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 晋商传奇故事

晋商传奇故事

发布时间: 2021-02-01 04:09:55

Ⅰ (30分)晋商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跨越明清两朝,兴盛繁华达500余年之久。据清代史料记载,山西当地

成功的原因:第一、山西人重视经商,以经商为荣。第二、组织结构合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第三、重视文化的力量,讲究诚信。
失败的原因:第一、近代以来,外国银行抢占山西票号的市场。第二、晋商在危机面前固守传统,拒绝变革。
1.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同时满足三项,可得满分。
2.提取信息不够充分;总结和归纳不够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不够清晰。出现任何一项,最高不超过12分。
3.提取信息不够充分;总结和归纳不够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不够清晰。出现任何二项,最高不超过10分。
4.提取信息不够充分;总结和归纳不够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不够清晰。最高不超过8分。
5.脱离材料,仅作简单相关论述。最高不超过4分。
6.仅罗列现象,没有相关论述。最高不超过4分。
7.论述不当或错误;内容空泛或与要求不符。不得分。

Ⅱ 晋商的“从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场五百年”

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曾经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场五百年的晋商,在中国民族商业史写下了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与徽商、浙商、苏商、粤商并称明末清初五大商帮。晋商对中国商业主要有两大贡献:一是开创并垄断了中国对蒙古的边贸和对俄国的外贸;二是开创了金融汇兑的票号业,被余秋雨先生称为“中国金融业的乡下老祖父”。晋商受孔孟之道的影响,把儒家传统的做人准则与经营理财相结合,儒商并举,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都是一些具有高贵商业品格的商人。经商必然要营利,但他们的逐利行为是在正确的义利观指导下的正当商业活动,并不惟利是图,在信义和利益问题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主张;他们以诚信无欺为本,把商业信誉看得高于一切,宁可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也要维护商号的信誉;他们把同行叫作“相与”,公平竞争,相互扶持;他们把拓展贸易领域作为做强做大的主要途径,不断创新经营方式,调整和扩大经营范围,在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年代,艰难地走遍了天下,从武夷山到恰克图的茶路上,曾经白骨连连,那都是晋商留下的苦难……

然而,民国初期,国内烽烟四起,时局动荡不安,晋商瞬间灰飞烟灭。在中国近代史册上留下悲壮的一页。

所以说晋商“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场五百年”
晋商大都智慧超凡,才能出众。他们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采取了许多巧而有效的经商技巧。特别是山西商人的经商祖师——春秋末年的山西人计然的十八策经营秘籍,让晋商在理财之道上获益匪浅,成为晋商人的经商之魂。晋商的经商技巧突出表现在:

人弃我取。在人们不经意的薄弱处或放弃的买卖中发现商机,从小到大。在“身强力壮”之后,再瞄准既定目标伺机前进。蒲州商人范世逵,出生盐商之家,在父辈盐业不继时,却是先做粮商买卖,之后转做盐业,终成豪商巨贾,名气妇孺皆知。

与时俱进。没有规矩不成生意,但如果被规矩束缚了手脚,一成不变,同样难成生意。敢于打破常规,能够根据时局的变化,做到因时制宜,以变应变,方能争取主动,不断取得成功。晋商中,兴办企业的开明富商渠本翘,便是其中出色的一位。

勇于创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是有战略头脑和不断进取的人。敢于开创先河者大都是智慧超群之人。票号行业的鼻祖、平遥商人雷履泰勘称商业精英,他正是第一个“吃螃蟹”之人。

得寸进尺。百年老店“六必居”,是享誉国内外的老品牌,其秘诀就在于:“六必居”的创始人——山西临汾西社的赵氏三兄弟,从酿酒、开酒馆到做酱菜,在质量要求上,总是“得寸进尺”,尽善尽美,因此赢得了无与伦比的信誉。

锲而不舍。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古训,山西商人更有新解,那就是“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并成为他们的经营理念。因此,一种“锲而不舍”、“滴水穿石”的精神,在晋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东家乔志庸要“汇通天下”,要在战乱的环境下拓宽经商渠道,把生意做到中国的东西南北和海外的艰辛历程,便是有力的例证。

