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祝福演講 » 國學演講稿

國學演講稿

發布時間: 2020-12-19 01:28:04

㈠ 請給我找一篇關於國學經典的演講稿。不用太多就五六七百字吧。內容要好

讓經典的種子開出璀璨之花

國學經典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傳承國脈的精神紐帶
,
《弟子規》
《三字經》
《史記》„„猶如一汪清泉潤澤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而
這其中,最讓我受益匪淺的便是——《論語》
。讓我們跨越時空,走進了兩千多
年前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
去聆聽他的諄諄教誨、
去感受他的人生智慧,
去追尋
他的仁禮之風。

《論語》中的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
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
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與之類似,《論語》中的另一句

溫故而
知新,可以為師矣」。其實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隨著自己文化修養的
不斷提高,
當回過頭在看到以前的學過的東西的時候,
就會有新的價值觀和判斷
能力。
孔子的這種學習方法古今通用,
也是為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
通過細讀
《論
語》
中的僅兩句話,
我就收獲了這一學習方法,
難道那些對國學經典不屑一顧的
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如若我們一味讀書而不勤於思辨,
就會被書本牽著鼻子走,
而失去主見,
學習的過程亦是味同嚼蠟,
所謂盡信書不
如無書,
即指此意。
但是,
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的學習和
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張網捕風,一無所得。子曰: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
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曰: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
中矣。

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論語》
不但詮釋了學習過程中溫習與思考的重要性,
還提醒我們要重禮儀。
「不學禮,無以立。」

只有簡單的六個字
,
卻含義深刻。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
立身。人無禮則不生
,
事無禮則不成
,
國無禮則不寧;做人沒有禮節就不能生活,
做事沒有禮節就不能成功,
治國沒有禮節國家就不能安寧。
不學禮,
不懂義的人;
只有言教,
沒有身教的人,
最終也無法以德服人,
無法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被淘
汰的。
兩千五百年前的夫子就是這樣教書育人,
而我們,
作為全國文明衛生城市
的小公民,正在接受著知識教育,更應該知書達理、舉止文明、談吐得體,提高
道德素質,
只有這樣才能學好知識,
成為一個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小學生,
一個
對社會有用的人。

正心修身,格物致知,克己復禮;躬行仁義,九思慧德,智道不失;立心
定於道,建中建極。兩千五百年的荏苒時光,沒有讓《論語》湮滅在汩汩的歲月
洪荒之中,反而因時間的打磨而顯出璀璨之華。

朋友們,用仁愛之心,為自己尋覓一個擁有文明和諧之美的桃花源吧。願
你播下精選的種子,收獲精美的花朵,閱讀經典之書,享受精緻生活。然後躺在
清風送爽的綠色大地上,
仰望那無邊無限的蔚藍屏障,
聆聽那動人心弦的國學經
典傳唱,它會讓你置身於另一個世界
——
一個充滿仁愛的和諧社會。

讓經典的種子在我們的校園里開出璀璨之花!

謝謝大家!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國學經典》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滾滾長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歷程,無不浸透著中華文化的精神。於是,千百年中國傲立於東方,歷史長河金鯉化龍,浩瀚的廣宇群星燦然,炎黃挺起五嶽的脊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韻;「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是辛稼軒吶喊的兩宋悲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是譚嗣同面對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膽

神州大地上,國學文化傳承千年。何為國學?是司馬遷熟悉華夏文明,留下了傳承民族魂魄的《史記》?是李時珍涉足千山萬水,遍嘗百草,用自己的親身體驗造福於後人的《本草綱目》?還是紀曉嵐精通經、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庫全書》?何為國學?不就是經那得起時間洗煉而沉澱下來的,能夠在千百年後還能給人以深刻啟示,讓人從中獲益的精神財富、文化積淀嗎?

《弟子規》是人們的生活規范,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范,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弟子規》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廢經廢倫,治安敗壞根由。貪瞋痴慢,人心墮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須從根本著手。圖挽犯罪狂瀾,唯有明倫教孝。誤根本為枝末,認枝末為根本。為求解決問題,反倒製造問題。君子唯有務本,本務邦國自寧。 俗雲:「教兒初孩,教婦初來」,兒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為主,及其長而不易變;故人之善心、信心,須在幼小時培養;凡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時,即當教以讀誦經典,以培養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曉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若幼小時不教,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無能為力矣! 三字經曰:「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教之道,貴以專。」,而非博與雜;故一部經典,宜讀誦百至千遍,蘇東坡雲:「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現在教學,壞在博與雜,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學生讀經、定力之培養,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賢明父母師長,深體斯旨;此乃中華文化之命脈所系,中華子孫能否長享太平之關鍵,有慧眼者,當見於此。 幾百年來,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一直堅信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時(0~13歲),記憶力非常好,應該把前輩的人生經驗、生活智慧記憶下來,牢牢地背記,並爛熟於心中。盡管此時他還不理解其深刻含義,但是先記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時機再反芻一樣,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能力也在成長,到了一定年齡自然醞釀發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領悟。如果在孩子在記憶、記憶力強的時候,不給他一些經典的東西儲存到腦子里,沒有「厚積」,怎麼能「薄發」呢?怎麼能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呢? 《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弟子」是指一切聖賢人的弟子,「規」「夫見」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解。所以是每個人,每一個學習聖賢經典,效仿聖賢的人都應該學的。《弟子規》沒做到,學習別的經典就很難得到真智慧。《弟子規》共360句(1080字),概述簡介,以精練的語言對兒童進行早期啟蒙教育,灌輸儒家文化的精髓。

