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故事原型
『壹』 梁祝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年代
梁祝传说的产生时代
近代小说研究家蒋瑞藻(1891—1929)最早提出,梁祝传说最初产生在东晋。[1] 他所依据的,是辗转引述的宋徽宗大观间明州知事李茂诚所撰的《义忠王(梁山伯)庙记》,其实也属于传说性质,并非严格的史料。但至20世纪30年代,诸家已对东晋说大致取得了共识。钱南扬说得最准确和肯定:“这个故事托始于晋末,约在西历四百年光景,当然,故事的起源无论如何不会在西历四百年之前的。至梁元帝采入《金楼子》,中间相距约一百五十年。所以这个故事的发生,就在这一百五十年中间了。”[2]
大体梳理一下,研究梁祝传说和史迹所据的材料,比较早的计有:
(1)梁元帝萧绎《金楼子》。明•徐树丕《识小录》:“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 徐树丕所见《金楼子》是原书还是辗转所得,无从查考。梁元帝萧绎,公元522年11月~554年,在位三年。554年被魏军所杀,享年47岁。藏书14万卷,魏军破江陵城时,全部烧毁。现存世的《金楼子》系辑本,没有“梁祝事”的记载。
(2)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宋•张津《四明图经》:“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梁山伯初不知英台为女也。其朴质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梁载言,唐中宗(683~684,在位三个月)时候人。
(3)唐•李蠙《题善权寺石壁》。明《善权寺古今文录》录唐•李蠙《题善权寺石壁》全文:“常州离墨山善权寺,始自齐武帝赎祝英台产之所建,至会昌以例毁废。唐咸通八年,凤翔府节度使李蠙闻奏天廷,自舍俸资重新建立。……”李蠙,唐宣宗时候人。此《题善权寺石壁》写于唐懿宗咸通八年,丁亥,即公元867年。又,宋《咸淳毗陵志》二十五:“广教禅院在善卷山,齐建元二年以祝英台故宅建。唐会昌中废,地为海陵钟离简之所得,至大和中,李司空蠙于此皆榻肄业后,第进士。咸通间以私财重建,刻奏疏于石。” 齐太祖建元二年,为公元480年。
(4)唐•张读《宣室志》。清•翟灏《通俗编》卷三十七“梁山伯访友”条引唐•张读《宣室志》:“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贰』 梁祝的真实故事是什么
一书生,路过见一女,从此思慕,直到一天,不知何因而死,棺材路过,那名女子盛装出浴,跳进棺材!
这是梁祝的最早版。
『叁』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历史原型是什么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并没有历史原型,但是历史上是存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的,梁山伯是明代人,而祝英台是南北朝人,两人并未相爱。
相信大家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都耳熟能详,他们的故事最早开始于两晋时期,到宋朝时已经广为人知。这个故事讲述了祝员外家有一个女儿叫祝英台她十分聪明,一心想要学习,但是古代礼教森严,她只好女扮男装,在求学途中遇到梁山伯,两人开始了漫长的同窗生涯,在这个过程中互生爱意,梁山伯在知道祝英台是女儿身时,两人私定终身。
但是他们也没有重新选择地方,因此将他们合葬,黑色的碑文是梁山伯,红色的碑文的是祝英台,这件事便流传开来,后来小说盛行,于是文人就开始编撰,也就是这个梁祝故事,谁知道会流传至今,虽然历史上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并不认识,但是谁会说他们没有缘分呢?
