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带文短
1. 带"文"字的成语有哪些
百代文宗
不立文字
表面文章
班马文章
不名一文
半文半白
半文不白
不文不武内
秉文兼武
秉文经武容
博文约礼
不直一文
才兼文武
粗通文墨
出文入武
道德文章
断发文身
大块文章
单文孤证
雕文刻镂
多文强记
多文为富
雕文织采
地下修文
大有文章
典章文物
大做文章
黼黻文章
反面文章
分文不名
分文不取
分文不直
分文不值
繁文末节
浮文巧语
飞文染翰
繁文缛节
烦文缛礼
2. 我要20个成语 带文言文出处 文言文要有翻译 尽量篇幅较短一些 谢谢
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
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
--------------------------------------------------------------------------------
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
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
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
大材小用
南宋末,金国不断南侵。辛弃疾参加了抗金义军。后来,他在南宋朝廷里,历任湖北、江西、湖南、建安抚使。
他不仅是个爱国英雄,还写了很多充满战斗激情的词文。由于主和派的打击,他在上饶带湖旁,度过18年退隐生活。1203年,朝廷任命他为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他常与住在绍兴鉴湖旁的爱国诗人陆游议论国家大事。第二年春,宋宁宗要他去京城,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临行前,陆游送他一首长诗《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诗中说:辛弃疾是管仲、萧何一流人物,做浙东安抚使大材小用了。
辛弃疾到了京城,皇帝只安排他做镇江府知府。不久,这位爱国英雄在忧愤中病逝。
后来,人们以“大材小用”作成语,比喻才能高,职位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
大公无私
春秋时,有一天,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县官缺额,你看派谁去最合适?”祁黄羊想了想,说:“派解狐去最合适!”晋平公觉得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答道:“你只问我什么人最适合这个职位,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晋平公采纳了祁黄羊的意见,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果然,解狐很有作为,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受到人们的称颂。
有一天,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位法官,你看谁能胜任?”祁黄羊回答:“祁午最能胜任!”晋平公说:“祁午是你的儿子,你推荐自己的儿子,不怕人家讲你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胜任法官,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祁午当了法官后,非常称职,深受人民的爱戴。
孔子十分称赞祁黄羊,说他是个公正严明的人,称得上是“大公无私”。
成语“大公无私”形容一心为公,没有私心。也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
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杀死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臣石厚商量办法。
石厚就去问的父亲——卫国的大臣石碏(que),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碏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碏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碏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碏的安排。
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碏杀了儿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
--------------------------------------------------------------------------------
东施效颦
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丑,叫东施。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东施一见,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于是也学着她的样子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见了她的这个样子,吓得东躲西藏,不敢去看她。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处和本身的缺点在哪里,胡乱模仿。其中的“效”是“仿效”,“颦”是“皱眉”的意思。
--------------------------------------------------------------------------------
飞鸟惊蛇
释亚楼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庙,烧香念经。别的和尚空闲时就偷偷下棋睡觉,释亚楼却买了砚墨笔纸练习书法。有时深更半夜,他还在苦苦练习。一年年过去,他写字的功夫越来越深。许多烧香拜佛的人,也来请他写字。他都一一答应。 他的草书,写得尤其飘逸奔放。有人问他:“草书怎样算好?”释亚楼写了八个字:“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飞鸟惊蛇”形容字体飘逸像小鸟飞翔,笔势遒劲连蛇也受惊吓。
--------------------------------------------------------------------------------
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
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好好先生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很善于识别人才。但由于当时政治斗争十分尖锐复杂,他就装糊涂,别人无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问他身体怎样,一向安好吗?他回答:“好”。
又有一天,有个老朋友到他家里来,十分伤心地谈起自己的儿子死了。谁知司马徽也回答:“好!”那个朋友走后,司马徽的妻子就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是讲道德的人,所以相信你,把心里话讲给你听。可是你听人家儿子死了,反而说好,这算什么?”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他的妻子又好气又好恼,哭笑不得。
后来人们常用“好好先生”来形容那些是非不分,不敢得罪人,只求平安无事的人。
--------------------------------------------------------------------------------
后来居上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
划粥割齑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为后人喜爱,广为传诵。
他在担任陕西西路安抚使期间,指挥过多次战役,成功抵御了外族的入侵,使当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西夏的军官互相告诫说:“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话里对范仲淹充满敬畏之心、这在北宋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范仲淹之所以有这样杰出的才能,与他在青少年时期的刻苦努力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早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日后的丰硕果实。
范仲淹的祖籍原来是陕西影州,迁到江苏吴县是后来的事情。他不到3岁时,父亲因病故去。他随着母亲改嫁到朱家。十几岁时,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应天府书院,拜当时著名学者感同文为师,学习经邦治国的知识,立志报国为民。在应天府书院期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划粥割齑),当作一天的饭食。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他的同窗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的伙食非常糟糕,于心不忍,便拿出钱来,让范仲淹改善一下伙食,范仲淹很委婉但十分坚决地推辞了。他的朋友没办法,第二天送来许多美味佳肴,范仲淹这次接受了。
过了几天,他的朋友又来拜访范仲淹。他吃惊地发现,他上次送来的鸡、鱼之类的佳肴都变质发霉了,范仲淹连一筷子都没动。他的朋友有些不高兴地说:“希文兄(范仲淹的字,古人称字,不称名,以示尊重),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吃的东西你都不肯接受,岂不让朋友太伤心了!”
