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

发布时间: 2021-02-06 06:07:51

㈠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150字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秦朝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叫孟姜女。有一天,孟姜女救了逃难范喜良,并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两人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晚上宾客散去后,忽然闯进来一队官兵把范喜良抓去修长城了。孟姜女悲愤交加,决定去寻找丈夫。

孟姜女一路跋山涉水,到达了长城后却找不到自己的丈夫。她询问了民夫是否有见过自己的丈夫范喜良,民夫告诉她范喜良早就累死了,尸体就埋在长城脚下。

听到这个噩耗,孟姜女在长城下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这个故事表达人们对秦始皇暴政的痛恨和对孟姜女遭遇的同情。

(1)孟姜女故事研究集扩展阅读:

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直到20世纪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动下,才被纳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中。

现代历史学者顾颉刚在20年代中对这个传说曾经作过系统的研究。编著有《孟姜女故事研究集》。除国内学者继续研究外,日、苏等国汉学家也注意对它进行研究。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不仅在我国的山东、山西、陕西、湖北、甘肃、河北、北京、河南、湖南、云南、广东和广西、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广为流传。

也被日本、俄罗斯等国的民众所熟知,并逐渐形成多种传说版本。早在唐朝时便有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日本写本”。

㈡ 孟姜女的故事简介30字内

美人名叫孟姜女,葫芦仙子落凡尘。两情相悦定终身,拜堂之日宴宾朋。忽闻堂外马蹄响,缘是官兵寻上门。杞良北上修城墙,望夫石上念范郎。念你三餐不得饱,念你天寒无温床。孟姜女,整行装,千里寻夫离家乡。

长亭一别两寒暑,寻夫之路苦难当。行至关前先站定,无有关税不放行。怎奈钱财早用尽,唱支悲曲差人听。先唱千里寻夫苦,再唱离家念双亲。路人闻之皆落泪,城门大开谢神灵。得知范郎尘归土,万念俱灰痛失声。

孟姜女,哭长城,城墙倒,山地崩,哭倒长城八百里,始皇闻听发龙威。却见此女不由赞,欲留宫中当嫔妃。修桥立碑行国葬,只为抱得美人归。一女岂能从二夫,开口大骂无道君。纵身一跃入渤海,旷古真情永留名。

(2)孟姜女故事研究集扩展阅读

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直到20世纪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动下,才被纳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中。现代历史学者顾颉刚在20年代中对这个传说曾经作过系统的研究。编著有《孟姜女故事研究集》。除国内学者继续研究外,日、苏等国汉学家也注意对它进行研究。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不仅在我国的山东、山西、陕西、湖北、甘肃、河北、北京、河南、湖南、云南、广东和广西、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广为流传,也被日本、俄罗斯等国的民众所熟知,并逐渐形成多种传说版本。早在唐朝时便有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日本写本”。

㈢ 孟姜女真的是杞梁之妻吗

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点红灯。

别家丈夫团圆聚,孟姜女丈夫造长城。

这首在江南地区流传的《唱春调》,说的是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崩长城的故事。这一故事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它与《牛郎织女》、《白蛇传》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并列为我国的四大民间传说。

相传孟姜女为秦始皇时人,因丈夫范喜良被迫修筑长城,便万里送寒衣,哭于城下,城为之崩裂,而丈夫尸骨被发现,后投海而死。反映了民间传说中忠于爱情、反抗暴政的妇女形象。孟姜女故事最早见之于唐代的《同贤记》。《同贤记》说,燕人杞良“避始皇筑长城之役,逃入孟超后园;孟超女仲姿(孟姜女)浴于池中,仰见之,请为其妻……夫妻礼毕,良回作所,主典怒其逃走,打杀之,筑城内。仲姿既知,往向城哭。死人白骨交横,不能辨认,乃刺指血滴白骨,沥至良骸,血径流入,便收归葬之”。

