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演講稿
A. 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演講稿
中華上下有五千年的歷史,悠久的時光,留下了許多經典文化遺產。中國的文化源遠,是藝術寶庫上的璀璨明珠。它們是先輩留給我們的精神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是我們的信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我國著名的學者-——孔子在《論語》中所述。其表示,三人一同行走,其中一人的身上,必有值得你去學習的地方,他會是你的良師益友。是啊,人只有不斷學習,厚積薄發,才能真進步;取長補短,才能完好自身的不足之處。高山之所以雄偉,是因為他不排斥每一塊小石頭,那些小石子就像是他的根基,只有根基穩固,他才能屹立不倒:大海之所以一望無際,因為他有容納百川的胸懷,它是由無數的溪流匯集而成,並不是靠一己之力。同樣,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只有不斷的學習,勤能補拙,虛心請教,讓別人的優點,在自己身上同樣發光發亮。
孔子的思想影響著代代中華兒女,為我國的的思想政治觀念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我國的文化,可遠遠不止這些。
明清的小說、唐朝的唐詩、宋代的宋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換汗青「的帶過情懷是我心血澎湃,久久不能平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讓我燃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情不自已。我彷彿,能看到詩人,一人站在空曠的原野上,望著嵌在天邊的那皎皎明月,還能苦中作樂的落寞情懷,月兒彎彎,不知遠方親人是否安康?「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青草亂長,又送遊子離去,凄凄亂草滿懷悲情……我不禁黯然傷神……五千年的文化,數個朝代的文學人才,數部流傳千古,嘔心瀝血的巨作,使我深深愛上了古代傳統文化,讓我不住的深深我挖掘、探索他,這是一個時間的磨練,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時間去揣摩……
B. 《傳統文化與我》3分鍾演講稿
我與傳統文化 漸行漸遠的石庫門,浮現出模糊的輪廓。在我們90後的眼中,她已成為歷史的見證,與此同時,她與我們開始陌生…… 可是,我從小就是在石庫門里長大的啊,我對石庫門有一種特別的感情。斑斑駁駁的窗戶中透出溫暖的光亮,窗戶上的盆景,屋檐下牆角邊的野草,馬路兩邊高大的梧桐,灰色的青石板路夾雜著青苔,冰涼而又堅硬……這屬於我兒時的記憶,抹也抹不去。 那個時候,上海就已經漸漸失去了張愛玲筆下那十里洋場的感覺——繁華而蒼涼。那種像老的膠片電影一樣的生活,微微泛黃的精緻女子的畫報,空氣中沉浮著「金嗓子」周璇的甜甜軟軟的歌喉,有些模糊,那舊唱片裡布滿白色斑點,夾雜著些許噪音,胡琴的抑揚頓挫有一絲懷戀的味道…… 我還記得那個時候的。只要放學了,我和夥伴們可以在弄堂里瘋玩。我們規規矩矩地玩,玩警察捉小偷,踢毽子,跳橡皮筋。有時候碰到下了班的大人,或者是坐在門口揀菜的阿婆,我們都會擁上去,嘰嘰喳喳的復述著那永遠說不完的話:「小張叔叔,今天我是警察哦!不許動,站好,我要抓小偷了」、「阿婆,這是什麼菜啊,長得很像阿黃的頭發哦,哈哈……」那些大人們就笑眯眯的看著我們,好脾氣地聽我們無休止的聒噪。