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
⑴ 大禹治水的故事300字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当时,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1)大禹治水的故事扩展阅读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手执工具,与下民一起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⑵ 大禹治水讲述的是怎样的故事
在我国上古时期,黄河经常发洪水,给人民造成很大的灾难。尧在位时,让鲧治水,鲧采取的方法是用石块和泥土筑坝来堵水,但坝越筑越高,最终被凶猛的洪水冲垮,治水总是失败。
这时舜来巡视治水情况,见灾情非但没有减反而更厉害了,就免了鲧的职,任命他儿子禹来治水。
禹接受任务后,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他抛弃了传统的筑堤堵水的治水方法,改用疏通河道、排除积水的治水方法,让洪水随着地形的高低,顺着河道,流向大海。
禹全心全意地扑在治水上,在结婚的第四天,就赶到了工地上,和民工们一起干活儿。禹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他也没有回家。禹和民工一样,穿布衣,吃粗粮,手拿工具,赤着双脚,起早贪黑,拼命劳动。禹治水13年,3次路过家门,都没有顾得上进门看望家人。禹带领百姓一边治理河道,一边发展生产,得到大家的拥护和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舜为了表彰禹的功绩,封给他官职和土地,还决定把帝位禅让给禹。舜逝世后,禹正式继承了帝位,并自封国号为夏,禹又收集各地的铜,让工匠铸成九尊宝鼎,象征九州大同,天下一尊。
禹逝世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帝位,自称夏王。从此,夏王的皇位只传给儿子或弟弟。夏朝从禹开始,共传了14代、17个王。400多年后,被商汤所灭。
⑶ 大禹治水故事简介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后代人们感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禹神”,我们的整个中国也被称为“禹域”,也就是说,这里是大禹曾经治理过的地方。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3)大禹治水的故事扩展阅读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禹会村遗址,禹会也称禹墟,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地考察发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总面积为50万平方米。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龙山文化时期。
⑷ 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在上古时期,带领百姓于天灾大自然做艰苦的斗争,终于战胜了大洪水内,大禹从他父亲那里总容结了治水的教训,采用了更加灵活的方式,疏通水流,这有就顺利地将洪水引入大海中,大禹治水过程及其艰苦和英勇,出现了三顾家门而不入的典故。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后代人们感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禹神”。
(4)大禹治水的故事扩展阅读:
大禹治水的历史意义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⑸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作。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鲧治水失败后由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舜帝说:“禹!你也谈谈高见吧。”禹拜谢说:“是啊,君王,我说些什么呢?我整天考虑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皋陶说:“哦,到底是些什么工作?”禹说:“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 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
我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 顺着山路砍削树木作路标,和伯益一起把刚猎获的鸟兽送给民众。 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四海,还疏通了田间小沟,使 田里的水都流进大河。
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为民众提供谷物 和肉食。还发展贸易,互通有无,使民众安定下来,各个诸侯国 开始得到治理。”皋陶说:“是啊!你这番话说得真好。”
以后禹首先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大禹在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考察。
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
他还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禹大刀阔斧,改“堵”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
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根据轻重缓急,定了一个治的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它各地。
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
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
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5)大禹治水的故事扩展阅读:
1、相关典故:
三过家门而不入:
这是大禹治水中发生的故事。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2、禹
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
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
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⑹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
大禹(yǔ),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gǔn),算起来,他还是黄帝的后代。他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当尧(yáo)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fàn)滥(làn),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任命禹的父亲叫鲧担任治理洪水的负责人。
鲧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并且消极怠(dài)工。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重新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舜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qiān)逊(xùn),做事认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xiè)怠(dài)分毫。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jì)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大婚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bá)山涉(shè)水,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大禹感到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yí)憾(hàn),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
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
大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个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jué)石,日夜劳作。
