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祝福演講 » 台灣演講稿

台灣演講稿

發布時間: 2021-01-07 13:33:29

1. 台灣回歸演講稿,600字

祖國在我心中

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同學們,當你又一次面對庄嚴的五星紅旗,你的心底是否涌動起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壯志豪情?當你又將迎來一年一度的國慶節,你的腦海是否浮現58年前的10月1日。1949年10月1日是一個永載歷史的日子,那天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的日子。在天安門城樓上一片五星紅旗高高飄揚。這是五星紅旗在祖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土地上第一次升起。在這面國旗上,凝聚了千千萬萬革命者的願望、信仰和追求,傾注了中國億萬人民對祖國、對民族的深情摯愛。於是每年的十月一日就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節。
同學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中華民族在世界上是一個非常卓越和偉大的民族。我們有過繁榮昌盛的唐朝,有過強盛無比疆域遼闊的漢朝和元朝,更有燦爛美麗的唐、宋文化;但是也有屈辱的近代歷史。
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的結束,這一百多年裡,帝國主義列強,曾經在養育中華民族的華夏大地上恣意橫行,上演過無數的血淚斑斑的慘劇。中國凝聚著民族之魂,振奮著我們的精神。曾幾何時,我們的民族、國家為著這面旗幟受過多少屈辱,蒙受多少災難。在弱國無外交、弱肉強食之下,大清國無奈中扯出皇帝的龍袍掛上旗桿,被西方列強談做笑柄。十七星的武昌起義旗,宣告一個歷史的結束,開辟出新的天地。但是群雄逐鹿,你方唱罷我登場,沒有誰的旗幟能讓國人揚眉吐氣。倒是星條旗、米字旗、膏葯旗以及形形色色的虎狼之旗霸佔了我們的土地,玷污著祖國的天空,奴役著苦難的人民。老舍先生筆下,淪陷區的學生,被身後的刺刀逼著,舉起敵人的旗幟,去慶祝敵人的勝利,這是多麼令人痛心的悲慘情景!戰爭年代,紅紅的旗幟召喚著英雄兒女為之拋頭顱灑熱血,十五歲的劉胡蘭面對紅旗舉手宣誓,她無怨無悔;江姐和戰友們含著眼淚綉出五星紅旗,她們赤膽忠心;千千萬萬英烈舉著紅旗、冒著槍林彈雨、撲向死亡,身後只是覆蓋著一面樸素的紅旗。今天,祖國蔚藍的天空中到處飄揚著鮮艷的五星紅旗;國際賽場上,一面面五星紅旗高高升起;聯合國大廈前,五星紅旗迎風招展。今年五星紅旗將迎來自己五十周歲的生日,它也將飄揚在澳門的上空。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後來人,我們就是跨世紀的一代舉旗人。五星紅旗是祖國的象徵,不管風雲怎能樣變幻,我們對祖國的眷戀矢志不移,如果對著千百種選擇,我們會毫不猶豫的擁進你的懷抱。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不會忘記國家和民族賦予的重任。同學們,我們都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未來屬於我們。為了祖國的明天永遠長盛不衰,作為祖國未來的主人,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挑起振興中華民族的重擔。
「少年興則國興,小年強則國強!」今天,我國已步入新的歷史時期,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更加密切,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新情況、新問題。推進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更需要我們不斷弘揚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重振雄風,為人類文明與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老師們,同學們,新學期已經開始,希望我們人人學習有新目標,工作有新起色,學校有新氣象,質量有新突破。讓我們全體師生高揚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旗幟,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鬥志去刻苦學習,發奮工作,以優異的成績向建國58周年獻禮!

2. 演講稿,說明台灣,西藏,新疆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古代中國對國家的觀念,主要不是建立在領土、資源、邊界等「物」的事物上,而是建立在所謂「禮」上,是「天下」、「朝廷」的概念,與今日世界以領土為基礎的主權國家概念有很大區別。對絕大多數中國人(漢人)而言,真正具有符合現代意義的國家意識,可以說是辛亥革命後建立「五族共和」的中華民國才開始的,並且在一系列貫串二十世紀的「救亡」、「抗敵」和邊境爭端過程中不斷得到強化。所謂「五族共和」━━漢、滿、蒙、回、藏,主要是指領土,而非民族。

