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 成语学文言

成语学文言

发布时间: 2021-01-10 19:10:52

『壹』 如何通过成语学习文言文

肝胆相照gāndǎnxiāngzhào
[释义] 形容对人忠诚;用真心相待。肝胆:比喻真版诚的心。
[语出权] 宋·文天祥《文山全集·六·与陈察院文龙书》:“所恃知己;肝胆相照;临书不惮倾倒。”
[正音] 照;不能读作“zhāo”;相;不能读作“xiànɡ”。
[辨形] 肝;不能写作“甘”。
[近义] 披肝沥胆
[反义] 钩心斗角 尔虞我诈
[用法] 多用于真诚相处;极为信赖的同志、朋友之间;有时也用于组织之间。一般作谓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披肝沥胆”都形容对人忠诚。但~中的“相”字;偏重在相互之间;“披肝沥胆”偏重指个人对集体、对人民、对党、对祖国的忠诚。
[例句] 英雄豪杰之间的交往贵在~;荣辱与共。
[英译] showthedeepestsincerity

『贰』 文言快易通:从成语学古汉语.1

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齐威王当上国王专后整天只知道吃属喝玩乐,喜欢听别人弹琴。邹忌携琴前去拜见齐威王,就是光说不弹,并把不弹琴的道理与治国联系起来,使齐威王明白治国的道理,齐威王任命邹忌为相国。邹忌以自身形象影响齐威王有自知之明
诲人不倦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
一刀两断
一刀两断的意思是:一刀斩为两段。比喻坚决断绝关系。、
西汉初年,韩信被封为齐王之后,丞相萧何担心韩信兵权太大威胁刘家天下,就找樊哙共商计策。樊哙自鸣得意,连夸自己是如何斗败项羽而保主公刘邦的,面对这淮阴一饿夫且手无缚鸡之力的韩信,只须叫一两个人就可以把他一刀两断。

『叁』 成语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作用

利用成语学习文言文,效果颇佳。其好处有三:
一曰咬文嚼字,透析成语;
二曰温故知新,落实文言;
三曰融会训练,提高效率。

『肆』 是关于学习的故事(古文,还要有成语)

1、闻鸡起舞
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该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这就是成语闻鸡起舞的来源了。
2、头悬梁,锥刺股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故事:
汉朝时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因为怕自己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每当自己昏昏欲睡,头垂到一定的时候头发就会被拉得很痛,从而防止自己打瞌睡犯困。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3、凿壁借光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翻译: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让光照在书上来读。
故事: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4、囊萤映雪
【释义】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成语出处:“囊萤”典出《晋书·卷八十三·车胤传》:“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吴会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见胤於童幼之中,谓胤父曰:‘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映雪”则出自《孙氏世录》:“晋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伍』 成语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妙用

注重成语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妙用,寓教于乐,让文言文教学由“ 首怕”变为 “ 首爱”。如果以一般中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为切入点,利用成语中丰富的文言知识,来导入或融入文言文教学,或许能寓教于乐从而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循序渐进、化难为易、由已知轻松自觉地去探求未知,既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又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顺应终身学习的要求。
比如学〈论语〉十则,如果能从通俗易懂的成语入手, 了解孔子的七情六欲, 看看孔子的喜怒哀乐,来增强对孔子思想的理解认识。 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精髓的成语 (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为人师表 、 温故知新、 实事求是、举一反三),形容孔子的成语 ( 韦编三绝:孔子年老时,回家乡编书和讲学,工作挺忙的,但仍坚持学习。 有一次,他得到一部《 周易》。这是一部最难懂的古书。孔子决心要读懂弄通。他把几十斤重的 《 周易》抱回家去,一遍不懂,来二遍,三遍,因为读的遍数多了把串联竹木简的牛皮带子都磨断多次,换了多次新带子。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编为一句成语,叫做 “ 韦编三绝”,以此形容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由此,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或合作性学习去归纳收集 《 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 一暴十寒 与人为善 赤子之心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成语在古诗鉴赏中也可以妙用。古诗鉴赏中抓成语典故把握主旨情感李商隐《 锦瑟》也可以从颔联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中提炼寓言典故 ( 成语 “ 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 ( 成语“ 望帝啼鹃”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把握全诗感情基调从而去推想与锦瑟的关联。 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

