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 司马迁的故事简介

司马迁的故事简介

发布时间: 2021-01-06 09:41:01

1. 司马迁的事例(主要内容)

遭受腐刑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让李陵为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重。李陵谢绝,并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他。 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粮尽矢绝之后,李陵最终降敌。

武帝愤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

然而,随着公孙敖迎李陵未功,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之后,武帝族了李陵家,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

面对大辟之刑,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之死无异。

想到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吕不韦被贬属地才有《吕氏春秋》传世,韩非被囚秦国,作《说难》和《孤愤》,《诗》三百篇,大概都是贤士圣人发泄愤懑而作。

终于,在那个“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的时代,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至此,司马迁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对极刑而无怯色。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那个属于太史公的使命。

(1)司马迁的故事简介扩展阅读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遗业,完成“推古天变”之任务,并明确表述为“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其结论表述在《天官书》中,即据春秋242年之间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见等星象,联系点天子衰微、诸候力政、五伯代兴及到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动荡。

而总结出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三大变为一纪,三纪而大备的“大数”,最后才认为“天人之际续备”。这是司马迁天文学之应用的最重要之范例,在整个星学历史上占有最高地位。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 司马迁的故事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迁有赋八篇,但大都不传,只有《悲士不遇赋》保存在唐欧阳询等编纂的《艺文类聚》卷三十之中。

(2)司马迁的故事简介扩展阅读: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10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3. 司马迁的故事

司马迁的祖上在一千年都是修史的官儿。

他的父亲司马谈自然也是修史的官儿。

司马迁出身在河南龙门,在黄河之北。在司马迁稍微大一点后,他就是开始学习古文。他的古文根基是家学渊源,很是扎实和牢固。而到了二十岁上下的时候,司马迁就不满足家学传统而到四处去游学了。他先后跟了当世的百家大师学习各门派的学说,又跟儒家大师董仲舒学习儒家的经典。在司马迁年轻的心灵里留下了各种各样的观念的影子。他的视野开阔,观点不局限一隅。

在游学中,他先后南游江、淮地区,登会稽山,探察禹穴,观览九疑山,泛舟于沅水湘水之上;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两地的都会研讨学问,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之礼;困厄于鄱、薛、彭城,经过梁、楚之地回到家乡。于是司马迁出仕为郎中,奉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往南经略邛、笮、昆明,归来向朝廷复命。

就在这一年,汉朝国势大盛,皇帝决定要封禅泰山。而在皇帝的心目中,那些峨冠博带的人才是汉朝的精英,他们才配和皇帝一道去祭祀天地。而史官就只是用来做摆设的人,没有资格去祭祀天地。这使得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很是义愤和不满。史官上掌天文,祭祀上天难道不需要史官吗?

司马谈给儿子司马迁说:

“时间一晃千年,做史官的就是要现在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和做出及时的评论,那就是千年以后,人们还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真相。而当今不注重史官,那千岁后的人又会如何看待当今的盛世呢?为父打算写一本完整的史书,看来只是预备了一些资料,我是不成了,将来的事情就得看你的了。”

瘦小而矮小的司马迁对他父亲一躬到地,说:

“儿子虽然鲁钝,但是我也会锲而不舍地把您的事业坚持下来,请父亲放心。”

“我对你很放心的。我马上就要辞职,在我辞职后,按照常规,你很快就会继承我的位置做上太史令的,你可要认真记录历史,不要虚妄不实。”

“儿谨尊严命。”

在父子对话不久,司马迁就真的做上汉朝的太史令。而这个时候,写一本完整的反应华夏历史的书籍的想法也渐渐地在司马迁的内心酝酿了。他把他的这个想法给他的两个朋友说了。这两个朋友一个是任安、一个是大夫壶遂。关于即将要写的那本书,司马迁和壶遂有一番精彩的对话。

司马迁说:“周公著述”易经“天下兴盛,而五百年后孔子著述《春秋》而乱臣贼子不敢胡作非为。而现在,又是一个盛世,我就要做一本史书用来流传后代。这样事情,我们汉朝我一定得出头来完成,可不敢认为自己年轻就不做了。”

壶遂问:“那孔子当年为什么会做《春秋》呢?”

“我听董生讲:‘周朝王道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害他,卿大夫阻挠他。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评判是非的标准,贬抑无道的天子,斥责为非的诸侯,声讨乱政的大夫,为使国家政事通达而已’。孔子说:‘我与其载述空洞的说教,不如举出在位者所做所为以见其是非美恶,这样就更加深切显明了。’……”

壶遂又说:“孔子的时候,上面没有一个贤明的君主,所以天道沦丧,而现在不同了明君在上,次序井然,还需要你去写什么史书吗?”

