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 罪奴故事

罪奴故事

发布时间: 2020-12-22 18:18:28

1. 顾炎武的爱国事迹

顾炎武的来爱国事迹:

明朝自灭亡后,年仅三十二岁的顾炎武誓不损节,不为清朝服务,还参加抗清复明的复社。每年端午节,他总是在门前悬挂一块红色的蔓菁,在里面塞上一点蒜青,并在后面挂一块白布。

白布上写着避青二字,意思是不直国朝恶而避之。因此人们称他为避青先生,他曾六次从家里步行至南京明孝陵哭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往返数千里,不辞跋涉之苦。又在漂泊各地途中,两次到北京昌平县长陵哭吊明成祖朱棣,六次到明思陵哭吊明代末帝朱由检。

(1)罪奴故事扩展阅读: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

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成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杰出大师。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

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2. 有关于顾炎武的所有资料,故事,名著等.

顾炎武是明末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起初名绛,后来改名继绅,以
后仍名绛,字忠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占领南京后,才改名为炎武(一作炎午),
字宁人,而学者都尊称他为亭林先生;曾经自署圭年,又因为一度侨居南京钟山下,
所以有时自号蒋山佣。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公元1613年7月15日),
清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九(1682年2月15日)在山西曲沃因病去世,按过去的习惯计
算,享年70岁。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伟大的思想家、开一代之风的著名学者,同时又是伟大的民
族志士。他“耿耿孤忠”,至死不向清统治者低头,平生“足迹半天下”,一面考
察山川形势,同时结识豪杰,联络同志,希望能有机会恢复明室;他一生勤奋治学,
尤其重视有关国计民生、能“经世致用”的知识,治学的态度谨严而慎重,特别强
调实地考察取证,所以能够“博学于文”,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清
代学术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梁启超称为“清学开山之祖”。

一、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

顾氏为江东望族,祖居吴郡(今江苏苏州),后世几经迁徙,到南宋初年定居
昆山。顾炎武曾祖章志,嘉靖癸丑(1553)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这以后家
道中落,祖父绍芳万历了丑(1577)科进士,官却只做到从六品的左赞善,到了他
的父亲同应(字宾瑶),就仅仅是个未曾入佳的国子监萌生了。炎武叔祖绍芾(字
德甫,号蠡源)之子同古未娶而丰,其聘妻王氏矢志守节,因此,炎武出世之后,
就过继给已去世的堂叔为嗣,由王氏抚育。
顾炎武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嗣母王氏是太学生之女,知书识字,而且意志
坚强、深明大义,作为一个居孀的妇女,她别居一室,“昼则纺绩,夜观书至二更
乃息”,尤其喜欢读“《史记》、《通鉴》及本朝政纪诸书”(《先妣王硕人行状》)。
炎武6岁,王氏就教他读《大学》,9岁又读《周易》。万历四十七年(1617),顾
炎武人塾学习,而家中对他的教育仍然抓得很紧。炎武的嗣祖绍芾虽然只是个从来
没有当过官的国子监生员,但却关心国家大事,熟悉朝章典故,而且性格“豪迈不
群”(顾炎武《三朝纪事阙文序》),“负气伉爽,不肯少河流俗”(陈济生《启
祯诗选·太学顾先生绍芾》),与天启时期政坛人物常相往来,对当时朝政腐败的
情况十分了解。有一天,他指着庭院中的草对炎武说:“尔他日得食此,幸矣!”
(《纪事阙文序》)于是要炎武认真学习“古兵家《孙子》、《吴子》诸书及《左
传》、《国语》、《战国策》、《史记》”。这时顾炎武年方10岁。第二年,绍芾
又令炎武阅读《资治通鉴》。当时的人多不读《通鉴》,而代之以朱熹编纂的《通
鉴纲目》,绍芾对这种状况十分不满,他说:“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
而为自作也。班孟坚之改《史记》,必不如《史记》也;宋景文之改《旧唐书》,
必不如《旧唐书》也;朱子之改《通鉴》,必不如《通鉴》也”。(顾炎武《钞书
自序》)在嗣祖的督促和用心教授下,到14岁,炎武已将《资治通鉴》全部读毕。
功课之余,王氏还经常给他讲述刘基、方孝孺、于谦等明朝历史上杰出人物的故事,
以激励炎武学习前辈先贤。
顾炎武少年时代受到的这些教育,对他以后的学术成就和立身处世无疑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天启六年(1626),顾炎武入学,成为县学生员,取学名曰继绅,开始致力于
习学科举文字。在县学中,炎武与同窗归庄(字玄恭,号恒轩,明亡后更名作明,
昆山人,其曾祖即有名散文大家归有光,1613—1673)结识。两个同龄少年常在一
起切磋学业、纵论国事,由于意气相投,很快就成为莫逆之交。

