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戶演講稿
㈠ 3分鍾演講我的家鄉鐵嶺
鐵嶺原為「鐵嶺衛」的簡稱,如同天津原為天津衛、沈陽原為沈陽衛一樣,原來都是明朝軍事組織的名稱。明朝的軍事建制比較特殊, 它沒有採用前朝如《水滸傳》中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所在的那種"禁軍"制,也沒有採用更早時候的「左、右軍」或「三軍」那種軍制形式。朱元璋創立了一種將屯田與防衛相兼的新軍事體制,史稱"衛所"制。「衛」和「所」都是軍事單位,其中「所」又分為千戶所和百戶所。從人數上看,「衛」大約相當於現今的師,千戶所大約相當於團,百戶所大約相當連。按明初的編額定員,大致5600人為一衛,1120人為一千戶所,112人為一百戶所。通常,每衛轄五個千戶所,每千戶所下轄十個百戶所,百戶所下轄二總旗、十小旗;每總旗50人,每小旗10人。衛所設衛指揮、千戶、百戶等官。
衛所的軍士全都別立戶籍,且分有土地,稱做軍戶。軍戶都是專職且世襲;一經簽派為兵,就不能隨意脫籍。平時,衛所以大部分軍戶種地,屯田自養,以少部分軍戶訓練並擔當防務。軍餉大部由屯田所得自補。
衛所之上設都指揮使司,通稱都司;明初全國共設17個都司和3個行都司。中央設中、左、右、前、後五軍都府專門管理都司和衛所。在五軍都府之外有兵部,二者互為制衡。衛所中的指揮、千戶、百戶等官只負責平時操練和巡防,遇有戰事,須聽由兵部派出的總兵官指揮。這樣,兵部、都府、總兵官、衛指揮等都不能獨專軍權。據《明史·兵志》載,洪武二十六年,全國設內外衛329個,單獨的千戶所65個;明建國之初,大約有軍隊180多萬,這些軍隊全部都編制在衛所之中,鐵嶺衛就是其中之一。
明朝收復東北的時間比關內晚。明朝建立於公元1368年,當時東北地區還在元朝遼陽行中書省平章劉益手中,洪武四年二月,劉益派人攜遼東地圖和錢、糧、馬簿冊,向明請降。明朝遂在遼陽置遼東衛指揮使司,委劉益為指揮同知,仍駐遼陽。這是明朝接管遼寧與在遼東置衛的開始。
不久,元朝舊部平章洪保保殺了劉益,後投元將納哈出;朱元璋得知後,一面派人招降納哈出,一面派馬雲、葉旺二人領兵從山東渡渤海進入遼陽,將遼東都衛改為定遼都衛。洪武八年,明在全國變更體制,設都指揮使司,定遼都衛遂改為遼東都指揮使司,統領東北各地衛所。當時遼東都指揮使司轄境「東至鴨綠江,西至山海關,南至旅順口,北至開原」。遼東都指揮使司的基本職能是「總轄遼東諸衛兵馬,修治城池,以鎮邊疆」。置鐵嶺衛就在這一時期。
初置遼東都司時,遼東地區與朝鮮的邊界依習慣分於鴨綠江。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詔命遼東,依元朝時期疆界為大明與朝鮮的邊界,並任命指揮僉事劉顯到原元朝時期的邊界古鐵嶺建衛,名鐵嶺衛。古鐵嶺在今朝鮮江原道元山南,距平壤約150公里;元初時曾為中朝邊界,後為高麗奪回,將邊界推至鴨綠江,古鐵嶺成為朝鮮腹地。因而,朱元璋依元朝舊疆置界的決定遭到朝鮮的頑強抵制,後經朝鮮人長時期交涉,明朝作了讓步,並於5年以後即洪武26年將鐵嶺衛遷到古銀州城,從此這里便以鐵嶺這個名字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