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 印章小故事

印章小故事

发布时间: 2021-03-10 19:36:54

⑴ 印刷术的故事

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首见于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

,使之成为陶质。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

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

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

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

块排字。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这样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字,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

。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刻出,用草木火马上烧成。从印板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内,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备检

索。

毕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涨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才改用胶泥。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

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

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1100~1103)年活字本。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

史见证。

宋人周必大(1129~1204年)曾被封为济国公,老年时从沈括那里学来了毕升的方法,印了自己的著作。他也做了一点小改动,把铁板改为铜板。

铜板比铁板传热性好,易使粘药熔化,但铜板比铁板价格贵,这对一个公爵来说就算不了什么。

元代的姚枢(1201~1278)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子弟杨古用活字版印书,印成了朱熹的《小学》和《近思录》,以及吕祖谦的《东莱经史论说》等

书。不过杨古造泥活字是用毕升以后宋人改进的技术,并不是毕升原有技术。

清康熙六年翟世琪出任饶州推官,集磁户,造青磁《易经》一部。所谓青磁(活字)据专家分析可能是以制青瓷的瓷土烧成的陶活字。

1718年山东泰安人徐志定制成陶活字,印《周易说略》。他将泥土煅烧后制成活字用以排版印书,采用的仍然是毕升用过的方法。

19世纪安徽泾县的翟金生,因读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所述的毕升泥活字技术,而萌生了用泥活字印书的想法。他费时30年,制泥活字10万多

个。1844年印成了《泥版试印初编》。此后,他又印了许多书。20世纪60~70年代在泾县还发现了翟金生当年所制的泥活字数千枚的刻东西的印

章。这些活字有大小五种型号。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了毕升的发明是可行的,打破了有人对泥活字可行性的怀疑。

1962年发现于安徽徽州的翟氏泥活字模。

与杨古同时代的王祯(1271~1368年)创制了木活字。王祯是山东东平人,是一位农学家,做过几任县官,他留下一部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著

作--《农书》。王祯关于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选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这本书内。他在安徽旌德请工匠刻木活字3 万多个,于元成宗

大德二年(1298年)试印了6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不到一个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见效率之高。这是有记录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

王祯在印刷技术上的另一个贡献是发明了转轮排字盘。用轻质木材作成一个大轮盘,直径约七尺,轮轴高三尺,轮盘装在轮轴上可以自由转动

。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的一个个格子里。他做了两副这样的大轮盘,排字工人坐在两副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可找字

,这就是王祯所说的"以字就人,按韵取字"。这样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的体力劳动。是排字技术上的一个创举。元代木活字印

本书虽已失传,但当时维吾尔文的木活字则有几百个流传下来。

明代木活字本较多,多采用宋元传统技术。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的《唐诗类苑》、《世庙识余录》、嘉靖间(约1515~1530年)的《璧水群英待

问会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

在清代,木活字技术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空前的发展。康熙年间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规模用木活字印书则始于乾隆年间《英武殿聚珍版

丛书》的发行。印制该书共刻成大小枣木木活字253500个。印成《英武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389卷。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

字印书。

用金属材料制造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一个发展方向。在王祯以前,已有人用锡做活字。但锡不易受墨印刷很困难,难于推广。公元15、16世

纪之际,铜活字流行于江苏无锡、苏州、南京一带。铜活字印刷在清代进入新的高潮,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数量达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了,

估计用铜活字达100~200万个。

1965年在浙江温州发现崇宁年间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本,字体大小不一,有个别字被横置,显然是活字本。1907年,法国考古学家伯希

和在敦煌发现1300年的几百枚全套维吾尔文字母活字。1928年中国考古队在吐鲁番地区发现带汉字的维吾尔文活字印本。

1322年,浙江奉化县尹马称德,用十万木活字,排印《大学衍义》。

1490年,江苏无锡印书家华隧,用铜活字排印书籍千余卷。

1574年,铜活字排印《太平御览》1000卷。

明代用木活字排印的印刷物包括《壁水群英待问会元》、《四友斋丛说》、《晏子春秋》、《小字录》、《栾城集》等。

明代铜活字本包括《宋诸臣奏议》、《渭南文集》、《石湖居士集》、《曹子建集》、《蔡中郎文集》、《吴中水利通志》、《唐人集》、《

玉台新咏》等。

1725年,内府制造25万枚铜活字,排印64套《古今图书集成》,共32万余卷。

1733年雍正诏令制木刻活字。二十五万余木刻活字,在一年内全部完成,排印2300卷《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现存清代活字刊本还有〈常州府志》、《近台记闻》、《无锡县志》、《精订纲鉴二十一史通俗衍义》、《红楼梦》、《万历野获篇》、《续