“此一时彼一时啊。孔子的时候需要立规矩判明好人歹人,而现在就需要我们这些做史官的人去记录现在的盛事,若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罪过就实在太大了。我所说的缀述旧事,整理有关人物的家世传记,并非所谓著作呀,而您拿它与《春秋》相比,那就错了。”

经过这次辩论,司马迁更加坚定了写一本完整史书的决心。写史书可不比其它。他需要的资料是非常多的,而那个年月,很多资料在战乱中毁掉了,而且在秦始皇的时候的焚书坑儒,又人为地损毁了许多的资料。于是,本来司马谈就打算动笔的史书,在司马谈的一生也没有机会动笔,他用了一生的时间来整理和收集资料了。而到司马迁的时候,收集资料也还是一件很要紧的工作。

于是,年轻的司马迁就先后走访了黄帝的故乡、大禹出身地、秦国开国的基地、刘邦出生的沛县、项羽大战的巨鹿、垓下、乌江……整个汉朝的天下几乎走了一个遍。在走访是时候,司马迁还不光是看各地的地方志,还特别注重收集民间的传说,他认为,在民间的传说当中也包含了很多地方志里遗漏了的重要的资料。

一年、一年、又一年……资料在缓慢地收集中……

这一年,将军李陵被匈奴生擒。其实,在汉朝,叛逃的王爷和将军不胜枚举。而在这个时候,叛逃匈奴已经被认为是一项大罪了。满朝的人,哪怕就是这个李陵的至亲好友也钳口不语。但是,这个时候,和李陵的关系和交情都很泛泛的司马迁出来为李陵开脱和说情了。司马迁是在皇帝下严召不准任何人给李陵求情的第二天为李陵求情的。皇帝大怒了。本来预备处死这个司马迁的。但是,廷尉府按照汉律,只能给他要么实施宫刑,就是切除性腺,另一个刑罚才是死刑。

在这样的选择面前,司马迁想起他和他的父亲几十年来的辛苦的整理,辛苦的收集的资料,而现在,这些资料基本整理完备,就要开笔动手写作了。他可不想自己的大好的生命死在还没有半点功绩的时候。虽然受宫刑生不如死,在一般人看来,死刑都更好受,而受刀斧之刑,而自己就从此不再齐全,连入祖坟的权利都不再享用了。就是这样,司马迁依旧选择了接受宫刑而逃避了死亡。他认为死亡就是形神分裂,就再也不能形神再合了。他要利用自己唯一的一次生命去完成自己祖先交代下来的千年的期盼。

而在这个时候,他的另外一个朋友任安因为太子的事件被牵连被判处了死刑。在给这个朋友最后的一封书信中,司马迁提到:

“古时候身虽富贵而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著称于世,那就是:西伯姬昌披拘禁而演绎《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圣贤发愤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之处,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使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象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于不能被人重用,便退而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留下没有实行的文章来表露自己的本心。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我一定会把这部书写完成、写优秀的。你地下有知,就请一定勉励我吧。”

司马迁在遭受这样的灾祸后就正式开始动笔写作他的史书了。他参考了春秋的一些写法,但是又纵横结合,在大的方面按照时间为线索,在局部又按照人物和类别,很综合性地把他的全书精细地做一个系统安置。很好地解决了断代史人物不清、传记史时间不清的毛病,同时还采用了相互勾稽法的手法,使得内容既相互应征同时还行文简练干净。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司马迁还采用了揣摩和换位想象的法子,以今推古、以己度人,使得他笔下的人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好像我们在事隔两千多年后还可以看见项羽的威猛和专情、刘邦的无赖和爱民。其实,司马迁自己也没有见过他们二位的,他们年长了司马迁八九十岁的。但是,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谁又谁司马迁对项羽、刘邦的记录不真实呢?当然,在不少问题上,司马迁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考古的麻烦的。他的史书依据的传言和神话相当多,还有的因为他文学家的气质和战国的遗风使得他语焉不详,留下了不少历史的空白和漏洞。在细节上也使得我们很难去考证那些早已经尘封的事情了。

