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 海青天的故事

海青天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0-12-31 05:54:40

A. 大明王朝1566 说的是什么故事

本剧讲述的是嘉靖与海瑞的故事。

嘉靖三十九年,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奸臣严嵩党羽密布、权倾朝野,清官海瑞不惧强权,敢于向腐朽封建的皇权发起挑战。皇帝朱厚熜(陈宝国饰)练道修玄二十载,始终把控着大明朝的军政、经济大权。

当时的中国经济发达,市井文化也算繁荣,但社会各阶层矛盾突出,国家大面积实施的土地兼并使千百万农民一夜之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严嵩的专权引起了地方各级官员的不满,“倒严”之声甚嚣尘上,从上至下、从里到外,从朝廷到地方官府,到处充斥着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血雨腥风。忠臣良将与乱臣贼子纷纷登上了当时的历史舞台....

《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是由张黎执导,陈宝国、黄志忠、王庆祥、倪大红等主演的历史题材电视剧。

该剧于2007年1月8日在湖南卫视首播,2017年2月13日于优酷视频网络独播。

(1)海青天的故事扩展阅读

《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以明朝嘉靖45年间为历史背景,用浓墨重彩的笔墨刻画了嘉靖、海瑞、严嵩等一批观众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形象。该剧所揭示的社会问题与矛盾——贫富对立以及清官与贪官的传统议题,直逼现今社会,引发了人们对现今社会矛盾进行的深度思考。

尤其是剧集塑造的嘉靖和海瑞,一个一个是权力顶端的嘉靖,至阴至柔之君;一个是权力底部的是海瑞,至阳至刚之臣。两人是生生不息的原动力、相克相生,每一次发力都会搅动大明政局;每一次对决都能惊天动地。

《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以新锐而独到的视角、鞭辟入里的时代精神,向观众朋友发起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灵魂和情感的冲击。

尤为可贵的是,学界权威们对于《大明王朝·1566》给予了一致高度的评价。思想理论界、文化理论界和历史学界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大明王朝·1566》用当代先进的科学历史观,并运用了当代艺术审美手段,对历史作了深刻厚重而生动的解读。

该剧从一度创作到二度创作,并不仅仅满足于表现那些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故事,而是在这些故事里面展示了命运的逻辑。将我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B. 海瑞罢官是什么故事啊

海瑞罢官的故事:

徐阶的第三子徐瑛霸占民田,鱼肉乡里,强占民女赵小兰。小兰母洪阿兰告状,华亭县令王明友受贿,杖毙小兰祖父。

应天巡抚海瑞微服出访,路遇洪阿兰,查明了真相,判处徐瑛、王明友死罪,饬令退田。徐阶买通太监、权贵,妄图罢免海瑞,推翻定案。海瑞识破奸计,断然处斩了二犯,然后交出大印,慨然罢官归里。

在历史上,一个忠直之士,倘若又难逢明主,那他能活下来的机会十分渺茫,而海瑞却是个例外,尽管他一生也并不顺利,但却得以善终,推究起来,在他恪守方的性格背后,也不缺乏圆的智慧。

(2)海青天的故事扩展阅读:

《海瑞罢官》是历史学家吴晗于1961年发表的一部九场历史京剧剧本。作者酝酿创作此剧,一方面是应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正在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提倡学习海瑞敢讲真话。1960年底完成剧本,1961年1月在北京首次演出。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批判该剧是影射现实,把京剧《海瑞罢官》中的海瑞平冤狱等情节同“单干风”、“翻案风”联系起来,说是当前阶级斗争的反映,是“一株大毒草”。

此文由江青、张春桥等共同策划,为发动“文化大革命”制造舆论。从而又进一步导演了一场全国规模的大批判,作者吴晗因此被迫害致死。

C. 关于海瑞的故事

轶事
明朝嘉靖年间,社会风气腐败。达官贵人经州过县,除了酒肉招待之外,还要送上厚礼。那礼帖上写的是“白米多少石”、“黄米多少石”。但其实,这“白米”、“黄米”都是隐语,指的是白银多少两、黄金多少两。这样的风气蔓延开来,连一些公子衙内路过,地方也要隆重接待。
海瑞石刻像
[2]一天,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带着一队人马来到淳安。驿站官员不知道来者是谁,接待上稍有怠慢,惹得胡公子大怒,当场命令家丁,把驿吏五花大绑,吊在树上,用皮鞭狠狠抽打。淳安知县海瑞听说后,马上赶到驿站,见光天化日之下竟有如此无法无天之举,顿时义愤填膺。他大喝一声:“住手!”立即命令给驿吏松绑。胡公子的手下见“半路杀出了程咬金”,呼啦一下把海瑞团团围了起来。胡公子趾高气扬,挥着马鞭,说:“你知道大爷是谁吗?” 海瑞理直气壮、义正辞严,指斥道:“不管你是谁,都不准在我管辖的地方胡作非为!” 胡公子手下的家丁威吓说:“狗官,你瞎了眼!这是胡总督胡大人的公子!” 海瑞一听,心中早已有谱。他冷冷一笑,说:“哼,以往胡大人来此巡查,命令所有地方一律不得铺张。今天看你们如此行装威盛,如此胡作非为,显然不是什么胡大人的公子,定是假冒的!”说时迟那时快,海瑞挥手喝令将胡公子捉下,驱逐出境,并把他沿途勒索的金银财物统统充公.事后,海瑞马上给胡宗宪修书一封,一本正经地禀告说:“有人自称胡家公子沿途仗势欺民。海瑞想胡公必无此子,显系假冒。为免其败坏总督清名,我已没收其金银,并将之驱逐出境。”
胡宗宪是一代抗倭名将,他收到信后并不怪罪海瑞。就这样,海瑞巧妙地制服了胡公子的巧取豪夺。
海瑞一生刚正不阿,在老百姓当中流传着这样一段称颂他的歌谣:
“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
不吐刚茹柔,真是铮铮一汉子!”
“不吐刚茹柔”,意思是不吐出硬的、吃下软的。它高度评价了海瑞不吃软怕硬的硬骨头精神。

