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 徽商小故事

徽商小故事

发布时间: 2021-02-12 09:08:52

㈠ 徽州10个名人

徽州名人
徽州历史上人才辈出,很多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出自徽州这块风水宝地,如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大名鼎鼎的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等,清光绪年间著名的“公车上书”,百名举人中就有四位出自徽州!在此我们精选了千年徽州名人十五位,让大家对人杰地灵的徽州有更一层的了解。

毕升(?—约1051):北宋著名科技家、活字印刷术的创始人,歙县人。毕升是徽州一位没有功名的布衣,一生喜爱钻研技术。北宋庆历年间,毕升有感于传统雕板印刷的繁杂不便,潜心研究泥活字印刷技术,他发明了在粘土坯上刻字,一字一坯,然后烧硬的泥活字,使印刷工艺得到了质的飞跃,速度大大加快,错字可以单独更换,可以重复使用活字,实现了人类印刷史上第一次伟大的革命。宋代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毕升的业绩有专门记载。

方腊(?-1121):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歙县人。出身贫苦,为反抗压迫,1120年10月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后迅速移师睦州,举行“漆园誓师”,痛斥黑暗朝政,改元“永乐”,自号“圣公”,建立农民政权。义军战火曾袭卷江浙皖赣六州52县,影响很大,1121年夏被俘遇害。《宋史》有传。

朱熹(1130-1200):南宋大学者,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婺源县人。1148年考中进士,曾任秘书修撰,定文阁待制等职。死后谥赠大师,封徽国公。仕途多坎坷,潜心治学。研究领域甚广,在哲学、经学、教育、音韵、文学、地理、考古、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有伟大贡献,其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著称。与程颢、程颐等共创的理学史称“程朱理学”,为继孔子之后在中国思想界影响七、八百年之久的正统官方哲学,远涉海外,影响世界;重视教育,创办书院,所撰《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后代教育事业影响深远;著述巨丰,其中《四书集注》58卷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圣典”;常以“新安朱熹”署名著述,讲学于徽州,从其弟子者众,“朱子之学”也就构成了“新安理学”的开山之学,并进而构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朱史》有传。

汪机(1463-1539):字省之,别号石山居士,祁门城内朴墅人。其家世代行医,祖父汪轮、父亲汪渭均为名医。汪机少时勤攻经史,后因母长期患病,其父多方医治无效,遂抛弃科举功名之心,随父学医。他努力钻研诸家医学经典,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医术日精,很快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治愈了母亲头痛呕吐的疾病,且“行医数十年,活人数万计”,医学著述十余部,《明史李时珍传》说:“吴县张颐、祁门汪机、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皆精医术”,为当时名冠全国的4位医学大师。

程大位(1533-1606):明代著名数学家,珠算大师。字汝思。屯溪区人。少年经商,中年弃商归里,专心著书。有感于商务往来中珠算的传统筹码计数法的不便,1592年著成《算法统宗》17卷及1598年的简明本《算法纂要》4卷,详述了传统的珠算规则,确立了算盘用法,完善了珠算口诀;搜集了古代流传的595道难题并记载了解题方法,堪称中国16-17世纪数学领域集大成的著作。明末,日本人毛利重能将《算法统宗》译成日文,开日本“和算”之先河;之后,又流传朝鲜、东南亚和欧洲,成为东方古代数学的名著,影响极大。

渐江(1610~1664):明末清初画家。僧人,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安徽歙县人。明末诸生,家贫,事母以孝闻。明亡,清兵入歙,即入福建武夷山中。清顺治三年(1646)南明隆武政权灭亡后,即削发为僧,法名弘仁,字无智,别名渐江。后复返歙县,住在黄山披云峰下的太平兴国寺。除了饱览黄山胜景外,他的游踪曾到宣城、芜湖、南京、扬州等地,并一游庐山。渐江虽出家为僧,而心常怀故国,题画诗中,时常流露出家国身世之感,富有民族思想感情。渐江善画山水,从宋人入手,后学元四家,尤其是深得倪瓒的笔意。

张小泉(1626-?):明末清初著名制剪工匠。黟县人。明崇祯年间,张小泉带领儿子前往杭州开设“张大隆”剪刀铺,并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嵌钢制剪技术、产品很快畅销全国,后为防假冒,以“张小泉”作为店名。“张小泉”剪刀在乾隆年间被列为贡品,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二等奖,新中国三次全国评比均获第一名。

戴震(1723-1777):清代大学者,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徽派朴学的创建及领袖 人物。字东原。屯溪人。徽商出身,1762年曾中举人,后六次考进士,因皆思想与程朱理学不符未中。曾参加《四库全书》修纂,授翰林院庶吉上。学识渊博,在哲学、天文、历算、历史、地理、经学、训话、音韵等领域均有重大贡献,为一代通儒和宗师,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其哲学思想是程朱理学之后反理学的启蒙思潮的重要代表;朴学思想是作为了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乾嘉学派中的皖派领袖人物,并由之开创徽派朴学。著作甚丰,主要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仪礼考正》、《考工图记》、《古历考》、《水地记》、《勾股割圜记》等50余种。《清史稿》有传。

王茂荫(1798-1865):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马克思是这样提到王茂萌的: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严厉申斥。他是否受到笞刑,不得而知。审议报告最后说:“臣等详阅所奏……所论专利商而不便于国。”(《帝俄驻北京公使馆关于中国的著述》,卡尔·阿伯尔博士和阿·梅克伦堡译自俄文,1858年柏林版第1卷第54页)马克思的这段话见于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中文第1版《资本论》第1卷第146- 147页的注释。

胡光墉(1823-1885):清代著名徽商。字雪岩。绩溪县人。早年在杭州经营钱庄,后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依靠湘军势力在全国广设当铺和银号,成为富甲江南的特大官商,红极一时的“红顶商人”。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为发掘中国药学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詹天佑(1861-1919):近代著名铁路工程专家、中国铁路事业的创始人。字春诚,徽州婺源县人。早年家贫,后获岳父资助赴欧洲留学。1905-1909年,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条自已设计自已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创造了不少施工新法,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铁路工程专家,奠定中国铁路事业基础。

黄宾虹(1865—1955):现代著名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字相存,别号虹庐。歙县人。是现代中国画坛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师,为“新安画派”的现代代表。早年山水画重在师法古代大师,中年以后重在师法自然,70岁后又画风大变。作品深厚华滋,意境深远,精于墨法,善用焦墨与浓墨,与齐白石并存称为“北齐南黄”。在美术理论上,总结出“平、留、圆、重、变”五字笔法和“浓、淡、泼、焦、积、宿”七字墨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精通诗词。有《黄山画家源流考》、《古画微》、《画学通论》等多种著述和绘画作品传世。

胡适(1891-1962):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字适之,绩溪县人。出身徽商之家,1910年留学美国,1915年成为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的学生,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学识渊博,曾拥有三十多个博士头衔;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会议》,揭开中国现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第一面;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并撰写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1919年,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在全国影响极大;提出过“全盘西化”论点;抗战期间曾出使过美国,代表蒋介石签订《中美互助条约》。政治上追随国民党,学术上是一代宗师,著述甚丰,治学方法上具徽派朴学遗风。

