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祝福演講 » 真理演講稿

真理演講稿

發布時間: 2021-01-02 14:13:03

⑴ 急需一演講稿<我是一名剛參加工作不久的選煤廠女職工,注重突出"學習 追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追求無止境,每一天都有新的目標折射在你的頭腦中。

我曾經追求美麗。駐足五彩霓虹的街頭,滿目的俊男靚女令我一陣眩暈,我努力加快自己的步伐,追逐著每一股流行的浪潮。但是,我發現每每以為自己已經在浪尖的時候,就會有一股更大的浪潮把我淹沒。於是,我跳出那繽紛的街頭,卻驚異地發現,那些我曾經追求過的目標都變得虛無飄渺。我懂得了,追求需要一個實實在在的目標。

我曾經追求藝術。漫步音樂的殿堂,我如醉如痴地迷戀小提琴凄美的吟唱,我不分晝夜地凝神苦練。但是,當我意識到那「咿咿啞啞」的噪音是出自我的雙手時,我退卻了。帶著一顆失望的心回到桌前,隨手塗鴉的幾個人物頭像使我深信自己是素描的天才,於是我重新啟程,延續我的追求。但是,「畫雞蛋」的枯燥再一次使我心灰意冷,止步不前。我懂得了,追求需要一顆堅韌不拔的恆心。

我曾經追求真理。哲學的天空讓我覺得樂趣無窮。我在辯證中努力證明自己,證明自己的觀點是真理,是無懈可擊的,偶有被人駁倒也決不後退,自謂「堅持真理」。我不停地辯論著,抗爭著,追求著,我堅信自己這一次一定能夠達到目標。但是,漸漸地我發現,我曾經「固守」的那些「真理」是那樣的不堪一擊。隨著時間的推移,閱歷的增加,現實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便能使一條「真理」黯然失色。我懂得了,追求需要腳踏實地的探索。

今天,我追求幸福。

我知道,這需要目標、恆心.和實踐。在實踐中,每沖擊一個目標都需要用那一顆恆心去堅持,去努力。當結果與目標相吻合的時候,幸福便微笑著來臨了。目標可以很小,但它必須沿著追求的方向;恆心不必很強,但它必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實踐無需飛躍,「摸著石頭過河」才是它的真諦。追求幸福的道路是漫長的,但它並不苦澀,不斷有目標的實現所帶來的幸福感支撐你勇往直前,每一步成功的實踐,都帶給你無限的歡愉。
開頭就是這樣了,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添加點就好了,結尾你應該會吧?不會看看<我有一個夢想>馬丁的!也可以這樣寫

生舞步

漫漫人生,幾度風雨,是短暫還是漫長

呢,什麼是度量人生的刻度尺呢?金錢嗎?不是,那是什麼?什麼樣人生才有價值呢,輝煌的人生還是平凡的人生呢?
是重於泰山還是輕於鴻毛,好吧,我們今天就談談人生,談談人生。