『肆』 有哪些历史证据记载梁祝故事是真的
对“梁祝”故事性质的定位 我始终认为:“梁祝”是戏曲、小说人物,不是正统历史人物。梁祝故事是民间传说,而非历史真实。当然,它之所以能够流传一千多年,又绝不会是空穴来风,它会有一定的历史根据,起码会有一个故事原型,而后在流传中再经过千千万万人的口头加工,于是成为一篇集体创作、艺术价值又非常高的民间文学。在此过程中,肯定会烙上某些原生素材的痕迹,至少是保存着故事原型的主题思想,再附会以流入地域的风情、景物,但却无论如何已不是也不可再被当作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真实看待,否则就会缩小“人类口头文化遗产”的价值,并使研究工作误入歧途。 从上个世纪的20年代至今,曾经有上百位专家学者对“梁祝”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毫无例外地都把这个故事定位在“传说”(民间文学)的范畴。至于某些古籍(诸如有利于“宜兴说”的唐《十道四蕃志》,宋《广舆记》、《太平环宇记》、《咸淳毗陵志》,明《古今小说》、《宜兴县志》,清《常州府志》、《仙踪记略》;以及有利“宁波说”的唐《宣室志》,宋《四明图经》、《义忠王庙记》,元《四明志》,明《识小录》、《宁波府志》,清《鄞县志》、《祝英台小传》等)上的记述,应该说他们也都读过,甚至是很熟悉的。却为什么仍把“梁祝”划入民间传说中去呢? 首先,如果历史记载是十分肯定的话,那么全国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梁祝墓和“读书处”了。打个比方,关羽的庙宇是最多的,但却无人否定他的“解州”籍贯;蔡文姬是被人喜爱的女性,而且死后埋到了陕西,但仍公认她是陈留“圉”人。对墨翟、庄周的原籍虽有些争论,却也从未离开过河南,总不至于跑到千里之外吧?可为什么梁祝的出生地,在各种野史、笔记、传说、故事乃至民间流行的各类戏曲、曲艺中,竟可以找到数十处之多?这一现象至少说明那些古籍上的记述并不具有权威性,或者根本就让人怀疑! 另外,举凡附加“神话”色彩(或成分)的传说,大都只有一两个人是故事原型中的人物,其他配角则均属“演义”中的添加剂。比如马文才(没文才),各地便有马洪、马留、马俊、马瑞、马得芳、马世恒、马文祥、马四来(赖)等多种名字;英台的父亲祝公远,也有祝彦芳、祝立成、祝淳源、祝春荣等不同名称。至于“四九”更明确告诉人们“事已久矣”!“人心”则影喻本故事反映的主题不过是人们的一种理想、期望,如此而已。它和《红楼梦》小说中对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村言)等的取名,用意毫无二致。尽管故事中包含着某些历史片断,乃至确曾有过的某个历史人物,但在进入“传说”的时候,无疑都经过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加工,成为对某个普遍的历史现象的典型概括,或曰“艺术想像的产物”,甚至还渗入了统治阶级腐朽观念的成分。如此说来,在宁波另有梁祝并非同代人的“阴婚说”和梁县令黄泉立功的“还魂说”也就不奇怪了。为此,我们就只能把“梁祝”故事定为“实实在在的纯民间文学”,而非其他。 不应对梁祝作“较真儿”的历史考证 既然“梁祝”故事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人类口头文化遗产”,就不应亦不可能按照真实的要求,对之作出完全对应的历史考证。因为在流传过程中,每一个地域的人都会把它与当地的人文景观、风俗时尚加以附会甚至“对号入座”的。何况统治阶级的官修志书又有着符合其功利目的的编纂原则,不管是循吏、流寓、方士、列女,各类人物都有着勘定的入志标准。我们只要翻一翻从汉·刘向《列女传》到民国年间小女孩亦“必读”的《女儿经》,就知道祝英台的所作所为在那个社会的舆论中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定性。也就是说:如果梁山伯真是那样一个因爱、悔、恨、气交织而死的穷孩子,祝英台真是那样一个抗父命、逆伦常的弱女子,他们二人又有什么资格入选以“纲常教化”为目的的正统史志呢? 有些学者一直认定祝英台是宜兴人,因为有多种古籍曾记述善权寺为“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或曰“齐建元二年以祝英台故宅创建”。而所谓的“故宅”又实为号“碧鲜庵”的祝英台读书处,李奏请复建后,曾被称之为“唐殿”,附近20米处则有“晋祝英台琴剑之冢”,500米开外便是祝英台的葬地“祝陵”,并有“护陵河”和“玉带桥”存世,如此等等。上述记载不可谓不详,但愈详就愈使我们怀疑:这能是那位有着坚贞爱情的女性祝英台吗?首先,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举凡私家产业,只能是以“户主”挂名,查祝氏有条族规,便是财产“传男不传女”,为什么所有记述竟全部为“英台旧产”而不称“祝公远故宅”,何也?其次,如果碧鲜庵就在祝宅院内或庭舍门前,又怎么可能让一个外姓人(野小子)来和名媛祝小姐“一起幼学”?如果是“游学”,又岂有住宅和读书处同在一个地方之理?若梁、马均是附近人,祝家姑娘的女扮男装(三年)又怎能骗得了相距咫尺的四邻八舍?更让人不解的是“殿”、“陵”之说,就算丞相谢安曾奏请皇上对英台赐予“义妇”称号,但也仍旧是平头百姓,而非至圣王侯,那么在规章等级异常严