这个时期,朱明帝国已是大厦将倾。当顾炎武降生之时,神宗皇帝朱诩钧已经
有20多年不彻朝堂接见廷臣,以致朝政日益废弛,这种极不正常的状况一直持续到
万历末年。熹宗朱由校即位时仅16岁,为人庸懦无能,却喜爱作木活,史称其“好
亲斧锯椎凿髹漆之事,积岁不倦”(《明通鉴·天启。年》);他宠信宦官魏忠贤,
魏目不识丁,竟被任为司礼监秉笔太监,代他处理章奏。于是大权旁落,国事无大
小皆出入魏忠贤之门;内阁廷臣及四方督抚则多仰其鼻息,甚至拜忠贤为干爷,呼
为“九千岁”,形成“阉党”集团。天启五、六两年,魏氏迭兴大狱,残酷迫害以
东林党人为代表的正直官吏,许多志士仁人惨死狱中,而且株连极广,朝政败坏到
了极点。加之内忧外患频仍:万历四十六年(1618),雄踞关外的努尔哈赤以“七
大恨”告天誓师,正式向朝廷宣战;天启元年(1621),清兵攻陷沈阳、辽阳;山
东白莲教首领徐鸿儒起事,占领郓城、巨野、邹县、滕县,并一度切断运河漕运;
永宁(今四川叙永)宣抚使奢崇明叛乱,下遵义、据重庆,兵围成都百余曰:天启
二年(1622),清兵在取得辽河以东70余城之后又攻占广宁(今辽宁义县),兵锋
直逼宁远,山海关危在旦夕;天启七年(1627)三月,陕西饥民暴动,揭开了明末
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这年八月,嘉宗死,其弟由检即位,改元崇祯。崇祯皇帝一意
中兴国运、重振祖业,初即位便着手惩处清算阉党,逼令魏忠贤自尽,并为蒙难的
东林党人平反昭雪。但其为人刚愎自用,且视东林与阁党的矛盾为“门户”、“朋
党”之争,对这一点深恶痛绝;在用人行政上,则利用双方相互牵掣,以确保宸衷
独断,政由己出。然而痼疾已深,积重难返,朝政并无多大起色,内忧外患交逼的
局势也日益严重。
由于身处危机四伏的时代,所以,尽管顾炎武的祖父绍茉年事已高、十分希望
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孙子取得功名,伺时仍教诲炎武“当求实学,几天文、地
理、兵农、水土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三朝纪事阙文序》,下同),
并要炎武用心研读邸报,以了解国家大事及朝章典故。不过,顾炎武虽然对政治产
生了兴趣,却“以为书生无与国家之故”,祖父也曾对他说“汝习经生言,此非所
急也”,这段时期他的主要精力仍放在“征逐为名”的举业上。崇祯三年(1630)
秋,18岁的顾炎武至南京参加应天乡试,他与归庄加入复社大约就在此时。由名士
张博(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1602—1641)等人发起组织的复社主张革新
朝政,彻底清除阉党余孽,入社者多达数千,是继东林而起的有政治影响力的学术
团体;但成员众多,难免良莠不齐,而顾、归二人“砥行立节,落落不苟于世,人
以为狂”(《亭林余集·吴同初行状》),一时被称为“归奇顾怪”。
自入县学为生员后,顾炎武多次应科举,都未得一第。崇祯十二年(1639),
炎武再度赴试,依旧名落孙山。长达14年的科举征逐,终究一事无成,而国事可以
说已经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天下郡国利病
书序》),炎武终于认识到“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
(《日知录》16),认识到“废天下之生员,而用世之才出”(《亭林文集·生员
论中》);于是退而读书,“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前辈文编说
部,以至公移邸抄之类,有关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全祖望《鲒囗亭集·亭林先
生神道表》,下引同),着手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及《肇域志》,“务质之今
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由此可见,在青年时期,顾炎武即已树立起务求
实用、不为空疏之学的治学精神,这与明中叶以来风靡士林的那种“合多学而识以
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亭林文集·与友人
论学书》)的恶劣习气有着天壤之别。
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顾绍芾病死,享年79岁,身为承重孙的炎武为祖父
服丧三年(三年之丧,实为二十七个月)。崇祯十六年(1643)夏,期满释服,炎
武“循例入成均”,通过捐纳的方式成为国子监生,这年炎武31岁。半年之后,明
朝就灭亡了,炎武的人生历程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有人宗国泪 何地洒孤忠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农民军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五月,清睿
