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 无锡民间故事

无锡民间故事

发布时间: 2021-01-27 09:18:13

㈠ 无锡有什么风土人情和神话传说吗

春节是无锡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无锡旧俗,年初一早晨开门,要放3声开门爆仗。早餐吃糕丝、圆子、面,取团圆、高升、长寿、长春之意。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饭,寓意"有余"。吃饭时不能以汤浇饭,也不吃粥,怕出门遇雨。还忌向邻居乞火、汲水,告诫不骂人,不发怒,不讲不吉利的话,祈求全年平安吉祥。春节期间,晚辈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等话,互相祝贺。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满60虚岁开始,每10年在春节期间设宴庆寿。元宵节 正月十五称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元宵意即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又称元夕、元夜。元宵节早晨吃荠菜蒸糕或汤圆(又名元宵),中午吃春卷,晚上园家在一起吃团圆饭。这天茶馆里泡茶,惯例加进青橄揽,俗称"吃橄揽茶",又称"吃元宝茶"。橄揽象征元宝,寓意发财得福。夏历正月十五又是灯节。这天晚上,无锡民间所挂花灯名目很多,有龙灯、风灯、鱼灯、兔子灯、走马灯以及各种神话灯、历代人物灯,有的用灯扎成灯树、灯楼、鳖山、牌坊等,还有踩高院、扭秧歌、打太平鼓、玩花船、耍龙舞、耍狮子舞等活动。花灯上还写有灯谜,吸引人们观灯、猜谜。在城里,最热闹的是崇安寺,明清时期,这里的灯市极盛,整条街上悬灯结彩。晚饭后,人们纷纷点起各种彩灯,敲着锣鼓,聚集崇安寺闹元宵。有的还跳大头娃娃舞,有的赛花灯、放爆仗。花灯比精巧和数量,爆仗比放得高与响。还有翻筋斗、豁虎跳、三角倒立、跳百索等杂耍比赛。有的设步障、扎高台,选娇男美女,身穿绫罗衣衫,扮演新戏。每年从正月十五一直闹到正月二十才结束。在农村,人们在晚饭后,点着各种彩灯,青壮年组成龙灯队.敲着锣鼓,到各村去耍龙灯。龙灯内点燃许多蜡烛,在夜空中翻滚,宛如火龙飞舞。观者如云,故无锡有"正月半,龙灯看"的民谣。元宵节前后的几天晚上,锡山龙光塔的每只角和每一窗口都挂彩灯,恍如火树。元宵节晚上,还有人携带酒、菜登锡山、惠山,一面观赏市内夜景,一面饮酒赏月。建国后,元宵节仍有早晨吃元宵、晚上吃团圆饭的习俗。 清明节 无锡民间开始种植蔬菜、果树。蚕农在清明夜把蚕种裹在棉衣里进行孵化。这天,人们纷纷上惠山踏青。不上惠山的,上城墙绕城而走,叫登高踏青。东门东林庵一带,为士女聚集处,故有"东林庵里看桃花"的说法。这天,也是东乡胶山和北乡斗山的节场,附近还有赛会,故斗山别名清明山。人们都上山踏青,赶节场,观看赛会。从元宵节至清明节,大人孩子,三五成群,至野外放风筝,别有情趣。清明时节祭扫祖坟(俗称"上坟"),为无锡传统民俗。扫墓时挑些新土壅坟莹。凡新坟一定要在清明前祭扫;旧坟可以过清明,但不能过立夏。新媳妇一定要去祭扫祖坟,俗称"上花坟"。扫墓时用荤、素菜看和酒、饭等祭奠。后用于果糕点等替代。泰伯庙会 无锡是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早在三千年前,周太王长子不愿意继承王位,带二弟仲雍来江南,在无锡的梅村歇息而居,建立了吴氏文化,为了纪念他们,无锡人在梅村建立了泰伯庙。由此无锡梅村也迎来了一年中最早的节气(把初九定为泰伯庙会)。这天,梅村户户人家,张灯结彩,忙碌一片,准备宴席,热情款待宾客。于是在这天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从四面八方赶来梅村。好一番热闹场景,人声鼎沸,小贩吆喝声一片,孩童们嘻闹相互追逐,带着面具,拿着气球,手持冰糖葫芦,开心之极,那些妇人们,这边看看,那边转转,在小摊上看见喜欢的物品,开始杀价选购,最终欢喜地离去,那些男人们通常是跟在妇人旁边,成了拎包的。大包小包的一堆。人们尽兴遛够节市,就往亲戚家走去。宴席之时,正是梅村人摆气派之时,比谁家办的酒席多客人多,酒席,宾客越多,说明这户人家旺盛,财气越粗。祝贺声,交杯声,笑声响成一片,宾客们尽兴地吃着主人准备的丰盛菜肴,欢乐融融。在这天哪怕是你走错人家,不要怕哦,你不会被当作混吃的小子给撵出来,相反,这里的主人会很热闹的招待你,并且欢迎到他家做客。等你吃足喝足之后,主人们会送些当地的土特产,让你带回家。接着你可以继续去逛集市,午后的集市会更加热闹,有人舞狮子,挑龙灯,走高跷,文艺节目丰富多彩,直至天黑才结束,人们才带着快乐的心情欢快离去。这些纯朴,好客的风情一直延续至今。从这些风情中我们看到了无锡人民生活的富有,看到了被称为“鱼米之乡”的无锡。无锡面临浩浩荡荡的三万六千顷太湖,西倚峰峦起伏的“江南第一山”——惠山,惠山脚下还有富有盛名的“天下第二泉”。正是“山水之胜,甲于江南”啊。无锡气候温和,物产丰美,稻谷香,鱼虾鲜,惠山的泥人阿福,宜兴的紫茶壶,无锡的清水面巾,陆稿荐酱排骨等特产,很受八方来宾的青睐,无锡被称为“太湖明珠”,驰名中外。

