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孙权劝学的成语
㈠ 出自《孙权劝学》中的成语
刮目相看抄和吴下阿蒙
【解释】
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或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刮目:擦眼睛,表示用新眼光看人。)
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造句】
刮目相看:顽皮淘气的小强现在可是大有进步,令人刮目相看了。
吴下阿蒙: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做吴下阿蒙。
㈡ 出自孙权劝学的两个成语并解释
出自《孙权劝学》中的四个成语是: (1)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 (2)刮目相看(回用新的眼光来看待)答 (3)士别三日(形容人分别的时间很短) (4)开卷有益(比喻读书有用处)。 《孙权劝学》中表明吕蒙已经认识到读书重要性的语句是: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望采纳!!! 祝你 学习进步!!
㈢ 出自《孙权劝学》的成语有哪些
是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成语不光是四字的,还有五六七八九字的成语。
至于后面说的几个,都是由“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衍生而来。都是成语。
㈣ 《孙权劝学》中的成语有哪些
1.吴下阿蒙[ wú xià ā méng ]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 居处吴下一回隅的吕蒙。比喻答人学识尚浅。
出 处:晋·虞溥《江表传》:“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2.士别三日[ shì bié sān rì ]
指别人有进步眼光看待别人
出 处:《三国志》《江表传》
3.刮目相看[ guā mù xiāng kàn ]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出 处:宋·杨万里《送乡僧德璘监寺缘化结夏归天童山》:“一别璘公十二年;故当刮目为相看。”
4.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出自孙权劝学【作者】司马光【朝代】宋
㈤ 孙权劝学出自的成语
“刮目相看”和“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或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刮目:擦眼睛,表示用新眼光看人.) 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造句】 刮目相看:顽皮淘气的小强现在可是大有进步,令人刮目相看了. 吴下阿蒙: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做吴下阿蒙. 孙权劝学 朝代:宋代 作者:司马光 撰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文言文知识: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一词多义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 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掌管)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鲁肃过寻阳)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 古义:粗略的阅读 今义:捕捉猎物 (见往事耳)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就: 古义:从事。 今义:就。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 古义:认清。 今义:看见。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 卿言多务,孰若孤? 文章结构 1. 孙权劝学 2. 吕蒙始学 3. 鲁肃赞学:"非复吴下阿蒙,拜蒙母,结友而别"
㈥ 出自孙权劝学的,故事的两个成语,分别是什么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
吴下:长江下游江东一带,以三吴地区为核心的一片区域。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吕蒙原本出生行伍、没有文化,经孙权劝学后渐有学识,以白衣渡江战胜关羽而名扬天下。成语原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意思是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多用于他人有了转变,学识大进,地位由低攀高,从贫穷到富有。
出处
《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孙权劝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
《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孙权劝学》: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了呢?”
(6)出自孙权劝学的成语扩展阅读
1、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资治通鉴》(释义:木心不直,它的纹理就会歪歪斜斜,用这种木材制造的弓,虽然强劲,可是发射出去的箭矢也不会直飞目标。)
2、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资治通鉴》(释义:能选择别人的长处去学习它,这种长处自然也就属于自己了。)
3.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资治通鉴》(释义:德行胜过才能,叫做君子;才能胜过德行,就叫做小人。)
4. 不诚于前而曰诫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资治通鉴》(释义:事前不诚实而事后却表白自己诚实,这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怀疑而让人不相信自己。)
5. 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眩聪明,厉威严,恣强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资治通鉴》(释义:争强好胜,不愿意听到别人提缺点,喜欢放开自己的舌尖而驰骋辩才,显示小聪明,对人过于苛刻严厉,顽固不化且自以为是。这六点,都是君主应当特别加以警惕的毛病。)
6. 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资治通鉴》(释义:千钧重的弩弓,不会为了射一只小鼠而开动;万石重的大钟,不会因为一根草茎碰撞而发出声音。指大材不可用在小处,大事不会因小的动静而启动。)
7. 聪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资治通鉴》(释义:聪明通达的人要警惕过于明察;听得少、见得少的人要避免闭塞无知。)
8. 得财失行,吾所不取。——《资治通鉴》(释义:获得财物却丧失了德行(得不义之财), 这样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9. 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资治通鉴》(释义:离开自己的职位,或继续留任,都能出于正理,这就是高尚的人了。)
10. 夫登进以懋庸,黜退以惩过,二者迭用,理如循环。——《资治通鉴》(释义:让他升任,是为了奖励他的功劳;罢免他,是为了惩罚他的过错。这两方面常常可以交替使用。)
㈦ 写出出自孙权劝学的四个成语
出自《孙权劝学》中的四个成语是:
1.吴下阿蒙 (原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意思是人专没学问,现在属多用于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学识大进,地位由低攀高,从贫穷到富有。比喻学识尚浅)
2.刮目相看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3.士别三日 (形容人分别的时间很短)
4.开卷有益 (比喻读书有用处).
《孙权劝学》中表明吕蒙已经认识到读书重要性的语句是: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㈧ 出自孙权劝学的成语有哪三个急!!!
吴下阿来蒙
吴下:长江下游江东一源带,以三吴地区为核心的一片区域。
阿蒙:即吕蒙,吴人极喜加“阿”字,至今依然如此。吕蒙原本出生行伍、没有文化,经孙权劝学后渐有学识,以白衣渡江智胜关羽而名扬天下。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意思是人没学问,现在多用于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学识大进,地位由低攀高,从贫穷到富有。
造句:小明虽然以前成绩不太好,但经过努力,他有了很大进步,再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
刮目:擦擦眼。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擦眼。待,相看待
造句:小明在短时间内竟然进步这么快,真是让人刮目相待。
㈨ 写出出自孙权劝学的四个成语
孙权劝学
(1)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
(2)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3)士别三日(形容人分别的时间很短)
(4)开卷有益(比喻读书有用处).
夸父逐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