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候語的特徵
❶ 問候型的有幾種職場
問候型寒暄的用語比較復雜,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1)表現禮貌的問候語。如「您好!」「早上好!」「工作忙嗎?」
(2)表現思念之情的問候語。如「好久不見,你近來怎樣?」「多日不見,可把我想壞了!」
(3)表現對對方關心的問候語。如「最近身體好嗎?」「最近工作進展如何,還順利嗎?」
(4)表現友好態度的問候語。如「生意好嗎?」「在忙什麼呢?」
❷ 禮儀的特徵是什麼
禮儀的特徵:
(1) 禮儀是一種行為准則或規范。它是一種程序,表現為一定的章法,如果你要進入某一地域,你就要對那裡的習俗和行為規范有所了解,只有遵守這種習俗和規范,才能融入當地的環境。
(2) 禮儀是一定社會關系中人們約定俗成、共同認可的行為規范。在人們的交往活動中,禮儀首先表現為一些不成文的規矩、習慣,然後才逐漸上升為大家認可的,可以用語言、文字、動作進行准確描述和規定的行為准則,並成為人們有章可循、可以自覺學習和遵守的行為規范。
(3) 禮儀是一種情感互動的過程。在禮儀的實施過程中,既有是施禮者的控制行為,也有受禮者的反饋行為。即禮是施禮者與受禮者的互相尊重、情感互動的過程,
(4) 禮儀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社會交往各方的互相尊重,從而達到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在現代社會,禮儀可以有效地展現施禮者與受禮者的教養、風度與魅力,它體現著一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的認知水平、尊重程度,是一個人的學識、修養和價值的外在表現。只有處於互相尊重的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才能建立並逐步發展。
(2)問候語的特徵擴展閱讀:
中國的傳統禮儀: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正所謂有禮儀之大謂之夏,中國的禮節與儀式。中國禮儀以周為最,中國古代一般推行周禮。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4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祀先師、先王、聖賢;鄉飲、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儺儀、誕生禮、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等。
❸ 問候禮儀的基本要點
一、問候的內容:
問候內容分為兩種,分別適用不同場合:
直接式:所謂直接式問候,就是直接以問好作為問候的主要內容。它適用於正式的交往場合,特別是在初次接觸的陌生商務及社交場合,如:「您好」、「大家好」、「早上好」等。
間接式:所謂間接式問候,就是以某些約定俗語成的問候語,或者在當時條件下可以引起的話題,主要適用於非正式、熟人之間的交往。比如:「最近過得怎樣」、「忙什麼呢」、「您去哪裡」等,來替代直接式問好。
二、問候的態度:
問候是敬意的.一種表現,態度上一定要注意:
主動:向她人問候時,要積極、主動。那同樣當別人首先問候自己之後,要立即予以回應,千萬不要擺出一幅高不可攀的樣子。
熱情:向她人問候時,要表現得熱情、友好、真誠。毫無表情,或者拉長苦瓜臉表情冷漠的問候不如不問候。
大 方:向她人問候時,主動、熱情的態度,必須表現得大方。矯揉造作、神態誇張,或者扭扭捏捏,反而會給人留下虛情假意的壞印象。而且一定要專注。問候的時 候,要面含笑意,與她人有正面的視覺交流,以做到眼到、口到、意到。不要在問候對方的時候,目光游離、東張西望,這樣會讓對方不知所措。
三、問候的次序:
在正式場合,問候一定要講究次序。
一對一的問候:一對一,兩人之間的問候,通常是「位低者先問候」。即身份較低者或年輕者首先問候身份較高者或年長者。
一對多的問候:如果同時遇到多人,特別在正式會面的時候。這時既可以籠統地加以問候,比如說「大家好」;也可以逐個加以問候。當一個人逐一問候多人時,既可以由「尊」而「卑」、由「長」而「幼」地依次而行,也可以由「近」而「遠」依次而行。
四、稱呼禮儀
稱呼對方時要遵循先上級後下級,先長輩後晚輩,先女士後男士,先疏後親的禮遇順序進行。
1、親緣性稱呼:爸爸、媽媽、叔叔、大爺、大哥、二姐、姑媽、舅舅、姨媽、表哥、表姐之類。這在家庭生活、親族聚會時候常用,按輩分身份稱呼,顯得親切溫馨。
2、職場性稱呼:與交往對象的職務、職稱等相稱,如「孫院長」、「林教授」、「鄭老師」、「陳經理」、「李博士」、「王醫生」之類,以示身份有別、尊敬有加,這是一種常見的稱呼。
3、姓名性稱呼:其一,連名帶姓稱呼(單字名的另當別論),顯得比較生硬,只在開會等少數場合使用。其二,只呼其姓,並在姓前加上「老、小」等前綴,如「老張」、「小黃」,比較尊敬隨和,也較常用;姓加後綴,如「王老」、「林公」之類則尊敬有加,只能對德高望重者。其三,只稱其名,比較親切,常用於長輩稱呼晚輩,在親友、同學、同事、鄰里之間使用。
4、泛稱性稱呼:對未知其姓名職務身份者,可用泛尊稱。在公司、服務行業對男士稱「先生」、未婚女性稱「小姐」、已婚女性稱「女士」;購物、問路等場合常用同志、師傅、老闆、服務員、小姐、小妹、小朋友之類的泛稱,也可用「大爺」、「大娘」、「大哥」、「大姐」、「叔叔」、「阿姨」之類帶親緣性的稱呼,顯得更為親切。
5、稱呼注意三因素:關系、場合、動聽。人際關系隨著場合變更而有所不同,稱呼也要相應改變。稱呼要讓對方感到動聽,覺得受到重視尊重,一般以「就高不就低」為好。
五、問候禮儀要注意什麼
兩人以上同行遇到熟人時,你應主動介紹一下這些人與你的關系,如這是我的同事 ,但沒必要一一介紹,然後應向同伴們介紹一下你的這位熟人,也只要說一下他(她)與你的關系即可,如這是我的鄰居。被介紹者應相互點頭致意。
如果男女兩人一同上街,遇到女士的熟朋友,女士可以不把男伴介紹給對方,男士在她倆寒暄時,要自覺地隔開一定距離等候,待女伴說完話後繼續一同走;女士對男伴的等候應表示感謝,且與人交談的時間不可太長,不應該讓同伴等很長時間。如果遇到男士的熟朋友,男士應該把女伴介紹給對方,這時女士應向對方點頭致意。如果是兩對夫婦或兩對情侶路遇,相互致意的順序應是:女士們首先互相致意,然後男士們分別向對方的妻子或女友致意,最後才是男士們互相致意。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就是在路上遇到不很熟悉的異性很覺尷尬,不打招呼顯得不禮貌,打招呼又不太好意思,或怕對方誤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一位女士偶然在路遇見不很熟悉的男士,理應點頭招呼,但不要顯得太熱情,亦不要用冷冰冰的面孔來點頭;一位男士偶然在路遇見不太相熟的女士,應首先打招呼,但表情不可過分殷勤。