D. 海瑞与菩萨讲的是什么故事

海瑞是明朝年间的一位清官,他深知民间疾苦,敢于仗义执言,为民清命,明镜高悬,断案如神,深受广大百姓爱戴。这些天,海瑞听说安徽九华山上菩萨很灵验,有心去进香,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到了山脚,海瑞开始沿着石级登山。可是他登一步滑一步,跌跌撞撞,特别难走。有人告诉海瑞:这是因为他穿了牛皮靴子,触犯了不杀生的戒律。
海瑞脱了牛皮靴子,赤脚上山,果然十分稳当。到了庙里,烧了香,叩了头,对菩萨说:“菩萨,我是诚心的,心诚的就要直谏。这回你不让我穿牛皮靴上山,是我触犯了佛门戒律。那么我倒要问题:第一,你们庙壁的大鼓,不也是牛皮做的吗?”
海瑞话音刚落,“嘭”的一声,大鼓爆破了!
“再说,你这殿堂的红漆大柱,听说当年是用猪血漆的啊。”海瑞话音刚落,“啪”的一下,柱子上的红漆全剥落下来,那打底的猪血全湿漉漉地流下,连地面也叫猪血染红了!
“还有,你的玉面素手,听说当年是上过鸡蛋清的哩!”海瑞话音刚落“唰”的一下,菩萨面庞上、手碗上的漆全部剥落,那上面的鸡蛋白软糊糊地流了下来。
海瑞看了这些情景,又叩谢道:“菩萨呀!我海瑞是个顶真的人,所以直言冒犯。你既然这样灵验,我就诚心诚意向你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说完,便掉头下山了。
菩萨心想:海瑞你光找我岔子,我就不好找你岔子吗?人家说你是清官,我看到底是真是假!于是施展出隐身术,跟着海瑞下了山,想找个岔子,整治他一下。
那是个大热天,海瑞走得满头大汗,越走越口渴。刚好走到一块西瓜地。海瑞想买个西瓜解渴,可是四下里没个人影。海瑞就摘了个西瓜,用拳头击了一下,掰开就吃。
隐身的菩萨看在限里,笑在心里。这下清官还是贪官,一眼看到底:连个西瓜也要偷,哪有见了黄金不动心之理?让我先记下一笔再说。
谁知海瑞吃罢瓜,便掏腰包,拿出点碎银子,用纸包好了,塞在摘瓜的瓜蒂边。
菩萨一看,说:算你过了一关!
海瑞继续上路,隐身的菩萨继续跟着他走。走到一个小镇上,海瑞进了一家小饭店。他要了两碟便宜的小菜,买了一大碗米饭。无奈这碗米饭夹杂着很多谷粒,海瑞一面吃,一面把谷粒吐在桌面上。待一碗饭吃完,桌面上已吐了一堆熟谷。
菩萨想:身为父母官,理应珍惜粮食,怎么吐了一堆谷?可见他也是不喜欢吃粗粮。海瑞付了饭菜钱,把这堆熟谷抓在掌心。菩萨正等海瑞扔掉谷子,好记他一笔浪费粮食之账;谁知海瑞一边走,一边拿这谷粒一粒粒当瓜子嗑哩!
菩萨想:这海瑞倒真是找不出他的毛病。好,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
海瑞走到县城中心,见一大群人在围观什么,走近后只听见人群中传出悲悲切切的声音:“天啊!黑心屠户偷了我可怜盲子的三贯钱,却反诬我偷他。诸位客官,给我说个公道吧!”
海瑞挤进去一看,只见盲子死死地抱着三贯铜钱;屠户又反复向众人解说:“我看他盲子可怜,留他一宿,却不知他起了黑心,摸走了我枕头边的这三贯铜钱。他却反诬我,说我欺他是个盲子,谋他的财……”
围观的人呢,有说屠户偷盲子的,也有说盲子偷屠户的,还有的说这件事弄不明白。
隐身的菩萨一时也摸不着头脑,心想看他海瑞怎么处断这件事!
围观的人发觉了布衣出访的海瑞老爷时,便争着要他审个水落石出。
海瑞对盲子说:“你先把铜钱交给我!”海瑞接过了三贯铜钱,说:“你们去茶店抬一桶沸水来!”
沸水抬来了,海瑞把三贯铜钱放进沸水里,过了一会儿,海瑞看了看沸水说:“铜钱是屠户的。”
原来沸水上面浮泛着一层很新鲜的油脂.显然是屠户数钱时沾上的。
屠户连声喊“海青天!海大人!”,盲子也说自己不该忘恩负义起黑心,偷了屠户三贯铜钱还反咬一口。围观的人,都说海青天审得干净利落,合情合理。
躲在暗处的菩萨眼见海瑞足智多谋,佩服得五体投地,也就打消了与他为难的念头。

