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 形容道教的成语

形容道教的成语

发布时间: 2021-01-22 00:21:56

『壹』 关于道家(不是道教)的成语有哪些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这个可以肯定。

鹏程万里、大鹏展翅——应该是庄子吧。汗!

我好像目前仅能想到这些,不好意思。

『贰』 形容道教的成语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64章。原意思是说: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用以说明“第一步”对于“远行”的重要性。
后来,人们引用这一成语,意在强调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头。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3章。原意是说:知道(了解)别人的,叫做“智慧”;了解(知道)别人的叫做“高明”。
后来,人们把“自知者明”演化成“自知之明”,用以指了解自己(多指缺点)了解透彻的能力(常与“有”、“无”连用)。
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出自老子《道德经》第13章。原来的意思是说:得宠和受辱都会使人情绪失常。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荣辱》中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后人便将“宠辱”演化为“荣辱”,并将“荣辱不惊”用来指胸怀坦荡、不计得失。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6章。所谓“知”,在这里是“智”的意思;所谓“知者”,就是指“智者”。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不会多说话,好说话的人就不是智者。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6章。
据《韩非》、《战国策、魏策》、《史记索隐》所引,以及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所释,老子《道德经》所言“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中的所谓“夺”,在这里作“取”之用;流行的成语亦作“取”。老子对“取”“与”关系的辩证思考,认为社会人事的发展有其吉凶祸福倚伏的变化之机:已经发生的“给与”,是将要发生的“夺取”之先兆;将要发生的“夺取”,虽然隐蔽,其实已从已经发生的“给与”中透露出一定的信息。
后来,人们将这一成语演化成“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意思是说:如果想“取得”,必须先“给予”。
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1章。原意为:贵重的器具总是最后才能完成。
后来,人们将此作为成语,意思也延伸为:有大才能的人往往成名较迟较晚。后来多用于赞誉对成才、成名较晚的人。
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5章。意思是说:真正心灵手巧的人,不自我炫耀,外表上看上去好像很笨拙。
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一词源自老子《道德经》第45章的“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后来,“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引申为“大智若愚”或“大智如愚”。如苏东坡《致欧阳修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大智若愚”谓有大智慧的人,不卖弄聪明,表面却好像很憨傻、很愚笨。
知白守黑
“知白守黑”出自老子《道德经》第28章,即:“知其白,守其黑。”意思是说:心里虽然是非分明,为内心光明,行为洁白,但却要貌似蒙昧,以沉默自处。
知足不辱
“知足不辱”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4章。所谓“知足”,就是“知道满足”;“辱”,即“屈辱”。其本意是: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屈辱。
“知足不辱”作为成语,意义有所延伸,即:自知满足的人欲望低,不贪求,随遇而安,所以就不会受到侮辱。
知雄守雌
“知雄守雌”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28章,即“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所谓“雌”,即“仁慈、慈伏、不张扬”之意。
后来,“知其雄,守其雌”被人们简化(演化)为“知雄守雌”这一成语,意思就是说:内心虽然很刚强,外表却要柔弱而不与人争。
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0章。本意是说:人从生开始,以死亡结束。《韩非子•解老》说:“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意思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一个从出生、成长、到死亡的过程。
“出生入死”作为成语,用以形容冒生命危险,随时有牺牲性命的可能

和光同尘
“和光同尘”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6章:“和其光,同其尘。”对此,王弼注曰:“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贞。” 意思为:收敛、缓和自己的“光茫”,与“尘俗”齐同(一样),但却不改变“本真”。
“和光同尘”作为成语后,用以借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8章。意思是说:祸福循环,互倚互存,相因相生,没有太明显的界限。也就是说:“灾祸”中倚存着“福祉”,“福祉”中潜伏着“灾祸”。
根深蒂固
“根深蒂固”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9章。原文为:“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蒂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对此,《韩非子•解老》说:“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意思即是说牢固可靠、长生久存。
成语“根深蒂固”(或作“深根固蒂”、“深根固柢”),即是由此演化而来,常用来比喻一切基础牢固、不可动摇的东西。
报怨以德
“报怨以德”出自老子《道德经》第63章。意思是说:对于“怨恨”,不作相应的报复,而要用慈德来回报。
被褐怀玉
“被褐怀玉”出自老子《道德经》第70章。原文是:“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意思是说:知道我的人很稀少,效法我的人就更加珍贵了。所以,圣人就好像是身披粗布陋衣,但怀里却揣着宝玉。
作为成语,它常用以比喻出身贫寒却有真才实学的人。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出自老子《道德经》第73章。河上公注:“天所网罗,恢恢甚大,虽疏远,习察人善恶,无有所失。”意为天道的范围(罗网)非常广大,虽然网眼十分疏稀,但却无所不包,没有漏失。一切作恶的人,最终都逃不脱它(天网)的惩罚。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后又演化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作为成语,比喻法律犹如天网,虽稀疏却不会漏失,所以它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80章。原文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对“小国寡民”的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形象描述。意思是说:邻国之间,虽然近得相互看得清清楚楚,就连鸡鸣狗叫的声音也互相听得到,但人民互相之间却一生一世不会互相“往来”。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被演化为成语后,常用来比喻虽然住得很近,却从不相互往来。

