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虎兰州故事
Ⅰ 兰州故事介绍兰州的历史或者兰州的故事
1、兰州的来历
西汉时,匈奴以及羌族时常骚扰,到汉武帝时国力昌隆,为了堵截匈奴以及羌族之间的接头,汉武帝于元狩二年春夏令骠骑将霍往病两次过黄河,击匈奴,在河西走廊击败匈奴,一连建河西四郡,汉朝把握了河西,'断匈奴右臂'。
这年,霍往病派大行李息在黄河南岸今西固城附近构筑城堡,设置设置设备摆设展排了金城县。后来汉朝运营湟水流域,屹立汉县,随着汉县的增多,于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设金城郡,郡治允吾(今青海民以及古缮),这就是兰州的'雏形'了。
2、白马浪的传说
唐僧取经前去时,在兰州碰着当年的通河汉金鱼妖与东海龙王联手,贪图打劫佛经以及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由于金鱼妖雕虫小技,利用花果山猴王出身时的仙石碎块狐疑了孙悟空,使他中计被困而丢掉了金箍棒。后来太上老君、不雅世音菩萨赶来相救,都不能降伏妖怪。
这时候白龙马现出原身盘起来紧紧护住佛经,身受轻伤而矢志不渝。后来多亏咱们甘肃的上古圣人伏羲赶到,他运用后天八卦运转的威力,把变革成头尾相衔两条金鱼的妖怪付出八卦盘中,构成为了齐全的太极八卦图形。
伏羲又依白龙马身上的血迹,点化成《河图》图形,副手白龙马脱出逆境,并且与不雅音菩萨、太上老君联手冲破金鱼妖的魔阵,救出唐僧师徒。此后儒、释、道三教合一,以龙形为其象征,成为中华文明的泉源。为了纪念白龙马在此地的超卓默示,兰州人遂把这里命名为“白马浪”。
5、兰州牛肉面的传说
马保子家景穷苦,为生计所迫,他在家里制成为了暖锅牛肉面,肩挑着在城里沿街鸣卖。后来,他又把煮过牛、羊肝的汤兑进牛肉面,其喷鼻扑鼻,大师都喜欢他的牛肉面,他突出一个清字。
接着他开了本人的店,没必要沿街鸣卖了,就想着推出收费的“入店一碗汤”,有人来了,伙计就即刻端上一碗喷鼻暖的牛肉汤请主人喝,爽,醒胃。
马保子的清汤牛肉面名气大振,马保子运营到1925年,由其子马杰三领受运营,马杰三持续在清字高低工夫,时时改造牛肉面,直到后来名振各方,被赠予“闻喷鼻上马,知味停车”的颂扬。
Ⅱ 作业问题:兰州历史名人及故事
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其实,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和兰州也有“牵扯”。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也称“双十二事变”)爆发。同一天,距离西安千里之遥的兰州也发动了突然事变,而在兰州爆发的这次事变是“西安事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兰州被称为“兰州事变”或“西安事变在兰州”。
关于“兰州事变”在城关区志和兰州百年大事记(专辑)中都有记载。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的当晚,张学良手令甘肃省府秘书长、代省主席周从政,五十一军参谋长刘孝同等向胡宗南部发起攻击,包围了绥靖公署(今城关区政府所在地),并解除其武装。同时公布了张、杨两将军提出的抗日救国‘八项主张’。”
这是城关区志之大事记中关于“兰州事变”的记录。
“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在陕西临潼扣押蒋介石,当晚七时张(学良)派飞机送手令来兰州,在省府秘书长、代行省主席职务的周从政,五十一军参谋长刘孝同等主持下,向驻兰州胡宗南部队及驻甘绥靖公署朱绍良部队发动进攻。朱部除拱星墩炮兵营外,其余仅有小抵抗,短时间内即解除其武装,打死打伤七十余人,俘虏一千二百余人,并扣押甘肃省会警察局长史铭及绥署参谋长章亮琛、总参议张春蒲等人,并公布张、杨八项主张,响应‘西安事变’。”在兰州百年大事记(专辑)中关于“西安事变在兰州”的情况记载较城关区志更为详尽一点。
“‘西安事变在兰州’解放后有不少人做过文字记录,其中就包括兰州的名人张令以及一位署名史言的作者。”现在城关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担任编辑工作的柏敬塘老先生以一个资料提供者的身份,给我们提供了部分“西安事变在兰州”的珍贵资料。
