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与索取的故事
Ⅰ 索取和付出的精美析文
这一则寓言故事,蕴涵了深刻的做人哲理。
赵秀才与钱商人死后一起来到地狱,阎王看过功德簿后对他们说:「你们二人前生没有做什么坏事,我特准你们来生投胎做人。但现在只有两种做人的方式让你们选择,一种是做付出的人,一种是做索取的人。也就是说,一个人需要过付出、给予的人生,一个人需要过索取、接受的人生。」阎王说完,便让赵秀才和钱商人慎重考虑后再做选择。
赵秀才心想,前世我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有时还填不饱肚子,现在准许可以在来生过着索取接受的生活,也就是吃、穿都是现成的,我只用坐享其成就行了,那样不是太舒服了吗?想到这里,他第一个说道:「我要做索取的人。」
钱商人看到赵秀才选择了来生要过索取、接受的人生,自己只有付出、给予这条人生之路可供选择,没有别的选择,他还想到自己前生经商赚了一点钱,来生就把它们都施舍出去吧。于是,他心甘情愿地选择了过付出、给予的生活,做一个付出的人。
阎王看他们选择完了,当下判定二人来生的命运:「赵秀才甘愿过索取、接受的人生,下辈子做乞丐,整天向人索取饭食,接受别人的施舍。钱商人甘愿过付出、给予的人生,下辈子做富豪,行善布施,帮助别人。」
一个人在选择人生时,其实也在选择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谁懂得付出与给予,他自己人生的结局总不会太差,总是有一些失败的人,怨天尤人,在抱怨的同时,有没有试问过自己付出多少。
付出、给予,这是我们立身成人之本。我们懂得付出,就永远有可以付出的资本;我们一直贪图索取,就永远有必须索取的企求。付出越多,收获越大;索取越多,收获越小,这是必然的结果。人生便是如此,由这一种惯性趋势操纵着,我们生存在什么样的状态下,这种状态就会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只要我们养成付出、给予的习惯,我们就会拥有越来越多的可供付出、给予的资本。
Ⅱ 有什么付出得到回报的的故事
文章来源于网络:
——————————
记得有一位青年画家向一位知名的老画家求教问题:为什么他的画,卖了一年也卖不出去?而老画家的作品一天就能被人抢购?老画家微微一笑,向青年道破其中的玄机:如果你用一年的时间作画,不用一天就能卖出去;如果你用一天的时间作画,可能一年也卖不出去!青年画家听后恍然大悟,谢过老画家,然后回家静下心来闭门苦练。果然,从此他的画只要一上市,马上就被人们抢购一空。
俗话说得好,有付出就有回报。小付出有小的回报,大付出有大的回报!
在学校里,由于自己爱好写作,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赞扬,也因此经常会被安排写各种各样的稿子。有段时间,领导安排的还没没完,同事请求的又来了,再加上自己的东西也要写。往往是你刚想喘一口气的,又一件事情来了,而且都是催着要你马上完成的。记得那段日子每天都是在跟时间进行一场争夺战!累了,苦了,有时就真的想放弃!然而,年终总结时,发现自己硕果累累,得到的东西远超过自己所期望的。这时忽然明白:累着其实就是一种付出,如果不付出,哪来的收获!想通了这个道理后,再做事时就知道现在的努力是为将来的成绩奠基的。
从2007年秋开始,我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投稿,先后在《德育报》、《新课程报》、《学习周报》、《语文导刊》、《语文学习报》、《时代学习报》、《随州日报》、《今日曾都》等报纸和《科学课》、《新语文活页》、《金田文杰》、《曾都教育》、《神农风》等杂志上发表了70多篇文章,十多万字。参与编书两个单元,一万五千字。看着自己所取得的成功,回首那一行行曾经走过的足迹,觉得那付出就是一种必须。
付出的过程是艰辛的,很苦,很累。因为你在辛劳的时候往往预见不到结果。这个辛劳的过程有时短暂,有时漫长,而结果却往往无法捉摸,你真不知道确切的是什么,这种渺茫的等待要比辛劳耕耘的本身更苦!只有当梦想实现时,你才发觉成功是多么快乐,先前的种种坎坷都是一种磨砺——成功就是坎坷磨平的结果!你品尝这得之不易的果实,那真是一种幸福的极至。你的付出愈多,这幸福就愈珍贵!人累着,苦着,成功了;再累着,苦着,再快乐。苦就是因。乐就是果,苦累是快乐的源泉。
很多人不喜欢写文章,很多教师都不喜欢写教学反思。问其原因,理由往往是我太忙,哪有时间搞这个?!很多人工作之后就想放松一下,玩玩游戏或散散心。一提起写文章就认为那是动脑筋,就不想写,就说自己不会写。
