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传奇故事
❶ 找小说 内容大概是刘伯温的后人守朱元璋的墓 遇见的一系列传奇故事 里面有天蚕线等
青裹尸衣O(∩_∩)O
❷ 诸葛亮预言刘伯温是真实的事情吗
民间关于诸葛亮和刘伯温之间的传说故事有很多,其实就包括了诸葛亮曾经预言后世刘伯温能一统天下的故事,而我认为这是一个民间的典故,有人们心目的崇拜和美好缅怀,可至今真实性还是有待考证的。
民间故事说得最多的就是刘伯温挖了诸葛亮的坟,可是诸葛亮的坟墓似乎至今仍是谜,所以故事就当故事听,也许是真实,也许就只是故事,我们又何必计真,就让这美好的故事一直这么流传下去吧!
❸ 刘伯温寻主 相关传说或历史 越详细越好
曾经看过一篇刘伯温三寻英主的故事,找来给你看看有没有用:
有一年,刘伯温在一家书铺里读了一部珍奇的兵书,思路大开。他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知道元朝的气数将尽,马上就要改朝气换代了,新主就出在民间。“胸中尽韬略,贩与帝王家”,他决心周游天下,找一个像刘备一样的人,而他,就当诸葛亮一样的谋臣,帮他打江山、坐天下。
刘伯温穿起道袍,扮成一个“风水先生”,浪迹江湖。到了会稽,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诸暨一带,那里有个很有名望的人,叫王冕。王冕出身贫苦,白天放牛,晚上就寄宿在寺里,在长明灯下读书。他熟读兵法,又工画墨梅,画得很有气派,四乡八里都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刘伯温和王冕一谈,觉得此人满腹经纶,很有抱负。不过,要打天下可不容易,王冕身上总好像还缺少点什么。有一天,刘伯温约王冕到竹林子里去散步,不知是谁在竹林外面放了一个爆竹。王冕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巨响,没有防备,不觉吓了一跳。刘伯温在旁边见王冕身子微微一颤,便长长地叹了口气。王冕问他为啥叹气,他怎么也不肯说。
第二天天刚放鱼肚白,刘伯温就告辞离开了会稽。他对王冕的结论是:“胆欠大。”
刘伯温又到了海昌,就是今天的浙江海宁一带。那里有一位贾铭,也是个远近闻名的人物。他手下已聚集了一班人马,有文有武,倒有点打天下的架势。
贾铭新造了一栋房子,厅堂里刚上了油漆,气味很重。刘伯温被请进厅堂,一坐下就呕吐起来。贾铭见了,愤愤然有恼怒之意,拂袖而起,也不说句客套话,竟径自回后堂去了。不一会,出来一批家人,冲水的冲水,洗刷的洗刷,忙得不可开交,竟然没人理睬这个远道而来的客人。
刘伯温皱皱眉,摇摇头,走 了。他对贾铭的结论是:“量忒小。”
刘伯温在江南寻不着能人,又渡过长江,一路北上,到了濠州,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一带。一看,这处地方和南方大不相同,走在路上的行人,一个个虎背熊腰,很有精神;他们待人接物,十分豪爽。有一次,刘伯温故意到一个肉摊上去买肉,跟卖肉的人讨价还价,斩了一块肉还讨添头。那个卖肉的二话没说,斩了好大一块往肉砧上一丢,说声:“给!”也不再提加钱的话,接应另外的顾客去了。
刘伯温啊,心里寻思:这地方的人有气魄,成大事业的“刘备”一定在这里了。于是,就在那里精心察访,后来终于找到了朱元璋。
朱元璋得到了刘伯温,好比猛虎添了翅膀;而刘伯温觅得朱元璋作为归依,也似凤凰栖上了梧桐枝。朱元璋和刘伯温同心合力,最后终于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新的朱明王朝。
❹ 历史人物刘伯温 感情生活
刘基是我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生于元末,自幼聪敏,长大后博览群书,因而才干、学识大大长进。他胸怀救时济世之志,于23岁考中进士,投身仕途。当时的元政权,君主昏庸,官吏腐败,民不聊生。刘基目瞩这种危机四伏的时局,并不气馁,仍以国事为重,清廉刚直,效命朝廷,忠于职守,总想为国家民族干一番事业,可是在元代民族歧视严重的官场上,并不得志。自26岁出任江西高安县丞,长期充任江西行省椽史、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行省枢密院经历之类从七品、七品小官,后来虽小有迁升,一度当上从五品的行省郎中,但旋即仍以七品的资格改授处州路总管府判,浩然之气受到抑制。加上此国性农民起义已风起云涌。他面对现实,逐渐认识到元朝灭亡、改朝换代已成必然之势。于是在48岁那年弃官在家乡武阳隐居,著《郁离子》2卷。