一般认为,孟姜女故事可能是由《左传》所载春秋时“杞梁妻”哭夫崩城故事附会而成,后来经过说唱、故事、戏剧、歌曲等多种文艺形式而广为流传于民间。

孟姜女故事由原来的春秋时的杞梁妻逐渐演变,到了隋唐以前,急遽转变为孟仲姿哭倒埋夫尸的万里长城的传说,以至发展到后来的孟姜女面对面与秦始皇作斗争,投水而死的情节,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地主统治阶级的暴虐,以及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残酷的奴役劳动的不满与反抗。这正是故事流传久长,广泛深入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孟姜女故事流传久远,它的内容情节,真是众说纷纭,变化之大,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孟姜女的名字,有杞梁妻、孟姜、孟姿、孟仲姿诸说;杞梁的名字,有杞良、范良、犯良、范杞梁、万杞良、范喜良、万喜良、范希郎、范士郎诸说;盂姜女的生地,有长清、安肃、同官、泗州、武州、乍浦、华亭、江宁诸说;她的死地,有益都、同官、澧州、潼关、山海关、绥中、东海、鸭绿江诸说;她的死法,有哭死、力竭而死、城墙压死、投水、跳海、触石、腾云、投火化烟,以及寿至99诸说;她哭倒城的长度,有5丈、二三里、3000余丈、800里、万里、10万里诸说;她哭崩的城,有杞城、莒城、长城、穆陵关、潼关、山海关、韩城、绥中、长安诸说;她寻夫的路线,有渡浍河而北行、出秦岭而西北行、经泗州至长城、经镇江到山海关、经杞城关到潼关诸说。实在莫衷一是。

撇开这些枝节问题不谈,在涉及到孟姜女故事的来源和原型这个主要问题上,学术界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在我国学术界,对孟姜女故事最有研究的,当首推顾颉刚先生,他不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而且对民间文学,特别是孟姜女故事,有着卓越的研究成果。有人说,顾先生是“孟姜女学”的创始人。这是符合实际的。他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一文的发表,距今已有半个世纪,仍不失为研究孟姜女故事的重要论著。

顾先生以为:“孟姜女即《左传》上的杞梁之妻。”《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传说:春秋时齐侯(庄公)攻打莒国,杞梁为先锋,被打死了。齐侯归还时。在城郊遇到杞粱之妻,向她吊唁,她不以为然,说道:“若杞梁有罪,也不必吊;倘若无罪,他还有家咧。我不应在郊外受吊。”齐侯于是便到他家吊唁了。这是公元前550年的事。顾先生的论据是:孟姜女夫名与《左传》中男主人公名字相合;女主人公向城哭夫,最早也见之于《左传》。

不少学者同意顾先生的论点。

也有些研究者怀疑顾先生关于唐代以来孟姜女故事是由春秋时代杞梁故事嬗变而来的判断。

日本学者饭仓照平在《关于孟姜女》一文中指出:“杞梁妻的传说与孟姜女故事不同,后者是在六朝与唐之间才最终形成的。六朝在道佛教影响下产生的志怪小说对孟姜女的故事有很大的影响。”(载1958年第八期日本《文学》杂志)

苏联学者鲍·李福清在1961年出版的《万里长城的传说与中国民间文学的体裁问题》一书中指出:“顾颉刚先生关于孟姜女传说起源于古籍资料,这一结论是不能令人同意的。”“孟姜女的传说事实上是民间产生的,后来才笔之于书,而由于各种具体的历史条件,它的情节才发生了变化。可以认为,孟姜女传说与武士杞梁之妻的传说无关。”

中国学者路工也认为,杞梁妻和孟姜女这两个传说在内容上根本不同,其主人公也有许多差异。

不过,民间文学专家钟敬文先生却认为:“有些孟姜女故事研究者,颇怀疑顾先生关于唐代以来孟姜女故事是由春秋时代的杞梁妻故事嬗变而来的判断。关于这点,我倒是同意顾先生的结论的。理由,说起来话长,只好待将来有机会时再论述。两个月前(即1981年10月),见到来我国访问的苏联汉学家李福清博士,我告诉他关于顾先生论断的我的看法。他说他写作那篇孟姜女论文时,年纪很轻(现在也不过49岁),意思是对问题考虑可能不够周全。看来,他并不坚持他早年的意见。”