見到很久不見的老朋友,不要大聲驚呼,也不要隔著幾條馬路或隔著人群就大聲呼喚,如果邊喊邊穿馬路,那就可能會有危險了。寒暄之後,如果還想多談一會兒,應該靠邊一些,避開擁擠的行人,不要站在來往人流中進行攀談。
總的來說,路上遇到熟人,談話時間不可過長。如果有很多話要說,可以找一個交談場所,或另約時間、地繼續交談。
❹ 中國古代祝福語的特點
順頌商祺
順,順便
頌,祝願
商,經商
祺,吉祥
順便祝你工作順利的意思。過去多用於信函的結尾,「祺」有吉祥之意。對商人的祝願一類的意思,但一般不是祝賀。
❺ 寒暄語的特徵在中國和英國中的區別
漢英寒暄語基本都可分為問候式、詢問式、漫談式和告別式,但是在漢英兩種語言的日常使用中寒暄語存在著很多的差異。
(一)問候式寒暄語[s1] 差異
問候式寒暄語也稱招呼語,通常是人們見面打招呼時所常用的語言,在漢語中比較常見的是 「你去哪?」、「吃了嗎?」一類。而英語中常使用「hello」和「How are you」。
一般情況下,經過時間沉澱的寒暄用語,有很強的通用性和傳統的語言模式,相對簡單明了是寒暄的特性。中國人寒暄主要有四個話題:對年齡的詢問(例如,孩子們有多大了?),健康狀況的關注(例如:最近身體如何啊?)對於行動的關注(例如:喲,忙嗎?)和節日的問候(例:過年好啊。)
據史書記載上古我們的祖先每天只吃兩頓飯。即使這樣,窮人也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即所謂『饔飧不繼』。所以老百姓見面愛問 「吃了沒?」。在改革開放初期,由於食品和服裝的問題,是很長一段時間要解決的問題,中國人注意吃,愛談論吃,所以,「你吃了嗎?」,這句話也一直被沿用。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中國人對他人的關注。其次,這句話也反映了中國人對於交際的積極性。
而英語寒暄語在我們剛接觸英語的時候就學習過:
A: How are you?
B: Fine, thank you, and you?
A: I am fine too!
在漢語寒暄語中,多數的「問句」不是去問對方到哪裡去了,干什麼了,最後有沒有吃,目的只是為了得到一個簡單的回應。回應可以是對方根據問題進行真實的回答,也可以是「好」的聲音,微笑示意也可以,在這方面比較注意形式。
英語寒暄語是簡單明了的,類似於上面的例子的寒暄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多的,基本上「Hello」和「Good morning」是主流。
英漢寒暄語的差異,是指在漢語和英語中的寒暄語在語言問候語中互相問候時的差異。「最近怎麼樣啊?有些胖了。」這類寒暄在中國文化圈交流時比較常見,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聽到這句話,他首先想到的不是「過的不錯」,而是驚奇自己長胖的速度,下一步就會開始健身減肥,很顯然,他想多了。
一位在中國工作的外籍教師有一次去禮堂看電影,在半路上碰到了自己的學生,學生依據中國寒暄的習慣,禮貌地說:「你要去看那部電影嗎?」英語老師覺得很奇怪,認為你在大廳種清楚的看到我了,知道我是去看一部電影,為什麼還要問這樣一個問題?
類似於這樣的寒暄語很容易引起誤解,給人的印象是中國人總是干擾別人:天那麼冷,怎麼穿這么少啊,別感冒了。會不舒服的,看過醫生嗎?你吃過葯了嗎?現在感覺怎麼樣?......英語國家的人對這一場景的對待會比較平靜和冷漠:我能照顧自己!想像一下,如果在英語國家的人寒暄的時候會發生嗎?後者當然會認為,中國人喜歡干涉,甚至安排其他人的生活,因為就算是他們的父母可能都不會如此,這是不能接受的。最壞的結果是:「I can handle it all,OK?」
在英語中,問候式寒暄語都是比較簡單直接,一個「Hello」或者「How are you?」就可以了。但在中國,「去看電影啊」、「去吃飯啊」這一類明知故問的「很奇怪的問題」是人們經常用來經常用來寒暄的。[s2]
(二)詢問式寒暄語[s3] 差異
顧名思義,詢問式寒暄語是用詢問的方式對對方進行寒暄,對對方的近況進行詢問,以此表達對對方的關心。可以詢問的問題有很多種,在這方面兩種語言的人會產生較大差異。
在漢語中,問候式寒暄語與詢問式寒暄語有部分重疊,「忙什麼」和「xx怎麼樣」是比較常用的。而在英語國家中詢問對方身體狀況是最常用的話題:
You looked tired, are you okay?
You looked not well, what』s wrong with you?
在中國的詢問方式更多。你忙什麼呢?身體還不錯嗎?家裡還好嗎?等等。據《廣州日報》(2007.11.21) 載,近幾十年來日常詢問式寒暄語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上世紀80年代:「下海了嗎?」「在哪發財啊?」;上世紀90年代:「有工作嗎?」「跳槽了嗎?」;前幾年:「最近忙什麼啊?」「工作怎麼樣?還在那個單位嗎?」「去哪玩了?」;今年:「漲幾個點了?有什麼好股推薦啊?」「買了什麼基金?漲多少了?」「你的房子現在的價格是多少?」「准備買房嗎?」「xx漲價沒?」
近一兩年來,詢問式寒暄也有新的元素的注入,現在人們見面常常會說:「今年到哪旅遊了?」,「聽說了吧?海南島變成國際旅遊島了?」等。甚至在畢業生之間也流傳著獨有的寒暄語:「論文怎麼樣了?」
漢語中詢問式寒暄語在不斷的變化著並且不斷有新的元素注入,也體現出了漢語詢問式寒暄語隨時代發展而變化的特點。
在這一方面對漢英兩種寒暄語的要求是一樣的,表示對對方的關注並導出後面的話題。如果對方不願意順著寒暄導出話題,可以隨便應付,開始另一個新的話題。
漢語和英語寒暄語是在交際中最有可能造成交流障礙的。一句「吃了嗎」在中國的使用方向可以擴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使用英語國家最常用的方法詢問對方的身體狀況。而在中國語言文化中,這方面的語言使用的范圍很廣泛,相比較於英語國家,更常見的是對職業和收入,年齡和婚姻等問題。
一個英國教育家在中國講課,曾說過一個案例,他有一次參加一個會議,在會議間隙,一個中國人當著所有人的面十分親切地詢問他的工資,當時感覺很尷尬,不回答的話又怕對方覺得他對自己不夠尊重,最後只能很無奈的實話實說:I had a most bizarre day.
