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 七子之歌的故事

七子之歌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0-12-20 17:09:43

① 《七子之歌.香港》讲述了什么

《七子之歌·香港》讲述了殖民者对香港的掠夺与剥削,希望回到伟大的祖国怀抱。

出处:当代 闻一多 《七子之歌·香港》

原文: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白话译文:

将祖国视为深居皇宫的女王,凸显祖国在“我”心中的高贵。为了保护祖国母亲的安宁,我甘愿做阶前的黄豹,彻夜不眠,逡巡守护。

祖国母亲,我身份虽微,但地理位置险要。

如今殖民者像凶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吃着我的骨肉,吸走我的民脂民膏。

祖国母亲,我在嚎啕哭泣,呼唤没有得到你的回应。

祖国母亲,快让我回到你的怀抱,我要回来!

(1)七子之歌的故事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从1922年冬到1925年春,闻一多留学美国。留学期间,他切身体验到了弱国子民在强国所遭遇到的无处不在的歧视与欺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对祖国深厚的爱,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身在纽约的他写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力作。

作品赏析

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憎恶。此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哭诉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这种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不但让人感到亲切,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归属感,强烈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深沉的眷恋。

② 七子之歌的名字由来,历史

1925年3月,身在美国纽约的著名诗人闻一多有感于时事,将被帝国主义掠走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和大连),喻为七个与母亲离散的孤儿,并写出了七块土地对祖国的眷念,澳门便是“七子”之首七子之歌的由来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那首朴素真挚、深刻感人的主题歌,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大家听了这首歌后不禁潸然泪下,并把它看作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澳门回归而写的新作,它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题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我校已故教授、著名的爱国学者和诗人闻一多。那是20年代上半叶,刚刚从清华学校毕业的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从1922年开始,他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同时继续用大量的精力从事几年前就开始的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独居异域他邦,闻一多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在西方“文明”社会中亲身体会到很多种族歧视的屈辱,更激起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闻一多写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爱国思乡之作。《七子之歌》的全文是: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诚所至,金石能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③ 创作七子之歌的故事(简短的)

《七抄子之歌》是中国著名学者闻一多于1925年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诗,全文共七首,象征被外国列强侵占的七处中国国土,即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我们常听的《七子之歌·澳门》,仅仅是七首之中的第一首。
《七子之歌》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其序辞中Alsace-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部?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塞和约》后归还。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④ 你知道有关创作《七子之歌》的故事吗

这篇组诗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其序辞中Alsace-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部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塞和约后归还。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就在写完《七子之歌》后不到两个月,闻一多怀着早日投身到报效祖国行列中去的理想,提前结束了留学生活,于当年5月启程回国,6月1日乘船到达上海。然而,刚刚踏上祖国土地的闻一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迎接他的是街头未干的斑斑血迹,两天前这里刚刚发生了帝国主义屠杀我示威群众的“五卅惨案”。被失望乃至绝望笼罩着的闻一多愤然北上,在北京见到了也是从美国回来不久的《现代评论》编辑杨振声。相同的经历、共同的感受、同样的激愤使他们走到一起,闻一多决定把原准备投送《大江季刊》杂志的《七子之歌》及《醒啊》、《爱国的心》等几首诗作,提前给《现代评论》发表。1925年7月4日出版的《现代评论》第2卷第30期,刊登了《七子之歌》。11月25日出版的《大江季刊》第1卷第2期也发表了这首诗,闻一多对诗中个别词句又作了一些修改。

此时正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因此《七子之歌》一问世就引起强烈共鸣。一位署名吴嚷的青年读后,将其推荐在《清华周刊》第30卷第11、12期合刊上转载,并撰写附识说:“读《出师表》不感动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不孝;古人言之屡矣。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陈情》时,固未有如是之感动也。今录出聊使读者一沥同情之泪,毋忘七子之哀呼而已。”

但是,由于这篇组诗不在闻一多的两部著名诗集《红烛》、《死水》之中,也没有收入《闻一多全集》,因此,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并不为人们所熟悉。直到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活动中,有人提起了这组作于七十多年前的诗篇。当年4月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曾刊登1947级校友施巩秋题为《重温七子歌思念闻一多》的文章。随着澳门回归祖国日子的临近,第一节就诗咏澳门的《七子之歌》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

⑤ 谁知道七子之歌的故事

这篇组诗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其序辞中Alsace-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部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塞和约》后归还。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澳门只是“七子”之一。祖国母亲被掠去的七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朝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朝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俄罗斯帝国租借)。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被租让给法国。
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有一首诗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们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姓吴的青年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表》《陈情表》时,故未有如是之感动也。”
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它表明:“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国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统一的意志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1945年,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湾的最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台湾从此重归中国版图。与此同时,广州湾、旅顺和大连也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
祖国大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闻一多之子说:“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闻一多《七子之歌·诗序》