虽然如此,司马迁和他的史书,他连个名字也没有这个这本书留下就匆匆地走了,他到哪里去了呢?无人知道。但是他的这本被后人尊为经典的号称《史记》的书却让我们认识了两千多年到五千多年前的中国和中国曾经发生的事情。要是没有司马迁,我们中国的历史就会更加地混沌,就像世无生孔子,万古成暗夜一样,司马迁也是中国的圣人!他让中国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是何处人的后代,是如何走到一起来的。有了这些认识,我们才不会数典忘祖,才不会不知道自己的根

4. 概括司马迁一生故事和精神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版今陕西韩城西南)权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5. 司马迁的故事的介绍

《司马迁的故事》是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编者王艳娥。主要讲述史学家司马迁,继承父志,担任史官,后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发愤著述,写就史学巨著《史记》的感人故事。

6. 关于司马迁的故事

1、20岁后他漫游大江南北,到过长城,渡过黄河,登过泰山,经过长江,一路上采访民间传说,考察文物古迹,搜集历史资料。这些活动大大地丰富了他各方面的知识,培育了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司马迁漫游回来后,当了一名小官。不久他父亲病危,临去世前,拉着司马迁的手说:“我家世世代代都当史官,你将来也会接替这个职务。我早就想写一部通史,但这个愿望实现不了啦!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千万不要忘记啊!”

司马迁坚定地回答说:“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实现您的愿望!”

2、司马迁当了史官,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皇家图书馆里的藏书、档案,整理和考证历史资料。那时的文字都刻在木简上或写在丝绢上,有时一部书就要堆满一间屋子,读书是很不容易的,到41岁那年,他开始写《史记》。

3、马迁因直率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得罪了皇帝,被送进监狱。他在狱中身体受到严重摧残,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是他又觉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就这样轻易死去,《史记》由谁来完成呢?他决心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

4、50岁那年,司马迁被释放出狱。他更加奋发,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写《史记》中去。他用了14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这部50多万字的著作。《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通史,一共写了3千多年的历史,其中有揭露帝王作恶的文章,也有歌颂奴隶起义故事。

5、司马迁小的时候,是个爱静不爱动的孩子,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着爸爸。白天,小朋
友们都在外边玩儿,司马迁却搬个小板凳坐到爸爸身边,听他读书,看他写字、画画。“爸爸
的大笔可真神奇!”

小司马迁心里想。晚上,吃过饭,司马迁蹦着跳着扑到爸爸怀里,“爸爸,
今天讲什么故事呀?”随着司马迁一天一天长大,他有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爸爸知道那么多的事情,会讲那么
多的故事呢?”

原来爸爸都是从书上看到的,可司马迁翻了翻,他一点儿都看不懂,急得都要哭了。
从那天开始,司马迁跟着爸爸学认字了。

(6)司马迁的故事简介扩展阅读

司马迁生平: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 司马迁故事

出生于史官世家的司马迁十岁起就开始读古文,接受父亲的教育,良好的家教对他后来的治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后来司马迁跟随父亲前往长安,同孔安国和董仲舒学习了《春秋》和《古文尚书》。十九岁的司马迁就成为了补博士子弟。二十岁的司马迁开始游历天下。司马迁的足迹到过夏禹遗迹、会稽、姑苏、五湖、淮阴、丰沛、大梁、孔孟之乡、逐鹿、长城等,游历的地方多是历史名人的故事发生地和家乡,在游历中司马迁更是开阔了眼界,为之后《史记》的撰写积累了丰富知识。公元前108年司马迁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司马迁与唐都等人一同创立了《太初历》,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
公元前99年,李陵因被匈奴击败而降敌,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而被汉武帝判以死刑。单位了完成《史记》,司马迁自请宫刑而免除一死,在狱中司马迁坚持撰写着《史记》。司马迁出狱后担任中书令一职,继续发奋写书,最终得以完成这部著作。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司马迁随后离开了长安,不知所向。
司马迁自小学习古文,在父亲的亲身教诲和董仲舒等文人的指导下,司马迁学识更为渊博,他一生为完成《史记》创作而忍辱负重,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留给后世巨大的精神财富,而关于司马迁的故事也必将流芳千古。

8. 司马迁与史记的内容简介

1、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8)司马迁的故事简介扩展阅读:

一、司马迁名言

1、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

2、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3、貌言华也,圣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4、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5、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6、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7、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8、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

9、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二、《史记》的史学影响:

1、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榜样,仿效这种体裁修史相继而起。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2、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里,附在《春秋》之后。

自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后世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西晋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将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3、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 。

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