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演講稿
退步原來是向前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這首禪詩在人生的哲理上闡釋了以退為進的道理,亦說明了謙沖為懷的宏大心胸。
班上學生常常為了綠豆芝麻小事,吵得沸沸揚揚,有時甚至鬧得不可開交。因此我經常會勸他們以退為進,不要斤斤計較,有時候其實吃虧就是佔便宜,先哲曾經告誡我們「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退後其實就是向前」的現象。例如扔石頭,手臂一定要往後拉一下,再往前扔,才會扔得遠;再如:立定跳遠,一定要先蹲下來,再往上跳,才會跳得遠。我們再仔細瞧瞧農夫插秧的動作,他們是一排一排退後插的,動作看來是向後退,其實成就是向前推進的,因此我們就不難理解這首禪詩的意境了。
有一句話「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十年寒窗苦心鑽研,韜光養晦,潛心修持,專心致志,戮力奮發,在艱辛寂寞的道路中,終於淬練出邁向高峰的能力與勇氣,諸如此例,不勝枚舉。
越王句踐決心興越滅吳,勵精圖治,卧薪嘗膽,與越民同甘共苦,十年如一日,終於完成了十年前的願望,復興自己的國家。
舉凡古今中外,在專業領域上卓然有成的科學家、藝術家,乃至企業家,往往都是嘗盡了無數的辛酸和艱苦而造就的。
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在研究電燈的過程中,有過上千次失敗的紀錄,因失敗累積了無數的經驗,終於獲得成功。王羲之刻苦自學的精神,在在令人動容;他精湛的書法藝術,來自長久的、潛心的訓練,終於成就一代「書聖」。進德修業,如果有謙沖、禮讓、自我要求的心,就會不斷的向前進步。其實以退為進的「退」,是一種謙沖、禮讓、自我要求的決心與毅力,不是退縮、膽怯、呆滯不進的鼠輩之類。
美國總統林肯十分重視大眾對政府及他本人的批評,即便是罵自己的,只要言之有理,必定欣然接受。有一次他和兒子驅車上街,遇到一列軍隊通過街市,林肯隨口問一個路人:「這是什麼?」他原本想問的是「這是哪個州的兵團?」,但沒說清楚,路人以為他不認識軍隊,便粗魯的回答他:「這是聯邦的軍隊,你真是個他媽的大笨蛋。」林肯面對路人的斥責,只說了聲「謝謝」,毫無半點怒容。大哉!林肯總統!豁達的胸襟,優雅的風度,何等高明的政治家呀!
明代楊守陳的官職是洗馬,是太子外出活動的先行官。有一次,他告假返鄉探親,途中住在驛站,驛站長不知洗馬是什麼官,跟他平起平坐,並且冒冒失失的問道:「你官職是洗馬,一天要洗幾匹?」楊守陳故意答道:「勤快就多洗,偷懶就少洗,沒有定數。」不久,驛站長接到通報,說一位御史要來,他就叫楊守陳讓出上房,楊守陳說:「等他來了,再讓也不遲。」御史到了,一見是自己的老師,立即向他行禮請安。驛站長見狀,慌忙撲倒在地,乞求饒恕,楊守陳卻一點也不怪罪他。
雍容大度的人,無須逞口舌之爭,只要有一些雅量,就能夠換取他人的感激和信任.
『貳』 勵志,哲理方面的演講稿
青春是一座金字塔。生活要求我們不斷向上攀登,生命要求我們不斷實現人生的飽滿,達到光輝的頂峰。青春是一把豎琴,青春的我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彈奏出屬於我們少男少女的青春之歌。
充滿陽光的青春
操場上,陽光下,一個個少年正向著終點沖刺,不遠處,女孩們一邊跳著皮筋,一邊唱著「小皮球,香蕉梨,馬蘭開花二十一……」在這片洋溢著青春氣息的操場上,少男少女們快樂的跳躍著,呼喊著,對他們來說,這里,是散發自己獨特魅力的最好場所。
陽光,不僅僅是活力,它還是一種興趣愛好。現在,我們身邊總是圍繞著一股「流行風」。「什麼服裝最流行」、「最喜歡什麼明星樂團」……這些都是我們茶餘飯後一直討論的話題。「流行」充斥著整個校園,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不再乏味。
充滿書香的青春
教室里,書聲琅琅,美麗恬靜的校園里隨處都能聞到陣陣書香,這書香與窗外鳥兒的鳴叫聲,樹木「沙沙」的搖擺聲相呼應,成為了獨特的校園景象。
書,貫穿了整個校園生活。午休時間,許多同學跑上跑下忙著去圖書館借書,也有些同學正手持一本書,或是小說,或是名著,悠閑地坐在長椅上看著,還順便欣賞了一下周圍怡人的風景。真可謂是「書香陣陣,不亦樂乎」。
有些叛逆的青春
家長,老師期盼我們在他們所鋪就的軌道中運行,可我們還是時不時的偏離,這就是叛逆。正值大好春光的我們無論什麼事都有自己的想法,有時被家長們教育幾下,在他們面前還一副低頭認錯的模樣,沒過多久就又犯了,不過,叛逆正是我們這些少男少女們特有的個性,不叛逆的青春會是多麼乏味,隨心所欲的感受正是我們所希望的,但卻不太可能完全實現。
讓我們用如火的熱情裝點青春,隨著青春的旋律,踏著青春的舞步,登上成長的舞台,盡情地放飛青春!
