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民间故事
㈠ 云南大理鹤庆有哪些有趣民间故事
鹤庆有名三件宝:乾酒、火腿、猪酐酢。这是孺幼皆知的常识。
鹤庆乾酒的来历,在民间还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和神秘意韵的故事,这酒据说是乾隆老儿下江南那阵子,在一次晚宴上,品了鹤庆出产的西龙潭酒后,觉得味道醇厚中,有一股子清冽冽的感觉;回甜中,有一种山野的清香。那品遍了天下美味琼浆的乾隆老儿,品了一口后,居然啧啧称赞道:“这真是天下少有的美酒啊!杜康在世,也未必能酿出这般美酒。”于是就将这种酒,御封为每年进贡朝庭的贡品,定期按时呈贡。这酒名也就取成了乾酒,言下之意,这酒的专利拥有者,就他乾隆老儿了。
这一点也可以从流传在滇西北一带的:“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有。”的民间歌谣中,得到证实和体现。鹤庆酒在滇西北一带自古就非常有名气,可以用“家喻户晓”来形容也一点也不夸张。而鹤庆有名的火腿、吹肝、猪酐酢……名特食品,便是建立在鹤庆西龙潭水(鹤庆还有龙潭之乡的美誉呢!)和乾酒之上的,它们独道的美味可口之处,也是鹤庆的龙潭水和乾酒打造出来的。真是应验了那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民谚,这样也就同理可证:一方水酒,也就打造出了一方美食来了。
以下的美食也就是由鹤庆乾酒打造出来的,现代鹤庆西龙潭酒厂经过改制后,散发出了生机活力,生产的鹤乾酒系列,使这一古老的鹤庆酒文化,焕发出新的容颜。
有机会去丽江旅游,经过鹤庆,可别望了品一品打造出鹤庆白族美食的鹤庆乾酒啊!
第二品:品鹤庆白族美味凉血的醮水吹肝
这些地道的火腿、吹肝、猪酐酢的老家,应首推鹤庆坝子南部的甸南了。自古以来,甸南人就比较崇尚文化。在鹤庆有:“南文北武”之说,也就是说甸南人注重文化的发展和修养,而甸北多数以手工艺为主,著名的手工艺之乡——新华民族村石寨子,就在甸北。甸南的饮食,就是在深厚的文化熏陶下,造就了独特的鹤庆民间风味饮食,在这方面甸南妇女功不可抹。她们在饮食方面的独道之处是,追求一种精细、儒雅,纯自然的色、香、味俱全,既可以保健,又可以解馋的特色精品饮食。讲究的是用料、刀功和色、香、味的完美搭配,更注重放入器皿中摆设时的拼盘视觉效果。就像她们喜欢的刺绣一样,非要将它们装饰得:“红花配绿叶”一样精致和谐不可。
甸南妇女的这种制作美食的理念,在火腿、吹肝、猪酐酢和白族人待客的白族风味“八碗一座盘”的制作上,体现得最为完美和充分,品尝了这些鹤庆人的风味小吃,也就品尝到了甸南妇女的所有饮食手艺了,这就像观豹一样,只需观一斑就知全豹了。
鹤庆坝子进入十冬腊月,受玉龙雪山的影响,气候变得异常寒冷。加之有雪水潺潺地从玉龙雪山上,欢快地流趟下来,那水清亮无比,亮生生的,像刚从商店里买出来的不锈钢器皿一般,放出新光来。这正是白族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宰杀年猪的大好时日,也是腌制火腿、吹肝、猪酐酢……的好时候。
天刚蒙蒙亮,就开始宰年猪了,一伙人就烧水的烧水,绑猪的绑猪,然后是退毛,割下猪头,开膛破肚……
然后,将亲朋好友,同事、同学们召集在自家简朴的院子里,大家都一起动手,那亲热的氛围,已经超越了宰猪的意义。相聚的日子是短暂而欢快的,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年代,是显得多么地金贵和难得。大家快乐地吹着白话,互诉这段别后日子的酸、甜、苦、辣。
正在亲热得忘记了时光的流逝的当儿,猪的前腿和后腿被割下来了,经过打扮就成了新鲜火腿,把余下的清清爽爽的猪肉,改成四方小块,主要便于贮存。然后,妇女们就在锅台边,打整出白族的“八大碗”来。太阳又懒又暖洋洋地照耀着鹤阳大地,因为这时是农闲季节,大家都不忙。吃完饭,就可以腌制火腿、吹肝和猪酐酢了。
火腿的制作,大家都熟悉,这里就不用介绍,单单介绍一下吹肝和猪酐酢。新鲜的猪肝,已经晾到半干了,这时候,宰了的猪也已经收整得差不了,就来收掇猪肝。主妇就将自家在宰年猪之前,就准备好的鹤庆东山出产的油红色的花椒面,自家菜园里产的红亮的辣椒粉,事先买好的白生生的纯胡椒粉、香气扑鼻的草果面、细香葱末……一应俱全的东西摆了出来,和上清冽冽的玉龙雪山上淌下来的雪水,再拌进一些鹤庆乾酒。刚把这些备齐,有人急着找来了麦杆,除去了苦猪胆,就在猪肝上翻找气管,把拌好的调料,从气管里筑进猪肝内部……等灌完了,就用麦管拚老命地往肝里吹气,那猪肝便会不断胀大,直吹得不能再往里加气了为止。猪肝被吹得就像一只烧透了的肥板鸭一样,这时吹肝的制作就大功告成了。为了防止吹肝在晾晒时候,干得不匀称,还在那些肝瓣之间,用包谷核夹着,防止生蛆,或干不透时有怪味。
将吹好的猪肝,外面抹上一层花椒、辣椒混合物,红白相间,煞是勾人胃口。然后将弄好的猪肝,晾晒在楼楞上,以备客人来的时候,或者等到清明前后,去上墓了,把晾晒得恰到好处的吹肝取下来,招待客人。
客人来了,或者上墓的时候,取下吹肝来,要用微火慢炖,让里面的调料浸渗到猪肝的各个部位,可千万不能煮得太长了,当然也不能不熟。把煮好的吹肝切成薄片,那吹肝片已成蜂窝状,那些调料已经均匀地渗透到吹肝的每一处,此时此刻吹肝原汁原味的高雅淡香味,袭人而来,真让人垂涎欲滴了。
到这一步了,可大功还未告成呢!还需要调制蘸水。蘸水的调料也是非常讲究的,要用上鹤庆特制的漆醋(一种黝黑的米醋)或者炖梅,或者杨梅酱,加进上好的芫荽、辣姜、蒜瓣、辣椒粉、胡椒粉……
到此为止,你就不用客气了,赶紧动筷吧,否则……
鹤庆吹肝的制作和调料的选取,讲究的就是不受任何污染的纯自然品质,吃起来那才叫做享受。
吃过后,你会觉得通体都有一种轻松、愉悦、畅快的舒服感觉。这是鹤庆吹肝下火、凉血、清毒、通气……的效用使然,那感觉也是纯自然的。
这么好的东西,朋友,来了鹤庆可别忘了品尝啊!
