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 潮州故事剧

潮州故事剧

发布时间: 2021-02-01 22:30:43

1. 潮汕民间故事

潮汕民间故事之一。潮州东凤“三太子显灵”习俗故事。
潮州市潮安县东凤镇昆江村至今残留一个难以解开谜底的风俗。据说,在昆江村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三太子显灵。”可惜这种情形并不常见,只有村里有大事发生或者是有时候的“老热”(也不是每次“老热”都有)才会出现,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而且往往不是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
曾有一农民在“老热”的前夕,在田里面劳作时,突遇龙王三太子。三太子跟这个农民说,他将在昆江村“老热”的这一天,依附在这个农民身上,以便巡视人间的情况。
这个农民听了之后很惊奇,等到“三太子”离开之后,他整个人就开始变得昏昏沉沉。据说是他自己迷迷糊糊地跑到村里主事的祠堂里,向村里的那些老人说了这么一件事。
于是,整个村子开始忙碌起来,做了很多准备来迎接三太子降临的那一天。其他村庄的人听闻有这么一件事,都纷纷准备在昆江村“老热”的那一天,期待着三太子显灵。
终于等到昆江村“老热”的日子了。村里主事的人及早得清理出一条路,只允许前来观看的人站在路的两边,因为三太子即将从路中间经过。
游神赛会快开始了,被三太子俯身的农民早已在祠堂做好准备。他裸露出上半身,只穿一件红肚兜,整个人好像腾空似地坐在一大堆向上竖起的、锋利的刀子上,而刀子则是捆绑在一张大木椅上。由村里数个壮力青年抬着,从路中间经过。
当“三太子”经过时,所有前来观看的人被命令跪下去,并且必须低头,不能抬头看。若是有人好奇抬头,便会被“三太子”发现,并且“三太子”还会立马指向他。
等到“三太子”巡视过后,便回到祠堂里。据说这时的“三太子”已脱离了这个农民的身子。农民全身无力,被及时地扶了出来,抬到别的地方坐下,渐渐地开始恢复意识。

2. 潮州人的戏剧介绍

潮州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为同全国的地方戏曲一样,主要差别是声腔、音乐,当然在表演、服装上有些也有小差异或具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潮州戏主要流行于粤东的潮汕三市、汕尾市、闽南四县、丰顺县的潮语区、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的潮人聚居地(主要是泰国和新加坡、马来西亚)。近年随着移民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出现潮剧团体。1999年在汕头市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潮剧节,就有来自海内外的30个国家和地区的潮剧团、潮乐团参加了这次盛会。

潮州戏可以说是潮州文化的集中体现,人们在欣赏其艺术的同时,可以了解其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内涵:

潮州民间文学和典雅古朴的方言。潮剧在其形成过程中除了继承南戏的诗词化语言外,还广泛吸收当地的民间文学,包括歌册、民谣、谚语、俚语、歇后语、民间故事等,这方面在《柴房会》、《桃花过渡》、《金花牧羊》等剧目中都有生动的表现。

潮州民间音乐。这是形成潮州戏的决定因素。除了唱腔中的曲牌、板式是继承、衍变外,潮州戏现有的伴奏形式(包括击乐、管弦乐、定弦、板式、弦诗、牌子等)与潮州音乐是完全一样的,其差别只是潮州戏有唱词或表演,而民间音乐则为纯器乐曲。

潮州民间舞蹈。尽管这方面在潮州地区的活动不是很普及和突出,但像“打英歌”、“舞鲤鱼”等舞蹈在一些剧目中也曾也现,如《七日红》、《陈太爷选婿》。

潮州工艺。尤以潮州刺绣在潮州戏中有很大的特色,如各种袍、甲的金线垫绣,各类衣裙的绒绣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外,木雕、剪纸等也被应用于舞台设计。

潮州民俗。明嘉靖的《荔镜记》就已经有潮州元宵闹花灯的场面;潮州的工夫茶也在一些剧目中出现(如《益春》、《续荔镜记》),而《金花牧羊》中则涉及民间很多风尚和乡土人情。