『叄』 富有哲理的演講稿
人生哲理的演講(3-5分鍾)
同硬幣有正反兩面一樣,人生也有兩面。光明,幸福,愉快,希望•••這是正面;黑暗,詛咒,絕望,憂郁•••這是反面。如果讓你選擇,你會選擇正面還是反面呢?有以位日本武士,有一次面對實力比他的軍隊強十倍的敵人,他決定打贏這場硬仗,但是他的部下卻表示懷疑。當他率領部隊經過神廟時,他停了下來,說:「我們在神廟前用硬幣問卜,如果硬幣正面朝上,那就表示我們能贏,否則就輸,那我們馬上撤退。」武士拿出硬幣,當眾投出。大家睜眼一看,正面朝上。大家歡呼起來,充滿勇氣和信心,恨不得馬上上戰場投入戰斗。最後,他們大獲全勝。一位部下說:「感謝神的幫助。」武士說:「這是你們自己打贏了戰斗。」他拿出硬幣,大家一瞧,原來硬幣兩面都是正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你要想贏得勝利,就不能總把眼光放在黑暗的一面,那隻會讓你徒曾煩惱,還會影響你的身心健康。結果,你就會覺得萬事不順。
明人陸紹珩說,一個人生活在世上,要敢於「放開眼」,而不要動不動就皺眉頭。
「放開眼」和「皺眉頭」就是對人生兩面的選擇。你選擇正面,就能樂觀自信,勇敢地應對一切;而你選擇反面,就只能緊鎖眉頭,鬱郁寡歡,成為失敗者。
毛澤東在一篇著名的文章《為人民服務》中寫道:「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這教導我們對事物要有正面的看法,不要被負面的東西壓倒。
在井岡山斗爭時期,面對極端懸殊的敵我力量對比』有人悲觀了,懷疑「紅旗到底能打多久」?而毛澤東則充滿信心地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寫道:「馬克思主義者不是算命先生,未來的發展和變化,只應該也只能說出個大的方向,不應該也不可能機械地規定時日。但我所說的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決不是如有些人所謂『有到來之可能』那樣完全沒有行動意義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種空的東西。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髙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毛主席的這番話盡管講的是革命,但也包含豐富的人生哲理,只有樂觀自信的人才能在別人悲觀時,看到生活美好的一面——如朝陽和嬰兒一樣的希望。
選擇人生的正面,你會看到光明和希望;反之,則會體會到黑暗與失敗。
美國著名教育家海倫•凱勒是一名天生的殘疾人。盡管雙目失明但她沒有自怨自艾,而是在家庭教師的幫助下學習。她沒有因為自己的殘疾而選擇人生的背面,並沒有因為雙眼看不見光明而選擇黑暗,她選擇了人生的正面,選擇了希望與光明之路。她的努力使她成為著名的學者。
請展開您緊皺的眉頭吧,不要陷入生活中不如意的一面而意志消沉、情緒低落,這樣你永遠也嘗不到勝利的果實。放開你的眉頭,認真去體驗一顆櫻桃的甜、一塊餅的香,去享受春天燦爛的剎那、秋月似水的柔情。
諾貝爾物理、化學獎得主居里夫人說:「我們生活中最好的,而且是最快樂的幾年,還是在這個簡陋的舊棚屋裡度過的,那個極可憐的棚屋裡有極大的寧靜:有時候我們來回走著,一面密切注視著各種實驗的進行,一面談著目前和將來的工作。若覺得冷,在爐旁喝一杯熱茶,就又舒服了。我們在一種特殊的專心的景況下過生活,像是在夢里。」盡管環境惡劣、經濟拮據她都沒有被打倒。那時,她想的不是絕望,而是自己的研究給人類帶來的福音。你認為居里夫人是選擇人生的反面還是正面呢?
人生在世,只有區區數十年。選擇反面,你的一生將碌碌無為,以失敗告終;而選擇正面,你的一生將燦爛無比、精彩絕倫。
讓你的人生從現在開始輝煌吧
『肆』 一篇哲理性的演講稿
我2 人之初 充
是 9 性本善 搔
女 3 性相近 賭
兼 5 習相遠 產
職 2 苟不教 擰
8 性乃遷
需 4 教之道 墟回
要 4 貴以專
+ 6 ...... 淪答
我 2
右 扶
邊 淚
數 戒
字
繹
『伍』 有哲理的演講稿
沒有上學的時候,總是羨慕人家背著書包上學;
當進入幼兒園後,希望由期待變成了現實時,調皮搗蛋的性子使之發現上學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好玩,還是自由好,同時又覺得上了小學後也許會變的好起來;
3年過去了,我進入了小學,超標超幅的家庭作業使我總是回味在幼兒園時的美好,並為了盡快擺脫這些討厭的家庭作業,又極力的想進入初中;
6年過去了,我進入了初中,在頭一學期中我就認識到了早晚自習的可怕,但又無可奈何(老師會打人的,不打人的也有變相的體罰),於是乎,遍憧憬起敢於和老師進行對抗的高中生活;
3年過去了,我進入了高中,高一的灑脫使我發現了高二高三功課帶來得的沉重壓力,當我從大哥的嘴中聽到大學的自由生活後,上大學遍成為了我的前進動力;
3年過去了,我進入了大學,之後遍發現所謂的自由生活其實就是沒規律~不健康的頹廢生活,至今我都覺得我很頹廢~很厭煩.今年我就要大4了,隨之4年的大學生活也將面臨結束(有可能讀研,繼續留讀大學),進入社會已成為必然的趨勢,但現在回想一下過去,又展望一下未來,令我很是矛盾.希望進入社會是希望我能有個成功的未來,同時在縱觀社會的真實後又產生了對於社會的恐懼.現在,在校時期的純真已令我戀戀不舍,但最終的結局已是無法改變,我要進入社會了~~~!!!
也許......
N年過去了,我終於上班了,當領略到就業的壓力與工作的繁忙之後,才體會到無憂無慮的校園的美好;
N年過去了,我結婚生子了,當我度過愛情的蜜月與最初得子的喜悅之後,才發現婚姻的疲憊與育子的負擔是無法與單身時的自由所媲美的;
N年過去了,我人到中年了,當我每次飲酒過度後發現身體的不適,第二天又不得不蹦附酒席,才發現地位帶來的並不只是美好,它也可能吞噬你的健康與良心,而年輕時的激情與沖動已漸漸被時間抹去;
N年過去了,我面臨退休了,當往日門庭若市的繁華轉為寒星點點的冷清時,我才發現人親的冷暖,而平時要好的朋友也因自己的追求與自己行同陌路;
N年過去了,我年老體衰了,當大病一場之後,已是卧床不起的我才發現自己是不久於世,這時我會不禁的回味過去,思索現在還有什麼值得好留戀的,老伴?子孫?根據平生的經驗暗想,也許死後遍會清楚吧;
其實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是寶貴的,即使再無聊乏味,其中也是有耐人尋味的地方.生命固然精彩是因為活著.故偉人曰:一萬年太久,只爭今朝.
