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米切尔的故事
⑴ 玛格丽特·米切尔有哪些经历
美国女作家。出生在亚特兰大,父亲曾是亚特兰大历史学会主席。她曾就读于亚特兰专大史密斯学院属,作过当地报纸的记者。1926年因腿伤辞去工作,开始写作。处女作和成米切尔像名作《飘》(GonewithtileWind)于1936年出版,小说以南北战争为背景,主要描写一个农场主的女儿郝思嘉和白瑞德、卫希礼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郝思嘉在战争中逐步成熟的过程,她为了振兴家业,不惜以爱情和婚姻为交易,自私残酷、勇敢自信等多种品质构成了她复杂的性格。小说极富于浪漫情调的构思、细腻生动的人物和场景的描写以及优美生动的语言、个性化的对白都使整部作品极具魅力,出版后第二年获得普利策奖。1938年被改编成电影。1949年,米切尔因车祸在亚特兰大去世。
⑵ 关于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故事
玛格丽特·米切尔
开放分类: 文学、人物、作家、小说家、飘
生平简介
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
她的父亲曾经是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主席。在南北战争期间,亚特兰大曾于1864年落入北方军将领舒尔曼之手。后来,这便成了亚特兰大居民热衷的话题。自孩提时起,玛格丽特就时时听到她父亲与朋友们,甚至居民之间谈论南北战争。当26岁的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
玛格丽特曾就读于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后因母亲病逝,家中需要她来主持家务,于是不得不中途退学。从1922年起,她开始用自己的昵称"佩吉"为《亚特兰大日报》撰稿。在以后的四年中,就有129篇署名的和大量未署名的稿件见诸报端。这些稿件中有一组便是玛格丽特为过去南方邦联将领写的专题报道。
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玛格丽特于1925年与佐治亚热力公司的广告部主任约翰·马施结婚。1926年,由于腿部负伤,玛格丽特不得不辞去报社的工作。在丈夫的鼓励下,她开始致力于创作。
玛格丽特后来对人说,《飘》(《Gone With The Wind》)的写作占去了她近10年的时间。其实,小说大部分章节的初稿早在1929年就完成了。她首先完成的是小说的最后一章,然后返回来写前面的章节,但她始终没有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写,而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在近10年的时间里,玛格丽特很少对她的朋友们提起她的书稿。虽然不少人都知道她在创作,但几乎无人知道她具体在写什么。1935年春,麦克米伦出版公司的编辑哈罗德·拉瑟姆在全国各地组稿。当他来到亚特兰大时,偶尔听说了玛格丽特写书的情况。起初,玛格丽特否认她在写小说,因为她不相信南方人对南北战争的看法能让北方的出版商感兴趣。结果,就在拉瑟姆离开亚特兰大的前一天,玛格丽特才送去了她已经打好的近五英尺厚的手稿。同年7月,麦克未伦公司决定出版这部小说,并暂定名为《明天是新的一天》。
此后,玛格丽特花了半年的时间来反复核实小说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她引用美国诗人欧内斯特-道森的一句诗,将小说的题目改为《随风而去》(汉译名为《飘》)。与此同时,麦克米伦公司也作了大量的宣传。因此,1936年6月30日,这位无名作家的"巨著"一经面世,其销售情况立即打破了美国出版界的多项纪录:日销售量最高时为5万册;前六个月发行了100万册;第一年200万册。随后,小说获得了1937年普利策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奖。就在小说问世的当年,好莱坞便以5万美元的代价购得将《飘》改编成电影的权利。由大卫-塞尔兹尼克执导,克拉克·加布尔和维维安-利主演的电影《飘》于1939年问世。