亲王多尔衮入北京;十月,清定都北京,世祖福临即帝位,改元顺治,命豫亲王多
择率大军征服江南。明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字完之,河南开封人)、凤阳总督马
士英(字瑶草,贵州贵阳人)等拥立福王由崧为帝,五月初,在南京建立了小朝廷,
年号弘光。
京师陷落的消息传到江南,一时人心惶惶,为避战乱,顾炎武率家人东躲西藏,
到年底,迁往高旧居80余里的语濂经暂住。经昆山县令杨永言(字岑立,云南昆明
人)举荐,行朝诏用炎武为兵部司务。
“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亭林诗集》一,《感事》)顾炎武把复仇
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满腔热忱,“思有所建白”(吴映奎《顾亭林先
生年谱》),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即著名的
“乙西四论”,为行朝出谋画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
战略、兵了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顺治二年(1645)五月,顾炎
武取道镇江赴南京就职,尚未到达,南京即为清兵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军崩溃,
清军铁骑又指向苏、杭。
其时,江南各地抗清义军纷起。顾炎武和挚友归庄、吴其沆(字同初,上海嘉
定人)投笔从戎,参加了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一支义军。诸义军合谋,拟先收复
苏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一时“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亭林诗集》
一,《千里》);惜乎残破之余,实不敌气焰正炽的八旗精锐,义军攻进苏州城即
遇伏而溃,松江、嘉定亦相继陷落。顾炎武潜回昆山,又与杨永言、归庄等守城拒
敌;不数日昆山失守,死难者多达4万,吴其沆战死,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
两个弟弟被杀,炎武本人则因城破之前已往语濂径而侥幸得免。9天后,常熟陷落,
炎武嗣母王氏闻变,绝食殉国,临终嘱咐炎武,说:“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
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先妣王硕人行状》)炎武悲愤欲
绝,将母亲的遗命谨记心田。
这年闰六月,明宗室唐王幸键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经大学士路振飞(字见
白,号皓月,河北曲周人)推荐,隆武帝遥授炎武为兵部职方司主事;由于嗣母新
丧,炎武二时难以赴任,只能“梦在行朝执戟班”(《诗集》一,《延平使至》),
但他仍然积极投身入抗清复明的斗争。
当时,清松江提督与巡抚土国宝不和。前明兵科给事中陈子龙(字卧于,复社
名士,松江人)、成安府推官顾咸正(字端木,昆山人)、兵部主事杨延枢(字维
斗,江苏吴县人)等暗中策动吴胜兆举义反正,咸正为炎武同宗长辈,陈子龙等都
与炎武往来密切,这件事炎武也是参预了的。顺治四年(1647)夏,事情败露,
“几事一不中,反覆天地黑”;(《诗集》一,《哭陈太仆》),胜兆被解往南京
斩首,清廷大肆搜捕同案诸人。子龙往投炎武,炎武当时已离家出亡;于是子龙逃
入顾咸正之子天遴、天逵家躲藏,不久三人即被逮,炎武多方营救,未能奏效。其
间,炎武还往寻成正,“扁舟来劝君:行矣不再计”(《诗集》一,《哭顾推官》)、
催促他及时出走,而咸正不听。结果,陈子龙乘差官不注意时投水自尽,杨延枢及
顾氏父子先后遇害,受此案株连而死者40余人。
在策动吴胜兆反正的同时,炎武还进行了其他一些活动。顺治三年(1646),
炎武本打算赴福建就职方司主事之任,大约将行之际,路振飞派人与他联系,要他
联络“淮徐豪杰”。此后四五年中,炎武“东至海上,北至王家营(今属江苏淮阴),
仆仆往来”(邓之诚《清诗纪事》),奔走于各股抗清力量之间,“每从淮上归,
必诣洞庭(按即太湖)告振飞之子泽溥,或走海上,谋通消息”(同上),意图纠
合各地义军伺机而动。
虽然弘光及闽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权先后瓦解,炎武亲身参与的抗清活动也
一再受挫,但是,炎武并未因此而颓丧。他以填海的精卫自比:“万事有不平,尔