“兰州事变”发于晚7时
(1936年12月12日晚上7时,在距离“西安事变”爆发几个小时之后“兰州事变”也随即爆发。三四个小时后,兰州城归于平静———震天响的炮声、枪声听不见了;街上也看不到全副武装、脚步急匆匆的军队了,兰州城又恢复了正常秩序。
“兰州事变”是兰州积极响应“西安事变”的一次壮举,也是全国惟一的,此事件的爆发,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张学良、杨虎城兵谏的政治影响,表达了全国人民的爱国意愿。)
时任甘肃省政府主席的于学忠同时也是东北军兰州驻军五十一军的军长,他是张学良的亲信。
“兰州事变”就是由东北军兰州驻军五十一军发动的。
早在1936年的11月,张学良就亲自驾飞机从西安经平凉飞抵兰州了解甘肃和五十一军的状况,并与于学忠进行了密谈。而就在“西安事变”爆发的前一天,张学良总部还电令五十一军向兰州收缩部队,监视和戒备国民党中央在兰单位和部队。
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将蒋介石及国民党中央军政要员扣押起来,就此爆发了“西安事变”。随即,张学良总部密电兰州,告知扣蒋成功,命令五十一军立即解除兰州绥靖公署、中央军各部及省会警察局的武装,扣押重要党政军首脑,切断兰州与国民党中央的联系,通电响应张、杨“八项主张”,切实控制兰州,与西安相呼应。
五十一军接到西安张学良的手令后,立即于当天下午由五十一军参谋长刘孝同、甘肃省府秘书长周从政召开各师参谋长、军部各处长及部分在兰团长参加的紧急会议,决定坚决服从张学良将军的命令,通知其所辖的114师、118师火速向五十一军军部(今省政府后院)靠拢,并定在晚上7时开始行动。当时,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和李振堂、周光烈、牟中珩3位师长奉召去了西安。
刘孝同等在事变前召开的紧急会议上预定搞一个“鸿门宴”———晚上7时,他们在五十一军军部大摆宴席,宴请绥靖公署首脑及各处处长,正当那些官员们吃得酒酣耳热之际,四周伏兵突出,就这样,五十一军一枪未发,就顺利扣押了赴宴的官员,其中,被扣押的有绥靖公署参谋长章亮琛、总参议张春蒲等十余人。另外,在“鸿门宴”之前,为防止意外发生,五十一军已经先行扣押了甘肃省会警察局长史铭。
而就在五十一军在军部扣押众多绥靖公署官员的同时,兰州城里一时间也是枪声四起,以113师为主力的五十一军各部在师参谋长窦光殿的指挥下,分头直扑预定目标。五十一军在兰秘密联络参谋解方率部先行进入绥靖公署院内,对胡宗南部进行包围攻击,在短暂的交锋后,解除其武装并占领了绥靖公署。在甘肃军警督察处、甘肃省会警察局等处的军事行动进展也很顺利,没有遇到激烈抵抗;在东校场和飞机场的战斗就比较激烈,双方在冲突中死伤不少,其中东北军就有数十人伤亡。在此次武装军事行动中,共毙伤70余人,俘获1200余人,中央军系统在兰部队及特务武装全部缴械,仅仅在绥靖公署就缴获手枪700余支,步枪数百支。
在军事行动的同时,五十一军派出部队分头占领了电报局、邮政局、中央银行、农民银行、无线电台、民国日报社等要害部门。
几个小时后,五十一军立即通电全国,响应张、杨抗日救国“八项主张”,并以甘肃省政府主席于学忠的名义在市内张贴布告,向老百姓解释原委安定民心。
(“兰州事变”爆发后,连日里,兰州召开了各界人士代表大会,宣传抗日救国的重大意义,掀起了兰州救亡运动的高潮。当时,地方绅士、社会名流水梓、裴建准、杨思等参加了代表大会。
为扩大社会影响,争取兰州各界民众的拥护,以切实控制兰州,五十一军还以省府名义下令停止国民党各级党部的活动,并强令国民党党部控制下的报纸登载张、杨的“八项主张”,同时还派出人员到各大中学校进行抗日讲演,散发爱国传单,宣传事变意义,在兰州还成立了“抗日救亡联合会”等。而青年学生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更是响彻整个兰州城。)
“兰州事变”爆发的背景
(为什么“西安事变”发生后,兰州也随即发生了“兵变”?“兰州事变”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之下发生的呢?)