《飘》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部厚达1000多页的小说一直位居美国畅销书的前列。截止70年代末期,小说己被译成27种文字,在全世界的销售量也逾2000万册。
《飘》的出版使玛格丽特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当时美国文坛的名人,成了亚特兰大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这突如其来的盛誉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1936年7月8日,即《飘》出版后的第九天,玛格现丽特在给佛罗里达一位教授的信中讲述了她的体会:"我不知道一个作家的生活会是这个样子。如果我事先知道的话,我绝不会企图去当一名作家。过去的几十年里我的生活一直非常宁静。这是我自己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我不善于与人交往;因为我希望工作,喜欢安静;也因为我身体不很好,需要休息。近日来,我的生活已经彻底丧失了那种宁静安谧的气氛"。
玛格丽特的女佣人也回忆说:"小说出版的当天,电话铃每三分钟响一次,每五分钟有人敲门,每隔七分钟有一份电报迭上门来。公寓门口总站着十几个人,他们在静候着玛格丽特出来,以便请她在小说上签名。"
而要求采访,邀请玛格丽特去各地巡回讲演,甚至要求她为各慈善事业捐款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仅第一周就有300本《飘》从全国各地寄到她的手里,这些崇拜者希望她签名后再掏钱给他们寄回去。接踵而来的版权,翻译权的纠纷又把她纠缠到一系列的法律事务中。因此,不难理解玛格丽特为什么自《飘》发表以后,直至1949年8月16日因车祸而丧生,她再也没有发表任何作品。不过她留下了大量书信。她的书信集1976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题名为《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书信集》。
米切尔的故事
1948年8月11日,《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因车祸逝世。
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年11月8日出生在亚特兰大,她的父亲是个身材矮小,性格稳重保守的老好人;她的母亲小巧精干,浑身上下充满活力,笃信天主教,并且是一个为女权而战的斗士。
玛格丽特从小滚在男孩儿堆里,爱骑马,爱做梦,不爱红妆爱戎装。由于周围的大人特别爱谈发生在南北战争期间的故事,那一段段精彩动人的回忆滋养着小玛格丽特的灵魂。母亲希望女儿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玛格丽特却在做着文学之梦。她满脑子的幻想,一肚子的故事,从悄悄写日记到偷偷写小说,创作的欲望时时涌上心头,写来写去又对自己的才能失去自信……1918年,欧洲上空的战云飘扬过海笼罩在美利坚的土地上。
一批批热血男儿踏上了生死未卜的疆场,玛格丽特的哥哥和未婚夫也在其中。这一年的九月,刚到史密斯学院学习不久的玛格丽特·米切尔获悉未婚夫牺牲在德国战场上,才满18岁,她已经体验到了生离死别的滋味。
似乎这还不够,上天还要加重她心间的痛苦。1919年初,一场流感夺走了她母亲的生命,玛格丽特甚至没赶上与妈妈最后道别。父亲在突然而至的灾难面前乱了方寸;哥哥又一时半会儿挑不起这个家。本来就无心念书的玛格丽特就此离开了学校。
