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 佛陀的故事

佛陀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0-12-29 13:31:49

A. 《佛本生故事》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佛本生故事》讲述的是有关佛陀前生的故事。《佛本生故事》虽然讲专的是佛陀的故事,但其属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佛本生故事》也反映了佛教徒对纯朴世风的赞美和对丑恶社会现象的鞭挞。

赤陶匾上刻着史诗《罗摩衍那》的两位英雄弓箭手——罗摩(左)和他的兄弟

B. 读完佛陀的故事让人明白了什么道理

实在说,这个只有真正开悟的人才知道了。其他人的话,也只是从经典里面看到,听说这个境界的描述而已。

C. 佛陀的故事中文话

1、 佛祖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据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2、 梦象受孕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 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醒来后她就去见净饭王,告诉他梦中之事。

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净饭王听后,不胜欢喜。

摩耶夫人自梦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体十分健康〔《杂宝藏经·卷第二》、《大壮严论经·卷第十四》载,释迦牟尼前生曾为六牙白象。〕

3、 七步莲花

摩耶王后怀孕已满10月,一日率众宫女漫游兰毗尼花园。那时正是四月初旬,风和日丽,生机畅达。花园里芳草萋萋,百花争妍,行树耸翠,莲蕖送香,充满吉祥喜庆的气氛。

游历花园一周后,摩耶王后在一棵无尤树的绿荫下休息。她见这无尤树枝叶茂盛,柔软低垂,树上花果鲜丽,芬芳可爱,便举手攀摘花果,于是,王子就生了下来。

佛经上说,王子刚生下来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发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举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缤纷,仙乐和奏,诸天神人齐声赞颂。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净。

净饭王得子后,喜悦非常,替他取名悉达多,就是说他生时即有许多奇异祥瑞的意思。

4、 姨母抚育

释迦牟尼诞生刚七天,他母亲摩 耶王后就因病去世了。净饭王悲从中来,悼痛不已,回顾年幼的王子,更是怆恻。于是他把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诃波闍波提接进宫中,托付她抚养王子。
摩诃波闍波提贤淑仁慈,视王子悉达多为己出,十分钟爱。净饭王又令三十二名宫女协助抚育,八女抱持,八女洗浴,八女喂乳,八女带领玩耍。后来摩诃波闍波提与净饭王结婚,抚养王子更为尽心。
童年时代的悉达多王子,聪明伶俐,无出其右。他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将护,寒暖得时,饮食得时,饮食有节,身体异常健康,发育也非常迅速,就如同尼拘陀树,得种肥沃之土,正与日俱长。

5、 出游感苦

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净。他对于宫庭中的声色喧嚣生活,甚感厌烦,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又一日,他从南门出游,见一病人,面色痿黄,形容枯槁,气喘呻吟,痛苦万状。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心自尤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见一死者,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积难闻,一家老小,号哭送之。悉达多王子又有感于心,惶恐苦闷。

又一日,悉达多王子出北门游玩,看见一出家之人,圆顶缁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仪有度。那出家人告诉他修行解脱之道,王子听后,决计弃绝富贵享乐,刻意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苦。

6、 夜别妻儿

悉达多王子请求父母允许出家修行,净饭王和摩诃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许。他又向父母请求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别。说若能满四愿,便不出家。净饭王一听,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无奈之下,净饭王苦心孤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时都百花盛开的宫殿,增设诸般妙乐歌舞,以悦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护,不许稍离,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释迦牟尼丝毫不为五欲的享乐所打动。二月八日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着熟睡的妻子耶轮陀罗和儿了罗睺罗,默默地向他们告别,然后便出了房间。他看见宫女们和守卫之人都呼呼熟睡,犹如木石,又生感慨。

7、 夜渡凡尘

悉达多王子别了妻儿,唤起马夫车匿备马。车匿高声泣谏,想惊醒宫中之人,不料却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备马。

王子跨上白马,取道北门逾墙而出,车匿也紧随其后。佛经上说,马初举步,大地震动,四大天王捧承马足,梵天帝释执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际,发下誓愿:“我若不了生死,终不还宫;我若不成佛道,终不还见父王;我若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姨母妻儿。”

于是,悉达多王子与马夫车匿,一骑一步,乘着茫茫夜色,横渡清溪。到天明的时候,已达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弥河边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