E. 有关明朝大清官海瑞的故事,最好是100字以内,O(∩_∩)O谢谢!

一代清官——海瑞 海青天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著名清官。海瑞字汝贤、国开,自号刚峰,,从教时被称为海笔架,后人称其为“海青天”,与宋代包拯齐名。 海瑞半身画像
祖上从福建晋江垵边(广西杂志有载)迁居海南琼山海厝。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 海瑞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一年(1562),海瑞任诸暨知县;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曾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户部主事海瑞买棺材,别妻子,散童仆,以死上书,劝说世宗不要相信陶仲文这帮方士的骗术,应振理朝政,因而激怒世宗,诏命下狱论死。 遭迫害入狱。首辅徐阶力救海瑞,黄光升则把海瑞上书比拟儿子骂父,以减轻罪责,并乘机把海瑞留在狱中,营护海瑞甚力。(详见《中国历史大辞典》第3681页)直至同年十二月世宗驾崩,穆宗即位,才奏请释放海瑞出狱。世宗死后获释。海瑞隆庆四年曾前往福建晋江潘湖黄光升尚书府拜谒黄光升,以表营护之恩,有“潘湖海瑞歇马庙”可证及《中国历史大辞典》第3681页有载。 隆庆三年(1569年)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深受百姓的爱戴。后被排挤,革职闲居16年之久。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海瑞及闻潘湖黄光升卒,悲伤至极,带病前来晋江奔丧。后病死于南京。

F. 海瑞罢官的故事简介:什么是海瑞罢官

参考下面的讲述:
明人海瑞,号“刚峰”,这两个字形象地道出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只要是看不过眼的事,不仅贪官污吏他敢参奏,就是皇帝老子他也照骂不误。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二月,海瑞以六品的芝麻官职向嘉靖皇帝朱厚熜呈上了《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他慷慨激昂地写道:“嘉者,家也;靖者,净也。嘉靖嘉靖,家家净也!”气得朱厚熜直哆嗦。在历史上,一个忠直之士,倘若又难逢明主,那他能活下来的机会十分渺茫,而海瑞却是个例外,尽管他一生也并不顺利,但却得以善终,推究起来,在他恪守方的性格背后,也不缺乏圆的智慧。
海瑞于公元1514年出生于海南琼山一个贫穷的家庭中,3岁时便没了父亲,母亲一个人担负起了养育和教育他的责任。海瑞的母亲和当年的孟母一样,对孩子的教育极为重视,从海瑞幼年起便让他读《孝经》、《尚书》、《中庸》等圣贤书,小海瑞也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样玩耍嬉戏,但只要冒出玩耍的念头,就会遭到母亲义正词严的一通教育,“有戏谑,必严词正色诲之”。由此也形成了海瑞正统、刚直的性格。只是这样的性格在他初入官场时便遭遇了挫折。
海瑞担任的第一份公职是福建南平的教谕,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局长,那时他已经四十岁了。有一次,延平府的御史到南平县视察工作,照例要往孔庙行香朝典,海瑞带着两名教官早早在庙堂迎候。在当时的官场上,下级迎接上级,一般都要行跪拜之礼,所以当御史大人进门后,随同的两位教官都跪地相迎,可海瑞却站着,只是略略作揖而已。三个人的反差非常鲜明,两边伏地弯弓,中间一杆高耸,俨然一个笔架——海瑞自此便留下了“笔架博士”的雅号。御史大人走南闯北,显然没有见过这么不懂规矩的人,大为震怒,训斥海瑞不懂礼节。海瑞不卑不亢地回答说:“到御史您所在的衙门里,当行部属礼仪,这个学堂,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地方,不应屈身行礼。”碰到这么一个既死板又较真的下属,御史大人虽然怒发冲冠,却也无可奈何。不过诚如诗人陆游所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在学校之外的地方找海瑞的茬儿,御史大人还是多的是办法。他处处使绊子,事事下套子,左支右绌,弄得海瑞狼狈不堪。海瑞一气之下,就写了辞职报告,撂挑子不干了。好友朱镇山听说了,赶紧劝他,千万不可因为争一跪之礼擅自离职,四十岁才弄个公务员身份不容易,遇到小小挫折就负气而走,经不起磨砺,还怎么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呢。
这件事给海瑞上了很好的一课,要在风气恶浊的官场混,单凭一股正直忠勇之气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开动脑筋,以智取胜。
开了窍之后的海瑞,很快就把这一思想活学活用到了现实之中。海瑞升任浙江淳安县知县,有一天,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此地,接待人员按海瑞规定的标准为其提供食宿,这与一路走来远接高迎、大吃大喝外加红包的风光大相径庭,胡公子一怒之下把负责接待的驿吏捆绑倒挂起来,鞭打训斥。海瑞得知消息,马上带人把这个气焰嚣张的胡公子抓了起来,然后面容严肃地对众人说:“胡总督为官堂堂正正,他一直教育属下不要铺张浪费。现在这个人行装奢侈,一定不是胡总督的儿子。”下令将他胖揍一顿,关进大牢,并没收了他搜刮来的数千两银子,充入国库。之后,他又提笔给胡总督写了一封信,说您向来最重操守,对子女以及身边的人看管得很严,现在有这么一个人竟然敢冒充您的公子,在这里混吃混喝,胡作非为,我已经把他拿下,想跟您核对一下,并请求指示。弄得胡总督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得打掉牙往肚里咽,不了了之。