㈡ 云南名间故事有几个
内容简介
《云南民族民间故事》是云南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云南民族民间故事》的精选本,内容上基本忠实于原版图书,从中选取了具有民族特点和代表性的内容,按照22个民族结构成书:
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傈族、回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瑶族、藏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崩龙族、蒙古族、独龙族、基诺族。
这些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与自然作斗争、与历代统治阶级作斗争的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充满乐观主义的胜利信念。这些故事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各族人民的集体加工、千锤百炼,因而语言生动、结构严谨、想象奔放、气魄宏伟,具有各自独特的民族风格,永远闪射着光辉,是我们伟大祖国文学宝库中一份宝贵的财富。
图书目录
彝族
淌来儿
九兄弟
宝扁担
还是匠人的本领好
罗牧阿智故事四则
普沙姑娘
红皮箱
火把节
阿霹刹、洪水和人的祖先
石林
臼族
雁池海
弓鱼洞
金刚岭
神笛
小黄龙和大黑龙
荨麻与艾蒿
两老友
五弟兄分二十四节气
哈尼族
野蔷薇
为什么鸡叫太阳就出来
三姊妹
吃米
阿罗找布谷鸟
阿扎
壮族
壮锦
穷人寨
九尾狗
水珠
傣族
小木匠
画神多兰嘎
九隆王
"多嘎达"兄弟
菩萨说话
有风度的慈善家
穷人聪明富人蠢
麻打西双郎
召波拉
糯乐多和赞哈
难夕河
泼水节
双角犀鸟
诏三路与南亚斑
苗族
连扎和吾扬妮磅
百鸟羽龙袍
僳傈族
鱼姑娘
绿斑鸠的故事
孤儿与小人国
回族
插龙牌
巧货
金雀
佤族
谁做天下万物之王
荞麦秆秆为什么是红的
我们是怎样生存到现在的
一只好胜的老虎
拉牯族
札努札别
纳布娄斯
独头娃娃
纳西族
玉龙山十二兄弟和金沙姑娘
龙女树
月其嘎儿
景颇族
有勇无谋的狮子
花裙子的故事
找酒药的故事
弯和直
腊必毛垂与羌退必波
瑶族
聪明的苏宝怒
隆斯与三公主
藏族
聪明的小白兔
奴隶的女儿
布朗族
布朗族少年
顾米亚
普米族
本分人和狡猾人
"给羊子"的来历
阿昌族
三兄弟打铁
亲妹子和晚妹子
陪郎撑伞
怒族
猎人与女猎神
聪明的九妹
星星姑娘
崩龙族
芦笙哀歌
笋叶伙子
叶开和她的两个丈夫
蒙古族
金猪
避石珠
独龙族
刨世神话六则
基诺族
敬献祖先的来历
庆"抛猜"的来历
㈢ 跪求云南瑞丽的民族民间故事
【泼水节】泼水节亦称“浴佛节”,系瑞丽傣族、德昂族的新年。傣语叫“赏见”,德昂人称“拱拍”。相传是从印度的“洒红节”和到圣河沐浴的习俗演变而来。泼水节有浴佛、过年、祈雨、迎春耕、祝愿人畜兴旺和五谷丰登之意,在巴利语系佛教文化圈内,它是一年中最盛大的宗教礼仪。泼水节的传说较多。瑞丽地区对泼水节的来历源于民间流传的民女智杀魔王的故事。相传:从前有个魔王无恶不作,百姓恨之入骨。他强占民女,先后从民间抢来12名年轻貌美的姑娘作为自己的妻子。吃尽苦头的民女们为摆脱他的魔掌,想尽办法一心想置他于死地,为民除害,但他总是刀箭不入、水淹不死,火烧不化。一天,年岁较小的民女骗得他的信任,从魔王的口中得出杀死他的秘密--只要用魔王的一根头发勒住魔王的脖子就能把魔王的头勒掉。于是众民女商议后,设计把魔王的头勒了下来。可是魔王的头滚落到哪里,哪里就大火成灾。为使人间免受灾害,民女们只得轮流抱着魔王的头,其余的民女则不停地向抱着魔头的民女泼水,以替她冲洗身上的污秽……自那以后,每年的傣历新年,瑞丽傣族、德昂族就要组织泼水活动,纪念她们心目中的英雄。为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1983年4月9日,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把泼水节作为傣族、德昂族人民法定的传统节日。 泼水节举办时间在傣历6月17~19日之间,以农历清明节后第七天计,即公历每年的4月中旬,一般欢庆3~7天。第一天为傣历除夕,这天家家户户要打扫卫生。卜冒、卜少身着节日盛装,敲起象脚鼓和铓锣成群结队进山采摘“赏见花”,打扮泼水亭,年龄长者在家杀鸡宰牛,做泼水粑粑、饵丝、米线,准备待客。次日是傣历元旦,一年岁首,这天,中老年人须进奘寺听经,用净水为菩萨洗浴。请佛爷在泼水亭前念经,举行祷告仪式,大家纷纷向水龙倒水,之后互相泼水祝福。傣族和德昂族同胞认为,水是圣洁的,不但能冲刷污秽,驱妖除魔,还能消灾免难,给人予吉祥。如今,每当佳节来临,宾朋欢聚,不亦乐乎。泼水节便成为经贸洽谈、促进交流,推进双赢的纽带和桥梁。 