『陸』 關於人生哲理的演講稿
我小時來候羨慕過小鳥,因源為它能夠展翅翱翔在碧藍天空之中,到了現在長大後的我卻失去了孩提時代的美夢,反而更傾向於畢業後能夠找到一個好工作安穩過每一天。我想或許不只是我每個人都是這樣,長大後也同樣失去了孩提時代的美夢吧,人的一生之所以活得對自己來說有意義就是因為有一個目標有一個夢,但是最美好的夢往往會被最冷酷的現實所摧殘,讓每一個人都失去最初也是最美麗的夢。我認為人之所以越長大越變的現實變的老古板,就是因為失去了孩提時代的憧憬,就像一棵樹斷了根一樣失去了往日的神氣,所以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人心逐漸變的迂腐醜陋,衷心希望每個人都不要忘記自己的最直接也是最純潔的孩子氣。何必要把一切都看得那麼凝重失去生氣,請讓世界填滿繽紛的色彩吧
『柒』 人生哲理演講稿
說到人生嗎?
人生有「十樂」!不但可愉悅精神,充實生活,豁達心胸,且可調節情緒,清靜無比,增加休質,益壽延年。
1.知足常樂。行坐安然,貧富安然,名利不貪,恬淡寡慾,清靜無為,寧靜致遠,知足賽過長生葯,常樂好比活神仙。
2.天倫之樂。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賞心於夫妻之情、兒女之情、祖孫之情、手足之情中,則飄飄欲仙也。要增進天倫之樂,就得互敬互愛,家庭和睦。
3.運動之樂。生命在於運動,適當運動,持之以恆,長壽之道也。
4.助人為樂。少想自己,多想他人,把幫助別人當作最大的樂事,則心情爽快,胸襟開闊。
5.忘年之樂。人雖年長,忘年之交不可少,要不拘年歲行輩而多和青年人交知心朋友,萌發童心,產生愉快、輕松、樂觀,充滿希望的情緒,從而有益於身心健康,延緩機體衰老的進程。
6.忍讓之樂。萬事之中,忍字為上,和字為貴,必須有忍性,事情才能成。古人雲:忍得一時之氣,可免百日之憂。忍能化干戈為玉帛,忍可顯示你的大度。
7.寬容之樂。寬乃心寬,容乃容人,容事,嚴於律已,寬以待人,豁達樂觀,可使心情舒暢,青春常在。
8.讀書之樂。知識是人之精神食糧,活到老學到老,是人類至高無尚的追求。博覽群書,豐富知識,是認識世界的精神動力,也是人生中最快樂最執著的追求。
9.想像之樂。想像,有對往事的回憶,有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回憶兒時的天真爛漫,回憶青年時的傾心如意,則能使人沉浸在歡樂和幸福的追憶之中,勤於幻想,樂於思維,是健康之友。
10.平靜之樂。靜乃安靜、清靜、文靜。心靜則天寬、情緒穩。因此,生活中,任爾東西南北風,我乃穩坐釣魚台,勝不驕,敗不餒,心靜則體健。
你把這個記下,保正你合格.
『捌』 3分鍾演講稿 含哲理
篇一:課前三分鍾演講稿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學會感恩。
感恩,其實是無處不在的。我站在這里的理由是什麼?就是感恩。感謝老師同學的支持愛戴,感謝學校給予的機會,感謝母親的培養,感謝我自己的付出。因為感謝著這些,我今天便站在這里了。
宗教是最崇尚感恩的。他們感謝天神,感謝主。當然,我們感謝的,遠比他們要多很多。
感謝父母,他們給予你生命,撫養你成人;感謝老師,他們教給你知識,引領你做「大寫的人」;感謝朋友,他們讓你感受到世界的溫暖;感謝對手,他們令你不斷進取、努力。
感謝太陽,它讓你獲得溫暖;感謝江河,它讓你擁有清水;感謝大地,它讓你有生存空間。
感恩,是一種心態,一種品質,一種藝術。
感恩是樂觀。感謝困難,感謝挫折,不是樂觀么?感謝對手,感謝敵人,不是樂觀么?對於我們不甚喜歡的一些人和事物,盡量想到它的正面,想到它對我們的利處,從而去感謝它,不是樂觀么?所以,感恩,是一種樂觀的心態。
感恩是禮貌。有人幫助了我們,我們隨口說聲「謝謝」,可能會給對方心裡帶來一股暖流。有人為我們付出了許多,我們感謝他,他可能會更加多的幫我們。懷著感恩的心,(90後青春勵志演講稿大全)是有禮貌,是知恩圖報。所以,感恩,是一種有禮貌的品質。
感恩是畫筆。學會感恩,生活將變得無比精彩。感恩描繪著生活,將生活中大塊的寫意,揮灑得酣暢淋漓;將生活中清淡的山水,點綴得清秀飄逸;將生活中細致的工筆,描繪得細膩精美。所以,感恩,是一種多樣的藝術。
常說:「三有三為。」
心中有祖國,為祖國做件事。不是為了回報、感謝偉大的祖國么?
心中有集體,為集體做件事,不是為了回報、感謝溫暖的集體么?
心中有他人,為他人做件事。不是為了回報、感謝生活中的每個人么?
