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四字故事
A. 和孔子有关的四字成语
因材施教
yīn cái shī jiào
【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回教育。指针对学习答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出处】《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结构】偏正式。
【用法】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正音】教;不能读作“jiāo”。
【辨形】施;不能写作“师”。
【近义词】对症下药
【反义词】一视同仁
【例句】教师应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差异;以便~。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智力、性格等去教导他们。子路问他听到正确意见是否立即照做,孔子让他先请示一下父兄,而对冉有说可以立即照做。学生公西华不解,孔子解释说冉有为人谦让应鼓励,子路轻率刚猛要慎重行事。
B. 有哪些关于孔子的四字成语
濯足濯缨
张牙舞爪
周游列国
招摇过市
知我罪我
子为父隐
芝兰之室
镞砺括羽
铸剑为犁回
祖功宗德
壮发冲冠
众多非一答
在陈之厄
足不履影
以言取人
怨天忧人
以水投水
饮水啜菽
远溯博索
欲速不达
一日三覆
以容取人
一窍不通
言简意该
杨虎围匡
有过之无不及
欲盖而彰
以石投水
燕巢卫幕
以辞取人
有耻且格
一辞莫赞
徙宅忘妻
薰莸同器
熏莸同器
宵鱼垂化
霄鱼垂化
心悦诚服
熏莸不同器
薰莸不同器
心向往之
小受大走
修旧起废
修旧利废
削发披缁
熏风解愠
席不暇暖
文武之道
韦编三绝
托之空言
泰山梁木
通今博古
岁在龙蛇
索隐行怪
素隐行怪
四体不勤
似是而非
私淑弟子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是可忍,孰不可忍
三谏之义
丧家之犬
丧家之狗
三缄其口
岁寒松柏
四海承风
三复白圭
如石投水
求忠出孝
黔突暖席
泣麟悲凤
迁兰变鲍
倾耳而听
片言一字
披发左衽
难以为继
难乎为继
年富力强
绵延不断
无私之光
绵绵不绝
鸣鼓而攻
名存实亡
无病自炙
名不正,言不顺
良药苦口
路叟之忧
犁生骍角
了若指掌
了如指掌
路无拾遗
龙化虎变
乱臣贼子
孔席墨突
开柙出虎
苦口良药
见小暗大
金人之箴
金人之缄
金人三缄
C. 孔子读书的故事4字,如孔子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成语典故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专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属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 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 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 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 有相当的重量.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 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 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 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D. 关于孔子四字词语
关于孔子的成语 :
韦编三绝、
举一反三、
关于孔子的成语 :
韦编三绝、
举一反三、
见贤版思齐、
巧言令权色、
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
有教无类、
后生可畏、
色厉内荏
见贤思齐、
巧言令色、
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
有教无类、
后生可畏、
色厉内荏
E. 三则关于孔子智慧的故事,100字左右
第一个故事
子路与别人争论:路人说三七二十一,而子路则坚持三七等于二十四。两个人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二人请孔子裁判,并约定输的人负十两银子。。
孔子问明情况后,当即判子路输了,子路给路人十两纹银,路人高高兴兴走了。子路不服气的质问孔子:“明明我说的对的,您为什么这样判?” 孔子说:“我知道三七二十一,也知道是你说的对的。可是,你从小读书,却和一个没读过书的人争论,有意思吗?他都糊涂那个样子了,连三乘七等于多少都弄不准,你却跟他争论!所以我判你输了,让你长点记性,以后别跟糊涂人争论。”
在生活中,我们大可不必对一些小事就斤斤计较的去争论,你是聪明人,你明白,你不糊涂就行了,为什么非要让别人屈服你的观点呢?那些糊涂的人认为三七等于二十四,那就让他自己可悲去吧? 他还是要坚持己见的话,就不要和他争论了,愚昧的是他,闹笑话的也是他啊!他不接受你的意见,你也不会变笨,不必要因此而去争论。对待真的糊涂人,最重要的是不要与他争论。不与他争,你什么也不会失去。
第二个故事
子路出行,遇一绿袍男子。谈话间,就一年有几个季节的问题发生争论。子路说;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而绿袍先生却说:一年只有春夏秋三季。 二人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决定找个明白的人问问,并约定谁输了,要鞠躬道歉。
二人来请教孔子,孔子问明缘由,对子路说:你错了,应该向人家鞠躬道歉。
子路不悦,但师命难为,非常不乐意的向绿袍先生鞠了躬,道了歉。
等到绿袍先生走了之后,子路气愤的孔子:说老师呀!您平时教育我们做学问要严谨,一年中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还要说假话呢?