㈡ 无锡的神话故事

“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新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为无锡。这一说法见于唐朝陆羽《惠山寺记》,谓:“山东峰(按: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这一说法,历代无锡地方志都相沿记载。但清光绪《无锡县金匮县志》认为:“王莽时大改郡县之名往往与旧名相反”,所谓“锡出而更名,孝顺时锡竭而复旧,殆不足据。”
无锡最著名的神话无疑就是“阿福阿喜”。在惠山泥人中,人们最熟悉,也最受欢迎的便是惠山大阿福。它福得得、胖墩墩,手捧温顺驯服的猛兽,朝着人们甜甜地微笑,一副孩子气,一脸福相,确实惹人可爱。提起大阿福,这里还有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惠山一带荒草丛生,古木参天,经常有野兽出没,危害人类。人们谈兽色变。但是,事情总是一物降一物的。在深山里,不知何时开始,住来了两个人形巨兽,名叫"沙孩儿",它们力大无比,山中各种猛兽长虫,只要见到它们微微一笑,就会俯首贴耳地投入它们的怀抱,任其吞食。自从出现了"沙孩儿"之后,附近的百姓从此都安居乐业了。有一年冬天来临,上山伐木的农民纷纷下山。雄的"沙孩儿"出于好奇,就在未伐下的大树下玩耍。这时,这棵大树突然倒下,把它压死了。雌"沙孩儿"寻踪到此,见此惨状,伤心不已。为了殉情,也就一头撞死在这棵树下,后来,人们为了怀念它们,便根据它们的形象捏制了一男一女两个泥人,取名为"大阿福"。从此,这一对大阿福就作为镇山驱兽、避灾辟邪的吉祥物流传于民间。在此之外,在传说中,赶走从锡山中跑出的危害四方的大锡人 ,运天河水洒为太湖,丁山蜀山紫砂泥的由来等也和阿福阿喜有关。

㈢ 无锡历史故事有哪些

无锡建制沿革
无锡建制沿革:无锡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属会稽郡。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无锡、宜兴、江阴(代管)3县。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先后撤县设市。2001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

无锡历史
早在六七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定居生活。在鸿声彭祖墩、新渎庙墩、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和丰富了太湖流域辉煌的远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纪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定居梅里(今锡山市梅村镇),并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太伯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被奉立为君主,自号为“勾吴”。太伯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耕。相传他率领众人开凿了长数十公里的太伯渎(俗称伯渎港)。还栽桑养蚕,制陶冶铜,“数年之间,民人殷富”。周灭商后,因太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从太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太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