善于交往。据《清稗类钞》载,有数千万银两才能堪称山西首富。此人,不是侯、曹、渠、常、李,而是临汾的亢氏家族。亢氏发迹,源于经商。经商之行,则是八面玲珑,广交良友,整合信息,多元经营,故取得了“化学反应”的经济效应。

借势传奇。晋商中,不乏有的家族“朝中有人”。比如:解州富甲一方的张氏商业,因张四维在朝中为官,故借助官府推波助澜,自然成就不凡。而常人难知其因,便有传奇故事问世。类似今天为成功人士撰写的制胜“经典”,而让世人大加追捧,火借风势,让大火越烧越旺。

儒贾交融。“‘儒为名高,贾为利厚”。两者界线黑白分明,难以兼容并蓄。然而,山西商人却将儒文化融入到了商贾之中,为经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榆次富商常家,能使家族历经几百年久盛不衰,其秘诀正在于此.

Ⅲ 晋商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跨越明清两朝,兴盛繁华达500余年之久。晋商在繁华的市镇建会馆、筑戏台,


①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晋商对梆子戏提出需求,并提供财力支持。(3分)
②文化在继专承基础上属发展创新。山西梆子继承原有声腔,退陈出新。(3分)
③商贸是文化传播的途径。山西梆子随晋商走向省外。(2分)
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山西梆子与省外声腔结合,形成新的梆子剧种。(2分)

Ⅳ 晋商乔家乔贵发是如何发家的呢

随着《乔家大院》特别是《诚忠堂》等影视剧的热播,晋商乔家的故事广为传播。《诚忠堂》讲述了乔家第五代传人乔映霁在辛亥革命的时代风云中,以商救国的传奇故事,不同于陶朱公式避世巨贾,归隐田园,远离纷扰,《诚忠堂》生动展现了一个积极入世,以商救国的大商形象。诠释了“有国才有商,有商才能富,富了才能强”的晋商精神和家国情怀。晋商乔家始于乔贵发,盛于乔致庸。电视剧《乔家大院》主要讲的就是乔致庸的故事,那是乔贵发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又是怎样起家的呢?

广盛公这次“买树梢”蚀本,几乎倒闭,幸当地往来业户支持,议定将广盛公欠款缓期三年归还,使广盛公得以苟延残喘。到三年结账时,广盛公不但还清了债款,而且大有余利。秦、乔认为此乃复兴基业起点,便把广盛公改名复盛公。乔氏以在中堂、大吉堂、进修堂、德兴堂名义,秦氏以三余堂名义,在复盛公共投资白银 3万两,业务仍以经营油粮米面为主,后又兼营酒、衣服、钱铺,买卖日益兴隆。

Ⅳ 关于山西的历史故事

1、东汉时期,道教在山西基本形成,少数地方修建了道教庙观。《清凉山志》记载:东汉永平年间五台山境即有道士,道教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南北朝是山西道教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北魏王朝统治下的山西是北天师道的策源地和活动中心,山西道教进入了第一个历史高峰期。唐朝统治者欲借用老子李聃巩固统治地位,山西道教进入又一个历史兴盛时期。清朝尊佛抑道,道教各派均有所停滞。

2、春秋晋灵公时期,山西赵盾一家三百多口尽被武将屠岸贾谋害诛杀,仅留存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即赵氏孤儿。

为保存赵家唯一血脉,晋国公主即赵氏孤儿的母亲托付草泽医生程婴将孤儿带走,并自缢身死。程婴将赵氏孤儿藏在药箱中,欲带出宫门,可又偏遇到屠岸贾部下韩厥。韩厥深知此乃忠良之后,便放走程婴和赵氏孤儿,后自刎身亡。

屠岸贾搜不到赵氏孤儿,遂下令将全城一月到半岁间的孩子都囚禁起来,并称如果窝藏赵氏孤儿者再不交出孩子,就将这些孩子全部杀死。程婴走投无路之下找到了晋国退隐老臣公孙杵臼,并与公孙杵臼商定,用自己的孩子替代赵氏孤儿。

一切安排妥当后,程婴假意告发公孙杵臼,引屠岸贾到公孙杵臼家中搜到了假孤儿;屠岸贾杀死假孤儿后,公孙杵臼撞阶自杀。

程婴忍辱负重抚养赵氏孤儿,20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得知真相后杀死屠岸贾,报了血海深仇。