【目瑙纵歌节】 目瑙纵歌节是瑞丽景颇族人民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原属祭祀性的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庆祝丰收的传统仪式。景颇族目瑙纵歌节源于创世英雄宁贯娃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只有太阳的子女会跳目瑙纵歌。有一次,太阳神邀请地球上的万物去参加目瑙纵歌盛会。盛会结束后,鸟类便返回地球,途中它们见果林中硕果累累,就高兴地跳起在太阳宫跳过的舞蹈。景颇族的祖先宁贯娃听到鸟类跳目瑙纵歌的消息,便赶去观赏。他被目瑙纵歌所陶醉,于是向鸟类学跳此舞。自此,天上的“目瑙纵歌”就来到人间。不久,他在日月山下(今青海湖附近)组织了首次目瑙盛会。景颇族目瑙纵歌节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以后举行,为期3~7天。景颇称为“目瑙”,载佤称为“纵歌”,含有大家跳舞的意思。目瑙纵歌节期间,景颇族男女身着节日盛装,从山山寨寨,四面八方聚集到举行目瑙纵歌节活动的场地纵情歌舞。目瑙纵歌舞由两位德高望重的“瑙双”领头。“瑙双”头戴美丽的孔雀羽冠,伴随着优美,粗犷的旋律,手中挥舞熠熠闪光的银刀领舞在纵歌队伍的最前头。在“瑙双”的引领下,景颇族男女老少踩着象脚鼓和用“桑比”、“巴扎”伴奏的声音,边歌边舞。“纵歌”队伍规模庞大,气势恢弘、舞步刚健有力,变换有序。在歌舞声中还伴随着“哦啦!哦啦!”的欢呼声,声振遍野,是团结和力量的象征。舞场中央竖有高大的“目瑙示栋”,上刻跳目瑙纵歌的路线。人们围着“示栋”尽情纵歌,通宵达旦,场面颇为壮观。参加纵歌的人们来自十里八乡,人数多达数千人,甚至上万人,故景颇族目瑙纵歌亦称“万人舞”. 【中缅胞波节】 中缅胞波狂欢节是中共瑞丽市委、市人民政府进入新世纪,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扩大对内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中缅胞波情谊,与缅方共同举办的大型综合性节日活动。是近年来造节兴市、造节兴旅的成功典范。首届中缅胞波狂欢节于2000年4月15日至18日由瑞丽市人民政府在瑞丽东南亚南亚风情园主办,缅甸木姐地区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协办。自2001年第二届起,升格为云南省政府“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分会场和主要活动内容之一,由中国云南省旅游局和缅甸国家旅游部宾馆饭店司主办,德宏州政府、瑞丽市人民政府和缅甸木姐地区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承办。中缅胞波节首届活动时就确定了“和平、发展、吉祥、共欢”的节日主题。胞波狂欢节节徽以中国和缅甸的英文第一个字母“C”和“M”组成,造型为一白象,“白象”象征吉祥;用红、黄、绿三色圈围边,象征团结、喜庆;底色为蓝色,象征和平、发展。活动内容主要有“开幕式大巡游”、“瑞丽江小姐评选”、“民族服饰展演比赛”“牛车选美竞赛”、“民族体育”、“水灯祝福”等。中缅胞波狂欢节于每年的“五一”黄金周举办。节日期间,来自中缅“四城一区”:中国瑞丽、畹町经济开发区及缅甸木姐、南坎、九谷的各族群众欢聚瑞丽江广场,载歌载舞,尽情狂欢。
㈣ 云南民族神话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云南民族民间故事1:苗族民间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苗族的祖先蚩尤居住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那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牛羊成群,人民生活富庶。这,不仅仅因为蚩尤治国有方,而且还因为他英勇善战,体恤臣民。与此同时,还因为他有一件十分了得的秘密武器——“劲多宝剑”。
此宝剑不但锋利无比,而且威力无穷,哪怕千军万马强敌如林,只要挥动“劲多宝剑”,不管敌人多么强大,多么数倍于我的力量都会成片地倒在它的威力之下。
因此,蚩尤名声显赫。人民爱戴他,其他的族长都来朝贡他,纷纷与他签署友好条约,有的还主动与他结成“秦晋之好”。
由于蚩尤的威信和地位一天天的在扩大,于是有人就一心想打垮他,继而接管他的大片肥沃的土地,汉王也是其中之一。他为了打垮蚩尤,于是他假惺惺地去和蚩尤套近乎,还把自己一个长得如花似玉的女儿许配给蚩尤为妾。