孔子微笑着说:它是只蚂蚱,一生只经过过春夏秋三季,他怎可能知道有冬季呢?
对事物的理解,往往会受到生存环境、生活阅历、知识层面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对于别人不理解的事物,即使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只要把道理讲明,点到为止,平和的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不失为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对于别人的讲的,自己理解不了,虚心的去接受,客观的去分析,学会聆听对自己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孔子的第三个故事: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F. 有关于孔子的成语和故事(4个字的)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回。”当时答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G. 孔子说过的四字词语急急急
1、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从心所欲 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当仁不让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恶衣恶食 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犯上作乱 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诲人不倦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惠而不费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17、见义勇为 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8、举一反三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词穷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20、鸣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鸣鼓而攻之可也。'"
21、内省不疚省:省察,反省;疚;因歉疚而内心不安。自己反省没有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的事。《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2、能近取譬譬:打比方。能够就近那自己比方别人。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要替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23、年富力强年富:往后的年岁还多,指年轻力壮。《论语·子罕》:"后生可畏"。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24、匹夫不可夺志匹夫: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变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5、轻裘肥马裘:皮袄。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骏马。《论语·雍也》:"赤(公西华)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来就用"轻裘肥马"形容生活豪华。
26、三复斯言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反复复地体会这句话。语本《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27、杀身成仁仁: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语本《论语·卫灵公》"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为了成全或成就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现指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生命。
28、善贾而沽贾:同"价"。等好的价出卖。《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也用来比喻怀才未遇,等待有赏识他的人才肯效劳出力,或得到高职位才出来做官。
29、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都不知道该放在哪儿好了。形容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0、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四肢;勤:劳动。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论语·微子》记载:有一次子路跟随孔丘出外,途中子路落在后面找不到孔子了,正好遇上一位锄草的老大爷。子路问他说:"子见夫子乎?"那老大爷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后泛用以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劳动人民。
31、驷不及舌 意思是言已出口,驷马也追不及。指说话应当慎重。《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32、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在有时比喻吸取历史经验,给认识当前情况提供参考。
33、文质彬彬文:文采;质:实质;彬彬:指文和质配合得很好。形容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4、血气方刚 血气:精力;方:正在。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5、循序渐进循:依照,沿着。依照次序逐步地向前。《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渐进耳。"
36、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后来泛用以表示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
37、言必有中 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得正确。《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那)
38、言不及义及:涉及;义,这里指正经事情。说话一点也不涉及正经的道理。《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39、一言以蔽之 蔽: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语出《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0、以直报怨 直:正直。以公道来对待自己怨恨的人。《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1、仁人志士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论语·卫灵公》:"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现泛指爱国的愿意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H. 有什么孔子的故事吗(四字成语)
东家之丘、鸣鼓而攻、尽善尽美、登堂入室、道听途说
一、东家之丘:比喻不认识近在身边的知名人物。
此典出自《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楚国叶县的县尹沈诸梁去拜访孔子的学生子路,请他谈谈对孔子的认识。沈诸梁满怀希望而去,但是子路一言不发,他只好怏怏而回。
过了几天,子路把这事如实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非常生气,埋怨子路道:“你为什么不说呢,他在研究学问的时候,非常刻苦,甚至连饭都忘了吃,等到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的时候,就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衰老将要临头了!”子路面有愧色地说:“老师,我当时糊涂,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才好。明白了,今后如有人再问老师的为人,我一定照老师的话回答。”孔子听后笑着说:“好,好,好。”
二、鸣鼓而攻
“鸣鼓而攻”表示公开宣布罪状,加以声讨。
此典出自《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春秋时期,鲁国的季孙氏、仲孙氏和叔孙氏势力很强大。公元前562年,这三家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孙氏分到三分之一;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孙氏分到二分之一。由于季孙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因此他很快就富起来了。
季孙氏本来就比周王室的公侯还富有,孔子的学生冉求又帮助季孙氏到处搜刮钱财,使得季孙氏更富有。于是,孔子对其他学生说:“冉求不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无所顾忌地指责他了!”
三、尽善尽美
释义: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此典出自《论语·八佾》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四、登堂入室
释义: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此典出自战国·孔子《论语·先进》: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
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无聊!”
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五、道听途说
道听途说的寓意是:比喻在路上听到没有根据的言论或传闻,再去传给别人。耳听是为虚的,要眼见才能为实。
此典出自战国·孔子《论语·阳货》: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
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
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成语“道听途说”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的。这一成语比喻在路上听到没有根据的言论或传闻,再去传给别人。
I. 描写孔子的四字成语
敏而好学
【拼音】:mǐn ér hào xué
【释义】: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出处】:《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