失去母亲后,玛格丽特像一匹脱缰野马,为所欲为,置社会习俗与道德规范于不顾,弄得整个亚特兰大上流社会为之侧目。
就在这时,她结识了落拓不羁、潇洒风流的酒贩子雷德·厄普肖。在亲友们的一片反对声中,1922年9月2日,玛格丽特·米切尔嫁始了厄普肖。
蜜月刚过,新婚夫妇之间已经出现裂痕。厄普肖是个白瑞德式的人物,也可以说白瑞德的原型恰恰来自厄普肖。干出一系列令她心碎之事,在新婚不久便弃她而去……厄普肖走后,他的朋友约翰·马什给予了玛格丽特不少关怀和帮助。马什在她出嫁以前已经爱上了她,同时对她身上的才华赞赏不已。在马什的帮助和鼓励下,玛格丽特当上了一名报社记者。她干得很投入,也很出色。为了摸清高空作业者在工作时的感受,她曾把自己吊在200英尺高的楼房窗外;为了用手中的笔勾画出佐治亚州五位英雄将领的形象,她在图书馆里一扎就是几个星期……她的生花妙笔将英雄们刻画得惟妙惟肖,就在这时,她产生了一个念头:写一写战争期间英雄的男人们身后那些了不起的女性。
1925年7月4日,玛格丽特·米切尔与约翰·马什结为夫妻。婚后不久,她离开了报社。约翰想尽一切办法让她正视自己的才华,他鼓励她动手写小说。玛格丽特几次动笔又几次放下,她时而激情四溢,时而又信心不足。从1926年开始。断断续续写了九年。200多页稿纸装在一个个大口袋里,没有成型,更谈不上定稿。
1935年,纽约一家大出版社的主编兼副总裁来到亚特兰大,他见到了玛格丽特·米切尔,并最终拿到了那一大堆未成型的手稿。经过近一年的共同努力,《飘)终于与读者见面了。玛格丽特自己根本就没想到,赞美之言铺天盖地,海内海外印数陡增,一夜之间,她成了一名英雄。
接下去,便是从小说到电影的艰苦历程。版权所属、剧本改编、制片人、演员、导演……整整折腾了三年。终于,这部定名为《乱世佳人》的影片和观众见面了,整个美国,甚至可以说整个世界为之轰动,玛格丽特·米切尔再次受到世人的瞩目。
《乱世佳人》成为百年影史上无可争议的经典之作,小说《飘》也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不过,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生活却渐渐从辉煌走入平静,这是她想要的,也是她不想要的。
1949年8月11日晚,在去看电影的路上,一场意外车祸将玛格丽特·米切尔撞倒在地,她失血很多,昏迷不醒,医生们拼命抢救,最终仍回天无力……一个传奇式的女子就这样走完了她那不平凡的一生。她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一儿半女,这个世界却因她而留下一部感人的小说,一部不朽的电影佳作。
《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
2006-8-11 9:3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玛格丽特·米切尔因致命撞伤躺在人行路上,不醒人事
1948年8月11日,《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因车祸逝世。
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年11月8日出生在亚特兰大,她的父亲是个身材矮小,性格稳重保守的老好人;她的母亲小巧精干,浑身上下充满活力,笃信天主教,并且是一个为女权而战的斗士。
玛格丽特从小滚在男孩儿堆里,爱骑马,爱做梦,不爱红妆爱戎装。由于周围的大人特别爱谈发生在南北战争期间的故事,那一段段精彩动人的回忆滋养着小玛格丽特的灵魂。母亲希望女儿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玛格丽特却在做着文学之梦。她满脑子的幻想,一肚子的故事,从悄悄写日记到偷偷写小说,创作的欲望时时涌上心头,写来写去又对自己的才能失去自信……1918年,欧洲上空的战云飘扬过海笼罩在美利坚的土地上。
一批批热血男儿踏上了生死未卜的疆场,玛格丽特的哥哥和未婚夫也在其中。这一年的九月,刚到史密斯学院学习不久的玛格丽特·米切尔获悉未婚夫牺牲在德国战场上,才满18岁,她已经体验到了生离死别的滋味。