刘伯温
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军下金华,定括苍,仰慕刘基的名声,盛情邀请他出山。这时刘基已50岁,应邀前往金陵(南京),进献"十八策",论天下安危,于色。朱元璋大喜,专设礼贤馆款待。从此,刘基成了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宏才大略得到施展。刘基在统一中国创建明王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对大明历法、律令的制订、南京城竽宫的修筑设计也曾作出贡献。
刘基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但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基却不求名利,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谦让,故官爵比其他功臣低,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年俸禄240石,也比其他受封伯爵的大臣低。但即便如此,由于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不久便得罪了丞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并逐渐失云朱元璋信任。洪武四年(1371),刘基请求告老还乡,退出政治舞台,时年61岁。
刘基还乡后,虽然不与地方官来往,从来不讲自己的功劳,唯棋酒诗文自娱,行为十分谨慎,但仍遭丞相胡惟庸暗算,指使人诬陷他在家乡强占有"王气"的坟地,引起朱元璋疑忌,被夺去俸禄,致使刘基引咎京,不敢回家。后忧郁成疾,吃了胡惟庸派来的太医药后,病情加重,朱元璋遣使护送回家。不久,便不明不白死去了。这一天是洪武八年(1375)夏历四月十六日,享年65岁。
❺ 刘伯温传说的传承价值
刘伯温传说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在我国民间文学史上有着很大的影响;专其中占有很属大的比重的智慧故事,有着重要的认知价值;传说中的刘伯温,是传统道德的典范,他的故事又有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传说包含的一些历史因素,能弥补正史对刘基记载的不足,因而具有一定的史学研究价值。
❻ 电视剧刘伯温传奇
片来 名】 刘伯温传奇
【集自 数】 40 集
【类 型】 电视系列剧
【格 式】 VCD-RMVB 【年 份】 1992年
【导 演】 梁凯程
【主 演】 刘伯温—张复建 朱元璋—范鸿轩 魏 文—雷 鸣
胡惟庸—杜满生 王 凯—游安顺 丁 冲—杨仲恩
紫云烟—王美雪 晓 冰—成小兵
【语 言】 普通话
【简 介】
大明国师刘伯温,相传博学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于易卦,能知
过去未来,平生遭遇异于常人。为官体恤民苦,处事刚正不阿。
全剧共40集,基本上是一碟一个故事。包括:开国史,断头官银之谜,明
教风云,伏羲玉八卦之谜,迎云观疑云,双玉良缘等。本系列故事取其精华,
叙述其一生的传奇事迹。
明朝洪武年间,太祖宠奸官信谗言,刘伯温有感于国基初定却奸臣当道,
自料久处其间,早晚必遭谗言所害,故决定功成身退,告老归隐。胡丞相素与
伯温不和趁机向太祖进谗言,谓伯温知天机必因预知朝廷气数已衰,不愿辅佐
求去,太祖一怒准伯温告老归乡。
❼ 刘伯温传说的传承现状