㈡ 以國學為話題的演講稿

以國學為話題
想寫這樣一篇文章,想了很久,可是每當我想到這樣的題目時,心裡總很不是滋味,無論怎樣也下不去手去寫,題目太大,意味太深,想說出來的太多,可是腹中的筆墨太少,但今天,我實在是不能再拖下去了,我似乎看到了國學在當今教育中的慘淡景象,看到了文化的迷失,再不說出來,國學文化又該有如何的命運?即便是說出來,也覺得沒有幾個人會看,沒有幾個人會想,因為國學,正在孤獨中默默守望。——題記
觀數十年高考在中國的發展,重理輕文已成了學子們的普遍思想,俗話有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於是乎,在中國傳統主流教育中的文科與國學偏被遺忘,甚至成了理科生中沒用的學科。
對於現狀,作為一名傾向於文科的文科生,心中自有感慨萬分,卻也倍感無奈啊。當今世界發展之潮流並非學術研究,並非什麼大思想,並非是古時百家爭鳴的時代,現在國家倡導的是經濟,是民族復興與發展,要大力發展,必重視科技,想科技興國,必重視理科。但在發展生產力的同時,我們卻丟落了一些重要卻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思想的發展。因為國家的發展重視科學,所以後面直接面對社會的就是理科專業,國家得任意部門都需要一名理專的人來提高科技含量,並且,社會的企業注重實際效益,能帶來效益的人才就是好人才,科技常常注重創新,然而現在的科技卻被格式化,新中國的重理教育像科舉制重文那樣失去新意與活力。
所以回到高中,有多少學生忍著外界與社會所帶來的壓力從而艱難的選擇了文科,而且不僅數量極少,質量也實在不能恭維。因為教育重心的轉移,文科不可避免的失去主線,與社會脫軌,無論是就業還是一個人的成長,文科似乎只是被看作輔助性的東西,而不能作為人生的方向主流。盡管是一些文科生,也不明白自己的清晰方向與未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文科的失衡導致國家文化的殘缺,傳統文化的斷代,直至近幾年,中國又提出了弘揚傳統文化,注重提高文化實力。
這種亡羊補牢的方法,在短時間內可能對文科生產生積極影響,但究竟是把文化放在輔助方面。然而國家要發展和復興,卻只能把理科放在主要位置,因為它關系著國家的現實利益。但重理也絕不可輕文,特別是國學與古哲學等方面,原本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絕不應該在近代被丟棄。雖然我們倡導取之精華,棄其糟粕,但精華的部分一定要繼承下來,這便是文科發展民族文化而要完成的任務,這便是文科的意義。
現代文科切不可學文而不知文,文科應有文科的風范,文科有文科的重要與任務。若說理科為歷史的締造者,那麼文科便是歷史的承載者,文科不可不自重,不可不被重,中華民族的振興,中華文化的傳承,文科生必不可少,國學與文科必然會被歷史所留下來。

㈢ 國學經典(弟子規) 演講稿

《弟子規》是人們的生活規范,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范,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弟子規》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廢經廢倫,治安敗壞根由。貪瞋痴慢,人心墮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須從根本著手。圖挽犯罪狂瀾,唯有明倫教孝。誤根本為枝末,認枝末為根本。為求解決問題,反倒製造問題。君子唯有務本,本務邦國自寧。 俗雲:「教兒初孩,教婦初來」,兒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為主,及其長而不易變;故人之善心、信心,須在幼小時培養;凡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時,即當教以讀誦經典,以培養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曉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若幼小時不教,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無能為力矣! 三字經曰:「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教之道,貴以專。」,而非博與雜;故一部經典,宜讀誦百至千遍,蘇東坡雲:「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現在教學,壞在博與雜,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學生讀經、定力之培養,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賢明父母師長,深體斯旨;此乃中華文化之命脈所系,中華子孫能否長享太平之關鍵,有慧眼者,當見於此。 幾百年來,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一直堅信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時(0~13歲),記憶力非常好,應該把前輩的人生經驗、生活智慧記憶下來,牢牢地背記,並爛熟於心中。盡管此時他還不理解其深刻含義,但是先記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時機再反芻一樣,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能力也在成長,到了一定年齡自然醞釀發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領悟。如果在孩子在記憶、記憶力強的時候,不給他一些經典的東西儲存到腦子里,沒有「厚積」,怎麼能「薄發」呢?怎麼能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呢? 《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弟子」是指一切聖賢人的弟子,「規」「夫見」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解。所以是每個人,每一個學習聖賢經典,效仿聖賢的人都應該學的。《弟子規》沒做到,學習別的經典就很難得到真智慧。《弟子規》共360句(1080字),概述簡介,以精練的語言對兒童進行早期啟蒙教育,灌輸儒家文化的精髓。