在我們剛剛學習英語的時候,老師就提到過與外國人聊天的時候不能說「How old are you?」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年齡是隱私。而在中國人的交流中,對於年齡的問題則顯得並不那麼介意。「你今年得二十三四了吧?」這類寒暄則極為多見。
有一位在中國工作了一年的紐西蘭女教師,回國之後對朋友說:「在中國至少有100個人問過我的年齡,但是我在紐西蘭的時候,從我18歲之後,不記得有誰問過我的年齡。」
在中國文化中,婚姻問題也是一個經常被人們談論的話題,在中國,朋友之間或者長輩與晚輩之間經常會問到這些問題,「有女朋友了嗎?」「跟你女朋友什麼時候結婚?」等等。而在英語國家,如果交談中談到這些話題,他們一定會很不自在,會認為自己的私生活受到了很嚴重的干涉。但是如果是很親密的朋友,則不會產生尷尬,並非是英語國家的人不談論婚姻問題,而是他們之間的談論不涉及隱私。
詢問式寒暄語中,中英兩種文化的人都會詢問對方的身體狀況,不同的是,中文中可詢問的話題更多,范圍也更廣。例如婚姻和年齡問題,在中國任何人在寒暄時都可以詢問,但在英語文化中,只有十分熟悉的人才可能會想要了解,被詢問的人才可能會回答。
(三)漫談式寒暄語差異
雙方在問候之後,會隨意的聊一些話題,這種對話十分隨意,不涉及任何重要內容,目的只是與對方進行交流,以保持雙方的親密,這個過程所進行的對話內容,我們將之定義為漫談式寒暄語。這種寒暄語是由詢問式寒暄語所引出,一般是詢問式寒暄語的延伸。
除了天氣,英語經常還談論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如橄欖球比賽的最後一場,明天將舉行的乒乓球比賽,誰有一件漂亮的衣服,這個宴會的男主人或女主人。中國人也會就這些話題進行寒暄,但在講英語的國家這類話題更容易被人們談論,如服裝的樣式,購買的地點等。尤其是在餐桌上,這種差異會明顯的突顯出來。英語國家的人會一直稱贊食物的美味。而中國人不太喜歡談論這些話題,如果過多的對在場的某個人為話題進行談論,則會使當事人覺得尷尬,所以他們更傾向於談論身邊發生的事情或者最近的一些新鮮事。
在下面的對話中,這種贊美的寒暄很容易在人與人之間造成誤解。
A(teacher):Tom, your English is improving. I am pleased with your work.
Tom(student): Oh, no, my English is notvery good.
A: Why do you say that? You『re really doingvery well in class.
Tom: No, I am not a good student.
A: Tom, you』re making progress in thisclass. You should be proud of your English.
Tom: No, it』s not true. You』re a goodteacher, but I』m not a good student.
外籍老師使用自己英語環境下的寒暄語與中國學生交流,而中國學生使用中文語言背景下的習慣對他進行的回應並不能讓他感到舒服,他們之間的交流都是符合自己的語言文化背景的,但是由於兩種語言環境的差異,造成了交際的失敗。
所以,在漫談式寒暄語中,最主要的差異存在於自身所習慣談論的話題,如果別人提起的話題不是在聽話人自身文化中經常談論的,那麼就會讓聽話人感到不適應,甚至會造成交際失敗,引起對方的反感。
(四)告別式寒暄語差異
告別式寒暄語也有一些學者稱之為復習寒暄語。這句寒暄語是談話結束時,總結談話或聊天性質的對話。最常見的就是「再見!」或是一句禮貌的講話。
A: I』d like to say goodbye to you all!
B: What time are you going?
A: My train leaves at 7:25.
B: Well, goodbye and have a good journey.
A: Good-bye. Remember to look me up ifyou』re in Rome.
兩輪對話都是寒暄。在中文的語言環境中我們會覺得很正常,而且如果一方沒有做到,我們會覺得很不舒服,甚至會覺得對方有一些失禮。
除了說「再見」,中國的告別寒暄語也會加上許多親切的話,或者會表示餐桌或餐桌上的感謝。
甲:很抱歉打擾你,這是一個特別的經歷。
乙:這是我應該做的,您別客氣。
甲:那可不行,感謝您來請我吃飯。
乙:別客氣,您慢走。
甲:哪天請您吃飯。
乙:回見
如果說這句話的對象是西方國家的人,他們會覺得麻煩,並期待著「哪天」的吃飯。 類似的還有「以後常聯系」、「有事您說話」、「回頭喊上XX咱們一塊坐坐」等等,這些話的目的都只是表現出對對方的熱情、客氣或者是對分別的不舍,並不具有實際的意義。
綜上所述,漢語告別式寒暄語相比較於英語告別式寒暄語會顯得更加繁瑣,表示親切的話語會更多,形式上會更加的「客氣」,而在英文中則會更加的簡單直接。
[s1]問候式寒暄語和詢問式的你還是沒有分清楚,參考我給你的資料,在進行修改,但是不能抄襲我給你的資料
[s2]這點感覺不是問候式寒暄語的內容
[s3]這塊缺乏概括性語言,目前感覺還是有點亂,分開英語詢問式和漢語詢問式,並說出他們的不同的地方,主要落腳點應為「英語裡面很注意個人隱私,而中文中什麼都可以問,而且見什麼問什麼」源於網路分享。。。。。。
❻ 在成人的提醒下是否與他人有禮貌問好
在別人的提醒之下,你應該跟別人有禮貌的問好,因為這是一個人禮貌和修養,還有家庭教養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表現方式。
怎樣得體的和別人問好?