似乎这还不够,上天还要加重她心间的痛苦。1919年初,一场流感夺走了她母亲的生命,玛格丽特甚至没赶上与妈妈最后道别。父亲在突然而至的灾难面前乱了方寸;哥哥又一时半会儿挑不起这个家。本来就无心念书的玛格丽特就此离开了学校。
失去母亲后,玛格丽特像一匹脱缰野马,为所欲为,置社会习俗与道德规范于不顾,弄得整个亚特兰大上流社会为之侧目。
就在这时,她结识了落拓不羁、潇洒风流的酒贩子雷德·厄普肖。在亲友们的一片反对声中,1922年9月2日,玛格丽特·米切尔嫁始了厄普肖。
蜜月刚过,新婚夫妇之间已经出现裂痕。厄普肖是个白瑞德式的人物,也可以说白瑞德的原型恰恰来自厄普肖。干出一系列令她心碎之事,在新婚不久便弃她而去……厄普肖走后,他的朋友约翰·马什给予了玛格丽特不少关怀和帮助。马什在她出嫁以前已经爱上了她,同时对她身上的才华赞赏不已。在马什的帮助和鼓励下,玛格丽特当上了一名报社记者。她干得很投入,也很出色。为了摸清高空作业者在工作时的感受,她曾把自己吊在200英尺高的楼房窗外;为了用手中的笔勾画出佐治亚州五位英雄将领的形象,她在图书馆里一扎就是几个星期……她的生花妙笔将英雄们刻画得惟妙惟肖,就在这时,她产生了一个念头:写一写战争期间英雄的男人们身后那些了不起的女性。
1925年7月4日,玛格丽特·米切尔与约翰·马什结为夫妻。婚后不久,她离开了报社。约翰想尽一切办法让她正视自己的才华,他鼓励她动手写小说。玛格丽特几次动笔又几次放下,她时而激情四溢,时而又信心不足。从1926年开始。断断续续写了九年。200多页稿纸装在一个个大口袋里,没有成型,更谈不上定稿。
1935年,纽约一家大出版社的主编兼副总裁来到亚特兰大,他见到了玛格丽特·米切尔,并最终拿到了那一大堆未成型的手稿。经过近一年的共同努力,《飘)终于与读者见面了。玛格丽特自己根本就没想到,赞美之言铺天盖地,海内海外印数陡增,一夜之间,她成了一名英雄。
接下去,便是从小说到电影的艰苦历程。版权所属、剧本改编、制片人、演员、导演……整整折腾了三年。终于,这部定名为《乱世佳人》的影片和观众见面了,整个美国,甚至可以说整个世界为之轰动,玛格丽特·米切尔再次受到世人的瞩目。
《乱世佳人》成为百年影史上无可争议的经典之作,小说《飘》也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不过,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生活却渐渐从辉煌走入平静,这是她想要的,也是她不想要的。
1949年8月11日晚,在去看电影的路上,一场意外车祸将玛格丽特·米切尔撞倒在地,她失血很多,昏迷不醒,医生们拼命抢救,最终仍回天无力……一个传奇式的女子就这样走完了她那不平凡的一生。她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一儿半女,这个世界却因她而留下一部感人的小说,一部不朽的电影佳作。
⑶ 奥地利作家和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奇尔的故事
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 1900-1949)人物生平:
玛格丽特米切尔何以将在南北战争的腥风血雨中绽放的爱情描绘得如此扣人心弦?这正与她的成长经历和不幸的爱情有着莫大的关系。
玛格丽特米切尔于1900年出生于美国南部的新生代城市亚特兰大,三四岁时,她就喜欢听关于亚特兰大历史的故事。她的外祖母时常坐在房前的门廊上,给坐在自己膝上的小玛格丽特指点着一条一直穿过后院的南部同盟的战壕。然而,她绘声绘色地讲述那个夜晚,即1864年11月15日那晚的大火,"大片大片的火焰吞没了整个城市,你无论朝哪儿看,都有一片奇怪而难以形容的亮光映彻天际。"这便是作品中亚特兰大沦陷当晚的原型,当英国影星费雯·丽身着蓝色礼服,一双耀着荧光的眼睛,脸上一层忧虑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时,郝思嘉的形象已经完全深入人心了,其实,这何尝不是米切尔自己呢?