目的是想让女儿充当“间谍”,刺探蚩尤的军事部署并窃取他的秘密武器——“劲多宝剑”。
汉王的女儿嫁给蚩尤以后,表面上装得十分温顺、勤劳,暗地里却一心麻痹蚩尤,同时暗暗观察蚩尤存放宝剑的地方。三年的时间过去了,汉王的女儿始终找不到蚩尤藏剑的场所。又三年的时间过去了,他们生育了一个小男孩。一天,蚩尤有事外出,家里只剩下汉王的女儿在家照看小孩。这天小男孩整天的哭闹,任凭汉王的女儿怎么诓、怎么哄,小孩就是止不住哭声并且小手不住的指着天花板。
汉王的女儿觉得奇怪,上楼去一看,原来蚩尤的秘密武器“剑多宝剑”就藏在这里。大喜过望的汉王女儿,迅速取出宝剑,用狗血和女人的尿泼洒在上面(民间传说,狗血和女人尿能使神力失去灵验),然后又悄悄地把它放回原处。做好了这一切,汉王女就千方百计地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她的父王,叫她的父王带兵前来攻打蚩尤。
但路这么远,如何将信送出去呢?于是她想出了一个办法,即把信放在鞋底的夹层中,夹层上还安了一颗针,穿起鞋来就刺脚。做好这一切后,汉王的女儿托人把鞋带给了她的父王。汉王收到鞋后马上穿在脚上,走起路来针不住的刺脚。
汉王觉得奇怪,就把鞋打开。一打开鞋,清楚地看到了信里面的内容。于是,汉王带着大批军队前来攻打蚩尤。当黑压压的军队把蚩尤的部队围得水泄不通的时侯,卫兵急匆匆地报告蚩尤说,汉王的军队打过来了。蚩尤自以为有劲多宝剑在手,便胸有成竹地说:“不怕,等他们靠近了再说。”
汉王的军队越来越近了,蚩尤拿出了劲多宝剑,可是不管他怎么使劲的挥舞,敌人却一个也没有倒下…… 就这样,蚩尤被打败了。
从此,蚩尤失去了大片肥沃的土地,过起了颠沛流离的迁徙生活……
云南民族民间故事2:昼夜的来历
传说古时候,太阳不分白天黑夜,天天挂在天上不落坡。那时候,一年四季都像春天一样暖和,庄稼年年丰收,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有个蚯蚓(布依族,即,魔鬼),名叫戛卡。经常从水潭爬上地面,躲在阴暗的角落抓人到水潭里去吃。这个戛卡什么都不怕,只怕天上的太阳光呢。它若被阳光一照,就像瞎子一样不能走了。
有一天,戛卡爬到地面上的阴暗里等着抓人吃,可是等了一大半天,没有一个走到它面前。这时,它恨死太阳,只好饿着肚子回水潭里。
戛卡回到水潭后,想了一个诡计,用铁打了一根有九百多棵竹竿长的铁棒,从路郎山的石洞里伸出,趁着西北风刮来,朝太阳刺去,“咔”的一声,太阳打不着,可是吊起太阳的金钩链被打断了。太阳从天上掉到地上,阳光也就熄灭了。这时,天地间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人在黑暗中惊慌失措,大地成了恐怖的地狱。
卡的诡计得呈,可开心啦!它从水潭里爬上来,“细细”的发出怪笑声,那里有怪笑声,那里的人就有哭声和喊“妈”声,在这黑暗的地狱里,戛卡吃了不少人,害了不少人命。
当时,在一座大山下的山洞里,住着一家年轻的夫妇俩,丈夫叫贵龙,是个聪明、能干的男人,妻子叫贵凤,是个漂亮、心好的少妇。夫妇俩听到人们的哭声和惨叫声,都很伤感。于是夫妇俩摸黑找人们来想办法寻找太阳,想重新把太阳挂在天上照亮大地。可是没有谁想出办法来。唯有贵龙想了个法子:把竹竿来互相接起,造一架竹梯直伸到天上去,由男人们在竹梯下撑着。但是贵龙又说:“竹梯若是造得,爬上了天,找到原吊着太阳的金钩链,但我们又没有金链条,怎样把太阳接挂起来呢?”贵凤抢着回答说:我们自己做的麻线不是很牢吗?我们把麻线搓成麻绳,用麻线来接断的金钩链。大家听了,认为很有道理,这样就由女人们搓麻线做麻绳。她们摸黑搓呀,稔呀!直捻了九九八十一天,才捻得一根很长的麻绳,由贵龙上天寻找原吊起太阳的金钩链,贵凤在地上寻找太阳。夫妇俩约定谁找得太阳和金钩链时,就敲起鋩(布依族一种打击乐器)告诉地上的人们。
贵龙背着鋩在天上摸黑找寻金钩链,从天南到天北,什么也找不着。天上空荡荡的,冷风像锋利的宝剑一样,把贵龙的肉皮刮得象刀刺一样的痛。为了找得金钩链来吊太阳,解求黎民的灾难,他还是继续摸黑寻找。
却说贵凤背着鋩在地上摸黑找太阳,爬山、过河,到处都找,把双脚都走肿了,都找不到。她继续找呀,找呀!终于在路郎山下找得了太阳,她用麻绳把太阳绑好后,就把鋩连敲了几下,向大家报讯,声音震动了山谷,把大地的灰尘都震得波动起来。
可是,鋩的声音一响,却被戛卡听见了。就急忙循着鋩声找到了贵凤,用它那长长而又尖利的牙齿和那长长的指甲抓着贵凤胸膛,把挂在贵凤胸膛上的一袋绣花针弄掉在太阳身上。贵凤被抓得鲜血直流,心肝从她的胸口暴了出来,掉在地上。这样地被戛卡吃掉了。
在天上的贵龙,当他听到地上传来“冬……冬……”的鋩声,知道妻子已找到了太阳,赶忙振奋精神,从东方摸到西方,最后才从西边的天尽头找到了原吊太阳的金钩链,他将绳捆着金钩链后,就敲响了鋩,接着就顺绳头从竹梯滑下来。