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我担心自己吃了鱼肉之后,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你千万别生气。”朋友听了范仲淹的话,更加佩服他的人品高尚。
一次,有人问起范仲淹的志向,范仲淹说:“不是当个好医生,就是当个好宰相。好医生为人治病,好宰相治理国家。”这种不为个人升官发财而读书的伟大抱负,让周围的人非常敬佩。后来,范仲淹当了参知政事,提出许多利民富国的措施,实现了自己当年的志向,成为一代名人。
--------------------------------------------------------------------------------
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 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 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 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四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无隐瞒地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可以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
贾人渡河
现代人看来,“商”和“贾”的语意无大差别,都是贸易的意思;但在古时候,“商”和“贾”在经营方式上却有所不同,所谓少卖为“商”走卖为“贾”。从一个地方买进,到另一个地方卖出,用这种方式做生意的人叫贾人。
从前有个贾人,在河南办了一批货,取水路贩往外地销售。船在河中顺风行驶,忽然浓云密布,狂风骤起,大雨倾盆,河水陡涨。贾人走出船仓查看货物,一股大浪袭向船头,把贾人拍落水中。贾人在水中挣扎呼喊:“救命呀!”
一个渔夫听到喊声,急急忙忙把船摇过来救人。贾人看到渔夫,大声喊道:“快来救我,我给你一百两白银。”
渔夫把贾人救起来,送进船仓,贾人换好了衣服,拿出十两银子送给渔夫,说:“拿去吧,这十两银子够你辛苦半年了。”
渔夫不接银子,看着贾人说:“刚才你在水中许诺说给一百两银子,而不是十两。”
贾人满脸不高兴地说:“你这人也太不知足了,你一天打鱼能挣几文钱?现在一下子捞了十两银子,不少了。”
渔夫说:“事是这么回事,理却不是这个理。你刚才不许诺给一百两银子,我也会救你一命,但你既然说给一百两,我希望你不要失信。”
贾人摇摇头,踱进船仓,不再理会渔夫,渔夫长长叹口气,回到渔船。
一年后,贾人又办了批货,碰巧在河中与渔夫相遇。两个人都想起了去年那次不愉快的分手。贾人说:“我给了你十两银子,你为什么不用来当本钱,做点小生意,何苦风里雨里挣这份辛苦钱?”
渔夫来不及答话,贾人的船触上礁石,船仓进水,船渐渐下沉。贾人急得团团转,大声对渔夫说:“快来救我,这次我给你三百两银子,保证不失信。”
渔夫摇橹从贾人旁边划过去,回头不紧不慢地说:“喊信得过你的人来救命吧,我不要你的银子,可也不救你这种无信无义人的命。”
很快,贾人随着沉船在滔滔河水中消失了。
--------------------------------------------------------------------------------
竭尽全力
这句成语原作“竭尽心力”,见于《三国志·魏志·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竭尽心力,奉宣科法。”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杨沛的人,字孔渠,当过新郑长。曹操路过新郑的时候,部队缺粮,杨沛帮助过曹操,因此深得曹操喜爱。曹操辅政以后,杨沛升为长社令。他不畏豪强,不管谁犯了法,都依法惩办,得到曹操的称许。
当时,曹操出征在外,听说国都邺城治安太乱,便发诏选一个邺城令,其入选标准是要有杨沛那样的胆略和水平。选来选去,没有合适的,于是将杨沛提拔为邺城令(当时叫京兆尹)。杨沛上任之前,曹操召见了他,并问他如何治邺。杨沛回答:“我一定竭尽心力,大力宣传法纪,使人人遵纪守法。”曹操听后十分高兴,对左右的人说:“你们听见了没有,这才是使人敬服的人。”杨沛还没正式上任,一些豪强地主和皇亲国戚听说杨沛要来邺城了,都纷纷告诫自己的子弟检点一些。
3. 带文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文不加点、
文房四宝、
咬文嚼字、
温文尔雅、
文质彬彬、
文过饰专非、
繁文缛节、
舞文弄墨、
文人相轻、
文以载道属、
一文不名、
文韬武略、
文山会海、
文武双全、
望文生义、
文人墨客、
温文儒雅、
一文不值、
深文周纳、
一纸空文、
文恬武嬉、
文从字顺、
文治武功、
奇文共赏、
斯文扫地、
允文允武、
铺采摛文、
文武之道、
身无分文、
文如其人
4. 带文的成语有什么
百代文宗】宗:被人所效法的人物。在久远的年代里堪为文人楷模的人物。
表面文章】比喻浮夸或不切实际,敷衍塞责的做法。
博文约礼】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不立文字】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
不文不武】既不能文,又不能武。
才兼文武】指人具有文武两方面的才能。
粗通文墨】粗:略微;通:通晓。文墨:指写文章。稍微懂得一些写作方面的学问。
大块文章】大块:大地。原指大自然锦绣般美好的景色。后用以称赞别人内容丰富的长篇文章。
道德文章】指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
地下修文】旧指有才文人早死。
典章文物】指法令、礼乐、制度以及历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
断发文身】剪短头发,身上刺着花纹。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风俗。
