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 仪态礼仪故事

仪态礼仪故事

发布时间: 2020-12-23 03:59:51

㈠ 文明礼仪小故事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这只是古代的 还有很多现代的故事
文明礼仪小故事中国是礼仪之邦,父母老师教育我们从小就应该去学习文明礼仪,争做四有新人。此次,在学校的组织下,有幸让我看到了《文明礼仪教育读本》这本书。以前,我一直是一个不懂事的小男孩,在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像变了个人似的,在书的海洋里汲取了很多营养,更是让我坚定了信念,让我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奋斗的目标。首先,我要尊老爱幼。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敬长辈,孝敬老人,爱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甚至是路边的花花草草。在家里主动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我们要牢记孟子的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次,我要尊敬师长。这不仅仅表现在向老师敬个礼,问声“早安”上。而是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开动脑筋,不做小动作,不开小差。课后更是要认真、及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争取做到又快又好。正确对待每一次测验,珍惜老师每一次的劳动果实,用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表现来回报老师。再次,同学相处时,我要做到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他人的优点,取长补短,争取共同进步。最后,我要讲卫生讲道德。不论是个人卫生,还是集体环境,我们都……
参考资料:http://www.wensi.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120

㈡ 谁能给我文明礼仪经典文章急急急急!!!!!!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㈢ 急需一篇关于礼仪的作文。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

我们不必埋怨这个社会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单薄,对社会的影响不大。试想一下,面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吗?可是,单凭这一点酵母,不是就把面包发起来了么。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做这个时代的酵母,让自己的酵素,在这个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新世纪新时代,新国家新文明”,不要让文明下,不要让文明只在纸上出现,要让它活跃在我们当中,让文明无所不在,让我们做文明的主人,让“文明与我同行”!

我们需要文明生活
六年级 王炳相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是,我却给妈妈当了回老师,而且用我的实际行动影响我们全家。用妈妈的话说,我不仅改变了妈妈,而且通过改变妈妈,改变了妈妈周围的人,包括她的同事。
事情追溯到前年冬天,天气已经非常冷了。北京的冬天寒风凛冽,我们全家乘车外出看电影。因为奥运会官员到北京考查,北京的街头到处都摆着各色塑料花卉,冬日里让人感到了一丝暖意。我们在车里吃着零食,听着音乐,惬意极了。快到东直门时,妈妈将装有废物的垃圾袋顺着车窗就投向外面,我急忙制止已来不及。我要求爸爸把车开回去捡起垃圾,可妈妈说车已经无法返回,再说路上车那么多,如果回去的话撞车怎么办?妈妈甚至说下次改掉也就罢了。可我坚决不干,最后爸爸终于把车开了回来。妈妈找回了扔掉的垃圾。虽然耽误了好多时间,但全家都认为我这样的做法是对的。回家的路上,机场高速路两边的树上挂着好多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全家人都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从此以后,我们全家人都以实际行动成为“讲文明、护环境”的大使。上周,我们全家去爬香山,赏红叶,带了好多食物去野餐。野餐之后,大家分别将垃圾收好,背着下山,到有垃圾桶的地方才扔掉。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家里再也不用我监督,都会自觉所为。妈妈更是用实际行动让我感动。她经常会在公共场所将地上的垃圾捡起,扔进垃圾桶。
讲文明、讲礼貌,需要的是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我们有义务去帮助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学习文明、实践文明。因为我们今天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成为强大的、高度文明的国家,文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有一次,我在电视里看到欧洲文明古国德国,在号召全国人民讲文明、讲礼貌,找回日耳曼民族古老的礼仪。同时,举例讲了一个老奶奶经过马路,路上虽然只有她一个人,但她依然等红灯变绿灯才走。老奶奶回答说:“我怕楼上的孩子们看到后,以为红灯是可以通行的。”我把这个故事送给所有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你们的言行对我们是多么重要,当您有不文明的行为时,想想您的孩子吧!想想我们是古老的文明古国吧!
我要用亲身经历的这件小事告诉同学们,我们的言行也是可以影响改变大人的!不信你试试吧!让我们都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中学生吧!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美好,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强大。
===================================================================