资治通鉴长篇》、《学海类篇》、《南疆译史勘本》、《仙屏书屋初集》、《音学五书》、《琳琅秘室丛书》等。

⑵ 求印章八个字是什么意思非常感谢! 有无什么故事。

能把这两仿印章钤印出来,重新上图吗?很难看清楚哦。
只看到左印为“清河伯子”。

⑶ 四大发明小故事

指南针
战国时代,我国人民利用磁铁造成了一种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司南的形状和现在的指南针完全不同。它是根据我国古代的勺子的形状制成的,很象我们现在用的汤匙。
司南是怎样制成的呢?古书上缺少详细的记载,又没有实物留下来,所以我们没有办法知道它的准确形状。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司南大约是把整块的天然磁铁,轻轻地琢磨成勺子的形状,并且把它的S极琢磨成长柄,使重心落在圆而光滑的底部正中。
司南做好以后,还得做一个光滑的底盘。使用的时候,先把底盘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底盘的中间,用手拨动它的柄,使它转动。等到司南停下来,它的长柄就指向南方,勺子的口则指向北方。
司南的底盘是用青铜做的,有的是个涂漆的木盘,青铜和漆器都比较光滑,磨擦的阻力比较小,司南转动起来很灵活。这种底盘内圆外方,四周还刻有表示方位的格线和文字。现在的出土文物中,就有这样的铜盘和涂漆的木盘;还有东汉时候的一幅石刻,刻着一个小勺子放在一个小方台上,有人认为这就是司南。
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战国时候,有人去采玉,怕在荒山中迷路,就带上司南。
司南必须放在光滑的底盘上旋转,底盘还必须放平,否则就会影响它指南的作用,甚至会使它从底盘上滑下来。因此,人们发明司南以后,又继续不断地研
究改进指南的工具。

⑷ 图中印章所属为谁他有着怎样的故事

这方印章,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印章中的四个字是篆书的“梅兰芳印”,其中的“兰”字,是用的繁体。
梅兰芳大师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他是我国著名的京剧旦角,是我国四大名旦之首,创立梅派。是中国京剧界最著名的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⑸ 此印章的内容!和关于印章的故事!

恤其居作而寿

⑹ 印章故事txt全集下载

印章故事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印章故事
作者:边打工边打仗
印章故事之一 子鼠和申猴
更新时间2011-3-13 8:42:17 字数:907
我母亲生前有一方小寿山石头印章,印钮是一只机灵可爱的小老鼠,印面是母亲的姓名。
我弱冠时开始学刻印,注意到了这方小印,母亲告诉我小老鼠是我舅舅刻的,我在印侧果然看到“柳文田刻”四个小而秀气的署款。小老鼠雕的写实,身体扭曲,瞪着两个绿豆眼,背上浅刻出毛发,将鼠的警觉和灵活表现了出来,生动极了。我仿刻了印文,替换了这方印,当时母亲偶尔还有用到印章的时候。若干年后,我才知道印文是刻字店刻的,而我起初以为也是我舅舅所为。母亲属鸡,舅舅属狗,难道刻鼠只是随意所刻?询问之下,原来还真有故事。
外公家当年是山东蓬莱城中的望门,外公与舅妈的父亲张子宽是好友,两人做主,包办了这桩婚姻。舅妈娘家是商人,家境殷实。舅妈长的并不丑,但她没有读过什么书,背也微驼,这年舅舅18岁,刚与画友孙国枫、崔佑家、王希仁结成画社,让意气风发的舅舅娶一个没有文化的女子为妻,实在难遂其愿,但父命难违,勉强成婚,感情可想而知。后来舅舅一家到芜湖居住,虽然育有子女,但舅舅对舅妈的态度依然没有改变。而这个时候舅舅遇到一位红颜知己,这方印就是舅舅精心为她刻的。无疑这位女子是属鼠的了。舅妈是位家庭妇女,经济上没有自主权,虽然心中恼火,但又没有良策,便将这方印章偷偷拿走,送给我的母亲。母亲为他俩的和睦曾费了不少心思和口舌,舅舅……

⑺ 关于中国文字的小故事

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国子坚王懿荣得了大病,四处求医找药,无意中发现药材中有一种刻了文字的龟甲,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古物,于是便派人此处搜购,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一带农民拾获后卖给中药店的,后来经研究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应该就是古老的文字,这个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和文化界,从此,甲骨文受到许多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视。 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将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而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例如:

