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壁的故事
❶ 求一个故事,讲条鱼,一个劲的碰壁,碰得头破血流,直到麻木,最后这条鱼再也不碰壁了,谁有这个故事
应该是养鲨鱼的故事吧
曾有人做过实验,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回个池子,然后用强答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耐何这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游到对面去,而实验人员每天都有放一些鲫鱼在池子里,所以鲨鱼也没缺少猎物,只是它仍想到对面去,想尝试那热带鱼的美丽滋味,每天不断的冲撞那块玻璃,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总是弄的伤痕累累,有好几次都浑身破裂出血,持续了好一些日子,每当玻璃一出现裂痕,实验人员马上加上一块更厚的玻璃。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它对那些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再在意,好像它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它开始等着每天固定会出现的鲫鱼,然后用他敏捷的本能进行狩猎,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凶狠霸气,但这一切只不过是假像罢了,实验到了最后的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它不但对那些热带鱼视若无睹,甚至于当那些鲫鱼逃到那边去,他就立刻放弃追逐,实验结束了,实验人员讥笑它是海里最懦弱的鱼。
❷ 关于鲁迅“碰壁”的事2件
(1)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以后,鲁迅撰文《纪念刘和珍君》以示纪内念,却因此触容怒北洋军阀政府,被迫辞去职务,远赴厦门继续讲学。
(2)1931年,鲁迅赠书给进步作家柔石,结果柔石被非法逮捕并秘密杀害,鲁迅也因此遭追查,举家被迫迁居上海黄陆路花园庄,一月后方得搬回原住处。
(2)碰壁的故事扩展阅读: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由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之大,使得人们往往忽略他的书法成就。郭沫若曾称其书法“远逾宋唐,直攀魏晋。”鲁迅书法多为行书。
综观其风格特点,当以颜真卿《争坐位帖》脱出,上融篆隶、章草意,下掺宋人笔、明清间翰札法,形成了朴质浑厚、外柔内刚、疏朗雅洁、洒脱灵便的艺术风格。
❸ 鲁迅 《碰壁》全文
全文:
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
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就在伯父逝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
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爱。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出处:出自鲁迅的《碰壁》。
(3)碰壁的故事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碰壁》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如刚刚经过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8年的戊戌变法,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者正在“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加紧奴役和盘剥中国人民。
鲁迅于1902年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留学于日本,1909年至1911年年底先后任教于杭州、绍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主义的清王朝,于1912年1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对此,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和支持。
并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员,后随教育部迁北京。此后接连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他说“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终于使他认识到,经过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现状“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没有什么改变。
十月革命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暴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于是用笔起来无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发表了《碰壁》。
❹ 状元碰壁这个故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朝崇祯年间,一富家子弟侥幸中了头名状元,志得意满,便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了。
他返乡省亲,一天便衣出游,路过一个小山村时,见从一座低矮的茅屋里走出一位女子。这女子长得美胜天仙,一下子就把状元给迷住了。他忙上前找话说,女子只是嗤嗤地笑,不回一语。状元一时昏了头,竟向女子伸出手来。女子一躲,就大声喊道:娘,快出来呀。喊声一落,就从屋里走出一位老妇人,问道:叫我干啥?状元知道这是女子的母亲,不等女子回话,上前一步,抢着说:学生路过这里,走得口渴了,想讨口水喝。老妇人闻听,就吩咐女子:快去取碗水来。女子一走,状元就问老妇人:请问,你女儿芳龄几何?老妇人说:她属虎。状元扳指一算说:啊,十九岁了。