亚特兰大的战争让小玛格丽特神往,和那些同盟老兵的出游便成了她的一大嗜好。他们对于玛格丽特非常喜爱,教会她驾驭马的技术,这让玛格丽特更趋向于一个男孩子,这也正像她笔下的郝思嘉。
她从小生活的菲茨塔拉德庄园便成了文中野餐烤肉的重要场景,卫希礼的原型便是玛格丽特年少时初恋的那位早亡的英俊军官,而郝思嘉的几段遭遇更赫然就是米切尔自己生活中不幸的投影。母亲的病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童年逝为玛格丽特的人生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她从不得不成为父亲与兄弟的支柱,到失去生的活力而选择逃避,这和文中的郝思嘉是多么异曲同工!唉,若不是生活中有着真真切切的痛苦,人们如何从她的文字里读得出那么多无可奈何的叹息呢。
一战的风波第一次让玛格丽特体验到了战争的真实与残酷。头一回,她意识到生命的可贵。童年时代听过的可怖战争故事像幽灵一样回来纠缠她,此时她开始经历噩梦与失眠的痛苦,这也将折磨她一生。1918年,即玛格丽特18岁时,她已经出落成一位南方美女。她结识了一名青年军官--克利福特·亨利少尉。她很快陷入了情网。亨利有着英俊的外表,诗人般的气质,这便是玛格丽特心中的"卫希礼";但战争夺去了这个年青人的生命,也给玛格丽特带来了毕生的痛苦。这大概也就是郝思嘉对卫希礼爱情火热与疯狂的来源,米切尔将之融入于作品本身,以缅怀她的初恋情人。
母亲梅贝莉的去世,让玛格丽特成为她父亲和长兄生命中唯一的女人。亦如她的作品一样,她代表不了母亲在父亲心中的位置。母亲一直是父亲生活的动力和勇气,她失去了所玛格丽特·米切尔少女时期有的活力,只能选择逃避。这与郝思嘉的处境是何其相似,玛格丽特无形中将自己的生活再次融入作品。
如同郝思嘉一样,玛格丽特生来就有一种反叛的气质。她同狂放不羁的厄普肖结识,并凭着一时的冲动与一个冷酷无情、酗酒成性的恶棍结婚。这不能不说是她的不幸。这段婚姻不久便以失败告终,虽然她很快便重新振作,但这段婚姻带给她的痛苦和屈辱一直伴随着她直到死亡。
1934年,玛格丽特成为一名大牌记者,从事她所喜欢的写作。她与一直支持和深爱她的约翰·马什结合,这是她的幸运,没有马什,《飘》就不可能发表和完成,但也正是因为《飘》的发表,玛格丽特的余生就成了一个莫大的悲剧,其悲剧意义远远超出郝思嘉的结局。
"她从未真正理解过她所爱的那两个男人中的任何一个,所以她把两个人都失去了。"
这是米切尔对郝思嘉爱情的总结,同时也是她对自己的总结。
她一生只出版了一部作品。它标价3美元,却被炒到了60美元,而当时美国一处不错的旅馆,月租金也不过30美元。
说起上个世纪里美国的女作家们,便不得不提玛格丽特·米切尔。她一生只出版了一部作品--《飘》,但它所产生的影响力,令人叹为观止。《飘》于1936年6月30日问世,打破了当时的所有出版纪录。前六月它的发行量便高达1000万册,日销售量最高达到5万册。它标价3美元,却被炒到了60美元,而当时美国一处不错的旅馆,月租金也不过30美元。如此叫好又叫座的成绩,使它在1937年荣获了普利策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奖。更不用提小说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所获得的巨大成功,让它更加声名远扬,以至于截至上世纪70年代末期,小说被翻译成27种文字,畅销全球。
当时,人们争相一睹玛格丽特·米切尔的芳容,她所到之处,迎接她的人群甚至比迎接罗斯福总统的还要多 。
从1927年玛格丽特·米切尔提笔到1936年《飘》的问世,历时10年时间里,约翰·马什每天几乎总在做着相同的两件事情:白天,他是亚特兰大动力公司广告部的经理;晚上,他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书稿编辑。"约翰·马什在这一阶段对小说所作的贡献无论怎样估价都不为过分。他充当着佩吉(玛格丽特·米切尔的昵称)的编辑的角色,而且干得相当不错。"约翰·马什对于妻子的天赋和成功深信不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愿舍弃一切去拥抱这种天赋。"事实正如他所说的,漫漫十年当中,为了那冥冥之中的辉煌,约翰·马什几尽舍弃了作为一个男人在事业、生活上的追求和享受,他将全部智慧和精力都倾注于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创作当中,并以此为己任、为乐趣。
约翰·马什作为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丈夫,作为一名广告人,他以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生命为代价去拥抱玛格丽特·米切尔的才华,在《飘》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他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忠实有用的书稿编辑;在《飘》问世之后,他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勤奋辛劳的秘书,以至后来身体瘫痪,他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生命都融入到了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生命之中和《飘》的字里行间。