伴著我們游戲時瘋狂的尖叫,他們放下了手裡的包,戴上了圍兜開始准備晚飯。這時候,我們從弄堂這頭跑到弄堂那頭,又從弄堂那頭跑到弄堂這頭,家家戶戶的窗外都聽得到「嗞嗞」的炒菜聲,整條弄堂慢慢彌漫起著飯菜的香。 那個時候,整個弄堂里的鄰居我們差不多都認識,我們捉迷藏時會跑到一家人家裡去躲起來,那家主人總是很大方得拿出「阿咪」奶糖請我們吃。回家後也總是會被大人罵:「哪能白相了伽晏?瘋到阿里去了?都勿要吃飯啊?」弄堂里很普通的飯菜,不知道為什麼在我的記憶里總是特別香。 記憶中,石庫門房子的門口好象都有一條檻,進門出門的時候都要跨過去。這道檻在記憶里也特別深刻,它是我經常跳過來跳過去的標志物,也是我從小「跨欄」用的欄桿。這道坎,小時候我每次都調皮的跳過它;後來長大一點了,我就規規矩矩的邁過它。有幾次,總聽到有大人抱怨那檻太麻煩,自行車推不進,小孩子跑來跑去的容易摔跤。我還記得有一次我放學回家跑得太急了,還真的在這道檻上絆了一跤,摔得我的腿腫了一個星期。後來開始我就一直不喜歡這道檻,覺得它礙事。再後來,我們家搬出了石庫門,門檻就再也沒有出現在我的生活里…… 今天的上海,因為急於和國際接軌,很多真實的石庫門都已經被拆除得一干二凈,再看不見一點痕跡,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又一座的水泥森林,呆板笨拙地隔開了那原本充滿生氣的地方。現在舊上海的氣息和老石庫門一樣,正慢慢逝去。那曾經每家每戶的喧囂,那記憶中的美麗將不復存在,只剩下興業路上的新天地——那些早已經過改良的石庫門。昔日輝煌華麗的石庫門洋房,已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長大以後,我們再也不能放學後在弄堂里和好朋友一起闖來闖去,因為現在的家庭門都鎖得緊緊地,肩上的書包有千斤重;長大以後,我們再也不會覺得吃青菜蘿卜也是一種幸福,因為身邊的肯德基麥當勞數不勝數;長大以後,我們再也不會因為過年可以穿新衣服而興奮無比,因為現在我們的衣服一個衣櫃都已經不夠塞了;從此以後……從此以後……沒有以後…… 太多的回憶,太多的美麗,卻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太多的前衛,太多的科技,卻找不回當年的幽雅。如此對立的矛盾,怎麼就發生了呢? 舊的石庫門前,舊時光里的一切和現代的人在時空中交錯,擦肩而過。 隨著時光的流逝,現代人慢慢遠離了生命的原鄉。從昨天到現在,跨過了長長的時光隧道,記憶里的人和事卻依然顏色鮮明的出現在眼前,與今天交匯在一起,倒映出一份溫熱而縹緲的記憶。 一切被光陰所凝固。一個如夢暈般的輪廓,隔開了時空的距離。在這里,放滿了我們的回憶。
C.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憑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沖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里,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采,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D. 急需 4分鍾內的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天高水闊,萬眾一心書一段傳奇,描中華精粹,匯九州奇葩。
馳騁蒼茫,一脈血氣組一方山水,承天地之靈,秉江山之韻。
——題記
首吞滄海,尾銜大漠,東方卧龍跌宕關山,閱千秋烽火。曾經的中國,一再的在災難的大漠中跋涉,一脈血氣支持著中國人,烙下千年血與淚的執著!