多文为富】以多学知识、技能为富有。
繁文末节】文:规定、仪式;节:礼节。过分繁琐的仪式和礼节。比喻琐碎多余的事情。
繁文缛节】文:规定、仪式;缛:繁多;节:礼节。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
反面文章】从事情的反面做的文章。多指反语。
废文任武】文:文治;任:任用;武:武力。废掉文治,任用武力。指轻文重武。
分文不名】名:占有。一分钱一个铜板也没有。比喻非常贫困。
分文不取】一个钱也不要。比喻不计报酬。
分文不直】直:同“值”。一分钱一文钱也不值。形容没有任何价值。
5. 带“文”字的成语和词有哪些
文笔流畅
文炳雕龙
文不对题
文不加点
文不尽意
文才武略
文采炳焕
文采风流
文采缘饰
文彩四溢
文场笔苑
文抄公
文弛武玩
文川武乡
文从字顺
文德武功
文觌武匿
文东武西
文牍主义
文房四宝
文房四侯
文房四士
文房四物
文房四艺
文风不动
文轨攸同
文贵天成
文过其实
文过饰非
文过遂非
文籍满腹
文籍先生
文奸济恶
文江学海
文经武略
文经武纬
文君司马
文君新寡
文君新醮
文君早寡
文婪武嬉
文理不通
文理俱惬
文能附众,武能威敌
文鸟之梦
文期酒会
文齐福不齐
文情并茂
文人墨客
文人墨士
文人无行
文人相轻
文人学士
文人雅士
文如春华
文如其人
文弱书生
文山会海
文擅雕龙
文身断发
文身剪发
文身翦发
文深网密
文丝不动
文思敏捷
文思敏速
文似其人
文搜丁甲
文韬武略
文韬武韬
文恬武嬉
文通残锦
文通武达
文无点易
文无定法
文无加点
文武并用
文武差事
文武皇皇
文武兼备
文武兼济
文武兼全
文武兼资
文武两全
文武全才
文武如雨
文武双全
文武之道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文献之家
文星高照
文行出处
文修武备
文修武偃
文选烂,秀才半
文业砚田
文以载道
文友诗敌
文圆质方
文责自负
文章盖世
文章经济
文章巨公
文章钜公
文章绝唱
文章魁首
文章山斗
文章宿老
文章星斗
文章憎命
文章憎命达
文章宗工
文章宗匠
文昭武穆
文阵雄帅
文治武力
文质彬彬
文质斌斌
文致太平
文子同升
文子文孙
文字狱
文宗学府
文治武功
6. 谁知道带“文”字的成语啊
雅温文 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解释〗比喻一个很小的困难却使一个很大的事情无法进行,无法完成。也指一个很有本事的人,面对一个小问题而束手无策。
咬文啮字 〖解释〗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同“咬文嚼字”。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解释〗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亦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解释〗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解释〗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同“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解释〗指不拘题材形式,任意发挥,皆成妙文。
犀顶龟文 〖解释〗头顶骨隆起如犀角,脚掌上有龟背纹。旧时所谓贵人之相。
文弱书生 〖解释〗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文理俱惬 〖解释〗文、理:指文辞表达和思想内容;惬:满足、满意。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令人满意。
斯斯文文 〖解释〗形容举目文雅。
善文能武 〖解释〗既有文才,又通武艺。现常指既能动笔又有实际工作能力。
卖文为生 〖解释〗指以出卖诗文所得来维持生计。
下笔成文 【出处】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 【解释】一下笔就很快写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示例】他文思敏捷,~【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曹植非常聪明,他读过很多书,做文章是又快又好。曹操故意考他,曹操说自
秉文经武 〖解释〗执掌文事,经营武备。
秉文兼武 〖解释〗犹言能文能武。
班马文章 〖解释〗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的并称。泛指可与班固、司马迁相比美的文章。
樽酒论文 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后遂以“樽酒论文”谓一边喝酒,一边议论文章。
祖武宗文 祖袭武王,尊崇文王。指尊崇祖先。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遵循尧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
字顺文从 用词行文自然妥贴,表达清楚。
祝发文身 削短头发,刻画其身。指中原以外地区异族的风俗服制。
重厚少文 持重敦厚而少于文饰。《史记·高祖本纪》:“已而吕后问:‘阶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执文害意 谓拘泥于字面而损害内容。
枕典席文 谓以典籍为伴,勤于读书学习。
掌上观文 见“掌上观纹”。
允文允武 形容能文能武。
缘文生义 文:文字,指字面。只根据字面理解内容,牵强附会,不求甚解。亦作“望文生义”。
鱼质龙文 鱼的实质,龙的外表。谓虚有其表。
余风遗文 传留下来的习气和文章。
有文无行 虽有文才而人品不好。
遗文逸句 指散佚的文章和句子。
一文如命 见“一钱如命”。
以文害辞 谓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
以郄视文 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郄,通“隙”。