人们在地上听了两处的鋩已敲响了,都高兴得不得了。贵龙持着绳头滑到地上时,大家便接住绳子用力地拉,拉呀拉呀,太阳终于拉上了天,可是,真糟糕,太阳不发光了,人们费了九龙二虎之力,有的人说,“白费劲了,”一个个灰心丧气。然而,贵龙不灰心,他又第二次从竹梯爬上天去看。
贵龙到了太阳身旁后,伸着手一摸太阳,“哎哟”太阳都冷得象冰块一样了,原来太阳掉到地上。因光熄灰而变冷了,贵龙估计太阳没有死,可能是冷了的。得要想办法让太阳热过来,于是又回地上把火炉和大锤带上天。把太阳放进火炉来炼,用大铁锤敲打太阳,发出轰隆轰隆的响声,震撼了万里长空,就形成了今天我们听到的雷声。他打呀锤呀,锤出道道火光,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闪电,火烟熏着贵龙的眼睛,眼泪都滴了出来,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雨水。他还是继续炼呀打呀!打得火花四起,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见的星星。
太阳在贵龙的冶炼下,终于发光了。人们看见光芒四射的太阳,都高兴得跳起舞来。戛卡突然见了阳光,被太阳身上的绣花针刺瞎了眼睛,他东摸西摸,呜呜地嚎叫了起来。他找不着回水潭的路,被人们一顿拳打脚踢,直将他活活打死了。
由于太阳是用布依族自己种植的麻绳吊着金链挂在天上的,麻绳虽粗虽牢,但只经得住太阳的烈火烤半天就断了,太阳仍然落下来。因此,贵龙只好干脆留在天上守住太阳,等太阳把麻绳烤断后落下来,他又重新把太阳拉上天拴好。太阳一落下,大地就黝黑起来,贵龙把太阳拉上了天拴好,大地又亮起来,这就是如今的白天和黑夜。
今天我们一看天上的太阳,好象是很多的针刺着眼睛,那就是贵凤在地上被戛卡抓住她的胸膛时,绣花针落在太阳身上变成的。贵凤的胸膛被戛卡撕开,心肝掉在地上后,便长成一棵花,这棵花是如今我们见到的向阳花,它是贵凤的心肝变成,所以它永远地向着太阳,太阳走到那里,向阳花就面向那里,真的舍不得离开呵!怪不得今天的布依族都称呼太阳和向阳花叫“旦完”(布依语音)呢。
云南民族民间故事3:白族“耍海会”
耍海会又叫“捞尸会”。关于此会,民间有很多传说故事:一是从邓川到喜洲一带,相传为纪念打捞南诏时期投入猕苴河殉节的柏洁夫人;二是8月初8,是皮逻邓的妻子白节圣妃跳海殉夫的日子,大理耍海会,是打捞白节圣妃的尸体。三是大理、下关一带则相传为纪念打捞南诏时期除蟒救民葬身海底的民族英雄段赤诚。
相传,南诏时期,点苍山的马耳峰下出了一条大蟒,它或潜伏山涧,张口吸气,把人畜吸入血盆大口中,或潜入洱海,兴风作浪掀翻船只,弄得苍山洱海的百姓不得安宁,南诏王召集文武百官商议除蟒办法,文官武将皆策手无束,最后只好张榜招募勇士杀蟒。
段赤诚是点苍山下的石匠,他心地善良,力大无比,武艺高强。他听说恶蟒危害百姓,人人自危,便决心为民除害。于是,他前去应诏,揭下了榜文。他深知只身与恶蟒搏斗,势必有去无回,但为民除害,亦死得其所。于是,他想出了与恶蟒同归于尽的妙计:他手提宝剑,背上捆扎24把钢刀,刀口都涂上了毒药。
这天傍晚,正当恶蟒又在洱海兴风作浪时,段赤诚驾船迎着狂风骇浪冲了上去,挥剑与恶蟒搏斗,当他精疲力竭时,恶蟒张开血盆大口把他吞进肚里了。这时,他拼了全身最后的力气,在恶蟒肚里翻滚着,用手中的宝剑左戳右刺,背上的钢刀更把恶蟒的五脏六腑割得稀巴烂。恶蟒终于被除掉了。岸边的老百姓为了安葬段赤诚,大家纷纷驾船出海,把飘浮湖面的恶蟒尸体拖回岸边,剖开蟒腹,拣出段赤诚的遗骨,安葬在点苍山的马耳峰下。
民间传说杀蟒英雄段赤诚救民殉身之后,成为灵帝,和白族的其他两位传说里的民族本主神“建国皇帝”和“保安皇帝”,合称白族“三灵”,永享白族民间烟火祀奉。
为了纪念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人们将蛇骨烧成砖头,在段赤诚墓地上建起一座大塔。同时,每逢段赤诚下洱海杀蟒这天,远近百姓便仿效当年驾船抢救段赤诚尸骨,纷纷驾船出海,遂成流传到今天的耍海会。
另一相传过去洱海里有条凶残的大黑龙,年年兴风作浪,涂炭人民。聪明智慧的白族人民雕一条黄木龙,放进洱海去同黑龙决斗。两条龙在洱海中展开了恶战,白族人民聚集在岸上为黄龙呐喊助威。黄龙斗累了伸出头来,大家一齐扔去馒头:黑龙伸出头来,大伙丢下石头。于是黄龙越斗越强,黑龙又饥又乏,被咬得遍体是伤,慌忙逃往漾濞江。从此,海水外泄,风平波静。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每年到了这一天,白族人民身穿盛装,撑起花伞,从四面八方乘船或步行赶来耍海。
㈤ 关于云南西双版纳的神话故事
这里有一个最出名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6bdcd30100jiqi.html
孔雀公主南姆努娜与召树屯王子的傣族版千古情缘权传奇(
㈥ 昆明的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急!