3. 我来自潮州的剧情简介

《我来自潮州》全剧在汕头实景拍摄的电视励志剧,便是参照林伯(亚洲电视名誉主席林百欣先生)的发迹史而发展成故事。陈庭威在戏中所饰的勤奋潮州汉正是林伯的缩影。
当年这部剧集在香港播映有不俗的收视与口碑,剧集在潮州播映时更为轰动。故事透过三位主角---温文尔雅、长袖善舞的郑琛〔陈庭威饰〕;以捕渔为生、性格粗犷的李乃强〔欧锦棠饰〕及胆小怕事、鲁钝勤奋的小人物朱润〔刘锡贤饰〕,道出潮州人不论人是何背景,有何资质,只要立定志向,努力向前,不怕难苦,有朝一日定能出人头地,踏上成功道路。同剧还有杨恭如、文颂娴、李香琴、谢雪心、王戎、袁洁仪、炜烈、宗扬、梁锦焱、龙贯天、李树佳等一起落力打拼。
香港叱吒风云的知名人物郑琛(陈庭威),李乃强(欧锦棠)和朱润(刘锡贤)回乡投资建设,受到潮汕人热烈欢迎。三人看着汕头夜景,想起从前一切......
昔日三人分别居于潮州的上连及下连村,他们性情朴实温顺且重情义。琛母(南红)为了让儿子早日成家立室,于是替他迎娶了阿秀(陈洁仪)为妻,琛虽与秀并无感情,但亦只好顺从母亲之命。 在琛大婚日子第二天,突然获悉其父郑承宗(梁锦燊)病情恶化,琛决意到港探父。而四婶(李香琴)恳求琛带同其子朱润一同来港,琛答应。时同乡强亦因为替其初恋情人陈素贞(文颂娴)报仇,错手杀死恶霸,无计可施下终决定逃往香港。
三人来港途中,经历了一个惊险旅程,更因互助脱险而成好友。三人甫抵港便不幸地被扒手抢去所有金钱,连同琛父在港的地址也一同失去。他们只好流落街头,刚巧碰上到来传教的江倩茹(杨恭如),及后他们更成为患难之交。翌日,三人偶然来到琛父的铺头“合昌隆”,始知承宗在港已经娶了妾待--利芝(斑斑),更从利芝口中得知琛父病危。原来利芝与探员周全忠(龙贯天)早有奸情,二人更合力设计陷害琛,欲夺其家产,令琛在其父死后,变得一无所有。三人本决定返回乡间,但因得悉国内正陷入内战,三人只好暂留在港。
琛、强、润三人落泊他乡,互相劝勉之余,更结拜成异姓兄弟。他们一同搬入了开杂货店的佩姐家,并且与其丈夫林荣超(黄树棠)、女儿林家燕相处甚融洽。全忠多次加害琛不成,老羞成怒,命人将琛抛落海中,幸得潮州帮会龙头老大席哥(罗烈)救回,更为其出头,把全忠一只脚趾切去,以示儆诫。全忠怀恨在心,决定公报私仇,令琛失去在警局当什役一职。 琛在偶然机会下,被介绍至一制衣厂工作,后因奋勇擒贼,取回失款,及工作表现出色,受到上司江绍南(王戎)器重,把琛由一小职员提升为经理。原来南乃茹之父,茹因忍受不了南之暴力对待,而离家出走。后南得悉琛与茹拍拖,大表不满,并加以陷害琛……

4. 潮州民间故事剧

柴房会、陈三五复娘都很经典啊!制
柴房会:货郎李老三,一夜投宿义记客店,住于柴房,被冤鬼莫二娘弄醒。二娘见李老三耿直豪爽,遂向他诉说冤情,并求他帮助报仇雪恨,李老三得知二娘原系良家妇女,为歹人拐卖落妓院,后又误托终身于扬州商人杨春。被其骗去银子,遗弃于义记客店。悲愤自缢。李老三怜其遭遇,慨然招引二娘鬼魂同往扬州报仇。
《陈三五娘》又名《荔镜记》:福建泉州人陈三,送兄嫂往广南上任,路过广东潮州,在元宵灯会上与富家女子黄五娘邂逅相遇,互相爱慕。黄父贪财爱势,将五娘允婚富豪林大,五娘不满,心中愁闷。陈三重来潮州,乔装磨镜匠人,进入黄府,五娘在绣楼投以荔枝和手帕示爱。陈在磨镜时,故意将镜摔破,借口赔宝镜,卖身为奴。后林大强娶五娘,陈三和五娘得丫环益春相助,私奔回泉州。

5. 谁知道有一部关于晚清潮州家族的电视剧

这部电视剧叫《彪悍家族》!

