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 北京小吃故事

北京小吃故事

发布时间: 2020-12-26 02:40:58

⑴ 老舍写过一篇关于北京小吃的文章叫什么哩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的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合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快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骄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二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徕。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有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星、祈寿。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蜡纸马的钱。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的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的过年。

老舍

还有 《茶馆》

在白鹿书院可看到全文,也可下载,版式非常不错:
http://www.oklink.net/99/1219/cafes/0.htm

中文小说吧也能看http://cn.xs8.cn/ddmj/laoshe/cg/index.html

⑵ 北京小吃的历史与详细介绍

北京小吃的提法少说也有上百年历史了。但由於北京独特的历史背景内、政治地位和经济基础,使容得京菜早已跃出了地方菜的局限,而集全国名菜之精华,而且更适合各方人士的口味。

各式的京味餐馆源流不一,因久居於京自成一绝而成为京菜的组成部分。如砂锅居的白肉菜系本是满洲风味,全聚德烤鸭来自山东,东来顺、鸿宾楼、烤肉季等则为自成体系的回族风味。此外,京菜的“重要成员”——官府菜,以谭家菜和厉家菜为主,则是一些颇讲究饮食的南方汉族官僚或满洲贵族由府邸家厨的手艺发展而来。京菜最上层的宫廷菜,则是经历代御厨不断完善的产物,它揉和满汉,品种繁多,极为精致鲜美。历经百年的发展,现在“北京烤鸭、宫廷菜、谭家菜、烤肉、涮羊肉”被并称为北京五大传统名菜

⑶ 北京的名小吃是什么

著名的北京小吃 ·面食类: 艾窝窝、炸酱面、褡裢火烧、驴打滚、豌豆黄、回烧麦 、麻豆腐、炒疙答瘩等 ·火锅类: 豆汁、炒肝、爆肚、卤煮火烧 等 ·油煎类: 油条、炸糕、灌肠、焦圈 、姜汁排叉、糖耳朵等 ·饮品类: 酸梅汤、莲子粥 北京特色小吃 1.爆肚冯的爆肚 2.小肠陈的卤煮火烧 3.天兴居的炒肝 4.锦馨的豆汁/焦圈 5.白魁老号的白水羊头 6.不老泉的冰糖葫芦/蒸饺 7.都一处的烧卖 8.全聚德的烤鸭 9.东来顺的涮羊肉 10.天福号的酱肉 11 炸酱面 12.隆福寺的灌肠

⑷ 北京小吃都有什么典故

建议你去一次九门小吃,在后海,很多小吃的典故。

⑸ 老北京小吃有哪些

1、炸酱面是中国传统特色面食。最初起源北京,属山东鲁菜。不过在传遍大江南北之后便被誉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

⑹ 北京小吃爆肚满 一家三代故事

北京小吃爆肚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小吃。

⑺ 老北京小吃的起源。。。

北京小吃特点很独特,与其它地区小吃最大的不同在于,除了来自民间以外,另有部分取自民间,后又被皇家选中,作为宫廷小吃,然后,又从宫廷散落到民间, 这个过程很独特。

下面从几个方面说说:

一、北京地方小吃有明显的民族特性

北京有长达3000多年的都城历史,长期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称赞北京是13世纪“最富庶的都市”,“城内人户繁多……皆有华屋巨室……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不息”。还说:“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中国六大古都之一的北京,特别是元明清成为都城之后,各族人民纷纷聚集于此,他们带来了自己民族的风味食品。特别是元朝、清朝的蒙古族和满族,人主中原后,他们将民族风味食品也带人北京。元帝国是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忽必烈,出身游牧民族,长于骑射,作战行动迅速,金戈铁马的军旅中,不宜精烹细作。士兵将头盔倒过来盛水置于火上,放人现宰的羊肉涮后简单加佐料食用,十分快速方便,终于演变为风靡京城的涮羊肉。还带来以乳酪为原料制作成的奶茶、以油面奶皮为茶的面茶。《燕京民间食货资料》中记载,嘉庆癸酉年(1813),硕亭撰写的竹枝词有:“奶茶有铺独京华,乳酪如冰浸齿牙。名唤喀拉颜色黑,一文钱买一杯茶。”原注:“奶茶铺所卖惟乳酪可食,其余以奶为茶,曰奶茶,以油面奶皮为茶,曰面茶。熬茶曰喀拉茶,喀拉为蒙古语也。”还有一种用汤煮糙米为饭的茶叫孩儿茶,“其法始自蒙古,而士人仿为之”。明永乐年间,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祖籍在长江两岸的御林军退役后定居北京,还有随着迁都进京的农民、商人,带来了南方稻米种植技艺和制作年糕的烹调方法,北京也就有了以米为原料的小吃制品。后来为回族所借鉴,移植于清真回民小吃,成为特有清真食品。清兵入关,特别是定都北京之后,满族小吃也随之进京,典型品种如萨其马,其制作要经切、码两工序,“切”满语为萨其非,“码”为码拉木壁,因此取其头两个词音萨其马。有人说北京小吃是北京历史画册中的一幅画图,色彩纷呈,如今北京流传下来的小吃,正如北京作家肖复兴所说:“大多是旗人之滥觞”,认为北京小吃主要起源清朝宫廷御膳。据考证,焦圈、豌豆黄、肉末烧饼、小窝头等,确实是从清宫御膳房流入民间的。