接着又问,可曾婚配?老妇人说:我只有这一个女儿,不想嫁她出去,留着跟我做伴儿。女大当婚,迟早总要出嫁的。状元说,有道是人老珠黄不值钱呀。这时,女子端碗水出来了,听到此话,就说:娘,这人流里流气,不怀好意,极不正经,甭跟他多说。状元忙对老妇人说:妹子这话太随便了。我是新科状元呀。老妇人不懂啥叫状元,问他:状元是个啥东西?状元说:状元就是考中进士的第一名,文章天下第一,是最有学问的人。
女子问他:状元几年出一个?状元说:三年才出一个。女子笑笑说:哎呀呀,我还以为千百年出一个呢,原来三年就出一个,这有啥稀奇!老妇人斥道:小孩子家,知道个啥。女子说:我自然不能跟最有学问的状元比,知道得很少。正因为这样,我得向状元讨教,有这样一个上联:炭黑火红胜似棉,不知下联该如何对。状元是最有学问的人,你能对出来吗?状元低头凝思良久,对不出来,羞得不敢抬头。女子哈哈大笑,拍着手说:哎呀,最有学问的人也不过如此。状元公,你看这样对如何:谷黄米白贵如金。说罢飘然回屋去了。
状元一听,知这女子美且有才,就更喜欢了,忙恭敬地对老妇人说:学生尚未娶妻,对你女儿既爱又敬,愿娶她为妻。如不嫌弃,愿留下薄礼为聘。说着,从身上摸出黄灿灿的两个金元宝,递给了老妇人。老妇人摸着金元宝说:这玩艺儿闻着不香,摸着冰凉,是啥?状元说:这是金元宝,饥了能买吃的,冷了能买穿的。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老妇人一听,又把金元宝撂给了状元,冷淡地说:我家有薄田几亩,桑树百株,倒不愁冻饿,要这金元宝没用。说着便往屋走。状元急了,上前拉住了老妇人的衣裳说:我还有话要说。老妇人生气了:你这人不懂礼,咋动手动脚的,怪不得我女儿说你不正经。滚吧。说完,挣脱状元的手,走进屋去,哐咚一声关上了门。
自命不凡的状元,在小山村碰了一鼻子灰,只得悻悻离去。
❺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通过自命不凡的赫尔墨斯在雕像者的商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了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大概内容
自大的赫耳墨斯化作凡人,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问价,本以为是商人的庇护神,自己的雕像价格会很高,没想到只不过是宙斯、赫拉雕像的饶头而已。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的结尾说:“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重视的人。”我认为这话只是虚晃一枪,而我们的教参也说这寓言针对的是爱慕虚荣的人,这离伊索本人的本意太远,并非这则寓言的真正寓意,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在此探究一下。
在希腊神话中,宙斯是天神和人类的主宰,他有众多妻妾情妇,给他生下了许多子女,这些子女有些成为天界里的神,有的成为人间里的英雄。他的家族是一个力量强大、权势显赫的统治集团。宙斯家族高高在上,忙于寻欢作乐,工于争权夺利,他们对地上的人类并不怎么关心,严惩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一案,即为明证。对这自私自利、不负责任的一家子,人们当然不会有什么好感,想方设法对他们进行揶揄嘲讽。伊索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赫尔墨斯在他的寓言中一共出现了八次,大部分是作为被讽刺和嘲弄的对象来出现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只是其中之一。
赫耳墨斯是宙斯的儿子,主管商业和旅行他这次微服私访,目的是想搞一次民意调查,看看自己在凡人的心目中到底印象如何,“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雕像店是个调查民意的好地方。如果某个神灵忠于职守,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对人们帮助很大,那么,人们必然会爱戴他,依赖他,那么,他的雕像就会供不应求,价格就会越抬越高;相反,如果一个神仙懒惰失职,对人们的疾苦视而不见,对所有的祈祷置若罔闻,人们在危难之际总是得不到他的帮助,那么,人们就会淡忘他,鄙弃他,他的雕像百无一用,那就会无人问津了,老板不得不将这类神仙的雕像价钱压得很低,唯恐卖不出手。在雕像店里,顺民意者得高价,失民心者得低价。所以说,这个地方很适合做民意调查。
赫耳墨斯走进雕像者的店里,首先问问他父亲宙斯的雕像价钱。老板回答说:“一个银元。”便宜得很,这是赫耳墨斯意料之中的事。他父亲行为荒唐,贪财好色,自私自利,在民间不可能得到高分。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这个“笑”字里面,大有文章。
赫耳墨斯的父亲高高在上,在人间他的雕像却只卖到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幸灾乐祸,认为这是活该,所以他笑了。但在另一方面,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宙斯口碑不好,累及店主人的雕像卖不到好价钱,生意惨淡,雕像者一家的生活必定十分艰难。赫尔墨斯身为“商人的庇护神”,看见自己的子民在做亏本买卖,如果他很有责任心的话,应该表示关切、同情才是。而他感到心花怒放,很开心,“笑”了起来。从这一“笑”之间,我们可以断言,虽然他出身高贵,身居高位,但却是一个不理政事的尸位素餐者。
店老板回答道:赫拉的像“还要贵一点”。这话表明,在世人的眼中,赫拉只比他的丈夫略强一点,但也好不到哪里去。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老板的回答如同一瓢冰水泼在赫耳墨斯的头上,让他狼狈不堪,大失所望。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赫耳墨斯平时玩世不恭,不安心本职工作,故他的神像只能当作添头搭配给顾客,落得个近乎“白送”的身价。老板的回答不仅对赫耳墨斯的虚荣心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更重要的是,作者意在借此表现出普通民众对玩忽职守者的鄙弃和憎恶。
从“一个银元”,到“贵一点”,再到“添头白送”,我们看到了作者讲这个故事的意图:对整个统治集团——宙斯家族的否定和辛辣的讽刺。