6. 潮州有什么历史故事或神话故事

其三、装饰工艺丰富多彩,最突出的是石雕、木雕、灰塑、嵌瓷、琉璃、彩画等工艺。对各种装饰工艺 ,是根据它们的材料性能、特征,合理地布置在相应的部位上,如屋脊、山墙等部位,常用嵌瓷和灰塑加以装饰。嵌瓷是一种用彩色瓷片镶嵌在灰泥上,塑造出各种平面或立体的造型形成的一种艺术品种;灰塑则是用纸筋、草筋灰泥直接在构件上塑造出各种艺术造型。这两种工艺多采用红糖水或糯米水为粘凝剂,成型后非常牢固,不怕风吹雨打。相反,嵌瓷经过雨水冲淋之后,更显出它的光泽。室内的桁、梁、屏、门、神龛等,则多采用木雕装饰。
其四、精益求精的营造思想。明代初年,朱元璋申明官民第宅之制有明确的规定。《明会典》载:洪武二十六年规定,公侯“门屋三间五架,门用金漆及兽面,摆锡环”;一品二品官员,“门屋三间五架,门用绿油及兽面,摆锡环”;三品至五品,“正门三间三架,门用黑油,摆锡环”;六品至九品,“正门一间三架,黑门铁环”。同时规定,“一品官房……其门窗户牖并不许用髹油漆。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妆饰”。明中叶以前,在潮州的民居的营造型制和装饰尚较为朴素,使明末以后,潮州民居装饰日显细腻繁复,斗拱及彩色妆饰比比皆是,从封建礼制角度看已是僭越,较为典型的有已略黄公祠、从熙公祠等,其装饰工艺可谓是不厌其精、不厌其细、不厌其烦。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和装饰内容,使潮州艺人大显身手。同时,在营造过程中注入了竞争机制,一般较为大型的民居多用两组艺匠,以中轴线为分隔,在统一的尺度、材料和既定的题材,两组艺匠争奇斗巧,这对于提高潮州民间工艺水平的提高起着刺激作用,也体现了潮人精益求精的营造思想。
3、恪守礼制,重视教育。
嘉庆《澄海县志》曰:“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资费”因为宗祠是联系族人、举行宗族活动之纽带,也是衡量宗族实力之窗口。它在强化封建礼制上的作用与影响不言而喻。在民居中,礼制秩序,对其建筑格局和使用功能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如百凤朝阳式宅院、门厅会客、后厅设龛祭祖、中厅可行各种大礼;中厅西侧大房,乃家长之居室,前院为客房,后院为内眷,火巷排屋则为族人、佣人之住所,这种格局,切实地体现了父权统治,男尊女卑、主仆有别的伦理秩序,即便是最基本的“下山虎”、“四点金”,上厅正屋,一定要高于下厅,大房的纵深长度也一定要超过下房,上下的尊卑等级绝不能越雷池半步。
在教育方面,清代乾隆年间周硕勋《潮州府志》有这样的记述:“望族营造屋庐,必立家庙,尤加壮丽。其村坊市集,虽多茅舍竹篱,而城廓中,强半皆高闰闳,厚墙垣者。三阳及澄、饶、普、惠七邑,闾阎饶裕,虽市镇也多鸟革翬飞。家有千金,必构书斋,雕梁画栋,缀以池台竹树。”“书斋”、在潮州民居确是常见,其作用主要就是教育。自韩昌黎刺潮之后,潮汕之民风丕变,好学成风,宋朝乡贤王大宝尚书曾有“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总结。及至明清,潮州的经济增长促使了文教的发展,更有薛侃等一大批先贤致力于教育,儒家文化渗透到下层社会,追远报本、光宗耀祖的理念普遍为潮州人所接受。民居中设书斋足可以看出潮州人尚学的精神主流。
4、讲究实用,突出兼容。
潮州地处亚热带,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境内河海交汇,雨水多、台风多,洪患多,建筑物须立足于实用、牢固上。又因潮州森林资源不丰,故建筑材料以石材、泥沙、贝灰为主,《周志》称“民居辄用蜃灰和沙土筑墙,地也如之,坚如金石。即遇飓风推扑、列火焚馀,而墙垣卓立无崩塌者”贝灰沙的广泛应用,是潮州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
潮州民居屋顶多采用硬山式,因为它所有的屋顶形式中有更好的搞风防火性能,而且出椽不长,不易受淋,为了防风,屋顶偏于平缓,又适当降低高度。檐口加封檐板以阻挡气流进入;屋瓦铺双层,以利隔热,瓦面交接处抺灰做成瓦垅,以增加屋面重量以及前述的轻巧造型、通透石雕、木雕构件等等无不体现潮州民居讲究实用的特色。
至于突出兼容,明中叶以前,潮州民居建筑多受八闽文化和中原文化辐射,此后由于潮商在江南一带活动频繁,则受到江南文化较大影响,近代则较早吸纳了一些海外文化因素,正是这种海纳百川式的兼容,才使潮州民居的不断发展,显得绚丽多彩又风格独具,近代以来,海外的建材、模式以强劲的势头进入本土,许多民宅纷纷使用“红毛灰”、玻璃、瓷砖,如古城区东平路蒪园建有玻璃厅(民谚有“起大厝,激玻璃”之句),澄海陈慈黉故居的拱门、檐梁内容中甚至用了英文字母,门窗饰件兼用嵌瓷与石膏构件、地板用马赛克。赤凤镇白莲村顺德居的书斋装饰,以及遍处皆是的古城区沿街骑楼等……。但是这些居宅、园林的总体布局和外观,大都以潮州建筑传统风格为基调,反映了潮州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对外来文化的善于融合吸收的能力。