无锡历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无锡历史悠久,据仙蠡墩遗址、许巷遗址等出土文物证明,早在夏朝以前,无锡即有部落聚居,生息劳动。 在新渎庙墩、 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高城墩、祁头山、骆驼墩等地,均有原始民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无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商朝末年,周太王古公禀父的长子泰伯,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偕弟仲雍,南来梅里(今无锡县梅村)定居,并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受到当地百姓拥戴,被奉立为君主,筑起城廓,建立荆蛮小国,自号勾吴,筑吴城。周灭商后,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 从泰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泰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留下了伯渎港、阖闾城,以及东汉时期的泰伯庙、泰伯墓等许多富有特色的文物古迹。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无锡设置县的时间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称无锡县,属会稽郡。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地区。1953 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无锡、宜兴3县。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先后撤县设市。2001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行政区划2001年,无锡市辖7个区,2个县级市。全市共有92个镇,31个街道。

㈣ 无锡有哪些名人故事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顾恺之(348—409)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焦溪)人。工诗词文赋,尤精绘画。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㈤ 无锡民间传说与故事汇总

在无锡有一句世代相传的老话:沉落山阳县,氽(tǔn)出无锡城。关于这句话,有着一个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

话说无锡原来叫“无雪”,为什么叫无雪呢?这还得从被淹没的山阳县说起。
传说,三万六千顷的太湖身下有一个山阳县。很久很久以前,山阳县里的人民不爱惜粮食。吃饭的时候,他们剩一半,扔一半,东抛西撒,糟蹋浪费。稻谷收场后,他们堆晒在露天,下雨天也不收,天晴也不晒,就放在那里让它发霉。渐渐的,霉气越积越多,直冲天宫。
玉皇大帝闻到气味以后,就拨开天上的云雾朝人间一看,只见山阳县的人民不把粮食不当回事。
“这还了得!”
玉帝怒气冲冲的说。
“看来山阳县的人都活的厌烦了,发场大水淹了这个地方!”
太白金星赶忙出班奏道:“殿下,山阳县也有好人,好人怎么办?”
玉帝想了一下,就对太白金星如此这般交代了一遍。太白金星领命来到人间,他摇身变成了乞丐,撑着拐杖来到了山阳县城街上。
当地有名的华孝子搀着母亲迎面走了过来,乞丐一个健步,不管三七二十一,背起孝子的母亲就跑。
孝子见母亲被人掳走了,急得一边追一边大喊:“快放下我母亲!快放下我母亲!”可是乞丐只当听不见,越跑越快。
不少好心人听到喊声,纷纷从屋里跑了出来,跟着华孝子一起追赶乞丐…
此时,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不一会的功夫,地上就积了厚厚一层。乞丐见前面有一块地方没有雪,就自言自语的说:“这是块好地方,就停在这里吧。”说着,就把华孝子的母亲从背上放了下来。
等到华孝子与追赶的男女老少来到这块没有雪的地方,身后就传来了哗哗的水声。大家回头一看,已经是白茫茫的一片,山阳县被大水淹没不见了。大家再回头一看,乞丐也消失了。于是,大家就在神仙指点的地方住了下来。
这块地方因为没有雪,大家就叫它“无雪”。时间一长,“无雪”这地方也有了雪。于是,“无雪”又叫成了“无锡”(在无锡本地的方言中,“无雪”和“无锡”的发音相同)。
而这个故事,也就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㈥ 无锡名人(一人,要有事例)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阿炳,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后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22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嫖娼、吸毒的恶习,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二胡,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40岁时,与寡妇董彩娣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彩娣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度日如年。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

㈦ 无锡的民俗文化

1.无锡除贴桃符、门补、春联外,还有在新年挂钟馗象,以避一年鬼祟。传说钟馗善于捉鬼。这个风俗大概始于唐代。无锡民间很多人家还有在门楣上张挂吉庆语句的红单联和剪纸门笺挂络的习俗。无锡地区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丝圆子,取团圆高升的意思。另还要吃面,取长寿、长春之意。无锡风俗新年中小孩来到,主人就得拿茶点糖果招待馈赠。亲友中有孩子前来拜年都要赏给压岁钱。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选在年初三。初三称为小年朝,也不能扫地、乞火、汲水、与元旦风俗相同。无锡还有一个风俗与别处略异,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寿,都在春节举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贺。元旦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扫地的风俗,无锡也是这样。认为一扫地要把财气扫掉。年初二即使扫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门,而是堆在屋角边,一直要到正月半,称为"聚财"。岁朝风俗忌向人家乞火、汲水,也不动刀剪,又禁止倾倒污水、粪便。元旦临睡时,又要放二声或三声关门爆仗。无锡这一天晚上睡得都较早,如有孩童贪玩不肯睡时,父母常哄孩子说:"早些睡,今晚听老鼠做亲"。无锡旧俗对元旦这一天的气候十分重视,常以这天的天气占卜今后一年的收成。