文明礼仪伴我行
八年级 宫亚明
我国是礼仪之邦,素来讲究礼貌。孔子以为“不学礼,无以立”;汉代贾谊则把是否讲礼、守礼看作是人与兽的区别。在现代文明社会,讲文明,懂礼貌,这种美德是应当得到大力弘扬的,因为它对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广大公民应顺应时代的要求,自觉遵守,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文明公民。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常有不讲文明、不懂礼貌的现象发生。
比如,在公众面前掏耳、挖鼻,甚至抠脚丫;听他人讲话时,东张西望,不屑一顾;上公交车时,蜂拥而上,争抢座位,甚至大动干戈;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马路边便溺。2004年10月6日的《北京广播电视报》就报道说:木樨地科技会堂东边的马路边就成了出租车司机的露天厕所,以致于隔百十来米就能闻着味儿,居民意见很大。居民意见不可能不大,大白天,光天化日之下,没遮没栏的在马路边上说方便就方便,的确不文明。便溺者是方便了,但过往的行人就不方便了,不但行人不方便,假若让外国人看见了,还不会耻笑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低,因为你的方便让整个民族受歧视,受牵连,成何体统?对得起养育你成长的祖国母亲?

================

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种大事。”这点,我们应向周总理学习,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他写的《领袖们》一书对此作过评价。尼克松说:“周恩来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我能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这是中国独有的特殊的品德,是多少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种种中国文明的精华结晶,他待人很谦虚但很沉着坚定。”周恩来的文明谈吐、礼貌举止和他所具的令人折服的气质和风度,正是他那高尚的品德、宽阔的胸襟、超群的智慧、美好高尚心灵的生动体现。
看来,文明、礼仪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首先,注意培养自己美好高尚的心灵。从表面上看,文明礼貌是外在的,而实际上外在的形式下蕴含着内在思想和情感。真正讲文明懂礼貌的人,是有着美好心灵的人,美好的语言来自于美好的心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为心声”、“形为内现”。其次,要在实践中用文明礼貌的道德标准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文明礼貌,重在表现。主要包括四点:①谦虚礼让②谈吐文明③举止端庄④讲究卫生。我想,你若能做到以上四点,也不愧为“礼仪之邦”的成员了。
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言谈举止评价你。因为,礼貌是人类和谐相处的金钥匙,只有拥有它才会有幸福、快乐。

文明,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高一(1)班 邓雪雯
千百年来礼仪之风传承至今,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当今的社会,上到国家元首互访,下至平民百姓的交往,从政坛巨匠的微笑到商界名家的握手,更是闪耀着文明礼仪的光辉。
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给他一些评语:“这个人素质高,有风度”;“这个人有教养,谈吐文雅”;“这个人太差劲,连句客气话都不会说”;“这个人俗不可耐,满嘴脏话”;“这个人太邋遢,衣服皱巴巴,连脸也没洗干净”……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人,才会被人尊重,受人欢迎。
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有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周恩来一生鞠躬尽瘁,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但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亲自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和医护人员等一一握手道谢。周总理是尊重他人的典范,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一些人认为,现代社会讲个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工作好、有真本事就行了。现代社会的确尊重个人的选择,自由度大了,然而对人的文明礼仪要求更高,因为文明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大雅之堂”越来越多,谁也不会愿意成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人。
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须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每次离家或归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孩子每次出门都要和父亲、母亲说一声“我走了”,每次回家进门都要说一声“我回来了”。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
在日本这个国家都有严格的礼仪习惯,更何况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古国呢。
现在,我们国家对文明礼仪越来越重视,比如推行文明礼仪操;出版《文明礼仪普及读本》;开展“首都市民文明礼仪风采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次我在街上,看见四个八、九岁的小孩正在把盲道上的自行车移开,他们额头上的汗珠一颗接一颗地往下流,可他们无暇顾及。看到这一幕,我想任何人都会被他们所感动。这件事足以证明我国文明礼仪教育取得的成绩。
文明的举止,文明的行为,加上恬静、幽雅、舒适的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会启迪莘莘学子去不断探索,求知。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可以影响你的学习,你的生活,甚至将来的一生都将受用不尽,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只有具有深厚的底蕴、幽雅的谈吐、得体的举止,才能称得上真正有内涵的美。

㈣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跟仪态礼仪有何关系

仪态嘛,要有礼貌,不能像张飞一样要把人直接捆走。求贤若渴,不因其身份只因其才华而以礼相待。在诸葛亮睡觉时站在门口等而不是让小童将他唤醒,这是礼仪也是刘备对待诸葛亮的诚心

