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 家乡情怀定兴故事

家乡情怀定兴故事

发布时间: 2021-03-04 17:55:59

⑴ 闪氏定兴斋的胡辣汤的历史传承与文化背景

河流、湖泊总是承载着难以计数的兴废往事,亭台、楼阁总是记述着千百年来的繁华如梦!8000年前的贾湖文化,传达了北舞渡人的悠远历史,明清时四季通航的沙河航运,展现的则是北舞渡镇往日辉煌! 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及清代一些地方志记载:北舞渡春秋时属楚地,战国时属定陵县,隋唐时改为北舞县,元代改为北舞镇巡检司,明清时属舞阳县。在北舞渡镇的二郎庙内,刻于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的碑文《护国圣烈惠灵显仕佑仕王重修庙记》中说:“去县北六十里,有镇曰北舞……南北二镇,千有余家,皆有文庙书院,士夫宗文,行忠信之教……”当时北舞渡镇的繁华盛况从这篇碑文中可见一斑。北舞渡镇曾是豫中货物集散地,史载:“北通汝路,南联宛襄……江南山货,东方海盐,由此中转。”明清两代,北舞渡镇借沙河四季通航的便利,成为水陆交通要道,“陆行者易舟,舟行者易乐”,“山陕府引商之南,之至而雨集”。鼎盛时期,北舞渡镇的商号多达500余家,素有“拉不完的赊旗店,填不满的北舞渡”之称。其时北舞渡被誉为中州巨镇,名扬周边数省。明清两代,北舞渡更是拥有“日进斗金”,“九门九关小北京”的盛名。统计下来,北舞渡曾作为舞阳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达1700年之久。 贾湖骨笛笛声悠扬,现存山陕会馆的彩牌楼依旧光彩照人。这些远去的记忆是前人的智慧,也是新时代跳动的乐章。 早晨四点多,在冬日寒意犹存的时节,这座千年古镇已经在此起彼伏的喧闹中迎来了一天的开始。现在的北舞渡镇虽已没有以往水陆码头的繁盛,但做为中原四大名镇的它,依旧是一个方圆百里、独一无二的商业中心。每天起的最早的已不是往昔昼夜不停的商贸商行老板与码头搬运工,取而代之的是小吃店铺的师傅们。在这些小吃中,胡辣汤以绝对的主角在古镇几百年的饮食传统中一直独领风骚,传承至今。它以独有的生命力,依旧活跃在北舞渡人的一日三餐中,多少年来,还没有哪一种饮食品种能撼动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地位,以及人们对它所特有的情感! 古往今来,在北舞渡这片依河而居的古镇大地上,有多少动人的传说和故事,又有多少文人墨客风骚绝代,滚滚沙河水默默的向人们倾诉着那片土地的厚重以及风土人情的甘醇!(如果你对北舞渡感兴趣,请在网上搜索《河之恋》,了解这部长篇小说带给你关于北舞渡古今更详尽的历史和沧桑!)当人们每天很自然的在享受胡辣汤带来的美味享受时,更多的是感受对乡土的深情,外出多时的游子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先喝一碗胡辣汤,他们无论走多远,走多久,唯一让他们忘不了,放不下的只是一碗汤吗?不是,那是他们的记忆,是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更是他们对生养他的这方水土的感念! 北舞渡胡辣汤没有神奇故事,虽说北舞渡不乏美丽的传说,北舞渡胡辣汤更没有神奇的秘方,虽然它其实并不简单,这也许就是它如此独特的魅力所在。它根植在这片土地,融入了在这土地上生生不息耕作人们的生活,在平淡中演绎着真实的传奇!这就是北舞渡胡辣汤的历史,人们已说不清它的历史与出处,这就是它的文化,8000年的文化传承只会使它显得越发渺小,当一切都随沙河之水东逝如斯时,而它,却依旧以其独有的生命力,向前,向前!
以上文字为闪氏定兴斋授权使用,转载请注明出处。