問候是人們日常交往必不可少的禮貌用語,問候的用途,是在人際交往與溝通中打破僵局,縮短人際距離,向交談對象泄漏顯示自己的敬意,或是藉以向對方泄漏顯示樂於與多結交之意。在與他人見面之時,若問候得當,往往會為雙方進一步的交談,做好優勝的鋪墊。反之,在本該與對方問長問短幾句的時辰,反而一言不發,則是極端無禮的。
當你被引見給他人之後,應當跟對方問長問短。若只向對方點答應,或是只握一下手,會給對方一種不想與之深談和結交的感覺。碰上熟人,也應當跟他問長問短一兩句。若視若不見,不置一辭,難免顯得自己妄自我尊敬大。
1、初次見面問候
跟初次見面的人問長問短,最標準的說法是:「你好!」「很高興能觀點您」。「見到您非常僥幸」。
比較文雅一些的話,可以說:「久仰」,或許說:「幸會」。
要想隨意一些,也可以說:「早聽說過您的大名」、「某某某人經常跟我談起您」,或是「我早就拜讀過您的鴻文」、「我聽過您作的申報」,等等。
2、問候熟人
問候熟人,用語則不妨顯得親近一些,具體一些,可以說「好久沒見了」、「又見面了」,也可以講:「你氣色不錯」、「您的發型真棒」,「您的小孫女好意喜歡呀」、「今天的風真大」、「上班去嗎?」
3、其他場合問候的特點
問候語不一定具有實質性內容,而且可長可短,需求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而它卻不能不具有精練、友好與尊崇的特徵。
問候短語應當刪繁就簡,不要過於程式化,像寫八股文。例如,兩人初次見面,一個說:「久聞大名,如雷貫耳,今日得見,吉星高照」,另一個則道:「豈敢,豈敢!」搞得像演出古裝戲一樣,就大可不必了。
問候應帶有友好之意,敬佩之心。既不答應搪塞塞責般地打哈哈,也不成用以辱弄對方。「來了」,「瞧您那德性」,「喂,您又長膘了」,等等,自然均應禁用。
問候,多見於熟人之間打款待。西方人喜好說:「嗨!」中國人則喜好問「去哪兒」、「忙什麼」、「身體如何樣」、「家人都好吧?」
4、商務活動中的問候
問候語具有非常光鮮的民俗性、地域性的特徵。比如,老北京喜好問別人:「吃過飯了嗎?」其實質就是「您好!」您假如答以「還沒吃」,意思就不大對勁了。若以之問候南方人或外國人,常會被調查為:「要請我吃飯」、「奚落我不具有自力更生的才幹」、「多管閑事」、「沒話找話」,然後惹起曲解。
在阿拉伯人中間,也有一句與「吃過飯沒有」異曲同工的問候語:「家畜好嗎?」你可別生氣,人家多麼問候您,毫不是拿您當家畜,而是關心您的經濟狀況若何。在以游牧為主的阿拉伯人中間,還有什麼比家畜更首要的呢?問您「家畜好嗎?」的確是關心您的日子過得如何樣。
為了避免曲解,一致而規范,商界人士應以「您好」、「忙嗎」為問候語,最好不要亂說。
❼ 祝福語的分類
朋友祝福 愛情祝福 新婚祝福紀念日祝福
成功祝福 節日祝福 搞笑祝福 英文祝福 整盅祝福 聖誕祝福 1、在聚會、宴會、燭光餐等慶祝的場合,參與者對主角直接的祝福。這類祝福呈現直白、簡短、精煉的特徵。
2、網路祝福:網路祝福符合現時代特點,具有時尚感。網路在普適人群、傳播領域、即時速度等方面都有書信、電話不可比擬的特點。將祝福通過互聯網銘記、傳播在網路世界,將祝福永恆記錄,代表和體現了祝福的美好性、浪漫性、永恆性、時尚性和環保性。
3、簡訊祝福:通過手機簡訊、QQ簡訊等通訊工具對朋友發出的祝福語言。這類祝福非常突出浪漫性。
4、賀卡祝福:通過書信,賀卡等寫下對朋友的祝福語言,用郵寄方式送到被祝福方。
5、送禮祝福:通過贈送禮物,在禮物上面印上或者禮物本身象徵的意義來表達你對朋友的祝福。
❽ 情侶之間早上問候的話
情侶之間早上9 00就應該溫馨下單 .性格的理智特徵是指一個人在認知活動中的性格特徵。如認知活動中的獨立性和依存性:獨立性者能根據自己的任務和興趣主動地進行觀察,善於獨立思考;依存性者則容易受到無關因素的干擾,願意借用現成的答案;』想像中的現實性:有人現實感強,有人則富於幻想;思維活動的精確性:有人能深思熟慮,看問題全面;有人則缺乏主見,人雲亦雲或鑽牛角尖等等。性格的意志特徵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自覺地進行調節的特徵。按照意志的品質,良好的意志特徵是有遠大理想、行動有計劃、獨立自主、不受別人左右;果斷、勇敢、堅忍不拔,有毅力、自製力強;不良的意志特徵是鼠目寸光、盲目性強,隨大流,易受暗示、優柔寡斷、放任自流或固執己見、怯懦、任性等等性格是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經形成便比較穩定,它會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地點表現出來。但是,性格具有穩定性並不是說他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塑的。性格在一個人的生活中形成後,生活環境的重大變化一定會帶來他性格特徵的顯著變化。
性格不同於氣質,它受社會歷史文化的影響,有明顯的社會道德評價的意義,直接反映了一個人的道德風貌。所以,氣質更多地體現了人格的生物屬性,性格則更多地體現了人格的社會屬性,個體之間的人格差異的核心是性格的差異態度決定了行為方式,穩定的態度使與這種態度相適應的行為方式,慢慢地成了習慣,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一個人助人為樂,是他性格的特性,遇到別人有困難他會毫不猶豫地去幫助別人。別人看到他的助人行為也會覺得很自然,很符合他的性格特點。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如果別人看到他去幫助人了,反而覺得很奇怪,無法理解。所以,一個人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養成的對現實的態度,和他的行為方式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性格是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性格一經形成便比較穩定,但是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可塑性的。性格不同於氣質,更多體現了人格的社會屬性,個體之間的人格差異的核心是性格的差異。
❾ 英語問候語的角度
Nice to meet you(適用於第一次見面)很高興見到你。
Nice to see you again(適用於曾經見過,但不太熟的人)很高興再見到你。
How have you been?(適用於有一陣子沒見面的朋友) 你過得怎麼樣?
Long time no see(適用於很久沒見的朋友)好久不見
How is it going?近況如何。
How』s everything with you?你的一切如何?
Hi! Are you having fun?嗨,你過得愉快嗎?
How have you been (feeling)?你近來如何?
