因为大陆出版的莎翁译本的译者基本上都是他。而他的译本在民国时就已出版,在经历了风云变幻的这几十年之后,他的译本还在出,读者还喜欢读,可见其经典性与权威性。
在朱生豪译莎事业的背后,有一个人是不能不提的,就是他的妻子宋清如。这个名字,知道的人恐怕不多,我在《民国的气质》一书中,了解了她的一些故事。

宋清如出生于常熟乡下的一个大户人家,从小她就显示出独立倔强的个性。五六岁时,家里人要给她缠足,她是死命不肯,在抗争了几次之后,家里人只好作罢。18岁时,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已经是到了出嫁的年龄了,但她坚决要去读书,最后家里也妥协了。
宋清如天资聪颖,且从小就好学。她先念的私塾,再进入常熟县城的女子小学,后到苏州,就读于省立苏州女子中学。在此期间,她对新诗产生了兴趣并开始创作。1932年,她考入了位于杭州六和塔旁的之江大学。
之江大学,是当时中国13所教会大学中的一所,就是在这里,她碰到了朱生豪。
出于对诗歌的热爱,入校不久她就报名参加了之江诗社。第一次参加诗社活动时,她拿出了一首新诗。但当时诗社活动只是交流旧体诗,所以大家对她的反应不是很好。但当诗稿传到一位清瘦静默的年轻男子手里时,他仔细看过后并未发言,只是带着微笑把头低下了。
这个男子就是被称为“之江才子”的朱生豪。在诗社活动结束后,他就给宋清如写了信,对诗社的活动规则作了说明,还说他对新诗也很有兴趣,并附上了自己写的几首新诗。从此之后,他们之间就开始了书信的交流。
在这不断地交流中,他们彼此了解了对方,而在朱生豪的心里,对宋清如已不仅仅是兴趣的相投,还有对她深深地爱恋。
后来,朱生豪大学毕业,去了上海的世界书局。他继续保持着和宋清如的通信,并在信里明确表明了他的爱意。但宋清如却显得冷静矜持。本书的作者分析这里的原因,一是她对婚姻的一种谨慎敏感的态度;二是,此时她对朱生豪还是尊敬仰慕的成分要多一些;还有就是她不满于传统女性平凡庸俗的一生,渴望在事业上能有所成就,同时又对女性在家庭中的负重有清醒的认识,因而认为家庭是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束缚和羁绊。
但朱生豪依然在坚持着。1935年,他开始着手翻译莎士比亚,他表示要将译著作为献给宋清如的礼物。从此,他一头扎进了莎士比亚的世界。
1936年,宋清如大学毕业,到湖州民德女中教书。朱生豪写信给她,委婉表达了要结婚的意愿,但宋没有正面回应他。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们各自开始了流亡生涯。1941年年底,宋清如从四川辗转到了上海,和朱生豪重逢。在经历了这几年的战乱流亡后,他们更加体会到了对方对于自己的意义。次年5月,他们终于结为眷属,结束了长达十年的苦恋。
新婚是美好的,但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里,他们需要面对的却是如何解决生存的问题。结婚时,他们都已失业。当时,他们打算去四川,但因战事紧张,计划被打断。最后,他们决定先回宋清如的故乡常熟。之所以如此决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了朱生豪的译莎工作。
朱生豪的译莎并不顺利,因正值日军侵华,他的译稿两次被毁,一次是“八一三”事变,一次是珍珠港事件后。回到常熟后,他们一贫如洗,连稿纸都无力购买,只得写信请世界书局资助。这一时期,因为有宋清如料理生活上的一切杂事,使得朱生豪没有后顾之忧,因此他仅用半年的时间就补译完了9个喜剧。
1943年初,他们又回到朱生豪的老家嘉兴东米棚下的朱氏老屋。此时,因朱的姑母表姐和三弟都在这里,所以家里五口人都依赖朱的微薄的稿费。虽然对于朱生豪来说,饭可以不吃,莎剧不能不译,但宋清如却始终把握着一个原则,就是为了实现理想,她必须在现实生活层面给朱生豪以依托——别的可以省,但饭不能不吃。所以她付出了全部精力保证了这个家能勉强维持下去。
回到嘉兴不久,宋清如就怀孕了。看到妻子拖着身孕日夜操劳,朱生豪心中愧疚。有几次宋清如夜里醒来,发现丈夫都在暗暗哭泣,她赶紧好言安慰,只要自己嫁的人没有错,其他的都不太在意。
这一年的阴历新年,宋清如返回娘家,住了20多天,这是婚后她和朱生豪分开时间最长的一次。独自在家等待妻子归来的朱生豪度日如年。那些天阴雨连绵,后院里的一株杏梅被雨打落了花瓣,朱生豪捡起几片花瓣,就在纸上写下一段对妻子的相思。
终于等到妻子回来的那天,他捧着枯萎的花瓣,像个天真的孩子一样,脸上透着委屈。从此,宋清如再也没有离开他。
1944年初,朱生豪已翻译完近三十部莎翁剧作,如果进展顺利,年底就可以全部完成。但这年的4月,因多年劳累,再加上没有必要的营养补充,朱生豪的身体已是非常虚弱,但他还是陆续译完了史剧《约翰王》、《查理二世》和《亨利四世》。到了6月,朱生豪终于一病不起。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朱生豪已知自己大限将至,他告诉自己的妻子,到时不要悲伤哭喊,让他平静地离去,并告诉她,在他死后,一定要坚强。
1944年12月26日午后,朱生豪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深爱的妻子,离开了他的莎士比亚。这一年,他们都是32岁,他们的稚子朱尚刚刚满13个月。