7. 一部tvb电视剧,讲的是潮州人来港奋斗起家的,是以李嘉诚的故事为原型的,讲的是三兄弟的。

不是TVB的,是ATV的“我来自潮州” ,杨恭如、陈庭威、文颂娴、李香琴、刘锡贤、欧锦棠、龙贯天、黄树棠等主演。

8. 潮剧的剧种简史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潮州地区,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个古老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
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香港、上海,以及东南亚、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讲潮州话的华侨、华裔聚居的地区 。
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厚,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
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是一个已有4 4 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主要吸收了弋阳腔、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结合本地汉族民间艺术,如潮语、潮州音乐、潮州歌册、潮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我国戏曲在12世纪至13世纪形成北方杂剧和南方戏文(南戏)。北杂剧在宋金原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至元代达到繁荣;南戏是12世纪初叶,在浙江温州首先形成发展起来的。在宋元二百多年的流传发展中,南戏向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流传,形成了弋阳腔(江西),海盐腔、余姚腔(浙江),昆山腔(苏州),以及泉潮腔(闽南粤东)等声腔剧种。
南戏流传到各地并形成地方声腔剧种,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南戏原有的曲调流传到各地之后,被戏曲演员以当地语言传唱着,由于语言、语调上的差别,使之不断变化,在风格上也逐渐地方化起来;一种是当地的汉族民间音乐——从秧歌、小调、直到某些宗教式歌曲,不断地被采用到戏曲中来,丰富着原有的曲调。这两种因素相互渗透,便形成了若干不同风格的声腔剧种。” 明本潮州戏文的发展,证明了现潮汕地区在元明时期有过繁荣的南戏演出活动,一些在史籍上记载已佚的宋元南戏早期剧本,如《颜臣》(即《陈颜臣》,演陈颜臣与连静娘的故事)、《刘希必金钗记》,就是早期南戏曾在现潮汕地区流传的佐证。
其次,《蔡伯喈》、《刘希必金钗记》,均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南戏剧本,说明南戏流传到现潮汕地区之后,潮州艺人曾用潮州方言演唱,由于语音、语调上的不同,使原有的曲调起了变化,同时还吸收潮州的民间音乐、小调等,从而在南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声腔——潮腔。明代戴璟在《广东通志》所载:“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所载:“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这两手抄演出本的出土,是潮人以乡音唱南北曲的佐证。
其三,《荔枝记》、《荔镜记》是以潮州汉族民间故事编写,结构完整、手法娴熟、用潮腔演唱的剧本,说明潮腔在嘉靖年间已趋于成熟,那么,它形成的年代,自然应在嘉靖之前。前到什么年代呢?有的戏曲研究专家根据有关的史料,认为“明中叶以前,泉潮腔已很盛行,它有独特的剧目和演出形式,流传在泉州、漳州、潮州一带”。“明中叶以前”即15世纪初,距今已有500多年了。如果从《荔镜记》刊刻的嘉靖丙寅(1566年)算起,潮剧历史的绝对数字,也有4 5 0多年了。
经过明清的发展之后,潮剧在近代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
抗日战争时期,潮剧处于衰落阶段,原先多个班社,到此时寥寥无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艺得到重视,潮剧又得以复兴,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50到60年代的黄金年代,各地专业与业余的潮剧团发展到近200个,出现广受好评的第一代“五朵金花”。并先后2次进京演出,受到各方好评如潮。