有关刘伯温的传说故事集,过去已有多种不同版本问世,但仍有许多相关传说没有得到很好的记录和整理,而有关讲述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已越来越少,如果不及时抢救保护,这些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极有可能就此失传。
❽ 民间传说刘伯温斩了龙脉给明朝续命,为什么有这种传说
民间传说刘伯温是诸葛亮转世,有经天纬地之才,知前后500年,有演义的成分,当然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他也是出谋划策,虽然无法同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人的功劳相比,却也是功不可没,深受朱元璋器重,可以说他比那些被朱元璋杀掉的功臣来说,肯定是要聪明得多,首先他不拉帮结派就是最聪明的做法。
同甘苦易,共富贵难,这在明朝初期表现得极为明显,但是也不全怪朱元璋,这些劳苦功高的武将们,也有着各自的问题,比如蓝玉的嚣张跋扈,李善长的拉帮结派都是无法容忍的,没有急流勇退的想法,缺乏收敛是他们最终被害的主要原因。
刘伯温能够创造自己的价值,提高了自己存在的性价比的同时,也保全了自己,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奇迹。
❾ 刘伯温的传奇神话故事
此外,抄民间亦有多部与刘伯温袭有关的小说。当中,有说他经常微服出巡,体察民情。亦有说他很会占卜,常装扮成道士,并著有《烧饼歌》,向朱元璋暗示大明日后所发生的事,甚至明亡之后数百年的事。不过,由于刘伯温早在洪武八年就已离世,使这些故事和预言的真确性存疑。
❿ 刘伯温传说的分类及意义影响谁能解答一下,急啊
浙南刘伯温传说的特征和意义
青田古来是个“叠石成田,田无水,民无粮”的贫瘠地方。然而,这里的秀丽山水,却被誉为藏龙卧虎之处。青田历代人才迭出,而影响最大的当推明朝的“国师”刘伯温。
刘伯温(1311—1375)。名基,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大明王朝而留芳百世。在民间口头传说中,刘伯温是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半神半人式的传奇人物。本文试图通过对浙南刘伯温传说和它的特征、意义的阐说,说明刘伯温在民间的地位和影响,并就发扬“刘基文化”问题提出建议。
1.浙南的刘伯温传说
刘伯温传说复盖浙江、南京、北京及福建等地。从浙南各市县的民间文学集成卷本和《刘伯温传说》(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以及民间文学普查资料中可以看出,在浙南,刘伯温传说的蕴藏量和涵盖面是冠于其他历史人物的。现按刘伯温生平脉络加以归纳,分为七类。
(1)家世传说:有迁徙说、天葬说、积德说、宅基说、降生说等。
(2)智慧由来传说:有勤学说、求师说、天书说、狐丹说、寄魂说等。传说中的“天书”、“道行”,不妨看作前人经验、智慧的象征。若作如是解,则他的才智是从前辈继承的。
(3)求将寻主传说:有深山访将说、异人指点说、凤阳遇主说、闯关过隘说等。
(4)克敌制胜传说:有攻坚破城说、解围说、帅船护主说、稻草歼敌说等。这类传说是刘伯温传说的最光彩的一页。
(5)忧国忧民传说:有严惩凶顽说、妙语救同僚说、智赦无辜说、讨免赋粮说、拯救工匠说、为田改土说、为民筑路说、戏弄权贵说等。
(6)神机妙算传说:有智判牛犊说、计审铜钱说、智囊救主说、遗信救孙说等。
(7)后事传说:有说“猪”(朱)惹祸说、遭奸暗害说、代死说、神助说、金头说、显灵说、永存说、荫袭说等。透过这类传说可以看出,人民不愿刘伯温死去,而让他永远活着。
此外,还有清廉俭朴传说、匠作建筑传说、行医济世传说、诗联丹青传说、风水天象传说等等。
刘伯温传说数以百计,有待于继续搜集整理。
2.浙南刘伯温传说的特征
刘怕温传说之所以流传广泛、深远,除了刘伯温功业盖世外,与民间传说的创作、传承特点有关。浙南刘伯温传说的特征有:
(1)与山水结合