特色活动
无锡一年四季节庆不断,皆宜旅游,尤以4月-10月为旅游的黄金季节。 主要旅游节庆有: 泰伯庙会:2月4日-6日, 锡山区梅村镇 无锡国际梅文化节:3月,梅园无锡阳山桃花节:3月-4月,阳山镇 西高山庙会:4月19日-21日,吴文化公园 樱花之旅:4月-5月,鼋头渚 宜兴陶瓷艺术节:5月,宜兴市各景区 太湖旅游节:9月-10月,无锡太湖各景区 此外还有:太湖中秋赏月、马山国际钓鱼节、吴地蟋蟀节、国际门球邀请赛、徐霞客文化旅游节(农历三月初三)。

过年
春节是无锡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无锡旧俗,年初一早晨开门,要放3声开门爆仗。早餐吃糕丝、圆子、面条,取团圆、高升、长寿、长春之意。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饭,寓意“有余”。吃饭时不能以汤浇饭,也不吃粥,怕出门遇雨。还忌向邻居乞火、汲水,告诫不骂人,不发怒,不讲不吉利的话,祈求全年平安吉祥。 春节期间,晚辈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等话,互相祝贺。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满60虚岁开始,每10年在春节期间设宴庆祝。

希望你能采纳。

㈧ 无锡名人事迹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 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
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贞元二十年(804)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元和元年(806)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 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自宝历元年(825)至太和四年(830),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赠太尉,溢文肃。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唐诗》。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3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次年,徐悲鸿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悲鸿故居”扁额。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1.5)出生在马镇南旸岐一个没落士绅家庭。祖父以上四世均有文名,父徐有勉隐迹田园,母王氏豁朗节俭,能“贸布以易糈”。徐自幼聪慧过人,好读书。15岁博览祖遗“绛云楼”藏书,特好古今史籍、地志图经,萌远游五岳之志。18岁,父受群豪欺侮,忧愤而死。他决意不应科举,不入仕途,问奇名山大川。万历三十五年徐21岁,辞别母亲和新婚的妻子开始出游。初期旅行以登名山、访胜迹为主,因老母在党,每年春天外出,秋冬计程以归。他游山川如会知己,探穷奥如掘至宝。47岁以前,游历了北方的泰山。嵩山、华山、恒山、五台山;南方的黄山、庐山、普陀山、天台山、雁荡山,最远至福建的武夷山。曾于天启元年(1621),为纪念母病痊愈,盖“晴山堂”,搜求先世遗墨、题赠,为之刻石。天启四年,因母已届80高龄,打算暂缓远行。母不以为然,特命他陪同亲作宜兴、句容之游,以示激励。翌年9月母病逝。在家守庐。崇祯元年(1628)服丧期毕,乃放志远游。他有感于“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以更多的精力,对地理现象作考察研究。4月,去福建漳州看望好友黄道周。远抵广东罗浮山。崇祯二年,由南转北,人京师,游盘山。三年,再南游漳州。五年,重游天台山、雁荡山。六年,出南京,再北上京师,游五台山、恒山,又南下三游漳州。他身体健壮,携一杖,一仆被,登山捷如猿。能忍数日饥,逢食即饱,旅泊岩栖,游行无所碍。
顾恺之(348— 409)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义熙初官散骑常侍。博学多艺,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凡人物、佛像、禽兽、山水皆能。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画师法卫贤,行笔细劲连绵,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出之自然。画人物尤善点睛,自云:“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六朝人口语“这个”,即指眼珠)之中。”唐张彦远评其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精通画论,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书行世。他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著名论点,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秦邦宪,又名博古(1907年-1946年4月8日)(此名为俄语“上帝”的音译)。乳名长林,字则民,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五月十四日生,江苏无锡城内中市桥巷人。出身望族。,9岁丧父,19岁赴莫斯科求学,24岁受命担任中共中央总负责人,28岁交出大权,39岁因坠机遇难。与王明、张闻天等人是苏联留学期间的同学,与其他同期的同学合称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1931年9月-1935年1月为中国共产党实际最高领导人,主持中共中央工作。博古在六届四中全会当选政治局委员和常委,深受王明路线影响,负责上海临时中央的领导。1933年初迁到瑞金,对中央苏区的影响更大。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因盲目听从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的指挥,使红军伤亡惨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博古在遵义会议后虽然失去了最高统帅地位,但仍然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他是中央红军与张国焘红四方面军较量的干将,在涉及中央红军内部利益时,他站在毛泽东一边。
博古和周恩来、叶剑英参与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因此,他们被中央派遣去南京参与国共合作的谈判,并取得成功。博古在新四军组建初期也有功劳。
博古是中共长江局成员,参与领导了武汉会战期间的抗日宣传。
博古回到延安后,领导创办了《解放日报》,这是中央机关报。
1946年4月8日由重庆飞延安,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1907年诞生,担任过中国共产党的临时政治局总负责人,担任过党中央的书记(见《遵义会议文献》,198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或总书记(见《中国共产党组织资料汇编》,1983年红旗出版社出版),长期在党中央担任领导工作。1946年4月8日与王若飞、邓发、叶挺等十多位同志和先生从重庆乘飞机返回延安,在西安停机加油时,被国民党特务在机上放了炸弹,飞行途中又遇雨雾,飞机迷失方向,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爆炸,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被党中央称为“四八烈士”,那时博古年仅39岁。
钱锺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清宣统二年十月二十日(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无锡。一九九八年病逝于北京。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钱锺书十岁入东林小学,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接受中学教育,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完婚,然后同赴英伦留学。两年后,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文学士(B.litt)学位。之后随杨绛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1938年,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1945年抗战结束后,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年中,其短篇小说《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诗论《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9年,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受到冲击,并于1969年11月与杨绛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干校”。1972年3月回京,当年8月《管锥编》定稿 。
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1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 出版。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㈨ 太湖有什么神话传说故事