⑵ 家乡情怀,定兴故事作文650字散文篇

我的家乡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许多游客前来游玩。我非常喜欢我的家乡,我内生活在我的家乡,容觉得很幸福。那就是美丽的德庆。
德庆有一个美丽的文化广场,去年重新装过一次修。装完修,它变得更美丽了。
走进广场,广场的舞台大如海,宽如马路。走了十几步才走得上舞台。舞台有两层,上了第一层,再经过几步楼梯就到了第二层,第一层和第二层没什么差别,只是第二层比第一层高了两三米。从第一层往下看,觉得第二层还比第一层望得远。
下了舞台,接着到观众观看的平台。这个平台很宽,好像一个大操场一样。每到有什么表演时,德庆市民都站在这个平台观看表演。没有什么表演时就有一些小朋友到这里溜冰或滑滑板,还会有所一大群市民来到这里锻炼身体。
再走上几个阶梯,就来到了大喷泉。这个大喷泉颜色各异,形态万千,可美丽了。大家到放假的时候就来到大喷泉外拍照,这个小朋友摆姿势,那个小朋友嬉皮笑脸。大家玩得很开心,好像从来没有见过似的。
家乡的文化广场真美丽呀!我为做中国人,为做德庆人而自豪。

⑶ 感人革命故事

1、《朱德的扁担》

1928年4月,朱德、陈毅带领湘南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砻市,同毛泽东带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4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地处罗霄山脉中段,是湘赣两省的交界。周围五百里都是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 1928年11月中旬,红军集合在宁冈、新城、古城一带,进行冬季训练。

由于湘赣两省敌军的严密封锁,井冈山根据地同国民党统治区几乎断绝了一切贸易往来,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困难,所需要的食盐、棉花、布匹、药材以及粮食奇缺,筹款也遇到很多困难。

红军官兵除粮食外,每人每天5分钱的伙食费也难以为继。一日三餐大多是糙米饭、南瓜汤,有时还吃野菜,严冬已到,战士们仍然穿着单衣。

为了解决眼前的吃饭和储备粮食问题,红4军司令部发起下山挑粮运动。这些粮食大部分从宁冈的大陇运来。大陇的粮食是砻市、古城等地集中起来存在那里的。

朱德也常随着队伍去挑粮,一天往返50公里,光是空手上山下山都很吃力。但他的两只箩筐每次装得满满的,走起路来十分稳健利落,年青力壮的小伙子也常被他甩得老远。

战士们从心眼里敬佩朱军长,但又心疼他。四十开外的人了,为革命日理万机,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一商量,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

朱德没了扁担,心里很着急,他让警卫员到老乡那儿买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自己动手,连夜做起了扁担。

月光下,他破开竹子,熟练地削、刮、锯,一会儿就把一面黄一面白的半片竹子,做成了一根扁担。为防止战士们再藏他的扁担,就在上面刻了“朱德记”3个大字。

第二天,三星未落,挑粮的队伍又出发了,朱德仍然走在战士们中间,大家看见他又有了一根新扁担,感到十分惊奇,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几分干劲。从此,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传开了。

井冈山军民为了永远纪念朱德这种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精神,专门编了一首歌赞颂他:“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2、《八女投江》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10月,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与日伪军展开激战。

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却被敌军围困河边。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她们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呼: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高唱“奴隶们起来”的国际歌,集体沉江,壮烈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

她们分别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3、《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侵华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河北易县的狼牙山地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连续的“扫荡”,制造了田岗、东娄山等多起惨绝人寰的惨案,妄图以凶残的“三光”政策,“蚕食”我抗日根据地。[6]

1941年9月23日,日军分三路向易县进军,妄图包围杨成武司令员指挥的晋察冀军区一分区。

24日,3500名日伪军突然包围了狼牙山地区,将邱蔚团以及易县、定兴、徐水、满城四个县的游击队以及周围人民群众共2000多人围住,形势十分严峻。

邱蔚团长急速将此情报告杨成武司令员,为解救游击队员与当地百姓,杨成武司令员制定了“围魏救赵”的作战方案,命令3团、20团佯攻管头、松山、甘河一带日军,促使日军从狼牙山东北方向调兵增援,以便于被围的游击队员与人民群众从狼牙山东北方向突围。

邱蔚团长根据此作战方案将掩护部队转移的任务交给7连。午夜,邱蔚团长指挥部队及当地群众从盘陀路安全地转移到了田岗、牛岗、松岗一带。清晨,日伪军误以为邱蔚团已经被包围,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500多日伪军凶猛地向狼牙山方向攻来。