『叁』 形容"道教"的成语有哪些

  1. 抱朴含真

【拼音】:[ bào pǔ há zhēn ]

【解释】:抱:保;朴:朴素;真:纯真、自然。 道家主张人应保持并蕴含朴素、纯真的自然天性,不要沾染虚伪、狡诈而玷污、损伤人的天性。

【出自】:《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晋·陶潜《劝农》:“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2.不食烟火

【拼音】:[ bù shí yān huǒ ]

【解释】:①指不吃熟食。道家修炼主张绝粒却谷,不吃世间烟火物。②指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凡俗。

【出自】:《终有报》第一回:“人都道他不食烟火,体气欲仙。”

『肆』 与道教有关的成语

长生不老 长生:永生。原为道教的话,后也用作对年长者的祝愿语。
出处:《太回上纯阳真经·答了三得一经》:“天一生水,人同自然,肾为北极之枢,精食万化,滋养百骸,赖以永年而长生不老。”
换骨脱胎 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出处:金·侯善渊《杨柳枝·丱岁飘蓬住远山》词:“换骨脱胎归旧路,返童颜。”
交梨火枣 道教经书中所说的“仙果”。
出处:《真诰·运象二》:“玉醴金浆,交梨火枣,此则腾飞之药,不比于金丹也。”
金浆玉液 道教说是一种用金和玉溶于朱草而成的仙药。也指美酒。
出处:唐·陈子昂《送中岳二三真人序》:“真朋羽会,金浆玉液。”
清净寂灭 指道教的清净无为与佛家的涅盘寂灭之说。
脱胎换骨 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出处: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一:“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伍』 与道教中“道”有关的成语

大道无形,大道无情,大道无名,道法自然,
道可道,非常道

道傍之筑 比喻无法成功的事。 《诗经·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532
道边苦李 比喻庸才,无用之才。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565
道不拾遗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策·.. 768
道不同不相为谋 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 《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15319
道存目击 一个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人们只需.. 《庄子·田子方》:“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 571
道大莫容 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纳.. 《史记·孔子世家》:“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508
道德文章 指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 宋·辛弃疾《渔家傲·为余伯熙察院寿》:“道德文章传几世,到.. 695
道而不径 道:走路。径:小路。走路要走大路而.. 《吕氏春秋·孝行览》:“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 612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原意是宗教家告诫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回:“道高一尺魔高丈,性乱情昏错.. 2412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益:更加;势:权势。道德越高尚,为.. 《史记·日者列传》:“道高易安,势高益危。居赫赫之势,失身.. 676
道尽涂殚 涂:通“途”;殚:尽。到了无路可走.. 《晋书·嵇康传》:“自卜已审,若道尽涂殚则已耳,足下无事冤.. 459
道尽途穷 道、途:路。走到路的尽头。形容无路.. 《晋书·嵇康传》:“自卜已审,若道尽涂殚则已耳,足下无事冤.. 510
道殣相望 殣:饿死。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 《左传·昭公二年》:“宫室兹侈,道殣相望。” 汉·刘向《新.. 469
道路以目 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1261
道貌岸然 道貌:正经严肃的容貌;岸然:高傲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成仙》:“又八九年,成忽自至,黄巾氅.. 1723
道旁苦李 比喻不被重视的人。 《晋书·王戎传》:“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646
道山学海 道、学:学问。学识比天高比海深。形.. 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林游学》:“道山学海功非浅,孔思周情.. 732
道听途说 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 《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汉书·艺文志》.. 814
道义之交 交:交情,友谊。有道德有正义感的交.. 503
道远日暮 暮:太阳落山。道路很遥远,而且太阳.. 《吴子·料敌》:“六曰:道远日暮,士众劳惧,倦而未食,解甲..
北道主人 北道上接待过客的主人。与“东道主人.. 《后汉书·邓晨传》:“更始北都洛阳,以晨为常山太守。会王郎.. 650
倍道而进 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前..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曹兵闻失兖州,必然倍道而.. 697
背道而驰 背:背向;道:道路;驰:奔跑。朝相.. 唐·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 778
伯道无儿 伯道:邓伯道。旧时对他人无子的叹息。 《晋书·邓攸传》:“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 529
传道受业 受:通“授”。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唐·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2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道: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 《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 938
东道之谊 东道:主人。谊:情谊。指主人的情谊。 448
东道主 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 561
分道扬镳 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 《魏书·河间公齐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 933
古道热肠 指待人真诚、热情。 538
黄道吉日 迷信的人认为可以办事的吉利日子。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四折:“今日是皇道吉日,满朝众公卿都.. 562
家道从容 指家庭生活条件充裕。 449
家道中落 家业衰败,境况没有从前富裕。 472
乐道安贫 道:信念;乐道:以守道为乐;安贫:.. 《晋书·儒林传论》:“……文博之漱流枕石,铲迹销声;宣子方.. 453
神道设教 神道:本指天教,即神明之理,后指关.. 《易·观》:“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 509
师道尊严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 《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 548
失道寡助 道:道义;寡:少。做事违反正义的人.. 《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 568
世道人心 社会的风气,人们的思想。 441
天道好还 旧指恶有恶报。 《老子》:“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706
枉道事人 枉:违背;道:正道;事:侍奉。原指.. 《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