1、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王母娘娘要做寿了,玉皇大帝叫四大金刚抬去了一份厚礼。王母娘娘看见后,高兴的连嘴都合不拢了。原来玉皇大帝送的是一个大银盆。

里面有72颗特大的翡翠,而且还有千姿百态的各种五色玉石雕凿的飞禽走兽,简直是一个聚宝盆;远远望去,还活象一只精致的大盆景呢,各路神仙都赞不绝。

大家看过《西游记》都知道,王母娘娘设蟠桃会,没请弼马温,结果齐天大圣孙悟空发了脾气,大闹天宫。他见一样打一样,当他看见玉帝送的这只大银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

一棒打了下去,银盆便从天上落了下来,跌到地上砸了个大洞,银子便化作白花花的水,形成了三万六千顷的湖,因此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天”字上面的一横落在下面就为一点,也就是“太”字,所以此湖就叫“太湖”。72颗翡翠就成了72座山峰,分布在太湖中间。

玉石雕刻的鱼,就是现在太湖里肌白如银、肉嫩味鲜的银鱼。玉石雕刻的飞禽,变成了对对鸳鸯。只有走兽没有活成。

2、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个叫黄二郎的孩子来到乌溪镇王秀才的私塾念书,因为这孩子穿的衣服上沾满了黄泥,所以大家都叫他黄泥郎。

可是他上学却总是伏案睡大觉,先生问他念书时为何老是睡觉,黄泥郎总是默不作声。一次,黄泥郎睡醒后,先生发怒道:“你是不是来读书的?”

他被先生逼得只好说实话:“先生,我没有睡觉,当听到太湖中有人喊救命时我就要去救他们。"先生哪里相信:"胡说!你人伏在台上睡觉,怎说去救船?"

