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胎教故事
A. 中国古代胎教的特点
我国古代,除了一些统治者重视胎教之外,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医学家也都很重视胎教。例如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的母亲说过这样一段话:“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即: “我在怀孩子时,席子不正都不坐,肉切不方正也不吃,就是要对孩子实行胎教。”又如三国的魏文帝曹丕,也对胎教的重要作用有其独到之论述。他举例把周成王和汉昭帝在位执政时的政业功绩、个人寿命的长短、作为的大小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强调“胎教”对于培养合格、理想君王的重要作用。
古代教育家重视胎教的记载更多,例如南北朝时的教育家颜之推,《颜氏家训》一书的教子第二篇中,就列有“胎教之法”。南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教育专著《小学》 中,就以“胎孕之教”为首论,认为人受教育应从胎内开始,“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意思是:对孕妇在饮食、睡眠、坐立、所看所听的内容,都有一定的要求,应连晚上都要请那些诵《诗经》讲历史的人来对孕妇实行教育,这样生下的孩子形貌端正,才能过人。这些实质上是对孕妇进行孕期保健、增强营养和提供良好的外界环境,使孕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对胎儿的发育产生积极影响的具体要求,是属于现代优生学中的临床优生学和环境优生学的内容。
另外,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也对胎教有过分析论述。他通过对母亲心理状态好坏对胎儿的影响,以及母亲的道德修养、性格爱好对胎儿有哪些遗传作用等,提出了对胎儿实行教育的具体方法。
至于古代医学家、重视胎教的就更多了。例如隋代医生巢元方,唐代“医圣”孙思邈、徐之才,明代的虞博、郭子章、万全等人都在自己的著作中说明了胎教的内容与方法。宋代名医陈自明在他著作的《妇人大全良方》一书中,就强调指出:“胎教产图之书,不可谓之迂而不加信。”
B. 谐音小故事30~40字,要两个
王羲之智断敲诈案
王羲之任太守时收到一村民状书,说某乡绅用一小块荒地让他葬父,言明只要一“壶”酒,事后却硬要他一“湖”酒。王羲之便到乡绅家探访,乡绅久仰其名,欲求墨宝,于是盛情款待。王羲之书写了《乐毅传》给他,乡绅喜出望外,问送何礼答谢,王羲之顺口说:“只要一活鹅”。乡绅立即提一活鹅送至府衙,王羲之却把脸一沉说:“当时说好是一河鹅,怎么只送来一只?”原来当地话“活”“河”同音。乡绅急忙辩解道:“大人,鹅四以只计数,从不以河计数的呀!”王羲之冷笑一声,拿出村民状子说:“既然鹅以只计数,难道酒有用湖计数的吗?”乡绅自理亏,只得认错。
纪晓岚巧骂和王申
纪晓岚任侍郎时,和王申任尚书。有一次两人同一个御史官一起喝酒。席间,和王申指着一只狗问纪晓岚:“是狼(侍郎)是狗?”纪晓岚非常机敏,听出和王申借谐音在辱骂自己,立刻泰然自若地回答:“垂尾是狼,上竖(尚书)是狗。”想讨好和王申的御史也听出了此中机巧,却故意接道:“是狼是狗我是明白了。”纪晓岚一听,知道御史用意,又从容不迫地说:“还有区别呢,狼的习性是吃肉,狗的习性是遇啥吃啥,遇屎(御史)吃屎。”搞得和王申与御史狼狈不堪。
“头鸣不是这头名”
清代乾隆末年,某县秀才考试,寂静的考场突然一阵蝉鸣,监考官查明蝉声发自考生张某帽中,于是揭开他的帽子,看到几只蝉儿尚在吟唱。张生交代,今晨离家时,其父将蝉放进他帽中,说是蝉在头鸣预兆可中头名,刚才蝉爬动使他头痒难忍便搔了几下,蝉就叫开了。监考官听了又好笑又好气,就以违纪取消了张的考试资格,并挥笔写下一首诗:“头鸣不是此头名,皆因老父好功名。秋蝉识鸣不识名,迷信兆头失功名。”
C. 古代的生育习俗
古代生育习俗: 报更、乞奶、过三朝
古时中山人在新生儿出世后,如生男婴称为“添丁”、“添男孙”;生女婴则称之为“添千金”、“执个妹”(中山话读作[mui1])等。在婴儿一出世,其生父就备好染红的熟鸡蛋,煮好的猪脚姜等,送去岳父家,习惯上称为“报更”或“报生”。有一些客家人,生男孩报更时,提一个茶壶,壶嘴向前,在壶的“流”上(壶嘴)或壶盖中,挂上两颗龙眼(桂园)。另外,在壶嘴上插上红纸和香柏或万年青,壶内装上自已酿制的糯米酒,送给外家,表示报生。生女者,壶嘴朝后,不加其他饰物。外家收下报更酒后,回敬一壶糯米,放上两只红鸡蛋,表示吃了娘家的米和蛋可以身强力壮快高长大。不管生男生女,中山人都有送姜醋或糯米酒的习俗。当外家收到这些“报生”物品后,会马上将这些“报更”物品分给左邻右舍,表示分“报生酒”。
传统上,新生儿出世三天,忌生人入产妇的房间。清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三日洗儿,谓之洗三日”。因此,新生儿出世三天,俗称为:三朝、三日、洗三、三诞、送更等。如沙溪一带新生儿三日时,外家要送鸡蛋、生姜、猪脚、生鸡、米酒以及新衫裤、帽子、背带、“披”(被)仔毛毯等物,称之为“三诞”、“送更”。当主家收下这些礼品后,即回送煮熟的猪脚姜、醋蛋等食物及红包,这就称为过三朝。一般来讲,新生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三天,都要为其洗澡,谓之洗去污秽,保佑新生儿健康成长。
乞奶。从妇女的生理上来讲,当新生儿出世后的初期,母亲是没有初乳或少奶汁的,因此,在历史上有乞奶的习俗。据一些族谱和老一辈人传说,过去凡生男孩的人家,在新生儿的初次哺乳前或在出生后的一个月内,要向生女儿的人家乞奶,而生女儿的人家,则向生男孩的人家乞奶。不管男方女方乞奶的哺乳者,必须是生下子女满四个月或以上的母亲,如果不满四个月的,会“喜冲喜”不吉利。这种习俗称之为“乞奶”或“乞缘奶”,寓意婴儿长大后,会有好姻缘,也寓意乞奶后产妇的奶水会有源,以后的奶汁会源源不断,使婴儿有好的奶汁和好养育。这与过去雇奶妈是有区别的,据说乞奶后,产妇就会有足够的奶汁喂养婴儿,但这只不过是过去的风俗,现在的产妇,当婴儿出生后,多喂奶粉或合成奶汁,很少有乞奶的现象了。