『陆』 有哪些成语可以帮助学习文言文

其实要学习文言文,你可以去查一些资料。比如古文有些字意,与我们现代字意思不一样。比如:走在古代是跑……
学习文言文,他们应该会给你现代文,你结合现代文,来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柒』 巧借成语学文言 初中语文

谜底抄:一鸣惊人【成语】: 一鸣惊人【拼音】: yī míng jīng rén 【解释】: 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出处】: 《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举例造句】: 一鸣惊人,实在是出乎意外。 【近义词】: 一举成名、一步登天、名满天下【反义词】: 身败名裂、臭名远扬、丢人现眼【歇后语】: 立春响雷;半夜里放炮【灯谜】: 最大的叫声【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表现

『捌』 文言文成语学习两不误,收获不止一点点

1、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专言文中,实词的数量属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2、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
3、注意区分古今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而文言中则以单音词为主,因此,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例如,“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处”(《游褒禅山》)中的“非常”,古义是两个词:不同一般。而今义则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

『玖』 实词,通假字,成语典故,一篇全搞定,学好文言文

因字数限制,你可以上网络文库搜一下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部分系统复习
(邢台二中 方毅)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
安、但、耳、夫、盖、故、或、即、既、然、遂、惟、已、矣、犹、哉
三、文言虚词题例:
1、而
(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3>表顺承 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4>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5>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6>表因果 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7>表方位 今译为:以 例释: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问说》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2)音节助词 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3)语气词 用在句尾 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4)比况词 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5)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近指 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淮南子·原道训》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