『伍』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原型是谁
梁祝传说”在民间流传已1600多年,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关于“梁祝”的人物出生地和故事发源地有众多说法,但“梁祝”故事源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得到了更多专家的认可。
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汝南县马乡镇,二人的墓地均在汝南县马乡镇古京汉官道两旁,至今尚存遗迹。综合多个专家的观点,认为“梁祝”故事发源于汝南县马乡镇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理由。
故事发生的年代被认为在西晋中晚期。“梁祝”的籍贯和求学攻书地,民间传说和民间文学作品多认为在汝南县,对殉情埋葬地也多认为在汝南县更为合理。1926年,著名民俗学者钱南扬、顾颉刚、冯沅君、黄朴等曾先后指出:“梁祝”故事河南说应发生在地点相对集中的地理环境中,方圆不过百里,人物不过二三,仅此而已。应以河南为中心,渐次向风物圈周围扩张开去。当代专家认为,晋代汝南郡的世族大姓因八王之乱等原因,知识分子、名门望族、商贾等四处逃亡,梁祝的爱情故事随着迁徙人群,传遍浙江、山东、江苏、四川、安徽等全国多个地区。
驻马店市不同时期大量的文人笔记、文艺作品、民间传说均不乏“梁祝”结拜、下山、访友、抗婚、化蝶等五大情节。400年前诞生的驻马店市地方剧种罗卷戏里,就有“梁祝”攻书、化蝶的剧目。仅“十八里相送”这一情节中出现的70余种风物、景物、器物、植物、动物、人物,完全是地道的中原景观和中原物产。
中原“梁祝”遗迹保存比较完整,汝南县境内有梁山伯家乡梁岗、祝英台家乡祝庄、马文才家乡马庄、二人结拜的村庄曹桥、攻书的地方红罗山书院,还有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墓地等。
“梁祝”化蝶的情节是“梁祝”的同乡、中国志怪志异小说的鼻祖、驻马店市新蔡县人干宝所著《搜神记》中才有的。东晋时期新蔡人干宝家距“梁祝”故事诞生地不足百里。
有姓氏专家认为,考证“梁祝”二姓之源,梁姓乃晋永嘉之乱时,南迁钱塘,“梁祝”故事的原型不可能产生于那个年代的江浙。祝姓也公认“晋以后移民,原籍河南”,“先祖世居汴梁,北宋始南于浙”。之所以流传江苏、浙江一带,是西晋元帝渡江,汝南大户随之入浙,把“梁祝”故事带进江、浙一带的。
因此,“梁祝传说”起源于汝南是非常可信的。国家邮政局从2001年起开始发行中国民间四大传说故事特种邮票,汝南是“梁山伯与祝英台”邮票的首发式地点之一。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汝南县命名为“中国梁祝之乡”,是因为这里是古迹“最扎实”的地方。在国家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梁祝传说”地汝南是申报地之一。目前,“梁祝传说”涉及的四省六地,正在携起手,以更积极的姿态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陆』 梁祝是真实的故事吗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正统历史的记载里是由来没有什么根据,可是它在中国民间至少已流传了六七百年以上,无南无北,都有关于这个故事的传说,甚至还有各种遗迹。它可以说是民间故事中最有势力的一个,迫使统治阶级官书性质的"地方志",也不得不郑而重之地把它收集下来,作成一种"准历史的记载"。这就是《宁波府志》里面何以会有梁祝故事的来历。
《宁波府志》不但肯定了梁祝是东晋时代的人物,连梁山伯的生年和死年,也说得清清楚楚(按其所记,山伯是生于352年,死于373年)。至于所记的梁祝籍贯,家世以及情死的经过,大体上也是和一般传说相似,显然它是从民间传说的轮廓上构画来的。唯一需要解释的是,它根据了什么材料能够把年代肯定得这样结实。
清朝人有好几种笔记本,说到梁祝,似乎都是取材于《宁波府志》,也许有一、二种是写在府志之前而为它所取材的,反正这也没有多大出入,来历总不外乎是民间传说。