又有一次,都御史鄢懋卿下基层视察,他可是大奸臣严嵩手中的红人,沿途官吏们自然不能错过这个高攀的机会,纷纷破格接待,只要领导高兴,花多少钱是不在乎的。鄢御史长年搞纪检工作,对官场风气自然烂熟于胸,为显清廉,他发出告示说:“本官素性简朴,不喜承迎。沿途饮食供帐,都应俭朴为尚,毋得过为华奢,侵扰百姓。”话虽这么说,可鄢御史的大队车马所到之处,无不呈风卷残云之势。眼见就要到淳安县了,海瑞心里也很着急。淳安财政紧张,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倘若只搞个四菜一汤来接待,肯定脱不了怠慢之嫌。思虑良久,海瑞计上心来,他又修书一封,派人快马送给鄢御史。信上说:您是天下第一廉官,过州过府,轻车简从,从不增加地方负担。但现在有些人专门败坏您的名声,说您每到一地“各处皆有酒席,每席费银三四百两,供帐极华丽,就是溺器也用银器之具”。这把我搞糊涂了,究竟哪个是真,哪个是假,请您明示,我好做准备接待。一席话像是打了鄢御史一记火辣辣的耳光,作不得声,还不得不对传言解释一番,又表扬了海瑞几句,只是他为了图耳根清净,干脆借口公干,绕道而行,惹不起,还是躲得起的。
正直的操守,倘若没有圆润的智慧,海瑞不要说乌纱帽,恐怕几个头也不够杀的了。就像他大骂皇帝的上疏,尽管他抬着棺材上谏,做好了必死的准备,其实他在奏疏中,还是颇费了一番脑筋的。开头,他大唱赞歌,猛灌迷魂药:“陛下天质英断,睿识绝人,可成尧舜禹……”云云,后面的话虽然刺激了些,但说的还是入情入理,嘉靖皇帝开始有些脸红耳热,直呼把他给我抓起来,之后还是把奏疏看了好几遍,一会儿叹息,一会儿摇头,忍不住对身边人说:“海瑞这个人像比干那样的忠烈,我却不是商纣王,我不会杀他!”
以海瑞直来直去的性格,他是反对弯弯绕的所谓官场谋略之术的,但再有棱角的石头,也禁不住溪水的打磨,只不过海瑞的圆润,从未失去刚直的内心。那一段段至今让人荡气回肠的轶事,让他“海青天”的光环格外熠熠生辉。