8、 削发更衣

悉达多王子见这里山林繁茂,寂静无哗,心中欢喜,便命车匿牵马回宫,车匿不肯,涕泣相劝道:“王子生长宫中,安享尊荣,今到山林,伴随荆棘虫兽,怎经得住这诸多苦患险难呢?”王子回答说:“你不必多言,须知我在宫中,虽能免有形的荆棘虫兽,却不能免无形的荆棘虫兽,我现在正欲解除老病死苦,而得永久真实的安乐。”

说罢,悉达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须发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发,且发誓言:“我今剃除须发,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习障。”这时来了一个猎人,身著袈裟,王子就以身上的华丽服饰相换,完全成了僧人形象。

马夫车匿见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牵马拜辞,寻路回宫。

9、 面壁静心

释迦牟尼出家后,曾多方寻访明师,以求大道。他见众多修行之人,或以草为衣,或不食自饿,或翘一足,或卧尘土荆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为然,知其皆为外道。

后来,释迦牟尼从师隐居山洞的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学习禅定。前者教他“追随沉思默想步骤”,就能得到“空寂王国”;后者对他宣读“既非心理作用也非心理作用的状态”。

于是释迦牟尼独处一山洞之中,盘膝趺坐,面壁静心,以求觉悟。春去秋来,终无所得,他明白了这不可能得到启迪,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去体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

10、 六年苦行

释迦牟尼来到尼连禅河边伽闍山苦行林中,独自在树下结跏趺坐。他身无覆盖,不避风雨,目不瞬动,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体放下,或限制呼吸,头脑发怵,如针刺骨;或牙舌顶颚,强压内心,汗如泉涌,据说,由于他净心守戒,不卧不起,乃至一只大雕在他头一结巢哺雏,粪污其身也听之由之。

释迦牟尼独修苦行转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至七日食一麻一麦以至于不饮不食起来。终于,他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有一日,他忽然觉悟到:过度享受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没有办法进趋大彻大悟的法门于是他决定重新进食,再参玄道。

11、 牧女献糜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常赶牛在苦行林边放青。素日里看母牛,入河洗浴干净,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

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

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

12、 树下静悟

释迦牟尼放弃苦行生活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坐了下来。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他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他的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用大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经过长时间的思索,进入一种“明白”或“醒悟”状态,达到“既不知道满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况,似乎错误消失,智慧涌现,黑暗过去,光明到来。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升座之后即圆成菩提道果祥光照跃天地,菩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凡一面自度以求成佛,一面普度众生脱离苦海的就称为菩萨。

13、 魔女炫媚

释迦牟尼即将成佛,祥光上冲死亡与欲念之魔的魔宫,魔王波旬想阻挠他圆成佛果,便命令三个魔女前去蛊惑他。

三魔女一名特利悉那(爱欲),一名罗蒂(乐欲),一名罗伽(贪欲)她们盛装严饰,罗杀临风,兰麝馥郁,凌波微步来到释迦牟尼身前,殷勤献媚,桃面嫣然。但释迦牟尼深心寂定,视而不见,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三个魔女不肯死心,竭尽种种妖娆之态,淫蝶之状,释迦牟尼训诫她们道:“你们形体虽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贮粪机,不自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吗?”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丑状鄙秽,魔女看后,意念一转,羞耻惭愧,匍匐而遁。

14、 众魔败阵

魔王波旬见魔女无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召集所属全部魔将魔兵毒虫怪兽,带上毒雷毒箭,如蜂如蚁杀向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端坐金刚宝座之上,毫不恐惧惊动。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处皆纷纷散落。他告诉魔王道:“我所以得成菩萨道是因为从三僧祗无央数劫以来,积集了无量福德智慧,圆满了六度万行。你来攻我,不是以卵击石,自取破灭吗?”