一澗飛瀑,碎瓊亂玉,造就此勝景的不只是水,中國人海納百川,並非柔若無骨,是一旦遇到了艱難寒冬,就齊結凍徹三千里的冰,稜角分明,不要分散,只是團結。胸中百轉千回的是一脈華夏的血氣,有了它才有了一個民族的新生,不畏艱險,眾志成城。
歲月的腳步橫越向歷史,野草般橫飛的思緒,卻依稀可見那些依舊鮮活的面孔。一望壯士別易水,秋風蕭瑟歌紅塵。荊軻的大氣穿越了生與死長眠的時空,只留一聲絕響:明明註定了了無結果,明明知曉霸業圖空,明明青山依舊在,明明等待的只是歷史的剎那,卻帶走了誰的永恆!中國人的執著古而有之,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義之所當,千金散盡不後悔,不會以為前方的黑暗就止步不前,於是,代代華夏人青絲約白首,不問重重苦難後悲淚幾行,只想履履奮爭中豪情萬丈。
依稀記得零八年的那一聲巨響,隆隆的一座四川城負了重傷。五月十二日的汶川,是灰色的,卻有生命的綠,成為了震中的脊樑,支持著廢墟中點點生存的光亮,時間的河,淌過悲憫如血的上,一雙雙手捧起了塵埃,找尋地底最後一絲生存的跡象。天哭地泣,電閃雷鳴,爾後的四川,爾後的中國,一片悲壯。一分的希望就有十分的拼搏,四面物資,八方同濟。向來溫文爾雅的華夏古國,一剎那銅皮鐵骨,無堅不摧,無人可擋。讓萬眾一心,百折不撓走出了史冊,新生代看到了中國的魂,是一種發自心底的力量。這樣的民族,即使災難,也有從容不迫的抵抗。
睜開探求的眼,看清眼前一個民族的新生。機器隆隆,霓彩分明。億萬人民在九曲黃河身旁默默耕耘,換得五穀豐登,萬里飄香。在那遙不可及的破碎蒼穹之上,「神舟七號」用它的雄姿補完了千百年來華夏兒女的夢想,一股浩然氣指引著十三億雙手寫出了日夜翹盼的華彩樂章。
在倉皇的歲月里揚鞭,看中華民族將一個個歷史的復句寫下,不畏艱險,眾志成城,用自己的靈魂,為這一方時空,塗上顯目的色澤!
BGM:大漠敦煌
E. 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抒情的
寫作思路:豐富多彩、靈活多變的寫作技巧,將不同時空、不同角度的材料組合成絢麗多姿的文章大廈,表達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節外生枝,不喧賓奪主。在插入敘述的時候,還要注意文章的過渡、照應和銜接,不能有斷裂的痕跡。
正文:
泱泱華夏,五千年歷史。祖國母親從泥潭中站起,她靠著堅定地毅力,頑強的精神,成就今日的雍容華貴。萬里長城是她長長的秀發;長河、黃河是她閃爍的珠寶;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是她寬闊的臂膀……她今日的壯美秀麗是我們華夏兒女永垂不朽的驕傲。
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美德;中國精神是實現中國夢的要道;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力量之源。
中華民族是越過血與火的洗禮,最終孕育出頑強不屈的中國精神。1860年,一把把火焰燃燒在圓明園,火焰中藏著侵略者的譏笑和貪婪的嗜念,南京大屠殺,殺死國民過30萬,他們這些侵略者卻掩埋自身的罪貪……但是這些不放彩的歷史總該過去。
中華民族是頑強的,不屈的奮斗和以大批的愛國人士讓祖國振興。只有走過了狂風暴雨,才會明白彩虹的美麗。
中國精神是一種「公而忘私,公而忘家」的無畏精神;是一種「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是一種「言必信,行必果」的誠實守信精神。
老舜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水災。洪水沖塌了房屋、淹沒了莊稼、奪去了生命。舜派禹去治水,禹採用了「疏」的辦法,讓大水暢通無阻的流向大海。
大家稱贊他的治水功績,尊稱他為「大禹」。據說禹在治水期間「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是一種「公而忘私,公而忘家」的中國精神。劃過歷史的痕跡來看,我國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儒家專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與理論是中國精神之所在、之精華。
「剛、毅、木、訥,近仁」是君子的品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是君子學習的態度「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食,未足與議也」是君子的氣度,「里仁為善美」是君子的抉擇。我認為四則皆備。必近仁矣。
我國自古代起就有不少膾炙人口的神話傳說。我們了解「愚公移山」的意志堅定「精衛填海」的不屈不撓,「誇父追日」的不墜之志「女媧補天」的驚天動地,這些中國古代的人文精神激勵著後人奮發圖強勵精圖治。
中國精神是我們華夏兒女都應具備的精神,唯有這樣,我們才會實現「我的夢,中國夢「,也會越靠近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道路上。
偉大的中華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輝煌,五千年的歷史。在歷史長河中,仁人志士層出不容,中華美德熠熠生輝,民族精神時代傳承。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幾代人的精心努力,用了多少殷虹的鮮血,才換來今天祖國的強盛。
五千年的慢慢路程,一路風雨一路行。
五千年,風風雨雨;幾世紀,浴血奮戰。
多少朝代,興衰進退;