孟姜女故事在我国流传了2000多年。它是我国民间文学的珍品,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值得我们从多方面对它作更加深入的研究。

㈣ 孟姜女传说的传承意义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不仅在我国的山东、山西、陕西、湖北、甘肃、河北、北京、河南、湖南、云南、广东和广西、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广为流传,也被日本、俄罗斯等国的民众所熟知,并逐渐形成多种传说版本。早在唐朝时便有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日本写本。
现代学者顾颉刚在20年代中对这个传说曾经作过系统的研究。编著有《孟姜女故事研究集》。除国内学者继续研究外,日、苏等国汉学家也注意对它进行研究。
至今在卫辉池山乡歪脑村一带还流传其故事,山上能见到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泪滴石。新乡市区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桥等名称。后人为了纪念她,便修了贞女祠,俗称孟姜女庙。孟姜女庙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著名的文物游览胜地。1956年,被公布为河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在姜女庙北侧,新兴建了大型园林式庭院建筑——孟姜女苑。 以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民间传说为依据,以具有秦、明代建筑风格的宫殿、瓦舍、衙署、城垣、水榭、楼廊等为依托,运用现代化的声、光、电等控制技术,修建了许多场景,将“孟姜女寻夫”这一历史传说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广大游客面前。(来自大众信息网)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孟姜女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隆重授予山海关为“中国孟姜女文化之乡”和“中国孟姜女文化研究中心” (来自新华网)

㈤ 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请讲述详细的故事)