3、山西有座很著名的山,叫绵山。绵山的风景的确不错,但如果没有介之推,绵山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山头而已。而因为介之推的缘故,绵山有了灵魂。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4、山西有个洪洞县,地方不大,名气不小。洪洞之所以出名,一个是大槐树,另一个就是苏三监狱。

“若问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大槐树之所以有名,是因为牵扯着明朝那场规模庞大的移民史。不过,近千年的历史过后,那颗大槐树早已荡然无存。倒是著名的苏三监狱,依旧是当年的模样。

苏三自王顺卿走后,矢志不接客。鸨儿用计将其卖与山西富商沈燕林为妾,沈妻与赵监生私通,毒死沈,反诬告苏三,县官受贿,将苏三问成死罪。老解差崇公道提解苏三自洪洞赴太原复审,途中苏三诉说遭遇,崇公道加以劝慰。

5、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

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

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

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

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Ⅵ 为什么说晋商“从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场五百年”

“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曾经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场五百年的晋商,在中国民族商业史写下了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与徽商、浙商、苏商、粤商并称明末清初五大商帮。晋商对中国商业主要有两大贡献:一是开创并垄断了中国对蒙古的边贸和对俄国的外贸;二是开创了金融汇兑的票号业,被余秋雨先生称为“中国金融业的乡下老祖父”。晋商受孔孟之道的影响,把儒家传统的做人准则与经营理财相结合,儒商并举,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都是一些具有高贵商业品格的商人。经商必然要营利,但他们的逐利行为是在正确的义利观指导下的正当商业活动,并不惟利是图,在信义和利益问题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主张;他们以诚信无欺为本,把商业信誉看得高于一切,宁可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也要维护商号的信誉;他们把同行叫作“相与”,公平竞争,相互扶持;他们把拓展贸易领域作为做强做大的主要途径,不断创新经营方式,调整和扩大经营范围,在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年代,艰难地走遍了天下,从武夷山到恰克图的茶路上,曾经白骨连连,那都是晋商留下的苦难……

然而,民国初期,国内烽烟四起,时局动荡不安,晋商瞬间灰飞烟灭。在中国近代史册上留下悲壮的一页。

所以说晋商“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场五百年”

Ⅶ 晋商致富传闻是李自成遗金所致,是这样吗

今天的临汾在清代时是平阳。这里是尧帝的故乡,至今还有尧帝庙,原来的临汾市区也改名尧都区。明清时这里是山西最富饶的地区之一,也是商贾聚集之地。平阳的大街上原来有一家当铺,后来又有人开了一家新的。故事就从这家新当铺开始。



这个李自成遗金本身就荒诞不经。晋人早有从商历史,在明代已成气候,有众多富商巨贾,何用等到明末清初的李自成遗金?何况李自成一类,失败后尚有余部,岂容亢氏用他们的钱发财,而不寻找或报复?因此,这个故事连传说也算不上,只能算神话——传说毕竟是由事实演化而来的,水当然渗得不少,干货还是有一点的,神话则全是无中生有。

Ⅷ 看古代晋商是如何从一贫如洗到富甲四方的

清代,全国排名前16位的富商几乎都在山西。山西太谷、祁县等几个主要县域的富户财产加起来比当时国库存银还要多。从明朝初年到民国初年的500多年间,四大晋商的年总收入已经赶上了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晋商可以在强手如林的商场脱颖而出?他们从一贫如洗到富甲四方有何秘诀?

明清时期,山西出现了一批十分成功的商人,他们走南闯北,足迹横贯欧亚,向南至香港、加尔各答,北到伊尔库茨克、西伯利亚、莫斯科、彼得堡,东起大阪、神户、长崎、仁川,西到塔尔巴哈台、伊犁、喀什噶尔。因山西为古晋国封疆,这批商人又被称为晋商。

晋商凭借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设号销售,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

到清代,晋商顺应金融汇兑业务的需要,开始涉足金融业,咸同时期晋商票号几乎已经垄断了全国汇兑业务,成为当时中国金融业的翘楚,也造就了一批富可敌国的大商人。

当时的御史章嗣衡在给咸丰皇帝的奏折中这样写道:“臣伏思国家承平二百余年??四海之广,岂无数十巨富之家。臣耳目浅陋,然所目击者??如山西太谷县孙姓,富约两千余万,曹姓、贾姓富各四五百万,平遥县之侯姓,介休县之张姓,富各三四百万??介休县百万之家以十计,祁县百万之家以数十计。”