許多人有這種想法,我一個平凡的人談什麼價值呀,你錯了,在平凡只要你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就不平凡了,你也許和我一樣,沒有輝煌的事業,沒有足夠的金錢和空間去發展,大的沒有小的我們可以呀!你是農民,你是一個普通員工,我知道你不是企業家,你不是CEO,不要自卑,我們都是奴隸,企業家也是奴隸,你以為他們是什麼,只要是一個人就是社會的奴隸,我們這樣的奴隸就是沒有他們輕松而已。
談談我的人生觀吧!我沒有錢,沒有地位,沒有......什麼都沒有,但我會完美我自己,我對我的做人,我的素質追求完美。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就必須容入社會,努力爭取在社會上的生存地位,我的生活平凡,但我不會讓我的人生沒有色彩,也不是刻意追求,一步一步完美,我不是當官的,因為我討厭那些吸勞動人民血的人;我不是企業家,因為我討厭那些剝削人民的人,他們的錢是別人給他賺的;我不是國企員工,那樣更不好,他們是吃皇糧的「國家棟梁」。我用不著去剝削別人,也不用去當棟梁,當官的跟我更沒有緣份了。我還是做一個平凡的我吧!我有我的做人原則,我有我的處事方法,我有我的座右銘,啊!你沒有,不行的,在平凡也應該有呀,座右銘難道是有名有利人的嗎?是誰規定是他們的,我沒要有自己的座右銘,可以是你的一句哲言,也可以是你的理想,總之要有。
在和大家來談談做人吧!做人那不要太斤斤計較,也許你的大度換來更多的益處,你也不要過於自信,那樣是你的失敗更痛苦,你也不要膽怯,成功就在前邊,你的眼前就是你的理想極點,你也不要為了兒女私情而放棄你的人生理想,你要知道色即是空,空則是色。你的理想是什麼?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你先樹立一個自己的理想目的,就想爬山,一步一步爬到山頂。
我的做人原則:用感恩的心去做事,用回報的心去做人。
我的座右銘:一個人有100個缺點你沒有發現你沒有損失,他有一個優點你沒有學會,那才是損失。

⑵ 學習之星演講稿,談我是怎麼學習的和學習的真理,真實一點。拜託了

2【】

wasS#kl;mkoE;'DIQHN;3WE

⑶ 介紹昆蟲記的演講稿

《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著名作家巴金說:「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以人性觀察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作者把畢生從事昆蟲研究的成果和經歷用散文的形式記錄下來,以人文精神統領在自然科學的龐雜實據,蟲性,人性交融,使昆蟲世界成為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學形態,將區區小蟲的話題書寫成層次意味,全方位價值的巨制鴻篇,這樣的作品在世界上誠屬空前絕後。沒有哪位昆蟲傢具備如此高明的文學表達才能,沒有哪位作傢具備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蟲學造詣。若不是有為如此頑強的法布爾,我們的世界也就永遠讀不到一部《昆蟲記》了。
說我們幸運,還有更深的道理。法布爾之所以頑強,是因為他有著某種精神。如果他放棄了,喪失了自己那種精神,這世界同樣不會出現一部《昆蟲記》。
《昆蟲記》中對昆蟲的細節描寫更是令人不得不佩服法布爾超人的觀察力,如蟬和螞蟻乞討糧食時的狼狽形相:「螞蟻站在門檻上,身邊擺放著大袋大袋的麥粒,正調過臉去背對前來乞討的蟬。那蟬則伸著爪子,唔,對不起,是伸著手。頭戴十八世紀寬大撐邊女帽,胳膊下夾著吉他琴,裙擺被凜冽寒風吹得貼在腿肚子上,這就是蟬的形象。」這段乞討的描寫真是惟妙惟肖。
更令人贊嘆的是,法布爾對昆蟲倒掛姿勢的描寫:如在金屬籠子里,椎頭螳螂的幼蟲停在一個地方後姿勢始終如一,毫不改變。它用四隻後爪的爪尖鉤住網子,後背朝下,紋絲不動,高高掛在籠頂,四個懸點承受著整個身體的重量。倒掛棲駐姿勢是如此艱難,然而蒼蠅的倒掛姿勢卻截然不同。蒼蠅雖然也抓掛在天花板上,但是它總要抽出時間鬆弛一下,隨便飛一飛,操起正常姿勢走一走,肚皮貼地,肢體舒展開曬曬太陽。法布爾對昆蟲的描寫,真是細致入微,令人贊嘆。試問一下,那個人沒看到過蒼蠅倒掛的姿勢,但又有誰去注意它呢?但法布爾在《昆蟲記》中對上千種昆蟲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寫,這也正是法布爾的成功之處。
然而,法布爾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一生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偏見」,二是「貧窮」。法布爾勤奮刻苦,銳意進取,從農民後代變成一位中學教師:中學教書二十餘年他兢兢業業,同時業余觀察研究昆蟲及植物,發表過出色的論文。盡管如此,他想「登上大學講堂」的夢想始終沒有實現,開辟獨立的昆蟲實驗室的願望始終得不到支持。教育,科學界權威們,骨子裡看不起他的自學學歷,看不貫他的研究方向。這種漠視與某些人的虛偽,庸俗,妒嫉心裡合拍,長期構成對法布爾的偏見。法布爾生在窮苦人家,靠自己打工,讀完了小學,中學;成年後只靠中學教師的工資,要後七口之家的生活,前半生一貧如洗,後半生勉強溫飽。然而,發布而沒有向「偏見」和「貧困」屈服。他依然勤於自修,擴充知識儲蓄,堅持不懈地觀察試驗,不斷獲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擊「偏見」。他擠出一枚枚錢,購買壇,罐,箱,籠,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極了研究資料,化教書匠之「貧困」為昆蟲學之富有。
他為了完成《昆蟲記》幾乎是犧牲了一切。他沒有抓住一生中出現的許多機遇去巧取功利,過上幻想中的「好日子」卻安於清苦,坐了一輩子冷板凳,甚至不惜把一家老小也捆在自己這張「板凳上」。
法布爾曾經提出一個問題:「只為活命,吃苦是否值得?」為何吃苦的問題,他已經用自己的九十二個春秋做出了回答:迎著「偏見」,伴著「貧窮」,不怕「犧牲」,「冒犯」和「忘卻」,這一切,就是為了那個「真」字。追求真理,探索真相,可謂「求真」。求真,這就是「法布爾的精神」。
在這本《昆蟲記》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昆蟲的大千世界,更應該領略到的是法布爾「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精神。
我嘆服法布爾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昆蟲記》讓我眼界開闊了,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理解問題的深度也將超越以往。我覺得 《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 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地閱讀一下 《昆蟲記》,讀出滋味,讀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的更多。