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
心无绝时”(《诗集》一,《精卫》),满腔忠愤,不能自已。
当崇祯末年,炎武嗣祖绍芾及兄长顾缃(字遐篆)先后去世,又逢吴中大旱,
“一时丧荒赋徭猖集”(归庄《送顾宁人北游序》),炎武无奈,曾将祖产田800亩
贱价典给昆山豪族叶方恒(字嵋初);其时,炎武的堂叔等人为争夺遗产,又挑起
家难,他们还与本来就蓄意侵吞炎武家产的叶氏内外勾结,炎武在昆山千墩的故唐
和在常熟语濂径的住所曾几次被这伙人洗劫及纵火焚烧。到顺治七年(1650),叶
方恒又企图加害顾炎武,炎武为了避祸,只得“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诗
集》二,《流转》),离开昆山出走。此后五年中,他都在吴、会之间奔波往来。
尽管遁迹商贾,炎武依然心存故国,时时关注着沿海一带抗清斗争的进展情况,
希望能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在《流转》诗中写道:“……晨上北固楼,慨然涕如
雨……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浒。功名会有时,杖策追光武。”当张名振(字候服,
南京人)于顺治十年()九月在长江口大破清兵,进屯崇明(今属上海),明
年正月,又率“海舰数百”溯长江而上,直抵镇江,并登金山遥祭孝陵(明太祖朱
元璋陵,在今南京中华门外)之际,炎武为之欢忭鼓舞,他兴奋地写道:“东风吹
江水,一夕向西流。金山忽动摇,塔铃语不休。水军十一万,虎啸临皇州。巨舰作
大营,飞舻为前茅。黄旗亘长江,战鼓出中洲……沉吟十年余,不见旌旆浮,忽闻
王旅来,先声动燕幽。阖闾用子胥,鄢郢不足收。祖生奋击揖,肯效南冠囚。愿言
告同袍,乘时莫淹留。”(《诗集》二,《金山》)
这一时期,顾炎武还同归庄、陈忱(字遐心,浙江吴兴人)、吴炎(字赤溟,
江苏吴江人)、潘柽章(字力田,吴江人)、王锡阐(字寅旭,吴江人)等共结惊
隐诗社,表面上以“故国遗民”“优游文酒”(汪曰桢《南浔缜志》),其实是以
诗社为掩护,秘密进行抗清活动。炎武在淮安结识定交的挚友王略(字起田,淮安
人)、万寿祺(字年少,徐州人)也都是富有民族气节的志士。
顺治十一年(1654)春,顾炎武迁居南京神烈山南麓。神烈山即钟山,三国时
改名蒋山,明嘉靖中又一度改称神烈山。三百年前,朱元璋攻克南京(当时名集庆),
以此为根据地,东征西讨,10余年后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大明帝国。炎武“遍游
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盛”(《神道表》),山川依然而人事全非,颇有不胜
今昔之感。
顺治十二年(1655)春季,炎武回到家乡昆山。原来,顾氏有世仆名陆恩,因
见顾家日益没落,炎武又久出不归,于是背叛主人,投靠叶方恒,两人且图谋以
“通海”(即与闽浙沿海的南明集团有联系)的罪名控告炎武,打算置之死地。炎
武回昆山,秘密处决陆恩,而叶方恒又与陆之婿勾结,私下将炎武绑架关押,并迫
胁炎武,令其自裁。一时“同人不平”,士林大哗。所幸炎武知友路泽博(字苏生)
与松江兵备使者有旧,代为说项,炎武一案才得以移交松江府审理,最后,以“杀
有罪奴”的罪名结案。
当事情危急之际,归庄计无所出,只好向钱谦益求援。谦益字受之,号牧斋,
常熟人,顺治初曾任礼部右侍郎,是当时文坛领袖。钱氏声言:“如果宁人是我门
生,我就方便替他说话了。”归庄不愿失去钱氏这一奥援,虽然明知炎武不会同意,
还是代炎武拜谦益为师。炎武知道后,急忙叫人去索回归庄代书的门生帖子,而谦
益不与;便自写告白一纸,声明自己从未列于钱氏门墙,托人在通衢大道上四处张
贴。谦益大为尴尬,解嘲道:“宁人忒性急了!”炎武耿介不阿的性格于此可见。
十三年(1656)春,炎武出狱。尽管归庄等同邑知名之士极力排解,而叶方恒
到此时仍不甘心,竟派遣刺客跟踪。仲夏,炎武返钟山,行经南京太平门外时突遭
刺客袭击,“伤首坠驴”,幸而遇救得免;嗣后,叶方恒还指使歹徒数十人洗劫炎
武之家,“尽其累世之传以去”(归庄《送顾宁人北游序》)。这之前的几年当中,
炎武曾数次准备南下,赴福建参加沿海地区风起云涌的抗清复明事业,但由于各种
原因,最终都未能成行;至此,炎武决计北游,以结纳各地抗清志士,考察北中国
山川形势,徐图复明大业。远行避祸当然也是一个原因。
顺治十四年(1657)元旦,炎武晋谒孝陵——7年之间,炎武共六谒孝陵,以寄
故国之思,然后返昆山,将家产尽行变卖,从此掉首故乡,一去不归。是年炎武45
岁。此后20多年间,炎武子然一身,游踪不定,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
“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亭林佚文辑补·书杨彝万寿棋(为
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到晚年,始定居陕西
华阴,直至逝世。