[ 简要描述 ]
民间流传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广泛流传,可谓家喻户晓。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 故事大概 ]
传说很久以前江苏松江府有个孟家庄,孟家庄有一老汉善种葫芦。这一年他种的葫芦长得非常繁盛,其中一棵竟伸到了邻居姜家院里。孟、姜两家非常交好,于是便相约秋后结了葫芦一家一半。到了秋天,果然结了一个大葫芦,孟、姜两家非常高兴,把葫芦摘下来准备分享。忽听葫芦里传出一阵阵小孩的哭声,孟老汉非常奇怪,便用刀把葫芦切开一看,呀!有个小女孩端坐在葫芦中,红红的脸蛋,圆嘟嘟的小嘴,很是惹人喜爱。姜家老婆婆一看,喜欢的不得了,一把抱起来说:“这孩子就给我吧!”可是孟老汉无儿无女,非要不可,两家争执起来,一时间不可开交。到后来,只好请村里的长者来断。长者说:“你们两家已约定葫芦一家一半,那么这葫芦里的孩子就算你们两家合养吧。”于是小姑娘便成了姜孟两家的掌上明珠,因孟老汉无儿无女,便住在了孟家,取名孟姜女。 孟姜女
斗转星移[1],日月如梭,孟姜女一天天地长大了,她心灵手巧,聪明伶俐,美丽异常,织起布来比织女,唱起歌来赛黄莺,孟老汉爱如珍宝。
这一天,孟姜女完引针线,到后花园去散心。园中荷花盛开,池水如碧,忽然一对大蝴蝶落在池边的荷叶上,吸引了她的视线,她便轻手轻脚地走过去,用扇一扑,不想用力过猛,扇子一下掉在水中。孟姜女很是气恼,便挽起衣袖,探手去捞,忽听背后有动静,急忙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年轻公子立在树下,满面风尘,精神疲惫。孟姜女急忙找来父母。
孟老汉对年轻人私进后花园,非常生气,问道:“你是什么人,怎么敢私进我的后花园?”年轻人急忙连连请罪,诉说了原委。
原来这个年轻人名叫范喜良,本姑苏人氏,自幼读书,满腹文章。不想秦始皇修筑长城,到处抓壮丁,三丁抽一,五丁抽二,黎民百姓怨声载道。范喜良急忙乔装改扮逃了出来。刚才是因饥渴难耐,故到园中歇息,不想惊动了孟姜女,边说边连连告罪。
孟姜女见范喜良知书秉礼,忠厚老实,便芳心暗许。孟老汉对范喜良也很同情,便留他住了下来,孟姜女向爹爹言明心意,孟老汉非常赞成,便急忙来到前厅,对范喜良道:“你现在到处流落,也无定处,我想招你为婿,你意如何呀?”范喜良急忙离座辞道:“我乃逃亡之人,只怕日后连累小姐,婚姻之事万不敢想。”无奈孟姜女心意已决,非喜良不嫁,最后范喜良终于答应。孟老汉乐得嘴都合不上了,急忙和姜家商议挑选吉日,给他们完婚。
孟家庄有一无赖,平时喜欢拈花惹草,无所事事,多次上门求亲,孟老汉坚辞不允,他便怀恨在心, 孟姜女哭长城伺机报复。如今听说了范喜良之事,便偷偷地到官府去告了密,带着官兵来抓人。
这时孟家还蒙在鼓里呢,他们刚刚新婚三天,仍沉浸在喜悦之中,忽然哗啦啦一声,大门被撞开了,一群官兵冲进来,不由分说,把范喜良绳捆索绑就要带走,孟姜女急忙扑上去,被官兵一把推开,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夫君被官兵带走了。
自此孟姜女日夜思君,茶不思,饭不想,忧伤不已。转眼冬天来了,大雪纷纷,姜女想丈夫修长城,天寒地冻,无衣御寒,便日夜赶着缝制棉衣,边做边唱起了自编的小曲:“月儿弯弯分外明,孟姜女丈夫筑长城,哪怕万里迢迢路,送御寒衣是浓情。”
一夜之间,做好棉衣,孟姜女千里迢迢,踏上路程。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不知饥渴,不知劳累,昼夜不停地往前赶,这一日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
可长城下民夫数以万计,到哪里去找呢?她逢人便打听,好心的民夫告诉她,范喜良早就劳累致死,被埋在长城里筑墙了。孟姜女一听,心如刀绞,便求好心的民工引路来到了范喜良被埋葬的长城下。坐在城下,孟姜女悲愤交加:想自己千里寻夫送寒衣,尽历千难万险,到头来连丈夫的尸骨都找不到,怎不令人痛断柔肠。愈想愈悲,便向着长城昼夜痛哭,不饮不食,如啼血杜鹃,望月子规。这一哭感天动地,白云为之停步,百鸟为之噤声。直哭了三天三夜,忽听轰隆隆一阵山响,一时间地动山摇,飞沙走石,长城崩倒了八百里,这才露出范喜良的尸骨。
长城倾倒八百里,惊动了官兵,官兵上报秦始皇。秦始皇大怒,下令把孟姜女抓来。等孟姜女被抓,秦始皇一见她生的貌美,便欲纳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说:“要我作你的娘娘,得先依我三件事:一要造长桥一座,十里长,十里阔;二要十里方山造坟墩;三要万岁披麻戴孝到我丈夫坟前亲自祭奠。”秦始皇想了想便答应了。不几日,长桥坟墩已全都造好,秦始皇身穿麻衣,排驾起行,过长城上长桥,过了长桥来到坟前祭奠。祭毕,秦始皇便要孟姜女随他回宫。孟姜女冷笑一声道:“你昏庸残暴,害尽天下黎民,如今又害死我夫,我岂能作你的娘娘,休可妄想!”说完便怀抱丈夫遗骨,跳入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时间,浪潮滚滚,排空击岸,好像在为孟姜女悲叹。
[ 故事源起 ]
有人认为孟姜女的故事来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的齐国武将杞梁的妻子,无名无姓,称为杞梁妻。“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即杞梁之妻要求齐侯在宗室正式吊唁杞梁。其中既没有“哭”,也没有长城或者城墙、更无“城崩”、“投水”等情节。“哭”的情节早在《礼记·檀弓》记曾子提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这说明她遇见齐侯为的是迎柩;“哭之哀”三字又涂上了感情的色彩了。其次是《孟子》上的淳于髡的话。他道:”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他把杞梁妻的哭和王豹绵驹的歌讴同举,并说她 哭夫而变看国俗,可见齐国唱她的哭调的风气很盛行的。据战国时的记载,雍门周以哭见孟尝君孟尝君为之流涕狠戾;韩娥过雍门,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其后雍门人善放娥之遗声:可见齐都中人的好唱哭调原是战国时的风气所以我们可以怀疑淳于髡这话是倒果为因的:因为齐国有此风气,所以成了杞梁之妻的哭;她的哭中,原有韩娥们的成分,她的故事中加入的哀哭一段事原是战国时音乐界风气的反应。接着西刘向的《说苑·善说篇》加上“崩城”的内容:“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厄。”刘向《列女传》又加上“投淄水”的情节:“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城为之崩。既葬,曰:‘我何归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一些诗词也有对杞梁妻的抒情描述。三国时曹植在《黄初六年令》中说“杞妻哭梁,山为之崩”。敦煌石窟发现的隋唐乐府中有“送衣之曲”,增加了送寒衣的内容。唐代贯休的诗作《杞梁妻》首次将故事时间移动到秦朝时,并将“崩城”变成“崩长城”:“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这时的内容和后来的故事已经差不多了。杞梁后来讹化成万喜良或范喜良,其妻成为孟姜女。南宋郑樵曰:“杞梁之妻,与经传所言者,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元代开始孟姜女的故事被搬上舞台。顾炎武的《日知录》中阐述了孟姜女的故事演变过程。顾颉刚发表《孟姜女故事研究》对故事演变的过程进行了更为详尽的阐述。