传说故事:
1、《金马碧鸡》的传说。《金马碧鸡》传说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汉武帝认为,云岭南麓有神鸡绿羽,是西汉时期的民间流传。他们可以带着破碎的石头飞过天空,他们的声音又长又亮。汉代宣帝赞扬皇帝访问云南。王宝因故没有来。他还写了《移金马碧鸡颂》献祭。
东晋长兵在《华阳国志》中说,滇池里有龙和马,他们交配生产一匹好马,可以“一天得到500里”。北魏地理学家多道元(公元472-527年)在《水经》注释中还提到大瑶、玉山有金马、绿鸡。唐宋以后,佛教徒们就使用了这个奇妙的传说,传说金马是佛教阿育王的“神”。唐代以来,昆明东西两山都建了金马青鸡祠,人们把它当作神来崇拜,历代文人歌咏的诗文很多。
2、圆通寺的传说。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昆明市一夜下起大雨。第二天早上,一个和尚走出和尚的房子,看到树叶落在院子里,掉进大厅里烧香,却看到两条泥龙在木柱上浸水,仿佛刚从水里回来。和尚大吃一惊,转身跑去向方丈报告。方丈很可疑。于是他带领一群僧侣进了大厅。他看到龙身上沾满了水,苔藓(藻类等)粘在它们的鳞片上。
龙的胸部上下并拢。当僧侣们看到这一幕时,他们吓了一跳,不敢发泄自己的愤怒。在他们中间,一个小沙米好奇地左右望着。他走出大厅,看到地上有一个巨大的水印。水标沿着绕在柱子上的泥龙伸展开来。小沙米向僧侣们指出。他们似乎理解了这一点,并沿着水道爬行寻找水源。一群人来到了金翠湖九龙潭(金元通街西北角)。
原来昨晚下大雨的时候,很多人都听到了龙的咆哮声,战斗声持续了一整夜。另一些人在岸边发现了几只带着大碗的龙鳞。僧侣们突然明白,寺庙里的两条泥龙冲进了大海(翠湖,原名蔬菜海子),并驱逐了一条占据九龙池的龙。在此之前,昆明经常被蛟龙淹没,淹没了城市的一半街道,人们无休止地抱怨。战后,蛟龙消失了,人民安居乐业。
元通寺大厅后,有一座诅咒台。据说,很久以前,这是蛟龙藏匿的大石洞。蛟龙占据了主要的地形,经常滋生怪兽,危害人民。昆明城南约40公里处,有一座盘龙寺,和尚名叫阿扎里。他知道崎岖的经文(古夏经文),详细记录了大禹治水的过程。其中之一就是投降蛟龙的魔法。为了收获蛟龙,在这里建了蛟台。我恭敬地邀请阿扎里在舞台上日夜朗诵经文。几天后,魔法的效果就显现出来了。地上的蛟龙洞乞怜。阿扎利挥手示意走。从那以后,蛟龙的洪灾就消失了。
3、阿诗玛的传说。从前,在阿着底地方,贫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了个美丽的姑娘,爹妈希望女儿像金子一样珍贵闪光,便给她取名叫“阿诗玛”。阿诗玛姑娘不仅长得漂亮,也能歌善舞,许多小伙子都喜欢她。她爱上了青梅竹马的孤儿阿黑,立誓非他不嫁。
一年的火把节,她和聪明勇敢的阿黑订了亲。财主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也看上了美丽的阿诗玛,便请媒人去说亲,但不管怎样威胁利诱,都无济于事。热布巴拉家乘阿黑到远方放羊之机,派人抢走了阿诗玛并强迫她与阿支成亲,阿诗玛誓死不从,被鞭打后关进了黑牢。阿黑闻讯,日夜兼程赶来救阿诗玛,他和阿支比赛对歌、砍树、接树、撒种,全都赢了阿支。
热布巴拉恼羞成怒,指使家丁放出三只猛虎扑向阿黑,阿黑三箭将猛虎射死,并救出了阿诗玛。狠毒的热布巴拉父子不肯罢休,勾结崖神,乘阿诗玛和阿黑过河时,放洪水卷走了阿诗玛。十二崖子的应山歌姑娘,救出阿诗玛并使她变成了石峰,变成了回声神。
从此,你怎样喊她,她就怎样回答你。她的声音,她的影子永远留在了人间。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风俗习惯:
1、不能随意摸小孩、小和尚和少女的头和头饰。
2、进傣族寺庙的大殿或上傣家竹楼须脱鞋。
3、在傣家竹楼留宿,头不能对着主人家房门,而要把脚向着主人房门,也不能从妇女的脚上跨过去。
4、别人给你盛饭,应双手接;你给别人盛饭菜,不能盛满,也不能只添一勺。
5、到回族地区或进清真饭店时,忌谈猪肉。忌说"肥"字,一般是用"壮"代替"肥"。
(6)云南民族民间故事扩展阅读
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傈僳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响,融会贯通,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生活在昆明地区的各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淳朴,无论是其待人接物的礼仪、风味独特的饮食、绚丽多彩的服饰,还是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妙趣横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众多的民族节日中,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傈僳族的“刀杆节”等久负盛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每逢节日,各民族群众都会穿上自己手工刺绣染制的民族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举行摔跤、斗牛、对歌等活动。按照岁时节令,农历三月初三的西山调子盛会、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阳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观赏月等许多习俗在民间十分流行。
昆明地方文艺种类繁多,滇剧、花灯戏、民歌小调以及少数民族剧种、民间叙事长诗、民间传说等,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传颂,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㈦ 云南民间走马皇帝的故事叫什么
明代宗朱祁钰,他在明英宗朱祁镇被少数民族蛮夷关押后,迫于朝野压力,被迫当了皇帝,但当明英宗朱祁镇被释放后,又被明英宗朱祁镇废掉皇帝称谓,于是他死后也未享受到皇帝等级的埋葬.