G. 为人正直的故事

(1)海瑞是明朝中后期出现的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是倾力反对贪官污吏的政治实干家,是敢于冒死骂皇帝荒淫无道的忠勇之臣,是为腐败官场所不容的刚直不阿的坚贞之士,是深受黎民百姓爱戴的“海青天”,是被史家誉称为“古今一真男子”的男儿大丈夫。
海瑞为官一生,为民为国操劳一世,其以一人之身反抗满朝贪污腐败的高风亮节,在明朝时期朝纲不举、政事不修的萎靡社会风气中,注定了其悲剧性的命运。
海瑞在福建省南平县任了将近四年的县学教谕,虽屡屡冒犯上司,但由于其为人正直,业绩斐然,深得一些正派官员的交相推荐,嘉靖三十七年海瑞终于得到京师吏部的垂青,被委以浙江淳安知县一职,这一年海瑞已经四十六岁了。在海瑞上任之前,淳安县的风气之颓废,治理之混乱出乎海瑞的意料。海瑞到淳安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革除县府各官的“常例”(所谓的“常例”,是明朝中后期各级官吏敲诈勒索下级官员和黎民百姓的一种较为文雅的叫法,即官吏们为了应付各种排场开销和交际应酬之需,想出各种名目向下摊派),此事于民有百益而无一害,但却把所有的同僚全都得罪了。众官除了俸薪外丝毫不敢侵占一厘民脂民膏,他们都过上了清贫的日子。不少官吏也学着海瑞一样,督促自己的家人或织布、或垦田,以作日常周济之需。
在京师做低级官员时,面对昏庸的皇帝和颓废的朝政,海瑞毅然买好棺材上疏死谏,写了一篇名为《治安疏》(又称为《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的著名奏章。海瑞这篇奏疏被史家们看作是“史无前例”的天下奇文,就在于它几乎全盘否定了一个拥有至高无上皇权的一国之君的人格,他抨击嘉靖皇帝其实是一个自私、虚荣、残忍、多疑和愚蠢的君主,连做父亲和丈夫的责任都没有尽到,更别说作为一个君王。嘉靖皇帝虽被气得暴跳如雷,但不得不承认海瑞的旷世忠耿,想杀了他,又怕落得个杀忠臣的千古恶名。海瑞出狱后受到了朝中六部的中下层官员和京师百姓的夹道欢迎。户部一个小小的六品主事赢得了整个京城人的敬仰,除了人们崇拜海瑞的赤胆忠心外,更代表了朝政颓废已久的官吏民众之民心所向。但在海瑞坐牢期间,其两个儿子却不幸被瘟疫夺去了性命。
在苏州、南京做南直隶等高官时,海瑞开始展开一场肃贪倡廉的行动,声势浩大地在南直隶境内展开。海瑞上任一个月后,被送到南京刑部的贪官就有100多人。有一个县从知县、县丞、主簿、典史等,一共被抓了10多人,几乎把一个县衙门的官吏全抓空了。海瑞在南直隶境内的反贪行动初见成效后,接下来他便向以乡官集团为首的地方豪绅开战了。海瑞在处理乡官豪绅兼并农民土地问题上遇上了难题。江南最大的乡官、海瑞的恩人、前内阁首辅徐阶是江南占田最多者,也是民愤最大者,在法与情的较量中,海瑞做出了果敢的抉择。为此,一个以前内阁首辅徐阶为首的反对海瑞的乡官缙绅集团,就在海瑞力督豪绅大户退田的幕后,悄然成立了。江南乡官缙绅们走的是三管齐下的路子,他们一方面唆使朝中高官弹劾海瑞;另一方面,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动用吏部尚书等高官重臣,交相致函海瑞,软硬兼施,欲使其妥协;再一方面采取走海瑞母亲的路子,企图逼海瑞就范。在江南高官云集的宦海中,海瑞几乎找不到一个支持者,但海瑞面对威逼利诱,不为所动,终于完成了乡官退田还民工作。因遭乡官的报复,海瑞为此失去了第三个、也是其唯一的儿子海中行。海中行是被子人捂死后丢进了苏州河,此案一直没有了结,海瑞又陷入了新的麻烦和灾难之中,失去儿子的海瑞之妻吴氏吊死在自己的房间。灾难性的打击接踵而至,吴氏自杀半个月后,海瑞夫人王氏因病情急剧加重而去世。随后,海瑞因得罪了满朝文武,被迫罢官,归老家海南。
十五年后海瑞以七十二岁的高龄东山复起,任南京右都御史,再举反贪污腐败的大旗。对罪大恶极的贪官实施剥皮的极刑,声震天下,受到贪官集团的合力反对。
万历十五(公元1587)年海瑞死于任上时,家里的钱竟不足以办丧事用。真正为海瑞的去世悲嚎不已的是江南的黎民百姓。南京的市面早已罢市数日,只有两种营生的店铺才开门,并且生意兴隆。一是布店,而且只卖得出白布黑纱,南京的市民家家都为海瑞披麻带孝,供奉灵堂;另一个是画店,海瑞的头像在画师的笔下还未彻底完成,旋即就有人迫不及待地抢购而去,画师们的手都画肿了,海瑞的头像还是供不应求。一个雨雪霏霏的日子,海瑞的灵枢由京师运回海南岛,丧船由秦淮河出发,两岸挤满了南京的市民学子、士绅官吏,还有当年南直隶境内的百姓们。船走了二十里、三十里、五十里、八十里、一百里!两岸的哀嚎、两岸的泪水、两岸的依依惜别之情,依然如在城内。
(2)包公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积淀了民间社会对法律的理解和情感,学者徐忠明的《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一书通过追溯包公故事的叙述史来审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考量底层百姓的清官信仰与法律想象,对于现代法治文化的构建发挥着积极作用。包公故事在近年来兴起的“戏说历史”的热潮中,被粗制滥造的电视剧
再加工、再破坏。这种商业化的文化垃圾无疑是对民间记忆的一种破坏,而在泛滥于各种媒体的时评中,“法治”这个词也日益被庸俗化,“青天情结”被打上“人治”的标签,而成为一种禁忌。这种精英立场与底层百姓的价值选择明显发生冲突。底层百姓在遇到冤屈的时候,总是寄希望于体制内解决。制度的变迁是缓慢的,个人的不公正对待则是火烧火燎、如置身于倒悬之中。在封建专制背景下,包公既要维护皇权,又要伸张正义,所以,他极力谋求天道、民意和法律的协调。可见,包公故事不仅是一种文学叙事,更是一种法律叙事,体现着传统中国人的法律思想、法律意识、法律心态和法律情感。