有人說,忘記感恩是人的天性。當我們偶然來到這個世界上,什麼都還沒來得及做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開始享受前人帶給我們物質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這就提醒著我們每一個人,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常懷感恩之心,我們便會更加感激和懷想那些有恩於我們卻不言回報的每一個人。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我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悅。常懷感恩之心,便會以給予別人更多的幫助和鼓勵為最大的快樂,便能對落難或者絕處求生的人們愛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報。常懷感恩之心,對別人對環境就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賞。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學會珍惜你的幸福,學會感謝你身邊的一切,因為珍惜才會擁有,感恩才能天長地久……
感恩,是我們生活中永恆的話題課前三分鍾演講稿哲理課前三分鍾演講稿哲理。學會感恩,學會熱愛生活。我們將會感受到更多快樂。
『玖』 急求一篇演講稿主題為人生哲理等(5分鍾左右)
不知在座的各位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則管理寓言。 有個人經過一個建築工地,問那裡的石匠們在干什麼? 三個石匠有三個不同的回答。 第一個石匠回答:「我在做養家糊口的事,混口飯吃。」 第二個石匠回答:「我在做很棒的石匠工作。」 第三個石匠回答:「我正在蓋世界上最偉大的教堂。」 這三個石匠,雖然做著同一樣工作,人生的境界卻不可同日而語。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人生目標,有為權的,其畢生目標是「囊括四野,並吞八荒」;有為利的,終生目標是「封妻蔭子,金銀滿箱」;有為名的,不惜「一將功成萬骨枯」;有求財的,哪怕「人為財亡,鳥為食亡」;也有為情愛的,上天入地死死生生覓知己。 當然,也有「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屍還」的慷慨忠歌和「替天行道,揭竿而起」的英雄壯舉;也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更有「天下為公、立黨為公、一心為公」的豁達胸懷。 沒有目標,你就會感到空虛和無聊。要謀求成功和幸福,我們的人生就不能沒有一個目標。目標對於成功,猶如空氣對於生命,沒有目標的人不可能成功。 如果一艘輪船在大海中失去了方向,就會在海上打轉,直到把燃料用完,仍然到達不了岸邊。事實上,它所用掉的燃料,已足以使它來往於大海兩岸好幾次。一個人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以及達到這些目標的明確計劃,不管他如何努力工作,都像是一艘失去方向舵的輪船。 你必須首先確定自己想干什麼,然後才能達到自己確定的目標。同樣,你應該首先明確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然後才能把自己造就成那樣的有用之才。 目標會使你胸懷遠大的抱負;目標會在你失敗時賦予你再去嘗試的勇氣;目標會使你不斷向前奮進;目標會使你避免倒退,不再為過去擔憂;目標會使理想中的「我」與現實中的「我」統一。 1953年,美國哈佛大學曾對當時的應屆畢業生做過一次調查,詢問他們是否對自己的未來有清晰明確的目標,以及達成目標的書面計劃,結果只有不到百分之三的學生有肯定的答復。20年後,研究者再次訪問了當年接受調查的畢業生,結果發現那些有明確目標及計劃的百分之三的學生,在二十年後他們不論在事業成就、快樂及幸福程度上都高於其他人。尤其甚者,這百分之三的人的財富總和,居然大於另外百分之九十七的所有學生的財富總和,而這,就是設定目標的力量。 一個一心向著自己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會給他讓路。 現代社會,常說人生目標在於尋找和實現自我價值,那麼什麼是自我價值,它又如何體現呢?有人說,自我價值體現在一種成就感,是一種自我需要得到滿足後的幸福感。簡單的說,就是自我感覺良好,很幸福。那麼我們就要問自己,什麼時候我們會產生成就感呢? 毫無疑問,當我們的工作得到肯定時是最有成就感,最幸福的時刻。不管是誰都不會承認自己比別人差,在座的個位也都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人,誰都想超越別人、超越自我,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 當我們落後於人時,是不會有什麼幸福感的。那麼我們自我實現的目標是什麼呢? 我認為我們大家應該立足於實際,制定出本實的人生目標。 作為一名業務員,你可以把業務擴大,成為全公司銷售額最大、資金回籠最快的;作為一名保管員,你可以成為全倉庫發貨最快、差錯最少的人;作為一名營業員,你可以是全葯店服務態度最好、最優秀的營業員。每個崗位都有它存在的必然性,而我們要做的是在日復一日的必然中創造出許多偶然的閃光點,我覺得這些的閃光點就是我們人生價值的體現。
『拾』 哲理性演講稿
孔子《論語》與現代人生哲理
——河北師范大學教授 崔福建
聖人孔子
佔用各位寶貴的休息時間,來聽我的講座,我很感動!我今天講的題目是《孔子<論語>與現代人生哲理》,原來這個題目曾經在河北師范大學為大學生講過,後來應邀為市政府辦公廳的機關幹部搞過一次講座,當時還有一個正題是響亘千古的至聖輪音,論語副題是孔子<論語>與現代人生哲理。
孔子大家都很熟悉,他是我國春秋末期魯國的傑出的文化大師,被中國古代稱之為「聖人」。「論語」在這里讀二聲,是一個多音字,通常我們讀四聲,「論」是動詞,是編輯、編撰的意思。論語顧名思義,就是在孔子去世後,由後人把孔子以及他的弟子們的言論編撰到一起成為一本書,這就是《論語》。如果說孔子是中國古代的聖人,論語又被稱之為古代所謂的「聖經」。近代著名的文學家學者林語堂就把「論語」比作為西方的「聖經」,可見它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之深。