清代,全国排名前16位的富商几乎都在山西。山西太谷、祁县等几个主要县域的富户财产加起来比当时国库存银还要多。经济学家梁小民也曾就此做过统计,从明朝初年到民国初年的500多年间,四大晋商的年总收入已经赶上了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晋商之富,可见一斑。

在封建社会背景下,小农经济模式影响了中国商业文明的进程,而晋商则打破了这种时代局限,创新了商道逻辑,在明清之际掀起了一股浩浩荡荡的商业风潮。

风流人物

在晋商称雄的500年间,自然不乏如乔致庸、雷履泰、曹三喜、渠同海这样的商界骄子和豪门富族。不过,正史中关于商人的文献记载很少,晋商精英的传奇故事多见于民间口耳相传。

祁帮渠同海(1723-1789年)

渠同海,字百川,祁县城内人,渠氏家族商业奠基人。

乾隆中期,渠同海由“走西口”经商致富,前往包头谋求发展,购置十余顷土地,独资经营菜园、粮食、油面、茶叶,兼营钱业生意,渠家从此发家。渠同海以“长源本晋川,荣华万世年”十字,作为其孙子辈以下辈分的世系排名。后来渠家在羊楼洞开办的茶庄大都与“川”有关,也与辈分世系有关,如“长源川”“长盛川”“三晋川”“宏源川”等茶庄。

渠同海生有三个儿子,长子藩及三子映潢也都是商界高手。渠映潢在继承父业的基础上,于乾隆、嘉庆年间增设“长顺川”“长源川”两大茶庄,从事国际茶叶贸易。从湖南、湖北采办茶叶,运往张家口、杀虎口,再转运至蒙古、俄罗斯等地。道光、咸丰年间,其子渠长发、渠长瀛又增开贩盐业务。

传至其孙渠源潮、渠源浈时,渠家共开有五家票号,四家茶庄,三家匹头、绸缎、夏布庄,一家药店,一家古籍字画、文具店,一家点心食品店,实现了票号资本与商业资本的相互转化,这是渠家商业经营的特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渠家“百川通”每股分红达两万多两白银,渠氏商业达到鼎盛。

渠源桢希望长子渠本翘从事商业,但渠本翘天资聪颖,小时候就有“神童”之誉,更热心考取功名,渠源桢对其极为不满。

1898年,清政府以极低廉的价格,将山西的煤矿、铁矿开采权出让给英国商人,晋商开始了长期的保矿运动,渠家父子配合默契,从此和解。之后,渠本翘入京,渠源桢将大半资财铸成银锭埋在自家院里,据说总量达三百万两之多。

1919年渠本翘病逝于天津,此后渠家的后代再没有涉入商界,大多数成为学者、教师和作家。

票号创始人雷履泰(1770-1849年)

雷履泰(1770-1849)山西平遥人,中国票号创始人,金融史上的风云人物。

雷履泰少年入商号做学徒,年近不惑受聘于西达蒲李大全开设的“西裕成颜料庄”,因善经营会管理,深为财东赏识,很快升任大掌柜,统筹全局。

道光三年(1823年),雷履泰通过总结唐代“飞钱”以及商业汇兑经验,研究了账局、钱庄、典当各金融业的利弊,博采众长,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专营异地汇兑及存款、放款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也是中国第一家票号——日?N昌。他首创的票号被称为“现代银行的鼻祖”。

由于他经营有方,知人善任,很快便使“日?N昌”成为资财雄厚全国著名的票号,享有“汇通天下”的美誉,从此,中国金融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一纸便可“汇通天下”。

治家兴业乔致庸(1818-1907年)

乔致庸(1818-1907)山西祁县人,字仲登,号晓池,乔家第三位当家人,人称“亮财主”。

祁县乔家,是晋商中靠勤劳诚信,白手起家的典型。始祖乔贵发早年是一个衣不遮体的光棍汉。乾隆初年走西口,先做当铺伙计,后开草料铺,兼做豆腐、豆芽及零星杂货生意,进而扩大经营,开设了客货栈广盛公。