So far so good到目前還好。
Greetings with People Met Often問候常見面的人
Hi, there!嗨,哈羅!
❿ 現代禮儀的基本特徵
現代社交禮儀泛指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應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和准則。具體表現為禮節、禮貌、儀式、儀表等。
現代社交禮儀的原則
在社交場合中,如何運用社交禮儀,怎樣才能發揮禮儀應有的效應,怎樣創造最佳人際關系狀態,這同遵守禮儀原則密切相關。
真誠尊重的原則
蘇格拉底曾言:「不要靠饋贈來獲得一個朋友,你須貢獻你誠摯的愛,學習怎樣用正當的方法來贏得一個人的心。」可見在與人交往時,真誠尊重是禮儀的首要原則,只有真誠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誠尊重,方能創造和諧愉快的人際關系,真誠和尊重是相輔相成的。
真誠是對人對事的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是待人真心實意的友善表現,真誠和尊重首先表現為對人不說謊、不虛偽、不騙人、不侮辱人,所謂「騙人一次,終身無友」;其次表現為對於他人的正確認識,相信他人、尊重他人,所謂心底無私天地寬,真誠的奉獻,才有豐碩的收獲,只有真誠尊重方能使雙方心心相印,友誼地久天長。
當然真誠尊重是重要的,然而在社交場合中,真誠和尊重也表現為許多誤區,一種是在社交場合,一味地傾吐自己的所有真誠,甚至不管對象如何;一種是不管對方是否能接受,凡是自己不贊同的或不喜歡的一味的抵制排斥,甚至攻擊。如果在社交場合中,陷入這樣的誤區也是糟糕的。故在社交中,必須注意真誠和尊重的一些具體表現,在你傾吐衷言時,有必要看一下對方是否是自己真能傾吐肺腑之言的知音,如對方壓根兒不喜歡聽你的真誠的心聲,那你就徒勞了。另外,如對方的觀點或打扮等你不喜歡、不贊同,也不必針鋒相對地批評他,更不能嘲笑或攻擊,你可以委婉的提出或適度的有所表示或乾脆避開此問題。有人以為這是虛偽,非也,這是給人留有餘地,是一種尊重他人的表現,自然也是真誠在禮貌中的體現,就像在談判桌上,盡管對方是你的對手,也應彬彬有禮,顯示自己尊重他人的大將風度,這既是禮貌的表現,同時也是心理上戰勝對方的表現。要表現你的真誠和尊重,在社交場合,切記三點:給他人充分表現的機會,對他人表現出你最大的熱情,給對方永遠留有餘地。
平等適度的原則
在社交場上,禮儀行為總是表現為雙方的,你給對方施禮,自然對方也會相應的還禮於你,這種禮儀施行必須講究平等的原則,平等是人與人交往時建立情感的基礎,是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的訣竅。平等在交往中,表現為不要驕狂,不要我行我素,不要自以為是,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傲視一切,目空無人,更不能以貌取人,或以職業、地位、權勢壓人,而是應該處處時時平等謙虛待人,唯有此,才能結交更多的朋友。
適度原則即交往應把握禮儀分寸,根據具體情況、具體情境而行使相應的禮儀,如在與人交往時,既要彬彬有禮,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熱情大方,又不能輕浮諂諛;要自尊卻不能自負;要坦誠但不能粗魯;要信人但不能輕信;要活潑但不能輕浮;要謙虛但不能拘謹;要老練持重,但又不能圓滑世故。
自信自律原則
自信的原則是社交場合中一個心理健康的原則,唯有對自己充滿信心,才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自信是社交場合中一份很可貴的心理素質。一個有充分自信心的人,才能在交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遇到強者不自慚,遇到艱難不氣餒,遇到侮辱敢於挺身反擊,遇到弱者會伸出援助之手;一個缺乏自信的人,就會處處碰壁,甚至落花流水。
自信但不能自負,自以為了不起、一貫自信的人,往往就會走向自負的極端,凡事自以為是,不尊重他人,甚至強人所難。那麼如何剔除人際交往中自負的劣根性呢?自律原則正是正確處理好自信與自負的又一原則。自律乃自我約束的原則。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在心中樹立起一種內心的道德信念和行為修養准則,以此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嚴以律己,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擺正自信的天平,既不必前怕虎後怕狼的缺少信心,又不能凡事自以為是而自負高傲。
信用寬容的原則
信用即就講究信譽的原則。孔子曾有言:「民無信不立,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強調的正是守信用的原則。守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在社交場合,尤其講究一是要守時,與人約定時間的約會,會見、會談、會議等,決不應拖延遲到。二是要守約,即與人簽定的協議、約定和口頭答應他人的事一定要說到做到,所謂言必信,行必果。故在社交場合,如沒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輕易許諾他人,許諾做不到,反落了個不守信的惡名,從此會永遠失信於人。
寬容的原則即與人為善的原則。在社交場合,寬容是一種較高的境界,《大英網路全書》對「寬容」下了這樣一個定義:「寬容即容許別人有行動和判斷的自由,對不同於自己或傳統觀點的見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
寬容是人類一種偉大思想,在人際交往中,寬容的思想是創造和諧人際關系的法寶。寬容他人、理解他人、體諒他人,千萬不要求全責備、斤斤計較,甚至咄咄逼人。總而言之,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一切,是你爭取朋友的最好方法。
慣例
俗話說:「禮輕情義重」。在必要時候送一些禮物給對方,是公關活動的一項內容。
饋贈要注意時間,要把握好時間和機會,最好能在傳統的饋贈時間。傳統的饋贈時間有以下幾個:
第一,傳統的節日或重大紀念日。我國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元旦等。重大的紀念日如「五一」、「六一」、「七一」、「十一」等。
第二,廠慶、校慶等。在這樣的日子饋贈禮物給對方,能表達自己的一份祝福。
第三,老人的誕辰或孩子的生日。
第四,一些富有意義的活動。如:職工大會、聯歡會、表彰會等。