⑷ 活動期間辦理班誠信演講比賽覺得哪些古代名言可以引用到演講稿裡面請舉出三例

1、世界上一成不變的東西,只有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的這條真理。斯里蘭卡

2、我生為真理生,死為真理死,除了真理,沒有我自己的東西。王若飛

3、真理是嚴酷的,我喜愛這個嚴酷,它永不欺騙。泰戈爾

4、性命有如鐵砧,愈被敲打,愈能發出火花。伽利略

5、真理的發見,或道德責任的完成,都引起我們的歡欣,使我們整個生命震顫。克羅齊

6、關鍵在於要有一顆愛真理的心靈,隨時隨地地碰見真理,就把它吸收進來。歌德

7、通過自己的努力即使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雲亦雲地知道全部真理要好得多。羅曼羅蘭

8、真理是認識事物的工具,是人們前進和上升的道路上的階梯,真理都是從人類的勞動中產生的。高爾基

9、對真理的追求比對真理的佔有更為可貴。萊辛

10、錯誤經不起失敗,但是真理卻不怕失敗。泰戈爾

11、真理是智慧的太陽。沅韋納戈

12、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培根

13、熱愛真理,是找到真理的最有利的條件。愛爾維修

14、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達於真理。李大釗

15、通向謬誤的道路有千百條,通向真理的道路只有一條。法國諺語

16、對真理的錯誤理解,不會毀滅真理本身。別林斯基

17、真理是平凡的,真理是跟平凡的事物和平凡的群眾分不開的。馮定

18、既異想天開,又實事求是,這是科學工作者特有的風格,讓我們在無窮的宇宙長河中去探索無窮的真理吧!郭沫若

⑸ 急需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的演講稿

基本定義——科學是崇尚真理和真實的人們的,永無止境地探索、實踐,階段性地趨於逼近真理,階段性地解釋和揭示真理的階段性、發展性、歷史性、辯證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點,盡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識體系,且是一項成果的絕大部分有利於造福人類社會的高尚事業。