⑥ 《七子之歌——澳门》的创作背景

《七子之歌》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其序辞中Alsace-Lorraine译为阿尔萨斯和洛林,位于法国东部。阿尔卑斯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赛和约》后归还。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憎恶。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将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园国家,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列强占了七块土地……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广东湛江)和旅大(旅顺、大连)。
历史没有忘记那个屈辱的1842年8月,清朝官员卑躬屈膝地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的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553年,明朝中叶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在澳门上岸,从广东地方官手中以每年500两白银的代价取得澳门居住权;
1573年,他们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政府,获得澳门的租借居住权,此时澳领土主权仍属于中国。明朝政府在澳门设置守澳官,驻军,对澳门实施全面管辖。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朝政府签署了有效期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至1928年期满失效)后,澳门成为葡萄牙殖民地,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及琉球群岛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俄罗斯帝国租借)。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界条约》,“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今广东省湛江市旧称)被租让给法国。
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有一首诗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们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七子之歌》引言)
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姓吴的青年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表》《陈情表》时,故未有如是之感动也。”
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它表明:“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国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宏壮丽的历史诗篇。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统一的意志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1945年,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湾的最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台湾从此重归中国版图。与此同时,广州湾、旅顺和大连也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⑦ 闻一多写七子之歌的背景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众多诗篇中的重要篇章,创作于1925年3月,1925年7月4日载于《现代评论》第2卷第30期,后《大江季刊》和《清华周刊》相继作了转载。

从1922年冬到1925年春,闻一多留学美国。留学期间,他切身体验到了弱国子民在强国所遭遇到的无处不在的歧视与欺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对祖国深厚的爱,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身在纽约的他写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力作。

1925年5月,闻一多提前结束了留学生活,启程回国。然而,刚刚踏上祖国土地的闻一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迎接他的是五卅惨案的斑斑血迹。被失望乃至绝望笼罩着的闻一多愤然北上,将《七子之歌》等几首爱国之作投稿给《现代评论》首次发表。


(7)七子之歌的故事扩展阅读:

名家点评

1、现代作家闻立雕:《七子之歌》是一首拟人诗,它仿照《诗经·凯风》中因故和母亲失散的七个儿女,哭喊着渴望回到母亲身旁的故事,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被帝国主义侵占的七块土地,比作祖国母亲的七个儿女。

他们不堪忍受侵略者残暴的虐待,纷纷向母亲发出悲哀的呼唤:“母亲,我要回来!”这首诗的比喻精确恰当,情感真挚,感染力极强,沁人肺腑,催人泪下,是一篇控诉帝国主义罪状的血泪书,是启迪人们爱国意识、唤起民众讨伐帝国主义的檄文,不仅在当时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群众。

2、当代作家李朝全:诗人把被西方列强割据的澳门、香港等七块国土比作祖国失散多年的七个游子,以游子苦苦吟唱传达游子回归和团聚的热切希望。这是一首渴望祖国富强、完成领土统一的爱国诗作。

这首诗传唱了半个世纪,诗人的吟唱如杜鹃涕泣,声声泪,声声血,情感饱满,感人至深。

⑧ 你知道创作《七子之歌》的故事吗

耳东陈三石磊-你说听过的

刚刚收到李健的三首新歌,依然李健清新淡然的声音,依然是伤感中透

露幸福的旋律,真不知道这样的音乐在将来的时光里能够感动多少人,但至

少感动我了……
一年前,从水木年华里理智而勇敢单飞的李健,带着他的《为你而来》来

到昆明做客,第一次面对面的见到李健,其秀气俊朗的外表和不张扬的文人

歌手气质,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球,我当时想,这个不是当下理解的明星

,而是真正做音乐的人,很庆幸在我的策划活动中出现过这样的一位歌手。
有人说,成功要看你的结果,可是看到李健,却改变了我对这个所谓的

真理,不能不说李健是成功的,不过这个结果却非常人所能看透……
这次收到李健的单曲中,有一首叫抚仙湖,这个湖属于云南的,这里的湖水

清澈见低,碧水湛蓝,很多昆明人在休假之余,都乐意驱车前往此地放松自

己一周的心情,湖水常常能撩动平时那颗在世俗生活中而封闭的心,或许李

健也是这样,在纷繁复杂的乐坛圈子里,多少也有些无奈之感,他似乎很感

谢我们这次安排的澄江抚仙湖之旅……
2005年9月11日,有点意思的日期,在李健昆明歌友会结束之后,已经

临近零点,而这天也是李健的生日,有个小插曲,来年的这天我发个短信给

李健,祝福其生日快乐,李健当即吓晕,不是美国经贸大楼被撞的日子,后

来才记起,八月初八,05年是911,06年却在929,也是江美琪昆明歌友会的

那天,我想被友人心系的李健开心的吧!