魔王不听劝告,一味蛮横,率众向前,释迦牟尼身放净光,魔众尽皆跌扑。天帝又请菩萨相助,菩萨使法,洪水滔滔汹涌而出,恶魔怪兽尽淹其中,狼狈败退。〔佛教认为,世界自成至坏叫一劫。〕

15、 大悟成佛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16、 鹿苑传教

释迦牟尼成佛后,即从事说法传教。他知道曾追随伺侯过他的五名侍从,其时正在贝拿勒斯鹿野苑中力修苦行,正待化度,便前往鹿野苑。

在鹿野苑中,释迦牟尼向憍陈如等五人说法道;欲求大道应防止两个极端,一分享乐纵欲的生活,这是堕落,一为禁欲的苦行生活,这是痛苦。避开这两个极端,行于中道,能导致智慧觉悟,即可修“八正道”,脱出生死的苦海。五人听后,顶礼拜服。他又向五人说了生灭四谛之法,憍陈如等五人便皈依了释迦牟尼,同时被度为比丘,成为最早的信徒。

他们遵循释迦牟尼倡导的正道修行,不久就修成阿罗汉果。〔阿罗汉是小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已了脱生死,不再来三界受生,故亦无灭。〕

D. 佛陀的故事

佛陀本指释迦牟尼,后演为觉悟真理者之总称。为佛教用语。印度梵名Buddha ,巴利名同。又作浮头、没驮、步他、馞陀、复豆、浮屠、浮图。意为觉者、觉悟者。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的首长之一;母亲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乡天臂城待产,在蓝毗尼园产下佛陀。

相对晚期的佛典编者对此添加戏剧性描写:摩耶夫人怀孕前梦见白象入胎;她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是站着生下佛陀的;阿含经更说佛是从摩耶右胁生出的;相士阿私陀听闻太子出生,进宫预言太子将会成佛,而他等不到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

摩耶夫人在他诞生七天后去世,他由净饭王的续妃波阇波提抚育(大乘佛教传此人是佛的姨母; 另说由乳母抚养)。七岁开始接受学业培养,包括吠陀和五明学艺,以及兵法和武术等。十六岁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为妃(另说有三夫人),生有一子名罗睺罗。

在一部早期经典中,他自述青年时期生活奢侈,极尽声色娱乐,有暖、凉、雨三时宫殿轮换居住。这是当时贵族阶层无论武士或商人习以为常的奢侈情况。但他因深深困扰于生死问题而出家。

他通过正常饮食恢复了体力,来到距苦行处不远的伽耶城,不久后开悟成为“佛陀”。此时他35岁(或31岁)。据上座部所说,成道前,当他努力调伏自心,七年来围困他的“魔”在此时“现形”。其“十魔军”有:色欲;不乐梵行;饥渴;贪爱;

懒惰昏沉;恐惧;疑惑;毁损执着;获取奉承、荣誉与非正名声;贡高我慢。诸天无法战胜“魔军”,也曾有修行者投降。他以“慧”战胜“魔军”。

关于释迦牟尼觉悟的内容,《阿含经》中的说法竟有十五种之多,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或说由四谛而悟;或由十二因缘而悟;或四禅中得三明而悟。作为完整系统化的四谛和十二因缘,或不视为成道内观的原形;成道所悟之“法”,以及三明的内容,都是关于缘起和寂灭的学说。

(4)佛陀的故事扩展阅读:

思想评价:

扬弃时代思想的深见:佛陀打破婆罗门的第一因论和非婆罗门的共因论,立互为因果的缘起论,这接近辩证法;又承认业力,有反唯物倾向;以缘起为本,无神我为世界主宰,无神我为个人灵体,又倾向无神论;东方虽衍出反吠陀潮流,但颇嫌于神秘和苦行的极端。

释尊以中道为解脱行;慈和不失其雄健,深思而不流于神秘,淡泊而薄苦行。以世间为无我的缘起,反侵略而唱无诤,辟四姓而道平等;崇善行以代祭祀万能,尊自力以斥神力、咒力。是对六师外道以及婆罗门的彻底扬弃。

超越思辨的如实修证:六师外道以及婆罗门都以本体论为依据,某青年曾请教了有关世界本质、身心关系、人死后续存与否等十四个问题(十四无记)。 是当时印度思想界各为执持的哲学命题,他们都自称能真正解答现象的本质。

佛认为这些问题无法诉诸经验而得到解答,是使人困惑痛苦的精神枷锁;这些基于想象或思辨的理论,只是独断的教条主义;并且由于见解不同,而引发针锋相对的冲突。佛陀对此一概避而不谈,代之以实际的修证;以超越的反省、批判的态度来解决它们。

意义:佛教是释尊本其独特深见,应人类的共欲,陶冶印度文化而树立。佛教蕴藏着许多新文化的萌芽,从而成为后来印度新思想的代表。

后起六派哲学的思想分化,宗教制度与社会秩序在东方崛兴中动摇;佛教的传布冲过恒河上流,到达印度河流域;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摩竭陀中心的大帝国达到非常的隆盛。佛教也进而为印度国教,弘通到印度以外。