科學,應該是五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科學就是知識。第二,科學不是一般零散的知識,它是理論化、系統化的知識體系。第三,科學是人類和科學家群體、科學共同體對自然、對社會、對人類自身規律性的認識活動。第四,在現代社會,科學還是一種建制。第五,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貝爾納則把現代科學的主要特徵概括為六個方面:一種建制;一種方法;一種積累的知識傳統;一種維持或發展生產的主要因素;構成我們的各種信仰和對宇宙和人類的各種態度的力量之一;與社會有種種相互關系。

科學的誕生和人類的歷史一樣久遠。我們人類在地球上生活了700萬年,據考古發現,大約距今30萬年前,原始人就在製造石器的過程中,開始了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動。在距今一兩萬年前,原始人發明了新的勞動工具—弓箭。弓箭的發明人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利用弓箭有組織地狩獵,提高了生產效率,而剩餘的獵物則被飼養起來,使人類由狩獵進入畜牧的時代;另一方面利用弓弦繞鑽桿打孔的方法鑽木取火,又發明了摩擦生熱的制火技術,不僅極大的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而且增加了生產的手段;用火煉制粘土,發明了制陶技術;用火熔化銅和鐵,製造出金屬農具,使人類結束了一萬多年的遷徙不定的生活,進入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從而開始了人類五千年的文明史。

通俗地說,科學是一種態度、觀點、方法!同時,科學的東西本身具有悖論!也就是說,不同的專業學科的東西很容易被混淆和認為是矛盾的!其實,它反映了科學地認識事物的不同的多個復雜方面!

只要是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同志都十分清楚,開始的概念的建立和假說以及假定非常艱難!所以,對於科學本身的原始概念來說,對於世界上任何一位頂尖的科學家來說,都是很困難的!所以,給出科學的基本定義需要膽量!需要膽識!還需要深深關注人類命運的高度境界!

實際上,在此以前,由於科學一詞從來就沒有嚴格定義過,所以會引起一系列的混亂和無謂的爭論。比如: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中醫是否是科學?科學與偽科學的區別是什麼?科學與宗教的區別是什麼?等等。而這些問題又是非常非常吸引人的問題。所以時代要求我們盡早地給出恰當的定義以解決這些爭議。

該定義中「逼近真理的盡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該定語是自己加進去的,原因是為了明確科學的涵義,即明確科學是一個怎樣的知識體系(我至今為止不明白為什麼很多書上為什麼不敢明確地加上它)。其中「矛盾」當然是指邏輯矛盾。

「知識體系」是人們對科學的最初認識。作為一種非常實用的知識,最重要的就是有很高的條理性和結構。這一點,任何一本經典著作都多少具有這種特色,古代最著名的要數《幾何原本》了。中國的古典著作中最有條理的,也許是我不學無術,自認為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橘中秘》(一本棋書)。不過科學這種知識體系已不象某些知識體系那樣規模那麼小,討論范圍那麼窄了,而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知識體系,其野心甚至企圖包羅萬象無所不及。這么大的體系仍要保持很強的條理和結構,這就顯得與眾不同了。但知識體系並不只有科學一種,所以必需明確科學是怎樣的知識體系。定義中前面部分給出了限定,跳過一段再討論。

很早有人就認識到了科學是一項造福人類的社會事業,但其意義是隨時代發展進一步深化的。而這也是缺少教育的人們不易理解的。知識表現在書本里怎麼又是一種社會活動呢?不能被別人理解,不能被別人重復驗證,這本身就不叫知識,為什麼還要強調其社會性呢?這是因為科學對知識的認識要遠遠比其它對其的認識嚴格。不管對巫師、宗教徒、平民還是科學家來說,知識都是指正確的陳述,正確的預見,即知識就是人認為的「真理」。但只有科學家才非常嚴格地審視「真理」。不光要看它的初始語句(常稱為公理)是否來源於直覺、實驗或有充分理由,而且嚴密地審查推導過程中的任何細節,並考查其任一導出結論是否與實驗或生活經驗相沖突。而這一系列工作都不是沒有受過科學訓練的人能做的,因此需要教育,需要許多的科學家的共同勞動,也需要廣大民眾的理解和各方面的支持。隨著科學的越來越發達,科學的復雜程度越高,其社會性也就越強。