㈤ 关于注重仪容仪表个人形象的小故事

故事一:古时候,有一位年轻帅气的小伙子,是雕刻师,专门雕刻钟馗的石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突然有一天,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发现自己的样貌变得非常的狰狞,他心里很害怕也很苦恼.于是他来到一件寺庙为自己祈福,他告诉神明他这一生并没有做过坏事,对工作也是尽心尽力,但不知为什么老天要惩罚一个无辜的人,让一位本来帅气的人变得丑陋不堪.这时,一位得道高僧听到了小伙子的苦恼,便询问他是做什么的,小伙子如实告知自己是做雕刻的.得道高僧又问他雕刻什么图案,小伙子告知是雕刻钟馗的.得道高僧哈哈大笑说:“想回复你从前的样貌并不难,你还是好好的做你的雕刻师,但从此你不要雕钟馗了,你就雕弥勒佛.”自此以后,年轻小伙子不仅回复了从前的样貌,并且样貌变得更加和蔼可亲.
故事二:在二战期间,从小青梅竹马的一对小朋友要被迫分开了.男孩子家非常有钱,为了避免战争所以决定离开自己的家园,而女孩子家境贫困,只能留下了等待战争.然而在分开时,小男孩告诉小女孩:“你长得和天使一样美丽,长大了我一定回国来娶你,无论走到那里,只要能和你重逢,我一定能认出你.”小男孩走了,战争摧残着每一个年轻的生命,小女孩为了能生存下去,开始做不正当的工作,变得堕落.终有一天,小女孩长大成人.正在街上无助的行走时,遇到了当年青梅竹马的男孩,但当他们擦身而过时,男孩并没有认出当年承诺过要娶的女孩.女孩这时也不敢与他相认,因为她深深的知道,这么多年堕落的生活让她染上了毒瘾,她的样貌不再是天使了,而是一个人见人怕的魔鬼,所以他不能怪男孩但年的承诺没有兑现.

㈥ 关于礼仪的文章

上课的规矩要知道
上课。
学生应当准时到校上课,若因特殊情况,版不得已在教师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当先得到权教师的允许,方可进入教室。
上课铃一响,学生就应端坐在教室里,等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起立,向老师问号,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

听讲。
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集中注意力,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当老师提问时,应该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问题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大方,声音要清晰而响亮,一定要讲普通话,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下课。
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不可着急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举动。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行注目礼,然后说“老师再见”,待老师离开教师后,学生方可离位。

㈦ 关于十大礼仪的作文

礼貌用语的使用

问候语

问候语,是人与人见面打招呼时常用的语言,表示对对方的关心,也是最基本的礼节。表示问候的语言有:早晨好、你早、晚上好、晚安等,使用问候语应注意:

1.根据时间选择问候语;

2.根据场合选择问候语;

3.根据对象选择问候语。

【致谢语】

当别人为我们提供方便或提供帮助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向别人表示谢意,不管这种帮助是多么的微小。莎士比亚说过:“最微小的服务,也应该得到一声道谢。”表示感谢的语言有:谢谢、十分感谢、多谢等,使用致谢语应注意:

1.向别人表示感谢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会使你的生活处处充满阳光;

2.当发言、演讲、表演完毕后,习惯说声“谢谢”,表示对听者或观众的礼貌;

3.向别人致谢时,应该面带微笑。

【致歉语】

致歉语也称谢罪语。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在不经意间给别人带来麻烦或打扰别人,这时主动向别人表示歉意能缓解冲突,求得他人的谅解。表示歉意的语言有:对不起、请原谅、很抱歉、给您添麻烦了、打扰您了等,使用致歉语应注意:

1.向别人表示歉意应及时;

2.向别人表示歉意应发自内心,眼睛看着对方,不敷衍了事,让对方感到你的诚意才会得到别人的谅解;

3.如果自己的行为给别人造成了很大的麻烦甚至是损失,应主动承担责任,并尽其所能寻找解决的办法尽力弥补。

【迎送语】

当对他人表示欢迎或告别时,常使用迎送语。常用的迎送语有:欢迎您、很高兴您能来、请慢走、请走好等,使用迎送语应注意:

1.态度自然、亲切、大方,声音柔和,面带微笑,生硬的语气和表情都是不礼貌的;

2.如果在家里迎客和送客,一般要到门口迎送,表示礼貌和尊重;

3.注意一些小节:如在机场送人时要说“一路平安”,而不能说“一路顺风”。

【应答语】

当回答别人的问话或与人交谈时,要使用好应答语。表示应答的语言有:不客气、没关系、好的、是的等,使用应答语应注意:

1.运用准确。当别人向你表示感谢,应说“不客气”;当别人向你表示歉意,应说“没关系”;

2.应答应及时。当别人问话后,应马上作出反应,不要漫不经心或不理不睬。

注意细节:

1.以上我们介绍的是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经常使用的基本礼貌语言,如果再细分还可以分出慰问语、赞赏语、祝福语、征询语、理解语等。

2.若使自己语言美,还要注意使用普通话。我国地域广、民族多,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不同的方言,但在正式的社交场合、在学校里应学好普通话、说好普通话。

㈧ 求一个关于仪态礼仪的故事 最好还有分析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内对唐王朝的拥戴,派容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㈨ 文明礼仪伴我行

什么意思呢?你是要问什么呢?请补问题拉!