提供的详细吧!~~~ 选我为最佳答案吧!~~~ 楼主新年大吉啊!~~

㈥ 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缩短,200字左右)

相传秦朝时,秦始抄皇建长城袭时,劳役繁重,青年范喜良和女子孟姜女刚新婚三天,范喜良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为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

孟姜女身穿寒衣,历尽了千辛万苦才终于来到了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孟姜女在长城上哭了三天三夜,忽然长城就此坍塌,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后于绝望之中投海而亡

(6)孟姜女故事研究集扩展阅读: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不仅在我国的山东、山西、陕西、湖北、甘肃、河北、北京、河南、湖南、云南、广东和广西、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广为流传,也被日本、俄罗斯等国的民众所熟知,并逐渐形成多种传说版本。早在唐朝时便有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日本写本”。

现代学者顾颉刚在20年代中对这个传说曾经作过系统的研究。编著有《孟姜女故事研究集》。除国内学者继续研究外,日、苏等国汉学家也注意对它进行研究。

㈦ 孟姜女的原著或原版故事。

“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人家夫妻得团圆,孟姜女的筑长城……”这支从正月一直唱到腊月的民歌,讲述的是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在我国流传甚广。几年前,这个民间传说已经和其他30项民间文学一起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孟姜女传说的主要内容是,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以后,下令修筑万里长城。南方有个名叫范杞(音qǐ)梁(或万喜梁)的人,被捉到北方修筑长城。他的妻子孟姜妇女日夜担忧丈夫的身体,怕他受不住北方的寒气,就带着寒衣到遥远的北方去寻找丈夫。她历尽艰辛到达修筑长城的地方时,范杞梁已经死去,尸体被埋在城墙里。孟姜女悲痛欲绝,一连哭了三天三夜,哭得惊天动地,最终将长城哭塌了。