可以说,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甘肃地区在政治军事方面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一方面,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宁;国民党中央军的第一军、第三军等部也相继入甘,1935年秋,随着东北军五十一军的入甘,甘肃地区局势更显复杂。另一方面,在抗日救国的宣传影响下,甘肃各阶层民众的抗日意识也在逐步增强,甘肃地方实力派人物面对民族危机和甘肃的复杂局面也忧心忡忡,而进入甘肃的国民党军队中,厌倦内战的情绪也在逐步扩散,尤其是在东北军中,“反对内战”、“坚决抗日”、“打回老家去”成了广大官兵的思想主流。
东北军兰州驻军五十一军下辖三个师:113师驻防兰州,师长李振堂;114师驻靖远至永登一线,师长牟中珩;118师驻定西以东地带,师长周光烈。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在东北军中屡建战功,深得张学良信任,是东北军中地位仅次于张学良的重要人物。
“九一八”事变后,五十一军撤驻天津一带,东北沦陷的苦难及在天津遭受日军强暴欺凌的亲身经历,使五十一军广大官兵抗日情绪十分激昂,与此同时,五十一军军中在当时已建立了由张学良亲任会长的秘密抗日核心组织———抗日同志会兰州分会,负责人是张学良驻五十一军秘密联络员、中国共产党员解方,五十一军中不少爱国军官都参加了这个组织。
所以,东北军内抗日热情的高涨以及五十一军控制兰州地区的现实都是“兰州事变”发动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兰州事变”的影响
(1936年12月26日,鉴于“西安事变”已经和平解决,由周从政出面召集省府会议,会议决定释放“兰州事变”中被扣人员,发放收缴的武器装备,中央驻兰各单位恢复常态,至此,“兰州事变”遂告结束。)
“兰州事变”的发生不但壮大了“西安事变”的声势,在省内外也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天津《大公报》等报刊辗转刊登了“兰州事变”的情况,引起了国内各方的关注。
就在五十一军在兰州行动的同一天,东北军平凉驻军也奉张学良命令采取紧急措施,控制了全城;而在省内其他地区,“兰州事变”使国民党势力如惊弓之鸟,陷入了惶恐不堪的景况……
(随着蒋介石在南京扣押张学良将军后,1937年2月,蒋介石以处理东北军善后事宜为名,召集东北军高级将领到南京开会,蒋介石逼迫东北军主力分置各地。于学忠被免去甘肃省主席职务,调任江苏淮阴绥靖公署主任,五十一军即于当年3月间陆续东调离开甘肃。
Ⅲ 中山桥的历史
中山桥位于兰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黄河铁桥,是兰州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清光绪33年(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建起了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
1942年改为“中山桥”,1954年,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形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
(3)陈小虎兰州故事扩展阅读:
中山桥长234米,宽7.5米,在旧中国,与济南道口铁桥、郑州铁桥同列为黄河上三大桥梁。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称中山桥,沿用至今。中山桥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黄河上修建最早和唯一保存至今的近现代钢架梁桥,中山桥已集使用、历史和文物价值于一身。
为了彰显百年老桥的沧桑和突出中山桥在兰州市城市建筑中的重要影响,2004年再次对中山桥进行了维修,对中山桥进行了新的灯光亮化,并在桥的两头修建了南、北两个广场。中山桥终于结束了近百年的通车历史,光荣地退出了其承担的交通枢纽使命,正式变为步行桥。
Ⅳ 固若金汤的兰州,为什么留不住兰州人的脚步
兰州,是大西北的腰杆子。