㈧ 傣族的故事
1.谷魂奶奶的故事
传说,谷子是有灵魂的,西双版纳傣语称为“雅欢毫”,意为谷魂奶奶。佛教刚刚传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时,佛祖到处宣称自己如何如何了不起,无人比他高强。这时谷魂奶奶站起来反对他,他就把她赶走了,结果引起了3年大旱。谷子颗粒无收,百姓无米下锅,饿死者数不胜数。佛祖无奈,只好把谷魂奶奶重新请回来。
2.泼水节的传说
很久以前,那时,天有十六层,有个恶魔,就是其中一层的霸主,他落在水里漂不走,掉在水里烧不烂,刀枪不入,他整天横行霸道,对人民欺压掳掠,无恶不作,抢占民女为妻。人间有一个漂亮的公主名叫婻粽布,也被他抢来作为他的第七任妻子。
有一年六月,正是人间过年的那一天,魔王为婻粽布贺年,婻粽布在醉醺醺的魔王口中,知道了他致命的弱点——他自己的头发会勒断他的脖子。所以婻粽布就趁魔王熟睡的时候,小心地拨下魔王的一根头发,将魔王的头勒断。
婻粽布终于回到了人间,但她任就浑身血迹,人们为了洗掉她身上的血迹,纷纷向她泼水。血迹洗净了,婻粽布幸福地生活在了人间。婻粽布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在每年过年的时候,就相互泼水,用洁净的水洗去身上的污垢,迎来吉祥的新年。
3.白象引路的传说
传说,今双江县城区几个村寨的傣族是从景谷迁徙而来的。当时他们祭拜天地、祈求神灵,以白象引路,这只白象走在前面,后面是浩浩荡荡的迁徙大军。人们走了数月,大象均不歇足停止,最后来到今天双江县城所在地这个地方,大象不走了。大家知道这是新的家园,他们将在此落脚生根,繁衍生息。
4.傣族的纹身
傣族称纹身为“萨姆多”(直译:萨姆为刺,多为身体),凡傣族男性,年龄到16岁-20岁(即相当于大和尚和将升为佛爷的年龄),就必须纹身,否则就会被人们视为没有男子汉气质的男人。若要正规纹身,必由父母顾请“摩萨姆”(纹身匠)到家里来纹刺。
纹刺的方法是用4枚小针安在一小铅块上固定稳,然后麻醉被纹身人将纹身的部位,即画样后进行纹刺。刺好一图样涂上黑或蓝色、红色的纹身汁即成。纹身师很痛苦的,若纹全身决不能作一次纹完,必须分为2-3次进行,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即使分2-3次进行,每次纹刺的部位均红肿而发高烧。待纹处完全消肿后,图样就永远不会磨灭(除非以医术进行消失手术)。
纹身的部位多为胸、背、四肢、腰周。纹的图样多为虎、豹、狮、龙、象及一些不知名的怪兽图。不能纹牛、马、猪、狗等动物图样。纹图案者,有圆形、椭圆形、三角形、乘(x)号和口字。纹字着,有傣文、泰文、缅文或成句的佛经,也有纹直线、曲线、水波纹等。
傣族纹身起源的传说,众说不一,有说是民族的标志,认为所有纹身者都是傣族(按:此说不确切,缅人、印度人、孟加拉人也有纹身的习惯)。有说是为了防范鱼、龙伤害,因为傣族男性常泅渡江河和深入水下捕鱼、沐浴,纹了身,鱼、龙就不敢伤害。有说是标明是否当过和尚,是否取得男子汉资格的标志。有说是为避免被耻笑为女人和求婚难等等。
5.小黑龙和水牛的传说
相传,勐库的傣族是从德宏迁来的,傣族来后首先开发勐库坝,在勐库定居数代。一天,一位放牛的老人发现他所放牧的一头水牛从早上就不跟牛群,而独自顺河
而下,傍晚牛群回归时头上绕有水草。第二天他按头领的吩咐尾随水牛要看个究竟。结果来到今天双江坝头一带,放牧老人看到眼前是一片宽广、浩荡的湖泊,湖面碧波荡漾,一片美景。
水牛到湖边狂跳不止,突然水中冒出一条小黑龙,头上一对金角闪闪发光。小黑龙和水牛就在湖边浅水滩上斗架戏耍。从午时一直斗至夕阳西斜。老牧人把牛赶回家,向头领告明情况,第二天全勐人都来观摩。人们于是发现了今天的双江坝。
拓展资料
傣族,也称“傣泰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傣泰民族源于中国的云贵高原,曾多次在云贵高原建立政权,后因中原王朝及其他民族的挤压,逐步向中南半岛及南亚次大陆迁徙,分布在泰国、老挝、印度、中国等多个国家,总人口约6600万左右。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是泰国、老挝的主体民族,占泰国总人口的40%,傣族还是缅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少数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26万余人。
中国傣族按分布地区有傣泐、傣那、傣亚、傣绷、傣端等自称。西双版纳等地自称“傣泐”,德宏等地自称“傣那”,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称“傣亚”,瑞丽、陇川、耿马边境一线的自称“傣绷”,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
㈨ 少数民族里的傣族有什么神话传说
傣族泼水节神话故事传说
在美丽的西双版纳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有十六层,在这十六层当中的某一层里住着一个凶恶的魔王,他身有魔法,可以做到立在水里漂不走,掉在火里烧不烂,刀砍不烂,枪刺不入,弓箭射不中。
由于他法力过人,因此变得傲慢自大,整天横行霸道,为非作歹。他那时已经有了6个美丽的妻子,可是还嫌不够,于是他又抢了一位美丽又聪明的女子作为妻子。
某一天,正是人间过年的时候,魔王在宫中饮酒作乐。酒过三巡,已经醉醺醺的了。他的第七任妻子婻粽布(也有一说叫侬香)乘机对魔王称颂道:“我尊贵的大王,您法力无边,德行高尚,凭着您的威望,您完全可以征服天堂、地狱、人间,您应该做三界的主人。”
魔王听了这些赞颂的话,更加洋洋得意,沉思了一会儿,转过脸对爱妻说:“我的魔力确实能征服三界,但是我的弱点是谁也不知道的。”
小妻子接着又问道:“大王有如此魔力,怎么会有弱点?”魔王向四周张望,确定安全后,小声回答:“我就怕别人拔我的头发勒我的脖子,这会使我身首分家,你可得经常看着点儿。”