7连战士早就在敌人必经的路上埋下地雷,炸得日伪军丢下五十多具尸体慌忙地逃了回去。日军指挥官深信邱蔚团已被围住,命令部队再次疯狂地向狼牙山方向进攻。

激战中,7连战士大部分牺牲,连长刘福山身负重伤,生命垂危。为了让大部队及7连受伤的战士能安全地转移,指导员蔡展鹏命令马宝玉这班留下坚守。

为了拖住并吸引日伪军,马宝玉带领葛振林、宋学义等5名战士边打边向棋盘陀方向撤退,把日伪军引向悬崖绝路。当他们退到棋盘陀顶峰时子弹已经全部打光,他们就举起石块向日伪军砸去。

日伪军发现他们已经没有子弹了,蜂拥向山顶冲来,并叫喊道“捉活的,捉活的!”

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5人宁死不屈,为了不让日伪军活捉与武器落到日伪军手中,砸碎枪后,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纵身跳下悬崖。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壮烈牺牲,但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被山崖上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班长马宝玉等五名战士的英雄壮举迅速传遍全军全国,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4、《董存瑞炸碉堡》

1948年5月25日凌晨,天还没亮,阵地上一片寂静。战士们焦急地等待着进攻的信号。随着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我人民解放军强大的炮火,把苔山上的敌人火力全给压住了。

在硝烟弥漫、烈火滚滚中,苔山顶峰的砖塔,被我国人民解放军的大炮轰倒了,炮楼也被打掉了,不一会儿,胜利的红旗就插上了苔山的顶峰。

下午3点30分,第二次进攻开始。六连向隆化中学发起冲锋。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面,抬不起头来。

原来,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6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

这时,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白副连长派出李振德等3名爆破手去爆破,李振德冲出不远,炸药包就被敌人枪弹打中,李振德牺牲,其余两名爆破手负了重伤。

这时,团部来了紧急命令,要六连火速从中学东北角插进去,配合已突进中学院内的兄弟部队,迅速解决战斗。白副连长命令董存瑞去炸碉堡。

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在郅顺义的火力掩护下,他一会儿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借着郅顺义扔出的手榴弹的烟雾,站起来一阵猛跑。

桥型暗堡里,国民党军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的耳边掠过。在快要冲进开阔地时,郅顺义指着前面的一个小土堆,对董存瑞说:“你就在这儿掩护!”

一阵手榴弹把敌人碉堡前的鹿砦、铁丝网炸坏了。国民党军的机枪又慌忙朝他打过来,突然,董存瑞扑倒了,郅顺义站起刚要向前冲去,只见他猛然爬起来,一阵快跑跳进旱河沟里,进入了国民党军的火力死角。

而这时,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他抱着炸药包迅速猛冲到桥下。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炸药包的地方。

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怎么办?郅顺义清清楚楚看着这一切,急得直攥拳头。 突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进攻的时间到了。

董存瑞抬头看了看桥顶,又看了看身后一个个倒下的战友,愣了一下,突然,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中央,左手托起了炸药包,使其紧紧地贴着桥底,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郅顺义看到后,纵身一跳,朝桥下的战友奔去;

董存瑞看见了,厉声喝道:“卧倒!卧倒!快趴下!!”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暗堡被炸毁,董存瑞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牺牲时,他年仅十九岁。

5、《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

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桥对岸的泸定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

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

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⑷ 祖逖与刘琨的故事

祖逖与刘琨的故事为:闻鸡起舞

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

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4)家乡情怀定兴故事扩展阅读:

祖逖与刘琨介绍:

1、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阳遒县(今保定市涞水县)人,东晋军事家。 祖逖出身于范阳祖氏,曾任司州主簿、大司马掾、骠骑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职,后率亲党避乱于江淮,被授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他在建武元年(317年)率部北伐,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

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使得石勒不敢南侵,进封镇西将军。但因势力强盛,受到东晋朝廷的忌惮。太兴四年(321年),朝廷命戴渊出镇合肥,以牵制祖逖。祖逖目睹朝内明争暗斗,国事日非,忧愤而死,追赠车骑将军,部众被弟弟祖约接掌。北伐大业也因此而功败垂成。

