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
① 对偶故事法的含义
对偶故事法:通过向被试讲述包含着道德价值内容的故事,它们以对偶道德故回事为主答,成对出现,来让被试判断研究者所涉及哪些行为类型。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② 对偶故事法的典型故事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 家里人叫他去吃饭, 他走进餐厅。但在专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属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 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通过被试的反应,皮亚杰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早期的注重行为结果的评价向注重行为的动机发展,其道德认知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③ 对偶故事法名词解释
对偶故事法: 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利用讲述故事向被内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容,然后向儿童提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④ 皮亚杰采用什么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
皮亚杰用对偶故事法以及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通过对偶故事法,可以对儿童是否具有道德意识和判断的依据,对儿童道德判断阶段进行划分。
⑤ 皮亚杰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什么题目教师招聘考试
皮亚杰的发生抄认识论在心理袭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在这里,每个阶段的年龄划分和具体特征是要牢固把握,不仅可能出到选择题,还可能会出大题。另外,皮亚杰还提出了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概念,在客观题中也经常考查。
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对二通道的发展进行研究,将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5岁以下)、他律阶段(5-8岁)、自律阶段(9-11岁),因此皮亚杰是德育的认知模式的代表。
关于教师招聘考试的资料,您可以在我们的网站查看,好好准备,加油。
⑥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 家里人叫他去吃饭, 他走进餐厅。但回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答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 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⑦ 发展心理学中的对偶故事法什么意思
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的方法,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回损坏答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举个例子就是那两个小孩打碎托盘的故事,一个是偷吃果酱的时候打碎了,一个是不小心推门进去打碎了盘。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⑧ 请运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小贝告状行为分析
柯尔伯格把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改为道德两难故事法,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内6个阶段。他将这些阶容段划分成3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普遍原则定向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