黄泥郎说:"先生不相信,可去看一看,得救的五只船已进了坞溪港。"先生就派另外一个学生去看。那个学生到坞溪港时,五家船户正在议论纷纷。

说:"多亏了一个穿黄泥衣裳的小孩救了我们。"那学生回来把这番话告诉先生,先生半信半疑。一次,黄泥郎又睡着了。先生有意把他的一只鞋子藏起来。

黄泥郎醒来后,连连跳着、哭着、骂着。先生问:"哭什么?骂什么?"黄泥郎生气地说:"哪个藏了我的鞋子?我找了好久未找着,只好穿了一只鞋,去迟了,十只船救了八只。

还有两只船触了礁,我把一只鞋脱下来堵了一只船的漏洞,还有一只船的漏洞我没东西堵,就沉了。”先生听了,更不相信,就亲自到港口去查看。

一到港口,船户们正在议论纷纷,都说:"多亏黄泥郎救了我们的船,也救了我们的命。”先生回到书房,懊悔了,说:"孩子,我不该藏你的鞋子,害了一只船。"

说完,拿出藏起来的鞋子。黄泥郎说:"既用了,我就赤着脚吧。”从这时起;王秀才知道这学生有来头,遇到黄泥郎睡觉时,再也不去打搅他了。

一次,黄泥郎念书时候又睡着了。先生见他头上冒汗,就拿把扇子坐在对面帮他扇风,见越扇汗出得越多,先生就扇得越起劲。扇到后来,黄泥郎身上的汗干了,毛孔中却流出血来。

不多久,人已死了。先生抱着他伤心地痛哭,哭了两天两夜,哭得晕了过去,梦见黄泥郎回来了,他赤着脚,走到先生面前说:"先生你帮了倒忙,帮我对面扇逆风。

耽误了时间,我回不去了。我的人已经死了,我的心不死,永远在太湖里。你告诉船家,如碰到大风,喊我赤脚黄泥郎,我就来了。"先生醒来痛哭了一场。

一五一十地把这些话告诉了船家。船民们得知黄泥郎已死,都很悲伤,在太湖沿岸为他建庙塑像。据说汉光武帝刘秀落难太湖,在赤脚黄泥郎庵里遇到一位搭救他的小伙子。

疑是赤脚黄泥郎。刘秀登基后便赐封他为"黄泥相公",重建此庵,称为"黄泥相公庵"。但是过去人们在太湖中行船遇险时总是呼喊"赤脚黄泥郎"。

从不喊"黄泥相公"。据说因为喊他相公,他要穿衣、戴帽、蹬鞋,把自己装扮成相公,这就会耽搁抢救的时间。

3、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勾践,越王被吴王困于会稽,俘至姑苏,事奉夫差。后来范蠡献计,把民间美女西施献给了吴王夫差,使他朝歌夜舞,沉缅酒色,丧失斗志。

终于使越王报仇雪恨,一举打败了吴国。“平吴霸越”之功,范蠡被封为上将军。但范蠡知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是封建社会的一条历史规律。勾践这个人可与之共患难。

不可与之共安乐,现在声名至尊,功高盖主,如不激流勇退,恐怕难以善终。从中原回来之后,范蠡就向勾践说:“君王好好努力吧!请允许我从此辞去,以后不再进入越国了。”

勾践诧异:“你现在要离我而去,这是为什么?”勾践说:“我听说,做人臣的,君忧臣劳,君辱臣死。从前君王受辱于会稽,而我之所以不死,就是为了辅佐君王成就霸业。

现在君王的事业已成,而我该接受在会稽使君受辱之罚了。”于是,范蠡悄然离开了越国。有人看见,范蠡携带着西施,驾着一叶扁舟。

出三江,泛五湖而去,杳然不知所向。后来,经营产业,家资巨万,成为富翁,世称陶朱公,寿终正寝。

4、八仙过海之后,诸仙各自云游去了。单说那吕洞宾,这天正踩着祥云路过山阳县上空,忽见有一股邪恶之气直冲天庭,便拨开云头向下望去。

这一望,着实让吕仙吃了一惊:只见山阳县内有行骗的、有滋事斗殴的、有抢掠的、有不忠不义的、有忤逆不孝的……居然有那么多不法之徒。

见此情景,吕洞宾急忙调转云头,直奔灵霄宝殿而去。玉帝见吕洞宾一脸沮丧,便问道:“吕仙,何以如此扫兴?”吕洞宾垂着头说道:“山阳县内无好人。”

玉帝抚须道:“有这等事?吕仙,不要忘记‘狗咬吕洞宾’的事啊!切不可把人都看扁了。”吕洞宾自然没有忘记此事,急忙应道:“小仙明白。”