多少智慧,成就了文明的中華民族。
古往今來,在通往美好明天的征途上,多少人前仆後繼,為了民族的輝煌燦爛,他們情願化作一團火,燃燒了自己,照亮了不朽的中國精神。
F. 求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演講稿,6分鍾左右的!急急急!!!!!!!!!
額,可能給的比較遲了。。。。
淺談中國古代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
中華民族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學歷史與文化傳統,兩者相互影響,共同傳播,流淌成一條長長的歷史河流。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產生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之下,我們習慣於按時代或者朝代來進行劃分,如先秦文學、兩漢文學、唐宋文學、近代文學等等,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都烙印著不同時代的特徵,為我們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學總是與歷史密不可分的,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國古代文學沉澱至今,所產生的價值便在於向後人展示中華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積淀,同時也是在發揚高尚的人格,淵博的精神,以及浩大的智慧。同時文學也是一個人一生的感悟記載,是人類社會發生蛻變的基礎,是人類思想得以進步的基石。
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以儒、釋、道三家學說為中心,開創出了獨特的思想體系。不得不說,中國幾千年歷史以來,儒、釋、道三家學說對中國歷史的變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意識形態領域一直占據正統地位,一方面從思維角度束縛了國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在行為舉措上規范了國人的動向。這不僅是價值的體現,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產生與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談到我國獨特的文學歷史與文化傳統,便不得不將其與西方的文學、文化進行比較,必須承認的是,自「五四」以來,中國文化逐漸開始西式化轉變。這是兩種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後必然的一個現象,從現實角度分析,中華文化在許多地方有著極大的局限性,或者說中華文化注重的是底蘊,在實現性上沒有西方文化那般快速迅捷,在世界性戰爭的爆發與民族壓迫之下,中華文化的轉型是一個不可阻遏的趨勢,但中國傳統的文化仍然有著其獨特的魅力與價值,從如今西方科學文化達到飽和後開始研究中華文化便可看出。我以為中華文化去偽從簡,便是一個「境」與「韻」,如同道德經中所雲,「道可道,非常道。」中華文化所教授給人們的便是這樣一種說不出來的意韻,是一種心境,這其中的智慧是完全不同於西方文化數據化、理論透徹化的思維,是精神領域一種更高層次的探索。
中國有句古語叫做「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中華文化產生於整個中華民族,然而其中真正的精髓神韻只是流淌在一部分人之中,如同一些思想,有著許多人信奉,但真正的核心卻只是一小部分人開創。然而這一部分精華在歷史長河之中不斷更新完善,卻控制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思維動向,道德體系,人文觀念。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思維動向,道德體系,人文觀念,都是在「儒釋道」三家學說的牽引下變化發展。
從另外一些角度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也是在依靠文學來進行。《論語·為政》有雲,「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這邊是儒家思想之中的「以德為政」,孔子藉助文學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認為當政者修身的最終目的是成「仁」。同樣,孟子在《孟子·盡心下》中有雲,「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也是在用文學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念。諸多大家在藉助文學來傳承傳播自己的思維見解,最終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無數年傳承,便成了一種傳統。
中國古代文學是無數先輩智慧的結晶,無論文體如何,無論產生於怎樣的社會背景,它們都要著極高的參考價值,這種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對於一個時代的鑒定,更是一種人文領域的探索,一次真實的人類變遷記載。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從大的角度來講,我們所接觸的所有古代文學作品都可以給我們一些警示,可以幫助我們推測到更為真實的未來動向。
而中國傳統思想之中的許多精神精華更是為我們的思維開辟了全新的道路,各種充滿哲學思變色彩的道理以一種清淡的意韻表達出來,並對許多全新的領域進行了大膽的推測與設想,對我們自身的思維起到的極大的引導作用。