民众对法律的理解总是从具体的生活境遇展开的。他们对法律智识人士的信赖并不建立在理论思维和学术逻辑上面,而是看这些运作司法权力的人能否将民间的情理纳入政治权力的认同视野中。包公故事之所以深入民心,是因为它不是用法言法语汇集的法律智慧大全,而是它蕴含了民间对法律的想象、诉求和意义分析。公平和正义是一个体验性很强的东西,难以格式化、标准化。秋菊所寻求的那个“说法”,只有她自己才能清楚。学者苏力发现专业化极强的司法在与乡土社会的地方性知识相遇后,法律修辞不得不屈从于习惯和民众的感受。基层法院在工作报告中可以完全按照上级法院的口吻说话,可是,在实际司法运作中,基层法官必须掌握充分的乡土生活经验,并且将之与国家权力意求有机结合,才能够“摆平”纠纷冲突。包公司法成功的关键也在于此。虽然中国古代法律作为一种伦理法律与现代法律模型有很大差异,但是,它们同样都是国家法,出自统治阶级,出自精英知识分子。制度安排下的“意义网络”与百姓法律心态之间的冲突不言而喻。在“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的乡土社会,有着不同的习惯法知识系统,但是,在包公崇拜上却出奇地一致。包公故事作为一种集体记忆沉淀在传统文化之间。虽然版本不同,叙述方式不同,剧种区调不同,但是人们对清廉官吏为民惩恶扬善的理想却是共同的。
传统中国人把阻却通往正义的道路的障碍归结于贪官身上,这似乎是一种浅见。近年来清官文化的批判者恨不得把清官描绘成阻挡历史进步的绊脚石,因为正是他们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清廉如水才延续了封建专制的寿命。这种荒谬的说法是不堪一击的,它不仅否定了人在现实环境里的真实要求,而且也无形中陷入了“制度万能”和历史幻想的误区。钱穆说:“历史上没有历久不坏的制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所以,我们必须用辩证的眼光考察历史,轻易地否认每一种制度、每个人的选择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合理性都是非理性的。从《宋史·包拯传》到戏曲小说野史笔记,包公故事被民间话语不断地改写,这里面隐含着民间向司法权力发言的一种精神需要。在官府的话语霸权面前,小民百姓的声音被大大遏制。他们本不愿动官,但被逼无奈时便跑到衙门口击鼓鸣冤,在希求得到司法救济的同时,又心怀对贪官污吏、官官相护、葫芦僧断判葫芦案的恐惧,司法的不确定性给百姓造成心理上的无所适从,而包公则成为一个心理安全阀。平民百姓在包公故事的叙述中获得了对公平正义的想象性满足,虽然包公作为帝国政治秩序和立法秩序的忠实维护者,其在民本关怀上的努力是有限的。包公的魅力在于修补和变通中赋予法律文本以生命和力量。培根在《论司法》中说:“我们知道法律体现着正义,但这也要人能正确地运用它。”包公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的为人正直、品德高尚、清廉如水,更在于他能够明察秋毫、用法律来解决世俗现实中的种种实际问题,既是个清官,又是个能法之士。包公故事中对刑讯和酷刑大加渲染,喝堂威、惊堂木、刑杖、夹棍等所制造的森严气氛,不能不说是叙述者在特定心理情势下的一种工具化演绎。艺术化作品与官方正史、档案文牍所呈现的是截然不同的“真实”。包公故事所负载的是一种理解的真实。底层百姓对法律的阅读、理解和接受是真实的,这种真实常常被遮蔽和忽略,因为他们难以成为法律的内在参与者。按照法家的观点,民众只是被治理和控制的对象而已。“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韩非子》)在包公故事的流变中,民间的叙述者扮演了虚拟的司法官的角色,所谓的“包公”断案在很大程度上是民间的司法想象。所以,我们不必在法律技术上对包公戏有过多的苛求。
《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提出关于包公的三种叙事:历史叙事、自我叙事和文学叙事。在历史叙事中,包公是维护王道政治的“劲正之臣”,在司法中则是一副刚毅正直的威猛形象,其断案智慧主要表现在对案犯心理的深刻体察、对证据获取的谲诈,以及对法律与人情的双重考量上面。包公的自我叙事则是通过奏议谏稿体现出来的竭忠于君、施爱于民的为官之道,他所追求的司法目标是“仰合天道,俯顺人情”。在文学叙事中,他是关公一样的象征性人物,寄托着草根社会的爱憎。随着文化权力的下移,无论是瓦舍勾栏里的宋代话本还是元代杂剧、明代传奇戏曲,都淋漓尽致地表达着平民百姓对听讼断狱的兴趣。徐忠明因此而怀疑法学界所坚持的中国古人“厌讼”的论断。公案加侠义的叙述模式蕴含着一种批判精神。包公代表的是官方权力,而侠则代表着体制外的一种力量,这两种力量结合在一起,无疑是一剂猛药,在官场黑暗、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年代,对正义无比饥渴的人们只好用这种强烈的方式来凸现这种意愿。让武艺高超的侠客为清官充当手下办差官,可以理解为边缘权力向正统权力的靠拢,这正是包公得神来之助的一个例证。民间对包公的神化近乎登峰造极,诸如“日间断人,夜间断鬼”等等。正义愈匮乏,弱者越是需要心理补偿,越是想入非非,他们企盼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力量来帮助他们实现公平正义。从这个角度切入,我们就不难理解包公故事中的夸张成分。
有学者断言:“法治从来不是、也永远不会是最理想的统治方式,它只是人类在寻求秩序过程中反复权衡的一个结果。”(谢晖《象牙塔上放哨》)包公崇拜本身就是一种功利行动,是实用智慧和世俗聪明的集聚。道德完美、品格高尚而且无所不能、神通广大的“青天大老爷”不过是弱者的幻想而已。包公崇拜与法律信仰相去甚远。从包公故事中探求现代法治精神显然是可笑的。在包公的断狱中,法律对话的成分很少,更多的是一种罪与罚的因果报应,包公不过是一个催动者、落实者、制裁者而已,所谓“万事劝人休碌碌,举头三尺有神明”。徐忠明认为:“作为法律故事的民间话语,庶民百姓强调‘报应不爽’,乃是感于帝国法律不能真正达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境界。换句话说,不仅仅豪势要每每凭挟‘特权’超越法律之上,而且由于帝国官僚的腐败和昏聩,致使违法作恶之人往往成为‘漏网之鱼’。”说来说去,包公故事的不断复制与改写源于民间对公共权力特别是司法权力的失望。作为知识精英和道德精英的包公越是被美化和神化,也就从另一方面说明这种人的稀缺。由此可见,包公故事的终结是回归常识和理性的标志。靠“黑脸”来摧折权贵、靠“青天”来为民作主,是极其微弱和迷茫的。在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体制下,连清官自身的存在本身都是一个问题。细民百姓心中的“好人一生平安”的祈祷并不能产生一个清官生长机制。