D. 四大贤母分别是谁的母亲她们的故事是什么
孟母仉氏:孟子的母亲,欧母郑氏:欧阳修之母,岳母姚氏:岳飞的母亲,陶母湛氏:陶侃的母亲。
一、孟母
1、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2、断杼教子
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当儿子回家时,孟母不声不响地拿起一把剪刀,将织成的一段锦绢咔嗒咔嗒,拦腰剪成两段。
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织绢!一个君子学以成名,问则广知,所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你今天不读书,就不可以离于祸患,今后永远就只做一些萦萦苟苟的小事,中道废而不为,怎么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粮食呢”。
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从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息。
二、欧母
欧阳修很小的时候,郑氏不断给他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
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欧阳修稍大些,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他对读书的兴趣。
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
于是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母亲为欧阳修的出众才学而高兴,但她希望儿子不仅文学成就出众,为人做事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欧阳修的父亲生前曾在道州、泰州做过管理行政事务和司法的小官。
他关心民间疾苦,正直廉洁,为百姓所爱戴。欧阳修长大做了官以后,母亲还经常不断地将他父亲为官的事绩讲给他听。
她对儿子说: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在夜间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看。
凡是能够从轻的,都从轻判处;而对于 那些实在不能从轻的,往往深表同情,叹息不止。她还说: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而且经常以财物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
他的官俸虽然不多,却常 常不让有剩余。他常常说不要把金钱变成累赘。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没有留下一垄地。
她告诫儿子说: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
三、岳母
1、岳母刺字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
受到宗泽的赏识,称 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而这一年,开封还是被金军攻破。金军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
四、陶母
1、陶母封鮓
晋朝人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糟鱼送给母亲。
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糟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写了一封回信责备陶侃,信中写道:“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官府的东西(作为礼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2、截发延宾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於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罄,而逵马仆甚多。
侃母谌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谌氏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坐诸荐以为马革。日夕,遂为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逵知谌氏所为,既叹其才识,又深愧其厚意,语曰:“非此母,不生此子。”逵至洛阳,遂称之於羊晫、顾荣等人,大获美誉。
陶母截发延宾,锉荐喂马之事乡里传谈,以为贤良。官府特为陶母住所立坊,名为延宾坊,命屋边之桥为德化桥,以此嘉彰这位贤母。
北宁范仲淹知饶州时,曾下令于德化桥头立“延宾坊故址”巨碑,供人瞻仰,以此宣传陶母“截发延宾”的事迹。
后来,为纪念湛氏教子读书,县人便在陶母湛氏故宅旁(今江西省新干县皮革厂址)建起陶侃“读书台”、“洗墨池”,旁边还建有“惜阴书院”和“金川望江楼”。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四大贤母
E. 胎教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