總之,中國古代文學以及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立族之根本,對於我們每一代人的成長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時也是現代科學,人文理念,社會制度發展的根本所在,有著巨大的價值與十分重要的地位。
G. 傳統文化演講稿抒情的
是不是小學這種的演講,下面貼一篇範文給你借鑒一下: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六年級一班的xxx。今天我為大家演講的是《弘揚民族文化,爭當美德少年》。
在這個生機勃勃、萬物復甦的季節里。全國上下正在開展爭當「美的少年」的活動。這是胡錦濤爺爺在給少先隊的一封信中提到的爭當四個好少年的要求。胡爺爺的號召是對全國少年兒童的關心關愛。他要求少先隊員們人人努力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
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這次,我校開展爭當「美德少年」的活動,全校同學都要積極參加。爭當「美德少年」從我做起,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小事做起。
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熱愛祖國,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了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斗。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品德優良,尊老愛幼,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擁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學習雷鋒精神,要牢記「幫助別人,快樂自己」者亘古不變的真理。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共同挽起友誼的雙手,向著未來,勇敢攀登。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勤奮學習,上課認真聽講,課後好好復習,按時完成作業,要知道豐富的知識才是我們翱翔的翅膀。我們張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孝敬父母,在家幫媽媽做家務,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遵守小學生守則,時時刻刻記住,我是一名少先隊隊員,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體魄強健,活潑開朗,用充沛的經歷把建設祖國的重任扛在雙肩。
同學們,要真正能做到美德少年是很難的,可有時很簡單的,只要我們從小做起認真做好每件事、就一定能成為優秀的「美德少年」,同學們,行為成就美德,從現在起為自己訂下一個目標,在學校、在家庭、在社會,說文明話,行文明事,做文明人。在爭當「美德少年」的活動中更加全面的發展。
今天,我們是一棵幼苗,在學校這片肥沃的土地上茁壯的成長。明天,我們將是根根棟梁,撐起祖國的大廈,讓它更加繁榮富強。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H.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
各位老師,各位學長,各位前輩,各位小朋友們:
大家好!(向與會人員鞠躬)感恩這次大典的舉辦者和主持人,給了我這次匯報、學習、歷練的機會!(向籌辦者鞠躬)
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一位傳統文化學習傳播、經典誦讀力行的受益者。去年在這里,我向大家匯報了《現代人傳承儒學的意義和方法》,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這幾年來學習、推廣傳統文化、誦讀力行聖哲經典教誨的點滴心得。
自07年以來我和孩子們一起,在王老師的讀經教育理念支持下誦讀以儒家《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道家《老子》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著作;按照經典的教誨「克己」、「克念」的要求,一路走來,可謂有酸也有甜,有苦也有辣!總起來說,可謂受益匪淺。
首先,和老師講得一樣,通過和孩子們誦讀經典,我自己有了很大的進步。
聖人教導我們:「克己復禮為仁」、「克念作聖」、「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吾日三省吾身」等等。這些理念讓我改變了以前做事的心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脾氣不再暴躁,開始反躬自省等等。正是這些改變,讓我的家庭戰火漸漸熄滅,挽救了我瀕臨破碎的家庭,給孩子的成長營造了比較和諧的家庭環境;也正是這些改變,讓我對自己的命運不再有抱怨、嗔恨,明白了一切都是自己感召來的,只有從自己的內心真正改變開始,從自己的點滴行動無怨無悔的改變開始,做到「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真的,傳統文化所承載的聖德智慧,學了以後,相信;體解聖人心願放下個人利益、顏面,發願和聖人一樣利益眾生、利益社會,大同不至,誓不停息,死而後已!;《論語》中曾子教導我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立大志向,知難而進,永不停息,是行,信、願、行三者具矣,在聖人聖德聖慧的庇蔭護佑下,我想我們的生命一定會大放光明,價值倍增!感恩老師的引導,感恩聖人留給我們的聖德智慧之作!