一代文宗 宗:宗师。一个时代为众人所宗仰的文学家。亦作“当世辞宗”、“一代宗匠”、“一代辞宗”。
咬文啮字 见“咬文嚼字”。
演武修文 指演练武艺,修习文章。
偃武兴文 同“偃武修文”。
偃武行文 同“偃武修文”。
偃武觌文 同“偃武修文”。
偃武崇文 停息武备,崇尚文教。
言文行远 言辞有文采,才能传播远方或影响后世。
偃革尚文 停息武备,注重文教。
偃兵修文 同“偃武修文”。
修文偃武 提倡文教,停息武备。
雄文大手 擅长写作宏伟诗文的高手。
兴文匽武 崇尚文治,偃息兵戎。
析律舞文 指故意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条文。
武偃文修 文治已实行,武备已停止。形容天下太平。亦作“文修武偃”。
舞文玩法 见“舞文弄法”。
舞文饰智 谓舞文弄墨、利用才智以作奸伪。
舞文巧诋 玩弄文字,诋毁构陷。
舞弄文墨 亦作“舞文弄墨”。①玩弄法律条文,曲解其意。②玩弄文辞;耍笔杆子。
舞笔弄文 犹舞文弄墨。
文宗学府 文章的宗伯,学问的渊府。比喻学问渊博的人。
文子文孙 指周文王的子孙。《书·立政》:“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惟正是乂之。”孔传:“文子文孙,文王之子孙。”一说为守文之子孙。见孙星衍疏。后泛用为称美帝王的子孙。
文子同升 谓家臣奴仆与主人同居官职。语出《论语·宪问》:“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文治武力 以文治国的盛绩与以武禁暴的伟力。
文质斌斌 见“文质彬彬”。
文昭武穆 古代宗法制度,宗庙位次,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祭祀时,子孙也按昭穆,左右排列行礼。周文王于周为穆,文王之子武王则为昭,而武王之子成王又为穆。“文昭武穆”原指文王的子孙众多,后则泛称子孙繁衍。
文章宗匠 为人宗仰的文章巨匠。
文章宗工 为人所宗的文章高手。
文章宿老 工于文章的老前辈。
文章星斗 是文章之冠首,形容人文章写得漂亮,超群出众。
文章山斗 谓文章为人所宗仰。语本《新唐书·韩愈传》:“自愈之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文章魁首 魁首:为首的,这里指名列第一。形容文章写得最好,文才极高。
文章钜公 见“文章巨公”。
文章巨公 亦作“文章钜公”。文章大家。
文章经济 文章和经世济民之才。
文章盖世 盖世:超过世人。指文章好得无与伦比,谁都赶不上。
文圆质方 谓外表随和而内心方正。
文修武偃 礼乐教化大行而武力征伐偃息。谓天下太平。
文修武备 文:指教化。修:指走上正规,已符合标准。备:准备完毕。谓文治和军备都已达到了理想的要求。
文星高照 比喻文运亨通。
文献之家 指博学多闻、熟悉典章掌故的人。
文武之道 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文武全才 文才与武功同时具备的人才。
文武兼备 同时具有文才和武才,文武双全。亦作“文武兼济”、“文武兼全”。
文无加点 见“文不加点”。
文武差事 喻明劫暗偷。
温文儒雅 犹言温文尔雅。
文通残锦 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典出《南史·江淹传》。南朝梁江淹,字文通,年轻时就很有才华。传说他晚年梦见晋张协对他说:“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江淹把几尺残锦奉还,张大怒说:“那得割截都尽。”江淹的文才从此大不如前。
文搜丁甲 文章精妙感动神灵。丁甲,神名,即六丁六甲神。
文似其人 文章的风格与作者本人相似。
文丝不动 一点儿也不动。
文深网密 用法严刻,法网严密。
文身翦发 见“文身断发”。
文身剪发 见“文身断发”。
文身断发 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后常用以指较落后地区的民俗。
文山会海 形容文件会议多得泛滥成灾。
文人学士 泛指文人、文士。
文人墨士 泛指文人、文士。
文人墨客 见“文人墨士”。
文期酒会 定期举行的文酒之会。
文婪武嬉 谓文武官员习于安逸,贪婪成性。
文君司马 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在宴席上以琴音挑动临邛富商卓王孙寡居的女儿卓文君;文君夜奔相如,与之结为夫妇。卓王孙不认这门亲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开了个酒馆,文君当炉卖酒,相如穿着犊鼻裤与奴仆一道洗器皿,卓王孙感到耻辱,才被迫认亲。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人用
文经武纬 ①谓文事武功都很出色。②菊花的一种。见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九花山子》。
文经武略 经世的文才和军事谋略。
文江学海 比喻文章和学问似长江、大海般深广博大。
文奸济恶 掩饰奸诈,助长恶行。
文籍先生 称熟悉文献典籍的人。
文过遂非 掩饰过失,顺随错误。
文过其实 文辞浮夸,不切实际。
文房四艺 指琴、棋、书、画。
文房四物 见“文房四宝”。
文房四士 见“文房四宝”。
文房四侯 指笔、砚、纸、墨。古人戏称笔为管城侯毛元锐,砚为即墨侯石虚中,纸为好畤侯楮知白,墨为松滋侯易玄光,故称。参阅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引文嵩《四侯传》。
文觌武匿 艺文兴而武道隐。谓尚文之风大盛。语本《国语·周语中》:“武不可觌,文不可匿。”
文弛武玩 文武官员玩忽职守。
文采风流 ①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②指才华横溢与风度潇洒的人物。
望文生训 见“望文生义”。
唾地成文 形容文思敏捷。唐冯贽《云仙杂记》有“唾地成文”一目,赞李贺云:“有人谒李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
同文共规 见“同文共轨”。