解釋
總 敘 概述: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份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易解: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易解: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君子聞過則喜,小人聞過則怒。)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易解:侍奉父母要用心體貼,二十四孝的黃香(香九齡),為了讓父親安心睡眠,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床鋪扇涼,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溫暖被窩,實在值得我們學習。早晨起床之後,應該先探望父母,並向父母請安問好。下午回家之後,要將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離家時,須告訴父母要到那裡去,回家後還要當面稟報父母回來了,讓父母安心。平時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規律,做事有常規,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憂慮。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易解:縱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稟告。如果任性而為,容易出錯,就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讓父母擔心,是不孝的行為。公物雖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親知道了一定很傷心。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易解: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應該盡力去准備,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壞習慣)。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身體輕易受到傷害,讓父母親憂慮。(曾子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的事,使父母親蒙受恥辱。當父母親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是很容易的事;當父母親不喜歡我們,或者管教過於嚴厲的時候,我們一樣孝順,而且還能夠自己反省檢點,體會父母的心意,努力改過並且做得更好,這種孝順的行為最是難能可貴。 父母親有過錯的時候,應小心勸導改過向善,勸導時態度要誠懇,聲音必須柔和,並且和顏悅色,(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如果父母不聽規勸,要耐心等待,一有適當時機,例如父母情緒好轉或是高興的時候,再繼續勸導;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氣,此時我們雖難過得痛哭流涕,也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遇到責打,也無怨無悔,以免陷父母於不義,使父母一錯再錯,鑄成大錯。 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易解:父母親生病時,子女應當盡心盡力的照顧,一旦病情沉重時,更要晝夜服侍,不可以隨便離開。父母去世之後,守孝期間(古禮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懷父母教養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須調整改變,不能貪圖享受,應該戒絕酒肉(請參考地藏經,孝子應如何給往生者修福)。辦理父母親的喪事要哀戚合乎禮節,不可草率馬虎,也不可以為了面子鋪張浪費,才是真孝順。(論語: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祭拜時應誠心誠意,對待已經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樣恭敬。(論語: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出則悌)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易解:當哥哥姊姊的要友愛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處,一家人和樂融融,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與人相處不斤斤計較財物,怨恨就無從生起。言語能夠包容忍讓,多說好話,不說壞話,忍住氣話,不必要的沖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言語為福禍之門。孔門四科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可見言語之重要。)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易解:良好的生活教育,要從小培養;不論用餐就座或行走,都應該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長輩有事呼喚人,應代為傳喚,如果那個人不在,自己應該主動去詢問是什麼事,可以幫忙就幫忙,不能幫忙時則代為轉告。(「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不以奪取為目的。」青少年守則明言:助人為快樂之本。)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現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易解:稱呼長輩,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長輩面前,要謙虛有禮,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見長輩,應向前問好,長輩沒有事時,即恭敬退後站立一旁,等待長輩離去。古禮:不論騎馬或乘車,路上遇見長輩均應下馬或下車問候,並等到長者離去稍遠,約百步之後,才可以離開。(敬老尊賢)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易解:與長輩同處,長輩站立時,晚輩應該陪著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坐,長輩坐定以後,吩咐坐下才可以坐。與尊長交談,聲音要柔和適中,回答的音量太小讓人聽不清楚,也是不恰當的。有事要到尊長面前,應快步向前,退回去時,必須稍慢一些才合乎禮節。當長輩問話時,應當專注聆聽,眼睛不可以東張西望,左顧右盼。 對待叔叔、伯伯等尊長,要如同對待自己的父親一般孝順恭敬,對待同族的兄長(堂兄姊、表兄姊),要如同對待自己的兄長一樣友愛尊敬。 謹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 易解:早上要早點起床,晚上也別很早就睡覺。因為時光寶貴,轉瞬即逝,應當好好珍惜和努力。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 早晨起床後,務必洗臉、刷牙、漱口使精神清爽,有一個好的開始。大小便後,一定要洗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確保健康。(防止腸病毒,要學會洗手,手心、手背、指縫間均要仔細搓洗)(陶淵明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份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易解:要注重服裝儀容的整齊清潔,戴帽子要戴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襪子穿平整,鞋帶應系緊,否則容易被絆倒,一切穿著以穩重端莊為宜。回家後衣、帽、鞋襪都要放置定位,避免造成臟亂,要用的時候又要找半天。(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成功的一半。) 穿衣服需注重整潔,不必講究昂貴、名牌、華麗。穿著應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場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經濟狀況,才是持家之道。(不要為了面子,更不要讓虛榮心作主,無謂的開銷就是浪費。) 日常飲食要注意營養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不要挑食,不可以偏食,三餐常吃八分飽,避免過量,以免增加身體的負擔,危害健康。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易解:飲酒有害健康,要守法,青少年未成年不可以飲酒。成年人飲酒也不要過量,試看醉漢瘋言瘋語,丑態畢露,惹出多少是非?(論語:「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夫子勸勉我們:食物不要過分講求精美,烹調不要過分要求細致。) (老子說:聖人為腹不為目。飲食是為了吃飽肚子,不是為了滿足口目。) 走路時步伐應當從容穩重,不慌不忙,不急不緩;站立時要端正有站相,須抬頭挺胸,精神飽滿,不可以彎腰駝背,垂頭喪氣。(立如松,行如風,坐如鍾,卧如弓。) 問候他人時,不論鞠躬或拱手都要真誠恭敬,不能敷衍了事。進門時腳不要踩在門檻上,站立時身體也不要站得歪歪斜斜的,坐的時候不可以伸出兩腿,腿更不可以抖動,這些都是很輕浮、傲慢的舉動,有失君子風范。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易解:進入房間時,不論揭簾子、開門的動作都要輕一點、慢一些,避免發出聲響。在室內行走或轉彎時,應小心不要撞到物品的稜角,以免受傷。拿東西時要注意,即使是拿著空的器具,也要像裡面裝滿東西一樣,小心謹慎以防跌倒或打破。進入無人的房間,也要像有人在一樣,不可以隨便。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張張,因為忙中容易出錯,不要畏苦怕難而猶豫退縮,也不可以草率,隨便應付了事。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易解:凡是容易發生爭吵打鬥的不良場所,如賭博、色情等是非之地,要勇於拒絕,不要接近,以免受到不良的影響。一些邪惡下流,荒誕不經的事也要謝絕,不聽、不看,不要好奇的去追問,以免污染了善良的心性。 將要入門之前,應先問:「有人在嗎?」不要冒冒失失就跑進去。進入客廳之前,應先提高聲音,讓屋裡的人,知道有人來了。如果屋裡的人問:「是誰呀?」應該回答名字,而不是:「我,我!」讓人無法分辨我是誰?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其他版本:借人物 及時還 人借物 有勿慳】