说到北京小吃不能不提到清真回民小吃。据居住在北京牛街、对清真饮食文化颇有研究的马静女士称,唐永徽二年(651),以第一个阿拉伯使者到唐都长安会见唐高宗为标记,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大批商人到中国做生意,经营珠宝药材,还带来饮食调料中的香料,如豆蔻、胡椒、茴香、肉桂等,促进饮食调味品的丰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烹饪以味为核心的内涵。北京的伊斯兰信徒随着元代成吉思汗大举西征的结果,数十万阿拉伯人、波斯人被迫东迁,在中国入户,北京牛街就是其落户地点之一。伊斯兰清真食品也随之传到北京,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收编了大量的回民食品,就是证明。回族同胞勤劳智慧,充满创造力。在形成自己民族饮食文化的同时,善于吸收兄弟民族烹饪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有别于其它民族的清真饮食文化,小吃就是其中的瑰宝。清朝廷实行对回民的歧视政策,形成牛街回民贫穷和缺少文化的落后现象,为了糊口,也形成了回族“两把刀、八根绳”的职业特点。但为了生计,手艺越来越精巧,经营也越来越精明,出现标新立异、争奇斗艳的优特小吃品种。由于世代相传,也出现了以品种名在前姓氏在后的北京小吃特有现象,如“羊头马”、“豆汁张”、“爆肚石”、“切糕杨”等。回民小吃极大地丰富了北京小吃,并形成了北京风味小吃以回民小吃为主的格局。当然北京小吃中也有其它民族小吃的精品。如汉族小吃中的炒肝、卤煮小肠、猪油年糕等,也很有特色。还有些小吃品种与北京成为科举会考地点有关,例如汤羊肉,是咸丰年间进京会考的一位绍兴客,因不弟孝廉,就以家传秘方泡制的汤羊肉,在前门外深沟南口外路北开设珍珠斋,供应汤羊肉。类似汤羊肉进京的汉族食品,还有王致和臭豆腐。这种北京特有现象是其它城市没有的。改革开放以来,八方风味聚京华已成为趋势。例如傣族的风情饮食,藏族的高原风味食品,西域新疆的烤全羊、烤羊肉串、手抓肉,朝鲜族古老的烧烤食品,都已出现在北京的街头小巷,成为北京风味小吃的组成部分。北京小吃各族风味食品荟萃,与其说是烹饪本身的发展,需要社会交流的频繁活动来促成,不如说出现在北京街头的各民族风味食品,是各民族向心力的团结的表现,56个民族情系北京,是北京民族小吃发展的内在原因。