口 米 龟 雨 耳

. 金文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 和现代的铸铁产品一样,青铜器的铸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也有少数则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的,因为陶范质地松软,雕刻比龟甲、兽骨更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绘图性质更强,更为接近原始文字。 例如:

口 米 龟 雨 耳

.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例如:

口 米 龟 雨 耳

.隶书
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 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需要使用起草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传。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之为「章草」,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草书由于字形太过于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无法像隶书取代小篆那样,取代隶书成为主要的字体。 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不但笔划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划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之为「今草」。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如果楷书像人的坐,草书人的跑,那么行书就是人的行走,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的让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们的喜爱。 行书大概在魏晋时代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了,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价倍受人们的喜爱。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 楷书
楷书在字体结构方面,与隶书差不多,但楷书将隶书笔划的写法改变了,且由扁形的隶书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的楷书,即所谓的「方块字」。楷书也称为正书、真书,说明了楷书是提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东汉末年的钟繇,从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中,还多少残留著隶书的笔意。楷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到了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书,笔划、结构都相当精致、严谨,如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就是范本之一。

中国文字进入楷书阶段后,字形还再继续简化,但字体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了,做为我国四大发明术之一的印刷术,就是以楷书做为印书的主要字体,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楷书被美术化,写得更加规矩而漂亮,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宋体字而加以变化的,叫做「仿宋体」。我们今天阅读的书籍、报刊上所用的字体,大致上是这一种风格的楷书变体。

⑻ 求一些文字小故事和小常识

一、对联
因为爱好书法,曾拜一位老先生为师。老师见我有些毛草,估计也不会有什么长性,就很随意地说,先临玄秘塔吧。
老先生说的玄秘塔,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碑文拓本。对学汉字书法的人来讲,属于小学生的级别——请别误会,这里没有轻视柳字的意思——我是说柳字在国人中的知名度很高,连小学生描红模子都以之为范本。大凡有一点书法常识的人,无不知晓唐宋以来的四大名家——颜柳欧赵,而柳字尤其以形制规整、法度森严著称。自然可以想象,早已不是描红模子的年龄的我,怎么能够坐得住呢?因此终于没有临出个名堂,半途而废是必然的结局。
也有收获,从此我便喜欢琢磨这方块字了。
一日,与一同事聊天,不知怎么忽然就把话题转向了书法。老实讲,尽管自己没有学出什么名堂,但欣赏他人的作品还是有一点点感觉和品位的——正如做菜,自己是做不来的,却并不妨碍品评人家菜肴的口味;而只要用心,也许就能成就一个美食家。同事很郑重地说,最近认识一位书法家,字写得很好。问我有没有兴趣替你求一幅墨宝?我稍作迟疑,便决定接受同事的这份美意。
但是,写什么字呢?在我看来,书画作品要么名家,可以用来收藏;要么应时,可以作为装饰。而作为装饰的书画作品是无须太挑剔的,只要有个不错的内容和基本说的过去的章法就可以了。想不起他说的这位书法家有什么名气,或许是后起之秀也未可知。于是在写什么内容上举棋不定。
忽然想到近来身边人事管理的话题,不知怎么又联想到鲁迅在什么文章里提到过大写的人字的话。何不出一与人有关的对联?这时候我心里已经有数了。但是,却不知书家是年轻还是年老,是真有其名还是徒有虚名。万一书家看出我有意为难他,岂不让同事替我遭受白眼?
管不了那么许多了。于是,工工整整写了十四个字:
众人从人人从众,人从众人众人从。
我向同事说明,一定照原样用简体字书写。他有些疑惑,我有些得意。
爱好书法的人知道,书圣王羲之曾在一篇文稿里写过十几个不同的之字——但那是穿插在文章当中,在上下文字不同的情况下寻求某种变化,客观上是可行的。如果让书圣通篇连续写十几个或者几十个之字,我想如果不是愤怒地把笔摔掉,他一定也会冒出汗来。
他当然不会写。连老道向他索一幅字,都要挖空心思养一池白鹅来讨取他的欢心,更别想我等这无聊的把戏了。
但是在此后的某一天,我居然在同事那里看到了那幅字。字是竖着写的,似乎还题了跋,大意是说他本人对此联的含义不置可否云云;而我看了那字,却对那字也不置可否了。
不知为什么,后来同事并未将那幅字送我;本就不属于我,自然也无须索回。记此事,权当个故事给大家听。