『拾』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知识

巧用成语教学高中文言文

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汉语成语大多来自于古代文献,是古典文献中的精华部分,不仅浓缩了其中的文化信息,保留了文献原有的语法规则和词汇意义,而且在现在汉语中还被广泛地运用,是沟通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桥梁,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汉语知识的一个窗口,所以有人说成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依据这块“化石”,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还可以利用它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古代汉语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
成语具有简洁精辟、信息量大、易于记忆、便于提取等特点,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在帮助学生记忆和使用文言词语意义和语法规则时,作为一种互相印证、拓展补充的教学辅助手段,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依据成语理解、掌握古今异义词
成语保存了大量的鲜活的古汉语实词,是学生记忆和推求文言词语意义的最好的载体。对那些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如果能较好地利用成语去记忆或推求其词义,那么许多难懂的文言语句就会迎刃而解。
如:1、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2、动辄见尤,欲益反损。3、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三个句子中,“尤”是理解句意的难点,且古今意义差异较大。前两句,可以依据成语“怨天尤人”推求出“尤”的意义是“责怪、归罪”;第三句,从“以儆效尤”(儆:使人警醒,不犯错误;效:仿效,效法;尤:过失。)中也可以推求其意义是“过失,过错”。
再如:1.人亦不堪其忧,回亦不改其乐。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4.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四例中,前两句“堪”都是“经得住,能承受”的意思,今天也不常用,可联系成语“疲惫不堪”、“狼狈不堪”来推求其意义;后两句“堪”都是“能够”的意思,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耳”中的“堪”意义相同。
当然,许多古今意义差异较大文言实词或虚语还很多,大多都可借助成语记住其含义。
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哪里)、巧言令色(令:好,讨好)、毫厘不爽(差错)、如期而至(期:约定)、乳臭未干(臭:气味)、举国同庆(举:全)、欲盖弥彰 (彰:清楚、明白)、追亡逐北(逃亡的人)、不刊之论(刊:削除、更改刻错的字)、防患未然(然:这样)、狐假虎威、不假思索(假:假借)、缘木求鱼(缘:沿着、顺着)、亡羊补牢(亡:丢失)等等。
二、利用成语来掌握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如“穷”、和“因”在古汉语意义非常丰富,但是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它们的意义,并借以记忆。
穷:穷形尽相(尽致) 穷兵黩武(用尽)
穷凶极恶(极端) 日暮途穷(尽了)
穷乡僻壤(贫穷) 穷奢极欲(极为)
穷追猛打(彻底) 穷当益坚(困窘)
穷山恶水(自然条件恶劣)
因:因噎废食(因为) 因地制宜(凭借、依据)
因循守旧(沿袭) 前因后果(原因)
三、成语中含有大量的通假字,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古汉语中的通假字
如:水清石见(见同现),受益匪浅、匪夷所思(匪通非),拨乱反正(反同返),再接再厉(厉同砺),博闻强识(识通志,意思是记),待贾而沽(贾通价),一暴十寒(暴同曝),秀外惠中(惠同慧),短发文身(文同纹),华而不实(华同花),不亦说乎(说通悦),被发左衽(被通披),不敢旁骛(骛同务),将取固予(固同姑)等等。
四、成语中包含了凡乎所有的古汉语词语法现象,是理解或掌握古汉语语法规则的最捷便的途径
(一)成语中有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是学习和掌握这个古汉语难点的有效载体和途径
1、名词作状语。如: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句中“狼”是古汉语的名词作状语,当理解为“象狼一样”。这与成语“豕突狼奔”中“豕”和“狼”的用法完全一致,都是用在动词前面,且不做主语。具有相同用法的成语还有:瓦釜雷鸣、川流不息、风餐露宿、狼吞虎咽、车载斗量、蝇营狗苟、乌合之众、星罗棋布等。
2、意动用法。如: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句中的“席”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可以理解为“把……当作睡席,这与成语“幕天席地”中的“幕”与“席”用法完全一样,可以依据“幕天席地”来掌握和记忆。类似的成语还有:不耻下问(把……当作羞耻的事)、幸灾乐祸(把……当作幸福、快乐的事)、草菅人命(把人命当作草菅)等。
3、名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如(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2)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句(1)其中的“事”,是名词用如动词,可解释为“做事、做”与成语“无所事事”中的第一个“事”用法相同;句(2)中的“轻”是形容词用如动词,意思是“轻视、看轻”,与成语“轻身重义”里“轻”与“重”的用法又完全一致。具有这种用法的成语还有:春华秋实、不毛之地、不胫而走、不翼而飞、一鼓作气、衣锦还乡、厚古薄今、先礼后兵等。
4、使动用法。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句中的“辱”是典型的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受辱”,可以用成语“丧权辱国”相印证来帮助理解和记忆。同样,含有类似用法的成语还有:完璧归赵、劳民伤财、惊天动地、祸国殃民、飞砂走石等等。
5、形容词用如名词。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较常见,在成语当中也非常普遍。如:成述其异,宰不信。句中的“异”解释为“特殊的本领”,是把形容词用如名词;成语“见异思迁”的“异”理解为“不同的事情”,同样也是用如名词。形容词用如名词的例子在成语中还有很多,如:驾轻就熟(轻巧的车;熟悉的路)、吐故纳新(旧的、不好的;新的、好的)、忆苦思甜(苦艰的生活;甜美的生活)、乘坚策肥(坚固的车;肥壮的马)、摧枯拉朽(枯朽的草木)。
(二)利用成语理解掌握古汉语特殊句式
成语中包含了所有的古汉语特殊句式,且短小而上口,便于记忆和提取。
1、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否定句或疑问句的代词宾语一般要提前到谓语前面。如:城居者未之知也。大王来何操?这种现象在成语当中也同样存在。如:时不我待、人莫予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去何从、何罪之有等。另外,古汉语中常见的用“是”字提前宾语的现象,在成语中也很常见,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才是举等。(2)介词结构后置句。这种古汉语中常见语法现象在成语中常常是以“于”、“以”等介词及其宾语的后置为标志。如:重于泰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于世故、行成于思、相濡以沫、嗤之以鼻、授人以柄、绳之以法等。
2、省略句。古汉语中成份省略的很多,成语中也存在,不过成语中以介词省略和介词宾语省略现象居多。如:不以(之)为然、不以(之)为奇、信(之)以为真、如坐(于)针毡、祸起(于)萧墙、如坐(于)春风等。
3、判断句。“……者,……也”或“……也”是古汉语中最常用的表判断的句式,而成语中却常用“乃”、“为”等虚词来表判断。如:胜败乃兵家常事、识时务者为俊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安身为乐、邦以民为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表肯定的判断;人非草木、非亲非故、答非所问等表否定的判断。
4、被动句。表被动的成语通常以“见……于……”形式或“为”字等为标志,这与古汉语中的情况是一致的。如:见欺于人、见笑于大方之家、为我所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
利用成语教学文言文只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切不可以偏概全、本末倒置。要真正学好文言文还必须全面地认真研读经典的文言篇目,那才是学好文言文的根本所在。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