她假装惊讶的追问:“能够征服三界的大王,怎么会怕头发丝?”魔王又小声的说:“头发丝虽然小,但我的头发丝却可以勒断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
她听了以后,暗暗打定主意。于是,她继续为魔王斟酒,直到酒席散尽,她又扶魔王上床睡熟。这时,她小心地拔下魔王的一根头发,未等魔王惊醒就勒到了魔王的脖子上。
魔王的头立刻就掉到地上,头上滴下的每一滴血都变成了一团火,熊熊燃烧,而且迅速往人间蔓延。
这时,婻粽布赶忙把魔王的头抱起来,大地上的火焰也就熄灭了,可头一放下,火又烧起来了。于是,六个王妻也都赶来了,她们轮流抱着魔王的头,这样火才不再烧起来。
后来,婻粽布回到人间,但她仍旧浑身血迹,人们为了洗掉她身上的血迹,纷纷向她泼水。血迹终于洗净了,婻粽布幸福地生活在了人间。
婻粽布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在每年过年的时候,就相互泼水,用洁净的水洗去身上的污垢,迎来吉祥的新年。这也慢慢演变成傣族的泼水节。
(9)云南民族民间故事扩展阅读: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傣族泼水节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是元旦,叫“麦帕雅晚玛”人们习惯把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第四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敬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到附近的山上采集一些鲜花和树叶,到了节日这天,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再拿着采集的花叶沾水,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第一天,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 先至佛寺浴佛,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节,然后 彬彬有礼的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 “ 水花放,傣家狂 ” , 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
“ 丢包 ” 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游戏, “ 包 ” 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丢包时,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将包掷给小伙子,小伙子再掷给姑娘,并借此传递感情。如此,花包飞来飞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悄悄退出丢包场,找一个幽静的地方依肩私语去了。
"放高升"和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人们在节前就搭好高射架,届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让它尖啸着飞上蓝天。高射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们越觉得光彩、吉祥。优胜者还将获奖。入夜,人们又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气球”内,利用热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诸葛亮)。
赶摆是泼水节的主要项目之一。赶摆场一般设在江河岸边平阔之处或田坝中央,场边置高升架,有专门用来燃火花和放火飞灯的场地。身着节日盛装的各民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人山人海,锣鼓喧天。人们听章哈演唱,观赏民间艺人表演的孔雀舞、象脚鼓舞、蝴蝶舞、白象舞、马鹿舞和刀舞、拳舞等,和着鼓点节奏同跳“依拉咴”舞。江上赛龙舟,空中放高升。青年男女聚在一起丢包,传递情谊。夜晚,人们继续歌舞狂欢,放高升、放火花和火飞灯,热闹非凡。
象脚舞和孔雀舞,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中广场,参加集体舞蹈。象脚舞热情、稳健、潇洒。舞者围成圆圈,合着锰锣、象脚鼓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态为基础,在趣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聚着傣族儿女们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舞者尽情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唱边跳,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连续跳上几天几夜也不知疲惫。
赛龙舟是泼水节最精彩的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精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像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参考资料:
傣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