二、扇面
有一回,我在武汉书画市场买了一幅扇面。清代的,很旧,还有些残。扇面章法有度,书写得当,字的大小界于小楷和中楷之间——大约是书者根据所书内容和扇面尺寸精心设计的,但内容绝不拘泥,且有些漫不经心,很是洒脱:
日月奔走无休,看来有甚么滋味,倒不如一壶茶、万卷书看他一看;倦来时,竹藤床睡他一睡;醒来时,对花酌酒醉他一醉;客来时,说笑话、猜野谜、涂几笔松竹、写几句情诗、弄他一盘棋,玩他一会儿。争不尽人间气;谋不尽人间利;纵做到汤武征诛、五霸争雄,终是一场戏。优游岁月,谁识其中趣。
文字写得虽然秀美,但我主要的,还是欣赏他这段文字。落款和印章都有些模糊,两者一结合,隐约可以辨认出的字迹是:张树。
因为喜爱,便把内容记住了。这个扇面后来被我的好友徐先生强行拿走了,他也喜欢扇面里的字句。临走前丢了一叠现金在桌上,也不问价。他或许是咨询了有关行家的,依他当时的眼力,对这件东西实在很难给出准确的估价。
我后来也曾和几个爱好书法的朋友提起过这个扇面,还把上面的内容背诵给他们听。他们也大都很喜欢,有几位朋友还嘱托我把内容抄录下来送给他们。
后来有个朋友开了间茶馆,我建议请书家把这段文字写下来挂在厅堂,一来可以装饰;二来在品茶之余也可以细细品味。朋友说,那就由你来请人写吧。我哪里认识什么书家?刚巧,在朋友处遇到一个侃爷在侃大山(北京土语,口无遮拦聊大天),便说起此事,不想他竟满口答应下来。我恭恭敬敬地抄录了那段文字,并注明是清人遗墨,交给他。不几天,字便写好送过来了。
一看字,不太满意,但我已万分感激——总算可以向朋友交差了。求字的这个朋友并不懂字,看来也不懂文,但他却乐于把所见所闻侃上一通。于是,我知道了那个书家自称是个道人;或许还是个诗人——因为他说他可以把那段文字改得更好。
我愕然了。
我想,张树若在清朝为官,官一定不大,大了我们应该有所耳闻;应该也不是什么很有名的文人或书画家,如果有名,一定会有作品传世,那么我们也就会有所目睹。而今,他只留这把破旧的扇面传世,竟让我等如何评价是好呢?
可我喜欢他那段文字,是诗也是文。仔细品味之后,如果用某些人的观点去看,那些字似乎并不如何清丽和秀美;境界好象也不怎么超迈和旷达,甚至还有一点点无奈、逃避和玩世不恭的情绪。
但是,那是张树的文字,那是张树的心境写照——直书胸臆,毫不做作。
不知道这位叫张树的古人有没有别的什么作品传世。仅这尺牍扇面,已让我品咂出不少人生况味了。
作为晚学,我怎么敢品头论足、指手画脚呢?

⑼ 谁知道关于印章的历史故事(答案满意加分)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9)印章小故事扩展阅读:

史上印文最多印章

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是一件西魏文物,高4.5厘米,宽4.35厘米,1981年陕西省旬阳县出土。

该印由煤精制成,球体八棱二十六面,其中正方形印面十八个,三角形印面八个。有十四个正方形印面镌刻印文四十七字。

分别为“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国之印”、“独孤信白书”、“信白笺”、“信启事”、“耶敕”、“令”、“密”等。印文为楷书阴文,书法遒劲挺拔,有浓厚的魏书意趣。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是中国印章印文最多的一枚。同时篆刻家在印章的方寸天地里,把方与圆、曲与直、柔与刚、光与涩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字法、章法、刀法三种篆刻语音的交响中,将具有浓厚魏碑意趣的楷书阴文镌刻在印章上,堪称书法、雕刻的艺术佳品,更是研究北朝印玺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

⑽ 下图印章主人是谁Ta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这个印章的主人是陈师曾, 陈师曾(1876.3.12—1923.9.17),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人(今江西省修水县),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
陈师曾出身书生门第,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著名诗人陈三立。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任江西教育司长。从1911年2月至1913年4月,他受南通张謇之邀,至通州师范学校任教,专授博物课程。1913年又赴长沙第一师范任课,后至北京任编审员之职。先后兼任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1923年9月为奔母丧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终年仅47岁。[1]
陈师曾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其著作有《陈师曾先生遗墨》(10集)、《陈师曾先生遗诗》(上下卷)、《中国绘画史》、《中国美术小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染仓室印集》等。[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