“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剧团全被解散,直至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才得到恢复。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种新娱乐方式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潮剧同其他中国传统戏曲一样,在艰难中前进,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潮剧明末已在潮州、闽南的诏安、云霄等地广为流传,与梨园戏关系密切。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由建阳麻沙出版的《荔镜记》剧目,用“泉、潮二腔”演唱,同时,吸收南戏的音乐曲调。据清顺治《潮州府志》载:明末清初,潮剧是“杂以丝竹管弦之和南音土风声调”。乾隆版《潮州府志》载:“所演传奇,皆习南音而操土风”,“声歌轻婉,闽、广参半。”演出剧目的唱白以闽南方言杂潮语,故清李调元认为“潮音似闽”。
清代,潮剧在潮汕及闽南十分繁盛。乾隆十三年(1748年),漳浦蔡伯龙在《官音汇解释义》中称:“做正字,唱官腔;做白字,唱泉腔;做潮调,唱潮腔……”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云霄厅志》载:“俗好演剧,导淫增悲,岂可使善男女见之?今虽不能尽革,亦当取其有裨风教者,编成歌曲,庶听之者可以兴起良心,不为无助。”
从清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潮剧发展兴盛时期。据《云霄县志》卷四“风土”载:“按本邑今唯潮音剧盛行,查此剧喜演乡曲,流传鄙俚不堪之小说,以迎合妇孺。每一唱演,则通宵达旦,举国若狂。”而且“每岁一街社最少演出十数台,所费不赀。”龙岩近城各坊也“越境招致”,“竞聘潮剧”演出。所演剧目,按内容题材分为大锣戏、小锣戏和苏锣戏三大类。大锣戏多为传统剧目,保留有《蔡伯喈》、《刘智远》、《郭华》、《拜月记》、《荆钗记》等一批宋、元南戏;小锣戏多取民间题材,为生活小戏,如《桃花搭渡》、《益春藏书》;苏锣戏则属于公堂戏和武打戏。
潮剧是什么年代,在什么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研究者曾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从潮州巫术“关戏童”发展起来的,一说潮剧是弋阳腔的一支,是“弋阳腔在各地流传后的直接产物”。
直到世纪30年代以来,流存于海外的明代潮剧剧本的发现,以及明代艺人手抄南戏剧本在潮州出土,潮剧的南戏渊源得到了史料佐证的论说。
1936年,我国历史学家向达,在《北平图书馆馆刊》上,发表《记牛津所藏的中文书》一文,首次介绍存于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的潮剧明代刻本《班曲荔镜戏文》(即《陈三五娘》剧本)。戏文的全题《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人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牛津大学所藏的这个刻本,因“最后一页有残缺,不能知道此书究竟刊于何时”,但向达认为“就字体各插图形式看来,类似明万历左右刊本”。
向达介绍牛津的《荔枝镜》藏本之后,二十年过去了。1956年,梅兰芳和欧阳予倩率中国京剧团到日本访问,在日本天理大学见到了另一明刊本《班曲荔镜戏文》,以及另一个藏于东京大学东洋大学研究所的《重补摘锦潮剧金花女大全》(附刻《苏六娘》)。藏于天理大学的明刊本《班曲荔镜戏文》,与英国牛津大学所藏的《班曲荔镜戏文》是同一刻本。但该本保存完好,末页是书坊告白的文字和及“嘉靖丙寅年”字样。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丙寅年即公元1566年。藏于东京大学东洋大学研究所的《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大全》,没有刊刻年号,但据专家考证,系明代万历年间刻本(见《明本潮州戏文五种后记》)。
嘉靖刻本卷末刻有书坊一段告白:“重刊荔镜记戏文,计一百五叶,因前本荔枝记字多差讹,曲文减少,今将潮泉二部,增入“颜臣”,“勾栏、诗词、北曲、校正重刊,以便骚人墨客,闲中一览,名曰荔镜记,买者须认本堂余氏新安云耳”。说明这个“重刊”本,是从旧本“荔枝记”,揉合潮泉二部,增“颜臣”、北曲等内容,并“校正”旧本荔枝记文字的差讹而成的。