這可以解釋中國的其它民族為何沒有被列入「共和」范圍。而「五族」中的「回」,領土上指的就是西北,主要是新疆。

因此,盡管從新疆本地民族的角度可以說新疆不屬於中國,是被中國侵佔,歷史角度的論證也可以有不同解讀,但是僅從中國人的心理而言,從最初開始有主權國家概念的那一刻,新疆對他們就已經是中國的基本組成部分,中國的概念就是由「五族共和」構成的。因此在他們心理上的效果,等同於中國政府所稱的「新疆自古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許這並不符合歷史,但是世上有多少人能夠真正了解歷史?即使是歷史專家也說法紛紜,百姓的歷史知識更是超不過民間傳說水平。民眾對歷史問題的判斷,其實主要是根據心理需求━━他們願意相信什麼,或是他們認為應該相信什麼,而不會下功夫研究真相,並且真去尊重客觀的歷史事實。

中國共產黨一直舉著兩面旗,一面是馬克思主義,另一面就是民族主義。它靠這兩面旗奪取了中國政權,在以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的同時,也一直把民族主義作為最重要的意識形態。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國家機器對全體中國人不停重復舊中國遭受的恥辱和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罪惡,樹立「民族英雄」形象,鞭打唾棄形形色色「民族敗類」。迄今幾代中國人都是從出生就浸淫於這種民族主義氛圍。

相當程度上,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在中國人身上已經具有條件反射的性質,成為集體非理性,可以隨時從潛意識層面被激發。在毛後時代,尤其是在六四之後,中共在行為上完全背離馬克思主義,將其當作表面文章,民族主義便成為唯一能動員和凝聚中國人的意識形態。

在以往革命中被摧毀了大部分共同精神紐帶的漢人,目前只剩下一個「國家」符號是集體共識,因此唯有這一符號能讓漢人群起。「國家統一」成為不可觸動的底線。「五族共和」中的任何一族企圖脫離,都會導致十多億漢人做出激烈反應。雖然新疆是否獨立對漢人大多數並不構成直接影響,但附和民族主義呼喊甚至戰爭叫囂同樣也不需要他們付出什麼代價。也許可以認為那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負責任的起鬨,但民族沖突和戰爭往往就是由起鬨開始。連專制政權都不能無視這樣的「民意」,何況未來「民主化」的中國,靠選票上台的政權就更不敢忤逆最大的「票倉」━━漢人(當然那時的政權也主要是漢人掌握)。所以,民主化不意味民族問題的解決,反而可能進一步釋放漢人的民族主義情緒。在那種情況下,想說服漢人同意佔中國版圖六分之一面積的新疆分離出去,幾乎不可想像。

3.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的歷史演講稿

台灣自古抄屬於中國。 中國人襲最早開發了台灣。 1700年前的中國歷史文獻《臨海水土志》對此就有所記載,這是世界上最早記述台灣的文字。從17世紀開始,中國人開發台灣的規模越來越大。從元朝開始,中國歷代政府先後在台灣設立機構,對台灣進行有效管轄。

17世紀中葉,荷蘭殖民者曾強佔台灣,民族英雄鄭成功於1662年驅逐了荷蘭殖民者,收復了台灣。1895年中國清朝政府因在甲午戰爭中戰敗,在日本的脅迫下簽訂了不平等的「馬關條約」,把台灣、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政府在《中國對日宣戰布告》中指出,廢止與日本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並宣布將收復台灣和澎湖列島。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無條件接受《波茨坦公告》和《開羅宣言》,把台灣和澎湖列島交還給中國。至此,台灣和澎湖列島重入中國版圖,重歸於中國的主權管轄之下。

1949年以後,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 台灣和祖國大陸處於暫時的分離狀態, 但這並未改變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實。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 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是聯合國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承認的。

4. 請給我一份關於台灣的演講稿!!!

