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棣华的故事
A. 柯棣华大夫的故事梗概
背景
1938年,印度医生柯棣华随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1940年,他几经周折,来到抗日前线晋察冀,接受了毛泽东主席关于持久战的理论,决心为抗日烽火再加上一把柴。一天晚上,正在洗脚的柯棣华大夫因过度劳累,脚还泡在温水里,就靠在土墙上睡着了。房东郝大娘看见了,连忙为他卷起裤腿,擦干了脚。柯大夫醒来,面对这慈母般的老人,用不太纯正的中国话激动地叫了声:娘!这时,正好爱国华侨陈医生端来亲自做的鲜鱼汤和用警卫员王小虎打来的鸟做成的烤雀肉。一时间,在这亿小小的茅台里,洋溢着中印人民热烈的情谊,驱散了初春夜晚的寒意。
在白求恩护士学校任教的柯棣华大夫,得到女教员霍青鸾的协助,开始编写外科教学教材,还承担起白求恩和平医院首任院长的重任。在医疗设备奇缺的条件下,他们为伤病员做了各种外科手术。日寇进行大规模扫荡,医院暂时转移到山洞里。由于敌人封锁,他们困难重重,粮食也所剩无几了。这时,柯棣华院长因到山下抢救战士和乡亲,又累又饿晕倒了。大家都为柯院长的健康担心,最焦急的还是警卫员王小虎。
投身革命
一天,王小虎在挖野菜时发现一只野鸡,忘记了一切。他终于抓住了野鸡,自己却被巡逻的日军发现,不幸牺牲。不久,柯院长陪同伤愈归队的战斗英雄周泰山到小虎坟前告别。霍青鸾拿出一包黑豆给周泰山路上充饥,告诉他,这是马号班长在反扫荡期间担任炊事员时,每顿给小虎留的口粮。这件事,震动了柯院长,他知道,小虎生前经常给伤员捉鱼打雀,自己却忍饥挨饿。八路军战士舍己为革命的行为,不断引起柯院长的深思。粉碎日寇的扫荡之后,广大军民在焦土上重建家园,在共同的劳动和生活中,人们都没有将柯棣华院长当成外国人。他自己也正在慎重考虑着两件大事:一是外国人能不能和中国姑娘结婚?二是外国人能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逐渐成熟起来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与女教员霍青鸾互相倾慕,结为终身伴侣,并双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病逝
1942年12月9日,32岁的柯棣华大夫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他用自己宝贵的青春和生命,为中印人民的战斗友谊谱写了一曲颂歌。
B. 对柯棣华的看法。以及读音
柯棣华(Kē Dì huá),印度人,著名医生,国际主义战士。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版1938年随同印度援华医疗队到中权国协助抗日,先后在延安和华北抗日根据地服务,任八路军医院外科主治医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
1942年12月9日凌晨,任八路军医院外科主治医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的柯棣华因癫痫病发作在河北唐县逝世,年仅32岁。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C. 在柯棣华学校搞对象结果是什么
如果学校规定不允许搞对象,那么就不要去做。如果被发现的话,会被请家长,并且要求你们两个人分开,否则对学习会造成影响。
D. 请问柯棣华医学院好吗,真能分配工作好
你说的这个医学院呢,在全国来看算不上好的医学院,但是学医学的就是技术,专医生越老越吃香,所以在属医学院你只要好好学,相信你一定会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毕竟现在大医院很难进,实在不行,你可以先去诊所里干一阵,学学技术练练手,然后你可以试着去开门诊的 其实在大学里有个好老师是特别重要的!加油!