荒漠戈壁,雪山高原,瘦骨嶙峋的黄土坡,温润宽厚的河谷地,你能想到的所有意象都与兰州有关,间接或直接。
以兰州为轴,河西走廊就像脊背支撑着两条臂膀,抱着青藏与新疆。丝绸之路接驳着殊异的风土人情,迎来送往,兰州人见得太多了。对他们来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铁马,秋风,塞北。兰州的土地没有一寸未尝被战马踏过,因为她的本名是金城,固若金汤之城。
对任何一个中国城市来说,黄河穿城而过是一种莫大的殊荣。兰州就是这样一个幸运儿。
黄河从青藏高原出发,一路怒吼,到了兰州却突然变得沉静和缓,由林立的黄土梁峁之中穿行而过。黄土高原怀抱中的一席逼仄之地,兰州故事在此开始,两千多年的时间,拉拉杂杂地洒落着所有兰州人的往事。
这里的一切似乎都与漂泊有关。好像就连身份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比西北还要北,到底是内地还是边疆?关于兰州,我们好像什么都知道,又什么都不知道。
1.面在家乡,人在远方
兰州拉面,兰州最锋芒毕露的城市符号。但是,任一个兰州人也不会承认兰州拉面的存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兰州牛肉面。“牛大”则是兰州人对那碗面的爱称。
兰州人的清晨总是从“扎碗牛大”开始。
牛肉汤带着醇厚香气的翻滚,师傅手里筋道面身与案板的碰撞,食客吃面时的“嗦嗦”声,以及遍及大街小巷的面馆中传来的人声鼎沸。兰州的清晨喧闹得可爱,也充满细微的生活气息。
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这些标准,每个兰州人都烂熟于心,可是没有一家牛肉面馆能称得上是公认的第一。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一碗真正的兰州牛肉面只能在兰州吃到。
作为中国烹饪协会指定的三大中式快餐试点品种之一,如今的兰州牛肉面,早已走出黄土高原,在中国遍地开花,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爱吃的国家里,最威武雄壮的一支餐饮大军。
走出兰州的不仅仅是一碗面,还有那些年轻人,而且他们的出走更加决绝。
甘肃省每年在省外培养的非师范类大专以上毕业生的回归率不足五成。到兰州读书的外省学生,留下来的就更少了。
兰州大学,几乎获得过所有中国大学可以得到的称誉,却被称为中国最孤独的大学。新建的榆中校区,距离兰州市区足有45公里,背靠黄土高坡,苍凉粗犷的场景,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中国积累最深厚的大学之一。
兰州的吸引力无疑是在下降的,年轻人在出走,也顺便带走了这座城市的一部分希望。兰州有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但是那还不够。
对出走的兰州人来说,家乡似乎只有在远方才可爱,牛肉面只有阔别已久才格外醇香。
2.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黄河将兰州从中剖开,袒露出她不平凡的命运。
汉武帝时期,汉王朝最年轻,也是最出色的将军霍去病,率领骑兵越过黄河突入匈奴腹地。另一边,老成持重的李息被责令在黄河之上寻找渡口,以期接应大军。
年过五旬的李息,无法像霍去病那样猛进,但是沙场征战给了他足够敏锐的判断力。他选择了黄河上较为宽阔平缓的一段,三个河谷相接的狭长地带,大军在这里足以进退自如。筑城的部队很快进驻,于是黄河之上出现了一座要塞——金城,取其固若金汤之意。
汉昭帝在位期间,正式设立金城县(今兰州西固),属金城郡。金城西可通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上最黄金的地段;往南通过河州(今甘肃临夏),就是青藏高原北缘;北方则是马背民族游弋了千年的广袤土地;向东自不必说,富庶的关中平原触手可及。凭借绝佳的地理位置,金城自此成为中原王朝在边地的一颗重要棋子。
作为边关要塞诞生的金城兰州,骨子里满是铁血与强悍。这种性格已经写在了兰州人的基因里。兰州作家张海龙曾讲述过这么一个故事:
以前我们学校有个美女,刚柔并济。有一次去吃牛肉面,她刚刚占好的位子被几个流里流气的青年给抢了,那几个青年占了位子还不说,还用那种挑逗兼挑衅的目光看着她。
美女不动声色,只对下面师傅说:"下个大宽,辣子多些,香菜和蒜苗子也都多些!"