我为什么说这个故事流传在民间至少已有六七百年呢?因为南宋时代早就有了"祝英台近"或"祝英台"的词牌名称(后来曲牌也有),元曲的大作家王实甫,也曾在他的"王彩云丝竹芙蓉亭"里,借王彩云的口,唱出了许多历史人物和故事人物的名字,表演她求爱的苦闷心情,里面就有两句:“哎!你个梁山伯不采(睬)我祝英台,羞的我怏怏而来。"梁祝的名字和宋玉、巫娥、周瑗姬、卓文君等摆在一起,说明了他们俩的名字在当时是怎样的被人熟习。
不过,这个故事在元朝、明朝时期,都是被当做虚幻的故事看待,不作为历史故事来处理。这也有一个旁证:明人杨守阝止有一首《碧鲜坛》诗,是依据其封建礼法观点大骂祝英台的。诗中列举了历史上几个女扮男装的事例,如堤萦、木兰等,恭维她们是"事缘不得已,乃留千古名",接着就质问"英台亦何事,诡服违常经?"照这个封建小丑的见解,女孩子要念书尽可以在家里念,象班昭那样,没有"男儿朋"也一样的成就了学问。底下他就说:"悠悠稗官语,有无不可征",这意思就是否认它的真实性。
从上引的两条,可以知道这个故事流传的年代是很久的,六七百年不过是最低的估计。
『柒』 梁祝的故事是真的吗
是真的啊。梁祝传说”在民间流传已1600多年,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关于“梁祝”的人物出生地和故事发源地有众多说法,但“梁祝”故事源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得到了更多专家的认可。 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汝南县马乡镇,二人的墓地均在汝南县马乡镇古京汉官道两旁,至今尚存遗迹。综合多个专家的观点,认为“梁祝”故事发源于汝南县马乡镇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理由。 故事发生的年代被认为在西晋中晚期。“梁祝”的籍贯和求学攻书地,民间传说和民间文学作品多认为在汝南县,对殉情埋葬地也多认为在汝南县更为合理。1926年,著名民俗学者钱南扬、顾颉刚、冯沅君、黄朴等曾先后指出:“梁祝”故事河南说应发生在地点相对集中的地理环境中,方圆不过百里,人物不过二三,仅此而已。应以河南为中心,渐次向风物圈周围扩张开去。当代专家认为,晋代汝南郡的世族大姓因八王之乱等原因,知识分子、名门望族、商贾等四处逃亡,梁祝的爱情故事随着迁徙人群,传遍浙江、山东、江苏、四川、安徽等全国多个地区。 驻马店市不同时期大量的文人笔记、文艺作品、民间传说均不乏“梁祝”结拜、下山、访友、抗婚、化蝶等五大情节。400年前诞生的驻马店市地方剧种罗卷戏里,就有“梁祝”攻书、化蝶的剧目。仅“十八里相送”这一情节中出现的70余种风物、景物、器物、植物、动物、人物,完全是地道的中原景观和中原物产。 中原“梁祝”遗迹保存比较完整,汝南县境内有梁山伯家乡梁岗、祝英台家乡祝庄、马文才家乡马庄、二人结拜的村庄曹桥、攻书的地方红罗山书院,还有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墓地等。 “梁祝”化蝶的情节是“梁祝”的同乡、中国志怪志异小说的鼻祖、驻马店市新蔡县人干宝所著《搜神记》中才有的。东晋时期新蔡人干宝家距“梁祝”故事诞生地不足百里。 有姓氏专家认为,考证“梁祝”二姓之源,梁姓乃晋永嘉之乱时,南迁钱塘,“梁祝”故事的原型不可能产生于那个年代的江浙。祝姓也公认“晋以后移民,原籍河南”,“先祖世居汴梁,北宋始南于浙”。之所以流传江苏、浙江一带,是西晋元帝渡江,汝南大户随之入浙,把“梁祝”故事带进江、浙一带的。 因此,“梁祝传说”起源于汝南是非常可信的。国家邮政局从2001年起开始发行中国民间四大传说故事特种邮票,汝南是“梁山伯与祝英台”邮票的首发式地点之一。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汝南县命名为“中国梁祝之乡”,是因为这里是古迹“最扎实”的地方。在国家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梁祝传说”地汝南是申报地之一。目前,“梁祝传说”涉及的四省六地,正在携起手,以更积极的姿态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捌』 梁祝的故事原型
梁祝的故事发生抄在晋朝。
《梁袭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所感染。梁祝传说及爱情故事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有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佐证。
(8)梁祝故事原型扩展阅读