古代就有吧,孟母三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等等都是胎教、教育的延伸,只是现在胎教更具体化,也更多选择,你看一台天才宝宝音乐胎教仪就能进行音乐、故事胎教,让胎教成为更简单的事。
F. 示儿的背景故事
中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示儿》。诗中这样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临终嘱咐。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不要忘记告诉他胜利的好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他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陆游。
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1170年,陆游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廷,幕府也被撤散。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不久,又被调到嘉州(四川乐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报国无门,爱民无力,终于在1174年十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陆游,在蜀州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阴老家,也还写了许多记念蜀州的诗篇。蜀州人民也怀念放翁诗人,诗人长溘之后,人们的罨花池旁为他和赵忭(〔宋代〕一御吏,曾作蜀州官)修一庙宇,称赵陆公祠,后改称“二贤祠”。现在,“二贤祠”已改建为“陆游纪念馆”。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
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他在《太息》、《秋获歌》等诗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强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同时又真切地写出了下层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
除了诗歌作品,陆游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记生活琐事,有的议论国计民生,有的叙述友人事迹,但都贯穿以爱国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
陆游一生饱经忧患,对普通人民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同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陆游丰富的创作实践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更为显著的,还在于他强烈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方面。他的诗文作品,对遭受异族压迫的人民是莫大的精神鼓舞。每当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位在自己85岁的生命历程中深切关注祖国命运的诗人。
八百多年来,蜀州人民怀念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扶老携幼,不远千百里前来瞻仰、凭吊陆游。罨花池是陆游生活过的地方,这里的水榭楼台、林木花草,都篆刻下伟大诗人忧国忧民的诗篇。
G. 古代简短家训
1、“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一日,孔子站在庭院中,他的儿子孔鲤低着头,很快地走过去。孔子拦住他问:“学诗了吗?”孔鲤答:“没有”。孔子说:“没学诗你怎么说话?”孔鲤便回去学习诗文。第二日,孔鲤又碰上了站在庭院内的孔子。孔子问:“学礼了吗?”孔鲤答:“没有。”
孔子说:“不学礼你怎么做人。”于是孔鲤回去习礼了。这个故事叫做“过庭训”,后来古人将父亲训斥儿子称为“过庭训”。
2、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认为自孔子过世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统一,有许多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然而作为一名太史令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十分不安,因此临终时边哭边嘱咐儿子司马迁,希望它能子承父业,不要忘记撰写史书。
司马迁不负父命,最终写出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这是诸葛亮在晚年时写给他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要求儿子要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文末又谆谆教诲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诸葛亮为了蜀汉之国事日夜操劳,无暇顾及儿子的教育问题,于是写下这封书信告诫儿子。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欧阳修劝戒子孙要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告诫后代:人都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若不能时刻磨炼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