陶行知(1891-1946):著名教育家。原名文浚。乳名和尚,曾改名知行,再改名行知。歙县人。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师范,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后又相继创办浙江省湘湖师范,江苏淮安新安小学、山海工学团,并支持新安小学生组成新安旅行团。“一·二九”运动后,与沈钧儒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联合会,任联全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1946年与李公仆、史良等在重庆创办大学,任校长。后回上海从事反内战、反独裁民主运动,1946年7月25日因劳累过度,患脑溢血逝世,毛泽东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尊称他为“万世师表”。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诗歌集》等。

张曙(1909—1938):原名恩袭,歙县坑口柔岭下人。1926年考入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后又转入南国艺术学院和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先后参加南国社和左翼戏剧家联盟等进步文艺团体,在田汉、萧友梅的指导下,进步很快。学生时代,因积极参加进步的文艺活动,曾两次被国民党当局罗织罪名,投入监狱。1933年参加“苏联之友社”,与聂耳、吕骥等共同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歌曲研究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被党组织派往长沙,以教书为掩护,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创作《抗日进行曲》、《还我河山》、《保卫国土》等表现人民强烈救国热情的歌曲。1938年在武汉至桂林的途中,遭敌机轰炸不幸遇难。

㈡ 有关徽商的民俗故事

第一个故事:
徽州歙县棠樾世居鲍姓大族,乾隆年间族中有位少年奇才名叫鲍志道,字诚一,号肯园。他自幼读书,按他父亲的意思是要他日后参加科举考试走做官之路。但是,父亲虽业商但不善积财,家境并不宽裕。于是在11岁时,志道便中断学业,走上经商之路。
由于家贫,出门时志道身无分文。母亲便从箱柜底层拿出一直珍藏着的志道婴儿时的襁褓,将襁褓的虎头帽上配镶的那枚“康熙通宝”铜钱取下,给志道随身戴上,告诉他说:“儿啊,这可是我们家仅剩的一文铜钱了。今天给了你,咱家的兴旺就要看你了啊!”志道眼含热泪,珍重地将这一文钱收在内衣夹层的口袋里,下定决心绝不让母亲失望。他想到母亲身体不好,弟弟又在读书,感到身上的担子很沉很沉……
志道几乎是一路乞讨到江西鄱阳,路上的辛苦自是不必说了。到鄱阳后,一边帮人打工,一边学习会计。会计学成后,也积了一点钱,他离开鄱阳,来到浙江金华。在金华,他利用身上积攒的钱开始做些小生意,为寻找更好的市场,他从金华又到扬州,从扬州又转徙湖北,不断奔波,但始终未能找到一块立足之地。
20岁时,志道又一次来到扬州。十年的商场奔波,他逐渐成熟起来。“列一百二十行经商财货,润八万四千户人物风流”,扬州自古繁华,明清时期更是聚集了一大批富商巨贾,且徽州人占一大半。扬州的繁华,令志道目不暇接,他决心在此地一展宏图。
也是该他时来运转,这时一位歙县大盐商急需招聘一名经理,要求是能吃苦耐劳、精于核算。学过会计的鲍志道抓住机会,前去应聘。然而,这位大盐商在招聘中,出了一道让人意想不到的试题。第一天,面试之后,大盐商命伙计给每位应聘者一碗馄饨,说算是犒劳。吃完后,大盐商让各位回去准备第二天考试。谁知,第二天盐商出了这样的几道题:请回答昨日你所吃的馄饨共有几只?有几种馅?每种馅又各有几只?应聘者被这样离奇的试题弄得目瞪口呆,有的摇头苦笑,有的后悔不已。然而鲍志道凭他十年从商的经验,昨日就预料了那碗馄饨的不寻常,所以他对那碗馄饨作了细细的观察。此时应付这几道题自然是得心应手。结果不必说,他被聘用了。
聘用后,经常和商场行家打交道,由于他肯于吃苦,勤于学习,业务素质迅速提高。凭他超人的经营才干,盐商的经营大为起色,他自己也得到了丰厚的报酬。
几年的积累,志道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于是辞去了经理职务,决心自己开创事业。他瞄准了盐业经营,因为,一方面盐业是扬州的龙头行业,扬州所处的盐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盐场;另一方面盐业经营利润大。这几年经理生涯,他早已摸熟了市场行情,结交了许多社会各界的朋友,建立起了个人人际关系网。这些使他的事业很快走向成功,家资累至巨万。而且,凭他精明强干、处事公允、急公好义,在业界的声誉也是日益高涨。
恰好此时,清政府为了加强对盐商的控制,在盐商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盐务总商。鲍志道当之无愧地被选为总商。然而总商的角色并不好当,一方面,在政府眼里,盐商都是些富得流油的肥羊,总要想方设法进行搜刮。因此总商要代表众盐商利益与政府交涉、周旋。另一方面,他要不断解决盐商内部的矛盾,同时还要向政府反映众商人的愿望和要求。总之,总商处在政府和众盐商之间,双方谁也不能得罪,没有精明干练的处事能力是很难做到的。鲍志道担任总商,处事果断、公允,深受众盐商的拥护,也得到政府的赏识,因而他在总商职位上一干就达20年之久,声望显赫。
遥想当年,鲍志道怀揣一文钱出门经商,可以说一路备尝艰辛;在商场几十年摸爬滚打,辛酸的故事必不会少;总商虽说荣耀,但夹缝中做人,岂能是容易的事?问题在于,不论处在何种情况,他始终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学习和借鉴。

㈢ 求徽州商人故事

扬州至今还流传着“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该故事出于《清朝野专史大观》。一天,乾隆在瘦属西湖中游览,船到五亭桥畔,忽然对扬州陪同官员说:“这里多象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皇帝开轩一看,只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以为是从天而降,身旁的太监连忙跪奏道:“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西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的”。据说,是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用万金贿赂乾隆左右,请画成图,然后一夜之音用盐包为基础,以纸扎为表面推成的。尽管只可远视,不可近攀,但乾隆不无感慨地说:“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

这个江春就是徽商。

㈣ 有关徽州名人的故事

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在社会、经济、教育、哲学、经学、医学、绘画、艺术、印刷、雕刻、戏曲、文学、饮食、科技、工艺、建筑等几乎涉及社会文化生活的所有领域,徽州人占尽风流,贡献卓著,文成风、学成派、商成帮、俗益雅,独领风骚千百年。1999年底,黄山市举办了一次“千年徽州杰出历史人物评选”,名列前十位的分别是:大教育家陶行知,大思想家朱熹,文化巨子胡适,大哲学家戴震,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大画家黄宾虹,珠算大师程大位,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的中国人王茂荫,“张小泉剪刀”的发明者张小泉等,他们都是由发达的徽州教育培养出来的杰出人才,不仅在徽州影响很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都有重大影响。
毕 升

毕升(?—约1051),北宋著名科技家、活字印刷术的创始人,歙县人。毕升是徽州一位没有功名的布衣,一生喜爱钻研技术。北宋庆历年间,毕升有感于传统雕板印刷的繁杂不便,潜心研究泥活字印刷技术,他发明了在粘土坯上刻字,一字一坯,然后烧硬的泥活字,使印刷工艺得到了质的飞跃,速度大大加快,错字可以单独更换,可以重复使用活字,实现了人类印刷史上第一次伟大的革命。宋代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毕升的业绩有专门记载。