二、北京地方小吃有明显的地方习俗文化性

北京历史悠久,老北京人的生活也丰富多彩。老北京人的习俗风情文化,几乎都能与小吃品种发生联系,从而为北京小吃文化注入了浓厚的地方性色彩。中国从过年到守岁,各种传统节日甚多,北京也不例外。过什么节吃什么食品,都有讲究,并提到“礼”的高度来认识。如大年初一要吃“扁食”,就是水饺。立春要用热水烫面加香油烙成双合饼,吃时两片平铺,放入饼菜,卷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饼菜很有讲究,要用碧绿的刚出尖的羊角葱和甜面酱,加熟肉切成的丝卷入饼;或者吃“炒和菜”,用豆芽菜、干粉丝或炒或拌,更有用菠菜和韭菜、金针菜、木耳等炒和的菜。碧绿的青菜,意欲留住大好春光,寓寄吉祥,故吃春饼称“咬春”。正月吃年糕,以讨得“年年高”的吉祥如意,明代刘若愚的《明宫史》中也说:“二月初二,各家采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薰虫’。三月十八东岳庙进香之日,吃烧笋鸡,吃凉糕,糯米面蒸,加糖、碎芝麻,即糍巴也。”明代史玄的《旧京遗事》中记载:“京朝官端午赐食粽,重阳赐食糕。”同治三年(1864),甲子伴花斋所刻《都门杂咏》载王嘉诚咏月饼和花糕词曰:“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京城。”“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还有书记载说:“腊月初八前,捶红枣破皮泡汤,至初八加粳米、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为‘腊八粥’。”上述资料提供了北京什么节日吃什么小吃的情景,应了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有关饮食“不时不食”的论述。这种“不时不食”的习俗甚至在一天中也有表现,据张江载先生的《燕京民间食货史料》中记载:“每晨各大街小巷所叫卖之杏仁茶、豆腐浆、茶汤、切糕、豆腐脑,下午所叫卖之豆渣儿糕、蒸云豆、豆汁粥、老豆腐,夜间叫卖之硬面饽饽、茶鸡子、炒豆腐之类,其制法新奇,亦惟此土所独有耳。”其实“惟此土所独有”的品种还有不少,例如涮羊肉锅,也是此种。光绪十八年(1892),曾在北京居住过的浙江桐乡人严辰缁写的《忆京都词》中,就将涮羊肉与南方进行对比:“忆京都冬窗不透风,围炉聚饮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不似此间风满屋,热炭又嫌樱火毒。”他在这里把亲朋团聚在密封小屋内吃火锅的情趣写了出来。涮羊肉火锅发展到现在,其原料品种已不限羊肉,也不限于只有冬天才吃了。火锅也有很大改进,在涮的基础上,增加了集涮烤于一体的喷泉火锅,并风靡京城,说明烹饪炊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向前发展,推动了小吃烹饪文化的进步。涮火锅受青睐,也成为北京地方的一大特色。

北京居住的不同民族,在祭祀活动和婚丧嫁娶过程中,吃食习俗也不相同。如蒙族祭祖供品,要用牛油炒黄米,用桦木浅碗盛储,叫“拉拉儿”;满族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还要用黄米面和江米粉分别做成黄、白“顶针饽饽”;回族婚丧接待要吃用面炸出的油香,婚用油香是甜的,个儿要小一点,丧用油香个儿大,是加盐油炸的。总之北京小吃以民情习俗应运而生,体现了它特有的地方性。

北京小吃的地方性还表现在食用形式上,如入秋以后,讲补秋膘,要吃涮羊肉、炙子烤牛肉。老北京人吃烤牛肉在铁炙子下架松柴,自烤自吃,吃时一只脚立地,一只脚蹬在长凳上,表现出特有的豪爽和剽悍。《都门杂咏》记载:“严冬烤肉味堪饕,大酒缸前围一遭。火炙最宜牛嗜嫩,雪天争得醉烧刀。”(“烧刀”为酒名。)据金受申先生称,大酒缸以前卖碗酒,用的是黑皮子马蹄碗,颇有诗意古味。《故都食物百咏》中,把吃烤肉的情景写得十分生动:“浓烟熏得涕潸潸,柴火光中照醉颜。盘满生膻凭一炙,如斯嗜尚近夷蛮。”真可谓形容尽致,语无虚设了。

北京小吃的叫卖文化也与北京小吃文化一样,富有北京地方性。做小吃买卖的人,为赶快把自己制作的小吃卖出去,不少品种都一边制作一边吆喝,韵腔很美。如深夜出售硬面饽饽的沿街叫卖,透过冬夜的寒风,送到居民院内。有人形容它的叫卖声是:“饽饽沿街运巧腔,余音嘹亮透灯窗,居然硬面传清夜,惊破鸳鸯梦一双。”北京街头小巷,卖包子的小吃摊店甚多,他们一边揭着笼盖,一边吆喝着:“刚出锅——热的吃——”透过热气腾腾的烟雾,把刚出锅的信息传入过路人的耳中,吸引顾客购买,也有人把此情景写入诗中:“包儿种类最繁多,新屉声声现出锅。荤素甜咸别回汉,尝来几个味如何?”北京小吃的叫卖声运腔自如,韵调优美,勾起很多人儿时的回忆和对故土特有的思念,激发人们对北京的热爱,但因时代的不同、销售方式的改变,叫卖吆喝声已成为稀有的历史了。