太多了你自己看吧 http://chengyu.itlearner.com/publish/search2.asp?q1=&q2=%B5%C0&q3=&q4=

http://chengyu.itlearner.com/publish/search2.asp?q1=&q2=&q3=%B5%C0&q4=

http://chengyu.itlearner.com/publish/search2.asp?q1=&q2=&q3=&q4=%B5%C0

http://chengyu.itlearner.com/publish/search2.asp?q1=%B5%C0&PageNo=2

『陆』 推荐一些与道教有关的成语

1、白日升天 bái rì shàng shēng

解释:犹言白日升天。道教谓人修炼得道后,白昼飞升天界成仙。

2、奉道斋僧 fèng dào zhāi sēng

解释:奉道:信奉道教,泛指佛道;斋僧:施舍僧人饭食。信仰道教行善事。

3、道键禅关 dào jjàn chán guān

解释:道:道教;键:观宇,禅佛佛教;关:指寺院。道教的观宇,佛教的寺院。

4、详星拜斗 xiáng xīng bài dǒu

解释:祭拜星斗。道教仪式之一。以此驱妖疗疾。

5、膺图受箓 yīng tú shòu lù

解释:道教指经过修炼,受天地道箓而名列仙籍。也指帝王得受图箓,应运而兴。图,河图;箓,符命。同“膺箓受图”。

6、长生不老 cháng shēng bù lǎo

解释:长生:永生。原为道教的话,后也用作对年长者的祝愿语。

7、指树为姓 zhǐ shù wéi xìng

解释:道教传说,老子生于李树下,因以李为姓。

8、霞举飞升 xiá jǔ fēi shēng

解释:道教指修行得道者可由云霞托拥,飞升天界。也指腾云驾雾。

9、清净寂灭 qīng jìng jì miè

解释:指道教的清净无为与佛家的涅盘寂灭之说。

10、金浆玉液 jīn jiāng yù yè

解释:道教说是一种用金和玉溶于朱草而成的仙药。也指美酒。

『柒』 关于道家(不是道教)的成语有哪些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这个可以肯定。
鹏程万里、大鹏展翅——应该是庄子吧。汗!
我好像目前仅能想到这些,不好意思。

『捌』 求源于道家和道教的成语\熟语(越多越好)

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史九歌《庄周梦》),“遇仙不成道,如到宝山空手回”(杨景贤《刘行首》)。明剧又有“金丹易传,火侯难传”(无名氏《洞玄升仙》),“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怕”(无名氏《镇白猿》),明小说有“何仙姑下凡,六神不足”(吴元泰《东游记》)。清小说有“一子出家,八祖升天” (《红楼梦》57回)。近代北京有“仙鹤打架,绕脖子”,湖北京山有“八洞神仙沿江走,五湖四海赛九州”,台湾也有“天师爷坛,哪会出鬼”。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诚