三、风尘怀抚剑 天地一征鞍

离昆山后,炎武“绝江囗淮”,于顺治十四年(1657)秋抵山东莱州(治今山
东技县)。翌年春至泰安,又至曲阜谒孔庙,并在章丘桑家庄购置日产,“垦田于
章丘之长白山下”(《神道表》),年末,经菜州、济南至北京。顺治十六年(16
59),炎武到了山海关,凭吊昔日旧战场;然后又折回关内,至昌平州(今北京市
昌平县)天寿山谒十三陵。瞻仰列祖列宗陵寝时,炎武悲从中来,“下痛万赤子,
上呼十四皇。哭帝帝不闻,吁天天无常”(《亭林诗集》三,《恭谒天寿山十三陵》);
但炎武并未灰心,“天运未可亿,天心不可量”,对恢复明室仍然满怀希望。谒陵
之后,炎武经居庸关返归山东。这年五月,张煌言(字玄箸,浙江宁波人)、郑成
功(字大木,福建南安人)率甫明军大举入长江,七月,舟师直抵南京观音门外江
面,一时江淮震动。“江上传夕烽,直彻燕南陲,皆言王师来,行人久奔驰”(
《诗集》三,《江上》,下引同),炎武闻知这一喜讯,急忙南下。可惜“宋义但
高会,不知兵用奇,顿甲守城下,覆亡固其宜”,当炎武行至扬州,南明军已经失
败,炎武怅怅北返,于年底到达天津。
康熙元年(1662),顾炎武在北京。当他听说永历帝在昆明被害的消息后,心
知复明已无多大希望,于是“笃志经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这年,
被革职的归安(今浙江吴兴)知县吴之荣告发庄廷拢私修明史,其中“颇有忌讳语”;
炎武好友吴炎、潘柽章受牵连入狱,第二年遇难。同案株连多达700余家,死78人,
其中还包括一些地方官员。炎武已于去冬离京赴山西,在汾州(今汾阳)接到吴潘
二人的凶信,十分悲痛,于是在旅舍设奠,遥祭亡友,其祭诗云:“一代文章亡左
马,千秋仁义在吴潘。”还写了《书吴潘二子事》一文,表彰故友的学问节操,记
述“明史案”的始末。顾炎武对明正德以来“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风显于
世”(《文集·与友人论门人书》)的风气深为不满,他自己也“不坐讲堂,不收
门徒”(《余集·与潘次耕札》),而这次却破例以潘柽章幼弟潘来为门生,以表
达对故人的怀念之情。此后,炎武取道蒲州(今山西永济)入潼关,遍游关中;次
年至河南辉县访孙奇逢(字启泰,河北容城人,学者称夏峰先生),年底返山东。
康熙五年(1666),炎武与友人李因笃(字天生,一字子德,山西洪洞人)等
20余人集资买回,垦荒“于雁门之北,五台之东”,欲效法马援(字文渊,陕西兴
平人,东汉名将,曾为伏波将军、陇西太守)、田畴(字号泰,河北玉田人,东汉
末垦田徐无山中,曾助曹操征乌桓)“从塞上立业”(《神道表》,下同),准备
定居代北,说:“使吾泽中有牛羊千,则江南不足怀也。”后因不耐气候严寒,经
营创始之后,即令“门人辈司之”,自己又只身出游。
康熙七年(1668),莱州黄培诗狱案涉及到顾炎武。炎武时在北京,听说此事
后立即赴山东对质;三月二日抵济南,下济南府狱。大约两年前,莱州即墨人姜元
衡告发其旧主黄培收藏刊印“逆诗”,本年正月,姜在审讯中称:“逆诗”内有
《忠节录》一书,“系昆山顾宁人到黄家搜辑发刻”,实则炎武与姜素不相识;此
案还株连“江南北之名士巨室”300余人。炎武念及“事关公义,不宜避匿;又恐久
而滋蔓,贴祸同人”(《蒋山佣残稿·与人书》),故“不惜微躯,出而剖自此事”。
这个案子可能跟炎武垦田章丘一事也有联系,上引《与人书》云“衅起于章丘,祸
成于即墨”;顾衍生所撰炎武《年谱》亦云“是狱为谢长吉主唆”(谢世泰字长吉,
章丘人,炎武与其曾有过经济上的纠纷)。
这次无妄之灾持续半年以上,炎武在狱中十分艰难,“每日以数文烧饼度活”,
几乎不支。幸得友人李因笃等多方奔走,大力营救,并至济南看望炎武,到十月这
场冤狱方才暂告一段落,炎武始得取保出狱。次年夏,炎武又回章丘,与谢长吉对
簿公堂,“虽陷害之情未明,而霸占之律已正”(《佚文辑补·与颜修来手札》),
案子才算最终了结。初冬,炎武由保定抵平原(今属山东),(木圣)幼弟潘耒(字
次耕)前来谒见,正式拜门受业。(木圣)章被难后,潘来居淮安王略家中读书,并
与王略之女成婚。这年六月,岳父和妻子相继去世,潘耒遂北上往投炎武。
岁月的流逝,没有使炎武忘却家国之恨;境遇的坎坷,也没有使炎武的耿耿孤
忠有所销蚀。康熙十年(1671),炎武再游京师,住在外甥徐乾学(字原一,号健