从昆明到澄江抚仙湖驱车前往也需要个把小时,一伙人在歌友会结束之

后,车跟车的来到已经安排好的临近抚仙湖的一个豪华宾馆住了下来,安顿

好了之后,大家其实都毫无睡意,我们买了很多零食还有礼花,当然还带了

能够发出声响的吉他,夜晚的湖水有点冰凉,湖面产生的有点凉的风吹在我

们每一个人的脸上,但丝无寒意,一片空地,一堆零食,一箱礼花,我们尽

情的在礼花被点亮的那一霎那而幸福快乐的大笑,礼花那五颜六色的光芒把

这个夜晚的生活点的更是绚烂,至今想起还是那么的耀眼,在这么安静而恣

意的夜晚,音乐自然少不了,李健拿着把吉他,在有着各种休闲设施的一个

草地上唱起了各个时期的歌曲,相姐、舒总、金骁乃至现场的每一个人,都

被这些音乐感动,一袭白装的李健那一刻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最好的音

乐朋友,做节目、做活动那么多,心情从来没有这次来的那么那么平静而激

烈,都把这次澄江之行变成了自己生命中一次美丽而感动的回忆,或许这些

美丽的回忆还没有制造完……
第二天清晨,在我睡眼惺忪的时候,抚仙湖边已经又是欢声笑语,相姐

说,一大早李健就按耐不住对水的渴望,在旭日东升不久,水还有点微微的

凉,李健就投入到抚仙湖的怀抱,他喜欢水、喜欢游泳,见到昆明这么清纯

的湖水自然少不了与水来一次嬉戏的场景,李健的游泳技巧真赞,立即受到

当时在场的每个人特别的羡慕眼光,包括搭档金骁,随即照了一张看似误以

为是情侣的合影,李健说:当潜入湖水又冒出水面的那一刻,脑海里就有一

种旋律,他说回去后要写一首关于抚仙湖的歌曲,我当时在想有这个想法但

不一定成形,歌手的生活我不是不知道,至少让他这样记住已经让我们很欣

慰,想不到这些感动又开始延续.

转入新公司的李健把这首歌曲作为推荐发给了全国各家电台,在谢谢李

健宣传云南的时候,同时更感谢他把曾经的回忆用音乐的方式记录下来,伤

感中透露幸福,抚仙湖--一首让那天都参与到澄江抚仙湖之行的人都可以

听懂的歌曲,这样的声音或许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感动于心,永存于世……

⑨ 有谁知道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

是20年代上半叶,刚刚从清华学校毕业的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从年开始,他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同时继续用大量的精力从事几年前就开始的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独居异域他邦,闻一多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在西方“文明”社会中亲身体会到很多种族歧视的屈辱,更激起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闻一多写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爱国思乡之作。《七子之歌》的全文是: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诚所至,金石能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篇组诗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其序辞中Alsace-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部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塞和约后归还。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就在写完《七子之歌》后不到两个月,闻一多怀着早日投身到报效祖国行列中去的理想,提前结束了留学生活,于当年5月启程回国,6月1日乘船到达上海。然而,刚刚踏上祖国土地的闻一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迎接他的是街头未干的斑斑血迹,两天前这里刚刚发生了帝国主义屠杀我示威群众的“五卅惨案”。被失望乃至绝望笼罩着的闻一多愤然北上,在北京见到了也是从美国回来不久的《现代评论》编辑杨振声。相同的经历、共同的感受、同样的激愤使他们走到一起,闻一多决定把原准备投送《大江季刊》杂志的《七子之歌》及《醒啊》、《爱国的心》等几首诗作,提前给《现代评论》发表。1925年7月4日出版的《现代评论》第2卷第30期,刊登了《七子之歌》。11月25日出版的《大江季刊》第1卷第2期也发表了这首诗,闻一多对诗中个别词句又作了一些修改。

此时正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因此《七子之歌》一问世就引起强烈共鸣。一位署名吴嚷的青年读后,将其推荐在《清华周刊》第30卷第11、12期合刊上转载,并撰写附识说:“读《出师表》不感动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不孝;古人言之屡矣。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陈情》时,固未有如是之感动也。今录出聊使读者一沥同情之泪,毋忘七子之哀呼而已。”

⑩ 七子之歌 的开头诗人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它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姓名?……//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版是我的肉体,//你依权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是我国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1925年7月4日发表在《现代译论》第二卷第三十期的一首《七子之歌》。当时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九龙、旅大等七个地方先后被西方的帝国主义列强霸占、租借,闻一多先生不堪忍受异国他乡的侮辱,毅然回国。一回到祖国,他就亲见是“五州”惨案,洋人横行,民不聊生。诗人从《诗经·觊风》中“七子不安其室,回其母心,自怨自菱”获得灵感。这时诗人满腔的激情一下子喷发出来,写下了《七子之歌》。讨人借喻七子比喻七个地方,强烈地要求回到母亲的怀抱,从而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强烈地希望七子的期盼之情。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