2、刘琨(271年—318年6月22日),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晋朝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和军事家,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光禄大夫刘蕃之子。工于诗赋,少有文名,选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八王之乱时,效力诸王,累迁并州刺史,封广武侯。

永嘉之乱后,据守晋阳九年,抵御前赵和后赵。晋愍帝即位,拜司空、大将军、都督并冀幽诸军事。并州为石勒所陷后,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约为兄弟,惨遭杀害。太兴三年(320年),平反昭雪,追赠侍中、太尉,谥号为愍。

刘琨善于文学,精通音律,诗歌多描写边塞生活。《隋书·经籍志》有《刘琨集》9卷,又有《别集》12卷。明朝张溥辑为《刘中山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⑸ 写一个游记作文搜一下定兴县石柱村的石柱子

我的家乡―石柱,是一个可爱的地方。它是重庆市唯一拥有五十多万人口的县城。它不仅在重庆有名气,甚至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名气。
石柱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说到山,有险峻的方斗山、一望无崖的骑跃山、崇山峻岭的万寿山,这些山一年四季都是葱葱郁郁的。水,有长江水,从我们县的西沱镇流去;有龙河水,龙河的水直流长江去;还有一条南宾河,南宾河就是龙河的一大段流经整个县城,我县的南宾镇正好坐落于县城,所以,就把龙河的这一部分叫南宾河。
石柱的名胜有许多。有耸入云霄的西沱云梯街;有闻名全国的黄水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千亩之大的千野草场;有巾帼英雄秦良玉的陵园;还有男女石柱,所谓的男女石柱有两个山峰。这些名胜景地每年要接纳上百万的游客,从而也冲击了石柱经济的发展。
石柱有丰富的农产。山上有玉米、洋芋。山下有稻谷、小麦,由于我县水土的原因,洋芋的质非常好,不仅好吃,而且畅销国内外。
石柱还有很多土特产。首先是驰名中外的名贵中药材黄连,吃起有点粘的莼菜也是我县特有的,香菌虽然别的地方也在出产,但是,石柱的香菌是最原始的野生的绿色食品,所以比别的地方好吃。许多游客到石柱来玩,香菌是他们的首选物。白果、板栗、辣椒、长毛兔、水果、木材等都是很出名的。
我有这样的一个家乡感到自豪,我也欢迎你们多到石柱来玩。

⑹ 我的家乡定兴作文550字

我的家乡山清水秀,鸟抄语花香,许多游客前来游玩。我非常喜欢我的家乡,我生活在我的家乡,觉得很幸福。那就是美丽的德庆。
德庆有一个美丽的文化广场,去年重新装过一次修。装完修,它变得更美丽了。
走进广场,广场的舞台大如海,宽如马路。走了十几步才走得上舞台。舞台有两层,上了第一层,再经过几步楼梯就到了第二层,第一层和第二层没什么差别,只是第二层比第一层高了两三米。从第一层往下看,觉得第二层还比第一层望得远。
下了舞台,接着到观众观看的平台。这个平台很宽,好像一个大操场一样。每到有什么表演时,德庆市民都站在这个平台观看表演。没有什么表演时就有一些小朋友到这里溜冰或滑滑板,还会有所一大群市民来到这里锻炼身体。
再走上几个阶梯,就来到了大喷泉。这个大喷泉颜色各异,形态万千,可美丽了。大家到放假的时候就来到大喷泉外拍照,这个小朋友摆姿势,那个小朋友嬉皮笑脸。大家玩得很开心,好像从来没有见过似的。
家乡的文化广场真美丽呀!我为做中国人,为做德庆人而自豪。

