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于人的成语
❶ 倾尽自己所有一切也不会失信于人,失去一切换的两袖清风的成语或者词语!
成语: 言必信,行必果
拼音: yán bì xìn,xíng bì guǒ
简拼: ybxg
解释: 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回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答事一定办到。
近义词: 言而有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言信行果
反义词: 背信弃义
❷ 有句成语大概意思是不轻易相信别人的承诺,就不会收到伤害,不轻易许诺就不会失信于人
找到了,应该是"诺不轻许,故我不负人。诺不轻信,故人不负我”
宋朝余靖,字安道,号武溪。广东韶州人(今广东韶关),曾任新建县知事,后迁秘书丞。景佑三年(1036),他因向皇帝上疏为被贬的礼部员外郎范仲淹辩护而遭降职为监筠州酒税。庆历三年(1043),复起任为谏院右正言,专司向皇帝进谏奏事,余正直敢谏,曾多次为建言“轻徭薄赋”整顿户政,去除贪残之吏,抚疲困之民事而向皇帝抗声力争,以致唾液飞溅至皇帝的“龙颜”上仍意犹未尽,是与欧阳修等同被誉为朝廷敢于进谏的“四谏”之一。庆历四年(1044),受命为出使契丹的使者,他当时曾以“诺不轻许,故我不负人。诺不轻信,故人不负我”一语,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折服了雄据一方的辽主,从而适时的在复杂的宋辽夏三角关系中维护了宋朝的利益(此答案由《重振大唐》的作者‘为的是’处而得,不知真伪如何,权信之)
应该是这句话: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词 目 轻诺寡信 发 音 qīng nuò guǎ xìn 释 义 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 处 《老子》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示 例 吾家非~。(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仙》) 近义词:言而无舍.反义词:一诺千金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如满意,请采纳,哈哈!!
❸ 失信於人的成语
自食其言 指说了话不算数。
一纸空文 只是写在纸上没有兑现或不能兑现的东西。
言而不信 见“言而无信”。
徒托空言 白把希望寄托于空话。指只讲空话,而不实行。
贪而无信 贪婪而又不守信用。汉·应劭《鲜卑胡市议》:“以为鲜卑隔在漠北,犬羊为群,无君长帅庐落之居,又其天性,贪而无信。”
赏罚分明 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
食言而肥 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
轻诺寡信 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轻言寡信 谓说话轻率而缺少信用。
墨汁未干 写字的墨汁还没有干。比喻协定或盟约刚刚签订不久(多用于指责对方违背诺言)。
口血未干 古时订立盟约,要在嘴上涂上牲口的血。指订约不久就毁约。
口惠而实不至 只在口头上答应给别人好处,而实际的利益却得不到别人身上。
久假不归 假:借;归:归还。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覆雨翻云 比喻反复无常,玩弄手段。也比喻世事变幻莫测
翻云覆雨 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
出尔反尔 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背信弃义 背:违背;信:信用;弃:扔掉;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❹ 失信于人的成语有哪些
过河拆桥
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
忘恩负义
娶了媳妇忘了娘、恩将仇报
卸磨杀驴
腾笼换鸟
❺ 诚信的小故事
1、季布“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2、商鞅“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
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3、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反面故事)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