方 腊

方腊(?—1121),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歙县人。方腊出身贫苦,以种地和箍桶为生。成年后,客居浙江淳安县(宋属睦州青溪),帮工度日。北宋末期,政局日益混乱,统治集团奢侈的生活和对外求和所耗费用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负担,百姓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方腊有感于朝政的腐败,对不聊生的现状异常愤慨,于是利用明教的信仰形式发动劳苦大众,以武力反抗黑暗社会。1120年(宋徽州宣和二年)10月初,方腊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后,迅速移师睦州,以帮源为义军大本营,并举行了“漆园誓师”,痛斥黑暗朝政,发布行动纲领,改元“永乐”,自号为“圣公”,正式建立了农民政权。当年12月,起义军展开强劲攻势,连克浙江建德县、安徽休宁县、歙州以及东南政治中心杭州,并以杭州作为新的指挥中心。方腊调度有方,在半年时间内将起义烽火燃到江浙皖赣四省,占领了六州52县,宋王朝一时大为惊恐,急派童贯带兵15万前往围剿。1121年春,杭州失守,方腊退守青溪帮源基地。初夏,战败被俘,同年在河南开封遇害。

朱 熹

朱熹(1130—1200),南宋大学者,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古徽州婺源人。1148年考中进士,曾任秘书修撰、宝文阁待制等职。死后谥赠大师,封徽国公。仕图多坎坷,潜心治学。研究领域很广,在哲学、经学、教育、音韵、文学、地理、考古、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有伟大贡献,他的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著称。与程颢、程颐等共创的理学史称“程朱理学”,为继孔子之后在中国思想界影响七、八百年之久的正统官方哲学,远涉海外,影响世界;重视教育,创办书院,所撰《白鹿洞书院提示》对后代教育事业的影响深远;著述巨丰,其中《四书集注》58卷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圣典”;常以“新安朱熹”署名著述,讲学于徽州,从其弟子者众,“朱子之学”也就构成了“新安理学”的开山之学,并进而构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宋史》有传。

程大位

程大位(1553—1606),字汝思,号宾渠,休宁率口(今屯溪)人,自幼聪敏好学,尤喜数学。少时随父外出经商,遨游吴楚,博访闻人达士,遇有“耆通数学者,辄造访问难,孜孜不倦。”程大位在商务往来中,有感于传统筹码计数法的不便,决心编撰一部简明实用的数学书以助世人之用。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不惜重金购求遗书。

四十岁时,倦于外游,便弃商归故里,认真钻研古籍,撷取名家之长,历经二十年,于明万历壬辰年(1592)写就巨著《算法统宗》十七卷。其后六年,又对该书删繁就简,写成《算法纂要》四卷,成为后世民间算家最基本的读本。《算法统综》详述了传统的珠算规则,确立了算盘用法,完善了珠算口诀,搜集了古代流传的595道数学难题并记载了解决方法,堪称中国16—17世纪数学领域集大成的著作。这两部巨著是我国古代最完善的珠算经典之作,开创了珠算计数的新纪元,明末,日本人毛利重能(1592—1596年留学中国)将其译成日文,开日本“和算”之先河。清代前期,该书又传入朝鲜、东南亚和欧洲,成为东方古代数学的名著。

程大位的另一发明是“丈量步车”,以竹篾制作,类似今天的皮尺,上标长度单位,相对木尺是重大革新。

程大位故居坐落在黄山市屯溪区前园渠东9号,建于明弘治年间,由主楼、祀祖楼、宾园组成,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1986年9月18日,程大位逝世380周年之际,修葺一“新”的故居被辟为纪念馆。程大位的功绩,为后世子孙所敬仰。清康熙后期,程氏族子孙在故居对门兴建了覃思堂,以资缅怀瞻仰,1990年辟为珠算资料馆。走进馆中,犹如步入琳琅满目的算盘城。金、银、玉、石、瓷、象牙、硬木等质地无所不有,式样囊括筹、珠、龟纹、八卦等数十种。最大者长1.75米,81档,是屯溪老街“同德仁药店”为配药计算方便而用的柜台算盘;为便于进行复杂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制造出一种五层梯形算盘,“步步高”的勉励色彩暗含其中;最令人惊叹的要数最小的银戒算盘,长只13毫米,9档,珠小如粟粒,针尖拨动自如;还有诸如针线包算盘、水烟筒算盘……

戴 震

戴震(1723—1777),清代著名思想家、学者,“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字东原,休宁隆阜(今屯溪)人。戴震出身于贫寒之家,幼读私塾,以过目不忘和善思好问著称。传说有一次,老师教授《大学章句》,愈听愈觉得可疑,于是向老师发问:“此何以知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老师难以回答这个出乎意外的疑问,于是抬出朱熹这一权威,“这是朱文公说的”,意在告诉戴震不必再生疑问。不料,戴震仍发疑:“朱文公怎么知道如此呢?”老师听后,无言以答,叹曰:“此非常儿也!”

18岁时,戴震因家境困难辍学,随父前往江西南丰,以贩布为生,其间曾一度在邵武设馆讲学。20岁返乡,拜婺源名儒江永为师研究学术,并往南京族人戴瀚处学习八股时文。28岁补县学诸生。33岁避仇人而入京城,寄居徽州会馆,在艰苦环境下钻研。1762年考中举人。其后六次参加进士考试,由于思想观念与程朱理学不尽吻合,均未及第。51岁时,经《四库全书》总编纂纪昀推荐,入《四库全书》馆为专职纂修官。53岁被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职务。不久,因为劳累过度而患病,又被庸医误诊,不幸病逝于北京崇文门西的范氏颖园。灵柩由夫人率子运回故乡,葬于休宁县商山乡几山头前。

戴震是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代宗师,他学识渊博,天文、历算、历史、地理、音韵、训诂……无不精通,当他初入京城时,在京著名学者纪昀、钱大昕、王鸣盛等人都为戴震学问的渊博而折服,“叩其学,听其言,观其书,莫不击节叹赏”,戴震的思想深度和学术水平无疑是中国十八世纪的高峰标志。然而,一代宗师的一生却是悲剧性的,直到晚年已经誉满海内时,仍然一贫如洗,他的学生段玉裁感叹道:“先生之才,而不公卿,礼乐黼黼,以光太平。”戴震逝世后,学者王昶撰《戴东源先生墓志铭》、钱大昕撰《戴震先生传》、洪榜撰《戴东原先生行状》、门生金坛、段玉裁编《戴东原先生年谱》,详细地记述了戴震一生的坎坷和学业情况。戴震是“乾嘉朴学”的领袖,治学以训诂名物入手,在精严考据的基础上阐发义理,在很多方面都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比如,他以《广韵》为底本,创立古韵九类二十五部学说和阳、阴、入对转达理论。他将《永乐大典》中《九章》等七种算经加以整理,撰《迎日推策记》一卷,总结了历代的数学成果。

戴震一生遵循“由声音文字求训,由训诂以寻义理”的方法,对经书和其它古代经典作了创造性的疏证,主要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礼仪考正》、《中庸补注》、《方言疏证》、《古历考》、《考工图记》、《水地记》、《勾股割圜记》、《绪言》等50余种。戴震还主持纂修了《汾州府志》,成为后代修志人员参考的范本。后人揖有《戴氏遗书》16种59卷。《清史稿·儒林传》有传。