刘伯温曾在景色幽美的石门洞攻书,那里的《白猿洞得天书》、《乌龟岩》、《老僧坐化岩》、《藏书石》、《国师床》、《六月笋》、《金鸡报晓迟》等传说,把少年刘泊温熔铸于自己的青山绿水之中。刘伯温出生在南田武阳,那一带的《天葬坟》、《国师骑马岩》、《刘伯温岭根灭蚊精》等传说,都打上本乡本上的烙印。刘伯温路过(或影响所及)的地方传说,如《伯温泉》、《黄金路碑》、《温州是船、魁屿是锚》等,把刘伯温的脚印镌刻在各地的山水之中。人们的想象与当地独具特色的山水景物结合,便产生了与众不同的传说故事。
自古名人多与山水附丽,名人因山水而增辉,山水因名人而添色。山川风景天长地久,寄托于山水的传说必然世代相传,千古不衰。
(2)与潮汐结合
民间将刘伯温传说溶进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潮汐现象,借此解释潮水的由来《(潮水送归)》;瓯江潮水为什么涨到青田平演为止(《潮水留步》);解释“涂鱼”为什么逆水回游(《千军万马护国帅》)。因为潮水关系,温州不建刘基庙(《温州为什么没有刘基庙》)。在这里,人们对刘伯温的崇敬,倍助瓯江潮汐予以表达;人们的想象,通过潮汐得到发挥。
瓯江入海,海有海潮。刘伯温传说深入潮水,让传说和潮汐一起汹涌澎湃,永不停息。
(3)与地名结合
丽水的草鞋坑,相传因刘伯温来此访将而得名。青田小溪过海村,是古时潮水曾经到达的终点,刘伯温至此必弃舟步行,因而村名就叫“过海”。温州的《五十丈》、《百里坊》、《万岁抬头》、《矮凳桥》,龙泉的《蜈蚣街》,以及其他一些地名,都与刘伯温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人们一到这些地方,便会想到刘伯温的故事和功绩。
地名是地方的符号,是区别地域的文字标志。刘伯温传说向地名渗透,以地名为载体,必与地名一起代代相传。
(4)与特产结合
青田的“图书石”,因为刘伯温的关系,也称“刘山石”。瓯江自石门洞以下的流水段,每逢热天有“涂鱼”逆游。传说涂鱼是白猿仙姑投叶变成,让刘伯温佐餐下饭之物,被称为“国师鱼”。这种鱼也是刘伯温给朱元璋下酒,被“圣口”封为“国师鱼”的。龙泉、景宁、庆元特产香菇,是刘伯温将其进贡皇上并讨来专利权的,于是刘伯温被奉为香菇神(称“师傅”)。温州的“红花芋”,色红多粉,相传是朱元璋、刘伯温攻打温州时发现的,称为“洪武芋”。这些特产,都与刘伯温相攀。
特色物产是地方的至宝。借刘伯温传说说明特产、解释特产,不仅提高特产的商品地位,也使刘伯温传说随着商品的流通而流传。
(5)与寺庙结合
刘伯温尊重劳动人民,体察担盐客疾苦,在一次作战中,刘伯温得到卖盐客的救援,渡过了缺盐难关。从前南田刘基庙正堂左右前方塑有担盐客像,象征刘伯温与劳动人民的血肉联系。刘伯温智救建文帝的智囊箧,也被作为智慧的物象化标本而供奉在刘基庙中,并附会许多未卜先知传说。相传丽水的丽阳佛化乌靴为船,引渡刘伯温脱险,于是南田塑有“丽阳圣帝”。旧时六月甘八,南田人照例抬着丽阳佛巡游一番。刘基庙是刘伯温的纪念堂,刘伯温的智慧功绩,可以从寺庙和它的寓物传说中找到影子。
寺庙是宗教活动的阵地,也是民间信仰活动的场所,刘伯温传说从进入宗教和民间信仰的领地开始,便随宗教信仰的流传而长存于民族历史之河。
(6)与风俗结合
据传,温州的放焰火、中秋月饼、青田民间简易宫房、凤凰床、量具方升,青田人喜欢用猪脚送礼,文成山区农家刻有“九世同居”的著笼,青田、文成的鱼灯阵图,以及五月初四过端午,还有糖人担所立的祖师爷等,都附上刘伯温的种种美谈。这些传说在人民的思想生活与文化生活中,具有莫大的教化作用和美学价值。
民俗是存在于人民生活各个方面的约定俗成的方式和习惯,一些风俗事象在长期传承、发展过程中,与刘伯温传说逐渐结合,从而使民俗文化的光彩更加璀灿。传说一旦扎进丰富多采的民俗文化沃土,必将开出四时鲜艳、常开不败的花朵。
刘伯温传说能与山水、潮汐、地名、特产、寺庙、风俗结合,究其原因,是因为刘伯温是生活在那种自然条件、地域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离开这些,就失去了传说的依托,失去了结合的可能性、必然性。
