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糖果的故事
Ⅰ 陶行知的四块糖果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所以,教育学生或者孩子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潜移。
(1)陶行知糖果的故事扩展阅读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Ⅱ 陶行知糖的故事
您好!我是陶行知抄先生曾孙陶侃,袭给您简单介绍下这个故事。
王友:(在校长室门口焦急的等待陶校长,并准备挨训。)
陶行知:来到了校长室,给了他一颗糖,说到:“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的瞪大了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励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王友:不出声
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并说到:“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的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给你啊!”
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啊…”
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给他,说到:“因为你正确的认识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摸摸自己的口袋,发现没有糖了)我的糖分完了,看来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Ⅲ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陶行知往往能从学生的一件小事中发现问题,真是难能可贵。给学生的第一块糖说的是学生守时,第二块糖说的是学生懂得尊重别人,第三块糖说的是学生有正义感,第三块糖说的是学生知错就改。
陶行知没有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委婉的指出学生的错误,他处理多么妥当啊。俗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知道作为学生从小就应磨练自己的品格,但做事应讲究方法,而不应把好事做成坏事,老师发现更应及时引导,把他们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陶行知教育孩子既讲方法还有分寸,处理的恰到好处,多么值得我们教师学习呀。
故事如下:
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男生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3)陶行知糖果的故事扩展阅读
陶行知的主要贡献: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线,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
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
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陶行知
Ⅳ 读了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后你觉得陶行知是一个怎样的人
陶行知用奖励的办法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充分说明他是一个富于专爱心和属智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是艺术。现在我们有多少教师在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学生啊,我们怎的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是塑造灵魂。我们的教育又有多少艺术性呢?学生需要陶行知这样的教师,社会呼唤陶行知这样的教师。努力吧!
Ⅳ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
在培养学生品德时,循循善诱的效果比较好,要比传统教育下的粗暴对待效果好得多。
面对王友的错误,陶行知既没有批评更没有打骂,而是换了一个角度,用充满赏识的心态,从错误中发现学生诚实守信、尊众师长、为人正直、敢于承认错误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赞扬。陶行知用赏识唤醒学生的良知,让学生主动承认错误、接受教育,从而在心灵深处产生改正错误、完善自己的愿望。
现实生活中,发现孩子的错误并不难,难的是从错误中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用赏识的态度和语言设计充满爱心的教育场景,在对孩子的赏识中完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5)陶行知糖果的故事扩展阅读: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原文:
有一天,陶行知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的同学,他当即制止了王友,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批了。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
当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让你不再打人,你就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王友迷惑不解,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说: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
王友感动地哭了,他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
Ⅵ 那个教育家的三颗糖的故事。
不是三颗糖,应该是陶行之的四颗糖的故事。
四糖故事
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男生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拓展资料: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