H. 《海瑞惩霸》的故事

《海瑞惩霸》的故事:
嘉靖三十七年,海瑞升任浙江淳安知县。淳安境内山多地少,百姓清苦。然而,这里却是往来三省的交通枢纽。朝廷使臣和过境官僚,都要地方负责接待,因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海瑞任淳安知县期间,除了清丈土地,均平赋税等惠政外,还有两件事大快人心。其一是拿办总督胡宗宪的儿子。有一次,这位少爷路经淳安县,仗父欺人,作威作福,因嫌驿站招待不周,竟把驿吏捆吊在树上。海瑞闻讯赶来,强令把胡公子带的几千两银子充公上交国库,还向胡宗宪报告说:"这个人带着大量银两,胆敢假冒总督大人的公子胡作非为,败坏了大人您的官声,真是可恶之极。"弄得胡总督有苦难诉,只好忍气吞声了事。其二是挡了都御史鄢懋卿的大驾。鄢氏是当朝宰相严嵩父子的亲信,嘉靖三十九年,他以左副都御史的身份出京总理两浙、两淮、长芦和河东盐政。他在京掌握着进退升降官吏的建议权,出巡地方则是威风八面的钦差大臣,所以,地方官员对他莫不毕恭毕敬。而鄢懋卿还假惺惺地先发出通令,声称自己"素性简朴,不喜奉迎。凡饮食供帐,俱宜俭朴为尚,毋得过于华侈,靡费里甲……"如此沽名钓誉的官腔无非一纸空文,谁也不敢当真对待。鄢氏每到一地,勒索贿赂,肆无忌惮,他的小老婆坐着十二个女子抬的五彩轿子,招摇过市。一天,鄢懋卿要巡查严州(今浙江建德),必经淳安境地。海瑞事先呈上一个禀帖,开头节录鄢氏通令标榜俭朴的原文,紧接着写道:"听说您以前所到过的地方,都置办酒席,每席费银三四百两,平常伙食都是山禽野味,其他供应也极为华丽,连便壶都是用银子做的。这些排场和您颁布的通令是大大相悖的。都察院长官出理盐政,是我朝以来未曾有过的稀罕事。有鉴于此,有疾苦的人要来告状,有贪酷行为的人要改邪归正,百姓也会因此而得到益处。可现在的情况是,州县恐怕接待不周致罪而极力铺张接待;百姓因为害怕摊派,而怨声载道。百姓非但没有得到益处,反而苦于破财。大概是地方官属奉承您,误认为您喜欢阿谀恭维而不喜欢直言吧!我想,纵使您一并拒受,而东西已经置办,因花钱而招致百姓怨恨,谁担当得起?地方官属以现在的俗例来猜度您,我担心您将来会因为他们的瞎张罗,不利于执守礼法,而悔恨不及。这个危害比盐法不通还要大,所以才敢把这些意见直言相告。"鄢氏看完禀帖,哭笑不得,只好绕道他去。但是,后来鄢氏却衔恨诬告海瑞,使海瑞由已得朝命的嘉兴通判(知府的副职)降为江西兴国知县。
海瑞简介: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得到提升,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1587年(万历十五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赠太子太保,谥忠介。海瑞死后,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广为流传。

I. 海瑞冒死进谏的故事

明世宗为人猜忌刻薄,凡是敢于说真话,不是被杀头、监禁,就是被革职、充军,以至于后来没有人再敢批评他。

但到了嘉靖四十五年,晚年的明世宗遇到一个不怕死,敢于揭他痛处的官员——海瑞。此时,严嵩父子虽然倒了台,但贪污腐化,吏治败坏的风气没有丝毫改变,明世宗仍然沉溺在求仙问药之中,老百姓越来越穷困。