玉帝道:“既然如此,还请吕仙下凡到山阳县走一遭吧。”吕洞宾忙应道:“遵命!如果真如我所奏,该如何处置?”玉帝叹道:“沉了吧。”

吕洞宾化装成一个卖油郎,挑着一副油担来到山阳县集市叫卖:“三个铜钱一盅油!不论大盅小盅,三个铜钱一盅油呀!”叫卖声引来了不少顾客,都拿着盆呀罐的,却一再声称自己拿的是盅。

吕洞宾默默给这些贪婪成性的人们盛满了油。这时,又来了两个人,一个是四十出头的壮汉,五短身材、目露凶光、满脸横肉,手里拿着一只大水盆;另一个是衣衫褴褛的青年。

手里拿着一只小盅。青年认识那壮汉,知道他姓沈,是本地的操刀屠户,见他拿着大盆走来,便问:“沈屠户,拿着盆到哪去宰猪呀?”沈屠户听了把眼一瞪。

道:“谁要去杀猪?谁说这是盆?这是盅,是大盅!”说着大大咧咧来到吕洞宾面前:“舀油!”吕洞宾看了他一眼问道:“舀满吗?”沈屠户大声说:“当然!”

吕洞宾笑着说:“舀满了怕你拿不动呀!”沈屠户撇着嘴说:“满满一盆水都能端着跑,一盆油就拿不动了?”吕洞宾不再说话,给他舀满油。沈屠户付了三个铜钱。

便欢欢喜喜来端盆,谁知端了半天,使出吃奶的力气也端不起那盆。吕洞宾笑着说:“吃饱了再来拿吧!”沈屠户瞪了他一眼,悻悻离去了。

那青年看呆了,吕洞宾提醒他:“年轻人,你也是来舀油的吗?”青年连声说:“是是!”吕洞宾望着他手中的小盅问:“人家都拿盆盆罐罐的来买油,你怎么拿个小盅呀?”

青年说:“我以前都拿这盅买的,我换个大盅来,你不是要亏本了吗?我娘说不可沾人便宜。”吕洞宾听了,想起自己说的“山阳县内无好人”那句话,便有点愧疚地给他舀了一盅油。

且说这青年姓高,住在南街的破庙里,一个瞎眼老娘和他相依为命。因为他孝顺,邻里都称他高孝子。平日里母子俩靠磨豆腐糊口,每天卖罢豆腐,高孝子总要买些吃食孝敬老娘。

离破庙不远有一处废墟,杂草丛生,却有一只石狮子完好无损。每天高孝子从这里过,总会看见那只石狮子。这天,高孝子卖完豆腐又路过废墟,发现石狮子前围满了人。

他卸下豆腐担挤进去一看,只见地上躺着个衣衫破烂的老人,老人双眼紧闭,分明是昏过去了。高孝子仔细一看,吃了一惊:这不是前几天那个卖油的老人家吗?

围观的人只是议论,谁也不上前救助。高孝子动了恻隐之心,急忙从怀中摸出千层糕,喂老人吃了几片,又到河边舀了点水给他喝。老人终于醒了,一睁眼就用怪异的目光望了望围观的人。

对高孝子也没道谢,拍了拍身上的土,蹒跚着走了。从此以后,高孝子每天卖完豆腐回家,总会在石狮子旁看到那个老人家躺在那里,他总会给老人一点吃的。

有一次,高孝子忍不住问:“老人家,你为何躺在这里?是不是卖油亏本了?要不就住到我家去吧!”老人家看了高孝子一眼,叹了口气说:“我是在看这石狮子呀!

年轻人,难得你生性仁慈,我今天告诉你一个秘密:哪天你若看见这石狮子的眼睛出血,山阳县就要沉没了,你赶快背着你娘向东南方向逃。记住,千万不要回头。”