饋贈要注意禮物的選擇。選擇禮物要根據具體的情況或場合。如給孩子可送些糖果或玩具等,給老人可送些壽糕或保健用品等;給病人可以送些食品、花束等;廠慶、酒會、招待會可送些花籃、花束等;逢新年、聖誕節,可送年歷、煙、酒、糖、茶等;而到外地出差或從外地歸來,則可適時地送些當地的土特產,如北京的果脯、新疆的葡萄乾、沿海的海產品等。
饋贈時要注意方式,饋贈的禮品要用禮品紙包裝。禮物一般應當面贈送,但像祝賀節日、贈送年禮等,可派人送上門或郵寄。
當代流行的花語。送花已漸漸地成為一種時尚,與此相聯系,在國際上也形成了公認的花語,即各種花所代表的含義。如:玫瑰代表愛情,紫羅蘭表示誠實、樸素,白菊代表真實,白桑表示智慧,松柏表示堅強偉大,竹子表示虛心正直,橄欖表示和平,百合花表示高潔,康乃馨象徵母親,牡丹花象徵富貴,菟絲花表示戰勝困難,萬年青表示友情長存等等。所以,送花時可根據具體情況送不同的花束。如探望病人時,多用紅罌粟和野百合花組成花束,表示祝他早日康復;勉勵別人時,常用鳥不宿、紅丁香、菟絲子組成花束,表示願君成功;送別親友時,常用松枝、胭脂花組成花束,表示友情長存。
商務往來中的禮儀
在現代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中,商務往來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了解和學習一些商務往來中的禮儀知識。但是,商務活動的內容極其豐富,涉及的范圍也十分寬廣,商務活動中的禮儀知識是非常多的,並且各個國家也還有各自的特殊禮儀要求。因此,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東西都一一講到,這里只就一般性的、最常用的、國際通行的一些禮儀知識做些簡要的介紹。
第一,在初次商務活動中,必須深入了解對方。這里所說的商務往來,不是指一般的商業零售活動,而是指商務活動中的批發商與銷售商、商場、商店和商業公司與生產企業或公司間的買賣活動。了解對方的方式很多,如交談、詢問、調查、查找有關資料、實地考察、通過有關部門查詢等。通過這些方式,掌握對方目前的經營狀況、信譽程度、地理位置、交通狀況、發展潛力、發展規則等。對商家來說,還要特別注意了解廠家的產品質量、花色品種、成本情況以及數量等。有人認為,商務活動就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沒有什麼禮儀可講。這種認識是浮淺的,是因為對禮儀缺乏認識。事實上,大宗的商務活動,錢與貨的易位不是同時進行的,中間還有一個很大的時間差,即使是錢與貨的易位同時進行,商品買賣實質上是人們行為的交換,是當事人的行為交換,是勞動的交換,所以必須體現出人們相互間的各種關系來,這樣就必須做到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平等、互惠互利,這本質上就是禮儀的要求。
第二,商務洽談中,必須按章辦事,千萬不可感情用事。有些人認為是認識的人、了解的人、或是老同事、老部下、老上級、老朋友、老相識,鄰居、鄉親或者是經過熟悉人介紹、引薦來的,就有求必應,滿口承諾,不好意思拒絕,也不好意思提出一些條件,更不好意思提出簽訂合約之類的事情。這些都是感情用事的表現。商務洽談中所涉及到的一切實質內容,必須從商業活動的實際出發,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不能遷就,不能簡單從事,更不能圖省事而簡化手續。洽談之前要做好准備,有關的資料要預備齊全,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必須反復思考成熟,細節問題也不能忽略。在商務活動中,不要崇洋媚外,也不能輕信漂亮的言詞,一切以事實為根據按規律進行。
第三,商務進行過程中,必須按約辦事,信守承諾。如果遇到重大突發事件,必須更改合約時,要事前與對方協商,取得對方的同意,最好要有書面材料或文字為據。信譽是商務活動的核心,也是商務往來中禮儀修養的關鍵點。無信譽的商務活動只能是一槌子買賣,而且僅這一槌子很可能就是致命的失敗。要樹立信譽高於一切的觀念,寧可賠本,也要堅守信譽,只要信譽在,這次虧了本,下次就有可能賺回來,或許還會賺得更多。如果失去了信譽,在短時間里是無法再重新樹立起來的。所以,商務活動中的信譽比賺錢更重要。
第四,商務活動中必須嚴格遵守時間。進行商務談判時,按照事前約定的時間,必須准時到達洽談地點。這可是分秒必爭的事,千萬不能馬虎。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事例,就是由於耽誤了幾分鍾時間,一大筆生意就被別人搶走了。在商務進行過程中,時間觀念必須恪守不移,什麼時間發貨,什麼時間付款,必須按照合同規定嚴格遵守,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萬一出現特殊情況,貨或款要拖延幾天,就要主動要求按照合同規定接受罰款處理或賠償。
第五,文明經商是商務活動中的又一個重要問題。當然,文明經商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包括的內容很寬,這里主要指狹義而言,即舉止文雅,行為文明,語言得體。前幾年報端曾經披露過這樣一條消息,說某一家鄉鎮企業的廠長與外商洽談一筆生意,本來生意已經基本上談妥了,但是,由於這位廠長在不經意的情況下,當著外商的面隨便吐了一口痰,外商立即要求終止談判,好端端的一筆生意最終因為一口痰而告吹。我們中國人的隨地吐痰,隨地丟棄廢物的習慣很不好,有損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形象,應該在商務活動中和日常生活中注意克服和改正。
打電話的禮儀知識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市場經濟的信息量猛增,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電話已經進入千家萬戶。充分利用這個現代化的通訊設備,對發展經濟,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都有極大的好處,所以應該人人學會熟練地使用電話,有禮貌地、文明地通過電話與各方面的人士取得聯系,這就需要了解一般性打電話的禮儀知識和規矩。
第一,給某人打電話時,要事前做好准備,想好要說的事情。比如要談一筆生意,從何處說起,用什麼方式交談,說到什麼程度,還要估計對方的情況,考慮好應變的方法等,這樣才能用盡可能短的時間達到預期目的,而不浪費對方的時間。
第二,在電話里說話和平時說話沒有什麼不同,就一般的電話設施來說,雖然打電話雙方只能聽到聲音,而看不見形象,但是雙方都能感覺得到,所以,打電話時,也要面帶笑容,語氣要溫和、緩慢,口齒要清楚,語言要簡潔,第一句話要說「您好」,緊接著進入正題。如果是代表單位或公司打電話,就要說明白領導的意圖和目的,或者廠長、經理、主任、書記有什麼具體要求、希望。最後要把重要內容確認一下,或者必要時錄下音來,然後再結束通話。
第三,持電話時要輕,一般情況下要等對方先放下電話機後,你再輕輕掛斷電話。特別是與長輩、領導、女士通話後,一定要等他們掛斷電話後,你再輕輕放下話筒。