在一个国家中个人是主体。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最重要呢?我想首先应该是具备文明素质,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不久前,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多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学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口香糖残迹,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块口香糖污迹,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反差。
以上的两个事例表明,文明其实是由细节构成的,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可见文明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盒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树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我们知道: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设出优良的学习气氛。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我们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文明就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拥有文明,那我们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记得一位名人曾说: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构成的,而不是由文字。无数事例表明,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高尚的情操。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什么样的思想品质和什么样的道德水准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
南开大学校长在镜子上写了一句箴言:“面必争,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装。” 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仪表起码必须符合学校的气氛和学生的身份,保持大方、得体的仪表,是对老师同学的一种尊重。
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中学生。那么请我们每一个人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我相信,经过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试想假如全国每一个校园都共同创建文明校园,那么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将大大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将会大大加强,祖国的未来一定是繁荣昌盛、灿烂辉煌!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学习应先学做人, 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 清洁环境,文明校园,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处处盛开。

送你一篇

㈩ 关于礼仪大家帮我下。800字文章

讲文明懂礼仪
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给他这样一些评语:“这个人素质高,有风度”;“这个人有教养,谈吐文雅”;“这个人太差劲,连句客气话都不会说”;“这个人俗不可耐,满嘴脏话”;“这个人太邋遢,衣服皱皱巴巴,连脸也没洗干净”………
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人,被人尊重,受人欢迎。从心理学上讲,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如果缺乏教养,不懂文明礼仪,则不受人欢迎,难登大雅之堂。
可见,文明礼仪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文明礼仪与个人的利害更是息息相关,为了个人的前途与发展,我们每一位员工都要努力成为一名拥有高尚情操的人。

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因此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而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
文明礼仪处处可见,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们所忽略。所以我们要把文明礼仪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
首先,注重个人的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等。从仪容仪表说,要求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不当众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从仪态举止说,要从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古人对人体姿态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优美的站姿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坐姿要端正挺直、大方得体;走路要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表情神态要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微笑;谈吐要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用语,简洁得体。着装要干净、整洁、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蓬勃向上的风采。
其次,注意公共场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包括在学校、教室、宿舍、影剧院等场所的礼仪,还有走路、问路、乘车、购物等方面。校园礼仪十分重要,在教室和宿舍,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大声喧哗。升旗仪式,最为庄严。这凝聚了文明与热血的国旗,在礼仪的包围中更显得鲜艳。课堂礼仪对老师的教学影响很大,它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的荣誉与凝聚力,体现这个班的班风班貌。
第三,我们要谦恭礼让。谦恭礼让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有谦虚的态度,尊重别人,对人恭敬,懂得礼貌,谦恭礼让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谦恭礼让能与别人友好相处,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友谊和帮助,“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四岁的孔融把大梨让给哥哥和弟弟吃,而自己却吃小的。这正说明虽然年幼但礼仪却不短缺。
还有同学之间也离不开礼仪,它就像润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失,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多互相理解、宽容待人……
“以和为善”“平易近人”“举案齐眉”“让枣推梨”“宾至如归”都说明了礼貌原则。每个人来到世上,学习做人就是从讲文明礼仪开始的。到社会上,时时处处都要求人们讲文明礼貌。文明礼仪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而且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在我们国家阔步走向世界的时候,文明礼貌已经成为投资环境、国家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
讲文明、讲礼仪,需要的是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我们有义务去帮助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学习文明、实践文明。因为我们今天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成为文明的国家,文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著名文学家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言谈举止评价你。让我们大家都提高自己的礼仪意识,重视礼仪。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逐步养成文明礼仪习惯,成为有气质、有风度、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

礼仪之光
今天,第一节下课铃响了,我和同学们一起往教室外走去。小硕踩了我的脚,“哎呀,好疼啊”。我对他微微一笑,表示宽容。他急忙道歉说:“对不起。”我说:“没关系。”然后,他小心翼翼,生怕再踩着别人的脚。这时我想起一次放学路上,一个同学不小心碰了另一个同学,结果两人互不相让,撕打一团,鼻口是血的情景。啊奶奶的话真灵验。“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是冬日里的阳光。宽容温暖着你、我、他。
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
宽容是礼仪之光。

文明礼仪伴我行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