梁祝化蝶,留下一段荡气回肠的跌宕爱情令人称叹,被誉为爱情之千古绝唱。梁祝传说在民间已流传千年,随着梁祝墓的发现和各地传说,真实的梁祝也渐渐浮现在世人眼前。
有资料说,梁祝确有其人,只是他们不在同一时代,祝英台是宋代人,是个女豪杰,劫富济贫,曾三次在马家偷窃,后中马文才埋伏致死。
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不知所踪。
梁山伯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
『玖』 梁祝的故事背景是哪个朝代
梁祝传说大概起于三国以后、六朝以前,现在可以考证的,最早记载于梁元帝时期版《权金楼子》一书,此书著作的年代大约在公元552——554年间,可是他的原作在明末已经消失,清乾隆年间编修的《四库全书》提到这本书。较详细的记录应是在晚唐时期张读的《宣室志》上:“英台,上虞祝氏女,女扮男装,与会稽(浙江绍兴——编者注)梁山伯共同求学,他们关系很好,祝英台先回家,两年后,山伯拜访,才知道英台为女孩……”从这段历史记载中已有了一些动人的故事情节。
一般认为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但是梁祝墓记碑记载梁祝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是注重孝道,可凭此做官的社会风俗。在东晋之前的各个朝代,只有汉代实行“举孝廉”制,与梁祝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相符合,所以汉代也比较可能。
『拾』 梁祝的故事是传说还是真实的
“梁祝传说”在民间流传已1600多年,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关于“梁祝”的人物出生地和故事发源地有众多说法,但“梁祝”故事源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得到了更多专家的认可。
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汝南县马乡镇,二人的墓地均在汝南县马乡镇古京汉官道两旁,至今尚存遗迹。综合多个专家的观点,认为“梁祝”故事发源于汝南县马乡镇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理由。
故事发生的年代被认为在西晋中晚期。“梁祝”的籍贯和求学攻书地,民间传说和民间文学作品多认为在汝南县,对殉情埋葬地也多认为在汝南县更为合理。1926年,著名民俗学者钱南扬、顾颉刚、冯沅君、黄朴等曾先后指出:“梁祝”故事河南说应发生在地点相对集中的地理环境中,方圆不过百里,人物不过二三,仅此而已。应以河南为中心,渐次向风物圈周围扩张开去。当代专家认为,晋代汝南郡的世族大姓因八王之乱等原因,知识分子、名门望族、商贾等四处逃亡,梁祝的爱情故事随着迁徙人群,传遍浙江、山东、江苏、四川、安徽等全国多个地区。
驻马店市不同时期大量的文人笔记、文艺作品、民间传说均不乏“梁祝”结拜、下山、访友、抗婚、化蝶等五大情节。400年前诞生的驻马店市地方剧种罗卷戏里,就有“梁祝”攻书、化蝶的剧目。仅“十八里相送”这一情节中出现的70余种风物、景物、器物、植物、动物、人物,完全是地道的中原景观和中原物产。
中原“梁祝”遗迹保存比较完整,汝南县境内有梁山伯家乡梁岗、祝英台家乡祝庄、马文才家乡马庄、二人结拜的村庄曹桥、攻书的地方红罗山书院,还有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墓地等。
“梁祝”化蝶的情节是“梁祝”的同乡、中国志怪志异小说的鼻祖、驻马店市新蔡县人干宝所著《搜神记》中才有的。东晋时期新蔡人干宝家距“梁祝”故事诞生地不足百里。
有姓氏专家认为,考证“梁祝”二姓之源,梁姓乃晋永嘉之乱时,南迁钱塘,“梁祝”故事的原型不可能产生于那个年代的江浙。祝姓也公认“晋以后移民,原籍河南”,“先祖世居汴梁,北宋始南于浙”。之所以流传江苏、浙江一带,是西晋元帝渡江,汝南大户随之入浙,把“梁祝”故事带进江、浙一带的。
因此,“梁祝传说”起源于汝南是非常可信的。国家邮政局从2001年起开始发行中国民间四大传说故事特种邮票,汝南是“梁山伯与祝英台”邮票的首发式地点之一。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汝南县命名为“中国梁祝之乡”,是因为这里是古迹“最扎实”的地方。在国家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梁祝传说”地汝南是申报地之一。目前,“梁祝传说”涉及的四省六地,正在携起手,以更积极的姿态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