台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25″至25°56′30″之間。台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台灣海峽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里,寬約70至221海里,平均寬度約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中國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從這里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隻也從這里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隻一般也經過這里。

台灣省包括台灣本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澎湖列島64個島嶼,其中台灣本島面積為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稱的台灣地區通常還包括中華民國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總面積為36006平方公里。

台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佔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台灣山系與台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豎卧於台灣島中部偏東位置,形成本島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徵。台灣島有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別是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台東山脈,宜蘭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和台東縱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脈縱貫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峰。台灣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是一個多震的地區。

台灣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風暴雨。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中部,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高山除外)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給島上的河流發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獨流入海的大小河川達608條,且水勢湍急,多瀑布,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其中長度超過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濁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烏溪(116.8公里)。

台灣農耕面積約占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於稻穀。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美稱,水果種類繁多。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

台灣森林面積約佔全境面積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義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區,木材儲量多達3.26億立方米,樹木種類近4000種,其中尤以台灣杉、紅檜、樟、楠等名貴木材聞名於世,樟樹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腦和樟油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70%。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達1600公里,因地處寒暖流交界,漁業資源豐富。東部沿海岸峻水深,漁期終年不絕;西部海底為大陸架的延伸,較為平坦,底棲魚和貝類豐富,近海漁業、養殖業都比較發達。遠洋漁業也較發達。

台灣除有豐富的水力、森林、漁業資源外,其它自然資源有限,自產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氣,金、銀、銅、鐵等金屬礦產也較少,主要儲藏於北部火山岩地區及中央山脈。

台灣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現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

在行政區劃上,台灣分為2個直轄市(一級)、台灣省(一級)中的18個縣(二級)、5個省轄市(二級),另設有尚未法制化的相當於省級的區域聯合服務中心。 原來的行政區劃上台北、宜蘭、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澎湖被劃分為16個縣。台灣當局於1967年將台北市、於1979年將高雄市定為「行政院院轄市」。此外,還設有「福建省政府」,轄金門炮擊金門、連江(馬祖)2個縣。

寶島名勝有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北投溫泉、台南赤嵌樓、北港媽祖廟等。

廈門與台灣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優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灣,自古有「扼台灣之要,為東南門戶」之稱。自宋代以來廈門與台灣同屬一個行政單位,大陸移民始從廈門移往台灣。相似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與生活習性溝通了廈門與台灣人民密切關系與往來,正如《台灣府志》所載:「台郡與廈門如鳥之兩翼,土俗謂廈即台,台即廈」。台灣人民70%的祖籍地源於閩南地區,兩地人民情同手足故鄉情。這種特定的地理與歷史淵源關系使廈門成為與台灣各項交流交往的中轉站和交通要道,更是經貿交往的集中地。

5. 歌頌台灣的演講稿

親愛的同學們:
剛才,在激越的國歌聲中,我們仰望國旗冉冉升至旗桿頂端,胸中湧起一股最深厚的愛國情愫。在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我想對你們說:拿出你的真心,付出你的熱情,擁抱我們的漢語,因為這是愛國精神在我們身上最好的體現。

漢語,如果黃皮膚黑眼睛,如同長江長城黃山黃河,是我們民族的徽記;如同五星紅旗和《義勇軍進行曲》,是我們祖國的象徵。

漢語是世界上的最美的語言。它意蘊豐富,神思邈遠,音調和諧,悅耳動聽;它如詩如畫如歌如葩,沁人心脾,令人心曠神怡。

漢語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開始以其讀音和字形哺育一個古老的民族,並以其長久的生命活力凸現炎黃子孫的不屈與自尊,承載十二億人的光榮與夢想。

我們的祖國就是說著漢語,創造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孔子老子們就是用漢語講述著儒學道教,在中國和世界產生了和產生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李白杜甫蘇東坡辛棄疾們就是用漢語吟出唐詩宋詞,至今依然泠泠作響或擲地有聲。還有蔡倫畢升黃道婆李時珍們,同樣是用漢語傳播發明和技藝,不僅推動了中國的進步和發展,而且加速了世界文明化的進程。

我們的前輩就是說著漢語,趕走了佔領台灣的荷蘭殖民者、瓜分中國的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日本帝國主義,掃除了強權在我國推行的奴化教育,恢復了說中國話的權力。在聯合國大廈,喬冠華用漢語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並使漢語成為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在瑞典的金色大廳,美籍華人楊振寧用金屬的聲音,進行接受諾貝爾獎的演說,漢語顯示出特有的魅力。香港澳門回歸,董建華何厚鏵用漢語向中央政府宣誓,字字含情,頓挫中透出中國人的骨氣和豪情。漢語是一面大旗,把無數的中國人召集在一起;漢語是漢民族的遺傳密碼和文化基因,它使每一個華夏兒女都心心相印。