在家族变故中,乔家第三代乔致庸临危受命,弃文从商,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生意日渐兴隆。乔家子弟恪守祖训,严守家规,家业日益兴旺,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理想。至清末,乔氏家族已经在中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到数千万两白银。

乔致庸活到89岁,最终把乔家大业交给了孙子乔映霞。乔映霞同样经商有道、思想开明,把乔家事业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清朝末年,乔氏票号业务多被官办银行夺走,生意从此走向衰败。

现在,乔家已是第九代了,后人多数都在北京,低调而平凡。乔家的生意终结了,可乔家的精神却一代代传承,后人们一直恪守着祖先留下的规矩——诚信忠义。

外贸翘楚常威

常威,山西太原车辋人,生于清康熙初年。

常威当年去张家口经商时,身无分文,一路以为人占卦算命,赚取吃饭住店钱,得以成行。从最初走街串巷、沿街叫卖开始,到开布铺扩大规模,兼营茶叶、杂货,外销蒙古等地,逐步积累商业资本,设立了大德玉商号,发展成为一支以外贸著称的晋商力量。

据《山西外贸志》载:“在恰克图从事对俄贸易众多的山西商号中,经营最长、历史规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车辋常家。常氏一门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代,沿袭一百五十多年。尤其在晚清,在恰克图十数个较大商号中,常氏一门独占其四,堪称清代晋商中‘外贸世家’。”

常威有三个儿子,长子常万圯和三子常万达,都以经商见长。万圯一支,即后来所说的“南常”,万达一支是“北常”。

乾隆年间,恰克图被清政府定为中俄贸易的唯一地点。中俄贸易的庞大交易都被压缩到了恰克图。常万达看出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他将张家口经营的“大德玉”字号改为茶庄,倾其资财来到恰克图,实现了由内贸到外贸的转变,为常家外贸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事业的发展和资本的增加,常氏先后增设大升玉、大泉玉、大美玉、独慎玉商号,形成了常氏“玉字”连号,遍布苏州、上海、汉口等地,独慎玉还在莫斯科设立了分店。

太谷巨富曹三喜

曹三喜,曹家走向一代巨商的关键人物。

太谷曹家,是明、清之际声势显赫的晋商巨富。当年,曹三喜因生计所迫,随人到东北三座塔(今辽宁辽阳县)经商。他先是租地种菜、种豆,后与人合伙磨豆腐,用豆腐渣养猪。待生意兴盛后,因曹三喜是外乡人,合伙者想多占利润,只好各自经营。

曹三喜认为,自己的名字有“三”字,自己在“三座塔”干一定能成功。他勤劳踏实,以诚待人,生意越做越好,增添了酿酒业、杂货业、典当业。之后,又在沈阳、四平、锦州等地设立商号,逐步成为省外大商。清兵入关后,曹家的商号又向关内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到道光、咸丰年间,山西太谷曹家的商业发展到鼎盛时期,商号达640多座,资产高达1000余万两白银,总雇员达37000人。

曹家的商业版图,雄踞了大半个中国,国外发展到日本东京、朝鲜平壤、俄国的伊尔库茨克、恰克图、蒙古的乌兰巴托、德国的柏林、法国的巴黎、印度的新德里、伦敦,创下了中国商业史上不朽的辉煌。

曹三喜致富后,把资产分成七份,给每个儿子各一份。然后,每家出资10万两,组成管理处,合资经营,称为“曹七合”。如今,我们从山西太谷的曹家大院还能想见当年曹家的风光。

●晋商多是书香门第

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晋商可以在强手如云的商场脱颖而出?他们从一贫如洗到富甲四方有何秘诀?

商帮的崛起离不开一个基本前提,即植根于精英阶层集体意识中的文化基因被创造性地激活,使商业活动有了强大的文化和信仰支撑。

晋商中大多数都受过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典型的儒商。他们之所以能缔造不朽的商业传奇,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熏染。

●转念——学而优则商

中国传统观念提倡“学而优则仕”,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儒为名高者,商为厚利者”,经商与倡优同列,商人哪怕富甲一方,也没有社会地位。在明代以前,商人不能参加科举,更不许仕宦为官。

晋商冲破了这一封建价值观的藩篱,大胆倡导“学而优则商”。他们认为,商人也可以通过精研儒家学说成为儒者,儒者也可以转而经商;商人通过科举可入仕为官,为官者亦可以不失商贾之业。