1949年8月16日,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美国著名小说《飘》(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的原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逝世。
⑷ 玛格丽特·米切尔生平简介
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她的父亲曾经是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主席。在南北战争期间,亚特兰大曾于1864年落入北方军将领舒尔曼之手。后来,这便成了亚特兰大居民热衷的话题。自孩提时起,玛格丽特就时时听到她父亲与朋友们,甚至居民之间谈论南北战争。当26岁的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 玛格丽特曾就读于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后因母亲病逝,家中需要她来主持家务,于是不得不中途退学。从1922年起,她开始用自己的昵称“佩吉”为《亚特兰大日报》撰稿。在以后的四年中,就有129篇署名的和大量未署名的稿件见诸报端。这些稿件中有一组便是玛格丽特为过去南方邦联将领写的专题报道。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玛格丽特于1925年与佐治亚热力公司的广告部主任约翰·马施结婚。1926年,由于腿部负伤,玛格丽特不得不辞去报社的工作。在丈夫的鼓励下,她开始致力于创作。玛格丽特后来对人说,《飘》的写作占去了她近10年的时间。其实,小说大部分章节的初稿早在1929年就完成了。她首先完成的是小说的最后一章,然后返回来写前面的章节,但她始终没有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写,而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在近10年的时间里,玛格丽特很少对她的朋友们提起她的书稿。虽然不少人都知道她在创作,但几乎无人知道她具体在写什么。克米伦出版公司的编辑哈罗德·拉瑟姆在全国各地组稿。当他来到亚特兰大时,偶尔听说了玛格丽特写书的情况。起初,玛格丽特否认她在写小说,因为她不相信南方人对南北战争的看法能让北方的出版商感兴趣。结果,就在拉瑟姆离开亚特兰大的前一天,玛格丽特才送去了她已经打好的近五英尺厚的手稿。同年 7月,麦克未伦公司决定出版这部小说,并暂定名为《明天是新的一天》。此后,玛格丽特花了半年的时间来反复核实小说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她引用美国诗人欧内斯特·道森的一句诗,将小说的题目改为《随风而去》(汉译名为《飘》)。与此同时,麦克米伦公司也作了大量的宣传。因此,1936年6月30日,这位无名作家的“巨著”一经面世,其销售情况立即打破了美国出版界的多项纪录:日销售量最高时为5万册;前六个月发行了1000万册;第一年200万册。随后,小说获得了1937年普利策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奖。就在小说问世的当年,好莱坞便以 5百万美元的代价购得将《飘》改编成电影的权利。由大卫·塞尔兹尼克执导,克拉克·盖博和费雯·丽主演的电影《飘》于1939年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部厚达1000多页的小说一直位居美国畅销书的前列。截止70年代末期,小说己被译成27种文字,在全世界的销售量也逾2000万册。 《飘》的出版使玛格丽特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当时美国文坛的名人,成了亚特兰大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这突如其来的盛誉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1936年7月8日,即《飘》出版后的第九天,玛格现丽特在给佛罗里达一位教授的信中讲述了她的体会: “我不知道一个作家的生活会是这个样子。如果我事先知道的话,我绝不会企图去当一名作家。过去的几十年里我的生活一直非常宁静。