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涂山氏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去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务艰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qín)着泪水,骑马飞奔而走了。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咆哮的河水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6)大禹治水的故事扩展阅读
《大禹治水》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手执工具,与下民一起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⑺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
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
他沿途看到无数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挣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离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泪,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都会向他献上最珍贵的东西,当然他不会收下这些东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实在太浓太浓,这也倍增了他的决心和信心。
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
大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他生活简朴,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里,吃得比一般百姓还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他又是最肯花钱的,每当治理一处水患而缺少钱,他都亲自去争取。
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涂山氏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去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务艰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着泪水,骑马飞奔而走了。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
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
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7)大禹治水的故事扩展阅读
治水遗迹
禹会村遗址,禹会村位于蚌埠市西郊的涂山南麓,村名在《汉书》中就有记载,一直延续至今。当地一直流传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以及禹会诸侯等传说。
1981年,禹会村首次发现了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分布范围自淮河东岸的大堤下一直到村中,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300米。中国于2000年启动了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力图通过汇集多学科专家的研究,论证这一时期的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而对禹会村禹墟的发掘正是实施这项工程的重大考古项目之一。
2006年10月下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率队在此进行短暂试掘,发现一处面积达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建筑基址。其夯土层不规则,厚薄不均,距今约4500至5000年,符合早期龙山文化特征,但是用途不明。
2007年5月初,王吉怀再次率队对禹墟进行正式大规模系统发掘,希望通过对夯土层的断代和定性,以及更多的遗物证据,揭开“禹会诸侯”之谜。
⑻ 大禹治水讲的是什么故事
禹为了治理洪水、拯救百姓,走遍了大江南北,到处考察地形,研究水行方向。他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决定不再像父亲鲧那样去堵塞洪水,而是利用“疏顺导滞”的方法消除水灾。疏顺导滞,就是利用自然水势,把淤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然后合通四海。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亲自拿着镐头,率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大禹还请来为父亲盗取息壤的神龟,帮忙运送土石,又请来天生神力的应龙帮忙划开水道。应龙的尾巴非常坚硬,能在地上划出深沟,帮人们引导洪水。
艰辛的治水过程中,大禹遇到了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难题。这不,禹三次来到桐柏山考察,每次站在山前,那桐柏山不是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就是山石嚎叫、树木怒吼,似乎有一种看不见的暴虐力量,阻止禹动工治水。
禹怀疑遇到了妖怪,就召集诸神和各部落首领商议。谁知,大家唯恐双方开战祸及自己,纷纷恳请禹收回除妖的命令。
看到这些首领临阵怯战,禹一怒之下,将这些首领全部关起来了。询问得知,他们包庇的是一个名叫巫支祁淮涡水怪。据说,巫支祁天生神猴,能言善辩,不仅了解江、淮水各处的深浅,还熟知周围地势的高低远近。
他长得形似猿猴,青躯白首、金目雪牙,脖子一伸可达百尺,他的力气比九头象还要大。拼杀战斗和跳跃奔跑,都相当迅捷,眨眼之间就不见踪影。
可为了治水,必须战胜巫支祁。于是一场恶战就在桐柏山下展开了。禹先后派遣童律、乌木由出战,都打不过巫支祁。直到最后神通广大的大将庚辰出战,才终于擒获了神猴。
数以千计的山妖水怪,看到头领被捕,哪里肯善罢甘休?他们叫喊着冲上来想要抢走巫支祁。庚辰舞动天戟,与众神不费吹灰之力就杀散了这群乌合之众。
最后,禹命人锁住巫支祁的脖子,把他压在了淮河南边的龟山脚下。又在他的鼻孔上穿上铜铃,这样一有动静,人们就能得知。
除了水怪,桐柏山的治水工作顺利展开。经过一番艰辛的劳作,淮水终于顺利流向大海。禹又带领治水大军,浩浩荡荡的来到黄河。他迎着山风站在高高的山崖上,派遣应龙前去划出河道。应龙在水中翻腾,向左划水向右涌,向右划水向左涌。半晌过后,河道还是划不出来。
“怎么会这样?”禹在山崖上沉思。“我们去请河伯帮忙吧,据说,古时治河开道都要请河伯。”人群中一位年轻人见状提醒道。
“河底崎岖不平,处处有奇峰怪石......”应龙话音未落,漩涡中跃出一个人来,带起高高的水柱。那人白面人须,却长成鱼的身子。他来到禹的面前,深施一礼,献上一块水淋淋的青石,高声说道:河伯前来拜见。
大禹心中诧异,接过青石,连忙还礼:“您老就是河伯?我们正要前去拜见您呢?”“您在人间治水,老朽心中不安,今献上青石一块,略尽绵薄之力。”话音未落,河伯便转身跃入水中,须臾不见了。
众人不解,这河伯为何来去匆匆呢?禹略一沉思,把手中青石仔细一看,只见上面弯弯曲曲、花纹遍布,刻画的全是这一带大小河道及水势情况。禹心中大喜对着河伯消失处深施一礼,高声道:“多谢河伯送图!”
河伯送图的消息一经传开,民众起舞欢呼,治水热情空前高涨。禹根据河图上的指点,日夜不停地带领大家进行治理黄河的浩大工程。黄河的治理一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这一天,到达了一个叫做龙门的地方。龙门是一座高高的大山,横在黄河当中,黄河到此就只能绕道,从山下一条狭窄的河道穿行,每每水量大增时,河水四处漫溢,泛滥成灾,两岸的百姓因此苦不堪言。
通过察看地形,禹觉得此地非凿开不可,但诺大一个龙门山岂是朝夕可打开的呀?比起蛮力,禹深知动用智慧才最可行。于是他发明了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再仔细勘测推理,终于找到一处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八十步宽的口子,就将水从龙门引了过去。
龙门太高了,传说鱼儿只要能跳过龙门,立时能化作金龙飞升成仙,所以被后人称之为“鲤鱼跳龙门”。寒来暑往,禹花了十三年的时间,终于彻底疏通了河道,制服了洪水。使得山川峥嵘、米粮丰收,百姓筑室而居,生活安宁。
后代人们感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庙筑殿,尊为“大禹”,整个华夏大地也被称为“禹域”,也就是说,这里是大禹曾经治理过的地方。
(8)大禹治水的故事扩展阅读
历史意义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手执工具,与下民一起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禹会村遗址,禹会也称禹墟,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地考察发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总面积为50万平方米。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龙山文化时期。
涂山既有大会诸侯遗址,又有娶女首领为妻的涂山氏国遗址,并留有禹王宫、启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启之地的)台桑、防风冢、禹墟等多处遗迹。
山上禹王宫有数千年历史,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