㈣ 國學經典故事演講稿 演講稿開場白怎麼寫

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國學經典
當中華文化開始擺脫弱勢文化形象,挺直胸膛再次走向世界的時候,國人對自己的傳統文化便有了新的自尊與自信;當國人下定決心「走自己的路」的時候,對本民族文化又有了新的選擇和期待;當國人再度用新的眼光打量中華傳統文化的時候,赫然發現它竟是一個用之不勁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這就是——國學經典! 尊敬的老師、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國學經典」。 我從來不知道,在我牙牙學語時,媽媽教會的第一首古詩就是漢語言的精華;我也不知道,獨自玩耍時,媽媽播放的碟片就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我更不知道易學好記的百家姓原來也出自於中華的傳統文化。後來,在老師那裡,我知道了詩詞歌賦的對仗工整,詞采艷麗;知道了古風古韻的情思格律、平仄平收;知道了論語的和-諧自然、淡泊、清靜。我終於明白,媽媽,為什麼在我懵懂的世界裡便播下文明的種子;老師,為什麼在我學習的路上讓我們又誦讀又實踐。
這些言簡意豐,言少意深的文字深深地影響著我:
小時候,當其他小朋友丟失橡皮時,我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橡皮遞過去;當有的小夥伴摔倒時,我會鼓勵他堅強的爬起來;當我的繪畫作品得獎時,我會說出來和好友分享。因為我知道「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道理。
因為從小喜歡誦讀經典,我和其他同齡的孩子便有了幾分不同,老師們都誇獎我是最懂禮貌、最善良的好孩子。當同學們在下課盡情嬉戲的時候,我會
捧著一本散發油墨香的書靜靜的讀著;當他們因為一件小事而爭得面紅耳赤時,我會笑著去勸慰他們;當他們因為我游戲做得不好而埋怨斥責我時,我會一笑置之;當他們有了困難而需要幫助時,我會挺身而出,毫不猶豫。因為我不會忘記:「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點睛之筆。當村裡的孩子們守在熒屏前時,我會神遊於故事中的精彩世界,當天色已晚,月光朦朧時,我還不忘手捧一本《增廣賢文》漸漸沉入夢鄉。 因為喜歡讀書,在無意中我的積累量多了起來。精彩紛層的語文課堂,總是我施展才華的好地方。當老師提問「花有重開日」的下一句時,我會脫口而出「人無再少年」。不得不令其他同學瞠目結舌。他們哪裡知道,在課余時間,我早已把《弟-子規》、《三字經》、《增廣賢文》、《百家姓》等當成了我最好的夥伴!~
大詩人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群高尚的人對話。」是的,讀國學經典,更能賦予我們精神的力量,獲得極為豐富的營養,我們在書中學會做人的道理和准則,「胸有詩書氣自華」,以《唐宋詩詞三百首》為例,讀李太白詩,一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便讓我對大自然充滿嚮往,讀白樂天詩,一句「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碳賤願天寒」便讓我對百姓的遭遇充滿同情,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又讓我感覺天地間浩氣長存。
書讀的多了,就想把自己讀書的感悟記錄下來,於是,我養成了寫讀書筆記的好習慣,在筆記中,我摘抄了精彩的段落,記錄了腦海中霎時迸發的靈感,同學們經常問我:「楊明-慧,你怎麼那麼會寫作文呢?可有什麼秘訣?」其實啊,我哪有什麼秘訣,還不是書讀的多嘛!或許,這就是古人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吧。
與經典為友,伴幸福同行,經典是我成長的道路上最好的朋友。讓我們一起背誦經典詩文,接受經典的熏陶吧!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燦若雲霞,輝耀千秋。國學經典,這一用之不勁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如雲飄逸,如柳柔細,如水清澈、如友相伴。我相信,他一定會隨著優雅的韻律緩步鋪展, 將其智慧的光芒穿透歷史、跨越時空、歷久彌新。