朱生豪死后,一次又一次,宋清如想到了死亡,要到另一个世界里去追寻朱生豪。她曾经买下了毒药,但有两样,却让她割舍不下,一个是他们的孩子,一个就是凝聚了丈夫一生心血却尚未出版的莎翁译著。这些,再加上宋清如倔强的性格,使得她没有向命运低头,继续艰难地度日。
抗战胜利后,让宋清如此看到了生活的一丝希望。她带着儿子返回常熟,并在朱生豪的母校——秀州中学任教。生活稳定下来,她就开始联系莎翁剧作的出版事宜。
1947年,世界书局出版《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4年出版了《莎士比亚戏剧集》。宋清如将这次出版的稿费基本都用于公益文化事业。
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宋清如被划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遭到批判。“文革”中,她又被认定为“地主分子”,遭到抄家。但她在历次的政治运动中,保持着一种从容淡定、宽宏豁达的心态,帮助她奇迹般地度过了那段岁月。
后来,儿子分配到了新疆的和田,女儿去了黑龙江的依兰。宋清如好容易脱去“地主婆”的帽子,又在60岁的年纪上。为了照顾刚出生的孙子,离开了江南去了边疆。晚年的宋清如对一切都看得很淡了,“与世无争,忘旧忘我”。
1978年,在外漂泊近三十年后,67岁的宋清如终于和儿子一家回到嘉兴东米棚下的朱氏老屋。她把儿子一家安排在楼上,自己就住在楼下朱生豪曾经住过的床上,床头挂着一幅朱生豪的炭画像。

伴随着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出版,朱生豪开始为人所熟知,他的莎翁译著也得到了高度评价,被认为是迄今为止莎剧翻译的巅峰之作。许多人是因为朱生豪才走进了莎士比亚的世界。台湾大学教授虞尔昌说:“1947年秋,我国首次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作三辑传到海外,欧美文坛为之震惊,许多莎士比亚的研究者简直不敢相信中国人会写出这样高质量的译文。”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认为,20实际中国翻译界可以传世的名译有三部:朱生豪的《莎士比亚全集》、傅雷的《巴尔扎克选集》和杨必的《名利场》。
董桥在《朱生豪夫人宋清如》中写道:“问宋清如: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是不是爱情的力量?宋清如说:‘有一部分。我们结婚了,他的心也定了。其他原因也有:一、詹文浒(世界书局英文部负责人)对他的鼓励;二、他想赚钱结婚;三、他对莎剧的笃嗜。’有人准备写一本《宋清如传奇》,她听了说:‘写什么?值得吗?’因为朱生豪吧。她答得简洁:‘他译莎,我烧饭。’”

1997年6月27日,历经风雨沧桑的宋清如平静地离去。在她与朱生豪合葬的墓碑上,写着婚后那次回娘家,朱生豪写给她的一段思念的话:“要是我们两人一同在雨声里做梦,那境界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声里失眠,那也是何等有味。”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