第四,接電話時,要用溫柔的語調先說「您好」,再問是哪位?找誰?或某單位?如果被找的人正巧不在,就說明情況,問一下有什麼重要事情,要不要傳達或留一字條等。
第五,一般情況下,電話鈴響三遍後立即接通,且在鈴響的間隙拿起話筒。如果電話鈴響了好幾遍之後接通時,就要先說「久等了」、「對不起」之類的抱歉話。如果在接電話的過程中,有緊急事情插入時,要向對方說:「對不起!稍等」,然後可以用手按住話筒,以免傳到對方。電話不清楚時,不要大聲吼叫,要把說話的速度放慢,口齒再清晰些。有些人打電話時,出現聽不清楚或者有雜音時,就用手使勁拍打電話機,這個做法和習慣不好,如果電話機有毛病時,可以立即修理,等故障排除以後再打。通話結束時都要說「再見」、「謝謝」之類的禮貌語。
餐桌上的禮儀
第一,入座的禮儀。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再請長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後自己坐在離門最近處的座位上。如果帶孩子,在自己坐定後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坐下以後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頭,使餐桌與身體的距離保持在10~20公分。入座後不要動筷子,更不要弄出什麼響聲來,也不要起身走動,如果有什麼事情,要向主人打個招呼。動筷子前,要向主人或掌勺者表示贊賞其手藝高超、安排周到、熱情邀請等。
第二,進餐時,先請客人、長者動筷子,加菜時每次少一些,離自己遠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飯時不要出聲音,喝湯時也不要發出聲響,最好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時涼了以後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有的人吃飯時喜歡用勁咀嚼食物,特別是使勁咀嚼脆食物,發出很清晰的聲音來,這種做法是不合禮儀要求的,特別是和眾人一起進餐時,就要盡量防止出現這種現象。有的人喝湯時,也用嘴使勁吹,弄出嗦嘍嗦嘍的聲音來,這也是不合乎禮儀要求的。
第三,進餐時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現其他聲音,如果出現打噴嚏、腸鳴等不由自主的聲響時,就要說一聲「真不好意思」、「對不起」、「請原諒」之類的話,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給客人或長輩布菜,最好用公用筷子,也可以把離客人或長輩遠的菜餚送到他們跟前。按我們中華民族的習慣,菜是一個一個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領導、老人、客人的話,每當上來一個新菜時,就請他們先動筷子,或者輪流請他們先動筷子,以表示對他們的尊敬和重視。
第五,吃到魚頭、魚刺、骨頭等物時,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緊靠自己的餐桌邊,或放在事先准備好的紙上。
第六,要適時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幾句風趣的話,以調和氣氛。不要光低著頭吃飯,不管別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頓,更不要貪杯。
第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時,就要用餐巾擋住自己的嘴巴。
第八,要明確此次進餐的主要任務。現在商海如潮湧,很多生意都是在餐桌上談成的,所以要明確以談生意為主,還是以聯絡感情為主,或是以吃飯為主。如果是前者,在安排座位時就要注意,把主要談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於交談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後者,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識性的禮節就行了。把重點放在欣賞菜餚上。
第九,最後離席時,必須要向主人表示感謝,或者就在此時邀請主人以後到自己家作客,以示回謝。
總之,和客人、長輩等眾人一起進餐時,要使他們感到輕松、愉快、氣氛和諧。我國古代就有所謂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睡有睡相。這里說的進餐禮儀就是指吃相,要使吃相優雅,既符合禮儀的要求,也有利於我國飲食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男女交往的禮儀和藝術
男女異性間的交往,首要問題是要有一個正常的心態。和比自己年紀大些的異性交往,就如同是自己的師長、兄長、大姐;同自己年紀相當的異性交往,就如同是自己的同學、同事、戰友、兄弟、姊妹;和比自己年紀小些的異性交往,就如同是自己的弟弟、妹妹。不論是與什麼樣的異性交往都要大方、自然、有禮貌和有分寸的熱情。有些人與異性交往就表現出拘謹的樣子,有些人與異性交往則表現出冷淡的樣子,有些人與異性交往表現得過於熱情,這些都是不恰當的,既不符合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習慣,也不符合現代國際間通行的禮儀要求。應該怎麼做?下面分兩個方面簡單加以敘述。
女士的禮儀修養
第一,女士要莊重、沉穩,切不可輕浮、隨便。這是有教養、有知識的女性共有的特點,也是禮儀修養的要求。不管與什麼樣的男士交往,這一點是絕對需要的。有些女性見到男士後,說起話來滔滔不絕,手舞足蹈,眉飛色舞的樣子,不論是出於什麼目的,都是不可取的。
第二,女士與男士交往分寸感要強。這里所說的分寸感就是指要掌握一定的度,以合適為好,不要太熱情,也不要太冷淡。即使是熟悉的人,或者關系親密的人,但在公共場合交往時,也不要表現出親密無間的樣子,更不要給別人以親昵的感覺,以免給別人造成錯覺,留下難以挽回的不良印象。
第三,女士得到男士的照顧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一定要明察秋毫,弄明白男士是出於禮儀還是有其他什麼用意,然後根據具體情況恰當處理。
第四,女士要自尊自愛,要光明正大,自強不息,工作中不要挑肥揀瘦,拈輕怕重,隨便把重活推給男士,使男士產生反感。女士也不要輕易給男士增添麻煩或造成額外的負擔,也不要隨便接受男士的邀請或約會,一般不要隨便與男士一起進餐,更不要讓男士掏錢請客,俗話說,好吃難消化,謹防出現不良後果。