说着,他搔起痒痒来,搔着搔着手中有了一小团污垢,他把污垢小心翼翼地交给高孝子,郑重地说:“回家后,先把这宝贝放在你娘的眼睛上揉一揉,然后藏在身上。

千万不要离身,记住了?”高孝子疑惑地接过污垢,还想问些什么,再抬头,老人家已不见了踪影。高孝子回家后,急忙把污垢放在老娘的眼睛上揉搓。

当他把手拿开时,老娘忽然睁开双眼,流着泪说:“儿呀,我看见你了!”高孝子见老娘双眼复明,抱着娘哭了起来,娘俩知道这是碰上了活神仙。

此后,高孝子每次卖完豆腐回家,总要在石狮子旁停留片刻,把石狮子的眼睛细细端详一番,看看是不是真会冒出血来。半个月过去,石狮子的眼睛没有丝毫变化。

再说集市上那个沈屠户,那天买油不成反丢了个盆,心有不甘,当天就叫了两个壮汉想把盆抬回家去,但三个人折腾半天,那盆却不动分毫。几天后下了一场大雨。

盆里的油流了个精光,沈屠户想倒掉水把盆拿回家去,谁知那水盆像生了根似的丝毫挪动不得。沈屠户每天去宰猪,也要路过废墟。最近,他常看见高孝子在废墟旁的石狮子前徘徊。

觉得十分奇怪,便问道:“喂!高孝子,只听说你最孝顺老娘,最近怎么孝顺起石狮子来了?”沈屠户生性刁滑奸诈,名声不好,听到这话高孝子本想一走了之。

但经不起沈屠户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纠缠,只得把石狮子眼睛出血山阳县要沉没的消息告诉了他。谁知沈屠户听了哈哈大笑,笑罢对高孝子神秘地说:“原来是这事呀!

高孝子你可不知,我沈某人也是半仙呢!不信,你明朝再看石狮子,它眼睛里准会出血!”高孝子将信将疑地回了家,把沈屠户的话和娘说起,娘说那就防着点吧。

娘俩连夜就做好了出逃的准备。第二天,高孝子没有去卖豆腐,一早就来到废墟旁的石狮子跟前,他忐忑不安地向石狮子的眼睛望去,这一望把高孝子吓得魂儿都出了窍。

原来石狮子的眼睛里真的出血了!高孝子一溜烟跑回家,背起老娘就往外跑,边跑边和娘说:“石狮子眼睛里真的有血了。”娘问:“那你跑得不对呀,仙人不是让你朝东南方向跑吗?”

高孝子说:“我这是去集市,叫大家一起逃呀!”娘说:“对!应该叫大家一起逃!”来到集市,高孝子背着娘一边跑一边喊:“山阳县要沉没了,大家快跑吧!”

可谁也不信他的话,任凭高孝子喊哑了嗓子也没人理睬他。这时,高孝子忽然看见上次沈屠户盛油的盆子。那盆子慢慢开裂了,一缕清水正从裂缝中汩汩流出。

奇怪的是,周围已经是满地积水,而盆里的水却丝毫不见少,但那裂口还在逐渐扩大。高孝子知道事情怪异,急忙又大声喊道:“山阳县真要沉了!真要沉了,快逃吧!”

可大家好像都没看见盆子里的变化似的,高孝子只好独自背着老娘朝东南方向飞奔而去。这时,集市里独有一个人在偷着乐,他就是沈屠户,因为石狮子眼睛里的血是他用杀猪刀抹上去的猪血。

他看着高孝子背着老娘一路狂奔而去,直笑得他一身胖肉直打颤。高孝子背着娘逃到吴县地界,再也跑不动了,他听到身后好像有哗哗的水声,忍不住回头去望。

这一望,只吓得他两腿发软,一屁股坐到地上,他身上那颗污垢也掉落在地。在高孝子的身后,白茫茫的一片,山阳县已经成了一片汪洋。这时,滚滚巨浪卷着人畜草木从身后涌来。

说来也怪,这洪水居然绕过了高孝子娘俩歇脚的地方,向前奔涌而去。山阳县沉了,成了现在的太湖。太湖边长满了芦苇、蒿草,远远望去,恰似一条锯齿形的翠带。

但在吴县正湖乡的湖边,却有一条狭长的土堤孤零零地伸向湖中,长度竟达一华里。这块狭长的绿土虽然高出湖面不多,但始终没有被大水淹没过。

5、相传,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治水祖师夏禹奉舜帝姚重华之命在太湖治理水患,开凿了三条主要水道,东江、娄江、吴淞江,沟通了太湖与大海的渠道,将洪水疏导入海。

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禹治水于吴,通渠三江五湖。”太湖水面辽阔,东西二百里,南北一百二十里,广为三万六千顷。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