「逼近真理」是強調科學的特質,與其它相比,科學最強調懷疑和創新,因為科學是以不存在先知先覺為前提的。同時科學也非常強調繼承和借鑒!認為所有知識都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雖然科學追求的是主客觀世界的統一,但畢竟主觀世界與客觀存在並不是一回事,知識再正確,也只是逼近對世界的描述,而不就是客觀世界。比如說:理想氣體模型它能非常好的描述在常溫常壓下的氧氣、氮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是因為這些氣體分子的線度遠小於它們之間的距離。而范德瓦爾斯對理想氣體模型的修正也只是近似的描述象水蒸氣那樣的真實氣體。科學家們懂得他們的理論一開始就是近似,所以他們從未指望從其理論導出的結論與真實世界無絲毫誤差。所有的知識是人造的,是主觀世界的產物,即使存在外星人,也只可能是比地球人更進化而已,他們也會有錯。自然界的秘密存在於自然界本身,自然界以其自身的多樣特點表現自己,但不會以文字形式借上帝之口明白地表達出來。可見用「最逼近真理」這一詞項既強調科學的嚴密性,又強調了科學對世界的認識意義。

「盡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該定語反映了科學對完美的追求,強調了科學也有個成長過程。普通人犯錯誤是經常的,偉人也會犯錯誤,象牛頓、愛因斯坦和馬克思這樣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也有錯誤的理論。羅素的著作中,經常描寫偉人的自相矛盾,比如,提倡用節育手段控制人口的馬爾薩斯四年內添三個孩子;提倡無為的叔本華對晚來的榮譽欣喜若狂;被稱為實驗科學的始祖的培根則不知道為他治病的哈維發明血液大循環理論。偉人尚且如此,那麼集所有偉人智慧的科學內容要想沒有一點自相矛盾的暇點則十分困難,而且體系越大越難以沒有錯誤,特別是新學科,需要時間的檢驗。任何科學都有個成熟的過程。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有的科學也許是某種情境下的近似,在無限推廣時就可能出現矛盾,而科學決不會裝作沒有看見,必定要去解決這一矛盾,使科學向前邁進。由邁克爾遜實驗引起的相對論、由黑體輻射實驗引起的量子力學以及理發師悖論引起的數學革命,正是排除了那些自相矛盾後發展起來的。

研究科學的目的

科學來源於社會實踐,服務於社會實踐。它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在現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的發展和作用受社會條件的制約。現代科學正沿著學科高度分化和高度綜合的方向蓬勃發展。

科學的數學結構是抽象的, 但科學的理念卻是樸素的[注一]。 當 Einstein 為指南針神秘的方向性感到驚訝時, 他只有四歲, 還沒有來得及讀 Aristotle, 也還看不懂 Kant。 後來人們認為 Einstein 是個天才, 但那時候他還只是一個晚熟的孩子。 他感到了驚訝, 因為他不知道事情為什麼會這樣; 他後來成為了物理學家, 因為他想知道事情為什麼會這樣。 只有真正樸素的理念才能夠和一個四歲孩童的朦朧理性產生耦合, 而我深信一個真正樸素的理念是不需要用幾十萬字才能說得清楚的。

這個世界的演化是有邏輯規律的, 這個宇宙間豐繁多姿的現象背後是有原因的, 這是科學存在的前提, 也是任何智慧存在的前提。 至於這個宇宙為什麼是有邏輯規律的, 這並不屬於科學的范疇。 我們存在於這樣一個宇宙中, 這是一個基本的經驗事實[注二]。