庵,昆山人,曾任内阁学士、刑部尚书)家中。当时,清廷议修《明史》,翰林院
掌院学士熊赐履(字敬修,湖北孝感人,后来曾任武英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为此
设宴款待炎武。席间,熊邀请炎武参与撰述,炎武断然拒绝,说:“果有此举,不
为介推之逃,则为屈原之死矣!”(《蒋山佣残稿·记与孝感熊先生语》)赐履与
出席作陪的徐乾学相顾愕然。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为纂修《明史》,“特开
博学鸿词科,征举海内名儒”(《年谱》),一时知名之士赴召者所在多有。翰林
院掌院学士叶方苞(宇于吉,昆山人,方恒胞弟)和经筵讲官韩囗(字元少,江苏
吴县人)准备向朝廷推荐顾炎武,炎武坚辞,三度致书方蔼,表示“耿耿此心,终
始不变”!叶、韩知炎武志不可屈,方才作罢。后人有诗云:“到底不曾书鹤版,
江南惟有顾圭年。”次年,叶方蔼为明史馆总裁,又欲招炎武入史局,炎武回信说:
“人人可出而炎武必不可出”,“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
殉之矣!”(《文集》三,《与叶讠刃庵书》)且自此以后,“遂绝迹不至都门”
(《年谱》),以表明自己不与当局合作的决心。
自康熙七年(1668)“明史案”后近十年中,炎武仍仆仆于燕赵齐豫陕晋之间,
“频年足迹所至,无三月之淹”(《文集》六,《与潘次耕》)。由于年过六旬,
尚无子嗣(38岁时得一子,名贻谷,3岁即夭折),因而江南亲友商议,以族侄衍生
过继炎武为子。康熙十六年(1677),衍生在其师李云囗陪同下由江南赴山东德州,
与炎武“行父子相见之礼”。时年衍生12岁,炎武则六十有五。这年十一月,炎武
往游西岳华山,居友人王山史(名弘撰,字无异,陕西华阴人,与炎武订交于康熙
初)家。炎武认为“此中山水绝佳”,于是有卜居华下、以年余年的想法,山史进
为之构筑屋舍。康熙十八年(1679),炎武携衍生迁入新居。康熙二十年(1681)
八月,炎武由华阴至曲沃,不幸染病,呕泻不止,经医生疗治,数日后病势稍减;
然而,到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四日,病又复发,竟日夜呕泻,初九日凌晨,
炎武溘然长逝。衍生当时年仅17,又从未经历过这种大事,全仗居停主人韩宣(字
句公,曲沃人)及炎武生前友好一力操持治丧;两个月后,炎武堂弟顾囗(字大云)
由江南赶赴曲沃,与衍生一道扶枢南返,归葬于昆山祖茔。
自顺治十四年(1657)“掉首故乡”,20多年来,炎武“身负沉痛,思大揭其
亲之志于天下”(《神道表》引炎武友人王良语),东西南北,惨淡经营,“九州
历其七,五岳登其四”(《文集》六,《与戴耘野》),至死不忘恢复明室。晚年
定居华阴,亦有极深的用意。他在《与三侄书》中说:“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
足不出户,而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
若志在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文集》四)在《与李星来书》中
也说此地“三十年来,在在筑堡,一县之境,多至千余。人自为守,敌难追攻。此
他省所无,即天下有变,而秦独完矣”(《文集》三)。其置田垦荒,也是为了同
一目的。全祖望《神道表》说:“先生既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选,而所至每试之垦
田度地,累致千金”;“先生置田五十亩于华下,供朝夕,而东西(按即“章丘长
白山下”和“雁门之北”两地)开垦所人,别贮之以备有事”,至于炎武自己的日
常用度则相当俭省,一年所费“约一百二三十金”(《残稿》三,《与原一公肃两
甥》),曾“饵沙苑、蒺藜而甘之,曰:‘啖此久,不肉不茗可也。’”(《神道
表》)
由于种种缘故,炎武的图谋付诸实践的希望愈来愈小,“奔走流离,老而无子,
其幽隐莫发,数十年靡诉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神道表》),内心深处之悲愤
哀痛自不