今天我們的父兄依然說著漢語,走進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在深圳特區,漢語以三天一層樓的速度詮釋「深圳速度」;在航天基地,漢語挾雷霆萬鈞之勢,穿雲破霧遨遊太空,告訴人們什麼是「長征系列」;在奧運場,漢語和五星紅旗一次次升起,向著世界體育強國邁進;在國際論壇,漢語昂首挺胸,沉著而熱情,用自身的形象昭示世人:中國的明天更美好。

可是,曾幾何時,我們有些人開始忽略我們自己的語言文字。街頭書刊錯別字連天,店鋪匾額繁體字泛濫,電視廣告里成語面目全非,流行歌曲中病句層出不窮,還有我傘兵交談夾雜著洋涇浜……長此以往,漢語將變得渾濁甚或迷失,而缺少語言支撐的民族終將被淘汰出局。

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語吧,不要割捨對漢語的一份眷念,不要在現實的語言世界中走失自己。如果說漢語是一棵大樹,我們每個人則是樹上的一片葉子,我們從大樹獲取養料,我們又給大樹提供養料。只要大樹根深葉茂,腳下的熱土就會堅實牢靠,永不動搖。
謝謝大家!

6. 「我喜歡的地方是台灣」語文課演講稿怎麼寫啊,字不用太多。求回答

首先寫對台灣風景的憧憬,其次寫對台灣的人文的欽羨,最後寫盼望祖國統一的心願。

7. 有關台灣是祖國大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渴望和平統一的英語演講稿。大學水平

我給你推薦適合背誦的東西
1. Taiwan -- an Inalienable Part of China
台灣是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Lying off the southeastern coast of the China mainland, Taiwan is China's largest island and forms an integral whole with the mainland.

Taiwan has belonged to China since ancient times. It was known as Yizhou or Liuqiu in antiquities. Many historical records and annals documented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by the Chinese people in earlier periods. References to this effect were to be found, among others, in Seaboard Geographic Gazetteer compiled more than 1,700 years ago by Shen Ying of the State of Wu ring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s. This was the world's earliest written account of Taiwan. Several expeditions, each numbering over ten thousand men, had been sent to Taiwan by the State of Wu (third century A.D.) and the Sui Dynasty (seventh century A.D.) respectively. Since early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Chinese people began to step up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Their numbers topped one hundred thousand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By 1893 (19th year of the reign of Qing Emperor Guangxu) their population exceeded 2.54 million people in 507,000 or more households. That was a 25-fold increase in 200 years. They brought in a more advanced mode of proction and settled the whole length and breadth of Taiwan. Thanks to the determined efforts and hard toil of the pionee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sland as a whole greatly accelerated. This was the historical fact of how Taiwan, like the other parts of China, came to be opened up and settl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of various nationalities.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the Taiwan society derived from the source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This basic fact had not changed even ring the half century of Japanese occupation. The history of Taiwan's development is imbued with the blood, sweat, and ingenu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cluding the local ethnic minorities.

Chinese governments of different periods set up administrative bodies to exercise jurisdiction over Taiwan. As early as in the mid-12th century the Song Dynasty set up a garrison in Penghu, putting the territory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Jinjiang County of Fujian's Quanzhou Prefecture. The Yuan Dynasty installed an agency of patrol and inspection in Penghu to administer the territory. During the mid- and late 16th century the Ming Dynasty reinstated the once abolished agency and sent reinforcements to Penghu in order to ward off foreign invaders. In 1662 (first year of the reign of Qing Emperor Kangxi) General Zheng Chenggong (known in the West as Koxinga) instituted Chengtian Prefecture on Taiwan. Subsequently, the Qing government expanded the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 in Taiwan, thereby strengthening its rule over the territory. In 1684 (23rd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xi) a Taiwan-Xiamen Patrol Command and a Taiwan Prefecture Administration were set up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Fujian Province. These in turn exercised jurisdiction over three counties on the island: Taiwan (present-day Tainan), Fengshan (present-day Gaoxiong) and Zhuluo (present-day Jiayi). In 1714 (53rd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xi) the Qing government ordered the mapping of Taiwan to determine its size. In 1721 (60th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xi) an office of imperial supervisor of inspecting Taiwan was created and the Taiwan-Xiamen Patrol Command was renamed Prefecture Administration of Taiwan and Xiamen, incorporating the subsequently-created Zhanghua County and Danshui Canton. In 1727 (5th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Yongzheng) the administration on the island was reconstituted as the Prefecture Administration of Taiwan (which was later renamed Prefecture Command for Patrol of Taiwan) and incorporated the new Penghu Canton. The territory then became officially known as Taiwan. In order to upgrade the administration of Taiwan, the Qing government created Taibei Prefecture, Jilong Canton and three counties of Danshui, Xinzhu and Yilan in 1875 (1st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Guangxu). In 1885 (11th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Guangxu), the government formally made Taiwan a full province covering three prefectures and one subprefecture and incorporating 11 counties and 5 cantons. Liu Mingchuan was appointed first Governor of Taiwan. During his tenure of office, railways were laid, mines opened, telegraph service installed, merchant ships built, instries started and new-style schools set up. Considerabl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dvancement in Taiwan was achieved as a result.