因此,我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并非是讽刺那些爱慕虚荣的人,而是意在对当权者进行当头棒喝,指出:如果你不为民着想,不为群众服务,不管你的出身多么高贵,权势多么显赫,你在人民心中都会一文不值。所以,这个故事不“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而是“适用于警告那些爱慕虚名而不为人民做事的官”。
《伊索寓言》里有许多故事在结尾处另加一句话,指出该故事的寓意所在。这些话里,有一些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有一些画蛇添足,纯属多余;还有一些离题万里,与故事的本意风马牛不相及(也许是伊索为了逃避迫害,故意为之)。《伊索寓言》的译者白山先生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有些寓言后面的‘教训’,现在看来则显得牵强,我们在阅读说不妨只从寓言故事出发,而不必用这些‘教训’来理解故事。”(《伊索寓言》白山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白山先生的话,正适合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篇寓言的真正寓意。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狂妄自大的人。
❻ 以碰壁为话题的作文
周晔 女,1964年5月生,哈尔滨人。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领导科学。获中共中央党校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合著及主编书籍有十余本。近年来,先后发表有关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论文40余篇,其中13篇论文获省部级优秀论文一等奖;在校内承担重大课题十一项。
周晔的作品,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就在伯父逝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有一天黄昏时候,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怎么了?"爸爸问他。
"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佣阿三。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❼ 鲁迅碰壁的故事
写作思路:写作时从大处着手,尽量阐述自己的看法或者思想,全面详细的解答问题,并且紧扣问题的中心,把要表达的内容完整表述出来。
鲁迅“碰壁”
曾读过鲁迅侄女周晔写的一篇回忆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里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至今难忘——周晔小时候,有一次在鲁迅家吃饭。她望着鲁迅说:“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你的呢,又扁又平。”鲁迅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你不知道,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鲁迅的侄女很是诧异,便又问道:“你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你走路不小心?”鲁迅回答说:“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么?”这一回他的侄女好像是恍然大悟了,“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你把鼻子碰扁了。”当时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开始我也不明白,大家怎么会笑小周晔呢?我仔细想,都是“碰壁”二字引起的。后来我才知道,鲁迅所说的“碰壁”是双关语。表面上“碰壁”是碰墙壁,这是本义,而鲁迅在这里是用它的比喻义来说明旧社会很黑暗,让人处处受挫折或打击,表示了对旧社会的强烈不满。
其实,很多词语都不能照实去理解,因为很多词语都在本义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比喻义。例如:“幕后”本义是舞台帐幕的后面,比喻暗地里操纵;“近视”本义是视力有缺陷,比喻眼光短浅;“堡垒”本义是在重要地点作防御用的坚固建筑物,比喻难以攻破的事物。
“迷雾”本义是浓厚的雾,比喻让人迷失方向的事物;“暗礁”本义是海洋、江河中不露出水面的礁石,比喻事情在进行中伪潜伏的障碍;“摇篮”本义是指供婴儿睡的像篮子的可摇动的家具,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的发源地。
“包袱”本义是用布包起来的包儿,比喻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帽子”本义是指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做装饰的用品,比喻罪名或坏名义,等等。以上词语一般都不用本义,而用比喻义。
❽ 鲁迅的“碰壁”事例
鲁迅“碰壁”的事复情有不少实际例子制,仅举2例:
(1)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以后,鲁迅撰文《纪念刘和珍君》以示纪念,却因此触怒北洋军阀政府,被迫辞去职务,远赴厦门继续讲学。
(2)1931年,鲁迅赠书给进步作家柔石,结果柔石被非法逮捕并秘密杀害,鲁迅也因此遭追查,举家被迫迁居上海黄陆路花园庄,一月后方得搬回原住处。
❾ 如果你听到鲁迅谈碰壁这个小故事,你会怎样想怎样说呢
鲁迅多次跟反动派作不屈不挠的斗争,他多么勇敢啊!虽然当时的社会十内分黑暗,但是鲁迅容仍然关心劳苦大众,宣传革命真理,揭露反动派的罪恶,以改变国民精神。
你可以根据这个写哦,我自己想的,相信我!祝你成功,加油!
❿ 名人屡次碰壁最后成功的故事
爱迪生改进电灯的过程很可以说明问题啊,为了寻找合适的灯丝,他和助手当时实验了上千种材料,那叫一个艰苦,那些材料在灯泡里亮几秒钟就烧断了,几千次的实验,几千次失败,最后才找到钨这种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