㈤ 《國學誦讀感悟經典》要演講稿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這是《弟子規》裡面的一段,也是我最喜歡的一段。它告訴了我尊重父母的道理。它主要告訴我們在家裡,父母呼喚我們的時候,我們必須馬上回應,絕不能不理不睬,或慢慢吞吞;父母有事情吩咐我們時,我們要立刻行動,決不能出現懶散的情況,父母教導我們時,必須洗耳恭聽,當我們犯錯時, 在父母面前要大膽承認錯。天氣總是千變萬化,此時我們應該問候父母是否感到不適。回到家或出去必須和父母說一聲。雖然現在的生活環境比古代的好得很,大多數的人都過上無憂無碌的生活,但是,我們卻漸漸忘記了古代人的那種尊父母、愛父母、孝父母的那種精神。

大家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嗎?它講述的是周文王小時候孝敬父母的事,他每天天剛剛蒙蒙亮就起來,第一件事便是去問候父母,向父母請安。只要發現父親微有一點點不舒服,就會想盡辦法讓父親直到舒暢才放下心中的大石塊。他每天每夜都不知疲倦要去和父母問安。這種至誠至孝的精神,我們現代的孩子們為什麼做不到呢?主要原因是,我們雖然都有一顆想報恩於父母的心,但我們卻沒把它擺放在我們心裡最高的位置,更沒想過讓它高高在上的照著我們,成為我們前進途中的燈塔。
為什麼它是照亮我們前途的燈塔呢?做大事的人都知道,要做大事要先懂得尊重別人,而尊重別人必須要從尊敬父母開始啊!如果連尊敬父母都不會,就會成為一個沒有誠信的人,一個失去誠信的人怎麼能幹成一番大事業呢?所以,我們不應該太小看此事。

日常生活中,每天問候父母一聲,每天聽從父母命令,這些事有誰能真正做到,或許問到你,你也會感到羞愧,我也不例外,在家父母吩咐的事總是拖拖拉拉,吃飯只顧著吃自己的,想想自己的所做所為,真想找個洞鑽進去。所以尊敬父母、關愛父母那不是一件小事。

從今天起,讓我們從國學經典《弟子規》中吸取營養,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做一個尊父母、愛父母、孝父母的好孩子,為將來建設國家打下堅實的道德基礎。