通文调武 谓卖弄文才和武艺。
通文达艺 多才多艺,知识渊博。
通文达理 谓有学问懂道理。
通文达礼 谓有学问懂礼仪。
遂非文过 饰非文过。掩饰错误和过错。
俗下文字 指为应付世事而写的平庸的应酬文章。
梳文栉字 谓训释文字。
识文谈字 见“识文断字”。
识文断字 知晓文字。
市民文学 封建社会后期,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
饰非文过 粉饰掩盖过失、错误。
圣神文武 称颂帝王或杰出人物之词。
身无分文 形容非常贫穷
深文周内 歪曲或苛刻地援引法律条文,陷人以罪。
深文曲折 歪曲地援引法律条文,不露痕迹地陷人于罪。
深文巧诋 罗织罪名,蓄意毁谤。
深文峻法 犹言严刑峻法。
深文傅会 牵强而苛细地援引法律条文陷人以罪。
深文附会 见“深文傅会”。
深文大义 深奥的大道理。
入文出武 称人兼备文武之才,入朝为文臣,出朝为将帅。
人文荟萃 人才和文物众多,并聚集在一地
情文并茂 形容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文字都很美。
琴挑文君 挑:挑逗、挑引。比喻挑动对方的爱慕之情,并表达自己的爱意。亦作“琴心相挑”。
乔文假醋 假斯文;假道学。
强文浉醋 同“强文假醋”。
强文假醋 谓假斯文。
铺采摛文 “摛”念chī。铺陈文采。
片文只事 指零碎不全的佚文轶事。
披发文身 古代吴越一带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风俗。头发披散,身刺花纹。
旁文剩义 次要的文字和内容。
潘文乐旨 《晋书·乐广传》:“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将让尹,请潘岳为表。岳曰:‘当得君意。’广乃作二百句语,述己之志。岳因取次比,便成名笔。时人咸云:‘若广不假岳之笔,岳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也。’”后因以“潘文乐旨”指美好文章的文辞与意旨。
弄法舞文 弄、舞:耍弄,玩弄;法:法律;文:法令条文。指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条文,以达到徇私舞弊的目的。
能文能武 文的武的都行。现常指既能动笔也有实际工作能力。
乃武乃文 本用以赞誉天子之德,指其文经天地,武定祸乱。后多指人既有武功又有文德。亦作乃文乃武。
乃文乃武 赞美人文、武兼备。见乃武乃文。
流言飞文 犹言流言蜚语。
揆文奋武 施行文教,振奋武事。语本《书·禹贡》:“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孔传:“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
拘文牵义 拘泥于字义、文义。
讲文张字 谓讲求文字工丽并张大其词。
回文织锦 典出《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后以“回文织锦”比喻有关相思的绝妙诗文。
厚貌深文 见“厚貌深情”。
横僿不文 粗鄙没有文化。
广文先生 ①唐杜甫称郑虔为“广文先生”。据《新唐书·郑虔传》载,玄宗爱郑虔才,为置广文馆,以之为博士。②泛指清苦闲散的儒学教官。
孤文只义 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孤文断句 指片断、孤立的文句。
高文典策 见“高文典册”。
高文大册 原指朝廷发布的重要文书,如诏今制诰等。引申为经典性著述。
膏粱文绣 指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亦泛指精细贵重的东西。语本《孟子·告子上》“《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原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原人之文绣也。”赵岐注:“膏粱,细粱如膏者也;文绣,绣衣服也。”
黼黻文章 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色彩绚丽的花纹。泛指华美鲜艳的色彩。
分文未取 见“分文不取”。
飞文染翰 挥笔疾书。
烦文缛礼 繁琐而不必要的礼节。
多文强记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雕文织采 比喻词藻华丽。
雕文刻镂 谓在器物上刻镂花纹图案,以为文饰。
单文孤证 仅有的证据。意谓不足凭信。
出文入武 谓文武兼备。
不直一文 见“不直一钱”。
不名一文 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
半文不白 见“半文半白”。
半文半白 亦作“半文不白”。文言和白话夹杂。
一文不值 〖解释〗指毫无价值。
弃文就武 放弃文业,改从武事。
弃文存质 指不加文饰,保留本旨。
主文谲谏 主文:用譬喻来规劝;谲谏:委婉讽刺。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
质非文是 徒有华美的外表,而无相应的实质。
一文不名 一个钱都没有。
以文乱法 文:指儒家的经典。引用儒家的经典,非议国家法令。
以文会友 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一纸空文 只是写在纸上没有兑现或不能兑现的东西。
咬文嚼字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
偃武修文 偃:停止;修:昌明,修明。停止武事,振兴文教。
文如其人 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
文武双全 文:文才;武:武艺。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
文理不通 指文章在词句和内容方面都行不通。
文章憎命 憎:厌恶。文章厌恶命运好的人。形容有才能的人遭遇不好。
