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命的成语
⑴ 徒的成语有哪些
好色之徒、亡命之徒、市井之徒、好事之徒、宵小之徒
一、好色之徒 [ hào sè zhī tú ]
【解释】:喜欢女色、玩弄女性之人。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子罕》:“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翻译】:我没看到好德;像喜欢美色一样的人啊。
二、亡命之徒 [ wáng mìng zhī tú ]
【解释】:指逃亡的人。也指冒险犯法,不顾性命的人。
【出自】:曲波《林海雪原》二八:原来这个凶手是匪军一旅马希山的部下—杨三楞。身强力大,一手好枪法,能喝酒,是个不怕死的亡命之徒。
三、市井之徒 [ shì jǐng zhī tú ]
【解释】:徒:人(含贬义)。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出自】:春秋.管子《管子·小匡》:“处商必就市井。”
【翻译】:做生意必须到市场。
四、好事之徒 [ hào shì zhī tú ]
【解释】:喜欢多事或好管闲事的人。
【出自】:鲁迅《伪自由书·后记》:可是中国真也还有好事之徒,竟有人不怕中暑的跑到真茹的“望岁小农居”这洋楼底下去请教他了。
五、宵小之徒 [ xiāo xiǎo zhī tú ]
【解释】:现在泛指坏人。
【出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宵小得志,正士灰心。”
【翻译】:小人得势,正直的人灰心。
⑵ 形容亡命的成语
长眠不起 死亡的来别称。
出处源:宋·李昉《太平广记》:“郑友过一冢,驻马而吟,久不得属,冢中人续之曰:‘下有百年人,长眠不知晓。’”
从容就义 就义:为正义而死。无所畏惧地为正义事业而牺牲。
出处:宋·朱熹《近思录》:“感慨杀身者易,从容就义者难。”
丹心碧血 丹心:红心、忠心。碧血:血化为碧玉。碧:青绿色的宝石,表示血的珍贵。赤诚的忠心,宝贵的鲜血。用以赞扬为国捐躯的重大牺牲。
出处:《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元·郑元祐《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⑶ 亡命之徒 成语
是成语
亡命之徒来_成语解释
【拼源音】:wáng
mìng
zhī
tú
【释义】:指逃亡的人。也指冒险犯法,不顾性命的人。
【出处】:《周书·郭彦传》:“亡命之徒,咸从赋役。”
【例句】:原来这个凶手是匪军一旅马希山的部下—杨三楞。身强力大,一手好枪法,能喝酒,是个不怕死的~。
★曲波《林海雪原》二八
⑷ 亡开头的成语
亡羊补牢:《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丢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迟。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牢:牲口圈。
亡命之徒:指逃亡的人。也指冒险犯法,不顾性命的人。
亡国之音: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淫荡的歌曲。
亡矢遗镞:损失箭和箭头。比喻军事上的细微损失。
亡国灭种:国家灭亡,种族灭绝。指一个国家被彻底毁灭。
亡羊得牛:丢掉羊,得到牛。比喻损失小而收获大。
亡戟得矛:比喻得到的和失去的相当,或有失有得。
亡羊之叹:亡:丢失。叹:叹息。为丢失了羊而叹息。比喻探索学问,徘徊歧路,结果一无所得,空留遗憾。亦作“亡羊歧路”。
亡猿祸木:比喻欲损人反而害己的行为。
亡王之机:王:称王。灭亡和称王的关键。
亡国怨祝:旧时为执掌祭礼祝祷的官。
亡国之语:使国家灭亡的言论。
亡国三户:指不畏强暴,奋起推翻黑暗统治。
亡国之本:国家灭亡的根本原因。
亡国富库:亡:灭亡;国:国家;富:富足;库:国库。国家灭亡,国库富足。指为求国库富足,对百姓残酷压榨,横征暴敛,从而使国家灭亡。
亡国之臣:使国家灭亡的臣子。现比喻对国家有损害的官员。
亡国之事:事:事情,事件。使国家灭亡的事件。
亡国之道:道:道路,途径。国家灭亡的途径。比喻执政者违背民意,不得人心。
亡国之主:亡国时的君主。
亡在旦夕:灭亡只是早晚的事情。
亡国之社:已亡国家的祠社。古代天子将其作为亡国的象征,以自儆戒。
亡国大夫:指不忠不智的前朝遗臣。
亡不待夕:亡:灭亡,死亡。待:等待。夕:傍晚。灭亡等不到傍晚。比喻很快就会灭亡。
亡国之器:指象箸、玉杯之类的器皿,古代作为骄奢亡国的象征。
⑸ 类似亡命之徒这种风格的成语
置之度外
【解释】:度:考虑。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出回自】:《后汉书·隗嚣传》答:“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示例】:七十老翁,死生早~,由他去吧。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⑹ 亡命之徒不犯法的成语
亡命之徒 [wáng mìng zhī tú]
基本释义 指逃亡的人。也指冒险犯法,不顾性命的人。
出 处 《周书·郭彦传》:“亡命之徒;咸从...