⑺ 家乡的特产800字作文写定兴

    我喜欢吃驰名中外的吐鲁番葡萄,也喜欢吃酥脆可口的河北雪梨,但我更爱吃家乡那香甜可口的小野果。
    阳春三月,绿树成荫,当漫山遍野开满了野花,天气暖和得穿不住棉袄时,满山的茶苞也熟了。一放学,我们一群孩子就每人挎一只篮子,到山上去摘茶苞。茶苞大的像拳头,小的像鸡蛋,尚未脱去胎衣的通体银白,已脱去胎衣的晶莹剔透,可爱极了。摘一个放在嘴里,啊,脆脆的,甜甜的,大概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比这更好吃的野果了,何况还是免费的。大伙七手八脚,一会儿就把一棵棵树上的茶苞摘了个精光,边摘边不时地把茶苞放人嘴里。等到篮子装满时,肚子也装不下了,大伙这才恋恋不舍地往家赶。
    到了四五月间,漫山遍野的樱桃树又把它的果实骄傲地展示出来了。那一树树樱桃结得非常密,一串串,一簇簇,挨挨挤挤地挂在枝头,还没熟透的樱桃青里透红,熟透了的红得发黑。摘一把放在手里,一粒粒圆滚滚的,光溜溜的,足有小指头大小:用两只手指捏起一粒放在嘴里轻轻一咬,那种甜味儿,能让人感到生活都是甜的。这时节,不管男女老少都会争先恐后地来到树下,大把大把地摘下樱桃,尽情享受这大自然的恩赐。www.sanwen.com
    秋天,正是丰收的季节。大人们正忙着抢收,小孩子们放学后不到天黑绝不肯回家。这时节,最吸引我们的还是山中的八月瓜。八月瓜结在高挂在树上的藤儿上,几个一串,大的有手电筒粗。一到成熟的时节,它们就咧开了大口,露出自己肚子里白色的瓤子,里面还点缀着一些黑色的籽,好看极了。我们像猴子一样攀上树去摘下几个,接着便迫不及待地将已敞开肚皮的瓜彻底剥开,将那软绵绵的瓤子(我们称之为肉)送进嘴里,轻轻地抿上一口,哇,好甜啊!只是那挨着皮的瓜瓤稍微有点苦,不过我觉得苦得恰到好处。品尝八月瓜,就像品尝人生一样,有苦也有甜。
    当然,八月瓜好吃却很难摘到。山中还有其他的野果子等着我们,什么野葡萄、野核桃、野栗子呀,什么称猴桃、苦李子呀,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儿来的小玩意儿,每一种都足以让我们一饱口福,敞开肚皮吃个痛快。
    冬天,天气渐渐冷了起来,各种动物都躲起来越冬了,好吃的野果却仍为我们留着。偶尔一次寒流过去,棠梨树上结了冰,远看那些黄澄澄的棠梨就像一串串的珍珠玛瑙,美丽极了。我们把它摘下来,放在嘴里一咬,发出“咯嘣咯嘣”的脆响,那味道酸酸的,甜甜的,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放开喉咙唱一曲:“都说冰糖葫芦儿酸……”
    家乡的野果四季不断,它们不仅陪伴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也让我最先品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家乡的野果默默无闻,可我爱它,胜过任何水果。

⑻ 家乡情怀定兴故事作文四百字到五百字

虽然,家乡的食物没有这里的这么丰富、这么好;虽然,家乡的山路没有这里的水泥路好,但是,我更喜欢家乡!原因有很多,其一:我小时候在老家生活了四五年。其二:家乡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也很清新!其三:家乡的人比深圳人好。比如:大家在一起干活时,如果你忘带了东西,在一旁的人看见了,会立刻借给你用!就是这样,家乡人这样的美德总是让我刻骨铭心!

⑼ 定兴县文化广场作文

我的家乡复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制许多游客前来游玩。我非常喜欢我的家乡,我生活在我的家乡,觉得很幸福。那就是美丽的德庆。
德庆有一个美丽的文化广场,去年重新装过一次修。装完修,它变得更美丽了。
走进广场,广场的舞台大如海,宽如马路。走了十几步才走得上舞台。舞台有两层,上了第一层,再经过几步楼梯就到了第二层,第一层和第二层没什么差别,只是第二层比第一层高了两三米。从第一层往下看,觉得第二层还比第一层望得远。
下了舞台,接着到观众观看的平台。这个平台很宽,好像一个大操场一样。每到有什么表演时,德庆市民都站在这个平台观看表演。没有什么表演时就有一些小朋友到这里溜冰或滑滑板,还会有所一大群市民来到这里锻炼身体。
再走上几个阶梯,就来到了大喷泉。这个大喷泉颜色各异,形态万千,可美丽了。大家到放假的时候就来到大喷泉外拍照,这个小朋友摆姿势,那个小朋友嬉皮笑脸。大家玩得很开心,好像从来没有见过似的。
家乡的文化广场真美丽呀!我为做中国人,为做德庆人而自豪。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