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山西出现了一大批“舍本逐末”的商人。当地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好好写字打算盘,将来住个茶票庄”的民谚。许多晋商家族中一二流的读书子弟去经商,三四流的子弟才去参加科举考试,甚至出现了不少获得功名后又弃官从商的读书人。

山西榆次常威,在晋商中以外贸著称。常家十分重视子弟读书学习,但其目的并不是让子弟考科举求功名而是为家族商业培养人才。常家常万圯、常万达两兄弟均饱读诗书,特别是常万达,自幼勤奋好学,深受老师赞誉,但并没有参加科举而是随父亲常威到张家口经商,成就商业盛名。

清朝雍正年间,山西巡抚刘於义奏称:“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雍正皇帝朱批道:“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可见,在晋商眼中,传统的“士农工商”职业排序观念被彻底颠覆,他们把商业排在了各业之首,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晋商群体价值观的转变为这一商帮的迅速崛起扫清了最大的思维障碍。

●精进——商而优则学

晋商的第一代创业者大多出身卑微,靠勤敏恭诚白手起家,但这些商人在成功后都毫无例外地十分重视自身技能、学养提升和家族子弟的教育,以严格的家训学规培养家族精英,不断将商业推向新的高峰。

以祁县乔家为例,乔家商业帝国的开创者乔贵发原本是一位走西口的贫苦农民,经商发迹后并未奢侈挥霍,而是教导子孙勤俭持家,多读圣贤书。在第三代乔致庸主事时乔家扩大了家塾,修建了书馆,花重金聘请名当地名儒执教。

乔致庸把《朱子治家格言》定为儿孙启蒙必读的书籍,哪个子孙犯了错,乔致庸就会责令他们跪地背诵,直到承认错误,磕头谢罪。他还常告诫儿孙忌“骄、贪、懒”,教育儿孙“唯无私才可大公,唯大公才可大器”,“气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知欲圆、行欲方”,“待人要丰,自奉要约”。

到了乔致庸的孙子乔映霞主事时,对子弟读书更为重视。深受家风祖规熏陶的乔映霞针对兄弟与子弟特点,分别把书斋名立为“不泥古斋”“知不足斋”“日新斋”“自强不息斋”“一日三省斋”等,以资互勉,并明定家规“五不准”:一不准吸鸦片、二不准纳妾、三不准赌博、四不准冶游、五不准酗酒等。在他的努力下,乔家商业帝国蒸蒸日上,达到最为鼎盛的时期。

晋商深谙儒家修身之道,对读书和子孙教育不局限于经商,更重视诚信、才学与做人,这满足了商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保证了家业的永续兴旺。

“学而优则商”是晋商对传统价值观的突破,“商而优则学”则体现了其勤勉精进与深谋远虑。前者使晋商群体迅速壮大,涌现出一大批成功商人,后者则保证了其可以做得更久。

Ⅸ 中国都有那些晋商的电视剧

1,《昌晋源票号》

《昌晋源票号》是孙伟1994年执导上映,李丁、樊志起等主演的电视剧。版该剧讲诉发生在徐权府同胡府几十年来纠缠不休的明争暗斗。

2,《驼道》

《驼道》,以著名商号“大盛魁”的兴衰为背景,以主人公古海的命运为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一代晋商不屈不挠的创业史,谱写了一曲人与大自然殊死拼搏的雄浑壮歌。

3,《白银谷》

《白银谷》是由北京金天地影视公司、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出品,苏舟执导,侯勇、宁静、杜雨露、牛犇、刘威、刘莉莉、赵君主演的晋商历史剧。《白银谷》讲述了清朝末年山西票号的一段兴衰往事。

4,《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是胡玫执导的一部商战剧,由陈建斌、蒋勤勤、马伊琍等主演。该剧以乔家大院为背景,讲述了一代传奇晋商乔致庸弃文从商,在经历千难万险后终于实现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故事。



5,《当家大掌柜》

《当家大掌柜》由山西电影制片厂出品,唐宇编剧,周力导演,赵峥、童蕾、马少骅、张丹峰主演的历史年代剧。该剧讲述在清末民初,北方千年酿酒重镇尽善村,史、卫、霍三家时代酿酒,最终把“老白清酒”从手工业作坊向现代实业转型并最终做成民族品牌的故事。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