1924年,戴震诞辰二百周年时,在戴震故居——摇碧楼设立戴氏东源图书馆,后改成戴震纪念馆。屯溪戴震公园就也以戴震命名。

王茂荫

王茂荫(1798—1865),字椿年,号子怀,清代财政学家。歙县杞梓里人,后移居雄村义成。清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御史、户部右侍郎、左副都御史、工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务。王茂荫在京历任三朝,居官30年,不携眷属随任,一直独居宣武门外歙县会馆,以两袖清风、直言敢谏而闻名。1864年,因为母亲去世离职返乡,1865年在家乡病逝。

王茂荫是一位非常有见解的财政专家,他曾在户部任职多年,并主管过钱法堂事务,因而对币制改革一直非常关注,能够针对不同的社会财政状况,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缓解财政危机的方法。1851年,王茂荫献《条议钞法折》,建议发行由银号出资替政府负兑现责任的丝织钞币,以解决财政困难,被朝廷否决。1853年又两上条疏请改币制,均遭驳回。他提出的兑现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的主张,反对铸造当百、当五百、当千等项大钱的主张,对保持社会稳定、遏制通货澎胀有一定的作用。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官能定钱之值,而不能限物之值,钱当千,民不敢以为百;物值百,民不难以为千。”对物价规律和货币投放之间的关系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但是,王茂荫的这些建议,遭到急于填充国库的咸丰皇帝的严斥,指责他“为商人指使,不关心国事”,并将他调离户部岗位。

王茂荫的货币改革方案,被俄国使节写进《帝俄驻北京公使馆关于中国的著述》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附注中,记述了王茂荫提出“兑现”主张而受指斥的事。王茂荫著述有《王侍郎奏议》10卷及《皖省褒忠录》。《清史稿》有王茂荫传。

詹天佑

詹天佑(1861—1919),近代著名铁路工程专家、中国铁路事业的创始人。字春诚,徽州婺源人。早年家贫,后获岳父资助赴欧洲留学。1905—1909年,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条自己设计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创造了不少施工新法,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铁路工程专家,奠定中国铁路事业基础。

赛金花

赛金花(1864—1936),原名郑彩云,晚年又名曹梦兰,黟县龙江乡郑村人。赛金花出生于苏州,父亲是一位贫穷的轿夫。父亲病逝后,少年赛金花为生计所迫,被迫为娼。不久,因色艺双全而又善解人意成为苏州名妓。其后,歙县籍状元洪钧奉命出使德、俄、荷、奥四国,原配何夫人拒绝随行,洪钧于是花钱将赛金花买来做妾,充为公使夫人出行。在德国等地,赛金花学会了德、英等语言,并凭借自己的伶俐和美貌获得了德国上层人士的青睐。

洪钧离任回国后,不久即去世。状元府的遗老遗少们,不愿让这位曾经当过妓女的小妾来辱没他们显赫的门庭,便将赛金花赶出家门。赛金花辗转来到北京,重操妓业。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仓惶西逃。八国联军大肆烧杀劫掠,一个偶然机会,赛金花与旧日相识、联军统帅瓦德西接上了头,两人同居数月,并经常乘马并行于市。京城人称“赛二爷”。在赛金花的劝说下,瓦德西加强了对部队的约束,减少了妄杀乱掠的恶形,一时赛氏门前车水马龙,贵族子弟纷纷拜她为干娘,李鸿章也派儿子李经才面见赛金花,请她设法促成早日签定和约。慈禧太后回到北京后,民间有“妓女救驾”的舆论,一些人争相访问赛金花,更有一些好事者写出了讽刺诗:“千万雄兵何处去,救驾全凭一女娃;莫笑金花颜太厚,军人大可赛过她。”

“庚子事变”后,清廷感到颜面大伤,于是以虐待婢女为由,将赛金花发配回原籍黟县。此后,赛金花又嫁给一位曹姓人士为妾,曹死后被族人驱逐,重返京津为鸨谋生。赛金花晚景凄惨,行同乞丐。1936年,赛金花贫病交困,死于北京居仁里,终年67岁。

目前,黄山鼎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投资修复赛金花故居。故居计划占地40余亩,除了依据原貌恢复的赛金花旧居,还有体现徽派建筑、“三雕”经典的赛氏祖居,用于展示珍贵图片、表演当地小调的展览厅和 徽派园林。故居的修复,将

向人们展现出那段可歌可泣的人物历史和徽派园林

黄宾虹

黄宾虹(1865—1955),歙县潭渡村人,我国近代杰出的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名质,字朴存,别号予向、虹叟、虹庐,因家乡建有宾虹亭,中年更名宾虹。

黄宾虹出生于浙江金华(父亲在金华经商),1876年,13岁的黄宾虹回歙县应童子试,此后,在故乡陆陆续续生活了30余年。在此期间,黄宾虹曾积极投身反清革命活动,发生了一些颇富传奇色彩、耐人寻味的故事,在家乡广为传颂。他上书康有为、梁启超,坦然陈述变法主张,他与谭嗣同在贵池相会,共商变法大计。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等仁人志士被杀害,宾虹大声疾呼:“鞑虏不除,国家不可为也!”后又去芜湖,参加陈独秀等人组织的“安徽公学”任教习,与同盟会骨干柏文蔚、陈去病、汪鞠友多有联系。此后还借纪念明末思想家黄宗羲为名,与清末翰林许承尧一起在歙县县城新安中学堂组织“黄社”,联络革命力量,训练有志青年忠心报国。1907年,为了给革命党筹集经费,宾虹将一位曾经给太平军铸过钱的李师傅带回家中,秘密铸造铜圆,眼看就要铸成时,却被人告发,只得匆匆拆毁机器,告别家人只身逃往上海。

在上海期间,黄宾虹专心从事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研究,曾与邓实等人合编画报《神州国光集》和《美术从书》,并在上海各艺术院校担任教授。1937年移居北平,从事美术和故宫的文物鉴定工作。北平沦陷后,拒绝与日伪政府合作,闭门著述,研习画艺。1948年秋,应聘担任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定居于西湖栖霞岭。1949年以后,历任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院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教授等职,曾被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荣誉称号。

黄宾虹是现代画坛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师,作为“新安画派”的后起之秀,他早年山水画受李流芳、程邃、程正揆和髡残影响较大。中年以后,艺术立场从着重师法古代大师转到重在师法自然之上,从50岁到70岁,他遍游名山胜境,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上泰山,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写生图稿。70岁以后,画风大变,作品浑厚华滋、意境深邃,卓然自成一大家,以精于墨法,善用焦墨和浓墨著称,与齐白石并称为“北齐南黄”。在美术理论上,黄宾虹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了“平、留、圆、重、变”五字笔法和“浓、淡、破、泼、焦、积、宿”七字墨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除水墨丹青外,黄宾虹在诗词、书法、篆刻等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柳亚子赞他“诗才不亚于画才”。篆刻方面,是国内闻名的秦汉印玺收藏大家,多年浸润其中,出手不凡。书法、文物鉴定、美术史等领域也都建树颇高。黄宾虹一生著述和绘画作品很多,代表性的有:《黄山画家源流考》、《古画微》、《画学通论》、《虹庐谈画》、《宾虹草堂藏印》、《宾虹画语录》、《宾虹诗草》、《黄宾虹画集》等。