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当一个传统的“教书匠”,每一个教育者,在既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具体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应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同时能不断关心着、思考着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的相互影响,甚至当代思想理论界的热门讨论、国际上的风云变幻都能使他想到自己的教育,并用笔将它们记录下来,整理成文字。
其实写文章并不是难事,你开始就从写日记入手,怎么想就怎么写,实话实说,然后就慢慢向教学论文过渡。不久你就会发现写论文其实也很简单。我们将来是要做一个学习型专业型的教师的,所以你必须要会写文章。每个学期,我除了传统的备课之外,往往还要撰写几本教学反思、教学实录。我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给领导看的,也不是给学生看的,而是一种自我需要,是一种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需要。
我相信,付出就有回报。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Ⅲ 付出与索取的辩证关系
付出和索取是对立的统一。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这对矛盾,付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Ⅳ 付出与回报的故事100字
一个年纪很大的木匠就要退休了,他告诉他的老板:他想要离开建筑业,然后跟妻子及家人享受一下轻松自在的生活。虽然他也会惦记这段时间里,还算不错的薪水,不过他还是觉得需要退休了,生活上没有这笔钱,也是过得去的!老板实在有点舍不得这样好的木匠离去,所以希望他能在离开前,再盖一栋具有个人风格的房子。木匠虽然答应了,不过可以发现这一次他并没有很用心地盖房子。他草草地用了劣质的材料,就把这间屋子盖好了。落成时,老板来了,顺便也检查了一下房子,然后把大门的钥匙交给这个木匠说:“这间就是你的房子了,这是我送给你的一个礼物!”木匠实在是太惊讶了!也有点丢脸!因为如果他知道这间房子是他自己的,他一定会用最好的建材,用最精致的技术来把它盖好。然而,现在他却为自己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快乐工作提示:聪明人任何时候都会把他所服务的公司当作自己的公司一般。这当然不是自欺欺人,而是聪明人知道,只有具备这样一种主人翁精神,他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从工作中学习,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受益,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到快乐工作。 韦 字也许这个不够经典, 出 门
古时候,有两个兄弟各自带着一只行李箱出远门。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将兄弟俩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又换左手。忽然,大哥停了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他挑起两个箱子上路,反倒觉得轻松了很多。
把这两个故事联系在一起也许有些牵强,但他们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故事中的小战士和弟弟是幸运的,但更加幸运的是故事中的上尉和大哥,因为他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管理心得:在我们人生的大道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我们是不是都知道,在前进的道路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
鱼王的儿子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个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Ⅳ 只讲索取不讲回报的经典故事
今年83岁的钟淑如,是一位有着65年党龄的党员。退休后的钟淑如,坚持“老三样”——读书、看报、写日记,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只讲奉献,不讲回报。
“党叫我干啥就干啥!”