㈥ 有關國學的演講稿,字數不要求太高,要求內涵深刻

悠悠天地,巍巍華夏。炎黃綿延八百代,國學流傳五千年。歷史車輪起自盤古,文化長河源從風騷。美刺殊文,備三五百篇詩詠;吉凶異畫,變六十四卦爻占。荀子勸學,博聞則青出於藍;庖丁解牛,久練而技進乎道。蘇武牧羊,屢餐雪於北海;莊周活鮒,必決水自西江。蒼涼悲壯,當推建安七子;平易流暢,盡在唐宋八家。引壺酌酒尚五柳,橫槊賦詩傳阿瞞。三言二拍,開話本之先河;南洪北孔,繼戲劇之雄風。江淹妙筆生花,文思大進;揚雄綉口吐鳳,辭賦愈壯。韓昌黎送走五鬼,李青蓮邀來三人。適興子猷常泛棹,思歸仲宣強登樓。染翰操觚,直使洛陽紙貴;執經問難,竟教明鏡不疲。閑捧竹根,飲李白一壺之酒;偶擎桐葉,品盧仝七碗之茶。岳飛數戰八千路,杜牧長醉廿四橋。大歷十才子,文不加點;蘇門四學士,機杼一家。才高八斗,應從馬頭草檄;學富五車,當效驢背成詩。驚神泣鬼,詩詞隨風生珠玉;遇雲繞梁,曲賦擲地作金聲。 國學燦爛,江山輝煌。太白詩,摩詰畫,左丘傳,司馬史,薛濤箋,右軍帖,稼軒詞,相如賦,屈子離騷,盡古今絕藝;滄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峽雲,洞庭月,彭蠡煙,瀟湘雨,揚子濤,廬山瀑布,皆宇宙奇觀。楊柳和煙彭澤縣,桃花流水武陵溪。曠野平原,騎士馬蹄輕似箭;斜風細雨,牧童牛背穩如舟。八百里洞庭,兩詩一文,但憑岳陽壯闊;三千里赤壁,獨詞雙賦,盡覽黃鶴風流。滔滔江水,洗凈千秋人物;浩浩天風,吹開大地塵氛。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漢霍光有「不學無術」之言,宋太宗出「開卷有益」之語。晴空看鳥飛,流水觀魚躍,樂讀《永州八記》,且識玄機宇宙;霜天聞鶴唳,雪夜聽雞鳴,閑賞《臨川四夢》,凈得清氣乾坤。覽《西廂》,知張孫杜鬥法普濟寺;閱《紅樓》,看寶黛釵調情大觀園。魏蜀吳晉,《三國演義》任我豪氣馳騁;經史子集,《四庫全書》由他風流縱橫。螢輝竹素,蠹去芸編。胸懷經典神亦煥,腹有詩書氣自華。 國學者,文化也。下人視之無益衣食住行,上者知其有助士農工商。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卷《孫子》鼎中原。元亨利貞,天地一機成化育;仁義禮智,聖賢千古立綱常。人浴蘭湯,不忘端午;客斟菊酒,常憶重陽。陳琳作檄愈頭風,堪當扁鵲聖手;杜甫吟詩除瘧鬼,何須華佗金丹。《靈樞》《素問》,皆傲於四境;《傷寒》《本草》,俱揚於八方。天文地理,《甘石》《水經》尚在;算術農事,《九章》《齊民》猶存。東海西湖,南州北國,夢里溪山尤壯麗;天象地質,人文物理,筆端談論自激昂。 嗚呼!國學曾遭磨難,文化飽受浩劫。秦皇有焚坑之舉,漢武懷罷黜之心。明重八股之風,清尚文字之獄。時至今日,此害尤深。歌手放歌,不知琴室七聲;書生讀書,難明文房四寶。自內改革,經濟發展;對外開放,西學囂張。五星旗下,書聲琅琅,盡是西洋音調;聖賢書旁,文筆洋洋,皆為拉丁模樣。九州風雷,萬馬齊喑。恨夷文之猖狂,異國學之衰微。嘆屈大夫再況汨水,哀賈太傅又謫長沙。是故有識之士,欲挽狂瀾於既倒;無畏之子,要扶大廈於將傾。復興古文,孤舟白雪常懷柳;倡導國學,匹馬藍關每憶韓。然而西學洶洶,國民惶惶。雖欲效女媧大神,只手補天;奈何如諸葛武侯,獨木難支。吟成賞月之詩,只愁月墮;斟滿贊春之酒,唯憾春歸。燈影憧憧,凄絕暗風吹雨夜;荻花瑟瑟,魂銷殘月照人時。 嗚呼!寒風蕭蕭,濁浪滔滔。武穆仰天長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嵇康伏地哀號:「《廣陵》一曲,於今絕矣!」

採納哦

㈦ 關於國學經典的演講稿

好些天沒上來了,不好意思。不知道是大人演講還是孩子演講,以及孩子有多大。下面是一篇小學高年級或者初中一年級的關於《弟子規》的演講稿:

大家好,我是來自某年某班的某某某,今天由我來為大家演講。

珍惜,這個主題,是我第二遍講了,但這對於我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為人子,早上要盡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寶貴的時光。

講到這里,大家一定能猜出我今天給大家帶來的話語了吧。沒錯,就是「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趁你還有精神的時候,學習迅速辦事。」這句話是歌德說的。他說的沒錯,如果我們不珍惜時光,就浪費了我們生命中的大好時光,所以我們要珍惜時光,讓每一分每一秒都有著她的價值。

最後請大家跟我一起念一遍「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謝謝大家!

下面一篇是適合大人的:
各位老師、同學大家下午好!
非常有幸,今天能在這個講台上和大家一起談談,我心中的國學。

所謂國學,從字面上理解,指我國傳統的學術文化,包括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等。對於我來說,國學一直是以文學的形式紮根在心底,從為萌發的種子,到後來的發芽,抽枝,長葉,終成了一朵在神州大地上翩躚起舞的文學奇葩。

其實從文字在倉頡手中誕生的那一刻起,文學便註定要以無限的魅力,支撐起一個民族的脊樑。請留心看看,在斑駁歲月的甲骨上,在風塵歷史的竹片里,在絢爛千年的錦帛中,處處記錄著文學的美麗容顏。

國學之根——《詩經》
詩經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一直存活於心。其中,一句爛熟於耳的「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寫愛情,算是到了某種極致,至今,甚少言語能出其右。想想在幾千年前,便有如此絕妙的語句,單從這一點看,就可看出,國學一詞背後,是以深厚的文化為底蘊形成的。
但詩經並不會因此而同想像中那般疏遠而不可親近,其實它只是民歌。只不過,在我們渡河的時候,被無聲地遺忘在另一個時代,當我們想起,返身去尋找時,它已經沒入歷史的河流之中。於是現在大家漸漸習慣於唱「小老鼠,上燈台,偷油吃,下不來。」而但忘了「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對於詩經,我們用詩的清雅去尋找,用經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許是我們前世的前世,我們心底曾經響過的聲音。我們曾一起吟誦的歌謠。
詩經三百,不過是前生無邪的記憶。