E. 阅读短文,怀恋黑大夫柯棣华他被人称为第二个白求恩的原因
国际主义来精神的代表。他是印自度人,却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抗日烽火中,柯棣华来到八路军中,把壮丽的青春年华乃至生命都献给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1942年的冬天,12月9日,白求恩式的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大夫,在华北抗日根据地逝世了。
F. 柯棣华怎么读
根据三个读音,只抄有dì最可信袭
● 棣
dì ㄉㄧˋ
◎ 〔~棠〕落叶灌木,花黄色。果实黑色,供观赏。
◎ 同“弟”:贤~。~友(兄弟友爱)。~鄂(喻兄弟友爱。亦作“棣萼”)。
其它字义
--------------------------------------------------------------------------------
● 棣
dài ㄉㄞˋ
◎ 〔~~〕文雅安闲的样子,如“威仪~~”。
其它字义
--------------------------------------------------------------------------------
● 棣
tì ㄊㄧˋ
◎ 通:~通(通达,贯通)。
G. 柯棣华医学中等专业学校好不好
废物一般的学校 ,学校设施差,人员混杂 ,地脉不好 偏僻 ,学费昂贵还黑 ,建议不要去
H. 谁知道柯棣华儿子柯印华的简历
柯棣华大夫在中国与郭庆兰于1941年11月结婚,1942年8月,他们的儿子出生。聂荣臻司令员版知道后很高兴,为他取名“印华权”,以纪念中印人民的深厚友谊。
1958年,印华16岁了。郭庆兰、柯印华去印度探亲。出国前,周总理召见了他们,对印华说:“你爸爸来支援我们的抗日战争,你也要学印度语言,将来要像你爸爸那样,也带几个同学上印度去参加他们的建设!”
1958年8月8日,飞机在孟买降落。在飞机场上他们受到了热烈欢迎。印华的奶奶70多岁了,她和柯棣华的兄妹们终于盼来了柯棣华的妻子和儿子。郭庆兰和柯印华在热情的海洋中度过了整整21天,满载印度人民的友情回到中国。不幸的是,当印华上完大学正要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1967年6月,由于医疗上的失误而逝去。但柯棣华大夫用生命在中印两大民族间架起的友谊的桥梁却是永恒的,柯棣华的名字将永远为中印两国人民所牢记。
I. 柯棣华的人物生平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Kwarkanath S. Kotnis 1910年10月10日 - 1942年12月9日),出生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绍拉浦尔市,家庭出身属于较高的种姓,但由于兄弟姊妹共有8人,生活并不富裕。他的母亲有残疾,父亲有民族解放思想,幼年时即随同父亲参加抵制英国货的斗争。后来考入孟买著名的G.S.医学院,因为参加反对英国殖民者的斗争,被迫辍学。又以顽强不屈的精神重新考学,终于于1936年从孟买助学医学院毕业并考取英国皇家医学院。
二战爆发后,他没有去英国上学,参加了巴苏大夫领导的一个五人援华医疗队,于1938年到中国,为国民革命军救助伤员,他感觉国军并没有全力抵抗日本侵略军。于是在1939年2月前往延安,参加了八路军医疗队,在晋察冀边区全力抢救和日本军队作战的伤员,并以自己的身体试验治疗当时在边区流行的传染病。
1941年接替牺牲的白求恩大夫,成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院长。
1941年他和卫生学校的教员郭庆兰结婚,婚后生有一子,由当时晋察冀边区司令聂荣臻起名为柯印华。柯棣华于1942年7月7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由于癫痫病发作,在前线逝世,年仅32岁。
1949年将他和白求恩大夫安葬在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陵园中惟有的两座雕像是他和白求恩大夫。
J. 柯棣华医生的死因
柯棣华是因绦虫病引发癫痫发作而去世的。
在根据地时期,柯棣华由于过度劳累内,加上缺乏营养,身体容一直虚弱,感染了绦虫病。但是,柯棣华却依然倔强地拼命工作,而且不听劝阻还参加了夜晚到敌占区背粮的行动。
到了1941年6月,他病情加重,开始出现癫痫、晕厥。尽管也采取了不少治疗办法,但就边区当时的条件,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1942年夏天,柯棣华癫痫频繁发作,每次昏厥时间也渐次延长。
12月9日,柯棣华不幸病逝于河北省唐县葛公村,年仅3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