1935年,钟淑如出生在株洲醴陵一个农民家庭。16岁时,钟淑如进入长沙裕湘纱厂当学徒。她知道自己文化程度不高,除了上班,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学习上,自学完成了高中课程,并成为工人间的“活字典”。
1963年,钟淑如调入湘潭任职。两年后,年仅30岁的她被组织委以重任,筹建湘潭市织布厂。作为老一辈产业工人和党的忠实拥护者,钟淑如始终信奉“党叫我们干啥就干啥”这一信条。建厂期间,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她,为了按时完成组织交待的任务,毅然将孩子交给家人代管,自己则全身心投入到建设之中。经过钟淑如等人夜以继日地努力,湘潭市织布厂如期投产,并在第二年实现了盈利。
“只讲奉献,不分你我,不讲条件。”这是钟淑如多年信守的座右铭。在她工作的40年里,岗位调动多达十多次,每一次,她都服从安排,从不考虑职务高低,不计较待遇好坏。
Ⅵ 关于索取的小故事
人生的价值在于什么?有人可能会脱口而出:当然是奉献啦!这样的回答,不能说不对,但我总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缺什么呢?深而思之,奉献这一举动应该是在有所准备之后。人赤条条来到世上,拿什么去奉献呢?人首先得受到抚养。受到教育,之后才谈得上奉献,而被抚养,受教育等等本身并不是奉献。离退休之后,颐养天年,一般也是索取大于奉献。即使要拿薪水,还要想些办法挣钱。就一般人来说,一天就算干十个小时,一生实际工作也不过才十几年,我国人均寿命就算七十年左右,十几年不到人生的五分之一。因此说,人的一生,真正奉献的时间其实是很有限的。 那么,人生的价值在于索取吗?还别说,真接触过持此观点的人。他说,你每月挣多少钱,这就是你的价值。我至今仍佩服这些人的坦率和刁钻,尽管对其观点难以苟同。如果说一个人百分之百只索取不奉献,不劳而获甚至巧取豪夺,这也算是价值的话,那么推而广之,人人如此,社会怎么维持和延续?怎么前进?人人如此,你又向谁去索取呢?汉语有个词叫(吝啬)有人藉此编了个小故事,说的是吝先生和啬先生互相请客,一个是用言语描述食物,一个是用手势比划餐具。这两个人谁都不愿意做出奉献,结果也就无从索取。所以说,一味索取就等于竭泽而渔,肯定难以持久。 看来,单纯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不符合客观实际,说人生的价值在于索取,既猥琐不堪又难以自圆其说。那么人生的价值在于什么呢?依我看,在于奉献大于索取。索取与奉献是对立统一的,不能只看到对立看不到统一。与常人相比英雄模范的奉献够多的了,但就是这些奉献精神的化身、典型也并不是只奉献不索取,以至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奉献得更多、更好、更自觉。我认为可以这样说,一个人一生中的全部奉献减去他的全部索取就是他的人生价值
生活中奉献与索取总是同时存在,有奉献必有索取,有索取必有奉献。奉献是个人对社会的付出,索取是社会对个人的回报,它们是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奉献是索取的前提,索取是奉献的结果;奉献第一,索取第二。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在现实社会中,默默无闻地奉献,不求索取的人层出不穷,如雷锋、孔繁森,李国安等都是无私奉献的典型,八十年代戍守边防的老山前线将士们更是叫响了“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口号,他们的行为得到了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在奉献中体现出了他们的崇高价值,也应该成为年轻人的榜样。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只求索取而吝于奉献的大有人在,他们信奉的人生哲学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心想的是如何获取,而不是如何付出。这是腐朽的思想观念,我们应当坚决摒弃,并且要充分认识到:只有每个人都对社会有所奉献,社会才能有足够的资财来满足个人的需求。如果每个人都吝惜自己的点点滴滴,或者只求索取不思奉献,那么社会财富就会枯竭,索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俗话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想有所索取,就必须先有所奉献。
一个人向社会的索取,只能随着贡献的增大而增大。对社会尽到责任和作出贡献的人,社会就会给予相应的回报,一般都能得到社会的尊重与满足。个人对社会奉献的越多,社会给予的回报也就越多。奉献必须大于索取,人类社会才能延续下去。如果每一个人的奉献与索取正好相等,社会就没有剩余的财富,社会的发展就失去了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就会停滞不前,更不用说索取大于奉献了。
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纵然是“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一事当前,也应为他人想想。尽管现在的社会现实显得物欲横流,但毕竟是有了大多数人的奉献才有了如此迅速的社会发展。因此,年轻人在谋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应该多为大众设想,以奋斗为本,以奉献为荣,在劳动奉献和助人为乐中体现崇高品德。
Ⅶ 索取与付出为题的作文
索取·付出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而我们是否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向父母索取一切而不付出呢?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在很小的时候常围着一棵苹果树玩。慢慢地,他长大了,就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围着苹果树转了。有一天,他走到苹果树前,苹果树很高兴地邀请他跟它一起玩,可是小男孩说他没钱去打游戏机。苹果树让他把树上的苹果摘去卖。过了几年,小男孩又到苹果树前说他没有钱盖房子让他的家人住,苹果树让他把自己的树枝砍掉去盖房。等到小男孩到中年后,他又到苹果树前说他想去航行,可是他没有船,苹果树就让他把自己的树干砍掉去造船。最后,小男孩老了,又回到了苹果树旁,此时的他只想靠着苹果树休息,可是他发现苹果树已经被他“掠夺”得只剩下一根木桩了。
记得刚开始看这个故事时,觉得小男孩真的很残忍,只知道从苹果树身上索取却从没有想过要付出。可是,往深一层看,我们对自己的父母不也像小男孩对待苹果树一样地残忍吗?