客觀講,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孔子有兩個,一個是本真的孔子,一個是被歷代封建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粉飾過的、塑造過的、美化過的、神話了的孔子。本真的孔子,可以用兩句話概括,這就是「普通而傑出,平凡而偉大」。就其「傑出」和「偉大」所達到的高度上講,可以說孔子是我國歷史上影響最深、影響最大的一個偉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稱孔子為「聖人」並不是後人對他的一種誇獎和稱譽,在孔子活著的時代,就已經被當時的魯國人尊稱為「聖人」。尊稱為「國老」,在孔子去世之後,過了幾百年,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有孔子世家,在孔子世家中最後對孔子進行了評述,司馬遷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意思是孔子像一個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像一個光明的大道,引導我們走向前方,「我」盡管不能到達孔子的境界,但是我心裡很嚮往他。
他還說: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後人宗之,可謂至聖矣。孔子是一個平民百姓,但他影響到司馬遷已經十多代了,所有學者及諸侯們稱孔子為「至聖」,就是最最聖人的人。孔子在歷史上的影響之具、影響之深、影響之久的角度,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孔子可謂空前絕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現代人稱孔子是塑造中國民族民祖性的大師;也稱孔子是世界東方的東方聖者。我們知道孔子學說思想的影響和澤蓋已經遠遠超出國界,已經形成了所謂的儒家文化圈,也稱之為「孔子文化圈」。像我們知道的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方,孔子的學說到現在影響也很大,而且不僅如此,孔子也是對世界西方各國產生了極大教義影響的文化巨人,越來越多的受到了西方各國許多學者和名人對孔子的推崇和誇獎。像法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稱孔子為「真理的解釋者」;德國的學者毛來夫說「德國人民非常尊崇孔子,孔子思想具有極其博大的內涵,是中國文化,也是東方文化的象徵,孔子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屬於全世界」。美國前總統里根說過這樣的話:「孔子崇高的行儀與偉大的倫理道德思想不僅影響他的國人也影響了全人類,孔子學說世代相傳,提示全人類豐富的做人處事原則,我們由應緬懷推崇這位思想家的貢獻」。美國出版的人民年鑒手冊列了世界歷史上十大思想家,孔子被排在十大思想家之首。
1988年,世界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大會,在大會的宣言上,明確的寫上了這樣一句話:「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對孔子推崇和評述還有很多,我們這里只是僅僅舉了例子,可以看出,孔子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這就是孔子的傑出和偉大所達到的高度的一面給予的講述。
我們又說孔子是一個普通人,是一個平凡的人。就從普通和平凡的角度說,孔子有著常人所有的「七情六慾、喜怒哀樂」,有著普通人和比普通人更艱難困苦的生活經歷。
凡人孔子
我們可以看孔子的出身身世。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的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他的祖先原本是春秋時期的宋國,他的六世祖叫孔父嘉,曾經做過宋國的司科(音譯),後來又做到「大司馬」,大司馬是在君主之下,掌握全國最高的軍事長官,這是孔子家族最興盛的時期。但是孔父嘉跟當時在宋國任太宰官職的華父督有矛盾,華斯骨華父督是主管全國行政事務的長官,華父督對孔子家造成了迫害和殘害,並且還殺死了孔父嘉並且奪了他的妻子。華父督有一次在半路上,碰到了孔父嘉的妻子,華父督是一個好色之徒,史書用了五個字來形容當時華父督的表情——目逆而送之,人家從遠處走過來,他遠遠的用眼盯著人家看,當人家與他擦肩而過,向遠方走去的時候,就目送人家,感慨的說「美而艷」,意思是說容貌長的非常好,五官端正,膚色又很好,最後迫害殺死孔父嘉霸佔了他的妻子。這樣使得孔父嘉的家人,他的兒子難在宋國待著,只能離開,避難到了魯國,從此孔家家道開始沒落,最後傳了五代,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到了他的時候,家道沒落了。史書上記載叔梁紇的長的十分高大,身長十尺,孔武有力,有力如虎,所以曾經在魯國一權貴之臣家,做家裡的一個武士,相當於現在的「門衛」。自此孔家徹底沒落。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史書上記載,先後娶過三個女人,每一個妻子姓施給他生了九個女兒,沒生兒子,不能傳宗接代,所以被叔梁紇休了,之後納了一個妾,生了一個兒子,但是兒子是拐子,名字叫「夢皮(音譯)」,學者有人考證是「小兒麻痹症」,在叔梁紇64歲的時候,才娶了孔子的母親,他母親當時大概是19歲,史記記載,叔梁紇娶孔子母親的時候,用了一個詞是「野合而生孔子」,對於這個「野合」之說,學者們的爭議很多,但是無論如何,「野合」也應該看成不正常的婚姻,起碼沒有經過所謂的封建正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有人說孔子是「私生子」,這么說,盡管有失准確,但是也「隨不眾不遠矣」。