1964年,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主任、汉学家龙彼得教授,在奥地利维也纳国家图书馆,又发现潮剧的另一个明代刻本,这就是刊于明万历辛巳(公元1581年)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大全》。这个“新刻增补”的潮剧本,不称《荔镜记》,而称《荔枝记》,是与《荔镜记》同一故事内容的不同演出本。它的底本是不是嘉靖重刻的荔镜记依据的原本,沿难断定,但这个刻本是“新刻增补”本,说明在万历之前,已在原刻(初刻)存在了。这个刻本的卷首,刻有“潮州东月李氏编集”字样。地方戏曲向不登大雅之堂,戏曲编剧者署上名字也不多见,这个刻本把编剧者潮州人李东月也刻上了。
就在流传于海外的潮剧明代刻本被陆续发现期间,1958和1975年,在揭阳县渔湖和潮安县凤塘两地的明墓中,相继出土《蔡伯喈》(即《琵琶记》)和《刘希必金钗记》手抄剧本。这两个抄本的出土,引起国内外戏曲专家的高度重视,认为“是研究戏曲发展史的珍贵文献”,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戏曲文物的一次重大发现”。
新中国以来,潮剧界开展了一系列的传统剧目传承活动。
潮剧现有的这批传统剧目,大致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经过加工提炼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剧目。这当中最有代表性的,长戏当属《荔镜记》《苏六娘》,折子戏则有《扫窗会》《芦林会》《辩本》《闹钗》《刺梁骥》《闹开封》等。
在五六十年代,潮剧界能人甚多,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济济一堂,社会上的文人学者也无微不至地关注着潮剧,当时对传统的整理传承达到了一个高峰。专家学者对大量的传统剧目进行了甄别筛选,绝大多数有提炼价值的剧目经过加工,成为潮剧的经典和保留剧目。这批剧目剧本紧凑,立意高,唱词文雅,文学价值很高;音乐既保留了传统,也融入了新素材;动作设计与人物塑造紧密相连,并保留了潮剧细腻典雅的特色和独有的表演程式。
此外,也增加编写了一批优秀的新编历史剧,如《辞郎洲》、《袁崇焕》等。
另外,揭阳揭东小梅花潮剧团以及广东小百花潮剧团的成立都在努力把古老潮剧的艺术魅力向青少年传递,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小梅花还聘请著名潮剧演员林舜卿老师指导。
此外韩山师范学院的学生开发的卡通潮剧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现状
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1990年以后,潮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投资减少,人才流失,艺术水平下降,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濒临灭亡,正处在艰难发展的状况之中,亟待保护和扶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已在广州成立“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2012年9月24日,第四届潮剧节在汕头开幕,潮剧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目标
不但深受广东、福建潮语区人民的喜爱,也流行和影响于香港、台湾及东南亚一带。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潮剧的艺术魅力,潮剧的文化品位,是潮州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为弘扬潮州文化,让潮剧这朵艺术奇葩绽放得更加鲜艳,让大家在网上欣赏到家乡文化,这是我们在所不辞的责任。
注解
①见萧遥天《民间戏剧丛考》。
②见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
③《蔡伯喈》,1958年在揭阳县渔湖公社西寨村的一座明墓发现。共出土五册,其中三册在出土后毁损无存。抄本《蔡伯喈》共两册,其中“总本”一册,五十四叶。“生本”一册,三十八叶。残文三叶,总共九十五叶,“总体”从“高堂称庆”至“糟糠自恹“,是全剧上半部的写本。“生”本从“南浦送别”至“一门旌表”,中间有残缺。
《刘希必金钗记》1975年12月23日,在潮安县凤塘公社西山溪一夫妇合葬的明墓中发现。写本正文七十二叶,计戏文六十七出(中间缺四出),附锣鼓谱“三棒鼓”,“得胜鼓”一叶、散曲“黑麻序”二叶,共七十五叶,正文叶中间有“宣德六年”,末页有“宣德七年六月”字样,是明宣德年间写本。
④⑤⑦⑧⑨刘念兹《南戏新证》。
⑥黄仕忠《蔡伯皆琵琶记初探》。

9. 求一一部3个潮洲人打拼的故事电视剧

我来自潮州 是香港亚 洲 电视在1990年代末期播出的一出有香港特色的乡土剧集,播出时间由为星期一至五晚九点半。杨恭如、陈庭威、文颂娴、李香琴、刘锡贤、欧锦棠、龙贯天、黄树棠等主演。

求采纳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