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里的故事
1. 有哪些照片一张就是一个故事
这张照片拍摄抄于1955年,好莱坞万人迷明星詹姆斯·迪恩,在一个加油站前和他的保时捷合。几个小时之后,他撞向了另外一辆车,遭遇致命的车祸。这辆保时捷曾在一个安全驾驶展览出现,1960年于一个装运集装箱里神秘失踪。
2. 《世界的影像》读后感
《世界的影像》青复春读书课读制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世界的影像》这本书,这是放假前老师向我们推荐的二十本书中的其中之一。我用了近20天才阅读完毕。
你有没有想过,所有的文学名著其实都是我的生活?亲近文学名著,就是进入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博大的人类的心灵世界,它是世界的影像,更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影像。《青春读书课:世界的影像(第1册)》窥探文学魔镜的魅力,体验人性的深邃和活力,理解社会的复杂多元,了望人类追求理想生活的心路历程,为你进入浩瀚的文学海洋扬帆导航。文学的理想,正是揭示人间的真善美,表现人类丰富的痛苦、喜悦与希望。
没错,这就是《世界的影像》中想要表达的一些与人类生活有关的青春文学。《世界的影像》的这种题材的书本读后绝对会令你感到心旷神怡,原来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世界上竟有这么丰富多彩的故事和童话。
3. 影像故事时代的开端是多久
影像故事时代的开始
——1896年电影的诞生第一部真正的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是在新泽西州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制作出来的。
人类的视觉具有暂留性。比如夜间挥动点着的烟头,就会看到一个完整的圆圈。电影的原理也在这里。
19世纪30年代,在欧洲有一种娱乐游戏,经常放置在客厅里的一种装置,叫做“魔盘”。转动其中一个圆盘,透过另一个固定圆盘的缝隙往里看,就会觉得排在活动圆盘边缘上的小画似乎活动起来。
经过改进,人们又利用反光镜和“幻灯”——一种特制灯箱,把绘制的图像投射到银幕上。
最先把这种摄影新技术同转动的魔盘联系在一起的人是费城工程师科曼·赛勒斯。在1860年的时候,他曾经做过一个娱乐项目,即把六张照片贴在转轮的轮叶上,这六张照片是一个动作的前后相连的分段。
赛勒斯把两个儿子钉铁钉时的活动连续拍了六张照片,贴在轮叶上后,开始旋转轮子,结果人们看了,就跟看见一个连续钉铁钉的动作一样,活灵活现。
10年过去了,费城人亨利利用动作的分节静态照片,把一对翩翩起舞的男女形象投射到银幕上。在同一时期,埃维德·梅布里奇利用24架拉线快门照像机拍摄活动中的动物和人的静态照片。
1882年,法国艾蒂安·马雷用一枝带有枪托、扳机和速射快门的单筒“摄影枪”在一卷转动的像纸上拍下鸟儿飞翔的静态照片。英国的威廉·弗里斯格林试验了记录动作的摄影机和银幕上再现动作的放映机。
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和留声机。他想增加销路,于是决定联系起图像与声音,这样肯定会使他研制的声像设备销路大增。
在影像与声音的配合研究上,爱迪生投资了24000美元。1889年,他的助手威廉·肯尼迪·狄克逊终于设计成功一种链轮系统,可利用一条50英尺长、由伊斯曼发明的赛璐珞胶卷进行拍摄。
1891年,爱迪生申请了发明专利——窥扎式“动画镜”,这就是各种各样摄影机的前身。这种动画镜的胶片宽度成为直到现在仍通行的国际标准宽度35毫米。可是声音与图像难以同步配合,因此爱迪生中断了这项发明,并且也没有申请国际专利。而申请国际专利只需150美元手续费。
正是这150美元的“手续费”,结果使爱迪生失去了数万倍的巨额钱财。因为他断言这项发明无用,放弃了申请专利,结果欧洲人免费竞相模仿,开始发展并生产、制作。
动画馆就是这样诞生的。过往行人只需花上几个零钱,就可以透过一个小孔,观看15秒钟的生动动作节目。这样的游戏传到我国,人称“西洋景”,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可在街头见到。
人们特别对一个节目注意:爱迪生研究所的工人弗雷德·奥特张开大嘴打喷嚏。继而,摄影师们创作各种节目,比如杂技过程等等,也吸引了很多观众。
世界电影史的起点是1895年12月28日,这是人们公认的世界上正式放映电影的开端。路易·鲁米埃尔和奥古斯持·鲁埃尔是两兄弟,法国摄影师。他们在巴黎卡普西尼大街14号租了间地下室,摆了100把椅子,开始收费放映。电影放映就这样在一个寒冷的星期六晚上诞生了。
4. 影像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影视影像是影视艺术的基础,是指借助于感光胶片(或磁带、磁盘、光盘)等物质材料,利用摄影或摄像和放映或放像等技术手段,最终在荧幕或视屏上生成的视觉形象。影视影像是由一束可分辨的光线投射于具有明显的边缘性的两度空间的平面,并通过观众在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审美层面的视觉认知而生成的。影视影像是通过光的投影成像,它的成像并不取决于银幕,而取决于摄影机的镜头运用。也就是说,影视影像实际上是经过镜头的拍摄才确定下来的。可见,镜头如何运用直接决定影视影像的创造。除了影像,声音在影视里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声音进入电影,使电影更逼近于生活真实,更像现实。但是,早期电影的声音观念不论是爱森斯坦等人提出的声音对位法还是好来坞戏剧式电影,都并没有重视声音的记录作用。影视声音包括对白、解说词、影片音乐等。对白也称对话,是指影视画面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影视对白可以交待人物间的关系、事件的背景,叙述故事情节;可以刻画人物的性格;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解说词是创作者在非叙事时空中对事件或人物的说明、评价和解释。影视中除人声和音乐之外的所有声音、以及一背景音响或环境音响的形式出现的人声和音乐统称为音响。影视声音有利于挖掘人物的内心,可以推进剧情、展现环境、深化主题,同时也可以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5. 谁知道《photoshop影像密码》和《照相馆的故事》哪里有下啊
我看直接上图书馆好一点。
6. 有摄影师受到屈辱的故事么!!!