潭渡黄宾虹故居怀德堂建于清朝中期(1718年),现辟为 “黄宾虹纪念馆”。黄宾虹热爱祖国,他将毕生收藏的书籍1800余册,印本、拓本、碑帖270余种,古文物、古印、铜器、玉器、瓷器、砖瓦砚580余件,古今名家书画 2320 余件,自作书画5700余件,还有手稿和遗物,总计达万件之多,全部捐献给国家。他同样爱家乡,71岁高龄,还回到故乡省亲扫墓,并常在画幅下方加盖“黄山山中人”印章,永志不忘可爱的故乡。

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现代著名平民教育家,原名文浚,曾用名知行,歙县黄潭源村人。15岁入学读书,先后就读于歙县崇一学堂、杭州广济医学堂、金陵大学文学系。1914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主修市政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1917年回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北京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南京安徽公学校长等职。1923年,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27年,在南京郊区创办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并提出了“社会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1932年,创办了山海工学团、生活教育社和国难教育社,提倡“小先生制”主张教育深入民间,为民众服务、为抗日救国服务。1944年10月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中央常委和教育委员会主任,主编《民主教育》杂志和《民主》周刊。1946年1月,在中共南方局支持下,与李公仆等人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并担任校长。同年7月25日,因积劳成疾逝于上海。

陶行知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事业,提出“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的口号,并且真正做到身体力行,同贫苦学生同劳动、同甘苦。在晓庄师范的茅屋礼堂两旁有一副对联:“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麦黍稷下功夫。”体现了陶行知面对工农大众的教育方针。陶行知成名以后,生活依然俭朴,他曾自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对联自勉。鉴于陶行知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创造性的工作业绩,毛泽东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尊称他为“万世师表”。 联合国确定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第一位就是陶行知,苏格拉底排第二位。

为了纪念陶行知,歙县崇一学堂旧址被建成了陶行知纪念馆,成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后人瞻仰。

胡 适

胡适(1891—1962),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绩溪县人。出身徽商之家,1910年留学美国,1915年成为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的学生,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常识渊博,曾拥有三十多个博士头衔;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揭开中国现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第一页;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并撰写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1919年,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在全国影响极大;提出过“全盘西化”论点;抗战期间曾出使过美国,代表蒋介石签订《中美互助条约》。政治上追随国民党,学术上是一代宗师,著述丰厚,治学方法上具有徽派朴学遗风。

胡适故居坐落在绩溪县上庄村内,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正屋南向,砖木结构,二进三间两厢,“回”形通转楼。占地208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门面二柱单门一楼式,上嵌砖雕、鸱吻。门前黑底金字“胡适故居”木牌,当代书法家沙孟海题。前进堂前摆设“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钱君陶书。东西分列茶几、靠背椅,壁间挂胡适直系亲属图表。西部是胡适和江冬秀结婚房间,房内有木床、桌、椅、橱、凳等。前厢房是胡适童年读书处。东部房间连厢房为胡觉(胡适二兄)使用。正厅两厢房展出胡适家书手稿和部分著作、胡氏宗谱、海内外名士所赠字画、诗词和胡适“全家福”照片。后堂堂前挂胡适父亲铁花画像,东侧有胡适生母冯顺娣照片。堂上高悬朱底金字巨匾“持节宣威”四字,为邑人程东屏书,款落“绩溪县长朱亚云赠,民国三十一年”。当时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这四字意在勉励他衔命持节,不忘国威。故居内12扇落地隔扇门阴刻兰花,4块窗棂板刻花草题字,为墨模高手胡国宾作。其中有一幅题有“兰为王者冠,不与众草伍”。故居还陈列有胡适各个时期的照片,胡适手书范缜《神灭论》立轴,张之洞赠胡铁花帽筒,胡铁花七星剑、诰命箱及从台湾带回的海螺。

张 曙

张曙(1909—1938),原名恩袭,歙县坑口柔岭下人。1926年考入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后又转入南国艺术学院和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先后参加南国社和左翼戏剧家联盟等进步文艺团体,在田汉、萧友梅的指导下,进步很快。学生时代,因积极参加进步的文艺活动,曾两次被国民党当局罗织罪名,投入监狱。1933年参加“苏联之友社”,与聂耳、吕骥等共同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歌曲研究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被党组织派往长沙,以教书为掩护,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创作《抗日进行曲》、《还我河山》、《保卫国土》等表现人民强烈救国热情的歌曲。1938年在武汉至桂林的途中,遭敌机轰炸不幸遇难。周恩来曾评价:“张曙先生之可贵在于和聂耳同为文化战线的两员猛将。”

张曙创作了200多首革命歌曲,也曾以优美的歌声抒发对美丽故乡的眷恋之情,如《日落西山》中唱道:“日落西山满天霞,对面来了个俏冤家,眉儿弯弯眼儿大,头上插了一朵山茶花……”无论词、曲,都洋溢着朴实无华的徽派情韵,活灵灵地勾勒出新安江两岸的美丽风光。

㈤ 二拍中徽商经商故事

《三言二拍》里面有一个,它是从叫《辽阳海神传》,蔡羽的《辽阳海神传》,是嘉靖年间的,一个故事里面演义过来,它讲一个徽州人叫程宰,他到东北辽阳经商,因为经商不利,就是亏本了,然后就是穷困潦倒,就是在东北,在辽阳,就在那儿,有一个晚上,风雨交加的夜晚,有一个明眸皓齿的女子不期而至了,两个人就春风一度了,第二天以后,这个程宰就容光焕发,而且时来运转。当然这个女子她不是一个普通人了,她是海神,就指导程宰应该怎么做生意,就叫他囤积药材,囤积绸缎,囤积其他东西,每次都是获利的,而且赚了好几万两的银子。

万历初,苏州发生灾荒,采购粮食的商船云集于江西,这其中以徽商最多。

万历四十八年,即1620年,苏州粮价大涨,饥民强借徽商之米,遭到官府的弹压,激起了上万人的闹衙事件,差一点酿成大乱。

这两件案例表明,当时从上江贩粮东下者主要是徽商,在苏州囤积粮食待价而沽者也主要是徽商。由此可见,囤积商品,利用天灾人祸牟取暴利,徽商是最精于此道的一群商人。

金声说:“歙、休两邑,民皆无田,而业贾遍天下。”顾炎武也说,徽人“中家而下,皆无田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据记载,明朝中叶徽州的休宁、歙县、祁门等县已经是“服田者十三,贾者十七”,“十三本业,十七化居”了。这些记载虽不免有所夸张,但当时徽人经商者已经占当地人口很大一部分则是事实。在这样多的经商人口中,大多数人都是出自“无田业”的贫下之家,他们都是从小本生意做起的商人。

对于这一点,胡适深有体会,在他的回忆录里,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我家在150年前,原来是一家小茶商。祖先中的一支,曾在上海附近一个叫做川沙的小镇,经营一家小茶叶店。根据家中记录,这小店的本钱原来只有银洋一百元,约合制钱十万文。这样的本钱实在是太小了。可是先祖和他的长兄通力合作,不但发展了本店,同时为防止别人在本埠竞争,他们居然在川沙镇上,又开了一家支店。