正因為孔子是他父母「野合」而生,所以他的母親在孔子的家庭里地位很低,很令家族人所看不起,而且很不幸,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叔梁紇就去世了,他的父親去世之後,他的母親孤兒寡母,難以為孔家所容,被迫不得已搬出了孔家,到了魯國的都城附近的西南角上一個很簡陋的小街巷叫闕里定居了下來,孔子就是在闕里長大的。想想看才3歲的孔子和20多歲的寡母,生活是很貧寒的,所以孔子從小吃過很多的苦,用自己的話來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意思是「我從小生活很低賤,所以可以干很多的粗活」。但是孔子是一個很小就有志氣,而且是愛學習的一個人,他的家世、身份地位決定了他不能去上貴族的學校,接受學校教育。因為當時學在官府,學校是由官府辦的,只有貴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貧民百姓是沒有這個資格權力的,而且孔子17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去世了,這樣的身世對孔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在他的母親去世不久,有一次,當時魯國掌權的季氏,他們家有一個宴會,邀請所有的所謂的士,這個士是介於平民和士大夫之間的階層,家裡要舉行宴會,孔子也欣然前往,父親曾經他們家裡做過他家的武士,自己又是貴族子弟出身,雖然已經沒落,他認為他也可以,最後吃了「閉門羹」,當時對孔子的刺激很大。所以孔子很小的時候就立志要成為名人,也知道改變自己的鑰匙,只能靠自己,所以就發奮學習,孔子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自學成才的楷模和典範。
史書上沒有記載孔子有哪一個固定的老師,只記載了孔子愛學習,說孔子進入太廟之後,不懂就問,以至於有些人對他產生了反感。而且孔子無常師,而且孔子覺得這個人是值得他請教的人,他就必定會去請教,他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而且孔子自學,學習的非常用功,而且學習對他來說,是一種必須,而且還是一種享受。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意思是說,光學習而不深入的思考,就會沒有所得;光思考而不學習,就會不知道應當怎麼辦。這是我們現代讀書人都知道的格言。孔子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孔子是認真而廣泛的去學習,而且認真地深入的消化和思考。
有一個例子,孔子曾經跟詩香(音譯)的人學習彈奏樂器,詩香(音譯)教他彈奏古代的名曲,沒有告訴他這個曲譜的名字,就讓他的反復練,練習了一段時間,詩香(音譯)說,我覺得你練的挺熟悉了,可以改另一個曲子學習了。孔子說「不行,我還沒有得到這裡面的技巧」,於是他還每天反復練,又過了很長時間,老師說,你可以了,已經把握住技巧了。他說「不行,我還沒有領略到曲子所描述的那種意韻」。於是又反復練,又過了很多天,詩香(音譯)跟他說:你可以練別的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未得其人也,我還沒有揣摩到曲子的所描述的人是怎麼樣的為人,於是又反復地練,有時在那裡沉思,有時在那裡發生長嘆,以至於過了很長時間,對詩香(音譯)說:我現在已經領略到作者的為人,他好象長的很高大,面容有些發黑,而且這個人很善於治國,我想這個人是周文王,不會是別人,最後詩香(音譯)站起來肅然起敬,連連向他鞠躬說:我的老師告訴我這首曲譜是「文王操」,說是周文王所做,你可以領略到這種程度,了不得。可見,孔子的學習是這么的認真,正因為如此,所以孔子學問長的很快,所以在20多歲的時候,就已經很聲名鵲起,成為被人們所尊敬的有學問人,而且作為普通人,孔子有普通人很多的七情六慾、喜怒哀樂,孔子彈琴的技藝很高,而且愛唱歌,論語上記載,孔子聽到別人唱歌的時候,這個人如果唱的好,一定要要求人家再唱一遍,而且學會了以後最後再一起唱一遍;孔子愛喝酒,酒量還挺大,他說過:喝酒沒有限量,只是不能喝到迷亂的程度。而且他還不為酒困;孔子很喜歡詩,《詩經》是他研讀的非常精熟一部作品,而且對他的學生和兒子,教導他們好好學詩,不學詩不宜言,他還總結分析過《詩經》所表達的情感和意韻。
孔子自己甘於過貧賤的生活,所以也很欣賞他的弟子顏回的生活態度,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生活態度,就是說一筐子干糧,一瓢涼水,住在簡陋的巷子里,一般人忍受不了憂愁,顏回不改變他自己的樂趣,所以很欣賞他。孔子說過,一個有志之士,如果他一生有致於追求學問追求道,以穿的不好,吃的不好為恥,就不配跟他一起談論「道」。但是孔子又追求好的生活,富裕的生活,所以他說過:時不厭精,快不厭細;同時孔子也追求富貴,也願意生活富足起來,而且也在努力的追求富貴,他說過:富貴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以為之」。支邊之士就是我們現在集貿市場上的保安,如果富貴可以求到的話,即使做現在集貿市場上的保安那樣,我也願意去做。
他一生追求出名,當然他希望出美名、好名,孔子說過:對一個君子來說,最讓人感到遺憾的是一輩子不能出名。而且像常人一樣,孔子一生也追求能有所作為,而且對於執政、當官孔子一生是沒有懈怠,一直到他70多歲。所以史書上記載:三個月見不到君主,就感覺心裡惶惑不安。魯國的君主召見孔子,孔子就等不及了,先從家裡跑出來,等後面的車追上他,他再坐上車走,就是這樣很急切。孔子做的最大的官職是魯國的「司寇」,是主管全國治安、刑罰的官員,類似於全國政法委員會的主任,因為古代公檢法是不分的,而且曾經在一段時間幾個月的時間,以大司寇官職代理魯國的國相,《論語》上記載,當以大司寇的身份,在魯國代理國相的任命下達的時候,消息傳來的時候,孔子是十分高興,喜形於色,得意洋洋,他的弟子「子路」見到後不高興,說:老師,你不是跟我們說過,君子應當禍至不懼、福至不喜,也就是說對君子來說災害來了不害怕,好的事來了也不能喜形於色。和你說的不一致,孔子說:有是言也,還有句話說,君子樂其以貴對下人乎,做君子的值得高興的是,身份高貴了,還能對身份低的人友好相待,這是更高興的事。所以可以看出,這些都是孔子和常人一樣的情感。
孔子在周遊列國的時候曾經到了衛國,衛靈公的妻子叫「南子」,人長的漂亮又愛梳妝打扮,名聲不好,在宋國的時候,她就與本家的哥哥私通,嫁到了衛國以後,又跟衛國朝廷當中有的大臣關系曖昧。可南子當時專斷衛國的朝政,當時孔子的名聲很大,南子就約孔子相見,想借孔子的「聖人」名氣,來抬高自己的身價名聲。孔子欣然前往,南子打扮的很妖艷,脂粉的香氣滿屋子都溢出來,孔子跪拜,南子還禮,南子的首飾發出丁當悅耳的響聲。孔子從衛國回來,他的弟子子路很不高興說這么名聲差的女人,你怎麼還去拜見,孔子說,如果我有邪念的話,天厭之,老天厭棄我吧。從上述所舉的方面看出,孔子是一個普通人、平凡人,有著普通人的情感和遭遇,經歷。但是之所以能夠由一個普通人成為一個偉人聖人,最主要的是孔子從小就胸有大志,志向非凡,其次得益於孔子後天認真的學習,是學習改變了孔子自己的命運,是學習改變了孔子。所以孔子是我國歷史上一個自學成才的最典範的人。
我們剛才說了孔子是普通而傑出,平凡而偉大的時候,從高度上講的,應該說是「我國歷史上到現在有世界影響意義的偉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他的一生的成就也表現在這三個方面。
教育家孔子