这是我自己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我不善于与人交往;因为我希望工作,喜欢安静;也因为我身体不很好,需要休息。近日来,我的生活已经彻底丧失了那种宁静安谧的气氛”。玛格丽特的女佣人也回忆说: “小说出版的当天,电话铃每三分钟响一次,每五分钟有人敲门,每隔七分钟有一份电报迭上门来。公寓门口总站着十几个人,他们在静候着玛格丽特出来,以便请她在小说上签名。” 而要求采访,邀请玛格丽特去各地巡回讲演,甚至要求她为各慈善事业捐款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仅第一周就有300本《飘》从全国各地寄到她的手里,这些崇拜者希望她签名后再掏钱给他们寄回去。接踵而来的版权,翻译权的纠纷又把她纠缠到一系列的法律事务中。因此,不难理解玛格丽特为什么自《飘》发表以后,直至1949年 8月16日因车祸而丧生,她再也没有发表任何作品。不过她留下了大量书信。她的书信集1976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题名为《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书信集》 。
⑸ 玛格丽特米切尔 的一个小故事
一次笔会上,有位女作家因衣着简朴,显得很不起眼。一个年轻的作家,趾高气昂内的问:容我出了339本书,请问你出了几本?她说:就一部。年轻人鄙夷:什么书?她平静的回答:《飘》„她就是著名作家米切尔,她一生只写一本书。却永载文学史册。而那位出了339本书的作家,已无人记得。
成功不在于你做了多少,而在于你做得多好。
⑹ 关于玛格丽特米歇尔的一件轶事
有一位作者被邀请参加笔会,坐在他身边的的是一位匈牙利年轻的女作家。她衣回着简朴,沉答默寡言,态度谦虚。男作家不知道她是谁,认为她不过是一个不入流的作家而已,于是他有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
“请问小姐。你是专业作者吗?”“是的,先生。”
“那么,你有什么大作发表吗?能否让我拜读一二部?”“我只是写写小说而已,谈不上什么大作。”
男作家更加证明自己的判断了。他说:“你也是写小说的?那我们算是同行了,我已经出版了339部小说,请问你出版了几部?”
“我只写了一部。”
男作家有些鄙夷地问:“噢,你只写了一部小说。那能否告诉我这部这本小说叫什么名字?”
“《飘》”女作家平静的说。狂妄的男作家顿时目瞪口呆。
女作家名字叫玛格丽特.米切尔,她的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现在我们都知道她的名字,而这则典故中那位自称出版了339本小说的作家,已经无从考察了。
南溪生评点:百灵的叫声好听但终究飞不高;凤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⑺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处女作《飘》主要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小说以南北战争为背景,主要描写一个农场主的女儿郝思嘉和白瑞德、卫希礼之间的爱情纠葛专以及郝思嘉在属战争中逐步成熟的过程,她为了振兴家业,不惜以爱情和婚姻为交易,自私残酷、勇敢自信等多种品质构成了她复杂的性格。
⑻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创作经历是什么
美国女作家。出生在亚特兰大,父亲曾是亚特兰大历史学会主席。她曾就读于亚特兰大史密斯学院,作过当地报纸的记者。1926年因腿伤辞去工作,开始写作。
⑼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故事改编的电影
是电视电影:A Burning Passion: The Margaret Mitchell Story (1994) (TV)
⑽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人物生平
玛格丽特米切尔何以将在南北战争的腥风血雨中绽放的爱情描绘得如此扣人心弦?这正与她的成长经历和不幸的爱情有着莫大的关系。
玛格丽特米切尔于1900年出生于美国南部的新生代城市亚特兰大,三四岁时,她就喜欢听关于亚特兰大历史的故事。她的外祖母时常坐在房前的门廊上,给坐在自己膝上的小玛格丽特指点着一条一直穿过后院的南部同盟的战壕。然而,她绘声绘色地讲述那个夜晚,即1864年11月15日那晚的大火,“大片大片的火焰吞没了整个城市,你无论朝哪儿看,都有一片奇怪而难以形容的亮光映彻天际。”这便是作品中亚特兰大沦陷当晚的原型,当英国影星费雯丽身着蓝色礼服,一双耀眼着荧光的眼睛,脸上一层忧虑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时,郝思嘉的形象已经完全深入人心了,其实,这何尝不是米切尔自己呢?