据1880年,清光绪六年的估计,两家茶叶店的总值大致合当时制钱二百九十八万文,约合银元三千元左右。这两个铺子的收入便是我们一家四房,老幼二十余口衣食的来源。

作为徽州茶商的后裔,胡适对家乡人的商业活动当然了如指掌。胡适因此而说过,一般徽州商人多半是以小生意起家,刻苦耐劳,累积点基金,逐渐努力发展,有的就变成富商大贾了。

在徽商经营行业中,茶叶是四大支柱之一,究其原因,徽州是著名的产茶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它为徽州茶商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茶叶能源,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祁红屯绿”,说的就是徽州祁门的红茶和黄山脚下的绿茶。

明清时期,徽州茶叶的销售逐渐增加,茶叶贸易成为徽商经营的“巨业”,徽人中也出现了不少“世守其业”的专业茶商。徽州歙县人许承尧的先世早在明朝正统年间,就已远赴居庸关从事贩茶活动了,此后徽州茶商在北方日趋活跃。清乾隆时,徽人在北京开设的茶行有7家,茶商字号166家,小茶店达数千家。在汉口、九江、苏州、上海等长江流域的城市中,几乎到处都有徽州茶商的活动。

〖采访内容〗苏州山塘街居民 胡润源

这个“杨安浜”全是安徽人开的茶厂,当时安徽人开的茶厂不亚于十个人、二十个人(规模),听我老丈人讲,当时他是从安徽歙县黄山一带到苏州开茶叶厂的。

〖采访内容〗北京森泰茶庄创始人王子树后裔 王建明

我们家在北京现在那个茶庄,以后还分了有王森泰茶庄,还有王福泰,还有利泰,解放以前有三帮,据我所知,到现在还有个四合院,四合院是现在煤市街培智胡同二号,现在四合院还在。

〖采访内容〗黄山毛峰谢正安第四代传人

我们家能兴旺起来,大概与我曾祖父的艰苦奋斗有关,就讲他对这个茶叶非常精通,他从管采集到营销,都非常内行……他跟外商谈判时,我的曾祖父他不懂外语,但是他洗脸有一个习惯,他洗脸的时候,毛巾在水里浸湿以后,敷到脸,头低下去,他毛巾是不动的,只有头这么摇,外商看到大老板摇头,肯定是价格谈不妥,他就加价,等他脸洗好,要摇四五摇,价格就要翻一番了。

由赣江溯流而上,越大庾岭,南入广东的路线是当时内地通向岭南的主要商运路线,也是徽州茶商进入广东的必经之路。由于茶叶外销量增加,这条运输路线既费时又费力,于是许多徽州商人改由海道贩运茶叶。清政府为防止商人“夹带货物私卖”,于嘉庆二十二年下令,禁止“出洋贩运”。

其实,早在明嘉靖年间,徽州商人就已经通过海上运输来贩运商品了。

〖采访内容〗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唐力行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在海外贸易当中的徽商主要有三支,一支是汪直,这是最大的,一支是许氏兄弟,许一、许二、许三、许四四个兄弟的海外贸易集团,还有一个集团就是徐海的,徐海是一个和尚,他是在杭州的虎跑出家的,他又转而去经商到海外。

他们海商行商的路线,一个是往东北方向,就是到日本,这是他们一条很重要的路线,比如说汪直,他主要就是到日本……第二条路线主要是到东南亚的,比如我刚刚讲到的许氏兄弟,他们就在今天的马六甲,马六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因为马六甲海峡是,中国的东部要想到非洲、欧洲,那是必须要通行的这样一个海道,这样一个海道当时是掌握在许氏兄弟手中,这样他们通往东南亚一带,也是非常方便的。

汪直、许氏兄弟,还有徐海,他们都是徽州歙县人,在明代禁海政策下,他们通过海上武装走私贸易,将中国的硫磺、兵器、铜等违禁物资,以及生丝、茶叶,还有景德镇的瓷器等,长途贩运到了东南亚以及非洲、欧洲等国家。

〖采访内容〗清华大学EMBA特聘教授 梁小民

海上贸易这一块其实主要是徽商汪直,这是一个代表。还有就是闽商,这些商人的特点我把它概括叫做亦盗亦商,所谓亦盗亦商,他是海盗兼商人,或者说商人兼海盗,这个话怎么说呢?当年政府禁止海上贸易的,因此必然有政府的武装力量,水上的,海上力量进行巡查,他们为了做商业,进行巡查的时候发生冲突了,那就要武力对抗,所以他们有自己的武装的,这个时候就有了亦盗亦商这个特点。当然我们知道亦盗亦商这个特点是时代决定的。

徽州人常说:“吾乡贾者,首鱼盐,次布帛”。足见徽商对经营盐业的重视。两淮是全国的盐业中心,盐场产盐最多,盐利最大,因而也就成了徽商竞趋逐利的地方。

嘉靖、万历时,徽州的黄、汪、吴诸族在两淮业盐致富的人很多,他们拥资多达数十万,乃至百万,且以“盐策祭酒甲天下”而名闻海内。所谓“祭酒”,是我国古代大飨宴时,对年龄、品德最高之人的一种称呼,由他首先举酒而祭得名的。以后,祭酒成了一种官名,但在民间依然是对德高望重之人的尊称。盐商中“盐策祭酒”,指的是盐商中人格、才略出众之人,是被众盐商推举出来的管理人和调解人,当然,此人也要得到官府的认可。

河下镇位于淮安西北三里之遥的古运河畔,是当年大批徽州盐商聚居之地,迄今仍然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小镇风韵。当时,淮北食盐在坨地集中后大都由运盐河转入长江、淮河,然后分发转运至安徽、河南、湖北及苏南各地销售。当时河下曾设有数十处盐堆栈,经淮安年运销正纲盐达140余万引,有“天下盐利淮为大”一说。

河下镇最大的一户盐商是徽州的程本殿,程本殿从河下运出去的盐究竟有多少,今天已经无法考证了,但他利用返航船只从安徽、江浙等地运回的石板,就整整铺设了河下镇九条街道、二条小巷,并且还架了2座石桥。徽州商人盐业利润之巨由此可想而知。

“一罗穷,二罗富,三罗、四罗开当铺……”

这是旧时流传在徽州的一首《看罗纹》的民谣,其中的“开当铺”,在徽州人的心目中,显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明清两代,典当商和盐商、木材商一起,号称“闭关三大商”。开当铺是徽州人的另一项大生意。用胡适先生的话来讲,当铺也就是早年的一种银行。徽商经营当铺,以休宁人最为著名。休宁商人的经营区域,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甚至于江南许多的县、镇,开当铺的都是徽州休宁商人。可以说,在旧时江南,典当业是徽商垄断的行业。所以,江南人将典当业的头柜朝奉,称之为“徽老大”。也就是这些“徽老大”,他们掌管着江南人资本变现的命脉。

苏州评弹艺人为此编了一曲《描金凤》,说的就是徽州典当商人的故事。

〖采访内容〗评弹演员 江肇焜

《描金凤》是苏州传统的长篇弹词当中,非常主要、也是非常著名的一部长篇,主要是讲苏州江湖术士钱笃笤和徽州人典当老板汪宣两家的一段婚姻纠葛,那么,这两个人物,应该讲,在苏州基本上是家喻户晓,人人都晓得的,讲起钱笃笤也晓得,讲起汪宣也晓得。汪宣因为看中钱笃笤的女儿,准备送礼金,礼金银子一送就是五百两。汪宣的钱是偷得来的,还是抢得来的?既不偷,也不抢,是从他的父亲手里传下来的。用他的父亲的话讲起来,创这点家当,心思花得不少。汪宣的父亲名字叫汪裕大,从小父亲就死了,娘改嫁。汪裕大争气,14岁托一个徽州同乡把他带到苏州,进了一家典当里面学生意,做小徒……