E. 寻一个关于佛陀的故事

http://children.bfnn.org/cartoon/

下载《佛陀的一生》,看有一段,一个女的,想让释尊版救救她死去的孩权子,释尊告诉她解救的办法...是说生死普遍的..痛苦都是一个苦,这好像对你没用,你再找找吧

呵呵 最好看看

匿名者不信便罢了 不要信口开河

到《百喻经》看看

F. 佛教是不是有一名记性很差的僧人我想知道他和佛陀的故事

应该说的是周利盘陀伽尊者
佛陀的弟子周利盘陀伽,他是弥陀经上十六尊者之一,这个人非常愚蠢,蠢到什么样子呢? 佛陀规定,出家人每天早上一起身,手要摸摸头,口要诵四句偈:「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苦行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这是在提醒自己:三千烦恼丝都剃掉了,现在是出家人、觉悟之人,不再是在家的凡夫俗子了。

「守口摄意身莫犯」,就是指严守三业,身不要造杀盗淫,口不要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不要贪瞋痴;身口清净,心里也存好心。 三业一犯就是恼了有情,因为犯戒都是有对象的,没有对象绝不会犯戒。

要守戒才使众生平安,进一步还要修戒才能利益众生。 守戒是摄律仪戒,无恶而不断;修戒是摄善法戒,无善而不修。

「无益苦行当远离」,佛陀在世时,有好多出家人是从外道来的,外道的那些习气还是不能够舍。 佛弟子修苦行是应该的,但要修佛法正当的苦行,不要修那些无益的苦行-持外道火戒、牛狗的戒,那是邪戒,不能感好果的。

周利盘陀伽出了家,这四句偈要读要念啊! 可是念一百天了,他一句也没念熟。 他有个哥哥先出家,他们兄弟俩都是在路边生的,哥哥叫路边,他叫继道。 他哥哥说:「你这样蠢还来出家,骗佛的饭吃,不要在这里,赶快回去!」

他愚蠢是愚蠢,还是有善根的,一听到哥哥要把他赶回去,他就豪啕大哭,伤心得很! 当时是在只树给孤独园,佛陀听到了,就出来问个究竟。 佛陀慈悲的对他说:「周利盘陀伽!来,我教你。」佛陀特别单独教他修行之法。

佛陀随手拿个扫把就问他:「这是什么?」他说不出来这是扫把。 我们平常讲扫把,其实应该叫做「笤帚」。 佛陀告诉他:「这叫做笤帚。」他就「笤-笤-笤,帚-帚-帚」。 教个笤字忘了帚字,教了帚字又忘了笤字,笤帚两个字都念不好,你看这愚蠢到哪里去了!

他为什么这样蠢呢? 原来他前生也是个大法师,可是悭法,人家请问他佛法,他很不乐意讲。 有法而悭贪不说,这罪过真是不得了! 今生就招这样的愚蠢之报。

佛陀交给他一把笤帚,叫他扫只树给孤独园,并教他一面扫一面念:「扫尘除垢」。 他就依着佛陀的教导去做,大概扫了三个多月就开悟证果了。 他还是有大善根的,如果没有大善根,不要说扫三个多月,恐怕扫三年也不会证果。

他扫、扫、扫,扫到了一个时候业障消了,「哦!这个笤帚是要扫地的,为什么要扫地?因为地上有尘、有树叶,看起来污浊邋遢的,一扫就清净了,人人看到都欢喜。」他心里这么想着,渐渐就开智慧了。

他又想:「我们人为什么这样愚蠢?哦!晓得了,因为心里有贪瞋痴。扫地将地面扫干净了,内心里头的污浊邋遢也要扫清净。」他就这样子作观,想、想、想,豁然开悟了,就证了罗汉果。 这就是周利盘陀伽出家开悟的因缘。

证了罗汉果,他所持的就是「守口摄意身莫犯」这四句偈。 佛陀的弟子都是要托钵,有时也有人请去应供,吃过了饭要向施主说法,最简单的要说三皈五戒。 轮到了周利盘陀伽,他虽然开悟,可是华报还没有受尽,只会说这四句偈。