这种结合如果停留在表面,那是肤浅的初级的,甚至是牵强附会的。而深层的结缘才显示出它的深度和力度。例如《中秋月饼》,刘伯温在月饼的馅心中密藏传单:“神明在暗中,助民解冰冻;趁此子夜时,齐杀管家公。”结果一夜间,将管家公杀尽。传说具有拓展刘基性格的内涵作用。刘伯温传说在流中寻找观结合体,于是大量涌入人们身边熟悉的事物,从而在亲切的感受中增加信性和感染力,最终使传说的生命不断不延伸,使审美价值得以升华。自然,主体和客体和结合,是围绕着塑造人物形象这一中心线而开展的。两者在特定情节中的具体结合,无不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视角为美化或神化人物而服务。正如用一根根彩色的羽毛装扮成一只美丽的孔雀一样。刘伯温传说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与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现象的结合,形成了浓郁的浙南特色。
3.刘伯温传说的积极意义
在浙南民间文学的殿堂中,刘伯温占有一定席位。刘伯温传说是人民感清的流露和寄托。人民爱戴刘伯温。在《九世同居》中,通过一位180岁、子孙九代的老人“不见到刘伯温死不瞑目”的强烈愿望。反映了这种深挚的感情。
传说赋予刘伯温以较浓的神话、迷信色彩,这是可以理解的,它对当时和后来的农民起义起了推动作用。然而,用今天眼光来看,传说中的天命论、五行说、风水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观念,是不足取的,应予摒弃。
综观刘伯温传说,其精华是主要的,人民性处于主导地位。刘伯温传说对于我们今天的时代有些什么积极意义呢?
(1)塑造历史精英,激励民族精神。
刘伯温的全部民间传说,说明刘伯温是一个博学多才、忧国忧民、清正廉明、刚强不阿、嫉恶如仇、崇尚俭朴的智囊人物。刘伯温一生为大明上朝的创立立下了不朽功勋。有人将刘伯温与诸葛亮作了比较,诸葛亮无论如何英明,然最终未能使蜀汉政权统一中国。
传说中的刘伯温走遍天下,关心民间疾苦。无论民间沉冤、苛捐、疾痛、民居、交通、生产、匠作,处处有他为民排难造福的踪迹。
刘伯温的刻苦攻读精神,对今天青少年也有所教益。至于刘伯温的俭朴清廉,对今天更有教育作用。
刘伯温精神是一笔财富,是属于历史、属于民族的。古为今用。我们要发扬刘伯温精神,为人民服务,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努力。
(2)通过传说印证历史,让刘伯温留芳千古。
刘伯温的许多传说都有历史事实根据,可以作为正史的补充;有些则以史事作为背景演义而成的;为了使人物更理想化,有的还与别的故事、人物进行嫁接。通观刘伯温传说,大体上可以看出刘伯温一生走过的道路和足迹。
民间传说将刘伯温作为半神半人来传颂。作为人的刘伯温,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作为神化了的刘伯温,则是幻想虚构的人物。这是一走历史条件的文化基因下民间文学的状貌。在这里,史实是内核,幻想是外壳。内核用外壳包裹,使它永久保存;史实是躯体,幻想是翅膀,躯体添上翅膀,便能永翔长空。显然,幻想性的民间传说起了史料本身所不能起的作用。
刘伯温传说是正史之外的稗史,正传之外的外传。它的光泽是永恒的。
(3)刘伯温传说是浙南文化的一大特色,它应该为发展旅游业作出贡献。
文成南田是道教所称的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青田石门洞是道教所称的天下三十六洞大之一。南田和石门洞,从山水、物产、农作、风俗,乃至气象,都与刘伯温息息相关,是刘伯温传说的宝库。开辟文成、青田两她的旅游业,最有魅力的自然是“刘基文化”。作为刘基文化一部分的刘伯温传说,是广大游客喜闻乐见的宠物。所谓“看景不如听景”,指的就是优美动人的传说。如果将刘伯温传说统统搜集起来,加以整理,择优成书,作为旅游读物,将是多好的精神食粮啊!同时,在两地修复刘伯温古迹遗址,陈列刘基文化,恢复民间祭祀活动,让游客看景致,听传说,究历史,参与民俗活动,既欣赏山川风光,又领略刘基风采,它不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课吗!
脍炙人口的刘伯温传说是吴越文化摇篮——浙南的一大特色。努力挖掘探究传说的现实意义,教育今人,激励后人,为振兴中华服务,乃是我们民间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