这个故事虽然属于民间传说,但却有着一定的生活基础,并非全是虚构。追溯来源,《左传》中的一段记载应算是最早的。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公元前550年(春秋时期齐庄公四年)秋天,齐国将军杞梁率兵攻打莒(音jǚ)国(今山东莒县),不幸身亡。其妻迎柩至郊外(齐长城与淄水交汇处,今淄博博山源泉镇北)。齐庄公想在此处吊唁,遭到孟姜的反对。她说:“杞梁是怎么死的?如果他有错误,干脆就不要把他的尸体运回来。如果没有错误,先人留下来的破屋还在那里,我不能就这么草率地在郊外接受吊唁。”齐庄公只好到杞梁的家里举行吊唁仪式。

请读者诸君注意一下,《左传》记事很简略,不带感情色彩,这时候的杞梁妻并没有“哭”,而且故事与“城墙”也没有一点关系。

直到200年后,曾子在评论蒉(音kuì)尚在路上接受使者吊唁时,又提到了此事,说:“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庄公使人吊之。”曾子认为蒉尚不如杞梁的妻子懂得礼仪。在曾子的嘴里,杞梁妻不仅“哭”了,而且还哭得很悲伤,故事已经带上了明显的感情色彩。战国时期的《孟子》,曾引用了当时一个叫淳于髡(音kūn)的人的话,也说“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后来的《韩诗外传》也引用淳于髡的话说,“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称咏” 。这就使《左传》中的史实“杞梁妻拒齐庄公郊外吊唁”变成了“杞梁妻哭夫”,故事的重心发生偏移。《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西北有高楼》,里面有这样几句:“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杞梁妻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了哭的典型。

到西汉时,刘向认为杞梁妻是个善于说话的人,将其收录在《说苑•善说篇》中。他记述杞梁妻时,说“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原著缺少一字)”。在刘向的另一部书《烈女传》中,又进一步记叙为,杞梁妻无子,听到丈夫的死讯,就枕着丈夫的尸体,痛哭于莒城之下,“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应该说,刘向是最早将杞梁妻故事与哭城联系起来的人。

从此,杞梁妻“哭”的威力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崩城”,甚至是到了“崩山”的地步。东汉初年的王充不相信人会哭坏城墙之说,但是他的《论衡》里曾引用了当时非常流行的说法,那就是杞梁妻哭崩了杞城,而且有五丈!三国时候,曹植在《黄初六年令》中说“杞妻哭梁,山为之崩”,又在《精微篇》中提到“杞妻哭死夫,梁山为之倾”。据顾颉刚先生的《孟姜女故事研究》考证结论,梁山崩坏确有其事,而且是春秋时期的一件大事。从此,梁山崩与杞梁妻两件事情就结合到了一起,其中原因除了要表现杞梁妻哀哭感动上天以外,恐怕也与“杞梁”的名字中有个“梁”字有关。

上面所说的杞梁妻,原来是没有名字的,为什么最后会被称为“孟姜女”呢?孟姜女这个名字最早见于敦煌石室残卷:“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史家一般认为,这已是五代时的作品。不过,“孟姜”一词在《诗经》中就早已经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对贵族妇女的尊称。《诗经》中就有“美孟姜兮”、“彼美孟姜”等诗句。究其实,“孟姜女”的意思就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靓女”,它并非特指,而是一个象征性的通称。

自从“孟姜女”和“哭长城”联系到一起,有关“哭的是哪里的长城”这个话题就在民间争议开来。有说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在山东境内,有说孟姜女哭的是秦长城,要不然为什么秦始皇会在一怒之下搜寻这位美娇娘。其实,无论是齐长城还是秦长城,都是后人的附会。南北朝时期的《同贤记》中已有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雏形。到了唐代,秦始皇才和孟姜女真正挂上关系。

那么,为何孟姜女故事会和秦始皇联系上呢?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故事都必须依附于大家共同的知识,才能为更多的人记住,才能更广泛地流传。一开始说孟姜女哭的是某一个城市的城墙,只能为这个小范围内的人们接受。随着不断传播,需要说成一个为更多人熟知的大一些地方的城墙。当孟姜故事在齐鲁大地流传时,就自然变成了哭崩齐国城墙,而当故事传播到全国范围时,就需要孟姜女哭倒一个全国民众都知道的城墙。这时候,它找到了一个对于全国民众来说都是共同认同的指代物———秦长城!所以,原本没有“哭”的孟姜女,从春秋到了唐朝,终于“哭倒”了秦长城。

