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打一成语
1. 兵法成语有哪些
1.出其不意〈《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2.攻其不〈无〉备〈同上〉
3.兵不厌诈〈《孙子‧计篇》:「兵者,诡道也」。〉
4.无懈可击〈《孙子‧计篇》:「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5.百战百胜〈《孙子‧谋攻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6.不战屈人〈《孙子‧谋攻篇》:「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7.出奇制胜〈《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8.终而复始〈《孙子‧势篇》:「终而复使,日月是也」。〉
9.周而复始〈同上。系由「终而复始」演变而来〉
10.死而复生〈《孙子‧势篇》:「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11.纷纷纭纭〈《孙子‧势篇》:「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
12.浑浑沌沌〈《孙子‧势篇》:「浑浑沌沌,形园而不可败也」。〉
13.避实击虚〈《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14.避实就虚〈系从上一句演变而生〉。
15.倍道兼行〈《孙子‧军争篇》:「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
16.以逸待劳〈《孙子‧军争篇》:「以近待远,以逸〈佚〉待劳,以饱待机,此治力者也」。〉
17.后发先至〈《孙子‧军争篇》:「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使之迂直之计者也」。〉
18.居高临下〈《孙子‧行军篇》:「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19.爱兵如子〈《孙子‧地形篇》:「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20.首尾相应〈《孙子‧九地篇》:「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21.同舟共济〈《孙子‧九地篇》:「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22.风雨同舟〈同上。〉
23.兵贵神速〈《孙子‧九地篇》:「兵之情主速,待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24.舍近求远〈《孙子‧九地篇》:「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
25.焚舟破斧〈《孙子‧九地篇、
2. 成语谜语:《孙子兵法》(打一成语)的相关
《孙子兵法》(打一成语)
谜底:以谋为本
[ yǐ móu wéi běn ]
把计谋作为用兵的根本。
3. 关于兵法的成语
关于兵法的成语
1.出其不意〈《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2.攻其不〈无〉备〈同上〉
3.兵不厌诈〈《孙子‧计篇》:「兵者,诡道也」。〉
4.无懈可击〈《孙子‧计篇》:「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5.百战百胜〈《孙子‧谋攻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6.不战屈人〈《孙子‧谋攻篇》:「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7.出奇制胜〈《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8.终而复始〈《孙子‧势篇》:「终而复使,日月是也」。〉
9.周而复始〈同上。系由「终而复始」演变而来〉
10.死而复生〈《孙子‧势篇》:「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11.纷纷纭纭〈《孙子‧势篇》:「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
12.浑浑沌沌〈《孙子‧势篇》:「浑浑沌沌,形园而不可败也」。〉
13.避实击虚〈《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14.避实就虚〈系从上一句演变而生〉。
15.倍道兼行〈《孙子‧军争篇》:「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
16.以逸待劳〈《孙子‧军争篇》:「以近待远,以逸〈佚〉待劳,以饱待机,此治力者也」。〉
17.后发先至〈《孙子‧军争篇》:「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使之迂直之计者也」。〉
18.居高临下〈《孙子‧行军篇》:「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19.爱兵如子〈《孙子‧地形篇》:「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20.首尾相应〈《孙子‧九地篇》:「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21.同舟共济〈《孙子‧九地篇》:「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22.风雨同舟〈同上。〉
23.兵贵神速〈《孙子‧九地篇》:「兵之情主速,待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24.舍近求远〈《孙子‧九地篇》:「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
25.焚舟破斧〈《孙子‧九地篇、
26.破釜沉舟〈同上〉
27.置之死地而后生〈《孙子‧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28.巧能成事〈《孙子‧九地篇》:「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4. 《孙子兵法》打一成语
子孙兵法
5. 众多兵法打成语
众多兵法——千方百计
6. 写兵法的成语
《孙子》成语的主要形成方式有
1.直接摘自《孙子》原文
2.后人加工组合。
辑录如下:
1.出其不意〈《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2.攻其不〈无〉备〈同上〉
3.兵不厌诈〈《孙子‧计篇》:「兵者,诡道也」。〉
4.无懈可击〈《孙子‧计篇》:「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5.百战百胜〈《孙子‧谋攻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6.不战屈人〈《孙子‧谋攻篇》:「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7.出奇制胜〈《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8.终而复始〈《孙子‧势篇》:「终而复使,日月是也」。〉
9.周而复始〈同上。系由「终而复始」演变而来〉
10.死而复生〈《孙子‧势篇》:「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11.纷纷纭纭〈《孙子‧势篇》:「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
12.浑浑沌沌〈《孙子‧势篇》:「浑浑沌沌,形园而不可败也」。〉
13.避实击虚〈《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14.避实就虚〈系从上一句演变而生〉。
15.倍道兼行〈《孙子‧军争篇》:「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
16.以逸待劳〈《孙子‧军争篇》:「以近待远,以逸〈佚〉待劳,以饱待机,此治力者也」。〉
17.后发先至〈《孙子‧军争篇》:「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使之迂直之计者也」。〉
18.居高临下〈《孙子‧行军篇》:「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19.爱兵如子〈《孙子‧地形篇》:「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20.首尾相应〈《孙子‧九地篇》:「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21.同舟共济〈《孙子‧九地篇》:「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22.风雨同舟〈同上。〉