阿罗汉有三明六通、十八变,入地如水、履水如地、在空中行如同走平地一样,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有这些种种的神通。 有好多人证了罗汉悲,他要是没有慧解,就是显神通来度人,但这不是正常的度人方法。

周利盘陀伽持这四句偈的意义,只要一演化开了,也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他在十六尊者中是「义持第一」。

有好些调皮的施主就说:「哎呀!这位罗汉每一次都说这四句偈。」有的甚至讲:「他这一次说法,要是又说这四句偈,我们就先把这四句念出来,看看他还能讲什么?」可是真正到了说法的时候,这施主想念却念不出来。 因为罗汉有他的福报、功德,别人想愚弄他是没办法的。

听了这则故事,我们就要有所警惕,自己有智慧也要希望大家有智慧;人家请问你,你千万不要怕把智慧告诉人家,人家就同你平等了。 好像在学校里读书,同学有不懂的地方请问你,你知道却装作不知道,恐怕讲了他考试的分数赶上了你,有智慧而不布施,将来就得愚蠢报喔!

如果你有智慧、心量大,自己会也希望人家会,这样智慧加智慧多么好! 不要自己会却不教人。 照说看到人家不懂,你知道的都要教人,要不请之友;何况人家有所问,更要知无不言。 诸佛菩萨、古祖大德并不是你请问了,他才教你;都是观机说法,应以何法化度即说何法。

周利槃陀伽(版本二)

资料来源:《故道白云》

从前因痴愚,常遭人斥詈;师兄撵我走,令我回家去。

我即被遥弃,走向寺门口;因恋我佛教,实不愿离去。

佛陀及时来,以手抚我头;领我回寺中,殷勤牵我手。

佛陀施慈悲,赐我布一方;教我因布洁,习禅修观想。

我遵佛之教,于法用情深;为求罗汉果,登时入禅定。

——周利槃陀伽

扫地大师周利槃陀伽生于舍卫国一个婆罗门家庭。他的反应非常迟钝,连他父亲都无法教会他世袭的婆罗门宗教习俗。最流行的印度教圣典《吠陀经》,槃陀伽既不会读也不会写,甚至连一行都记不得。

槃陀伽的哥哥却很聪明并且博学有礼,得到所有婆罗门教徒的喜爱。当他们的老父死后,兄弟二人遇到一些佛陀的弟子,不久,哥哥就出家为比丘,槃陀伽则被认为太笨不适于出家,只好独自龌龊地住在附近。

有一天,槃陀伽的哥哥鼓励他去求阿难(佛陀的侍者)让他出家。槃陀伽说:“像我这么低能的人,不敢奢望能成为殊胜的佛陀僧人啊!我甚至连最简单的偈颂也记不住,每个人都知道我太笨了。”

哥哥很同情地鼓励说:“弟弟,在佛陀慈悲为怀的教义下,社会地位和学习能力并不重要,高贵广大的心量才是最重要的!你一样也可以入门修道的,你自己去找佛陀吧!”

于是槃陀伽很恭敬地来到佛陀及其弟子阿难面前,请求成为佛陀的弟子。全知的佛陀洞悉槃陀伽谦卑和纯净的心,就在给孤独园,要阿难尊者为槃陀伽剃度出家。

阿难教了槃陀伽这么一个偈颂:

诸恶莫做,使自己免予邪恶的思想,

众善奉行,莫执自我,

正念、正知、正命,

则能免于伤害、烦恼,

这就是诸佛教示。

3个月后,可怜的槃陀伽仍然记不得这么一个短短的偈子,而所有其他的新出家众早就把整章经典背熟了,就连当地的牧羊人也都熟知好几个这样简单的偈颂。

槃陀伽灰心丧气地去见阿难尊者,恳请能给他其他的教法及指示。但是试了几次之后,阿难发现自己还是没法教会他,只好对他说:“如果一个人无法学习并记忆任何事物,出家的目的是什么呢?”

尊者摇摇头,祝福他之后,就让他走了。槃陀伽觉得很伤心,独自一人坐在给孤独园外,一直坐到隔天,佛陀发现了他。

慈悲的佛陀直觉地了解所有发生的事情。槃陀伽禀告佛说:“世尊,我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也不是一个好比丘,这究竟错在哪里?我是有什么恶业吧?”