After the Chinese people's victory in the war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in 1945, the Chinese government reinstated its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in Taiwan Province.

Chinese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carried out a prolonged, unremitting struggle against foreign invasion and occupation of Taiwan. Since the late 15th century Western colonialists started to grab and conquer colonies in a big way. In 1624 (4th year of the reign of Ming Emperor Tianqi) Dutch colonialists invaded and occupied the southern part of Taiwan. Two years later Spanish colonialists seized the northern part of Taiwan. In 1642 (15th year of the reign of Ming Emperor Chongzhen) the Dutch evicted the Spaniards and took over north Taiwan. The Chinese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s waged various forms of struggle including armed insurrections against the invasion and occupation of Taiwan by foreign colonialists. In 1661 (18th year of the reign of Qing Emperor Shun) General Zheng Chenggong (Koxinga) led an expedition to Taiwan and expelled the Dutch colonialists from the island in the following year.

Japan launched a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in 1894 (20th year of the reign of Qing Emperor Guangxu). In the ensuing year, as a result of defeat the Qing government was forced to sign the Treaty of Shimonoseki, ceding Taiwan to Japan. This wanton betrayal and humiliation shocked the whole nation and touched off a storm of protests. A thousand or more candidates from all 18 provinces including Taiwan who had assembled in Beijing fo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igned a strongly-worded petition opposing the ceding of Taiwan. In Taiwan itself, people wailed and bemoaned the betrayal and went on general strikes. General Liu Yongfu and others of the garrison command stood with Taiwan compatriots and put up a fierce fight against the Japanese landing forces. To support this struggle, people on the mainland, particularly in the southeastern region, showed their solidarity by generous donations or organizing volunteers to Taiwan to fight the Japanese forces. Taiwan compatriots never ceased their dauntless struggle throughout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Initially, they formed insurgent groups to wage guerrilla warfare for as long as seven years. When the Revolution of 1911 overthrew the Qing monarchy they in turn lent support to their mainland compatriots by staging more than a dozen armed insurrections. The 1920s and 1930s witnessed surging waves of mass action sweeping across the island against Japanese colonial rule.