再有,以前我是一個心理素質極差,信心極為不足的人,三個人一起都不會不敢大聲致詞,看到別人激昂慷慨的演說羨慕的不得了,當快輪到自己的時候,心裡就怦怦跳,上台後,本來准備充足的內容卻什麼也說不出來,通過和孩子一起讀書,我有了信心和內容,我竟然能夠當著這么多人引經據典,這大概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吧!再一次感恩老師的引導,感恩聖人留給我們的聖德智慧之作!
其次,是通過讀經典孩子們的變化。
別人的孩子看電視、玩玩具、打游戲、看動畫的時候,我要求我的孩子和我的學生是要讀書的,時間久了,我的孩子和家長聽話的學生讀書的時候和別的孩子看電視、玩玩具、打游戲一樣愉悅,一樣投入。只要有文字、有書的地方。孩子們很快就會靜下來,沉浸其中。這大概就是「志於道」的樂趣,大膽的比對一下,這大概就是復聖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狀態和境界吧!這種狀態,學習和成才還用擔憂嗎?智慧的家長們,有緣到場的朋友們,讓我們的孩子遠離毒品——電視、游戲、肆無忌憚的玩耍、看動畫,就像毒品一樣侵蝕著我們孩子的心靈,我們的孩子欲罷不能,就像有煙癮酒癮一樣,很痛苦——不要再讓孩子一時表面愉悅,一生空空碌碌無為了!今天讀聖賢書,好像苦了一點,可苦一陣子,幸福一輩子,雖苦亦樂,雖嚴,是真愛呀!
另有今年暑假,我們全日讀誦論語,力行弟子規的經典共學班吸引了大中小學生20餘人,一個月下來,孩子們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甚至逆反,由於寄宿,最終適應下來,浮躁的貪欲,自我意識大大減少,繼之而來的是彬彬有禮的儒雅風度和靜下心來專心讀書的良好習慣。我們所說的讀書,是口誦心惟,是熟讀玩味,念茲在茲,浸入心靈,見諸言行。所以,朋友們,及早為之,及早受益,事半功倍!
還有,就是在推廣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北京讀經教育推廣中心、北京華藏圖書館、以及安徽廬江傳統文化教育中心種子老師、孔夫子後人孔先生、聖城曲阜儒者聯合會段會長等等各界人士的無私幫助,讓我體會到了「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德不孤,必有鄰」的聖言真實不虛!當然,我們也遇到了很多的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嘲諷,老子講「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我們明白:這是很正常的,這也正印證了曾子講得「仁以為己任,任重而道遠」的聖言量!天下實現仁愛、德治、禮制,是孔夫子的理想,也是每一個有血性的人應該有的理想,可以講,這個理想是無限量的大願,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有人講:「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我說:「人心不古古亦然,古代不也有大舜的繼母、父親和弟弟、也有閔子騫的母親、也有盜跖嘛?」而且我敢說,未來,只要有人類,就一定會這樣,這也正是一代代志士死而後已的不竭動力所在,也正因為如此,才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後繼義無反顧的為之努力。學習推行聖賢經典教育永無止境,有智慧的人們,想讓自己和後代生命潛力發揮極致的人們,義無反顧的加入進來吧!
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問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朋友們,現在您怎麼想的,孔夫子所願看到的他的血脈傳人、和志向傳人應該都是上士!子曰: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孔子說:聽到了正義的道理,卻不能馬上實行,身上的缺點也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孔子還說:見義不為,無勇也!
謹以此言與大家共勉!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