海瑞当时任户部主事,他要上一道奏章,希望皇帝从迷信中醒悟过来。他知道,奏章呈上去,就会有杀身之祸,但他决心已下,就事先遣散了家人,安排好后事,又给自己买了棺材,诀别了妻子,才将他的奏章呈进宫去。

明世宗耐着性子读完了他的奏章,可是他越看越气,那上面举例尧、舜、禹、汤、文、武这些古圣贤,还有秦、汉那些自称有仙术的方士,一样没有长生不老。指责明世宗沉溺在神仙和仙药中,弄得民不聊生,国内形势严重,并说他连汉文帝都不如。

明世宗气得七窍生烟,将奏章狠狠地摔在地上,大喊道:“赶快把这个家伙抓起来,别让他逃跑了!”宦官黄锦说:“听说这个人不怕死,做官清廉。他自知触犯陛下,活不成了,已经安排好后事,准备好棺材,不会逃跑的。”

明世宗沉默半晌,再将奏章拾起反复阅读,觉得海瑞的话多少有些道理,自言自语连声叹息说:“这个人倒像比干,只是朕还没有商纣王那么坏吧!”他好几个月没有作批复。但明世宗后来还是下旨将海瑞抓了起来。不过,才过了两个月,明世宗就死了。他的儿子明穆宗即位,将海瑞放出监狱,恢复了官职。

(9)海青天的故事扩展阅读

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1587年(万历十五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海瑞死后,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广为流传。

主要贡献

1、法规制度

海瑞曾根据他在淳安的经验写《兴革条例》,谈论该地区的管理问题。

他就任应天巡抚之后,立即颁布《督抚宪约》,规定巡抚出巡各地,府、州、县官一律不准出城迎接,也不准设宴招待。准许工作餐可以有鸡、鱼、猪肉各一样,但不得供应鹅和黄酒,也不准超过伙食标准:物价高的地方纹银三钱,物价低的地方两钱,连蜡烛、柴火等开支也在上述数目之内。

海瑞在应天推行一条鞭法:将过去按地、户、丁分别征收实行、征发徭役的赋役制度,改为按土地、人丁征收货币与白银;将过去由纳税户轮流征收解运改为官府自行征收解运。把田赋、力役和其他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征收。原来按丁户征役的办法一并改为摊入田亩。

在对待契约问题上,海瑞不顾明代法律规定与当时的国情,要求争议的解决必须以书面契约为依据。因为当时农民间是很少使用书面契约来发生借贷关系的,致使法律的执行陷入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海瑞所批准赎还的仅占全部典押借贷案件的二十分之一。在海瑞的治下,佃户不敢向业主交租,借方不敢向贷方还款。

2、清廉作风

海瑞的清廉,甚至达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按照当时官场的风气,新官到任,旧友高升,总会有人来送些礼品礼金,以示祝贺。这些礼品礼金只要数额不大,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海瑞公开贴告示说:今日做了朝廷官,便与家居之私不同,然后把别人送的礼品一一退还,连老朋友贺邦泰、舒大猷远道送来的礼也不例外。至于公家的便宜,更是一分也不占。海瑞临终前,兵部送来的柴金多算了七钱银子,他也要算清了退回去。

J. 关于海瑞的故事

海瑞,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海南琼山人,号刚峰,他铁面无私、刚直不阿、敢于直言、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被人们誉为“海青天”。他四岁时,父亲病逝,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异常清苦,在母亲的督导下,他自幼诵读《大学》、《中庸》等…….渐有了报国之心。后来,以举人身份进入仕途,初任福建某县的儒学教授,1558年升任浙江淳安知县,任期间严惩当地官员滥用职权来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明朝隆庆三年,海瑞升任南京、苏州一带的“应天巡抚”,他召集饥民,通过疏浚吴凇江及其支流来治理涝灾,并上书要求将本该上交的粮食留下一部分解决灾民的吃饭问题,与此同时,他还惩办了当地的恶霸,把他们强夺农民的土地归还农民,即使是于自己有恩的徐阶,他也毫不放过,最后迫使徐阶退还了足足有二分之一的田地,而且将徐阶的两个违法的儿子充了军。此外,海瑞还组织人员简化赋税制度,以减轻农民负担,因此,他受到了当地地主阶层的忌恨,他们联合起来诬告他支持倭寇,不久海瑞被罢了官。
海瑞一生爱民抚民,为民除害,但他的生活异常清苦,他从未置买田产,只在母亲去世时靠别人帮助买了一块坟地,将母亲安葬。海瑞去世前几天,曾退还兵部多送的七钱银子,他的遗物只有八两银子、一匹粗布和几套旧衣服,因海瑞的妻子、儿子早逝,其丧事还是由外人来代办的呢,在人们把海瑞的灵柩运回故乡那一天,当地的百姓都自发地穿白戴孝哭送他,为他送行的队伍就长达百里。
如今,海瑞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了正义与清廉的象征。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