之后,当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端到手中,该美女缓缓行至桌前,突然变招发力,以一招“天山折梅手”猛然间将一碗面倒扣在坐在她位子上那青年的头上,之后又是一碗砸在他头上。
兰州人的嫉恶如仇、性如烈火可见一斑。相应的,这里长期缺乏的则是跻身都会的细致。
这种情况在隋唐开始慢慢改变。隋文帝杨坚以皋兰山为名,设兰州总管府,兰州之名第一次出现,兰州的区划也逐步稳定。这个名字较之金城,少了些许锋芒,尽管兰州依然处于战争的前线。
兰州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中转城市。实际上直到今天,选择前往敦煌、张掖、武威,甚至新疆的游客都会选择兰州作为中转地。这是兰州的幸,也是兰州的不幸。
古代可没有飞机,兰州的交通除了车载马拉,就是长得有点可爱的羊皮筏子。好在黄河在兰州突然放慢脚步,让渡河这件事少了许多惊心动魄。
明朝,黄河给了兰州又一项殊荣。追得元军到处乱跑的明军来到兰州,照例在此渡过黄河。他们没有选择羊皮筏子,而是搭建浮桥,以利通行。从此兰州有了一座“天下第一桥”——镇远浮桥。现今钢筋铁骨的中山桥便是那座浮桥的后继者。
拥有了一座黄河大桥,兰州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清朝,为了更好地统治西域,陕甘总督移驻兰州,兰州名正言顺地成为了控扼西北的咽喉要地。日后西北平叛的左宗棠,就曾在兰州督办军务,并开办兰州制造局,兰州的近代化才能在西北地区独领风骚。
黄土高原上的焦渴,全仰仗黄河的滋养,方能得以缓解。黄河流经之地,只要有河谷,都会激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多数人对西北都有一个“荒凉”的刻板印象。且不论这印象正确与否,大西北的苦水,浇出了怕是中国最甜的瓜。比如兰州的白兰瓜,来自美国,却成了黄土高原上的甜蜜符号。
兰州似乎一直在见证“过路”,有的留下,有的离开。从李息修建渡口,到丝绸之路,到左宗棠西征的湘军,再到如今的西北交通枢纽。兰州,一直在路上。
3.兰州的人,不停地走
兰州是个对于道路有着深刻理解的城市。陇海线,东起江苏连云港,西至兰州,始终是中国交通网上的一条大动脉。2016年的新规划里,“八横八纵”中的陆桥通道又有兰州的身影。
除去陇海线,还有兰新线、兰青线、包兰线等等重要铁路干线,以兰州为中心,辐射着广阔的西北。
铁路对于兰州的影响延续至今。1952年兰州站建成投入使用。第二年,“第一个五年计划”随即展开。全国156项重点工程,有8个落户兰州。苏联援建之外,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来到兰州,大西北的尘土飞扬,随即落满他们的行囊,与天地化为一体。
有了他们的到来,兰州开启了自己飞速发展的进程。人口从1949年的十万,迅速增长到1959年的七十万。原本破旧简陋的城区,也因工业化而焕然一新。当时打下的深厚基础,以及千年未变的“咽喉”地位,使得兰州在如今的城市竞赛中仍未丧失机会。
如果你走在兰州,或者恰好认识兰州人,你可能会听到他们操着一种特别的方言,就像是掺杂口音而显得不标准的普通话。那是京兰腔,兰州移民最鲜活的遗存。