In 1937 the Chinese people threw themselves into an all-out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In its declaration of war against Japa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proclaimed that all treaties, conventions, agreements, and contracts regarding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cluding the Treaty of Shimonoseki, had been abrogated. The declaration stressed that China would recover Taiwan, Penghu and the four northeastern provinces. After eight years of grueling war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the Chinese people won final victory and recovered the lost territory of Taiwan in 1945. Taiwan compatriots displayed an outburst of passion and celebrated the great triumph of their return to the fold of the motherland by setting off big bangs of fireworks and performing rites to communicate the event to their ancestor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acknowledged the fact that Taiwan belongs to China. The 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being part of the world-wide struggle against Fascism, received extensive support from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the Soviet Union, Great Britain, France and others formed an alliance to oppose the Axis of Germany, Japan and Italy. The Cairo Declaration issued by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Great Britain on 1 December 1943 stated: "It is the purpose of the three great Allies that Japan shall be stripped of all the islands in the Pacific which she has seized or occupie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World War in 1914, and that all the territories Japan has stolen from the Chinese, such as Manchuria, Formosa [Taiwan] and the Pescadores [Penghu], shall be restored to China." The Potsdam Proclamation signed by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Great Britain on 26 July 1945 (subsequently adhered to by the Soviet Union) reiterated: "The terms of the Cairo Declaration shall be carried out." On 15 August of the same year, Japan declared surrender. The instrument of Japan's surrender stipulated that "Japan hereby accepts the provisions in the declaration issued by the heads of the Governm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Great Britain on July 26, 1945 at Potsdam, and subsequently adhered to by 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On 25 October the ceremony for accepting Japan's surrender in Taiwan Province of the China war theater of the Allied powers was held in Taibei. On the occasion the chief officer for accepting the surrender proclaimed on behalf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at from that day forward Taiwan and the Penghu Archipelago had again been incorporated formally into the territory of China and that the territory, people, and administration had now been placed under the sovereignty of China. From that point in time forward, Taiwan and Penghu had been put back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Chinese sovereignt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57 countries have established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China. All these countries recognize that there is only one China and that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sole legal government of China and Taiwan is part of China.

由於資料太多以下只給出網址
http://english.people.com.cn/english/200006/02/eng20000602_42185.html

http://www.china-embassy.org/eng/zt/twwt/t36717.htm

http://www.chinataiwan.org/web/webportal/W2054770/A2059528.html

希望你可以滿意 這些都是來自權威網站的

8. 演講稿《祖國一家親》500字,呼籲台灣回歸。急急急!!! 先謝謝了。

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台灣曾被西班牙、荷蘭、日本先回後佔領過。抗日答戰爭勝利後,台灣重歸中國的版圖。1949年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台灣與祖國大陸處於分離的狀態。50多年來,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發生了巨大變化。台灣島是中國的第一大島,位於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9.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請根據以下提示寫一篇發言稿(80-100字)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得一部分」這句話是錯誤的,在法律上和概念上都經不起推敲。
請問什麼叫自古,古到什麼時候?
如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麼廣東是不是也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湖北是不是也是?外蒙古是不是也是?西藏是不是也是?新疆是不是也是?吉林是不是也是?

比如吉林,在漢朝時期就不屬於中國政府控制。再比如外蒙古,唐朝時期屬於中國政府控制,但是宋朝就不屬於了,但是到了清朝時期又屬於了,但是現在又不屬於了。再比如台灣,中國政府第一次在台灣地區設立行政機構是在元朝,但只管轄澎湖地區,而且時間很短。第一次在台灣島設立政權的並非中國人,而是西班牙人,而這之前,中國政府從來沒有主張過對台灣島擁有主權,也不在台灣島設立政府或者軍隊。明朝末年清朝初期,鄭氏集團在台灣設立第一個中國人政權,台灣主權屬於中國。1683年,清朝政府取代鄭氏集團,台灣治權轉移,主權沒有變化仍然屬於中國。1895年清朝政府割讓台灣給予日本,台灣主權屬於日本。1945年10月25日本放棄台灣主權,主權轉移給中國(中華民國政府)。如果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立場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中華民國政府,而台灣由於已經於1945年日本將主權轉移給中國,所以台灣的主權自然就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如果站在中華民國政府的立場看,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政府已經統治台灣,台灣的主權和治權都屬於中華民國政府。但是內戰爆發,兩岸分別由不同的政治實體控制。中華民國主權涵蓋大陸與台灣,但是治權僅僅限於台灣。

10. 求一份《台灣、西藏、新疆自古都是中國的領土》的演講稿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台灣島。
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的。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縣左鎮鄉發現了迄今為止台灣最早的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左鎮人」。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在3萬年前從大陸到台灣的,與福建考古發現的「清流人」、「東山人」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有著共同的起源,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屬於尼格利陀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現今台灣少數民族的祖先。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台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台灣。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佔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1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它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出現危機。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佔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斗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台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台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台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台灣。
由於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逼,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台灣。
中法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將台灣劃為單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台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台,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採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劉銘傳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於一省,使台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斗爭。後來,文化協會、民眾黨、共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動。
1937年7月日本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台灣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台灣的光復作出了貢獻。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一律廢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英勇的抗日戰爭,終於收復了台灣。台灣同胞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於台北舉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至此,台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