有意思的是,“孟姜女”传说在各个地方的版本并不完全相同。清代在广西一带流传的是,“孟姜女”和万喜良不是偶然遇见,而是从小青梅竹马。万喜良的父亲是儒士,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被抓。万喜良的父亲跟孟姜女的父亲是好友,于是万喜良就逃到孟姜女家。秦皇岛一带流传的孟姜女传说,还将孟姜女和项羽联系在了一起。

现在我们听得最多的孟姜女传说,其故事核心在唐朝就已经基本定型,故事的情节主要就是“哭倒长城”和“斗秦始皇”。将孟美女之哭与秦始皇修筑长城扯在一起,无非是抨击秦始皇的残暴,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反对暴力,向往忠贞爱情的美好愿望。

今天,当我们到山海关游览时,造访孟姜妇女庙,门柱上的题联或许还能引起我们的感叹: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㈧ 孟姜女哭长城寄托的美好愿望是什

孟姜女哭长城寄托来的美好愿望是自天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能够团团圆圆,希望不再有繁重的劳役负担。

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直到20世纪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动下,才被纳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中。

现代历史学者顾颉刚在20年代中对这个传说曾经作过系统的研究。编著有《孟姜女故事研究集》。除国内学者继续研究外,日、苏等国汉学家也注意对它进行研究。



(8)孟姜女故事研究集扩展阅读:

故事演变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将孟姜女传说的原初形态一直上溯到《左传》上的一个故事。《左传》记述这个故事是想褒扬杞粱妻(也就是后世的孟姜女)在哀痛之际,仍能以礼处事,神志不乱,令人钦佩。

《左传》上没有哭声的杞粱妻,到战国时就沾染了当时音乐界的风气,增加了哀哭的一段故事。这是个很重要的转变,后世关于杞粱妻故事的变异就是顺着这“哭之哀”生发出来的。

“哭夫”情节的增加,是在《礼记》“檀弓”里曾子的话。曾子说杞梁妻“哭之哀”;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又引淳于髡的话说“华周杞梁之妻哭其夫而变了国俗”;使《左传》中的史实“杞梁妻拒齐庄公郊外吊唁”变成了“杞梁妻哭夫”,故事的重心发生偏移。

㈨ 孟姜女哭长城寄托了怎样的美好愿望

这个故事是希望天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能够团团圆圆,希望不再有繁重的劳役负担。故事源自于“杞梁妻哭夫”的史实编写,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孟姜女原型杞梁妻,一个是杞梁,历史上确有此人,并非虚造。

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直到20世纪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动下,才被纳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中。现代历史学者顾颉刚在20年代中对这个传说曾经作过系统的研究。编著有《孟姜女故事研究集》。除国内学者继续研究外,日、苏等国汉学家也注意对它进行研究。



(9)孟姜女故事研究集扩展阅读:

传承意义

随着孟姜女故事的流传,历史上各地兴起了建庙热。现知孟姜女最早的庙建于北宋,河北徐水和陕西铜川都发现北宋祥符和嘉年间重修姜女庙的碑刻。许多方志都把孟姜女说成是本地人,临淄、同官(铜川)、安肃(徐水)、山海关和潼关都有孟姜女的墓冢。

清末上海拓建马路时曾于老北门城脚掘出一石棺,中卧一石像,胸有“万杞梁”三字,乃明嘉靖年间上海建城时所埋。据《孟姜仙女宝卷》,始皇筑长城,太白星降童谣:“姑苏有个万喜良,一人能抵万民亡。

后封长城做大王,万里长城永坚刚。”秦皇固城捉喜良,引发出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秦皇允许孟姜三件事,修桥、造坟、哭祭,孟姜痛斥暴君后投水而死。

在这一故事中,孟姜女成了松江人。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对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故事经历了两千余年的流传与演变。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