这也并不是兰州城市史上的第一次移民潮。明朝已经有大量江南移民迁至兰州,据说随从肃王来到兰州的就有近五万人之多。兰州人就像大风吹来的沙子。想到这一点之后,一切关于兰州的疑惑似乎都已迎刃而解。
人们在此卸下行囊,却并未真正打开行囊。跟随李息到金城筑城的将士全部扎根于此了吗?穿梭于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又有几人留下?就连不少下定决心建设大西北的热血青年,都在日后离开了洒满热泪与汗水的黄土地。
经常性的迎接与告别,使得兰州人总能找出最恰当的情感,该温暖温暖,该炽热炽热。我愿意相信兰州不是久留之地,更愿意相信那里有值得体验的生活美学。
4.西北偏北,凶猛优雅
美学家高尔泰曾经说“这是个美学上荒凉得可以足不出户的城市”。是的,兰州人生长在一个粗糙的环境之中,然而,这未能阻碍兰州人精彩夜生活的出现。
夜幕一旦降临,兰州城就开始酒香四溢,兰州人就开始酒酣耳热。人们用过剩的荷尔蒙最大程度地换取多巴胺,酒精便是这场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兰州人的胃里并不只是咣当着啤酒。那对于夜市上百花缭乱的吃食来说,太过于无情了。
凉面配上烤肉足以给夜晚一记重拳。鸡蛋牛奶醪糟,亦或者甜醅子,则是一种有别于纯粹喝酒的、甜蜜的醉香。浆水鱼鱼的爽滑足够驱走炎热,灰豆子的绵密口感则一直是冬夏皆宜的。而直到酒足饭饱之后的一支黑兰州,忽闪在霓虹灯与黑夜之中,满足感方才开始在身上蔓延。
恍惚间,兰州是有那么一股子江湖气。想了解兰州,该趁着夜色,循着鼎沸人声,来一次大隐隐于市。这一派繁荣,总会给人一种切实的活在世上的感觉。
摸准这种感觉,才会发觉,为什么这座城市有着中国民谣最粗壮的一条根。
“陌生的人请给我一支兰州”,兰州以各种名义出现在文艺青年的梦里。而兰州成为中国民谣的沃土,比《董小姐》的传唱,要早得多。野孩子、低苦艾,包括年轻一代的陈小虎,兰州无数次在歌中出现,伴着一声声耐人寻味的怒吼与低吟,击在游子的耳膜上,心脏上。
兰州籍作家张海龙曾将自己一本关于家乡的书,起名为《西北偏北,男人带刀》。大西北的秋风、黄土与黄河,总使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凶猛。包括西北民谣中毫不遮掩的情感,兰州常常是直来直去的。
兰州更早地与人们发生联系,是以一种平静而委婉的方式。这就是兰州的另一张名片——《读者》。
《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年,巅峰期月发行量过千万册,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如此庞大的读者群里,不知道多少人受其激励而对文字产生兴趣。三十多年时间,想着一直有这么一群人,不间断地挑选、呈现最质朴的美与善,心头也是一暖。
从此故乡变他乡,或者从此异乡变故乡的故事,不断在兰州上演。她仿佛是中国最漂泊的一座城,不知道自己将去向何方。
这样的身世,正好为歌手们提供了吟唱的灵感来源,正好为《读者》煲制“心灵鸡汤”提供了心理动机,正好为离开兰州的游子提供了自圆其说的完美逻辑。
在兰州,人与城看起来有种并不紧密的关系。但是,兰州的游子很难有谁抵得住“兰州”两个字。
你可以说她浪漫,说她荒凉,说她有江湖气,说她衰败而充满颓废。可惜,以上任何一种定义,都显得浮夸,或单薄。兰州对于兰州人是家,对其他人是远方,或许仅此而已。