23.兵贵神速〈《孙子‧九地篇》:「兵之情主速,待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24.舍近求远〈《孙子‧九地篇》:「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
25.焚舟破斧〈《孙子‧九地篇》:「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斧,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26.破釜沉舟〈同上〉
27.置之死地而后生〈《孙子‧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28.巧能成事〈《孙子‧九地篇》:「故为兵之事,在於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附《孙子兵法》全篇 :
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车贲][“温”字“氵”旁换“车”],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门”内上“西”下“土”],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形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势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瑕”的“王”旁换“石”旁]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弓广]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虚实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军争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军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加“艹”头]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缸”字右边“工”换“瓦”],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地形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7. 关于兵法的成语有哪些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兵不厌诈、无懈可击、出奇制胜等。
1、出其不意
【解释】: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料到。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
【出自】:春秋·孙武《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译文】: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
2、攻其不备
【解释】: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出自】:春秋·孙武《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译文】: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
3、兵不厌诈
【解释】: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出自】:战国·韩非子《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译文】:我听说,多礼的君子,不嫌忠信;作战时,不嫌欺诈。
4、无懈可击
【解释】:懈:松懈,引伸为漏洞、破绽。没有一点弱点可以让人攻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
【出自】:春秋·孙武《孙子·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曹操注:“击其懈怠,出其空虚。”
【译文】:“攻其不备,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曹操注:“攻击他们松懈,从他们的空虚。”
5、出奇制胜
【解释】:奇:奇兵,奇计;制:制服。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出自】:春秋·孙武《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译文】:凡是作战的人,以正合,以奇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人,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8. 关于兵法的四字词语
围魏救赵
【反义】围城打援、声东击西
【释义】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用例】倘用~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以逸待劳
【近义】养精蓄锐
【反义】疲于奔命
【释义】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出处】《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用例】他踞了碉楼,~,我们倒难以刻期取胜。(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
声东击西
【近义】出其不意、出奇制胜
【释义】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唐·杜佑《通典·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用例】蜀人或~,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
暗渡陈仓
【近义】暗送秋波
【反义】明目张胆、明火执杖
【释义】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也隐喻男女私通。
【出处】元·无名氏《暗渡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用例】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攻定三秦,动取五国。(元·无名氏《气英布》第一折)
调虎离山
【近义】声东击西、围魏救赵
【释义】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八回:“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一战成功。”
【用例】这自然是~之计,邓和武汉派都是不同意的。(郭沫若《海涛集·南昌之一夜》)
擒贼先擒王
【释义】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也比喻做事首先要抓关键。
【出处】唐·杜甫《前出塞》诗之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欲擒故纵
【近义】欲取故予、诱敌深入
【反义】放虎归山、养虎为患
【释义】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大人这里还不要就答应他,放出一个欲擒故纵的手段,然后许其成事。”
金蝉脱壳
【近义】缓兵之计、瞒天过海
【反义】瓮中捉鳖
【释义】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出处】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金蝉脱壳这一个谎。”
【用例】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的法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缓兵之计
【近义】权宜之计
【反义】速战速决、兵贵神速
【释义】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用例】这样办不过是~而已。
......
9. 有关兵法的成语有哪些
欲擒故纵、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围点打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