佛陀告诉他:“因为你上一世是一个过度骄傲的婆罗门学者。他无情地诋毁其他学者的教义,只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并假称拥有神通。所以这一世你要受缺乏智慧的痛苦。”

槃陀伽点点头说:“是啊,打我从小时,老师们都骂我蠢笨,像我这样笨的人要怎样才能摆脱这种痛苦呢?”

佛陀以偈颂回答他:

宁为智者所轻,也不受幼童之赞,

自知己为幼童者,宁为智者;

自夸聪明者,实是幼稚笨者。

佛陀决定要亲自教他。他想了想,就要槃陀伽通过勤快地打扫寺院、帮其他比丘擦拭鞋子来清除业障,同时要边扫边念诵和思考两句话:“拂尘”、“扫垢”。

“槃陀伽,你能扫寺院和擦鞋子吗?”佛陀问他。

槃陀伽回答:“世尊,我可以学习扫地和擦拭,但我实在记不得那两句法语。”

佛陀要他跟着自己复诵那简单的两句:“拂尘”、“扫垢”,一遍又一遍地一起背诵。槃陀伽总算铭记在心了,于是佛陀为他祝福后离开了。

可是当槃陀伽开始扫寺院时,他发现自己又不知道刚才佛陀亲自教他的那两句简单的话了,幸而阿难尊者还在庭院,槃陀伽就烦请尊者在他勤劳工作时,能提醒他应该要念诵的句子。在阿难的帮助下,最后,他终亐记熟了这简单的偈子,而且能—边扫地一边思维了。

扫地的时候是没有问题了,可是槃陀伽发现在擦鞋子的时候,他把刚才能背过的话又忘掉了。耐心的阿难再度教导他。槃陀伽看来的的确确是所有佛教僧人里最迟钝的一个了。

慈悲的佛陀以他神奇的力量加持,使寺院和比丘们鞋上的灰尘无穷无尽,好让槃陀伽不停地忙。用这个方法,睿智的佛陀增长了槃陀伽的修行。只要还有事做,槃陀伽就会不断地将佛陀的教诲记在心上。到后来“拂尘”、“扫垢”竟变成了他的真言。普通人嘲笑这个愚蠢的家伙,却也不得不感叹他的信心与勤勉。不过有智慧的人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比丘,虽然有先天上的不是,却仍然在认真地清除业障、寻求开悟。

槃陀伽很认真地工作,按照佛陀的交待,恭敬虔诚地扫地擦鞋。而且,他将佛陀教给他的几个字背熟以后,仿佛压抑不住地开始更深一步大探究它的意义。寺院的灰尘无穷无尽,他的觉观却在心灵深处绽放。

“佛陀说的尘、垢的意思是指外在的尘垢呢,还是内在的尘垢?”他沉思,“什么是外在的尘垢?什么是内在的染污?我的业障在那儿?”以这种方法,这位最愚笨的扫庙僧不知不觉地在他日常杂务中进行禅修。

有一天,槃陀伽静静地在扫庙的同时自我观照,他似乎依稀感觉到,佛陀所开示的一个偈颂很自然地在宁静的内心中升起。实际上那些句子佛陀何时说过,他根本就不可能记得,更别说要背熟它:

尘是执着,而非泥尘,智者弃之;

垢是嗔恨,而非泥垢,智者弃之;

尘垢是无明,此外无他;

智者清除此污垢与障碍,

即得解脱。

因为这瞬间浮现的偈颂,槃陀伽顿悟到,执着、嗔和痴这三毒是轮回的根本!他打破了自我的幻象和一切迷惑的根本。在场的人们惊讶地看到,愚笨的槃陀伽放声呼叫:“看见了,我清楚地看见了!敬礼世尊!”他终于透视幻象而证得开悟。

精进禅修许多年后,槃陀伽成为十六罗汉之一,广为弘扬佛陀的教法。每个人都很惊异,僧人中最笨的比丘竟能达到如此崇高的心灵成就。一次,槃陀伽阿罗汉教导12个心存疑惑的比丘尼和一大群数不清的在家人,其中12000人当场证得了不同层次的开悟。

又有一次,佛陀接受一位医生供养午餐。除了扫地僧槃陀伽外,全部的比丘都被邀请了。但佛陀却不肯进食,而是在他身旁摆了一个座位。直到这位没受过教育的阿罗汉槃陀伽被请来,坐到那个位子上以后,佛陀才开始吃饭。