参考资料:康民《兰州历史上的创举--上海迁兰企业纪实》,宗于田《清末洋务运动与兰州近代工业的兴衰》,《兰州文史资料选辑·明肃王在兰州》,《城关文史资料选辑·兰州炼油厂》,兰州市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兰州历史建制沿革梗概》,张令瑄 唐国华《兰州历代大事记》,王九菊《历史上兰州的交通》,王永斌、蔡中宏《甘肃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聚集对策探讨》,张海龙《西北偏北,男人带刀》,叶舟《漫山遍野的今天》,中国国家地理总第663&664期《甘肃专辑》。
Ⅳ ...这个城市 你想象不到 ... 是哪首歌中的歌词啊
兰州故事-陈小虎
Ⅵ 好听的民谣歌曲有哪些
《南方的姑娘
》《
成都》《
南山南》《
理想》《
北方》《
不找了》《
静下来》《
吉姆餐厅》《
七月上》《
枯藤老树昏鸦》《
涩》《
理想三旬》《
乌兰巴托的夜》《
西窗的雨》《
北方女王》《
兰州故事》《
福建如你》《
我想和你吃个饭》《
安和桥》
民谣需要自己发现,有时候喜欢一首民谣只是因为一句歌词或者歌名就这么简单。我感觉喜欢民谣的人,人品都不会差。
Ⅶ 啊发都不发扎一是那首歌的歌词
兰州故事
演唱:陈小虎
我们不是撒野的孩子
不知道贪婪的城市
打一壶年月的黄河水
姓马的回回没有老去
人们不来偏北的高原
不知道兰州在哪里
吃一碗马保子牛肉面
羊皮的筏子喝醉的城
西北的街巷不欺负歇脚的旅人
扎着马尾的姑娘
憨厚老实的男人
西北的性子不习惯娇嫩的路人
抽着水烟的老头
朴实当家的小孩
当你站在西关 一言不发
当你走在东岗 莫名忧伤
这座城市你想象不到
写上一句 亲爱的 亲爱的你
西北的街巷不欺负歇脚的旅人
扎着马尾的姑娘
憨厚老实的男人
西北的性子不习惯娇嫩的路人
抽着水烟的老头
朴实当家的小孩
当你站在西关 一言不发
当你走在东岗 莫名忧伤
这座城市你想象不到
写上一句 亲爱的
当你站在西关 一言不发
当你走在东岗 莫名忧伤
这座城市你想象不到
写上一句 亲爱的
写上一句 回家了 该回家了
Ⅷ 当所有花瓣落去我只要片的你 是什么歌
来至陈小虎的《可乐》。
《可乐》的歌词:
当所有花瓣落去
我只要叶片的你 (你所提及的歌词在这)
手心的痣赴约定
你会懂
手里的可乐
满天的星星是你
若青春容颜不再
我陪你天荒地老
手背的纹怎抹去
你体会
逃跑的可乐
繁星的灿烂是你
花白头发谢谢爱的人包容与理解
而你的眼睛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
你说可乐有点不对味
不如加点姜汁给你兑
幸福的味道
快乐很简单
有你在身边就对
我说可乐就像你的美
而你不知道你有多美
爱你的颜色
盛开了四季
种一地玫瑰入睡
若青春容颜不再
我陪你天荒地老
手背的纹怎抹去
你体会
逃跑的可乐
繁星的灿烂是你
花白头发谢谢爱的人包容与理解
而你的眼睛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
你说可乐有点不对味
不如加点姜汁给你兑
幸福的味道
快乐很简单
有你在身边就对
我说可乐就像你的美
而你不知道你有多美
爱你的颜色
盛开了四季
种一地玫瑰入睡
爱你的颜色
盛开了四季
种一地玫瑰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