⑺ 请问天涯的成语:浪迹天涯、咫尽天涯,天涯海角、亡命天涯象这样的成语越多越好!
地角天涯
比喻偏远的地方或相隔很远。
出处:南朝陈·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天涯藐藐,地角悠悠,言面无由,但似情企。”
海角天涯
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相隔极远。—— 关于天涯的成语
出处:唐·白居易《春生》:“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浪迹天涯
浪迹:到处流浪。到处流浪,足迹遍天下。
出处:宋·李楙《野客丛书·李白事说者不一》:“为同列者所谤,诏令归山,遂浪迹天下。” 我们做这体面憋脚生意,~,那社会上奇闻怪事,与此事相仿的,也说不尽许多。★清·壮者《扫迷帚》
流落天涯
天涯:天边,指极远的地方。穷困潦倒,到处漂泊。形容生活不安定,极为困苦。—— 关于天涯的成语
出处:宋·德佑太学生《祝英台近》:“叹良阻!有恨流落天涯,谁念泣孤旅?”
天涯比邻
虽然相隔极远,但近如邻居一样。
出处: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天涯地角
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出处:南朝陈·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天涯藐藐,地角悠悠了,阴谋诡计面无由,但以情企。” 无穷无尽是离愁,~寻思遍。★宋·晏殊《踏莎行》词
天涯海角
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描写天涯的成语
出处:南朝陈·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天涯藐藐,地角悠悠了,阴谋诡计面无由,但以情企。”宋·张世南《游宦记闻》卷六:“今之远宦及远服贾者,皆曰天涯海角。” 我们俱系~之人,今幸得贤主人相邀一聚,也是三生之缘。★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
天涯咫尺
咫: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离很近。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
出处:《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唐·李中《宫词二首》:“门锁帘垂月影斜,翠华咫尺隔天涯。” 衷肠事,无由竭,似水滔滔,相流不绝,对面还愁,~。★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访友记·又赛槐阴分别》
咫尺天涯
咫: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离很近。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
出处:《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 左右如今也不容相近,~一般,有甚舍不得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二十二卷
⑻ 亡命之徒是不是成语
是成语
亡命之徒
wángmìngzhītú
[释义] 指逃亡的人。也称冒险犯法;不顾性命专的人。亡:无;命属:名;亡命:逃匿则削除名籍;故以逃亡为亡命;即逃亡;流亡;徒:一类人(含贬义)。
[语出] 《周书·郭彦传》:“亡命之徒;咸从赋役。”
[正音] 之;不能读作“zī”。
[辨形] 之;不能写作“知”。
[近义] 不逞之徒
[反义] 谦谦君子
[用法] 用作贬义。多指冒险作恶的坏人。一般作主语、宾语。
[结构] 偏正式。
[例句]
①西方黑社会里;有许多无恶不作的~。
②这伙~;什么坏事都做。大快人心的是;公安人员终于把他们一网打尽了。
[英译] desperado
⑼ 因什么亡命能组成一个成语
成语是:因(钱)亡命,
⑽ 带亡的成语
亡命之徒、
追亡逐北、
名存实亡、
自取灭亡、
生死存回亡、
家破人亡、
臧谷答亡羊、
多歧亡羊、
齿亡舌存、
人亡政息、
救亡图存、
亡国之音、
国破家亡、
亡国灭种、
三户亡秦、
若存若亡、
存亡绝续、
亡羊得牛、
亡戟得矛、
危急存亡、
存亡继绝、
存亡未卜、
亡羊之叹、
亡矢遗镞、
亡魂丧魄、
兴亡继绝、
若有所亡、
覆亡无日、
死亡枕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