三、北京小吃的独到技艺性

北京小吃的民族性、地方性的特色还表现在制作小吃的技艺性,如北京小吃的芝麻烧饼是大众化食品,香脆可口,多少年来深得群众喜爱。它的制作要求很高,例如面与麻酱的比例要合适,麻酱多了发苦,少了不香;面坯擀制的厚度及根据不同季节酵面发到什么程度都有讲究。符合要求的烧饼外表整齐,色泽黄爽,口感香脆,切开后内中要有二十几层,才算合格。因此无技艺和经验是做不好的,烧饼制作技艺是长期积累经验的过程,也是烹饪文化沉积的过程。再如北京的白水羊头,选料十分讲究,当年出售羊头肉的“羊头马”,每天仅出售20个。他亲自到屠宰场选出必须是白毛的羊头,羊龄要求严格,在一岁半左右。回来后,里外洗涤,要把羊舌抻出来,用刷子刷过,根据老嫩程度下锅。椒盐配制要用丁香、花椒、大盐等精制,炒黄后,碾成细末,装入不易受潮跑味的用牛角制成的容器内。出售时,用一把大弯片刀削羊头肉,每片肉都要带皮。出售羊头肉时,围观者甚众,竞看他用片刀片肉和操作的技艺。羊头肉口味极佳,赢得百姓和文化名人的赞赏。《燕京小食品杂咏》中记载:“十月燕京冷朔风,羊头上市味无穷。盐花洒得如雪飞,薄薄切成与纸同。”这要求极高的技艺,据小吃行家,北京翔达饮食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陈连生(原南来顺经理)讲,此技艺目前已无人能继承,是很可惜的。无独有偶,北京汉民中的猪头肉是经煮后熏烤而成的小吃,但在北京不称猪头肉,而称熏鱼。其切片技艺也十分高超,有诗为证:“猪头不叫叫熏鱼,巧手切来片如纸。夹得火烧堪大嚼,夕阳红柜走街衢。”因卖此小吃的制作人每天夕阳时,身负红柜,嘴喊熏鱼,走街串巷,故有“夕阳红柜走街衢”之说。《故都食物百咏》中有一首写馅饼的诗:“居处长安未足忧,平民食物尽堪求。至今煤市街前过,犹有当年馅饼周。”说的是制作馅饼出名的前门外煤市街上开设的同聚馆,掌柜周小亭,因馅饼出色,被人尊称为“馅饼周”。原来“馅饼周”的馅饼的投料要求极严格,要用鲜牛肉的鲜嫩部分,和纯葱白切末,肉要用刀剁成茸,制作的面和得稀,抓在手里往下溜。用这样稀的面团包出直径在2寸、高1寸许的圆形馅饼,上铛煎出,呈金黄色。薄皮大馅的馅饼,皮不破,馅不漏,咬一口,汁鲜肉香,外皮焦酥,确实不可多得,故成为一绝,享誉北京。汉族中也有不少精品,清代杨静亭在《都门杂咏》中,曾写过致美斋的馄饨、福兴居的鸡面、小有余芳的蟹肉烧麦,称赞说:“包得馄饨味胜常,……咽后方知滋味长。”鸡面是“面白如银细若丝,煮来鸡汁味偏滋”;写烧麦是“玉盘擎出堆如雪,皮薄还应蟹透红”。把这几个品种的味形都写得令人垂涎了。若无高超烹饪制作技艺是不可能的。这种制作技艺体现了中国烹饪的色、香、味、形、滋(质地)、养(养生)和以味为核心的特色。它不单是个人制作技艺的表现,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饮食烹饪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北京小吃以它经济实惠、方便快捷和雅俗共赏的特点,成了人们联系感情的纽带和桥梁,充分地反映了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有世界性这一真理。

⑻ 北京小吃有哪些

1,艾复窝窝,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制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窝窝也属春秋品种,一年四季都有供应。

2,糖卷果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睐,尤得女性食客的喜爱。糖卷果主料用山药和大枣,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辅料。山药鲜品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精纤维及维生素等成分,是中医传统的用药。

3,糖火烧是北京人常吃的早点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以大顺斋的糖火烧最出名。糖火烧香甜味厚,绵软不粘,适合老年人食用。缸炉烧饼原为河北省小吃,后传入北京, 成为北京小吃。其特点是用缸作成炉子,将烧饼生坯直接贴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

4,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爱吃,酥脆油香的味儿,真叫人吃不够。北京人吃烧饼,常爱夹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一种古老食品,制作比较麻烦,由于劳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愿制作,故有一段时间常断档。

5,蛤蟆吐蜜又称豆馅烧饼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见品种,因其以豆沙为馅而得名,在烤制过程中,因烧饼边上有自然开口,吐出豆馅,挂着烧饼边上,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烧饼为蛤蟆吐蜜。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