亚特兰大的战争让小玛格丽特神往,和那些同盟老兵的出游便成了她的一大嗜好。她对于玛格丽特的喜爱和驾奴马的技术让玛格丽特更趋向于一个男孩子,这也正像她笔下的郝思嘉。
菲茨塔拉德庄园是玛格丽特童年的乐园。她在那里听到的家庭的历史,战争的故事和母亲的童年,都让玛格丽特神往。她想象着过去这里的豪华舞会和烤肉野餐,这让她感到从未有过的满足。事实上,母亲态度的强硬,让她怀疑自己,她乐于幻想生活在过去,编写一些小故事,讲述她作为主人翁在战争中的经历。这些都为她创作《飘》带来了素材和灵感。
一战的风波第一次让玛格丽特体验台到了战争的真实与残酷。头一回,她意识到生命的可贵。童年时代听过的可怖战争故事像幽灵一样回来纠缠她,此时她开始经历噩梦与失眠的痛苦,这也将折磨她一生。1918年,即玛格丽特18岁时,她已经出落成一位南方美女。她结识了一名青年军官——克利福特·亨利少尉。她很快陷入了情网。亨利有着英俊的外表,诗人般的气质,这便是玛格丽特心中的“卫希礼”;但战争夺去了这个年青人的生命,也给玛格丽特带来了毕生的痛苦。这大概也就是郝思嘉对卫希礼爱情火热与疯狂的来源,米切尔将之融入于作品本身,以缅怀她的初恋情人。
母亲梅贝莉的去世,让玛格丽特成为她父亲和长兄生命中唯一的女人。亦如她的作品一样,她代表不了母亲在父亲心中的位置。母亲一直是父亲生活的动力和勇气,她失去了所有的活力,只能选择逃避。这与郝思嘉的处境是何其相似,玛格丽特无形中将自己的生活再次融入作品。
如同郝思嘉一样,玛格丽特生来就有一种反叛的气质。她同狂放不羁的厄普肖结识,并凭着一时的冲动与一个冷酷无情、酗酒成性的恶棍结婚。这不能不说是她的不幸。这段婚姻不久便以失败告终,虽然她很快便重新振作,但这段婚姻带给她的痛苦和屈辱一直伴随着她直到死亡。
1944年,玛格丽特成为一名大牌记者,从事她所喜欢的写作。她与一直支持和深爱她的约翰·马什结合,这是她的幸运,没有马什,《飘》就不可能发表和完成,但也正是因为《飘》的发表,玛格丽特的余生就成了一个莫大的悲剧,其悲剧意义远远超出郝思嘉的结局。
“她从未真正理解过她所爱的那两个男人中的任何一个,所以她把两个人都失去了。”
这是米切尔对郝思嘉爱情的总结,同时也是她对自己的总结。
1936年2月,从《飘》正式出版。玛格丽特·米切尔一夜之间成为名人。她的生活迅速发生了变化。数以万计的读者信件如雪花一般从各地寄来,随着海外出版权的争执,玛格丽特的生活陷入了回复信件与官司之间。以至于从她成名之刻起,“她停止了成长,实质上她已从精神上死亡。她本可以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幸福的女人,可她没有,或许米切尔期望的是一种宣泄后的平静,她更情愿置身与风景秀丽的山村,但已经不可能了。因此,她变的戒备重重,并决定以一己之身抗整个世界。这也是她的悲剧性所在。
1949年8月16日,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美国著名小说《飘》(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名《乱世佳人》)的原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逝世。
从1927年玛格丽特·米切尔提笔到1936年《飘》的问世,历时10年时间里,约翰·马什每天几乎总在做着相同的两件事情:白天,他是亚特兰大动力公司广告部的经理;晚上,他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书稿编辑。“约翰·马什在这一阶段对小说所作的贡献无论怎样估价都不为过分。他充当着佩吉(玛格丽特·米切尔的昵称)的编辑的角色,而且干得相当不错。”约翰·马什对于妻子的天赋和成功深信不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愿舍弃一切去拥抱这种天赋。”事实正如他所说的,漫漫十年当中,为了那冥冥之中的辉煌,约翰·马什几尽舍弃了作为一个男人在事业、生活上的追求和享受,他将全部智慧和精力都倾注于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创作当中,并以此为己任、为乐趣。
约翰·马什作为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丈夫、作为一名广告人,他以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生命为代价去拥抱玛格丽特·米切尔的才华,在《飘》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他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忠实有用的书稿编辑;在《飘》问世之后,他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勤奋辛劳的秘书,以至后来身体瘫痪,他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生命都融入到了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生命之中和《飘》的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