3. 关于顾炎武的故事

1、有个官僚地主叶方恒,看中了顾炎武的家产,便卑鄙地唆使别人诬告顾炎武有"通海"的罪,说他同沿海抗清力量相勾结,图谋推翻清王朝。这在当时是最大的罪名。

于是,顾炎武被抓了起来。顾炎武的亲朋好友闻汛后,立即四处奔走,多方营救。好友归庄为此求救于当时的汉奸官僚钱谦益,钱知道顾炎武是当时的有名学者。

企图借此沽名钓誉,便说: "救他不难,只要他送我一张门生帖子,拜我为师就行了。"归庄深知顾炎武的为人,决不肯屈节求生,但事到此时也只得从权。

'便悄悄地代写了一张门生帖子,送给钱谦益。果然,顾炎武很快便被保释了。顾炎武出狱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脸都变色了,觉得拜钱谦益这个汉奸官僚为师是太侮辱自己了。

便对归庄说:"一定要把门生帖子要回来。要不回来,我就在大街上贴通告,声明并没这件事。"由于顾炎武坚持,后来钱谦益只好交还了这张门生帖子,顾炎武的气节,因此而更为时人所景仰了。

2、顾炎武小时候,每年春夏温习经书,家人为他请了四名声音宏亮的士子,坐在周边。顾炎武面前放一本经书,四人前面还放着该经书的注疏。

他先叫一人读一段经书,遇到其中字句不同的或他忘记了的地方,则与四人辩论或再记一遍。一人读二十页书,之后再叫另一人读二十页,他每天温习经书二百页。

顾炎武自小至老手不释卷,出门则总是骑着一头跛驴,用二匹瘦马驮着几箱书。遇到边塞亭障,就叫身边的老仆到路边的酒店买酒,二人对坐痛饮,咨询当地的风土人情,考究其地理山川。

如果与平生所听到的不相符,他就打开书本验证,必定要弄清楚才罢休。骑在驴上无事时,他就默诵诸经注疏。碰上老朋友,他往往记不起他是谁了。有时掉到崖下,他也毫不怨悔。

顾炎武这样勤学,终于成为学问渊博的大家,没人可与之抗衡。顾炎武曾经客居北京。一天,在朝廷做官的王士祯去他住所拜访,对顾炎武说:“先生博学强记。

请您背诵一下古乐府《蛱蝶行》好吗?”顾炎武当即背诵出来了,一字不遗,同座皆惊。《蛱蝶行》虽然只是一首仅仅五十六字的短诗,但它较生僻,要完整地记在脑海里是不容易的。

3、当张名振(字候服,南京人)于顺治十年()九月在长江口大破清兵,进屯崇明(今属上海),明年正月,又率“海舰数百”溯长江而上,直抵镇江。

并登金山遥祭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在今南京中华门外)之际,炎武为之欢忭鼓舞,他兴奋地写道:“东风吹江水,一夕向西流。金山忽动摇,塔铃语不休。

水军十一万,虎啸临皇州。巨舰作大营,飞舻为前茅。黄旗亘长江,战鼓出中洲……沉吟十年余,不见旌旆浮,忽闻王旅来,先声动燕幽。阖闾用子胥,鄢郢不足收。

祖生奋击揖,肯效南冠囚。愿言告同袍,乘时莫淹留。”(《诗集》二,《金山》)这一时期,顾炎武还同归庄、陈忱(字遐心,浙江吴兴人)、吴炎(字赤溟,江苏吴江人)。

潘柽章(字力田,吴江人)、王锡阐(字寅旭,吴江人)等共结惊隐诗社,表面上以“故国遗民”“优游文酒”(汪曰桢《南浔缜志》),其实是以诗社为掩护,秘密进行抗清活动。

炎武在淮安结识定交的挚友王略(字起田,淮安人)、万寿祺(字年少,徐州人)也都是富有民族气节的志士。 顺治十一年(1654)春,顾炎武迁居南京神烈山南麓。

神烈山即钟山,三国时改名蒋山,明嘉靖中又一度改称神烈山。三百年前,朱元璋攻克南京(当时名集庆),以此为根据地,东征西讨。

10余年后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大明帝国。炎武“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盛”(《神道表》),山川依然而人事全非,颇有不胜今昔之感。