参考资料:http://post..com/f?kz=121512581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鲁迅曾经说过:中国的根底在道教。成语和俗语与道教的关系就是一倒。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使用的成语和俗语很有一部分与道教有关,下面就举几例加以说明。
张冠李戴
东汉时期有一个叫张陵的人,在四川鹄鸣山潜心修道,造作道书,广收信徒,凡入其道者都要交纳五斗米,故称为“五斗米道”,世称天师道。张陵自认教主,人称张天师。张天师的名号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张天师捉鬼”简直成了一句俗话。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哲学家、宗教家、思想家名叫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安徽涡阳人(一说是山东苦楚县人)。他著有一本哲学名著《道德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大,道教创立后,后来的修道之士把《道德经》尊为道教的最高经典,同时又尊奉老子为道教的教主,中国人常说“老子天下第一”指的就是老子其人。实际上道教在东汉末年创立,其创始人应该是张陵。由于老子与其著作《道德经》的关系,老子的影响大大超过了张陵,以至于后世道教徒都默认老子是道教的始祖。所以,人们说张家的帽子戴到李家的头上去了。说明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与此有关的成语还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等等。
胡说八道
人们常把不负责任地乱说一气,称之为胡说八道。其实,这句成语也源渊于道教。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老与得道成仙,但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八个阶段,也就是八道。哪八道呢?一为入道,进入道门;二为学道,学习修道的理论和方法;三为访道,对道的研修要请高道大德加以指点,四为修道,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五为得道,通过修行、参悟,自己的道行日益高深;六为传道,有了道行,不仅要个人修持还要普渡众生进行传道;七为了道,通过上述修道的过程你终于得道脱胎换骨完成了修道的过程,八为成道,也就是升入天界成为神仙了。
不三不四
这句成语是形容一个人的品行不正派、不象样子。为什么要说“不三不四”呢。这也和道教文化有关,这出典于《易经》一书。书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谓八卦是由一、--两个符号组合而成。这两个符号称之为爻,爻者,交也。说明事物相互交错变化。一代表阳,--代表阴,八卦中每卦都有六爻,《易经》的范围很广,可以说是“错”、“综”、“复”、“杂”。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指卦变而言,我们常说某人变卦,变卦是卦变的倒装语,按易经的道理,卦的第三爻和第四爻最重要,这两爻在卦的正中间,亦是中心位置,如果处在三和四爻之间就叫不三不四。这种例子有很多,如乱七八糟、七上八下等都是从易经的游魂卦、归魂卦来的,还有“九五之尊”七上八下等等。中国人处处都在引用道教文化,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如果您有兴趣,对此加以探讨,你会发现非常有意思。

『玖』 与佛教和道教有关的成语

汉语中有不少成语来自佛教经典。
盲人摸象,出自《涅槃经》及《菩萨处胎经》,谓众盲人摸象,所言不一,即非全象。喻无明众生对事物认识往往囿于一孔之见,而不识全局。
水中捞月,出自《摩诃僧祗律》,谓群猴展转相连于井中捞取月影,终堕水中而月亮犹在。喻众生认幻象为实有,终堕生死苦海。
借花献佛,出自《过去现在因果经》,称释迦牟尼佛前a世为善慧仙人,觅花欲献普光如来,遇青衣人慨然相赠,遂虔心敬献普光如来,得以授记未来成佛,号释迦牟尼。
昙花一现,出自《长阿含经》:“如来时时出世,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作茧自缚,出自《楞伽经》:“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
现身说法,出自《楞严经》:“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不二法门,出自《维摩诘经》:“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真实不虚,出自《般若心经》:“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五体投地,见《楞严经》:“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又见《观无量寿经》:“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
道家的成语大多出自《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
虚怀若谷 非常虚心,心态像山谷一般广阔。
见素抱朴 现其本身,守其纯朴,不为外物所牵累
鲲鹏展翅:大鹏展翅,大鹏由鲲变化而来,亦可曰:鲲鹏展翅。毛泽东诗词:《念奴娇·鸟儿问答》:“鲲鹏展翅,九万里”,形容无限广大。
鹏程万里:比喻前程远大。

『拾』 关于佛教和道教的成语和俗语有哪些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锉其锐,解其纷,合其光,同回其尘,是谓道玄。
天人合一答,出于自然,融入自然,天地法则为我所用,得长生之道。
道讲天行之道,德讲是人行之道。
《西升经》中,《我命章》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我不视不听不知,神不出身,与道同久。吾与天地分一气而治,自守根本也。”北周道士韦处玄注解说:“天地与我俱禀自然一气之所性,各是一物耳,焉能生我命乎?我但去心知,绝耳目,各守根本之一气,则与道同久矣。”
大器晚成:这句格言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盘古开地天:出自山海经。
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出自张三丰无根树。
老子一气化三清:出自封神榜。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诚。”借凡人修道成仙的故事,劝勉世人以至诚之心实现自己的美好人生境界。
道教成语:白日飞升/脱胎换骨/不吃烟火食/反老成童/金浆玉液/天官赐福等。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