首先談作為教育家風范的孔子。孔子自學成才,到20多歲的時候,名氣很大了,於是,就很多人主動向孔子求教問題,有一些人就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孔子那裡,想讓孔子來教,孔子就順應了這個要求,大概是從他25歲以後,就開始收徒辦學,由小到多,30多歲的時候,孔子的私學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孔子自己說:他30而立,40而不惑,「30而立」是指不僅學業有成,而且私學也辦的相當有規模了,所以叫「30而立」。孔子的舉辦私學是開創了我國歷史上民辦教育的先河,他是「開山祖師」,而且意義很大,因為在孔子之前是「學在官府」,平民、百姓沒有享受學校教育的資格和權利,孔子舉辦私學,就順應了當時文化下移歷史大趨勢,打破了壟斷教育的格局,是中國教育史上與「學在官府」相對立的學以民間的劃時代的標志,所以我們稱孔子為至聖先師。就是從這個角度上說的。
孔子辦私學,孔子作為一個教育家,他的成就是非凡的,是傑出的。表現在他在教書實踐上和辦學實際上。首先孔子辦學從所收學生身份、品性等等角度說,可以說,孔子很好貫徹了「有教無類」,意思是只要是有接受教育的願望和動機,就可以收他為徒弟學生,耐心的教育他,「無類」是指不在身份上不在品性上等劃定做區別,沒有具體哪一類是收還是不收,孔子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誨焉,只要是自願的給孔子上交上「束修」就可以,束修就是干肉,十束修就是送十條干肉送給孔子,孔子就會收他為徒。
從身份上看,有貴族的富裕子弟,像孟懿子、南宮適、司馬牛,但這很少,也有富商子弟,像子貢,史書上說他家累萬金,他的家裡就是一個大富豪,但是這樣的人很少,更多的是平民子弟,從他子弟的年歲上看,年紀大的、年紀小的參差不齊。歲數最大的叫秦商只小孔子四歲,弟子顏路(顏回之父)小孔子六歲,最小的是公孫龍小孔子53歲,所以年歲上也沒有限制。
從他的弟子拜孔子為師之前,品性、學問上不做要求,這里有一個典型,就是子路,這是孔子有名的弟子,子路,史書記載,在拜孔子之前,是一個無性的青年,是一個流氓、無賴,這個人好勇尚斗,喜歡打架,而且服飾頭飾跟一般人不一樣,子路冠雄雞,他的帽子是做成公雞的形狀,把一個公豬形狀的飾物佩戴在胸前,在孔子招別的學生上課的時候,他到教室外面搗亂,聽到孔子給學生講課,就打口哨,或者抓雞、抓小豬,讓雞叫、小豬叫等等,就擾亂孔子,不讓上課,甚至還凌暴孔子,意思就是狠狠地打過孔子,就是這樣一個子路,孔子也收他為徒,而且耐心地對他進行教育和教化,在孔子的循循教誨下,子路也成了一個有本事、有品性、有作為的孔子的一個著名的弟子。孔門3000弟子,72賢人,子路是要排在數一數二的位置上。孔子當時表揚過子路說:自從到了自己的門下,說孔子壞話的幾乎沒有了,原因是孔子能把子路這樣的人教好而感佩,還有子路有勇氣,勇敢捍衛著孔子本人和學說等等,成為了孔子的捍衛者,如果能夠像孔子教子路這樣,能夠化腐朽為神氣,點頑石而成精,更為難能可貴。所以這是孔子作為教育家的首先表現出的一點叫有教無類。
其次,孔子的學校教育,作為老師和教育家,他的事實是真正的,實實在在的素質化教育。孔子教學生的內容分四科,文、行、忠、信四科。「文」就是文化、知識包括一些定義,也就是我們現在通常所學的文化科。「行」,就是行為教育,就是孔子通過自己的教學教育,讓他的弟子學會怎麼做人,怎麼做一個仁人,怎麼做一個君子,怎麼做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第三個是「忠」,就是教學生如何待人,「忠」的本來意思就是負責任的對待別人,盡心竭力的為人做事。孔子說吾日三醒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在封建社會的等級森嚴的情況下,首先「忠」體現到了帝王的身上,首先對君主要忠,但是孔子所講的對君主的忠,和後來文人講的愚忠,不是一個概念,孔子講究臣子對君子應當盡忠,前提是做帝王的要對臣子敬,如果做君主的胡作非為,那麼做臣子的就不用「忠」了,臣子就可以辭職,可以離開你,去另行聖明的君主。這是孔子講究的「忠」,君有道則仕,君無道則隱,所以所謂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兩個概念。
孔子的觀點,在戰國時期,孔子學生的繼承人孟子進一步的給予了發揮,孟子說:如果做君主的把臣子看作是手足,那麼臣子就會把君主看作是福星;如果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就如寇讎,做君主的把臣子視作小草似的不看中,臣子就可以把君主當為仇人。當然孔子還沒有講到這樣的高度,對君主要盡忠,延伸到家庭裡面,就是子女要對父母盡孝,孔子講到的「孝」講了很多,這里不展開說了。
孔子所講的「孝」,不是孔子之後封建文人所說的愚孝,同樣的兒子對父母要盡孝,父母也不能胡作非為。這里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孔子有個弟子叫「曾參」,有一次在曾參的家裡,父親要打他,後來跑到家裡拿菜刀,要把曾參砍死,曾參當時就站在那裡不動,父母盡管冤枉了自己,想打就打吧,但是最後父母沒有拿刀子砍他,這個事情被孔子聽說了,孔子說曾參你做的不對,你父母打你不跑,可以,當你父親要拿刀子殺你的時候,你就應該跑了,如果你父親真的拿刀子砍死你了,這就是你對父親的不義,這就不是真正的孝了。
第四個教學內容就是「信」,「信」是做人的原則,孔子很講究「信」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沒有「信」是不行的,孔子很「言必信、行必果」,尤其是君主,一個人如果沒有信,就不會有威望,國家肯定就治理不好。所以,誠實的做人原則是孔子講的很多的,孔子講的「信」是所謂的「大信」,從大的事業的角度出發,所講究的。因此在孔子看來,這些有一些層次之別,有大解大信,有些普通民眾講的是「小解小信」,在小事上很認真,但是孔子認為這是不必要的。
當然有一個孔子的弟子問孔子:管仲非仁者矣,管仲稱不上仁者吧?當年管仲隨公子糾跟公子小白作對,是仇人,最後公子小白做了官,公子糾被殺死了,管仲是服侍公子糾的,反而去為公子小白服務了。孔子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公子小白現在做的這些好事,都是管仲幫助的他,這就是管仲的人。哪像平庸的人、普通的人所講究的「小解小信」,別人委屈了自己,一時間罵了自己,一不高興,一生氣,講究所謂的志氣就上吊自殺了,我們不能講究這個。要講究「大解大信」。成大業者不拘小性,這才是孔子的看法和講究。這些都是對我們有啟發的。
孔子作為教育家、老師,在教學態度上,誨人不倦,是毫無保留的教育學生。而且對學生是一事同仁,跟他弟子們的交往是,既是認真地教導他們,又批評他們,同時跟弟子們相處的很友好,這種教學態度是我們當老師應該學習的。