舞文弄墨 舞、弄:故意玩弄;文、墨:文笔。故意玩弄文笔。原指曲引法律条文作弊。后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文韬武略 韬:指《六韬》,古代兵书,内容分文、武、龙、虎、豹、犬六韬;略:指《三略》,古代兵书,凡三卷。比喻用兵的谋略。
文不对题 文章里的意思跟题目对不上。指人说话或写文章不能针对主题。
望文生义 文:文字,指字面;义:意义。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
微文深诋 想尽办法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
文行出处 文:学问;行:品行;出:作官;处:隐居。旧指文人的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隐退的态度。
文以载道 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
文房四宝 俗指笔、墨、纸、砚。
7. 带文的成语 带文成语有哪些成语
文不加点,
文武双全…
文无第二…
8. 带有文的成语有哪些
文质彬彬闻鸡起舞
9. 带有“文”字的成语
尔雅温文 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解释〗比喻一个很小的困难却使一个很大的事情无法进行,无法完成。也指一个很有本事的人,面对一个小问题而束手无策。
咬文啮字 〖解释〗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同“咬文嚼字”。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解释〗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亦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解释〗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解释〗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同“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解释〗指不拘题材形式,任意发挥,皆成妙文。
犀顶龟文 〖解释〗头顶骨隆起如犀角,脚掌上有龟背纹。旧时所谓贵人之相。
文弱书生 〖解释〗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文理俱惬 〖解释〗文、理:指文辞表达和思想内容;惬:满足、满意。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令人满意。
斯斯文文 〖解释〗形容举目文雅。
善文能武 〖解释〗既有文才,又通武艺。现常指既能动笔又有实际工作能力。
卖文为生 〖解释〗指以出卖诗文所得来维持生计。
下笔成文 【出处】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 【解释】一下笔就很快写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示例】他文思敏捷,~【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曹植非常聪明,他读过很多书,做文章是又快又好。曹操故意考他,曹操说自
秉文经武 〖解释〗执掌文事,经营武备。
秉文兼武 〖解释〗犹言能文能武。
班马文章 〖解释〗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的并称。泛指可与班固、司马迁相比美的文章。
樽酒论文 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后遂以“樽酒论文”谓一边喝酒,一边议论文章。
祖武宗文 祖袭武王,尊崇文王。指尊崇祖先。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遵循尧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
字顺文从 用词行文自然妥贴,表达清楚。
祝发文身 削短头发,刻画其身。指中原以外地区异族的风俗服制。
重厚少文 持重敦厚而少于文饰。《史记·高祖本纪》:“已而吕后问:‘阶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执文害意 谓拘泥于字面而损害内容。
枕典席文 谓以典籍为伴,勤于读书学习。
掌上观文 见“掌上观纹”。
允文允武 形容能文能武。
缘文生义 文:文字,指字面。只根据字面理解内容,牵强附会,不求甚解。亦作“望文生义”。
鱼质龙文 鱼的实质,龙的外表。谓虚有其表。
余风遗文 传留下来的习气和文章。
有文无行 虽有文才而人品不好。
遗文逸句 指散佚的文章和句子。
一文如命 见“一钱如命”。
以文害辞 谓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
以郄视文 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郄,通“隙”。
一代文宗 宗:宗师。一个时代为众人所宗仰的文学家。亦作“当世辞宗”、“一代宗匠”、“一代辞宗”。
咬文啮字 见“咬文嚼字”。
演武修文 指演练武艺,修习文章。
偃武兴文 同“偃武修文”。
偃武行文 同“偃武修文”。
偃武觌文 同“偃武修文”。
偃武崇文 停息武备,崇尚文教。
言文行远 言辞有文采,才能传播远方或影响后世。
偃革尚文 停息武备,注重文教。
偃兵修文 同“偃武修文”。
修文偃武 提倡文教,停息武备。
雄文大手 擅长写作宏伟诗文的高手。
兴文匽武 崇尚文治,偃息兵戎。
析律舞文 指故意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条文。
武偃文修 文治已实行,武备已停止。形容天下太平。亦作“文修武偃”。
舞文玩法 见“舞文弄法”。
舞文饰智 谓舞文弄墨、利用才智以作奸伪。
舞文巧诋 玩弄文字,诋毁构陷。
舞弄文墨 亦作“舞文弄墨”。①玩弄法律条文,曲解其意。②玩弄文辞;耍笔杆子。
舞笔弄文 犹舞文弄墨。