4、顺治十二年(1655)春季,炎武回到家乡昆山。原来,顾氏有世仆名陆恩,因见顾家日益没落,炎武又久出不归,于是背叛主人,投靠叶方恒。

两人且图谋以“通海”(即与闽浙沿海的南 明集团有联系)的罪名控告炎武,打算置之死地。炎武回昆山,秘密处决陆恩,而叶方恒又与陆之婿勾结,私下将炎武绑架关押。

并迫胁炎武,令其自裁。一时“同人不平”,士林大哗。所幸炎武知友路泽博(字苏生)与松江兵备使者有旧,代为说项,炎武一案才得以移交松江府审理。

最后,以“杀有罪奴”的罪名结案。当事情危急之际,归庄计无所出,只好向钱谦益求援。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顺治初曾任礼部右侍郎,是当时文坛领袖。

钱氏声言:“如果宁人是我门生,我就方便替他说话了。”归庄不愿失去钱氏这一奥援,虽然明知炎武不会同意,还是代炎武拜谦益为师。

炎武知道后,急忙叫人去索回归庄代书的门生帖子,而谦益不与;便自写告白一纸,声明自己从未列于钱氏门墙,托人在通衢大道上四处张贴。谦益大为尴尬,解嘲道:“宁人忒性急了!”

5、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帝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三度致书叶方蔼,表示“耿耿此心,终始不变”,以死坚拒推荐,又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

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康熙十八(1679)清廷开明史馆,顾炎武以“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回拒熊赐履。康熙十九年(1680),顾炎武夫人死于昆山。

他在妻子的灵位前痛哭祭拜,作诗云“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初四(2月10日)在山西曲沃韩姓友人家,上马时不慎失足,呕吐不止,初九(2月15日)丑刻卒,这位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享年七十。

4. 请你写一篇结局为悲伤的古风微故事

他是当朝太复子,她制是卑微罪奴。

他叫璟渊,她叫妖弦。

她爱他,可是他不爱她。

她为他付出一切,换来的是一句“滚。”

她不死心,她是爱他的。

她的笑容融化了他多年尘封的心。

一次太子出游,遇刺。

她为他挡下了剑,可剑却刺入了她的心脏。

他慌了,心是那样痛。

他抱紧她,告诉她他爱她,她不能死。

她笑了,她死前,告诉他:她有了他的爱,真好。

可是,她再也无法享受他的爱了。

多年以后,新帝登基,却从未立后,甚至后宫无一人。

民间传闻,是因为帝爱上了一位女子,而那女子却为了帝,身亡。

而那女子是谁,无从得知……

5. 关于耶稣的故事

约翰福音(John)
8:1于是各人都回家去了。耶稣却往橄榄山去。
Jesus went unto the mount of Olives.

8:2清早又回到殿里。众百姓都到他那里去,他就坐下教训他们。
And early in the morning he came again into the temple, and all the people came unto him; and he sat down, and taught them.

8:3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他站在当中。
And the scribes and Pharisees brought unto him a woman taken in altery; and when they had set her in the midst,

8:4就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
They say unto him, Master, this woman was taken in altery, in the very act.

8:5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他怎吗样呢。
Now Moses in the law commanded us, that such should be stoned: but what sayest thou?

8:6他们说这话,乃试探耶稣,要得着告他的把柄。耶稣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
This they said, tempting him, that they might have to accuse him. But Jesus stooped down, and with his finger wrote on the ground, as though he heard them not.

8:7他们还是不住的问他,耶稣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他。
So when they continued asking him, he lifted up himself, and said unto them, He that is without sin among you, let him first cast a stone at her.

8:8于是又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
And again he stooped down, and wrote on the ground.

8:9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的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还有那妇人仍然站在当中。
And they which heard it, being convicted by their own conscience, went out one by one, beginning at the eldest, even unto the last: and Jesus was left alone, and the woman standing in the midst.

8:10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说,妇人,那些人在那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
When Jesus had lifted up himself, and saw none but the woman, he said unto her, Woman, where are those thine accusers? hath no man condemned thee?

8:11他说,主阿,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She said, No man, Lord. And Jesus said unto her, Neither do I condemn thee: go, and sin no more.

6. 谁有云绯静的小说:无情憨王爷。就是说狄贝贝的故事。

作者在写 重生之罪奴 就是希望她更新快一点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