摄影师的受辱故事
"最伟大的"伯内特
"1969年越战爆发,大卫·伯内特想到战地去拍照片,当时他刚从大学的政治系毕业,但是他想做一个出色的摄影家,那个时候他开始作为美国《时代周刊》特约摄影师在欧洲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采访,他说服《时代周刊》的编辑支付500美金到越南,500 美金就是他从欧洲到越南的一张机票,他回报《时代周刊》的方式是拍摄出来的照片优先供《时代周刊》挑选。"
2004年2月27日,著名摄影策展人、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罗伯特·普雷基回忆摄影师大卫·伯内特的往事。" 大卫在越南待了两年,在那里拍摄他想拍摄的照片。1972年6月8日,大卫和同在越南的摄影师黄功吾经过一个村庄,同行的还有一个电视台的记者。此时越南战争已接近尾声。久战不胜的美国军队不断对着越南的平民村庄和赤手空拳的百姓狂轰滥炸。大卫、黄功吾和电视台记者在惊魂未定的时刻看到一群孩子,那群孩子在路上惊慌地奔跑,一个女孩哭泣着跑到最前边,女孩身上没有了衣服。大卫迅速拿着他的相机对准了那些孩子,但是大卫摄影机里的36张胶卷用到最后一张,大卫和黄功吾几乎同时把镜头对准那些奔跑的孩子,他按下快门,然后又迅速换上胶卷,等他再举相机的时候,那个哭泣中的女孩子已经跑过去了,他拍到了她跑去的背影。"
那个奔跑的小姑娘名叫潘金淑,当年9岁。大卫和黄功吾一起拍摄了被从天而降的燃烧弹吓坏而四处奔跑的孩子,拍摄了9岁的潘金淑因为身上的衣服被烧着,不得不赤身露体地在路上哭泣着奔跑的情景。大卫和黄功吾拍摄的照片很快就被《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发表,这些照片逼真而独特地呈现出战争的残酷,战争给人带来的恐惧和伤痛。越战宣告结束后,很多人说,是那些在越南战地记者拍摄的残酷的战争影像促使越战提前结束。那个名叫潘金淑的越南小女孩因为那幅照片而闻名,后来成为联合国和平大使。
普雷基把大卫·伯内特视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
1976年以前,普雷基是看了在《时代周刊》发表的伯内特的照片以后萌发和伯内特合作的愿望。伯内特从越南战地回国以后离开《时代周刊》跟《生活》杂志签了约,《生活》杂志的一个摄影师去世了,伯内特就代替那个人的位置,当时他25岁。但是刚刚签约两个月之后,《生活》杂志破产了。普雷基打电话到《生活》杂志找伯内特,那里的人说伯内特在巴西,普雷基在录音电话留了言,他说他想要见到他。几天以后伯内特找来了。几天以后他们合伙创立美国联系图片社。
大卫·伯内特在成为联系图片社副总裁之后,也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相机。1979年,在霍梅尼发起的席卷伊朗的宗教革命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的时候,伯内特想方设法,到达霍梅尼的住所,他拍摄了许多独家新闻照。在埃塞俄比亚,伯内特用他的相机真实地记录了备受干旱折磨的非洲的生活
7. 这张照片里面的人是谁想知道关于照片的故事,拍摄背景或者来源。是不是什么电视剧或者电影里面的截图
感觉应该就是单纯的一张网图(摆拍)
8. 影像中的正义——从电影故事看美国法律文化
《肖申克的救赎》 中国人一般把它归入其中,其实跟法律没什么关系 《死囚之舞》
9. 志公影像崖的故事是怎样的
梁山寺附近有个志公影像崖,在剑门关口西,志公寺上端。相传志公和尚原本是梁武帝萧内衍的丞相,因避西容后乱,隐居出家,来到剑门,并建了寺庙。由于他专心致志修身念佛,又为剑门山人做了许多好事,他圆寂后,后人为永久怀念他,便请来高明画师,将其神像绘在剑门关的石壁上,渐渐的,石壁上竟然长出了志公的影子。所以诗人陆游在题《志公院》诗的跋文中写道:“志公院在剑门东五里,石壁间有若僧负杖者,杖端仿佛有刀尺拂子之状。”
10. 怎样才能把脑中的影像很好地表达出来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在我脑中,但我写不出来。
图形和文字是脑中想象的图景最好的具现化表现形式,可以尝试着写一写,文笔是越练习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