文宗学府 文章的宗伯,学问的渊府。比喻学问渊博的人。
文子文孙 指周文王的子孙。《书·立政》:“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惟正是乂之。”孔传:“文子文孙,文王之子孙。”一说为守文之子孙。见孙星衍疏。后泛用为称美帝王的子孙。
文子同升 谓家臣奴仆与主人同居官职。语出《论语·宪问》:“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文治武力 以文治国的盛绩与以武禁暴的伟力。
文质斌斌 见“文质彬彬”。
文昭武穆 古代宗法制度,宗庙位次,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祭祀时,子孙也按昭穆,左右排列行礼。周文王于周为穆,文王之子武王则为昭,而武王之子成王又为穆。“文昭武穆”原指文王的子孙众多,后则泛称子孙繁衍。
文章宗匠 为人宗仰的文章巨匠。
文章宗工 为人所宗的文章高手。
文章宿老 工于文章的老前辈。
文章星斗 是文章之冠首,形容人文章写得漂亮,超群出众。
文章山斗 谓文章为人所宗仰。语本《新唐书·韩愈传》:“自愈之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文章魁首 魁首:为首的,这里指名列第一。形容文章写得最好,文才极高。
文章钜公 见“文章巨公”。
文章巨公 亦作“文章钜公”。文章大家。
文章经济 文章和经世济民之才。
文章盖世 盖世:超过世人。指文章好得无与伦比,谁都赶不上。
文圆质方 谓外表随和而内心方正。
文修武偃 礼乐教化大行而武力征伐偃息。谓天下太平。
文修武备 文:指教化。修:指走上正规,已符合标准。备:准备完毕。谓文治和军备都已达到了理想的要求。
文星高照 比喻文运亨通。
文献之家 指博学多闻、熟悉典章掌故的人。
文武之道 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文武全才 文才与武功同时具备的人才。
文武兼备 同时具有文才和武才,文武双全。亦作“文武兼济”、“文武兼全”。
文无加点 见“文不加点”。
文武差事 喻明劫暗偷。
温文儒雅 犹言温文尔雅。
文通残锦 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典出《南史·江淹传》。南朝梁江淹,字文通,年轻时就很有才华。传说他晚年梦见晋张协对他说:“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江淹把几尺残锦奉还,张大怒说:“那得割截都尽。”江淹的文才从此大不如前。
文搜丁甲 文章精妙感动神灵。丁甲,神名,即六丁六甲神。
文似其人 文章的风格与作者本人相似。
文丝不动 一点儿也不动。
文深网密 用法严刻,法网严密。
文身翦发 见“文身断发”。
文身剪发 见“文身断发”。
文身断发 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后常用以指较落后地区的民俗。
文山会海 形容文件会议多得泛滥成灾。
文人学士 泛指文人、文士。
文人墨士 泛指文人、文士。
文人墨客 见“文人墨士”。
文期酒会 定期举行的文酒之会。
文婪武嬉 谓文武官员习于安逸,贪婪成性。
文君司马 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在宴席上以琴音挑动临邛富商卓王孙寡居的女儿卓文君;文君夜奔相如,与之结为夫妇。卓王孙不认这门亲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开了个酒馆,文君当炉卖酒,相如穿着犊鼻裤与奴仆一道洗器皿,卓王孙感到耻辱,才被迫认亲。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人用
文经武纬 ①谓文事武功都很出色。②菊花的一种。见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九花山子》。
文经武略 经世的文才和军事谋略。
文江学海 比喻文章和学问似长江、大海般深广博大。
文奸济恶 掩饰奸诈,助长恶行。
文籍先生 称熟悉文献典籍的人。
文过遂非 掩饰过失,顺随错误。
文过其实 文辞浮夸,不切实际。
文房四艺 指琴、棋、书、画。
文房四物 见“文房四宝”。
文房四士 见“文房四宝”。
文房四侯 指笔、砚、纸、墨。古人戏称笔为管城侯毛元锐,砚为即墨侯石虚中,纸为好畤侯楮知白,墨为松滋侯易玄光,故称。参阅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引文嵩《四侯传》。
文觌武匿 艺文兴而武道隐。谓尚文之风大盛。语本《国语·周语中》:“武不可觌,文不可匿。”
文弛武玩 文武官员玩忽职守。
文采风流 ①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②指才华横溢与风度潇洒的人物。
望文生训 见“望文生义”。
唾地成文 形容文思敏捷。唐冯贽《云仙杂记》有“唾地成文”一目,赞李贺云:“有人谒李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
同文共规 见“同文共轨”。
通文调武 谓卖弄文才和武艺。
通文达艺 多才多艺,知识渊博。
通文达理 谓有学问懂道理。
通文达礼 谓有学问懂礼仪。
遂非文过 饰非文过。掩饰错误和过错。
俗下文字 指为应付世事而写的平庸的应酬文章。
梳文栉字 谓训释文字。
识文谈字 见“识文断字”。
识文断字 知晓文字。
市民文学 封建社会后期,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
饰非文过 粉饰掩盖过失、错误。
圣神文武 称颂帝王或杰出人物之词。
身无分文 形容非常贫穷
深文周内 歪曲或苛刻地援引法律条文,陷人以罪。
深文曲折 歪曲地援引法律条文,不露痕迹地陷人于罪。
深文巧诋 罗织罪名,蓄意毁谤。
深文峻法 犹言严刑峻法。
深文傅会 牵强而苛细地援引法律条文陷人以罪。
深文附会 见“深文傅会”。
深文大义 深奥的大道理。
入文出武 称人兼备文武之才,入朝为文臣,出朝为将帅。
人文荟萃 人才和文物众多,并聚集在一地
情文并茂 形容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文字都很美。