第五,要公私分明,在辦公室里,在工作時間就專心致志地辦理公務,私人的事不要在工作時處理,特別是與男士有私事商量不要在公眾面前進行。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培養事業心和責任感,與可信賴的男士多交往,在交往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第六,青年女性,或大中專女學生與異性交往要保持自己的年齡特徵,即純朴、自然、大方、活潑的本性,切忌弄虛作假和裝腔作勢。有些女青年喜歡把自己打扮得艷麗出眾,與異性交往就表現出矯揉造作,賣弄風情的樣子,正直的男性是很討厭這種做法的。有的女學生把自己打扮成貴婦人的樣子,與自己的身份很不相稱,給人以老練油滑的感覺,是不可取的。
男士的禮儀修養
第一,男性一定要正直、正派,使人感到你是一位一身充滿正氣的人,這樣就會自然、大方地和女士交往,如果是照顧女士就必須從禮儀出發。當然具體做法還要根據當時當地的客觀情況恰當處理,我國與外國不同,美國和阿拉伯國家也很不一樣。就國內來說,大城市與小城市不同,城市與農村就更不相同了。因此,在原則上,要把國際通行的禮儀要求和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結合起來,在具體實施上要區別對待,例如進出門,要把女士讓在前面,上下車為女士打開車門,在使用體力的情況下把輕活讓給女士等,都要根據當時的環境而恰當處理。
第二,男士要把信譽放在第一位,說話算數,辦事負責,工作認真,與女士交往要謙虛、和氣、有禮貌、有責任感,這樣就會取得女士的信任。清朝的李子潛編寫的《弟子規》一書中說:「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不僅說話必須講信用,而且任何時候都不得有詐與妄的行為。交待事情必須說得清清楚楚,便於女士理解和幫忙。
第三,大度是男性最突出、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從大處著眼,目光遠大,胸懷大志,不計較小是小非,寬厚待人,這樣就很能贏得周圍人們的好感,更會獲得女性的贊賞和親近。
第四,男性要剛柔相濟,根據具體情況和環境,該剛則剛,該柔則柔,大事清楚,小事糊塗,尤其與女性交往和接觸,必須善於體察其實際情況和需要,以禮相待,給與必要的關心、照顧。
約會的禮儀
第一,不論是什麼性質的約會都要事先商定好,把約會的時間和地點確定下來,最後在約會前夕再互通電話確認一下時間和地點,並且問明白行走路線。
第二,如果是對方提出的約會要求,目的和內容不清楚時,就要問一下有什麼事,要不要事先准備些什麼東西。如果是自己主動提出來的約會要求,就要向對方說明白約會的用意,請對方事先做些什麼准備,帶些什麼東西,使約會在充分准備的基礎上進行,其效果必然是較好的。如果對方有拒絕之意,就不要勉強,為難對方,可以有禮貌地問問以後什麼時候方便再進行約會,並表示歉意。
第三,赴約時,必須准時到達約會地點,最好能提前幾分鍾,如果有什麼特殊情況遲到了,就要向對方說明原因並表示歉意,請對方諒解。
第四,赴約時,必須服飾整潔合體,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如季節、早晚、約會場所、約會對象等進行簡單的化妝和修飾,如果是男士,就需要刮鬍子,理理發,剪剪指甲,擦擦皮鞋之類;如果是女性的話,除了把頭發理好之外,還需要適當抹些口紅、擦些粉之類。
總之,依據約會的具體情況,事先做好准備,把精神狀態調整到最佳位置,使約會在有充分准備的基礎上進行,不僅使約會雙方都能在良好的氣氛中進行,而且使約會效果達到預期的目的。
書信禮儀
第一,要按照書信規格寫信,即抬頭要頂格寫尊稱,另起一行空兩格寫問候語,下面一段才是正文,正文寫完後,要寫上期望或祝賀的話語,最後才是寫信人的落款和時間。有些人寫信易忘記寫時間,這是不應該疏忽的。如果信寫完以後又想起了什麼事需要寫在信里去的話,就在信的最後加一個附言,把要補充的話寫上去。外文書信與中文書信的內容要求是完全一樣的,格式上有所不同。如果要用外文寫信,就要根據該國文字的常規要求和書信規格進行書寫,不要隨心所欲。
第二,一般書信內容要求把想要說的事情說清楚,把要想說的話都寫上就可以了,只要收信人能讀懂你寫的全部意思就算達到了目的。如果是商務往來和其他經濟業務性質的書信,在內容的敘述上就要講究一些,把重要的因素必須全部包括在內容中,不得遺漏。例如商業往來方面的業務信函,就要說明商品名稱、牌號、規格、數量、質量、價格、起運時間、出廠時間、合約簽定情況或規定,交付款項的時間、地點、方式,運輸過程中的保護、保險、到貨時間、提取方式,萬一發生意外之後如何賠償等。並且商務和其他經濟業務方面的往來信函要留下底稿,收到來函要妥善保存,以便將來查詢,萬一出現什麼問題就有可靠的證據。
第三,如果是傳達信息、聯絡感情等方面的書信,要做到及時、准確,感情表露要恰當,遣詞造句要和緩,字要書寫工整,不要出現錯別字,以及造成收信人的誤解和不悅。
第四,寫信時禁忌用紅筆或鉛筆,私人的書信最好不用列印的字,如果是公函可以列印,但是末尾的簽字必須用手親筆書寫。信不能開著口子發出去,如果是請人代信的話,就要開著口子當面交給代信人,以示信任。如果別人讓你代信時,就要當面把開口信封好,以表示謹慎、認真。
第五,信寫完以後,一定要檢查一下,至少閱讀一遍,看看有無遺漏、錯別字等,如果有,就要糾正過來。遺漏的意思和話寫在附語里,附語寫多少都無關緊要。還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即在同時寫幾封信時,就要把信封和信紙(內容)一定弄正確,不要張冠李戴,把給老王的信寄給老張,而把老張的信又寄給老王,一錯就必然是兩個同時錯,在現實生活里經常出現這樣的馬虎事,關鍵還是沒有足夠的警惕,注意不夠所致。
第六,關於信封的書寫,傳統禮儀中收信人的名字後面要寫「同志」,因為這不僅是給郵遞員看的。但是在現實生活里,人們不大願意接受,尤其是給領導、長輩寫信時,名字後面寫「同志」二字感到難下筆。主張從禮儀的原則出發,應該靈活機動,不必強求一律。
與鄰里相處和往來的禮儀
第一,從思想上要重視與鄰里和睦相處與友好往來。不論生活在哪裡,總是離不開鄰里相處,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鄰居相處一般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做到和睦共處。由於鄰里靠近,免不了你來他往,這就需要以禮相待,以禮相交,相互關照,相互謙讓,和善相處。
第二,鄰里之間每次相遇都要親切地打招呼,相互尊重生活習慣,防止互相干擾。特別是有上夜班的人,或者有什麼特殊情況時,就需要保持安靜、相互照應。鄰居家的一草一木、小動物、小孩子等都要如同自己家的一樣愛護。離家外出時要招呼一聲,請鄰居幫忙照看一下家庭,回來時可以買點紀念品作為禮物送上。
第三,借東西要及時歸還,如有損壞要說明情況,最好不借貴重的東西。鄰里有事要相互幫忙,如送病人去醫院,搬運較重的東西,農村裡的蓋新房、婚喪嫁娶等,都要相互幫助,應酬、祝賀,多說些祝福和安慰的話。經常幫助鄰居幹些瑣碎的雜活,像幫鄰居把牲口趕到泉上去飲水,代鄰居?