國學之莖——唐詩
漢唐,中國民族五千年裡最輝煌的歲月,它遺留下的風韻灑入我們的血液里,像金子一樣熠熠生輝。
唐朝是我國古典詩詞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在所有的古代文學體裁中,興許是我們最熟悉的。很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或老師就一字一句教予我們「床前明月、春眠不覺曉。」但當時也只是學得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殊不知,唐詩也有它的美麗與哀愁。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的《山居秋暝》。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於山石之上,清幽明凈的自然美,宛若一縷清風,滲入心扉。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的《月下獨酌》。月和酒,一直是李白的最愛,可兩者都蘊含孤獨,不得志,愁悶之意。前一句「獨」,後一句「孤」,李白在塵世中活得無可奈何,唯一可以陪伴左右的,只是影子,單薄且虛妄。
不同的詩人,會有不同的人生經歷,筆下詩句的情感也會迥然不同。而唐詩,也正因此變的瑰麗多彩。

國學之枝——宋詞
宋詞從唐詩發展而來,汲取了《詩經》《楚辭》的營養,一直到現在,仍陶冶著人們的情操。
柳永、李清照、晏殊用柔婉的文筆,細密的心思,寫盡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雨霖鈴》中的一句「多情自古傷離別」在秋風蕭瑟時,柳永將自己的真實情感用文字表達得如此凄婉動人。而晏殊用「夕陽西下幾時回」的慨問道對美好景物的留戀。反之,蘇軾、辛棄疾的氣魄便如虹,慷慨的高昂之調用一句「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便能震撼住人心。
宋詞無疑是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枚巨鑽,它是一座芬芳的大花園,有傲骨佇立的梅,有嬌艷依人的杜鵑,更不缺大氣豐村的牡丹,如此千姿百態,奼紫嫣紅的花兒趕趟兒開,怎可能不多彩絢爛呢?

國學之葉——元曲
元曲給我的印象一直以來都是十分獨特的,所以它才有資格與唐詩宋詞鼎足並舉。
馬致遠是我最愛的戲曲家之一,也是元代最優秀的散曲家。他的《天凈沙.秋思》或許許多同學都熟知。一個人,僅用二十八個字,就能把秋意那樣清晰地描摹出來,下筆又是那樣淺淡。且「不著一字,盡顯風流。」成就了一種蕭瑟、蒼涼的馬致遠意境。當夕陽西下,馬致遠還是那個遠在天涯的斷腸人......
從馬致遠一人,影射出元代作曲家水平之高超。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斗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這些均是元曲用葆其藝術魅力。

國學之花——文學
我心中的國學,是古代文學這株攝人心魂的美麗花朵。從清雅的詩經。到瑰麗的唐詩宋詞,纏綿的元曲,無一不詮釋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大家也許都讀過中國的四大名著,那就更應能深體會到古代文學的吸引力,且不言水滸紅樓的忠義與酸辛,但是三國里曲折的情節,令人驚嘆的韜略,就是如此引人入勝。何等華麗的辭藻,也難以形容其藝術程度之高。
因此,古代文學無疑是中國國學中猶唯突出的傳統學術文化。它罩著迷離唯美的光環,溢出清淡純粹的芬芳,卻又不失歷史沉香的氣息,即使在世界上,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最後,願我心中的國學能如沖天的火焰,點燃越來越多龍之傳人的瞳孔!

謝謝大家。

以上謹供參考。

㈧ 一篇有關國學的原創演講稿,三分鍾左右,必採納。

我來

㈨ 國學演講稿

做國學薪火的傳承者

在接觸國學之前,我總以為那些四書、五經是前人的事,是他們考取功名的途徑,是遠離我們幾千年的過時的古思想,與我們現代人沒多大關系,況且那些之乎者也的東西既看不懂也聽不懂。然而生活中的兩件小事改變了我的看法。
前年我們家鋪地面,請來了一位瓦工師傅。我在一旁看他幹活,他拿著水管找水平,用墨線吊直,又用尺子量過來量過去,我覺得他幹得太慢,便催促道:「不用太認真,差不多就行了。」他卻說:「馬虎不得,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我當時一愣,他這句話來自舊唐書《大戴禮記·保傅》:「《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君子慎重始也。」他用得如此自然,如此恰當。還有一次,我去一個服裝店買衣服,服務員滔滔不絕地介紹著各種衣服,我有些心煩就說:「我長得又矮又胖,穿上不好看。」她說:「大姐,看你心廣體胖,多有福氣。」一句話說得我樂滋滋的。她會用《大學》里的一句來討顧客的歡心。這兩件事告訴我,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直在中國百姓中傳承,這國學經典是我們百姓的道德水準,是生活行動的指南。
是的,仔細想來,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也正是因為有它的傳統文化為基石,才使各種災難望而卻步。08年汶川地震後,我們的溫總理第一時間到達災區,親自指揮搶險救災,在被掩埋的小學廢墟旁,溫總理用嘶啞、哽咽的話語,向廢墟中的孩子喊話,年過花甲的總理,已經哭得不成樣子了。營救中他親自動手幫忙。當他得知由於橋梁倒塌,彭州市10萬群眾被堵在山中,救災人員和物資無法運入時,救人心切的總理在電話里大喊:「我不管你們怎麼樣,我只要這10萬群眾脫險,這是命令!」之後他把電話掛了。記者還看到總理向前往汶川的登機部隊領導發出指示,「我就一句話,是人民養育了你們,你們自己看著辦。」
我們的總理愛民如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大學》里「如保赤子」的思想。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總理給人民樹立的榜樣。因此,中國人民是優秀的。地震中,面臨生死考驗,都江堰市聚源中學15名上課老師放棄了轉瞬即逝的逃生機會,用自己的生命給孩子打開了一條條獲救之路。德陽市漢旺鎮50歲的譚老師張開雙臂趴在課桌上,挽救了四名學生。遵道鎮歡歡幼兒園的瞿老師用身體擋住了水泥板,救了懷里抱著的孩子。
也正是因為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道義,且代代相傳,才有那躺在木板上,忍受著傷痛的孩子,還不忘行少先隊禮表示感謝的感人場面,才有那十幾萬子弟兵捨身救災民的動人事跡,也才有那十三億人民捐款捐物,心系災區的強勁力量。還有什麼困難戰勝不了的呢?
從國家領導到普通百姓,從老、中、少三代人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於是,已過不惑之年的我拿起了《論語》,去學習如何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去學習如何交友,如何做君做臣,感悟儒家學說的中心思想 「仁、義、禮、智、信」。拿起了《大學》去領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新思想,去領悟「邦畿千里,惟民所止。」,「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去領悟「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的財富觀。也拿來起《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學習古人遵循自然之道,追求「和」的理念……我也將拿起《孟子》及更多的國學經典去學習品讀,盡管很多地方還不能領悟,盡管由於年齡的原因記不住多少,但我依然堅持去學習,因為我是一名教師,站在講台上,為了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要去做一個國學薪火的傳承者。