再從教學方面上看,我們知道因材施教,這就是孔子最早運用,而且運用最為成功的因材施教。孔子對他的弟子們,每個人的家世、背景、性情、脾氣、性格很了解,缺點、優點很清楚,所以他對弟子進行教育都是因人施教。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路,說聞思行諸,孔子說有父兄在,聞思行之,就是聽到了就去做嗎,有你父親和哥哥,在應當問他們一下再做。有一次三個弟子分別來向孔子請教一個問題,就是「孝」,就是做兒女的,怎麼做才能對父母盡孝,孔子給他們三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有一位孟儒國伯(音譯)的人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孔子回答:父母親只猶豫、擔心自己的兒女生病。學生問的是:兒女怎麼做才能盡到孝,而孔子卻這樣回答,其實這是孔子最巧妙的回答,這是避開正面,給出的答案。如果說從正面說的話,說很多的話也說不完整,但是孔子避開正面不說,說:父母親只擔心自己的兒女生病」,答案你自己想,我們都知道「可憐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成為一個好人,一個有出息的人,能夠成為一個走正道,成正果的人。如果做兒女的,除了生病,這是不可抗拒的,讓你的父母親為你擔心,剩下的你父母統統的都可以放心,你如果能做到這點,做兒女的就盡到孝了。而且這個答案是給他一個人的,為什麼?因為他這個人人性很好,只是他的身體不好,就是讓他把身體養好,別讓你的父母給你擔心,這就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孔子做的最到位了。其他的像啟發式教學,這更是孔子的教學方法,現在的啟發式教學,就是從孔子那裡來的。孔子說:不奮不激,不到學生特別想知道答案的情況下,不告訴他,這種啟發性的教學孔子用的最好,所以作為教育家,孔子是有卓有成就的。
而且從上述的研究表明,孔子應該被我們稱道的就是孔子自己所說的,當教育家,當老師的人,貴在應當當一個君子者,而莫不為小人。什麼是「君子儒」、「小人儒」。「君子儒」就是重再育人,「小人儒」就是當老師的教學生,如果傳授的僅僅是死的知識和概念,這樣的老師就被孔子稱之為「小人儒」,我們應當是做「君子儒」,真正的貫徹素質教育,能夠使學生通過聽你的講課,在如何為人、處事等等方面受到諸多的誘導和啟發,能夠成為一個有用的人,這才是當老師應當做到的。這是我們講到的孔子作為教育家的有關情況。
政治家孔子
同時孔子還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做為政治家,我們看看孔子一些執政的理念。孔子所生活的時代很混亂,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天下無道,禮崩樂壞,臣弒君,子弒父,社會秩序打亂,社會風俗也變得很惡劣,是這樣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孔子的志向很大,孔子是熱心救世的人,而且以救世者自居,他覺得自己應當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個責任。孔子的志向很雄偉,用他自己的話說:首先加強自身的修養,讓別人都尊重你,光這樣不行,通過對自己加強自身的修養,要讓自己周圍的,接觸到自己的人,都過上的好日子和生活,但是這樣了還不行,修己逸安天下,還要通過對自己的修養,使得自己有了本事,要讓天下的百姓,天下的人民都過上安逸、快樂、幸福的生活。
對自己的要求很高,他一生想達到的人格上的高度是什麼?用他的話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就是讓年老的人都過上安逸幸福的生活;讓朋友們都相信自己;讓年輕的人永遠地懷念自己。他對他自己的要求很高,可以說他是有雄圖大志,因為有了雄圖大志,所以孔子必須而且也只能要求自己必須走上仕途,要當官、執政。這些宏圖大志的實現,如果離了執政做官是沒有辦法實現的,做為一個平民百姓,只是呼籲而已,起不了決定的作用,必須自己執政,才能夠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孔子說:像他這樣的君子,是博學、深謀、修身端行以待其時。而且孔子也說過:悟道有時而後重,有勢而後行。要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再好的政治主張和政治理想,必須有恰當的時機才能推行開,只要有了權勢,當官掌了權,才能夠推行開。因為孔子有這樣明確的認識和看法,所以,他一生都在努力地、積極地尋求當官。
孔子和他的弟子,明確地說過這樣的話:不仕無義,一個有本事的人,有才能的人,如果不出來當官,就不符合道義。君子當官執政,是為了做自己該做的那些好事,如何評價孔子這種積極入世、積極當官的觀點、理念?有人從庸俗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評價孔子,說:孔子一生怎麼對當官這么積極?也太俗了,作為一個思想家、學者很清高這是很好,幹嘛非要當官?應該說孔子這種理念,在孔子當時也好,而且在封建的社會也好,不僅不能受到責難和批評,我們應當給予很好的評價。因為有志之士要推行自己的宏圖大志,必須要當官,才能夠有所作為。
孔子的這種理念深深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文化人、讀書人。中國古代上、歷史上的有名的文人,沒有哪一個文人是在政治上仕途上寄予希望的,只是後來仕途不得志,政治上失利了,不得已把自己的才學寫成文章、詩等等,這些偉大的作家和詩人,是後代文化史的大信。從屈原一直到賈誼,一直到李白、杜甫等等都是如此。我們知道李白說過:因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杜甫被稱之為「詩聖」,杜甫說:一個人的名聲豈能靠詩和文寫的好而顯著。該當是政治上有作為而顯著,杜甫還說: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文人的這頂帽子可把我坑害死了!李賀也是傑出的詩人,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他也說過: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年掛玉弓。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文人、文章無用。陸游我們都知道,是南宋傑出的偉大詩人,活著的時候,就被人比喻成?/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