过去称当铺里接生意的店员为“朝奉先生”,与“绍兴师爷”一样,“徽州朝奉”是全国闻名的专有职业。名声响了,大家见到了徽州商人,甚至徽州的士绅,就一起把他们称为“徽州朝奉”了。

徽州朝奉,自己保重。

徽州人从前出门远行,送行的人要早上请他吃饭,吃饭之后,大家送他出村。到了桥头,远行的人向送行的道谢作揖后,就上轿了,大家都说:“徽州朝奉,自己保重。”

这是胡适先生说的一段话。当时徽商走遍全国,往往背着一个口袋,里面装着徽饼,还有绳索。徽饼一路充饥,而“出门身带三条绳,可以万事不求人”,身背的行囊坏了,绳断了,或者是轿杠和扁担断了,都用得着绳索,必要时还可以用它来上吊。显然,徽州人不仅吃苦耐劳,而且还抱着破釜沉舟的心理投身商场。

这些跋涉在商海中的家乡人,胡适把他们称作“徽骆驼”
胡适先生说:我是安徽徽州人。先生在他的《四十自述》回忆录里这样描述他的家乡:徽州在旧制时代是个“府”;治下有六个“县”。我家世居的绩溪县,便是徽州府里最北的一县。从我县向南去便是歙县和休宁县;向西便是黟县和祁门县;祁门之南是婺源县。婺源是朱子的家乡。朱熹原来是在福建出生的;但是婺源却是他的祖籍。

绩溪上庄是胡适先生的老家,至今古貌依旧,溪水潺潺,树影婆娑。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赞美的就是上庄美景,这也是胡适先生经常为人挥毫泼墨所喜爱引用的一首诗词。

就是这样一个朴素的山庄,让胡适先生魂牵梦萦。晚年蛰居台湾的胡适,念念不忘的是故乡徽州。“我将来如有工夫来写自己的传记,要用很大的一章来写我那个时代徽州的社会背景。”胡适先生说这番话的时候,用的是绩溪家乡话。他还特别指出,徽州故里生活是他“个人的文化背景”。那么,胡适先生所生活的时代,徽州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样的呢?胡适先生所言“个人的文化背景”又是怎样的呢?

1895年,四岁的胡适离开出生地上海,随母亲回到了家乡上庄,这一住就是九年。这一时期的上庄号称“小上海”。十里杨林镇,五里后岸街,商铺林立,车水马龙。而乡里更多的族人则出外经营,有的已是赫赫有名。汪立政去了上海,创办“汪裕泰茶庄”,成为沪上著名的茶叶大王,还在杭州西子湖畔建了别墅。而与胡适同一家族的胡开文墨业则走向了全国市场。

九年的家乡生活,对胡适有着极深刻的影响。1933年11月15日,胡适在谈到绩溪县志编纂的问题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县志不可但见小绩溪,而不看见那更重要的“大绩溪”。若无那“大绩溪”,小绩溪早已饿死,早已不成局面。新志应列“大绩溪”一门,由各都画出路线,可看各都移殖的方向以及经营的种类。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人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做出了无奈的选择。胡适先生曾经说过:

徽州地区全是山地,由于黄山的秀丽而远近闻名。这一带的河流都是自西北向东南流的,最后注入钱塘江。因为山地十分贫瘠,所以徽州的耕地甚少。全年的农产品只能供给当地居民大约三个月的食粮。不足的粮食,就只有向外地去购买补充了。所以我们徽州的山地居民,在此情况下,为着生存,就只有脱离农村,到城市里去经商。因而几千年来,我们徽州人就注定的成为生意人了。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商帮:徽商与晋商,他们皆处于贫困山区,种地无以生存,这种生存条件的劣势使得他们只有一条逼仄险峻的出路:经商。

〖采访内容〗浙江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陈学文

徽商就是徽州商人,是地域的商人,他开始应该是更加早一点,五代开始就有个别的商人,不是一个群体。到了宋代的时候,比较发达起来了,但是也没有形成全国规模的到处跑的这样一个商人集团,应该说他是在明朝中叶以后,就是嘉靖万历这段时间以后,隆庆开始这段时间以后,它已经形成全国庞大的商业集团……

南宋的时候,朝廷迁都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促使临安附近的区域经济得以相应发展。由于徽州特殊地理环境和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徽人开始为经营茶叶、笔墨、宣纸、木材而“行买四方”。

作为一个商人集团,徽州商帮的形成,大致在明代成化、弘治年间。从这一时期开始,“徽”和“商”或者“徽”和“贾”两个字相联成词,成为一个特定意义的名词而被时人广泛应用。

〖采访内容〗上海复旦大学教授 王振忠

有一个显宦,就是很显赫的官僚,退休以后,回到松江,就是上海附近。有一个老人,就是指地方上的耆老,比较有声望的一个人,跑到他家里面,对他一直是打躬作揖,对他表示尊敬。那么这个官僚就很诧异,你干嘛对我这么恭敬,这个老人就讲了一段话,就讲什么话呢?因为我们松江一带的财富都被徽州人搬走了,现在有劳你老人家把这个财富搬回来,所以我怎么不应该对你表示尊敬呢,感激啊,那么这个官僚当然很惭愧了。这个寓言实际上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官僚是收集民脂民膏。

松江的钱都给徽商赚走了,《云间杂识》的记载,说明在明成化年间,松江是徽商早年最活跃的地方,徽商一词首先在这里流行是合乎情理的。

“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明嘉靖以后,徽州从事商贾的人数大量增加,徽商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商界的一支劲旅,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乃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所谓“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说的是徽商在盐业领域开创了独执牛耳的局面。此外,徽商在茶业、木业、典当业等贸易方面也取得了不凡的业绩。康熙、乾隆年间,沿江地域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谚语,这一时期徽商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徽商进入了鼎盛时期。

〖采访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栾成显

徽州商帮在当时来讲,当时明代人就有这样的评价,在北方就是晋商,南方就是徽商,都是属于数一数二的,徽州商帮它之所以有这样的地位,是有很多原因的,但其中根本的原因,是徽州商人自己所具有的一些特点。按照经济学来谈的话,一般的商业活动的条件,大致需要一个是市场,第二个呢就是资金,得有钱,第三个就是资本,这个资本指的是人力资本,也就是商人本身的素质,人们往往重视什么呢?市场,重视资金,也就是那种钱的资本,而往往忽视人力资本。其实在商业活动当中,人力资本在某种意义,某些方面是至关重要的。徽州商帮,也就是徽商,他的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在人力资本这方面,是具有自己的特色的。