我们很小的时候总是围着父母转,父母把他们的青春、他们所有的爱都毫无保留地给予了我们。可是等到我们长大离开家去上学之后,就很少回家了。只有当我们不开心或者在学校遇上困难时,我们才会想到家这个避风港,想起家的温暖,想回家索取父母的爱。但我们又曾想过父母为生计而辛苦工作,又曾试过去体谅父母、给父母慰藉吗?我们又曾对父母说过简单的一句“您辛苦了”或者“我爱你”吗?
要知道,儿女的一句贴心的话、一个轻微的体贴的动作都会让父母感到欣慰,都能缓解他们白天工作的疲劳感,都能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辛苦是值得的。可是,我们总是吝啬我们的话语,吝啬我们的动作,一点也不愿付出,总是理所当然地向父母索取。
还记得有一次我放假在家,当母亲工作回家时,弟弟不知道跑到哪儿玩,很久都没有回来。后来他回到家却只和还没上幼儿园的堂妹玩而不帮忙干家务活。母亲叫他干活,可他却大声地吼叫:“为什么要我做?而你却舒舒服服地坐在那里等着吃饭啊?”当时我听了之后很震惊:为什么弟弟会说出如此过分的话来伤害母亲呢?我知道,那时母亲的心很痛、在流泪、在滴血。她白天辛苦工作了一整天,回家后却得不到儿子的体谅,反而还要受气。我不禁沉思:我们在索取的同时想过付出吗?难道我们真的能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爱而不作任何回报吗?
其实,我对待父母又何尝不是如此残忍呢?父母恨不得摘下他们的翅膀送给我,让我在蓝天中自由地飞翔。我在父母的关怀中成长,父母却在岁月中老去。可是,我从高中离开家,到现在读大学,我又回过几次家呢?每次回家总是因为要拿生活费或者在学校遇上不愉快的事,我总是以学习和以后给父母好的生活条件为籍口,理所当然地向父母索取。谁又能预料,等到我工作之后又能否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呢?不管怎样,我都不可能再像小时候那样整天围在父母身边,吱吱喳喳地询问一些无聊却也乐此不疲的问题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谈谈心。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把他们的爱毫无保留地给予了我们,我们在索取时难道不应该想到付出吗?未来的日子好长好长,不知还会和父亲、母亲携手走过多少个四季,一同回味初春、品尝盛夏、咀嚼金秋、聆听隆冬。拾起生活留给我的点点滴滴,把每一片成长的回忆酿成最醇的美酒,贴上标签,随岁月的洗礼越来越浓、越来越香;用父母的爱作标榜,同样去爱父母和身旁的每一个人,也珍惜每一份别人给予的爱。希望我们这颗年轻的心,能温暖父母那两颗不再年轻的心,滋润他们的饱经沧桑,照顾父母一生一世。
接受是一种责任,给予也是一种责任;珍惜这种责任,更要勇于承担这种责任。
学会索取,更要学会付出。
Ⅷ 求帮我编一个关于“付出与回报”的寓言故事 要自己编的 抄的不行!!!
从前有只小白来兔,源它的尾巴跟松鼠的尾巴一样漂亮。
有一次,小白兔的尾巴上长了个脓疮。脓疮一天天长大,它那尾巴上的毛一根根的往下掉。后来,它请马大夫到它家给它看病,马大夫说:“要动手术,”可小白兔怕疼,就让马大夫明天再来。大夫刚走不久,小白兔就在地上打了个洞,钻到里面躲了起来。大夫第二天来的时候,发现小白兔不在,就走了。小白兔就这样每天躲着大夫,后来它尾巴上的脓疮越长越大,它的尾巴烂了一大截。后来它不得不去找马大夫了,马大夫说:“你这拖得太久了,如果早点来,还有的治。”马大夫只好用剪刀剪去小白兔那烂了一大截的尾巴。从那以后,它就只有一丁点儿短尾巴了。小白兔整天躲在一个角落,用手捂住眼睛,哭呀哭,哭得可伤心啦!几个月过去了,它那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哭得红丹彤彤的。从此以后,小白兔的眼睛总是红红的。(寓言名字自己定)网络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最新数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