㈩ 國學演講稿初中生800字數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國學經典》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滾滾長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歷程,無不浸透著中華文化的精神。於是,千百年中國傲立於東方,歷史長河金鯉化龍,浩瀚的廣宇群星燦然,炎黃挺起五嶽的脊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韻;「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是辛稼軒吶喊的兩宋悲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是譚嗣同面對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膽

神州大地上,國學文化傳承千年。何為國學?是司馬遷熟悉華夏文明,留下了傳承民族魂魄的《史記》?是李時珍涉足千山萬水,遍嘗百草,用自己的親身體驗造福於後人的《本草綱目》?還是紀曉嵐精通經、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庫全書》?何為國學?不就是經那得起時間洗煉而沉澱下來的,能夠在千百年後還能給人以深刻啟示,讓人從中獲益的精神財富、文化積淀嗎?

《弟子規》是人們的生活規范,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范,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弟子規》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廢經廢倫,治安敗壞根由。貪瞋痴慢,人心墮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須從根本著手。圖挽犯罪狂瀾,唯有明倫教孝。誤根本為枝末,認枝末為根本。為求解決問題,反倒製造問題。君子唯有務本,本務邦國自寧。 俗雲:「教兒初孩,教婦初來」,兒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為主,及其長而不易變;故人之善心、信心,須在幼小時培養;凡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時,即當教以讀誦經典,以培養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曉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若幼小時不教,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無能為力矣! 三字經曰:「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教之道,貴以專。」,而非博與雜;故一部經典,宜讀誦百至千遍,蘇東坡雲:「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現在教學,壞在博與雜,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學生讀經、定力之培養,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賢明父母師長,深體斯旨;此乃中華文化之命脈所系,中華子孫能否長享太平之關鍵,有慧眼者,當見於此。 幾百年來,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一直堅信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時(0~13歲),記憶力非常好,應該把前輩的人生經驗、生活智慧記憶下來,牢牢地背記,並爛熟於心中。盡管此時他還不理解其深刻含義,但是先記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時機再反芻一樣,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能力也在成長,到了一定年齡自然醞釀發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領悟。如果在孩子在記憶、記憶力強的時候,不給他一些經典的東西儲存到腦子里,沒有「厚積」,怎麼能「薄發」呢?怎麼能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呢? 《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弟子」是指一切聖賢人的弟子,「規」「夫見」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解。所以是每個人,每一個學習聖賢經典,效仿聖賢的人都應該學的。《弟子規》沒做到,學習別的經典就很難得到真智慧。《弟子規》共360句(1080字),概述簡介,以精練的語言對兒童進行早期啟蒙教育,灌輸儒家文化的精髓。
國學經典是中國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傳承國脈的精神紐帶,是炎黃子孫奮斗不息,富國強兵的力量源泉!它猶如一束光芒潤澤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

還記得精忠報國的岳飛,力抗金兵,保家衛國,即使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卻依然誦出「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的民族氣概!

還記得一代梟雄曹操,東臨碣石,釃酒臨江,即使歲月染白了他的須發,仍舊高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壯懷好歌!

還記得亂世漂泊的李清照,將國家之恨紡成染柳煙濃,吹梅笛怨的哀愁,縱然簾卷西風,瘦比黃花,仍舊吟出「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豪言壯語!

那或鏗鏘或柔美的詞章,濺落在歷史的長河裡,激起遙遠的絕響!

國學的經典,華夏的輝煌,成就了偉人的不朽,締造了民族的昌盛。國學文化,是華夏民族的靈魂,是炎黃子孫的精神脊樑!讓我們一起誦讀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化,肩起民族復興的偉業,讓中國這條龍騰飛在世界東方!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