佛陀亲口说,在他众多弟子中,最擅于转化他人心念的,就是善良的阿罗汉槃陀伽——扫地大师。时至今天,据说那些无法记忆和了解佛陀教法的人,只要是全心全意地向槃陀伽祈请,都能开展他们的心智能力。槃陀伽印证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内心的开发,真诚的心灵修持远比智能知识更为重要。

“周梨盘陀迦”,译中文为“继道”。古印度之风俗,母生子当回娘家。故其母孕时还家,于路途中诞子,因继续行走于道路之中,故名“继道”(释迦佛亦出生于道路之中,但佛是右胁诞生,故是圣人;周利盘陀伽是产道出生,故现凡夫相)。

“周梨盘陀迦”又名“朱利盘特”。据《增一阿含经•卷十一》载:其兄先入佛道,已证圣果,兄与弟“周利盘陀伽”曰:“若不能持戒者,还作白衣”,是时周利盘陀伽闻此语已,便诣祗桓huan2精舍门外,立而堕泪。世尊见之,教诲周利盘陀伽执持“扫帚zhou3”二字。是时,周利盘陀伽诵此“扫”字忘记“帚”字;诵得“帚”字忘记“扫”字。乃经数日,终于能诵“扫帚”二字。周利盘陀伽复作是念:世尊何故以此教诲我,我今当思维此义。于是,终因思维此义(类似于禅宗之参禅)而证阿罗汉果。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既证阿罗汉果,诣世尊所,头面顶礼,在一面坐,白世尊曰:“今已有智,今已有慧,今已解‘扫帚’”。故《要解》云:“继道尊者,因根钝,仅持一偈,辩才无尽,义持第一”。夫周利盘陀伽虽根钝,但证阿罗汉果后,得大辩才,故称“义持第一”。义持者,“义”指义理、了义(直接显了法义)。此字从理上言。“持”指修持、行持。此字从事上说。

在净土法会中,周利盘陀伽尊者表:钝根念佛,亦能了脱。良以净土一门,三根普度,利钝兼收。不怕根愚钝,只怕不肯修。但肯执持名号,老实念佛,则下愚可得上智,凡夫因此了脱。尊者但诵“扫帚”二字,尚能证阿罗汉果;如若念佛,必定成佛无疑矣!

所以,若要梅花香飘溢,还他彻骨一番寒,修行之人,宜动心忍性,增益其所最初之发心。念佛之人,亦复如是。最初发心修净土,莫改初衷乃为上

G. 苏轼与佛印的故事

是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苏东坡在黄州时,有一天,诗兴来了,做了一首赞佛的诗:

内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容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是一首意境很高的诗,不是对佛法有相当的造诣,绝对写不出这样的好诗。苏东坡写好了这首诗,自己反覆吟哦,觉得非常满意!这时,他想起了好朋友佛印禅师来,他想禅师如果看到这首诗,一定会大大的赞赏一番,甚至会拍案叫绝。于是,他立刻把那首诗抄在诗笺上,用信封封好,叫佣人送去长江南岸的归宗寺,给佛印禅师看。

黄州在长江北岸,要到对岸的归宗寺,必须渡江。现在,我们趁苏东坡的佣人搭船过江的时候,来研究一下这首诗的内容:

“稽首”,是顶礼膜拜的意思;“天中天”,是说,天是人所尊敬的,而佛陀更为天所尊敬,所以佛陀被称为“天中之天”。

H. 佛教中流传着三千诸佛的故事,这些佛陀都从何而来

一提到佛祖和佛教这些文化,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关于佛祖已经在中国有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历史了,一直都很受人们的尊崇和爱戴。但有个问题一直让人们想不变,为什么佛祖一直都被称之为是佛祖呢,这是本来的名字,还是有什么含义呢。在佛教中一直“都流传着三千诸佛的事情,那么这些佛陀的故事都是从何而来呢?”