5、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险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
有德行的人不怠慢他的亲戚,不让大臣抱怨没被任用。老臣故旧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个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跑速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争智慧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土地广阔富饶,以节俭的方式生活,便会永远平安;官高位尊而以卑贱的方式自律,你便更显尊贵;兵多人众而用畏怯的心理坚守,你就必然胜利;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博闻强记而用肤浅自谦,你将见识更广。
H. 古代的胎教课与现代胎教有什么不同
古代应该是没有胎教课吧,只是古代的妈妈们也是有注重胎教的,非礼版勿视、非礼勿权听、非礼勿言,这个是最经典的胎教,就是准父母要言行身教,现在的胎教除了父母的言行举止,还用用音乐、故事等等胎教,其中音乐胎教尤其突出的是用天才宝 宝音乐胎教机进行胎教了,每天都听几首音乐,让宝宝从音乐中得到启蒙。
I. 康有为的学前教育故事
一、儿童的"公养"、"公育"
"公养"、"公教",或叫"公养"、"公育",是康有为的理想教育制度。这个思想的提出,是建立在他的政治理想基础之上的,体现在《大同书》中。
他在《大同书》中历数了人类的38种苦界,主张最终"去苦界至极乐",实现"大同世界"。而打破一切界限,实现政治改革的关键,是"去家界"。如何去家界,没有了家庭,教育怎么办?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就是实行儿童"公养"、"公育"制度。
他涉及了一个从胎教到大学的"公养"、"公教"的理想制度。在《大同书》全面阐发了这个思想。他认为这是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儿童从胎教到20岁的全部教育由公立政府负责,全社会的人都有权接受这一完整的教育,其中人本院、育婴院、怀幼院(或叫慈幼院)是六岁以前的儿童受教育的机构,属学龄前教育,为"公养阶段";6岁以后儿童入小学院,至大学毕业20岁,为"公教"阶段,接受系统的学龄期的教育。
康有为提出的"公养"、"公教"的教育理想,是一个终身教育计划,贫富平等,男女平等,前后相接,二十年一贯制。这不但在当时而且在今天也是无法实现的,但它却有鲜明的反封建性和民主性,是进步的。
二、论胎教
康有为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胎教学说,尤其是他的关于创立人本院以对孕妇进行集体胎教的主张,新颖独特,亘古未有。人本院也称胎教院,是对孕妇和胎儿进行集体胎教的社会公益机构,是实施儿童公养公教的重要措施之一,康有为把设立人本院作为去家界,消除私有根源以实现大同理想社会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人本院的论述,阐发了关于胎教的意义和胎教宗旨、方法等。
(一)胎教的意义
1.正本。他认为胚胎是人之根本,抓好对此时期胎儿的教育,就可使之正常发育,是从本源上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2.防感清源。他认为胎教的意义,是"反本溯源","教之于未成形质之前"。
(二)胎教内容和实施方法
通过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关于人本院的设计、地域选择、环境和保健要求。选择教师等方面的阐发,其胎教内容和方法重要有:
1、适宜的环境的选择。良好的环境有利于胎儿发育成长,符合优生学的需要。
2、胎教的宗旨及保胎、养胎。康有为指出:"盖孕妇入院之后,宜养胎为宗旨职业,其有碍此宗旨者,皆不可行也。"后来他又具体把"考求安胎、保胎、养胎及生子最易无苦之新法"作为人本院的根本宗旨。
养胎、保胎、安胎主要是要做好医护、饮食和衣着三件事。
3、孕妇的教育
对孕妇的教育一方面是防止"邪念"的"感入",一方面是培育其德性,萌发仁心,孕育其博爱、反正、平和的心境,从而间接地影响胎儿。康有为主张在人本院设女师、女保、女博等专门对孕妇进行教育。康有为还要求孕妇读好的书,听好的音乐。
三、论婴幼儿教育
婴幼儿教育是康有为为大同世界设计的学前教育公养制度的又一级。婴儿出生后,在人本院6个月,断乳后进育婴院。若育婴院后设慈幼院的,则育婴院收婴儿至两岁,三岁幼儿入慈幼院至五岁,六岁入小学院。如果不设慈幼院,则婴幼儿总归于育婴院。儿童在育婴院接受完全的学前公育教育。
环境的选择。康有为很重视育婴院环境的选择,他很看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婴幼儿的影响。
教育宗旨。康有为婴幼儿的骄阳宗旨应该是:"务令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为主。"体现了德、智、体全面教育的要求。
管理制度。康有为主张育婴院、慈幼院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公养"、"公育"的思想,强调胎教的意义,阐述了胎教的内容和方法,阐发了婴幼儿教育宗旨和管理制度等,实质上是以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为蓝本而进行的设计,虽然不能实现,但在思想上有冲破封建传统学前教育的进步意义。在他的构想中还夹杂着唯心主义和封建教育的糟粕,是应予以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