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

发布时间: 2021-01-03 20:35:21

A. 翻译: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这句话的意思抄是,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出自:北宋文学家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原文如下: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1)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扩展阅读:

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B.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而”的意思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而”应该翻译成“却”,表转折。
因为整句话是回“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答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意思是“如果凭着这么大的国家,却跟从(古代)六国破败灭亡的旧事,这又在六国的下面”,表明了苏辙在六国论的结尾当中借六国向秦国割地一事,给北宋统治者敲响警钟,告诉他们不要向辽和西夏割地求和,以免重蹈覆辙。

C.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事是什么意思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事是指旧事
故就是曾经的意思,故事就是曾经发生的事情。

D.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是什么意思

故:这里作“往”的意思。

E.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是什么意思

意思: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出自:宋 苏洵《六国论》

原文选段: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释义: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于:比。可以:可以凭借。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以,凭着。下:指在六国之后。从:跟随。故事:旧事,先例。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本段是作者继续发表意犹未尽的感慨,不同于第四段,第四段的感慨针对的是历史,本段的感慨针对的是现实。苏洵决不是为评论历史而评论历史,苏洵的文章的全部锋芒几乎无不处处对准现实。是想以古代社会治乱、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处理当前国家的重大问题的借鉴。

文章只写到前一段,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有这一段从古代历史引渡到现实政治,才见出它的主题深刻意义。

苏洵精于物理而善识权变。在他的论说文中,论点精深,说理透彻。他所发的议论,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另一方面,他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把精深的道理用简切的语言表达出来,把道理说得清晰明了。

苏洵的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犀利,言必中时之过,对北宋社会的阴暗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但同时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苏洵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淡化笔势,改变文章节奏,缓和文章语气,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与委婉,多体现于针砭时弊的文章中。

F.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版就权又在六国之下了!

出自:北宋文学家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原文如下: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6)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扩展阅读:

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G.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此句出自苏洵《六国论》,全文如下: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 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 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 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的解释: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H.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翻译

(1)假如以(现今)偌大的天下,屈尊而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列于六国专的下等了。 (2)忧虑辛劳属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3)你们平日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假如有人知道了你们,你们打算做些什麽呢?

I.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下”字的解释。

课内古文句翻译: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假如以(现今)偌大的天下,屈尊而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列于六国的下等了。
第二个“下”意为“屈尊”。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