琴挑文君 挑:挑逗、挑引。比喻挑动对方的爱慕之情,并表达自己的爱意。亦作“琴心相挑”。
乔文假醋 假斯文;假道学。
强文浉醋 同“强文假醋”。
强文假醋 谓假斯文。
铺采摛文 “摛”念chī。铺陈文采。
片文只事 指零碎不全的佚文轶事。
披发文身 古代吴越一带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风俗。头发披散,身刺花纹。
旁文剩义 次要的文字和内容。
潘文乐旨 《晋书·乐广传》:“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将让尹,请潘岳为表。岳曰:‘当得君意。’广乃作二百句语,述己之志。岳因取次比,便成名笔。时人咸云:‘若广不假岳之笔,岳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也。’”后因以“潘文乐旨”指美好文章的文辞与意旨。
弄法舞文 弄、舞:耍弄,玩弄;法:法律;文:法令条文。指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条文,以达到徇私舞弊的目的。
能文能武 文的武的都行。现常指既能动笔也有实际工作能力。
乃武乃文 本用以赞誉天子之德,指其文经天地,武定祸乱。后多指人既有武功又有文德。亦作乃文乃武。
乃文乃武 赞美人文、武兼备。见乃武乃文。
流言飞文 犹言流言蜚语。
揆文奋武 施行文教,振奋武事。语本《书·禹贡》:“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孔传:“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
拘文牵义 拘泥于字义、文义。
讲文张字 谓讲求文字工丽并张大其词。
回文织锦 典出《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后以“回文织锦”比喻有关相思的绝妙诗文。
厚貌深文 见“厚貌深情”。
横僿不文 粗鄙没有文化。
广文先生 ①唐杜甫称郑虔为“广文先生”。据《新唐书·郑虔传》载,玄宗爱郑虔才,为置广文馆,以之为博士。②泛指清苦闲散的儒学教官。
孤文只义 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孤文断句 指片断、孤立的文句。
高文典策 见“高文典册”。
高文大册 原指朝廷发布的重要文书,如诏今制诰等。引申为经典性著述。
膏粱文绣 指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亦泛指精细贵重的东西。语本《孟子·告子上》“《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原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原人之文绣也。”赵岐注:“膏粱,细粱如膏者也;文绣,绣衣服也。”
黼黻文章 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色彩绚丽的花纹。泛指华美鲜艳的色彩。
分文未取 见“分文不取”。
飞文染翰 挥笔疾书。
烦文缛礼 繁琐而不必要的礼节。
多文强记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雕文织采 比喻词藻华丽。
雕文刻镂 谓在器物上刻镂花纹图案,以为文饰。
单文孤证 仅有的证据。意谓不足凭信。
出文入武 谓文武兼备。
不直一文 见“不直一钱”。
不名一文 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
半文不白 见“半文半白”。
半文半白 亦作“半文不白”。文言和白话夹杂。
一文不值 〖解释〗指毫无价值。
弃文就武 放弃文业,改从武事。
弃文存质 指不加文饰,保留本旨。
主文谲谏 主文:用譬喻来规劝;谲谏:委婉讽刺。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
质非文是 徒有华美的外表,而无相应的实质。
一文不名 一个钱都没有。
以文乱法 文:指儒家的经典。引用儒家的经典,非议国家法令。
以文会友 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一纸空文 只是写在纸上没有兑现或不能兑现的东西。
咬文嚼字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
偃武修文 偃:停止;修:昌明,修明。停止武事,振兴文教。
文如其人 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
文武双全 文:文才;武:武艺。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
文理不通 指文章在词句和内容方面都行不通。
文章憎命 憎:厌恶。文章厌恶命运好的人。形容有才能的人遭遇不好。
舞文弄墨 舞、弄:故意玩弄;文、墨:文笔。故意玩弄文笔。原指曲引法律条文作弊。后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文韬武略 韬:指《六韬》,古代兵书,内容分文、武、龙、虎、豹、犬六韬;略:指《三略》,古代兵书,凡三卷。比喻用兵的谋略。
文不对题 文章里的意思跟题目对不上。指人说话或写文章不能针对主题。
望文生义 文:文字,指字面;义:意义。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
微文深诋 想尽办法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
文行出处 文:学问;行:品行;出:作官;处:隐居。旧指文人的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隐退的态度。
文以载道 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
文房四宝 俗指笔、墨、纸、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