佛教在中国已经有许多年的历史,一直都受到人们的喜爱。佛教所传输的这些教诲,也正是中国几千年来所提倡的。

I. 佛经中魔王与佛陀的故事

佛法学习,点我名字,点空间,点他的空间,三慧禅房的链接。

J. 找一个关于佛陀的故事。

佛说五百年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有个年轻美丽的女孩,出身豪门,家产丰厚,又多才多艺, 媒婆也快把她家的门槛给踩烂了,但她一直不想结婚,因为她觉得还没见到她真正想要嫁的那个男孩。
直到有一天,她去一个庙会散心,于万千拥挤的人群中,看见了一个年轻的男人,不用多说什么,反正女孩觉得那个男人就是她苦苦等待的结果了。可惜,庙会太挤了,她无法走到那个男人的身边,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那个男人消失在人群中。
后来的两年里,女孩四处去寻找那个男人,但这人就像蒸发了一样,无影无踪女孩每天都向佛祖祈祷,希望能再见到那个男人。
她的诚心打动了佛祖,佛祖显灵了。
佛祖说:“你想再看到那个男人吗?”
女孩说:“是的!我只想再看他一眼!”
佛祖:“你要放弃你现在的一切,包括爱你的家人和幸福的生活。”
女孩:“我能放弃!”
佛祖:“你还必须修炼五百年道行,才能见他一面。你不后悔么?”
女孩:“我不后悔!”
女孩变成成了一块大石头,躺在荒郊野外。

四百多年的风吹日晒,苦不堪言,
但女孩都觉得没什么,难受的是这四百多年都没看到一个人,
看不见一点点希望,这让她都快崩溃了。
最后一年,一个采石队来了,
看中了她的巨大,把她凿成一块巨大的条石,
运进了城里,他们正在建一座石桥,
于是,女孩变成了石桥的护栏。!

就在石桥建成的第一天,女孩就看见了,那个她等了五百年的男人! 他行色匆匆,像有什么急事,
很快地从石桥的正中走过了,当然,他不会发觉有一块石头正目不转睛地望着。男人又一次消失了,再次出现的是佛祖。!
佛祖:“你满意了吗?”
女孩:“不!为什么?为什么我只是桥的护栏?如果我被铺在桥的正中,我就能碰到他了,我就能摸他一下!”
佛祖:“你想摸他一下?那你还得修炼五百年!”
女孩:“我愿意!”
佛祖:“你吃了这么多苦,不后悔?”
女孩:“不后悔!”。

女孩变成了一棵大树,立在一条人来人往的官道上,这里每天都有很多人经过,女孩每天都在近处观望,但这更难受,因为无数次满怀希望的看见一个人走来,又无数次希望破灭。
不是有前五百年的修炼,相信女孩早就崩溃了!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女孩的心逐渐平静了,
她知道,不到最后一天,他是不会出现的。
又是一个五百年啊!最后一天,
女孩知道他会来了,但她的心中竟然不再激动。
来了!他来了!他还是穿着他最喜欢的白色长衫,脸还是那么俊美,
女孩痴痴地望着他。

这一次,他没有急匆匆的走过,
因为,天太热了。
他注意到路边有一棵大树,那浓密的树荫很诱人,
休息一下吧,他这样想。
他走到大树脚下,靠着树根,微微的闭上了双眼,他睡着了。
女孩摸到他了!他就靠在她的身边!
但是,她无法告诉他,这千年的相思。
她只有尽力把树荫聚集起来,为他挡住毒辣的阳光。
千年的柔情啊!
男人只是小睡了一刻,因为他还有事要办,
他站起身来,拍拍长衫上的灰尘,在动身的前一刻,
他抬头看了看这棵大树,又微微地抚摸了一下树干,
大概是为了感谢大树为他带来清凉吧。
然后,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就在他消失在她的视线的那一刻,佛祖又出现。
佛祖:“你是不是还想做他的妻子?那你还得修炼……”
女孩平静地打断了佛祖的话:“我是很想,但是不必了。”

佛祖:“哦?”
女孩:“这样已经很好了,爱他,并不一定要做他的妻子。”
佛祖:“哦!”
女孩:“他现在的妻子也像我这样受过苦吗?”
佛祖微微地点点头。
女孩微微一笑:“我也能做到的,但是不必了。”
就在这一刻,女孩发现佛祖微微地叹了一口气,或者是说,佛祖轻轻地松了一口气。
女孩有几分诧异,“佛祖也有心事么?”
佛祖的脸上绽开了一个笑容:“因为这样很好,有个男孩可以少等一千年了,他为了能够看你一眼,已经修炼了两千年。”
佛曰: 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那么,我的前世是积攒了多少次的回眸啊,才换得与你相识相知?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