就象這世上所有其它的存在一樣, 科學的存在也是有因果的, 科學存在的具體形式是和它所要達到的目的緊密相聯的。 環顧我們周圍的世界, 從草木竹石到飛禽走獸, 從戈壁草原到冰川湖泊, 小至螻蟻塵埃, 大至日月星辰, 世間的現象是如此的千變萬化, 無窮無盡, 就象滿地的珍珠, 如若沒有絲線相串, 何以盡拾? 科學也是這個道理, 萬物無窮而人力有限, 理解事物的唯一辦法就是簡化。 把許多現象歸結為一個道理, 窺一隅而知全貌就是一種最有效的簡化。 尋求對自然現象的這種簡化是人類試圖理解、 預言和利用自然現象的最重要途徑, 也是科學樸素而優美的目標。

應當看到, 「簡化」 是一個比較含糊的字眼, 不問內涵地追求簡單性會使人誤入歧途。 最大而又最荒唐的簡單性莫過於把一切歸因於上帝, 就象聖經所宣稱的, 那比 Newtow 定律, Maxwell 方程式, 或是相對論的基本原理簡單多了。 但那不是科學, 因為聖經只不過是把它所 「解釋」 的東西羅列了一遍, 上帝第一天創造什麼, 第二天創造什麼, 如此而已。 除了生添一個上帝外, 這種所謂的 「解釋」 並不構成任何實質意義上的簡化。 更重要的是, 這種 「簡單性」 缺乏人們對科學的一個很基本的期盼, 那就是要能夠預言未知的或未來的現象。 僅限於對已知現象的歸納整理這更接近於歷史而不是科學。

那麼對自然現象什麼樣的理解能夠構成實質意義上的簡化, 並且具有科學所必須具有的預言性呢? 是邏輯推理。 把科學的理論框架建立在邏輯推理之上是其力量的重要源泉, 也是科學有別於宗教的一個極其本質的特徵。 在一個科學理論中從基本原理到對現象的解釋是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銜接的。 因為邏輯推理的有效性是宇宙間一個近乎於先驗的最基本事實, 我相信人類遠在意識到 「邏輯」 這個概念之前, 就已經在本能地運用著初等的邏輯推理了。 邏輯推理具有極大的延展性和客觀性。 從一個科學理論的基本假定出發, 運用邏輯推理可以衍生出近乎於無限的推論, 而且這些推論是以非常確鑿並且獨立於個人意志的方式存在著的。 一個科學理論一旦提出就以一種完全嚴謹和謙虛的方式存在於學術界。 任何人都有權對它的基本假定和邏輯推論進行檢驗。 任何一個這樣的檢驗如果得出明確的否定結果, 就意味著理論被推翻, 或者其局限性被發現。 科學理論的這一特徵被科學哲學家 Popper 提升到了一個核心的地位。 Popper 寫過很多大部頭的書, 其中一個基本的觀點, 就是認為一個理論成為科學理論的必要條件是這個理論具有可證偽性。 也就是說一個理論要成為科學理論, 必須明確地提出在何種情形下它可以被推翻。 這一點初看起來很出人意表, 因為通常人們在思考科學理論時往往是從證明而不是證偽的角度去考慮的。 但細想一下其實卻不難理解, 因為一個科學理論的推論是無窮盡的, 再多的實驗也只能加強它的可信性而無法證明它的正確性。 相反, 由於科學理論明晰的邏輯推理性, 要推翻它卻只要有一個確鑿的反例就可以了。

人性有弱點, 科學家是人, 因而也不例外。 疏忽、 偏見, 甚至蓄意的偽造都可能帶來謬誤。 科學之所以能夠在探索自然的漫長征途中去蕪存菁, 獲得卓越的發展, 正是得益於科學理論嚴密的邏輯性和科學界這種公正、 謙虛和理性的態度, 這是人類智慧的驕傲[注三]。

綜上所述, 科學的目的可以大致地敘述為: 科學尋求的是對自然現象邏輯上最簡單的描述。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