徽商能迅速崛起,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深层次的文化基因。

徽州是个移民社会,避乱是移民的第一位原因。从地理形态看,被群山封锁与外界隔绝的徽州就成为避乱的&ldq

㈥ 徽商的剧情简介

纪录片《徽商》,以多元的历史文化视角,第一次真实而全面地再现了徽商的内辉煌历史及其容所承载的深厚的徽州文化,展示了徽商由兴至衰的历史过程,分析了其背后的自然、政治、历史、文化等深层原因,并通过徽商这一浓缩的商帮群体活动为明清时期的徽州及江南城镇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商业文化图像。
多元文化视角的在《徽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素材来源可信科证,却又不拘一格。全片既融合了纪录片的影像冲击力和宽容的文化态度,又保留了专题片雍容华贵的叙述风格和影像美感,在叙事方式上也张驰有度,注重故事的情节化与细节的描绘。是一部品位、特色俱佳的纪录片。

㈦ 关于《徽商》的故事。

徽商,即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指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 ,为三大商派之一。

徽商起源于东晋,脱颖于唐宋,发展于元末明初,鼎盛于清代前期和中期,衰败于清代晚期,前后长达600余年,在中国商界称雄300余年。

1、《徽商》的兴起:

徽州本土的主体经济结构是山林经济,它本身是盈缺待补和不平衡的,如,徽州山出美材,而美材于林只为柴;境内多茶叶,但茶叶过多也只为草,因此需要输出去,通过商业贸易,方才能换取徽民的所需。

于是为治生计,徽民们多选择了经商作为自己的一大治生之道。除一方面他们感慨自己“生在徽州”是“前世不休”外,另一方面,又总是毫不犹豫把自己在“十二、三岁”时“往外一丢”。徽人经商就这样千呼万唤要出来了。

2、《徽商》发展历程

早期的徽商从事的还只是一种简单的以徽州本土盛产的茶、木、瓷土等物产输出去,以换取徽州所缺的粮布、盐等的互补贸易,经营方式上也主要是一种简单的以徽州为中心的贩买贩卖,因而,在它崛起之初,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帮。

明代从事的行业有粮商、布商、丝商、瓷商、墨商等等,但最主要的还是盐业,茶业、木业、典当业这四大行业。

明以后,则不仅经营徽州本土木材,更是经营着全国各地的木材,并且成长性更强。

此后,经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成人男子中,经商占70%,极盛时还要超过。[2]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清乾隆末年,封建统治日趋没落,课税、捐输日益加重,徽商处境愈来愈困难。

因帝国主义、军阀官僚联系密切的广东、江浙财阀兴起,徽商在商业领域逐渐失去其操纵、垄断和独占的地位,开始走下坡路。

(7)徽商小故事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四大商帮:

1、徽商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徽商,指的是明清时期,江南省和江南省分治后安徽省江南地区徽州府辖地经商的商人和商人集团,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徽州府之外的松散的安徽各地区商人个体,一般称之为“皖商”,与徽商对应。

2、晋商

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其历史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期间,晋商曾称雄国内商界500年之久。

3、潮商

潮商的雏形在中原移民陆续经莆田进入潮汕后开始出现,而后因地少人多原因又继续往南洋前进,于明清形成世界级海盗团体,1850年鸦片战争前后,潮州商帮出资帮助清朝清剿太平军。因此曾获鸦片专卖特权。

4、甬商

粤商是诞生和发展于岭南地区,然后扩散到国内各地区、世界各国家的商帮。岭南的历史文化滋养了粤商;近代中国的开放推动了粤商的崛起;20世纪前期民族工商业的振兴,使粤商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粤商在成长、发展、壮大和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

网络——中国古代四大商帮

㈧ 安徽的名人故事

1、洪学智

洪学智,1913年2月生于安徽金寨(原属河南商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年,年仅14岁的洪学智参加农民协会,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参加商南起义后,洪学智参军进入红一军。在红军部队中,洪学智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历任连长、营长、团政治主任等职,1935年,洪学智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

抗战爆发后,洪学智先在抗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在1940年率部开赴苏北,开辟抗日根据地。面对日寇,洪学智继续发挥着自己善于用脑,英勇善战的优点,连续取得了多场战斗的胜利,给日寇以极大杀伤。

解放战争期间,洪学智曾担任43军军长等职,并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朝鲜战争爆发后,洪学智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协助彭德怀元帅指挥的第一至第五战役。朝鲜战争结束后,洪学智历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等职。

1988年9月14日,中央军委在北京举行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官授衔仪式。洪学智再次被授予上将军衔。也因此,洪学智成为了我军历史上唯一一个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将军。2006年11月20日,洪学智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2、胡适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

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虽与陈独秀政见不合,但与其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1938年,胡适出任中国驻美大使。消息传到日本后,日本内阁倍感压力,当时日本国内的社会舆论发起建议应该派三个人同时出任日本驻美大使,才可以抑制住胡适的能力。三个人分别是鹤见佑辅、石井菊次郎和松冈洋右。其中鹤见为文学专家、石井是经济专家、松冈则为雄辩家。

3、刘铭传

小时候刘铭传家乡发生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地方豪强登门催缴人头税,而刘家实在拿不出。因此,当地一个地霸大声呵斥刘家人,刘铭传的大伯父刘殷不服,声辩了两句,结果气绝身亡,地霸扬长而去。

刘铭传听说后非常生气,对几个哥哥说:“丈夫当自立,安能耐此辱!”说完就赤手空拳去追赶地霸,追上后拦在马前,要求与他决战。地霸听后狂笑道:“你这小孩子敢跟我过不去?我给你一把刀,你有本事把我杀死,你就是好汉!”

说完他就把腰刀拔下丢在地上,狂笑起来,刘铭传看他如此轻狂、嚣张,不禁怒火中烧,顺势从地上捡起刀来,朝他砍去。地霸猝不及防,一下子从马上摔下来,刘铭传一不做二不休,拿着刀对准他的脑袋“咔嚓”一声。

地霸的团丁一看首领被杀,吓得四处逃散,而刘铭传趁势拎起地霸的脑袋,骑上地霸的马,按住马头,对围上来的群众大声说道:“这个地霸仗势欺人,我六麻子今天把他杀了。如果大家以后不想再受恶霸的欺负,愿意听从我的话,我们一起保卫乡里。”

围观的几百名穷苦青年当即表示愿意听他的号令,并推选他为首领。为躲避官府通缉,他离家出走,结党贩运私盐,劫富济贫。

1856年8月,邻乡一富户囤积大量粮食被饥民哄抢,官府闻讯,立刻派人来查,富户诬告是刘铭传所为。官兵四处搜捕刘铭传,但没有抓到,就跑到刘家,要求他的母亲周氏赔偿富户的损失。当时刘家一无所有,于是官兵放火烧了刘家。

双目失明、卧病在床的周氏遭此恐吓后,上吊自杀。家毁母故,世道纷攘,刘铭传感到与其日夜奔驰于乱世硝烟中,还不如组织团练以捍卫乡里。于是,他揭竿而起,拉起一支队伍,在家乡办团练,筑堡扎寨,守土保乡,与官府和土匪斗争。

4、华佗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为遭到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华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造手术外科的专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发明麻醉剂“麻沸散”及发明用针灸医病的先驱者、创始人。

5、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今安徽滁州凤阳)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

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原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葬明孝陵。

㈨ 关于一本“徽商”的小说

小说《徽商》

作者:季宇

出版:海天出版社

小说《徽商》曾被改编为20集同名电视连续剧,是描写潘浩璋两代人的命运沉浮的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